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三峡好人影评

三峡好人影评

时间:2018-08-05   来源:经典语录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语录】

三峡好人影评 第一篇_三峡好人的影评

从《三峡好人》看贾樟柯的艺术成就 (要删改阿鲁) 作为第六代导演中的佼佼者,贾樟柯的电影虽然也具有第六代导演共通的边缘化情结,即关注边缘化群体,以底层小人物为自己的镜像话语,力图对第五代导演以精英化的视角创造的寓言电影进行文化突围,用写实主义的风格实现一种微观的对真实的注视。但贾樟柯之所以能较早的从“地下”走到“地上”,进入大众文化的视野,实现《世界》、《三峡好人》的全国公映,摆脱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国外获奖无数国内屡屡禁映的尴尬局面,是因为他的电影特别是“故乡三部曲”(《小武》、《任逍遥》、《站台》)之后的《世界》、《二十四城记》、《三峡好人》等片更加关注大的历史背景之下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比起张元《北京杂种》中摇滚青年的叛逆不羁,章明《巫山云雨》所透出的压抑,贾樟柯最为成功的这部《三峡好人》唱响了一曲底层人民的挽歌,表现出更为深远博大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他曾说过这一句话:“人有的时候是善于遗忘的族群,我们太容易遗忘了,所以我们需要电影。”

想到里面的小马仔最崇拜电影里的小马哥,电影里的小马哥说,我们已经落伍了,因为我们太过怀旧。 在三峡移民的进行时,在外面的世界已经将发哥遗忘的差不多的时候,那里还有一个年轻人对发哥迷得如醉如痴。真的吗?或者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一厢情愿。看见电影里七八岁的孩子,可以将《老鼠爱大米》和《两只蝴蝶》唱得荡气回肠,你就知道,这里,并不是一块与世隔绝的净土,而小马哥,真的离我们太远了。

这里有两种人,怀旧的和不怀旧的。怀旧的如三明,木讷,本分,厚道,来看孩子,还要花3万块赎回从前花钱买的媳妇。怀旧的如小马,被压在砖石地下。不怀旧的如斌斌,几年可以对老婆不闻不问,老婆找上门来,也很是冷漠,老婆说想离婚不多时就应允。斌斌做着拆迁的大生意,正是笑贫不笑娼的社会的大红人。 时代的洪流,就像已经被淹没的那一片城市,已经把很多东西裹挟走了,而我们,在这样的变迁面前,又是那么的无能为力。谁还能记得他们,记得说着“我还有一些烂朋友”的和善也狡黠的老人,记得5块钱摩的把人拉到一片汪洋面前却又振振有词又不是我淹的古惑仔,记得干苦力每天只得三五十元就心满意足的汉子,记得那些残垣断壁上大大的“拆”字 ,谁为我们这个时代立传 ?

《三峡好人》描写了两个寻找亲人的故事,通过三峡、山西两地的勾连展示出广阔的社会变迁图景。三峡大坝的建设与移民问题在当下具有典型性,类似的工程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同时带来社区的消失、人际关系的改变和生活方式的彻底转化。近年来山西矿难不断,对大多数观众来说只拥有新闻报道死亡人数的记忆碎片,缺少从劳动者角度去体验问题的过程。《三峡好人》将山西矿工生活与三峡移民工程联系起来,使观众似乎和主人公同时置于正在经历的社会大变迁之中。许多细节是虚构性的、象征性的,一旦它们被置于纪实性的叙述中,故事内容整体上就显得非常真实,影片的内涵随之丰富起来。 影片被分为“烟、酒、茶、糖”四个部分,其中烟、酒这两个部分主要描写的是山西民工韩三明来三峡寻找买妻麻幺妹的故事。韩三明是个沉闷木讷的老实人,导演在影片一开始就用很多的细节表现这位“好人”的特点。他遭遇魔术表演设局的敲诈,开摩托拉客小伙的哄骗都不懂得反抗,面对麻老大对他的冷言冷语他也是保持沉默。人们难免会对他被动的生存状态产生不满甚至是嘲笑。直到后来,他从废墟中挖出“小马哥”的尸体,安静的点烟祭拜;他答应偿还麻老大所欠的三万元债务以赎回幺妹毅然回乡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去黑煤窑打工挣钱的时候,我们不禁对这个好人肃然起敬。在社会一片浮华之风盛行之时,还有韩三明这样的普通人守得住心灵的净土,不对物质贪恋,能为家人吃苦。他所代表的底层人物的形象,充满着质朴动人的力量。《小武》中小偷的被铐是无语的开放式结尾,《任逍遥》是更年轻一代面对时代的无奈感,《世界》则是小镇青年进入城市之后的迷失,可以说过去的贾樟柯看到了与他一样的县城兄弟的卑微命运,他的目光一样充满感情和悲痛,但是他并未看到或是意识到他们身上的生命力。《三峡好人》的突破在于,在巨大的个人无法抵抗的变迁中,以韩三明为代表的建筑工兄弟们所

