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上官婉儿的诗

上官婉儿的诗

时间:2018-08-06   来源:经典语录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语录】

上官婉儿的诗 第一篇_上官婉儿

简介

上官婉儿(664年-710年7月21日),唐朝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人。唐代女诗人、政治家,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唐中宗的妃嫔,唐高宗时期宰相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获罪遭诛后,上官婉儿随母亲被发配入内庭为奴,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得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可谓才华绝代。中宗年间,封为昭容,执掌朝纲,权势日盛,左右朝政,期间大设修文馆学士,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引领一代文风。后在唐隆之变中被李隆基所杀,所留作品编成文集二十卷(今已佚失),唐睿宗景云年间,复封为昭容,谥号“惠文”。

生平经历

早期 麟德元年(664年)冬,祖父上官仪因“离间二圣、无人臣礼”的罪名被杀,连累全族获罪,其子上官庭芝也被诛杀,儿媳郑氏带着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配入掖廷为奴。郑氏本是太常少卿郑休远之姊,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婉儿在母亲的影响下,很快显露了她在诗文上的天赋。掖庭之人多对上官家的遭遇很是同情,放任婉儿到后宫内文学馆学习。上官婉儿聪明颖悟,明达吏事,熟读诗书,能吟诗著文,《新唐书》有记载“天性韶警,善文章”。可以推测,上官婉儿必是内廷文学馆宦官老师的得意门生,在后宫颇有才名。

武则天时期

仪凤二年(677年),皇后武则天召见了年仅十四岁的上官婉儿,当场出题考较。婉儿对答如流,文章须臾而成,令武后甚是喜欢,免去奴婢身份,令其掌管宫中诏命。

武后称帝之后,诏敕多出其手者,时称“内舍人”,期间曾因违逆旨意被处以黥刑,但此事并未影响武则天对她的信任。圣历元年(698年)开始上官婉儿受命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内掌诏命”,“群臣奏议及天下事皆与之”,权势日隆。

神龙元年(705年),拥护李唐宗室的大臣(张柬之等)发动了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而作为跟随武则天长达二十七年的贴身女官,上官婉儿未受到打击,李显即位后还得到重用,故有人猜测她在这场政变中暗地支持李唐宗室

唐中宗时期

神龙革命后,唐中宗复辟,上官婉儿成为李显的婕妤,官秩三品,不久又进拜为九嫔之一的昭容,代中宗掌诏命。她与韋后、安乐公主亦多往来,并把自己的情夫武三思引荐给韦后,在韦后和上官婉儿的支持下,武三思成为司空,位列三公,武氏家族再次专权于朝堂。婉儿还向中宗、韦后进言,修改服役制度,减短服役时间,为“出母”服孝三年等,此后又给中宗加尊号为“应天”,给韦氏加尊号为“顺天”,帝后同朝理政。

随着韦、武势力的坐大,太子李重俊的处境非常不利。景龙元年(707年)七月,李重俊联合魏元忠、李多祚等发动重俊之变,杀武三思、武崇训父子,并要攻入宫中索拿婉儿等人。中宗、韦后等人皆惊慌不已,婉儿十分镇定,她对中宗言“观太子之意,是先杀上官婉儿,然后再依次捕弑皇后和陛下”,并请求中宗登上玄武门,占据有利地形闭门自守,等待援兵,李重俊终兵败被杀。上官婉儿亲近武氏、韦后,这让她的表弟王昱十分担忧,他向婉儿母亲郑氏进言,这样下去必将给上官一族带来灾祸。起初婉儿并不在意,但在李重俊兵变未遂后,她开始远离韦后,加强同太平公主等李唐宗室的关系。

上官婉儿深得中宗、韦后信任,她专秉内政,祖父上官仪一案也被平反,上官仪追赠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上官庭芝追赠黄门侍郎、岐州刺史、天水郡公,母亲郑氏则被封为沛国夫人。她建议中宗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广召当朝词学之臣,多次赐宴游乐,赋诗唱和,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朝廷内外,吟诗作赋,靡然成风。母亲郑氏去世后追谥为“节义夫人”,婉儿上表将自己的品级降为婕妤以示哀悼,不久之后恢复。她还在宫外置办门第,穿池筑岩,修建庭院,穷极雕饰。亭台阁宇、园榭廊庑,风雅盛极一时,常引大臣宴乐其中,并与美男子崔湜淫乱,为其谋取官职。

死亡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中宗突然驾崩,韦后将台阁政职、内外兵马大权以及中央禁军等全部安排了自己的党羽和族人,朝政大权尽落韦氏之手。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一起草拟了一份遗诏,立李重茂为皇太子,李旦辅政,韦后为皇太后摄政,以此平衡各方势力,然而韦后已有效武则天成帝之心,强行更改了诏书。得到消息的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商议,决定先下手为强,七月二十一日,李隆基发动唐隆之变,以禁军官兵攻入宫中,杀死韦后、安乐公主及所有韦后一党,拥立其父李旦。上官婉儿执烛率宫人迎接,并把她与太平公主所拟遗诏拿给刘幽求观看,以证明自己是和李唐宗室站在一起的,刘幽求拿着遗诏求李隆基开恩,但李隆基深恶上官婉儿往日做法,执意杀之。死时年仅四十六岁。

唐睿宗景云年间,复封为昭容,谥号“惠文”。开元初年,唐玄宗念其文才,广征上官婉儿的作品,编成文集二十卷,张说作序。《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

两朝专美

上官婉儿一生跌宕起伏,与武后、中宗相始终。其门第高贵,却身世坎坷。出生当年,祖父上官仪因议论武后的废立而获罪被杀,其父庭芝从死,婉儿随母配入掖庭。上官婉儿天资聪敏,少年时代就在宫廷脱颖而出,《景龙文馆记》记载:( 婉儿)年十四,聪达敏识,才华无比。天后闻而试之,援笔立成,皆如宿构。上官婉儿不仅有文词,而且明习吏事,逐渐获得了武则天的信任,得以参与奏章的批复和政令的拟定,成为武周王朝的政治核心。《景

