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世说新语,容止

世说新语,容止

时间:2018-08-09   来源:经典语录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语录】

世说新语,容止 第一篇_《世说新语》中魏晋风流之容止之风

《世说新语》中魏晋风流之容止之风

[摘要]:从《世说新语》中记录的魏晋时期名士的言行举止我们可以了解魏晋名士风度以及魏晋文化,甚至是魏晋时期的奇风异俗,比如:服药之风、饮酒之风、清谈之风等,今天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本里有关人物审美的一种风气—容止之风。《世说新语》里面所展现的人物形象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魏晋士人在对人物的审美上重视审美对象本身具有的审美价值,包括人物的姿容、行止。本文从人物审美的角度出发,从外在仪容美和内在神韵美分析了《世说新语・容止》篇人物审美的特点。

[关键词]:《世说新语》,容止,魏晋,人物审美

引言:魏晋风度之于中国文化,犹如欧洲学术史上的文艺复兴。它那独一无二的美学风貌、特立独行的人生形态、前所未有的时代精神、別开生面的社会风尚,作为一种具有原型意义的文化元素,已构成辉煌中国文化长廊里一幅流光溢彩的特异画卷。魏晋时期盛行的容止之风就是这副画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魏晋士人在对人物的审美上重视审美对象本身具有的审美价值,包括人物的姿容、行止。魏晋时代的人物品藻讲求形与神的有机统一,既推崇内在的内在神采美,也重视外在的外在仪容美。《世说新语•容止》篇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表情、行为举止,生动地再现了魏晋名士的独特风采,达到了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效果。作者通过自外而内的描写刻画出了人物的神韵之美。下面就让我们从《世说新语•容止》篇中来具体分析魏晋容止之风。

一、容止之风盛极一时

魏晋之季扇起了一股风靡当时的容止之风。其事多见于《世说新语•容止》篇,此篇共三十九则,几乎每一则都跟美有关,主要讲形貌之美和风姿之美。其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下面让我们通过这些典故来谈一谈魏晋时期容止之风的风靡程度。

(一)看杀卫玠。《世说新语•容止》篇记载:“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这则故事讲的是作为当时颇具盛名的清谈名士,花样美男卫玠在路上被“粉丝”围堵,却因体弱多病,而病入膏肓,最终一命呜呼的故事。从这则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丝毫不亚于今天。

(二)掷果潘安。同样是在《世说新语•容止》中记载:“安仁(潘岳)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张孟阳(张载)至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投之,亦满车。”这则故事说,潘岳因长得美,每次出行,老妇人都会向他车里投掷水果,所以,每次都满载而归。而张载因长的丑,每次出行,小朋友都会用瓦块石头砸他,也常常满载而归。读了这则故事,给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那时候才真的是个“看脸的时代”。跟魏晋时期比,如今的看脸时代,要逊色很多。但是也非常生动形象的反映了魏晋人对美的崇尚,热烈生猛,情感强烈。

(三)蒹葭倚玉树。《世说新语•容止》中记载:“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

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故事讲的是魏明帝让毛曾跟夏侯玄坐在一起,结果却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美男与丑男坐在一起的的喜剧效果。这种对比,当时人称“蒹葭倚玉树”。这种比喻非常形象的表达了对夏侯玄风度气质的赞美,也表达了对毛曾猥琐之态的贬损和嘲讽。更体现了人们对美丑的爱憎分明。

从这三则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出魏晋时期人们对美的追求的狂热,容止之风真是盛极一时。那么魏晋时期人们看待美丑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觉得最主要就包括两方面:仪容美和神采美。下面让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仪容美。

二、容止之风之仪容美

容止指仪容举止。在《世说新语•容止》里有些是从仪容出发,直接描写外貌的俊秀、白净、光彩照人,这部分把它归类为仪容美;本篇描绘仪容着重描写如眼睛、手等人的身体部位。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魏晋对仪容美的标准。

(一)美男如白玉—以白为美。魏晋时流行以白为美。所以时人总爱把美男比做白玉。《世说新语•容止》中记载:“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故事讲,王衍,是西晋首屈一指的清谈家,也是个著名的美男。王衍经常拿着一种叫做麈尾的风流雅器,和别人清谈的时候一挥麈尾,显得极为潇洒。他的这把麈尾的柄,是用玉做的,人们却发现,他的手竟然白的与麈尾的玉柄毫无分别。由此可见,魏晋是人们以白为美,爱拿白玉比人。