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可以说是整个无奈的时代里唯一闪光的希望。影片结尾的定格镜头中,冷灰色的基调里,韩三明黝黑的背景作为前景,景深处是同样黝黑的生命在一片废墟间的绳索上的高空行走,命悬一线却有勇敢活下去的勇气。 同样是寻人的故事,沈红比起韩三明多了些洒脱和坦然。从开始时主动找水,不停地喝水的行动中就可以看出她对于掌握自己人生所具有的主动性。历经了两年漫长的等待,她决定从山西来三峡寻夫,一路上也不忘用些小技巧去探听丈夫的感情生活。找到丈夫后发现了丈夫的背叛也只是编织了一个变心的谎言选择优雅的离开。当沈红用斧子毅然劈开丈夫柜子出现了属于她的主题“茶”的时候,贾樟柯就不动声色的将镜头对准了中产阶级的生活。旨在通过对“底层”与“中产”的对比展示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移民问题。沈红穿越了新城的灯红酒绿,出入的是高级的住宅小区及娱乐场所这些轨迹所展示的中产阶级的新城区与韩三明等底层人生活的废墟,小旅社,船屋为主体的旧城区在影像空间上并峙,组成了一个颓败与繁华并存的奇异空间。这既是三峡的地域风貌,又混杂了正在步入现代性的当代中国社会的特征,这是一个充满过渡性的地方。没有虚假的口号和豪情,也没有敲锣打鼓的欢送,这些远不同于我们在新闻报道中所看到的关于三峡移民工程的影像,是变迁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有意忽略的一页。 专属于“小马哥”的“糖”的部分用开始的喜剧化衬托着死亡的苦涩。小人物的乐天,甚至是盲目自傲都让我们对这个迷恋香港电影中英雄人物小马哥而自命为“小马哥”的小混混生出一种喜爱。他身穿洁白的衬衫还挂着娃娃似的笑脸,在一片喜庆的给大家发完奶糖以后迎接他的是废墟下的死亡。“浪奔,浪流,万里江水涛涛永不休”是他的手机铃声,也是他内心雄心壮志外化的呼喊,到了最后竟也成了他生命终结的符号。寂静中,韩三明靠这首歌找到了“小马哥”的尸体。为了50块钱,或者说是为了心中英雄的梦想,“小马哥”的死留下的不是血腥的暴力,而是对冰冷现实的控诉。卑微生命的消逝仿佛一颗尘埃无人问津,若不是遇见好人韩三明,那么“小马哥”的死也不会引起一点波澜。卑微如尘埃,颓败如拆除的楼宇。 三峡库区的奉节旧城是在空间中注定消逝的句点,在时间中却又具有永恒象征意义的符号。深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响的第六代导演在书写底层时特有一种强烈的影像文档意识,抢在消逝之前记录某些东西。贾樟柯的长镜头多是固定镜头,运动也只以平移和摇为主,很少有纵深上的变化,可以看出导演意在“展现”而非“调度”,镜头只是一个通往现实的媒介,一种纪录工具。影片的开始贾樟柯就用了一个长镜头的移动,“横幅式”的展示了三峡上底层民众落魄的生活,犹如一幅画卷慢慢的展开,最后定格主角韩三明。为了更好地表达他的生命体验,对于沉重的现实和过去的历史,贾樟柯采取一种类似纪录片的非虚构表现手法,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影片运用跟踪拍摄、同期声等纪录片手法,使之呈现一种来自生活的质感。对于人物的交谈,也不用好莱坞式的正反打而是选择一个机位客观的进行纪录,正如贾樟柯语:“如果我把一个长到7分钟的镜头切成几个的话,就会失去僵持感。这种僵持感存在于人与时间、镜头与其主体之间。”在一个段落结束的时候,往往是人物先出画,镜头还对准着三峡的景静默着一两秒钟,仿佛沉思。 除了镜头,贾樟柯在声音的运用上也构思巧妙.。他常用带有反映当时社会进程的背景质素来表达对过去时代的回忆与当下生存状态的体验。首先是音乐,贾樟柯的电影不太使用原创配乐及主题曲,常常是“拿来”现有的流行歌曲大做文章。《小武》里的《心雨》表达着小武对歌女的爱慕,《任逍遥》也借任贤齐的同名歌曲抒怀,在《三峡好人》里小男孩唱的《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无疑体现着平民文化的时代表征,大众文化所关注的不过是些情情爱爱的个人感情,而非人民生活最本真和痛苦的一面,“我和你缠缠绵绵翩翩飞”的歌词还映衬着沈红心底对忠贞爱情的渴望。很多时候音乐从有声源音乐转换为无声源的配乐帮助了场景的转化,交待时代大背景的同时发挥着电影音乐独特的技术作用。江湖艺人一曲《酒干倘卖无》唱得声嘶力竭,卖唱的和看客都是社会中的底层人,用各种搞怪和疯狂带来的欢乐则是笑中带泪的。而韩三明《好人一生平安》的铃声不但隐喻着韩三明坚守的做人准则,还用“小马哥”的嘲笑和《上海滩》的铃声进行着生命间的对比。一个