龙文馆记》记载:自通天后,建( 逮) 景龙前,恒掌宸翰。其军国谋猷,杀生大柄,多其决。显然已达到政治上的巅峰状态。中宗李显复位之后,亟需借重上官婉儿的政治才干,又令专掌制命,深被信任,寻拜为昭容。昭容为九嫔之一,当时在后宫地位仅在皇后之下,上官婉儿从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其政治地位又非武则天时代所能比拟。按照惯例,朝廷文告均由名儒学士草拟。《旧唐书》职官志记载:武德、贞观时,有温大雅、魏征、李百药、岑文本、许敬宗、褚遂良。永徽后,有许敬宗、上官仪, 皆召入禁中驱使,未有名目。乾封中,刘懿之、刘禕之、周思茂、元万顷、范履冰,皆以文词召入待诏,常于北门候进止,时号北门学士。天后时,苏味道、韦承庆,皆待诏禁中。中宗时,上官昭容独当书诏之任。上列诸人,均为朝廷重臣,一代文宗。与之相比,上官婉儿以一人之力,批复四方的表奏和草拟朝廷的政令,其政治才干和文学修养由此可见一斑。

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婉儿度过了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的危机后,更致力于辅佐朝政。设立修文馆,“盛引当朝词学之臣。”是相当富有政治智慧的手段。《大唐新语》记其“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说穿了搜英猎俊主要是为了扩充自己的政治力量,然而此举对促成中宗朝宫廷诗创作日益繁盛局面的形成功不可没。《景龙文馆记》这样评价婉儿“至幽求英俊,郁兴辞藻,国有好文之士,朝无不学之臣,二十年间,野无遗逸,此其力也”。借助显赫的政治地位,通天元年之后的宫廷文坛,上官婉儿成为拥有绝对大权者。张说《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云“昭容两朝专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响……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嘉猷令范,代罕得闻,庶姬后学,鸣呼何仰”。“两朝专美”一词形容上官婉儿在武后和中宗朝的显赫地位,实不为过。

成就

上官婉儿在诗歌方面继承和发展了祖父上官仪的文风,重视诗的形式技巧,对声辞之美较为看重,擅长体现事物图貌的细腻、精巧。中宗年间,因其政治地位的影响,“绮错婉媚”的诗风逐渐影响了宫廷诗人乃至其他士人的创作方向,“上官体”也成为了上流社会的创作主流。王梦鸥在《初唐诗学著述考》中记载“尤以中宗复位以后,迭次赐宴赋诗,皆以婉儿为词宗,品第群臣所赋,要以采丽与否为取舍之权衡,于是朝廷益靡然成风” 。

上官婉儿设立修文馆,广召当朝词学之臣,大力开展文化活动。婉儿在这期间主持风雅,与学士争务华藻,写诗赛诗,对文人提拔奖掖。近代文艺理论家谢无量称“婉儿承其祖,与诸学士争务华藻,沈、宋应制之作多经婉儿评定,当时以此相慕,遂成风俗,故律诗之成,上官祖孙功尤多也” 。

此外,上官婉儿还在开拓唐代园林山水诗的题材方面多有贡献,如《游长宁公主流杯池》,突破了以往写景状物的宫廷诗歌形式,寓情于景,却更具有自然山水味。清代文人陆昶在《历朝名媛诗词》中称赞道“昭容才思鲜艳,笔气舒爽,有名士之风”。

人物评价 上官婉儿是中国古代著名才女,她八面玲珑,足智多谋,在武则天、唐中宗时期对朝政都有着重要影响,且能文擅诗,才华横溢,大力提倡发展文化。可见于《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中,但负面评价居多,认为她奉承权贵、淫乱宫闱,并操纵政治,控制朝纲。而在当时的文人笔记中,却不乏对她文才和政治才能的赞誉之词,张说在《上官昭容文集》中作序称其“敏识聆听,探微镜理,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成同宿构”,“古者有女史记功书过,复有女尚书决事言阀,昭容两朝兼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媪,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景龙文馆记》中亦称赞她“二十年间,野无遗逸,此其力也”,肯定了她在朝政上的积极作用。后世文人则多推崇其文才,晚唐诗人吕温“工诗能赋千载同”、“不服丈夫胜妇人”,宋人阮阅“计之必一英奇女子也”,清代诗人袁枚“论定诗人两首诗,簪花人作大宗师。至今头白衡文者,若个聪明似女儿?” 死亡2

景龙四年,势力日盛,上官婉儿又阴附太平公主。六月,唐中宗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后,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一起草拟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是为睿宗。韦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决政务。七月,临淄王李隆基率羽林将士冲入宫中,杀韦后及其党羽。婉儿本是个聪明人物,竟带着宫人,秉烛出迎,并把她与太平公主所拟遗诏拿给刘幽求观看,且托他婉告隆基,期免一死。刘幽求见她娇喉宛转,楚楚可怜,便满口答应。凑巧李隆基入宫,就将草制呈上,替上官婉儿代为申辩。但李隆基却说:“此婢妖淫,渎乱宫闱,怎可轻恕?今日不诛,后悔无及了。”遂杀了上官婉儿。

引领文风

上官婉儿深得李显、韦皇后信任,专秉内政,[16]祖父一案也被平反,上官仪追赠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上官庭芝追赠黄门侍郎、岐州刺史、天水郡公。

此后,上官婉儿又经常劝说李显,大量设置昭文馆学士,广召当朝词学之臣,多次赐宴游乐,赋诗唱和。每次都同时代替李显和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数首并作,诗句优美,时人大多传诵唱和。对大臣所作之诗,李显又令她进行评定,名列第一者,常赏赐金爵,贵重无比。因此,朝廷内外,吟诗作赋,靡然成风。上官婉儿酷爱藏书,曾藏书万余卷,所藏之书均以香薰之。百年之后,其书流落民间,依然芳香扑鼻且无虫蛀。[17]

其母郑氏去世后追谥为节义夫人,婉儿上表将自己的品级降为婕妤以示哀悼,不久之后恢复

历代评价

《起复上官氏为婕妤制》:”而贤明之业,经济之才,素风逾迈,清辉益远。“[26]