(二)美男如玉树—以高为美。魏晋时期,同样盛行以高为美,而且当时人们常用几个很有气势的词:“孤松”、“玉山”和“玉树”等。《世说新语•容止》里记载:“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也;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古诗说,嵇叔夜高大挺拔如山崖间傲然独立的轻松;醉倒的时候就像一座巍峨的玉山将要坍塌了一样。由此可见嵇叔夜的高大阳刚之美。并且“玉山倾倒”这一成语典故就由此而来。除此之外,魏晋形容人高还可用鹤来比喻。《世说新语•容止》记载:“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答曰:“君未见其父尔耳”。故事把美男嵇绍比做野鹤。”形象生动的表现了他的卓然独立,器宇轩昂。“鹤立鸡群”这一典故也是由此而来。

(三)美男之仪态美。除了肤白、身高外,魏晋人还有一种值得一提的男性美的标准,那就是仪态美。《世说新语•企羡》第六则:“孟昶未达时,家在京口。尝见王恭乘高舆,被鹤氅裘。于时微雪,昶于篱间窥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此故事讲,孟昶于篱间偷看披鹤氅,乘高舆,颇具神仙风范的王恭,不禁发出“此真神仙中人”的感叹。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贵族青年对美的追求,孟强烈表达了他对王恭仪态之美的羡慕之情。这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同样热衷于追求仪态美。 肤色白、身材好、仪态大方这些都是魏晋美男的外在仪容美,还有一种美更是赋予了魏晋容止之风更深广的文化内涵,那就是神韵美。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魏晋美男之神韵美。

三、容止之风之神韵美

从表面看,魏晋时期好像是个“看脸的时代”,其实不然,魏晋容止之风与后来的“以貌取人”不可同日而语。它是有着深广的文化内涵的一种时代风气。尤其是容

止之风之神韵美,对文化和人们的心灵美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魏晋容止之风之神韵美。

(一)以心明眼亮为美。在魏晋名士心目中,除了肤白,身材修长这些外在的仪态美,他们还追求内在的精神气质和风韵。而最能体现内在精神的就是眼睛。魏晋人也把心明眼亮作为美的标准。《世说新语•容止》记载,裴令公有俊容姿。一旦有疾至困,惠帝使王夷甫往看。裴方向壁卧,闻王使至,强回视之。王出,语人曰:“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精神挺动,体中故小恶。”这个故事是说,王衍只见了生病的裴楷一眼,就不禁赞叹,裴楷双眸闪闪若岩下电光,精神很好,不过身体微染小恙罢了。这足以说明,当时的人们把眼睛黑亮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内在风神之美的重要标志。有时,甚至比白和高看的更为重要。

(二)以神超形越为美。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魏晋容止之风,既注重皮肤白、身材高等外在形美,也重视心明眼亮等内在精神美。换句话说就是,他们不仅重视一个人的自然美、修饰美,更推崇一个人的风度美、人格美。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超形越”之美。《世说新语•容止》记载:“或以方谢仁祖,不乃重者,桓大司马曰:“诸军莫轻道仁祖,企脚北窗下弹琵琶,故自有天际真人想”。”故事说,有人用他人和谢仁祖比,并不很看中谢。桓温说:“各位不要轻视谢,他在北窗踮起脚,弹琵琶,真是有欲登天际成为真人的胸襟。”由此可见,就算谢可能在容貌上与人比略逊一筹,但由于他身上神超形越的神韵美,所以,就连当时有名的美男桓温都对他刮目相看。我觉得具有神韵美的人才是真正的美男,是为人所敬重的,而不是像卫玠、潘安被人围观,被人掷果,我觉得魏晋人所追求的这种神超形越的美才是最具有文化底蕴的。借用一句名言: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句诗放在这可能不太合适,可我觉得就是这种受人敬重的,不可亵渎的美才是魏晋人所追求的真正的美。