诚实踏实,一个张扬浮夸,同样是底层人被压抑的生命,“小马哥”的结局是死亡,而韩三明却取得了幺妹的原谅,怀抱着赎回幺妹的期待踏上了回乡打工的路。其次,广播、电视等客观音响传递着大量的信息,广播和电视新闻画面里充满着大量关于三峡移民的叙述和镜头。这些都成了观众除去主要情节之外对整体时代最真实的感知途径传递着大量影片中没有直接讲述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贾樟柯的电影虽然具有“私语化”的叙述模式,关注的是小人物的个人故事,但这些其实际所传达的内容却涵盖着大的时代背景。一个电视中的三峡移民的新闻镜头可以被连接为现实中的三峡之景,在时空转换上可谓精巧独特。 《三峡好人》运用着现实主义的纪录方法描述不同人的生命体验,但片中几处超现实处理又是必然被注意到的。第一次飞碟的出现实现了韩三明与沈红之间叙述线索的转换,流畅自然。还有沈红背后飞起的高塔,甚至是结尾处高处走钢丝的人都带着浓重的神秘色彩,它们的真实意义当然是无从解释的。《三峡好人》带着非现实主义的“贾想”色彩描述小人物的生命体验时有着无法言说的悲凉。超现实的场景或许代表着主人公内心超越现实的渴望。同时,对观众也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在如此现实主义风格下,贾樟柯尝试了这种超现实的神秘主义倾向,会造成观众对于影片现实意义认同的间离效果。从而,影片更能使观众清楚地认识到电影只是生活的假象,生活也许比电影更残酷。这一点完美表现了贾樟柯的冷静纪实的电影风格。《三峡好人》是贾樟柯为底层平民唱响的一曲挽歌, 用影像和声音纪录着中国社会中底层人民的喜怒哀乐,给了被忽略的大多数一个新的话语权。

三峡好人影评 第二篇_三峡好人电影评论

题材及选题分析:

这部电影的题材并不新鲜,“寻找”的故事在影史上比比皆是。但贾樟柯聪明的是,选择了 “三峡”拆迁这样一个大背景,来讲故事。如果影片不在三峡拍摄,比如换成在贾的故乡,变成“汾阳好人”,也行的通, 但信息量会少很多。不可否认,“三峡”工程不仅在表现巨变中的中国形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典型性,而且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所提供的丰富视觉与社会信息,也令影片事半功倍。贾氏电影特有的动人细节、状态描绘,镶嵌于三峡搬迁的社会变动图景中,虚构与真实纪录的融会,令电影的震撼力倍增。

【三峡好人影评,】

其次,选择“寻找”的故事题材对于表达贾樟柯一贯的“变化”主题也是很恰切的。在《三峡好人》中,各种各样的叙事要素围绕着变化而展开,故里正在消失,婚姻、邻里、亲朋的关系也在变异,伴随这个变化的主题或不确定性的主题的,就是对于不变或确定性的追寻。但到头来,寻找到的东西也在变质,“找到”本身就成了自我否定,或者说,“找”就是自我否定的方式。于是,沈红找到了丈夫,却决定了结这段爱情和婚姻。而韩三明的非法婚姻却因为寻找获得了破镜重圆的可能。

主题及意义:我们为什么喜欢贾樟柯?

好些人提到贾樟柯的电影意义时,常说他发现了“县城”。把这作为他的一种创举。而我觉着贾樟柯影像更大的价值,在于他把目光投向了生活于社会边缘,城市边缘的人们。在中国,对底层、边缘人物

的书写并不是从贾樟柯这开始的,但没有谁用了他这么集中的目光。我们的电影里对底层人物的书写,也往往要提炼,要升华其英雄性。如果他们有幸成为一部影片的主人公,是断然不会以普通人的面目得以呈现的。而更多时候他们仅仅以配角的面目出现,在镜头前一晃而过,带着统一的、程式化的表情,像是城市的一道配景。对他们的世界,我们全无了解,尽管那个世界就在都市繁华脚下,在盛世华章的背面,但许多人选择了看不见,而看见的人,将接受来自内心的疼痛。捏着火炭,一言不发。谁也不说,说出来的人,我们不能不向他致敬。于是,我们看到,像小武般的小偷,在贾樟柯的镜头里也获得了尊严。像尹瑞娟、崔明亮这些最普通不过的,甚至称得上失败的年轻人的爱恨都得以在银幕上呈现。

不仅于此,贾樟柯是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呈现着他们的真实生活和状态。这种诗意并非不真实的方式,而是指他发现了底层的、边缘的人们那种被遗漏的打动人的细节。底层人物的生活被审美化了。在《三峡好人》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细节。比如一群赤裸着上身的砸墙工人讨论着人民币上的景色,以最朴素的语言,述说着我们日常毫不注意的美。钱的诗意化,或许只有在穷人那才有可能,而在富人那里,钱不过是资本。再比如韩三明与他的前妻分吃一颗大白兔奶糖的镜头,贾樟柯浓墨重彩地书写着这种物质匮乏状态下的浪漫,令那些对着大鱼大肉食之无味,闲着没事干就整天吵架闹离婚的所谓主流之人汗颜。贾樟柯镜头里的底层人、边缘人,再不是那种脸谱化、程式化的呈现。他还原了他们本身的丰富性,狡黠、幽默、温情、暴戾、

坚忍、怯弱……对这样的边缘人群,贾樟柯给予了诗意的关怀和尊重。 曾经有篇对贾樟柯的访谈叫“黄金时代的尴尬好人”。指他绝然地让《三峡好人》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同期上映,用行动向“大片霸权”示威。这使我想到,我们之所以喜欢贾樟柯,或许更在于他的坚持让我们体验了另一种电影可能性。

优缺点评价:

(一):更从容的贾樟柯

从“故乡三部曲”到《世界》、《三峡好人》,我们在贾樟柯电影中所看到的,几乎全是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和感受。也正是对基本生存感的强调,使得贾樟柯的地方书写获得了超越地域限制的审美可能。这也正是他的电影之所以能引起那么多国际共鸣的原因。

这种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和感受在贾樟柯的电影并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积起来的,有其内在的逻辑,那就是时代的变迁。如何用影像来表达个人在时代变迁中的体验,什么样的节奏?什么样的角度?贾樟柯一直在探索,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我想从《站台》与《三峡好人》的对照中来说明这一问题。