《景龙文馆记》:“自通天后,建景龙前,恒掌宸翰。其军国谋猷,杀生大柄,多其决。”“至幽求英俊,郁兴辞藻,国有好文之士,朝无不学之臣,二十年间,野无遗逸,此其力也。“

《旧唐书》:“婉儿在孕时,其母梦人遗己大秤,占者曰:“当生贵子,而秉国权衡。”既生女,闻者嗤其无效,及婉儿专秉内政,果如占者之言。“[27]

《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婕妤懿淑天资,贤明神助。诗书为苑囿,捃拾得其菁华;翰墨为机杼,组织成其锦绣。”[28]

王昱:“上往囚房陵,武氏得志矣,卒而中兴,天命所在,不可幸也。三思虽乘衅,天下知必败,今昭容上所信,而附之,且灭族!”[29]

张说:“敏识聆听,探微镜理,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成同宿构,古者有女史记功书过,复有女尚书决事言阀,昭容两朝兼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媪,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独使温柔之教,渐於生人,风雅之声,流於来叶。非夫玄黄毓粹,贞明助思,众妙扶识,群灵挟志,诞异人之资,授兴王之瑞,其孰能臻斯懿乎?”[30]

张鷟:”博涉经史,精研文笔,班婕妤、左嫔无以加。“

吕温:”汉家婕妤唐昭容,工诗能赋千载同。自言才艺是天真,不服丈夫胜妇人。” 许顗.:”计之必一英奇女子也。“

袁枚:”论定诗人两首诗,簪花人作大宗师。至今头白衡文者,若个聪明似女儿?“ 谢无量:“婉儿承其祖,与诸学士争务华藻,沈、宋应制之作多经婉儿评定,当时以此相慕,遂成风俗,故律诗之成,上官祖孙功尤多也。”

赵昌平:“上官体之精微处由掌中宗一朝文衡的婉儿而积极得到发展。沈宋之属后来居上,经张说、张九龄而影响于王湾、卢象以至王维一脉,更下开大历诗风。这一系直到晚唐都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雅体。”

崔瑞德:“(上官婉儿)凭借真正的本事,升到了类似武后私人秘书的地位。由于她的经验和才智,她被推荐给新主子,名义上被册封为昭容,不过她的作用是顾问和秘书性质的。

上官婉儿的诗 第二篇_上官婉儿墓志全文公布

上官婉儿墓志全文公布:先后嫁给两皇帝

2014年01月08日08:03 来源:人民网

上官婉儿墓志上的982个字,记载了不少史书上未曾有的内容 上官婉儿,一代才女,在香消玉殒千余年后,去年9月,其墓现身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备受关注。而完好的墓志,982

【上官婉儿的诗,】

个字的志文,究竟给我们还原怎样一个真实的上官婉儿,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7日,上官婉儿墓志全文在最新一期的《考古与文物》期刊发表,披露或者颠覆了很多史书记载的内容,墓志记载的情节,堪比今天的古装剧。记者采访多位唐史研究专家和考古专家,还原历史上真实的上官婉儿。

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李明说,上官婉儿墓志,青石质,正方形。出土于甬道正中,出土时志盖覆于志石之上,上首皆朝北。其中志石长宽均为74厘米,厚15.5厘米。划细线棋格,阴刻正书32行,总共有982字。

记者发现,志文主要记载了其家族的来历,用了近一半的篇幅叙述上官昭容祖父三代,其祖父上官仪的官职就罗列有10多个。而对上官婉儿的经历描述则颇为简略,主要记载了上官婉儿年十三为才人(唐朝嫔妃等级,相当五品官。后提到的婕妤、昭容、昭仪均高于才人),神龙元年(705年)42岁册为昭容,之后请求皇帝贬自己为婕妤(jiy),唐隆政变(710年)被杀,死时47岁。

墓志内容远超此前考古专家所说“没有什么爆炸性内容”,虽然不足千字,多位专家却从中解读出诸多历史颠覆:

揭秘一

祖籍:家族从南方迁到甘肃后又有分支

长期以来,由于婉儿祖父上官仪的墓志明确记载为唐朝陕县(今河南三门峡)人,上官婉儿也就是三门峡人。但是在墓志上,则说上官婉儿是“陇西上邽(gu)人也(今甘肃天水一带)”。 该墓志追溯上官家族的祖先出自颛顼(zhunx)高阳氏(五帝之一),到了战国时代,因为楚怀王之子子兰被封为上官大夫,以官职为姓,这也是上官姓氏的来历。而子兰也就是历史上谗言陷害屈原的人。

为何上官仪是河南三门峡人,而婉儿却是甘肃人呢?陕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百家讲坛》“狄仁杰真相”讲座主讲人于赓哲解释说,汉代,上官家族从南方的楚国迁徙到甘肃天水,之后上官家族又有了分支,其中有的到了河南三门峡,上官仪就是三门峡人,这与婉儿墓志所说的祖籍甘肃并不矛盾。

揭秘二

先后嫁父子两皇帝经历堪比武则天

上官仪在唐高宗(李治)时位居宰相,上官仪因“离间二圣、无人臣礼”的罪名被杀,且连累全族,婉儿刚出生就进入掖廷(y tng宫女居住和犯罪家属妇女宫中劳动之处。)为奴。《新唐书》记载,上官婉儿“年十四,武后召见,有所制作,若素构。”婉儿是因文采被武则天所发现和起用的。之后嫁给了武则天之子唐中宗(李显)。在嫁给唐中宗期间,曾与武三思等人私通。

然而,墓志明确记载婉儿13岁时被封为唐高宗才人,42岁册封为唐中宗的昭容。“这在史书上从来没有记载过,也颠覆了以往的记录。也就是说,婉儿先后嫁给了唐高宗和唐中宗这两位父子皇帝。”于庚哲说,其经历与武则天颇为相似,武则天十四岁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被太宗之子唐高宗李治接回宫中,册封为“昭仪”。