魏晋时期的人判断一个人是否美,不仅看一个人的外貌形态,更要透过外在美,洞察他内在的精神,所以,魏晋时期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肤浅的“看脸的时代”,那个时候盛行的容止之风是有着深广的文化内涵的一种风气,对当时艺术和文化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世说新语》是魏晋士族文人精神风貌和魏晋思想文化的集中体现。其中对人物品鉴的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有很高的价值。归根结底,《世说新语》要表现的是魏晋时代的人物之美。魏晋时代的人物品藻讲求形与神的有机统一,既推崇内在的精神气质美,也重视外在的形体姿容美,《容止》篇恰能反映这一独特的审美风尚。

世说新语,容止 第二篇_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读后感

读红楼梦,能通过一个大观园看到人世百态,能看到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的坎坷经历。而看世说新语,也有同样的感受。读完世说新语之后,脑中浮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身影,通过这一个个鲜活的身影,又可以看到魏晋的社会风俗。我认为,这便是本书的最大价值。 首先迎面走来的是嵇康,旷达豪放,自由懒散。“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养,不能沐也” 足以见得嵇康的豪放。但他却又是一个颇有风骨的人,宁愿在乡间打铁,却也不愿入朝为官。而在死之前,嵇康神色不变,在刑场之上弹奏一曲《广陵散》,之后慷慨赴死,这样的气度,让人敬佩。而三千太学生为之请愿,愿拜他为师也看出了嵇康在当时的影响。之后走来的人,司马昭想与其联姻,此人大醉六十日,使事情无法进行。颇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以臣是酒中仙”之势。此人便是阮籍。阮籍青白眼看人,也是其率真的体现,不与世俗礼法同流,饮酒长啸,岂不快哉。

从这些人物的风流韵事中,不难看出魏晋是一个思想开放的朝代。自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一直受封建礼法的影响甚重,学而优则仕是传统的思想,而魏晋受到当时政治斗争的影响,这种封建礼法受到冲击很大。文化名人也没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大都放浪形骸,寄情山水。所以我认为,魏晋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是一个特别的朝代。

魏晋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建安风骨,魏晋思想,直接影响到了后世许许多多的诗人和词人。例如李白的诗和思想都非常接近于竹林七贤,而杜甫的诗,内容也接近于建安风骨,慷慨悲凉,关心民生疾苦。但是,我认为魏晋人士最大的贡献,是张扬的个性与对自我的一种认识,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汉末大一统政权的分崩离析,也使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受到了冲击,士人从儒家经典中抬起头来,用一种新的眼光去看世界和审视自己,加上魏晋战乱不断,政权更迭,生命短促,更促使他们在珍爱生命的基础上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个性上的解放。正如宗白华所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郁热情的一个时代。”魏晋人士这种精神上的解放必然使其个性得以张扬,尽展魏晋人物风采。文学作为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本身就有其真实性,我们通过文学去认识社会,感知事物的内在本质,文学具有重要的认识功能。《世说新语》正是通过记述魏晋时期历史人物的言行、容止等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下士人突破礼教的束缚,张扬个性、任情举止,率真地展示自己,令人炫目又让人向往,使我们更真实地触摸魏晋人物。 在经学极盛的时期,士人都把儒家伦理道德作为其安身立命的准则,名教礼法盛极一时,这时的人们追求的是一种虔诚守礼、严苛律己的生活。人的个性、欲望、情感都要服从于礼法,士人真正的个性和情感都被埋藏起来。东汉后期,时局变化、政治混乱、纲纪败坏,士人曾恪守的名教礼法不能解释和应对现实状况,思想出现混乱和动摇。魏晋人事大多提倡玄学。这种思想上的动摇和改变,渐突破了名教束缚,士人思想活跃起来,直接表现就是个性不再压抑和沉闷,而是强烈地彰显自己。 抚军问殷浩:“卿定何如裴逸民?”良久答曰:“故当胜耳。”《世说新语·品藻》第三十四则 桓公少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世说新语·品藻》第三十五则 儒学礼教已经不能束缚人对自己的认同了,士人发现了自我,也肯定了自我。“故当胜而”落地有声,肯定自我价值的同时又自信满满。“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对自身的肯定,已经摆脱了外在的束缚,是追求独特自我和人格上的强烈自尊的表现。而魏晋士人对自我的强烈认同和个性上的张扬毫无疑问会融入到到文学作品中来,使魏晋士人张扬的个性清晰地呈现出来。