在《站台》中,饱含着贾樟柯的个人体验,影片没有太多的情节要素,更多的是一些细节的堆积,一些状态,一些声响,一些视觉上的景观,是属于80年代的回忆。关于人的生存状态和感受的描述当然有其打动人的力量在,但我们也要注意到《站台》中的节奏是混乱的,那些代表性极强的歌曲、声音、政治语言,以一种和画面极不相

称的跳跃,通过极高的密度给人灌输“时代”的概念,但是这些素材除了制造特定氛围,没有更深的进入情节,我们并不能看到社会变化和人物之间的互动联系,甚至不能感受到时间的具体变迁。对于60、70年代生人来说,他们或许可以通过自身经历来补充其中的线索。但对于那些没有类似经历的人,简单呈现的符号恰恰导致疏离感。或许因为贾樟柯对这十年(同样是他的成长岁月)有太多的感触,我们从《站台》看到了了一个经历了诸多沿途风景的人,他要诉说,有点急速,有点慌不择言。但说故事的人,自己要先平静,才能打动别人。 而在《三峡好人》中,我们感受到的正是这种平静的控制力。贾樟柯变得从容起来。比如在镜头运用上,他不再执着于长镜头,同样用了很多短切镜头。他的电影中也第一次有了超现实的元素。这部电影里同样有很多时代符号,但并不是生硬地填充其中,而是与剧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比如影片中用到了很多老歌、流行歌曲。《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潮湿的心》、《酒刚倘卖无》等等,是跟剧中人物的心情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了呼应的关系,参与了影片的叙事。以《潮湿的心》略作分析,三峡彩虹桥边的舞池里,人们在《潮湿的心》的旋律中起舞,三峡的天气是潮湿的,沈红的心也是潮湿的,即将破裂的婚姻像潮湿又闷热的天气,让她焦躁不安,因此她手上总是拿着一个矿泉水瓶,不断地喝水,不断地擦汗,不断地琢磨自己的婚姻何去何从。而在《站台》中,各种各样的音乐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单纯的环境音在使用。

(二)更积极的主人公【三峡好人影评,】

为什么《三峡好人》比“故乡三部曲”,《世界》更打动我呢,是因为这些影片的书写对象同样是社会的底层、边缘人物。但前面的电影中,那些主人公就像脱离了人类社会种种塑造性关系的茫然动物,他们永远处在被动,等待的状态,我们看不到他们更想要什么,更渴望什么。似乎他们没有这些。

而在《三峡好人》中,这种情况有了变化。主人公不再是无助无力无望的消极典型,两人面对生活的苦难或尴尬,皆坚强地选择了尊严。韩三明在故事的结尾决定回山西辛苦工作以挣3万块钱为16年前买来的妻子赎身,而赵涛扮演的沈红则在一支舞后告诉丈夫,自己有了别人。她选择以这样的方式来结束恋情,没有哭泣,也没有谴责。内心或许难过,但外表显现的却是平静的决断。用贾樟柯自己的话来说,片中的主人公是有行动力的人,他们怀着希望之心,他们都要寻找他们的幸福。相对于那种“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的状态,这或许是更值得我们提倡的人生态度。

(三)一点或许是苛求的批评

贾樟柯的非比寻常,在于他对底层或边缘人物生存处境的细节把握之艺术敏锐外,不断迂回着一种宏大时代背景的舒缓呈现。它是难言的,却是有力的。我们看到在好莱坞大片中,在中国的大多电影中,时代背景往往被抽离,被虚化。它们不是为观照现实而拍的,它们只负责提供梦幻与麻醉。而在贾樟柯的影像中,是时代的变迁形塑着主人公们的生存状态。这种时代不是抽象的,而是进行时的,是我们已经经历过并且正在经历的。