于庚哲说,上官婉儿虽然是高宗才人,但他推测可能是武则天指定的,为了给婉儿一个名份,摆脱官奴或宫人身份。

拼死阻止安乐公主索要“皇太女”之位

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陕师大教授杜文玉说,史书上记载,安乐公主是唐中宗和韦皇后最宠爱的女儿,恃宠而骄、飞扬跋扈。曾在韦后的默许下,向唐中宗索要“皇太女”的地位,想当储君。史书记载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则显示,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而是拼死阻止“皇太女”一事。

墓志以详尽篇幅记载婉儿劝阻的过程,曾四次向唐中宗进谏,从检举揭发,到辞官不做,再到削发为尼,都没有得到唐中宗准许后,最终婉儿采取了“请饮鸩(zhn毒酒)而死,几至颠坠。”以死相谏。婉儿喝毒药后,太医紧急救治,才得以保命,之后婉儿多次请求降低身份,唐中宗不得不将其降为婕妤。而安乐公主的“皇太女”之梦,最终也没能实现。

针对婉儿自杀一事,杜文玉说,此前历史上从来没有记载过。由此也推翻了史书记载婉儿与韦后是一伙的说法。

揭秘四

【上官婉儿的诗,】

上官婉儿之死:亡身于仓卒之际

史书记载,公元710年,唐中宗驾崩,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诛韦后,上官婉儿表忠不成而被杀。李旦继位,即唐睿宗,睿宗之后就是儿子李隆基,也就是著名的唐玄宗。

陕师大历史专家、博导王双怀表示,墓志中记载,上官婉儿是在唐隆政变时,亡身于仓卒之际。上官婉儿的政治立场唐中宗、唐睿宗应该是比较清楚的,不是韦后一伙,而李隆基则为了免除后患,在仓促之中将婉儿杀害,可见在当时并没有对婉儿进行审判或者详细调查。 揭秘五

谁安葬谁毁墓?皆因太平公主

在墓志中记载完唐睿宗下诏安葬后,还明确记载“太平公主哀伤,遣使吊祭,赙(f)赠五百匹,词旨绸缪”。意思是说,太平公主非常哀伤,派人去吊祭,并出钱五百匹绢,相当于今天的份子钱。五百匹绢在唐代是一大笔钱,相当于今天50万元左右的购买力。

李明推测说,上官婉儿死后,睿宗懦弱,太平公主权势极大,在太平公主的游说下,睿宗下诏按级别修建了上官婉儿墓。墓志记载上官婉儿“懿淑天资、贤明神助”,并以唐睿宗【上官婉儿的诗,】

的名义,为其篆刻墓志铭,还获得了“惠文”的谥号(唐代女性只有皇后和几位公主能够获得谥号)。这与同时被杀的韦皇后、安乐公主贬为庶人、悖逆庶人则是无法比的。【上官婉儿的诗,】

而墓的被毁,李明认为也因为太平公主,延和元年(712年)八月睿宗传位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为太上皇。次年,李隆基突然起事,赐死太平公主,下令铲平太平公主丈夫武攸暨的坟墓。上官婉儿被认为是太平公主一党,在铲平武攸暨坟墓时,上官婉儿墓也因此受到牵连而被毁。他推测,应该是李隆基下令进行的官方毁墓。

>>墓志全文

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

夫道之妙者,乾坤得之而为形质;气之精者,造化取之而为识用。挻埴(shn zh揉和黏土)陶铸,合散信息,不可备之于人,备之于人矣,则光前绝后,千载其一。

婕妤姓上官,陇西上邽人也。其先高阳氏之后。子为楚上官大夫,因生得姓之相继;女为汉昭帝皇后,富贵勋庸之不绝。曾祖弘,隨〔隋〕藤〔滕〕王府记室参军、襄州总管府属、华州长史、会稽郡赞持、尚书比部郎中,与觳(h)城公吐万绪平江南,授通议大夫。学备五车,文穷三变。曳裾入侍,载清长坂之衣冠;杖剑出征,一扫平江之氛祲(jn不祥之气)。祖仪,皇朝晋府参军、东阁祭酒、弘文馆学士、给事中、太子洗马、中书舍人、秘书少监、银青光禄大夫、行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赠中书令、秦州都督、上柱国、楚国公、食邑三千户,波涛海运,崖岸山高,为木则揉作良弓,为铁则砺成利剑。采摭(zh搜集采用)殚于糟粕,一令典籍困穷;错综极于烟霞;载使文章全盛。至于跨蹑簪笏(kuniznh做官),谋猷(yu谋略)庙堂,以石投水而高视,以梅和羹而独步,官寮府佐,问望相趋,麟阁龙楼,辉光递袭,富不期侈,贵不易交。生有令名,天书满于华屋;没有遗爱,玺诰及于穷泉。父庭芝,左千牛、周王府属,人物本源,士流冠冕。宸极以侍奉为重,道在腹心;王庭以吐纳为先,事资喉舌。落落万寻之树,方振国风;昂昂千里之驹,始光人望。属楚国公数奇运否,解印褰裳(qincháng采自郑国的诗歌),近辞金阙之前,远窜石门之外,并从流迸,同以忧卒。赠黄门侍郎、天水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访以荒陬(zu角落),无复藤城之榇(chn棺材);藏之秘府,空馀竹简之书。

婕妤懿淑天资,贤明神助。诗书为苑囿,捃拾得其菁华;翰墨为机杼,组织成其锦绣。年十三为才人,该通备于龙蛇,应卒逾于星火。先皇拨乱返正,除旧布新,救人疾苦,绍天明命。神龙元年,册为昭容。以韦氏侮弄国权,摇动皇极。贼臣递构,欲立爱女为储,爱女潜谋,欲以贼臣为党。昭容泣血极谏,扣心竭诚,乞降纶言(lnyán帝王诏令的代称),将除蔓草。先帝自存宽厚,为掩瑕疵,昭容觉事不行,计无所出。上之,请擿伏(t f指揭露隐秘的坏事)而理,言且莫从;中之,请辞位而退,制未之许;次之,请落发而出,卒刀挫衅;