刘伶著酒德颂,意气所寄。《世说新语·文学》第六十九则 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范曰:“恐子之金石,非宫商中声。”然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世说新语·文学》第 八十六则 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以醉酒千古留名,【世说新语,容止,】

世称其常常乘着鹿车,携酒而行,让人荷锸而随之,并对随者言“死便埋我”。一生爱酒如命,著《酒德颂》也是常理之中,但《酒德颂》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更是刘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宣言,是蔑视世俗礼法的利器。忘情一切、抗拒俗礼、回归自然,真实生动的展示着刘伶张扬的个性,泠然豪迈、任情自由,果是“意气所寄”。世人读《酒德颂》如刘伶傲然于眼前,醉眼迷离中更清晰地看透世界,酒里乾坤下更张扬着独特的个性,其文“意气所寄”,其人“意气所寄”,行文如行人。

【世说新语,容止,】

《世说新语》让我们更清楚的认知了那个时代魏晋士人张扬的个性,触摸到了魏晋士人个性强有力跳动的脉搏。在看完这部书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都留在了脑海中,给与了我很多的思考。呗了呗了。。。。。。。。

感谢老师啥啥啥,呗了呗了。

世说新语,容止 第三篇_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容止,】

世说新语,容止 第四篇_世说新语

【望梅止渴】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一览无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 若使阡陌条申昜,则一览而尽,故纡馀委曲,若不可测."后以"一览无馀"谓一眼即可全见. \

【二童一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 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后用以指少年时代的好友.

【七步成诗】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 作诗,不成者行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后以"七步成诗"称人才思敏捷.

【才高七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 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才高七步"形容才思敏捷.

【才疏志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 名重而识暗."后以"才疏志大"谓志向大而才能小. \

【千里莼羹】旧时多作思乡之辞.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曰: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千里,湖名,在江苏溧阳县.莼羹,用莼菜煮的汤.原为具有吴地风味的名菜,后泛指本乡特产,含思乡之意.亦作"千里莼羹". \

【千岩万壑】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 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后用以形容峰峦与山谷极多.

【不舞之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 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不肯舞."后因以"不舞之鹤"喻名不副实. \

【相煎何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 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相煎何急"喻自相残杀或迫害.

【瞎马临池】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盲人骑瞎马,夜半 临深池."后因以"瞎马临池"比喻处境危险而犹暗昧无知.

【略见一斑】大致地看到事物的某一部分.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说·方正》:"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竹头木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扞陶公呴作荆州时,敕 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后以"竹头木屑"比喻可供利用的废置之材.

【管中窥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 门生摴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谓从管子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后用以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

【管宁割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尝同席读书, 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后以"管宁割席"谓不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簸之扬之,穅粃在前】谓扬米去糠,糠在米上.穅,同"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王文度、范荣期俱为简文所要,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将前,更相推在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后.王因谓曰:簸之扬之,

穅粃在前.范曰:洮之汰之,沙砾在后."本为调侃之词,谓位卑而居前列.后亦用为谦词,谓无才而居前.穅,亦写作"糠".

【肃然起敬】肃穆地产生敬佩的态度或心情.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规箴》:"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弟子中或有惰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原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诵朗畅,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华亭鹤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 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华亭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陆机于吴亡入洛以前,常与弟云游于华亭墅中.后以"华亭鹤唳".为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

【万壑千岩】形容峰峦、山谷极多.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蒹葭玉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 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依玉树."蒹葭,指毛曾;玉树,指夏侯玄.谓两个品貌极不相称的人在一起.后以"蒹葭玉树"表示地位低的人仰攀、依附地位高贵的人.亦常用作谦辞.

【绝妙好辞】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 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蒱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於字为绝.幼妇,少女也,於字为妙.外孙,女子也,於字为好.蒱臼,受辛也,於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后用以指极其美妙的文辞.

【醉山颓倒】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 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行.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后以"醉山颓倒"形容醉态.

【醉玉颓山】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 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后以"醉玉颓山"形容男子风姿挺秀,酒后醉倒的风采.

【身无长物】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恭)对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后以"身无长物"形容极其贫穷.

【道边苦李】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 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后以喻庸才,无用之才.