下之,请饮鸩而死,几至颠坠。先帝惜其才用,慜(mn“愍”,哀怜)以坚贞,广求入腠之医,才救悬丝之命,屡移朏魄(fip新月的月光),始就痊平。表请彰为婕妤,再三方许。暨宫车晏驾,土宇衔哀。政出后宫,思屠害黎庶;事连外戚,欲倾覆宗社。皇太子冲规参圣,上智伐谋,既先天不违,亦后天斯应,拯皇基于倾覆,安帝道于艰虞。昭容居危以安,处险而泰。且陪清禁,委运于乾坤之间;遽冒钴锋,亡身于仓卒之际。时春秋四十七。皇鉴昭临,圣慈轸悼(zhn do痛切哀悼),爰适制命,礼葬赠官。太平公主哀伤,赙赠绢五百匹,遣使吊祭,词旨绸缪。以大唐景云元年八月二十四日,窆(bin下葬)于雍州咸阳县茂道乡洪渎原,礼也。龟龙八卦,与红颜而并销;金石五声,随白骨而俱葬。

其词曰:巨阀鸿勋,长源远系,冠冕交袭,公侯相继。爰诞贤明,是光锋锐,宫闱以得,若合符契。其一。

潇湘水断,宛委山倾,珠沉圆折,玉碎连城。甫瞻松槚(ji茶树),静听坟茔,千年万岁,椒花颂声。其二。

五大谜团仍待解

谜团一

墓志缘何未提武则天时期作为?

上官婉儿的才华在武则天时期得到了充分发挥,史书对此记载颇多。而记者发现,该墓志对武则天时期却只字未提。王双怀推测,这应该是有意为之的。唐朝经过武则天的武周时期后,恢复了李唐江山,墓志则刻意回避武则天时期,尽力消除武周时期的影响。 谜团二

李隆基杀上官婉儿太平公主为何没有阻止?

从墓志中可以看出,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的关系非同一般。那么,在唐隆政变时,为何没有阻止李隆基对婉儿的杀害呢?

于赓哲推测,在唐隆政变时,太平公主不在现场,李隆基杀上官婉儿估计也不在预案内,太平公主并不知情。

谜团三

李隆基为何非要杀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的诗 第三篇_《上官婉儿》读书笔记

《上官婉儿》读书笔记 这部书不仅写出了上官婉儿的真正价值在政治上的作为,而且写出了她的生存方式,充满戏剧性的人物关系、生命的哲学,与各种男人的纠葛,还有她对政治的病态迷恋以及对身体的智慧的运用。书中探询了她那惊心动魄的生命流程,对她一生的拓展和深化,在思想、在政治、在欲望、在感情、在心灵、在肉体,在这个女人所有的层面上去掲示她、了解她、阐释她。不仅在蛛丝马迹中丝丝缕缕地走进一个女人的心,而且同时还一层一层地剥开她,一个层面、一个层面的显示着历史的文化…… 这部书不仅写了上官婉儿,而且写了那个时代的那些美丽的平凡而又成就非凡的女性们。在这部书中,在皇宫中,各自来演绎自己的长歌当哭的动人故事。不过,在这部书中,上官婉儿是主线轴。 书中写出了上官婉儿与武则天的爱与恨,她在遇难中玉成为非凡的女人,而且注定了她坚忍的人生,凭靠顽强的毅力,以横溢的才华走出后宫黑暗的永巷,却又流落于仇人的营垒。在面对仇恨时,却可以尽释前嫌,乃至忘了家族的血恨,忘了自己日日夜夜想

杀死的仇人,却抛却自己的仇恨,毅然爱上了她的仇人,并为之有朝一日为她赴汤蹈火。 书中写道上官婉儿是个几乎和武则天同样伟大的女人,同样的热爱权利、政治的生命等同于她的生命,拥有着非凡的才华,有着男人傲骨的女人。她的生命里只有武则天,而且她的中庸狡黠、八面玲珑能够使她在宦海中沉浮,久久不被淹没。然而婉儿生于唐朝的混乱时代,她经历了大唐的衰败、武周的兴衰、李唐宗室的光复乃至丑恶的武韦之乱。如此纷繁的更换朝代中,婉儿能一次次逃脱灭顶之灾,无非是靠她这个诡计多端足智多谋的一种品格。其实她的人生目标并不高,无非是活着。婉儿是高贵和优雅的,甚至连她的卑鄙也是高贵的,但她又不幸生为卑贱者,只能去逢迎那些给予他生存权利的权力者,如武则天、唐中宗李显,甚至那个被世人所不齿的奸佞小人武三思,她用那种全方位使用她的灵魂和肉体来保护自己的女人,用她的智慧为权力者出谋划策、厉兵秣马,同时又会安身立命,只为抵达那个她无比渴望的生命彼岸而已。 书中更显示了婉儿有尺度,有当局者清的自知之明。同时婉儿的忍辱负重在书中更多的体现,她忍受着西台侍郎的祖父上官仪和父亲上官庭之的被诛杀;忍受着和年轻的母亲一道被赶进掖庭为奴;忍受着武则天在她的面颊上刺上忤逆的墨刑;忍受着爱而不能,空房独守的女人的寂寞,()不尽的忍中,只为了一个字"活"。 在书中的另外部分,不管怎样,上官婉儿只是为了生存而更好的活着。她不仅有着灵魂之爱而且有着身体之爱。而且有很多男人她不仅爱他们,帮助他们,更能够控制他们。同时写出了

上官婉儿更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女人,她领先的吟诗作赋,唱和往来,竟成为盛唐的文化。 在这部书中,给了我历史的框架,解释了历史,这些人以及这些人物的关系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令人敬畏、同情甚至又蔑视厌恶仇恨的女人,一个真正在权术的宦海中沉浮搏击的智者。 《上官婉儿》这部书写得很是详细,各种人物关系分析的恰到好处,都介绍给读者。而且用上官婉儿作为主线轴不仅展现了当时的皇宫环境,而且正好对上官婉儿的性格乃至各方面的了解给我们以真实的历史,使我们更好更加地正确了解这个女人。最终用婉儿来结束这一切,是作者告诉读者婉儿是一个杰出的女人,她生活的时代跟我们毫无关系,但我们却应该知道这个女人。 对于我来说,自己虽处于现时代,读过之后我明白和读懂了上官婉儿,读懂了那个时代对一个女人所带来的残害。我欣赏她,敬佩她,更加的同情她,却未有一丝的蔑视她。她的风采至今留余在我的脑海中。 而这部书的作者诠释了上官婉儿,给我们以有血有肉、真实的人物,可以看出作者所了解盛唐王室的女性,非常的详细细致的把当时女性的历史写的淋漓尽致,是她们成为盛唐女性的一道奇异而壮丽的风景线。 最后还想说,或许史书并不能给我们以正面的展示,给予上官婉儿的并不是好的,你看过此书后会发现一切的一切都是情有可原,才能真正的了解这个女人,同武则天甚至比武则天更伟大的女人--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的诗 第四篇_上官婉儿

日期:2016年3月27日星期日

栏目:天之骄女

组长:宋依点

编辑:席寒笑

播音员:尹涵雨王沚茹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棕北之音。继上次的武则天女皇之后,我们这次将会为大家介绍她的一位女官,她的得力助手上官婉儿。上官婉儿复姓上官,名婉儿,集政客、才女、皇妃三个标签于一身,她的名字与女皇武则天可谓是紧密相连,提到武则天,就不得不提到上官婉儿。

许多大人物出生之时,他们的母亲都会梦见一些不寻常的东西。上官婉儿的母亲郑氏就梦到了一个神仙,手里拿了一杆秤,告诉她这杆秤可以衡量天下世事。可在上官婉儿出生后,她并没有向大家所期望的那样给家族带来好运,相反,她带来的是满门抄斩,灭顶之灾,因为她的爷爷上官仪要替唐高宗李治起草废后诏书,却因武后强大的情报网被逮个正着,并冠以离间帝后的罪名而被诛灭九族。她与母亲及一众女眷一同进入掖庭。然而,在掖廷为奴期间,在其母的精心培养下,上官婉儿熟读诗书,不仅能吟诗着文,而且明达吏事,聪敏异常。于是,在婉儿十四岁那年,武则天召见了已小有名气的她,当场出题考校。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且文意通畅,词藻华丽,语言优美,真好像是夙构而成。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让其掌管宫中诏命。此后,武则天所下制诰,多出上官婉儿的手笔。

然而,她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记曰:天后每对宰臣,令昭容卧于案裙下,记所奏事。一日宰相对事,昭容窃窥,上觉。退朝,怒甚,取甲刀札于面上,不许拔。昭容遽为乞拔刀子诗。后为花子,以掩痕也。就是说,武则天每每与唐高宗商议政事时,都会命令上官婉儿藏在书案下面,记下所上奏的事情。有一天唐高宗在议事时,上官婉儿在书案下窥窃,却被唐高宗察觉出来。于是就宣布了退朝。唐高宗非常生气,就取下了一把小刀就扎向她的脸上,并不许她拔下来。上官婉儿因此写下了《乞拔刀子诗》。后来她就在脸上画上了一朵梅花,以此来掩盖伤痕。

这之后,她更加用心地侍奉武则天,曲意逢迎,颇得武则天喜爱。从圣历元年开始,又让其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权势日盛。

公元705年,张柬之等拥护李唐宗室的大臣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神龙政变后,唐中宗复辟,又令上官婉儿专掌起草诏令,深被信任,又拜为昭容,封其母郑氏为沛国夫人。

上官婉儿与韦皇后、安乐公主亦多往来,屡次劝说韦皇后行武则天的故事,于是韦皇后上表请求规定全国士民百姓一律为被父亲休弃的母亲服丧三年。又请求规定天下百姓二十三岁时才算成丁,到五十九年就免除劳役,改易制度,用来收取人心民望,李显都准许了。上官婉儿又向韦皇后推荐武三思,将武三思领进宫中,李显于是开始与武三思商议政事,张柬之等人从此都受到了武三思的遏制。 不久,武三思依靠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等人的支持,相继设计贬杀了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和崔玄暐等五王,权倾人主,不可一世。上官婉儿又与其私通,并在所草诏令中,经常推崇武氏而排抑皇家,致使太子李重俊气愤不已。

公元707年七月,李重俊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矫诏发羽林军三百余人,杀武三思、武崇训于其府第,并诛其亲党十余人,又引兵从肃章门斩关而入,叩【上官婉儿的诗,】

击阁门而搜捕上官婉儿。上官婉儿急忙逃至李显和韦皇后处,并扬言说:“观太子之意,是先杀上官婉儿,然后再依次捕弑皇后和陛下。”李显和韦皇后一时大怒,遂带着上官婉儿和安乐公主登上玄武门躲避兵锋,令右羽林大将军刘景仁率飞骑二千余人,屯太极殿前,闭门自守。李重俊兵败被杀。

但据墓志记载,上官婉儿曾四次向中宗进谏,反对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从检举揭发,到辞官不做,再到削发为尼,都没有得到唐中宗准许,最终以死相谏。喝毒药后,太医紧急救治,才得以保命。

公元710年,太平公主的势力日渐强大,上官婉儿又转投太平公主一派,靠其聪明的头脑深得太平公主的喜爱。之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政变中,上官婉儿虽极力证明她的立场,可李隆基由于武则天的关系,不再相信非李氏的妇人,将其杀于旗下。太平公主得知之时已晚,只得惋惜。

上官婉儿死后,李隆基命人将其一生所做的诗编成文集二十卷的《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可惜至今上官婉儿所著的诗仅余三十二首。然而在其生前,她以一届女流,影响了一朝文风,她的影响力可见一般。

感谢大家收听今天的棕北之音,同时请大家继续关注喜马拉雅棕北之音栏目,我们下期再见。

上官婉儿的诗 第五篇_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和她的制作者

陆扬

无论是新出墓志,还是唐代文豪张说为上官婉儿诗集撰写的序以及神道碑铭,我们固然应该通过对它们的解读来了解上官婉儿的生平,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应该通过它们对她的型塑去理解唐前期政治和文化的理念与实践,或者反过来把握她在唐代历史中的意义。