【青州从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桓公有主簿善别酒,有 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青州有齐郡,平原有鬲县.从事,言到脐;督邮,言在鬲膈上住."意谓好酒的酒气可直到脐部.从事、督邮,均官名.后因以"青州从事"为美酒的代称.

【世说新语,容止,】

【难兄难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陈元方子长文,有英 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之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刘孝标注:"一作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意谓元方卓尔不群,他人难为其兄;季方也俊异出众,他人难为其弟.后遂以"难兄难弟"指兄弟两人才德俱佳,难分高下.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荆州曾问 远公:《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殷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刘孝标注引《东方朔传》:"孝武皇帝时,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三日三夜不止.诏问太史待诏王朔,朔言恐有兵气.更问东方朔,朔曰:臣闻铜者山之子,山者铜之母,以阴阳气类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者,故钟先鸣.《易》曰"鸣鹤在阴,其子

和之."精之至也.其应在后五日内.居三日,南郡太守上书言山崩,延袤二十馀里."后以"铜山西崩,洛钟东应"表示重大事件彼此互相影响. \

【颊上三毛】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 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后遂用作典故.以"颊上三毛"比喻文章或图画的得神之处.

【面如傅粉】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 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脤.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后因以"面如傅粉"形容男子美貌.【世说新语,容止,】

【食辨劳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荀勖尝在晋武帝坐上食 笋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所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问之,实用故车脚."后遂以"食辨劳薪"形容识见卓越.

【鹤唳华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 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刘孝标注引裴启《语林》:"机为河北都督,闻警角之声,谓孙丞曰:闻此不如华亭鹤唳."后常以"鹤唳华亭"表现思念、怀旧之意.亦为慨叹仕途险恶、人生无常之词.

世说新语,容止 第五篇_《世说新语》人物品鉴的自然意象美

摘 要:自然美在魏晋时代成为独立的审美客体,也被引入人物品鉴,使人物品鉴成了一种诗意化的审美活动。时人创造性地以自然意象来品鉴人物,如光亮意象、肃肃松下风、云中鸣鹤等自然意象都承载了特定的人格特征。

关键词:人物品鉴;自然美;意象

赏好自然山水美,在魏晋成为风尚,成为士人高雅生活的象征,对时人的生活情趣、风神气质、审美眼光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自然山水也被引入当下流行的人物品鉴,使人物品鉴变成了一种自然诗意化的审美活动。《世说新语》专门有《赏誉》、《品藻》两篇来记载时人的人物品鉴,从中可看出人物品鉴自然化的特征。在人物品鉴中,有时直接以山水来映衬人的气质,若“王右军道谢万石:‘在林泽中为自遒上’„„道刘真长‘标云柯而不扶疏’”

[1],“谢太傅称王修龄曰:司州可与林泽游,”[2]“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3];有时品鉴词语带着浓浓的自然山水气,若“清心玉映”、“清鉴贵要”、“清畅似达”、“气朗神俊”等皆是。有时则是创造性地以诗意化的自然意象来形容人物之美,这是魏晋人物品藻方式中最引人意想的一种,藉此,我们也可来体察一下魏晋人的审美心态。

一、光亮意象:珍稀之美 想象之美

“光亮意象”是宗白华先生的发现,他说“晋人的美的理想,很可以注意的,是显著的追慕着光明鲜亮,晶莹发亮的意象。”[4]光亮意象建立的,是“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5]我想对宗白华先生的论断做一点补充:魏晋人对光亮意象也是有所偏取的,“朗朗明月”、“璞玉浑金”、“玉山”、“玉树”、“琳琅珠玉”、“濯濯春月柳”、“闪闪岩下电”等自然意象,无一不是难以多得的珍贵稀有之物象。

另外,这些光亮意象也极富想象的色彩,在很大程度上,这些意象美并非人间实有,而是一种想象中的自然美,是不同的美的意象叠加后形成的理想的自然美。前人尝言读《世说》“人鲜不读,读鲜不嗜,往往与之俱化”[6],这些意象美便具有这样的魅力。且看“玉山”“玉树”“瑶林琼树”意象。玉者,一有光亮莹润之美,二有贵重珍稀之意。山者,则巍峨磅礴,浑成雄厚,而玉质的山又该是如何雄美绮绝的壮景!林树本身已经是蓬勃生命力的象征,“林无静树”的景象已让人有“神超形越”的驰骋之思,而玲珑玉质的“瑶林琼树”之景,一片光莹,飞转流动,绚美简直到了极至。