近期上官婉儿墓及墓志的发现同时受到了学界和社会的关注。但经过大众媒体的渲染,墓志的内容和价值普遍得到误解。好在学界反应迅速,李明和耿庆刚两位学者刊布的录文和初步笺注使我们能获知墓志的具体文字,而仇鹿鸣等多位学者也根据墓志对上官婉儿生平及其相关问题做了细致而给人以启发的讨论。不过到目前为止,我所见的讨论主要还是从墓志提供的信息出发,环绕几个政治制度史的问题展开,比如上官婉儿的身份究竟是嫔妃还是宫中女官,她和韦后集团、太平公主以及李隆基等的关系有哪些变化,她在唐代宫廷政治中起了什么作用等等。对于包括唐代墓志在内的中古墓志,我曾提出我们不能满足于从中找寻历史信息并加以考释,还应将墓志的书写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这样方能更精确地把握墓志的史学利用价值。上官婉儿墓志的讨论,这一方面的工作仍有待重视。关于上官婉儿生平的重要文献,无论是新出墓志,还是唐代文豪张说为她诗集撰写的序以及神道碑铭,或者稍后出现的武平一的《景龙文馆记》的记载,都具有多重的研究意义。我们固然应该通过对它们的解读来了解上官婉儿的生平,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应该通过它们对她的型塑去理解唐前期政治和文化的理念与实践,或者反过来把握她在唐代历史中的意义。这篇小文的主要目的是想对这些方面稍加分析,以便让一般读者了解唐代书写与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

需要先提一下的是,墓志发现前一年,史语所的郑雅如女史就发表了论文《重探上官婉儿的死亡、平反与当代评价》(《早期中国史研究》第四卷第一期,2012年),我个人认为这依然是迄今关于上官婉儿最具学术价值的文章。不少重要的问题,郑文均有涉及,一些主要结论未因墓志的发现而动摇,这也提醒我们不能迷信新出土文献的作用。可惜这篇文章的贡献在目前的讨论中未能获得更多的重视。所以这里先简单介绍下郑文的主要看法。文章指出唐隆政变前夕上官婉儿并不支持韦后集团,她的死不像是政敌周密计划的结果,而是李隆基出于自身立场临场制造的“事故”。李隆基的宫廷政变不仅以铲除韦氏集团为目的,也是针对武后、中宗以来女性参政的一场革命,试图通过暴力来铲除这一模式;其次,太平公主是推动为她昭雪的关键力量。但睿宗即位后给婉儿作出的平反,也不只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婉儿是则天朝以来“文治”的有力推动者,与朝臣特别是文官词臣互动良好,所以这一举措有客观的舆论基础。除此之外,文章还讨论了为何历代史传会重复上官婉儿集由唐玄宗下令编纂这一错误记载,从中体现出怎样的文化场景。这些观点虽然也着眼于政治史的问题,但在分析上突破了传统政治史的框架。本文的努力则是要结合新出墓志和张说等人的文字,从书写的角度来重

新评估当时人对上官婉儿形象的塑造。并以此来对唐代政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提供一些新的观察。

首先谈一下我对上官婉儿墓志的印象。若熟悉唐代墓志的书写,那么不难发现这篇墓志的文笔,包括谋篇、用典、遣词等等,都相当平庸。有些字句近于粗鄙,比如写上官仪被贬是“近辞金阙之前,远窜石门之外”,哀叹上官婉儿之死是“龟龙八卦,与红颜而并消;金石五声,随白骨而俱葬”等等。若换成别的书写对象,那么这种平庸在更多程式化的唐代前期墓志里未必值得惊讶。但这种情况出现在当日文坛女主和有昭容身份的婉儿墓志里,就令人费解,至少说明撰写者不大可能是文章名手。对于该墓志未署撰者名这一现象,不少学者已经指出不署撰者名是唐代前期墓志的常态。其实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前期墓志不署撰者名诚然很普遍,但有几种例外。一是如果书写对象是重要皇族成员,一般会署上撰者名。还有一种情况是如果撰写者是文学重臣,那么往往也会署上名字。前一种情况的例子,就高宗武后时代以来而言,有太宗之女临川长公主、西平大长公主、永泰公主、太平公主第二女万泉县主薛氏、章怀太子等等。后者的例子更多,有许敬宗、上官仪、崔行功、韦承庆、岑羲、狄仁杰、刘宪、李峤、崔融、郑愔、卢藏用等等。新近发现的武则天堂兄武思元的墓志,就赫然列了撰写者珠英学士韦元旦的名字。以上官昭容之身份和文名,墓志却不署撰者,加上不出色的文笔,使我们可以推断这篇墓志撰写者绝无可能是当时的高层文士。

不过文笔平庸并不表示这篇文字就缺乏意旨。墓志和张说等关于上官婉儿的撰作最明显的不同就是墓志虽也赞扬婉儿的文学之才,说“婕妤懿淑天资,贤明神助。诗书为苑囿,捃拾得其菁华;翰墨为机杼,组织成其锦绣”,却丝毫未提到她的这种才华在政治中的运用及其重大影响。通篇表彰的口径与当时赞扬一般命妇在性质上差别不大。单就对婉儿生平的了解而言,这篇文字提供的信息其实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史家已有的认识。但就婉儿在宫廷日常政治中的形象而言,墓志的确描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情状。特别是下面一段,说中宗神龙元年上官婉儿被册为昭容之后:

韦氏侮弄国权,摇动皇极。贼臣递构,欲立爱女为储,爱女潜谋,欲以贼臣为党。昭容泣血极谏,扣心竭诚,乞降纶言,将除蔓草。先帝自存宽厚,为掩瑕疵,昭容觉事不行,计无所出。上之,请擿伏而理,言且莫从;中之,请辞位而退,制未之许;次之,请落发而出,卒为挫衂;下之,请饮鸩而死,几至颠坠。