用这些想象中的自然美意象来品藻人物之美,就又多了一重想象。《容止》12载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7]这自然让人想起王子猷的“自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8]的咏叹,山水的自然美与人的自然美给人的感觉是何其相似,可见用自然美意象来品藻人物的活动本身,已是一种心物合一的自然之境。裴楷有俊美容姿,又有以“清通”著称的魅力人格,“精明朗然”[9]“俊朗有识具”[10],用“玉山”这样一个有丰富内蕴的意象来称誉容姿人格皆美的裴楷,足见“玉山”意象本自有特定的底蕴在。

山涛赞嵇康:“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11],由山之巍峨高耸想到人之魁伟高达,不只有形体美,且有人格高峻之意在。“山之将崩”的景象,是山因有一种内在冲力而扩大膨胀的形态,有夸张变形的效果,也使山的巍峨加倍;此山又是“玉山”,“玉山之将崩”给人的,是多么强烈的美的震撼!而这种美的震撼,正存在于它将崩而未崩的那一瞬,在此一瞬间,美不仅指形态光泽,而且深源于内在的力。在此一瞬间,美与内在的力同在。

二、清逸萧肃之意象:肃肃松下风

“松”作为与人的精神气质相关联的自然意象由来已久,早在《论语》中就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感叹,以松树作为君子忠贞气节的象征。在魏晋,士人充分承继了这一传统,在《世说》的人物品藻中,“松”的出现频率也很高。《赏誉》15庾子嵩品目和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磊?`有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刘孝标注曰“峤常慕其舅夏侯玄

为人,故于朝士中峨然不群,时类惮其风节。”《言语》57载顾悦与简文同年,顾发早白,简文问原因,顾诙谐作答:“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时人爱松又不仅因其有岁寒而茂的气节,且因其挺拔秀逸的美形。《言语》84载孙绰筑室造园,“斋前种一株松,恒自手壅治之。高世远时亦邻居,语孙曰:‘松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永无栋梁用耳!’孙曰:‘枫柳虽合抱,亦何所施?’”在性好山水自然之物的孙绰眼中,松树之美是“楚楚可怜”,生动多姿的,松的美丽,远胜过枫柳。松“风”“骨”兼备,松修逸的形美因其内在的骨力而遒劲挺拔,刚健有力!魏晋人欣赏的美正是一种有力度有质感的美!这让我们想到既是讲王羲之的字,也是讲王羲之的人的 “飘若游云,矫若惊龙”[12],闲云游走的意态何等的洒脱飘逸,惊龙腾空的景象又何等的劲健沉雄,给人的心灵撞击与无限美感同在。再来看“肃肃松下风”这个复合意象。据《辞源》解,“肃肃”有恭敬、严正、疾速、风声劲烈、清静、幽静的义项,可帮助我们理解“肃肃松下风”意味。此“肃肃松下风”之美,更可看出魏晋人欣赏有力度有质感的清逸萧肃之美的倾向!此种美,正如李元礼、嵇康人格之美。《赏誉》2载汉末名士李元礼:“谡谡如劲松下风。”李元礼是??直派名士,“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13],其个性疾恶如仇,为官严峻整肃,所到之处,奸人皆望风惧服。《容止》5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嵇康魏晋人格美的典范,不仅容止之美让人绝倒,而且其特立独行、正直、孤高的精神更构成了他美的人格。

总之,“松下风”意象所包含的是一种清逸萧肃的美,一种孤高自足于风霜之际的人生境界。这种美和境界特别为文人钟爱,常出现在后世文人笔端。如王昌龄《斋心》“朝饮花上露,夜卧松下风”,李白《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风”,白居易《偶作二首其一》“解带松下风,抱琴石上月”,“松下风”的意象中总透出一种摒弃世俗纷扰的隐逸超脱的情怀。 三、自由神峻之意象:云中鸣鹤

鹤,是禽品中的最高贵者,其鸣高亮,声闻数里。“鸣鹤”的形象在《诗经》已经出现。《诗经?小雅》有《鹤鸣》篇“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皋”是沼泽义,“九皋”则是极言沼泽之幽深,鹤正在这静逸幽隐之地自由自在地高鸣,悠游从容地生活。由此以鸣鹤来比喻品德高贵,洁身自好,虽身隐原野,声誉却远扬天下的贤者,在《世说》之前,已成为一个固定的喻象。如在《后汉书?杨赐传》中,对皇帝就有“斥远佞之臣,远征鹤鸣之士”的劝谏。

这一固定意象的意义在魏晋被继承下来,而且鹤的意象不断被丰富。首先,人们更重视鹤本身的仪形之美,特别钟爱鹤孤高独立、自由神峻的气质。这些特征都正与当时士人的审美观相契。《世说》中记王恭在微雪之日穿着“鹤氅裘”乘车,被孟昶窥见,惊若天人。还有一则支道林养鹤故事,支道林见鹤“轩翥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于是“曰‘既有陵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鹤成,置使飞去。”[14]足见支道林爱鹤正在于欣赏其不肯为人做秀的自由不拘之意志,乃“取其俊逸”[15]“重其神峻”[16]。嵇绍“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邴原被品为“所谓云中白鹤,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当指他们身上具有自由神峻的气质。

《世说》中的鸣鹤意象,相比以前,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这便是鹤的活动场所的变更。在人物品鉴中,“鹤”的形象,除了远承《诗经》的“九皋之鸣鹤”以外,更突出的是“鹤立鸡群”的“野鹤”与“云中鸣鹤”。在后二者中,鹤由静逸幽隐的山林沼泽被网罗到了众兽杂居的喧哗之地,离开了以前那种完全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它在鸡群之中卓卓独立,独特的风神仪态引人注目,神情中带着几分曲高和寡的孤高落寞与误落尘网的无可奈何。“鸣鹤”意象内涵的丰富,折射出不同时期士人心理的变化。魏晋之前隐身于野的士人,对政治或者出仕多抱着乐观和渴求的态度,“鹤鸣于九皋”的意象是高鸣于四野,声传到朝廷,正富于希望自己的心志能为外界所知,使胸中报负得以施展的意味。在汉末党锢之祸以前,在隐的士人

大致都有这种倾向。魏晋的情况则要复杂得多。政局的纷乱和当权者的专横,使士人对仕或隐几乎丧失了自我选择的权利。嵇康的悲剧使得那些立志要做自由独立之野鹤的士人再也不敢在四野放声高鸣,使得他们不得不自断羽翎。嵇康被诛后,向秀“举郡计入洛,”对司马政权说出“巢、许狷介之士,不足多慕”[17]的违心之语。司马氏东征,征上党李喜作从事中郎,问喜“昔先公辟君不就,今孤召君,何以来?”喜答:“先公以礼见待,故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喜畏法而至耳。”[18]李喜的回答,真是野鹤们大胆却无奈的哀鸣。闲云野鹤般的自由,在特定的时代,竟成为奢望。

总之,自然山水美对魏晋人的生活情趣、风神气质、审美眼光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被引入人物品鉴,使人物品鉴成了一种诗意化的审美活动,特别是时人创造性地以自然意象来品鉴人物,如光亮意象、肃肃松下风、云中鸣鹤等自然意象都承载了特定的人格特征。 参考文献:

[1]徐震?裰?《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第257页。下文中所引《世说新语》资料均出自此书。

[2]同上,《世说新语?赏誉》125,第265页。

[3]同上,《世说新语?贤媛》30, 第378页。

[4]《论和晋人的美》,宗白华《艺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80页。

[5]同上。

【世说新语,容止,】

[6]刘熙载《艺概?文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第25页。

[7]《世说新语?容止》,第336页。

[8]《世说新语?言语》92,第82页。

[9]《世说新语?赏誉》24,第238页。

[10]《世说新语?巧艺》9,第387页。

[11]《世说新语?容止》,第335页。

[12]《世说新语?容止》30,第341页。

[13]《世说新语?德行》4,第4页。

[14]《世说新语?言语》76,第75页。

[15]《世说新语?轻诋》24,第451页。

[16]《世说新语?言语》63,第68页。

[17]《世说新语?言语》18,第43页。

[18]《世说新语?言语》16,第42页。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69873/

推荐访问:世说新语两则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