这段用罕见的“上之”、“中之”、“次之”、“下之”这种奇特句式来表述的确显得突兀。内容是将婉儿纯然描绘成一位彰显后妃之德的典型。上官婉儿看上去像被动、哀婉而深明大义的烈妇,步步抗争,却又只能步步退让。这段描写究竟含有多少真实性当然无法确知。宫闱政治往往瞬息万变,学者若根据零碎的资料去揣测无异缘木求鱼。不过文献的蛛丝马迹告诉我们,这样的细节或不至于完全空穴来风。《唐大诏令集》中有《起复上官氏为婕妤制》,是上官婉儿守丧之后,中宗在

景龙三年(709)十一月二十九日起复她时下的制书。里面说她“谠议日闻,屡援楚笔;忠规岁纳,方轻汉辇”。这类字句出现在很程式化而又字句斟酌的嫔妃起复诏书里,或有所指涉。而上段文字刻意强调上官婉儿不惜以死抗争的核心问题在于中宗听信了韦后和“贼臣”的进言,要立爱女安乐公主为储(史书记载的所谓皇太女)。婉儿劝中宗及早下制书(“纶言”)消除隐患。问题是怎样的制书才能消除隐患呢?比较大的可能就是作者暗示神龙三年李重俊政变失败之后,上官婉儿曾劝说中宗宣布立后来成为睿宗的相王为储或由相王辅政。事实上这样的制书并未出现,那么为何这里要强调这一点。我认为关键在于上官婉儿固然自武则天时代就以在宫内处理文书的方式参与机要,但只有到了中宗即位后才真正以在内廷草诏的方式掌控政事,而且明确如《唐会要》卷五七翰林院条记载:“上官昭容在中宗朝,独任其事”(《旧唐书后妃传》中的《上官昭容传》等记载也说她在中宗时“专掌制命”),这在当时应是公开的事实。草诏权的垄断使上官婉儿实际上成了中宗的喉舌,或者在部分公众的印象里也早已是韦后的喉舌。假若真有拨乱反正的“纶言”,也多半会出自上官婉儿之手。虽然中宗死后,在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的默契之下,婉儿在中宗遗诏中加入了相王辅政的字句,但中宗生前迟迟未出现这种情况,难免会让人猜疑上官婉儿的立场。因此墓志必须以如此色彩强烈的叙述为婉儿开脱,说她从请求中宗制止韦后、安乐公主等的阴谋开始,到要求辞去专掌制命的责任,到要求出家。在这些努力都失败之后,她只得饮鸩明志。总之将责任都推给中宗。郑雅如指出神龙三年七月太子李重俊政变虽失败,却使武氏势力遭到重创,从而导致上官婉儿与韦后集团渐行渐远,而太子之位的悬而未决,加剧了朝堂权力的竞逐。在与本人的讨论中,孙英刚也指出,神龙三年政变导致许多人暗中改换政治面目,向力量强大的相王和太平公主集团靠拢。这些意见可能更符合实际情况,也就是上官婉儿有很大的主动性,但墓志对她的处境做了纯然被动的描写。

上官婉儿墓志的这种书写策略导致了与其他现存唐代文献中她的形象的大相径庭。比照张说撰写的《昭容上官氏(神道)碑铭》和《中宗上官昭容集序》,这一差别尤其突出。《中宗上官昭容集序》对上官婉儿的赞誉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点稍后讨论。上官婉儿的神道碑是张说和崔日用合作而成,崔写序文部分,张说写铭文。张说的铭文在对婉儿的评价上和上官昭容集的序如出一辙,比如说她“天降时雨,山川出云,乃生灵媛,祚我圣君。精微其道,焕炳其文。三光错行,昭容纲纪。百揆繁会,昭容条理。外图邦政,内谂天子,忧在进贤,思求多士。忠孝心感,天焉报之”。也就是强调上官婉儿通过文来参与大政,天地之气相合而产生安邦治国的效应。文中用的字句如“三光错行,昭容纲纪。百揆繁会,昭容条理”等等,若把其中“昭容”两字替换掉,几乎是唐人书写中用来形容宰相的口吻。崔日用所撰的序文已经佚失,无法了解内容,但口径必然和铭文一致,因此难以想象墓志和张说的两篇文字是同时完成的。即便《昭容上官氏(神道)碑铭》和《中宗上官昭容集序》未必一定在同一时段内完成,至少也应是在同一种舆论氛围中产生,和墓志体现的氛围有很大距离。

根据墓志,上官婉儿下葬时间为景云元年(710)八月二十四日,即在她死后两个月。墓志提到下葬时睿宗有下诏赠官,墓志盖上的昭容称谓应该是赠官的结果。一种意见认为这一赠官来得稍晚,下葬前未及写入墓志,但后来做志盖时得以加上,而这一赠官和史传提到的“惠文”的谥号都应该是在下葬不久同时颁布。这一看法的主要根据是《唐会要》和《资治通鉴》的相关记载。《唐会要》卷八十提到“惠文,赠昭容上官氏。景云二年追赠”。《通鉴》卷二一〇也说:“(景云二年)秋,七月,癸巳,追复上官昭容,谥曰惠文。”这里《通鉴》胡三省注理解为“追复其昭容之职,而加之以谥”。根据墓志和上述记载,仇鹿鸣在《上官婉儿之死及平反》(《上海书评》2013年9月22日)中提出《唐会要》《通鉴》中景云二年(711)当为景云元年之误记。我认为《唐会要》和《通鉴》关于景云二年加谥号的记载大体应是可靠的。关键在于景云二年七月才有癸巳日,景云元年七月则没有。因此我更倾向于认为景云二年七月癸巳宣布的是给上官婉儿赠“惠文”的谥号,而昭容之位则早已在景云元年七八月间追赠。仇鹿鸣还根据《旧唐书·崔日用传》等记载提出景云二年七月崔日用已不在长安,所以没有可能撰写神道碑序文。目前的资料无法让我们掌握崔日用离开长安的确切时间,但若神道碑是在景云二年前期撰写,则崔日用很有可能仍在雍州长史任上。即便不在长安,也不能据此断定崔日用一定无撰写的机会。

好在学界反应迅速,李明和耿庆刚两位学者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69157/

推荐访问:唐代上官婉儿的诗 上官婉儿图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