三峡好人影评 第三篇_《三峡好人》观后感

《三峡好人》影评

这部影片是一部批评现实的文章,奉节县的拆迁办就设在黑社会的巢穴.这样拆迁是比较快,但是谁都有怨言,就像黑摩的司机所说,"奉节现在哪还有好人?"大家都在为了自己的生存空间而互相残食.唯一的好人是两个从山西来的女人和男人,这一女一男(子)姑且组成了汉字"好",算是对三狭好人的电影名字的解释吧.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没有希望。无路的人。

看到哪里都是绝望,麻木如每个人----想赎回妻子的丈夫,丧失理想却天真善良的少年流氓,寻找负心汉的女子,黑道老大负心汉,被逼到桥洞底下的1.2元/夜的旅店老板,破产的厂长,想当小保姆的女孩,执拗而认真的小歌手,比如每个奉节县城的人,比如城区的废墟,比如废弃的工厂,比如肮脏的街道,比如黧黑的躯体,比如迷湿的雾,比如那几首泛着民工体味的口水歌,比如女主人公那个用了好多天的矿泉水瓶......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十六年前被公安解救的幺妹,现在却沦落回到了更大的囹囫之中,以致于想回到原来的状态都变成了奢求。最后的一幕,主人公的一群工友在喝过散伙酒之后,却又跟着主人工为了生活,去山西小煤井去挖煤,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了更大的绝望之中。当然,那里一天能挣两百块钱。

你能相信他们挣到几万块钱之后,生活就变的有希望了吗?大家都在绝望的活着。在影片里,每一个人都是游魂,没有家乡,没有希望。只有离别,和暂时的坐下,喝几杯劣酒,然后继续游荡下去,从来不知道回一下头,哪怕问自己一句:图啥

山西的一个普通煤矿工人,16年前买回了一个四川媳妇,媳妇刚怀孕,就被公安局解救回去了。16年天各一方之后,煤矿工人去三峡地区寻找他的女儿,而因三峡工程的缘故,前妻家所在的县城早已被淹没在水底,前妻的家人对他也不怎么友善,几次三番折腾之后,他终于见到了前妻,两人决定结婚。另外一个寻找的故事,结局没那么皆大欢喜,赵涛演的护士虽然找到了自己的丈夫,但心知感情不再,终于还是黯然分手。【三峡好人影评,】

三峡好人,两个命运各异的人,都是为了寻找曾经的爱人,一个要结一个要离。两个没有交织的故事,因为一些细枝末节而相联系,勾勒出一幅三峡下层人的生态图。面对家园被毁,社会结构振裂,他们迷茫,无助,又要坚强的接受和适应这种变革,继续木纳或者无奈的活下去。 虽然都是熟悉的口音,但是这种无政府的社会

在这个长镜头中,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底层流民中国”。我很熟悉这样的场景,也很熟悉场景中的那些人,虽然我是一个北方人,虽然我从没坐过那样的客船,但我在火车上,在客车上,都曾经见过他们。他们背井离乡,他们流离失所,他们命贱如草,他们自娱自乐,然后自生自灭。他们听着或唱着那些烂大街的流行歌曲,他们在露天场所跳交际舞、打麻将,或是去看草台班子的走穴演出。为了寻求活路,他们可能会为50元人民币而卖命,或是去随时都可能丢掉自己性命的媒矿打工。而他们的孩子则有多半会“世袭”他们的贫穷,不到十五岁便辍学,然后去中国南方的血汗工厂打工,或是进城当保姆、当小偷、当小姐。。。

男女主角分别是两个段落,一个寻妻一个寻夫,最后的结局也颠倒观众普遍的猜测,当初花钱买媳妇的男主角最后决定再次筹钱买回媳妇,寻找丈夫的女主角最后找到了却决定与其离婚,一个具备人性高度且催泪威力的剧本,导演的处理方式却极尽平和,除了一处女主角略到哭腔外,其实都是用外在事物来表现,半夜爬起来对着风扇散热、汗流浃背事的拆迁工、太阳热辣辣地烤在钢铁上,半路上不断接水喝的矿泉水瓶、突然倒地或腾空的大楼,无一不

是与主角的情绪相连结。

最近在老师的推荐下观看了“三峡好人”这部影片,这是一部没有豪华场景、没有大腕明星、没有华丽台词的电影,有的是断垣残壁、普通人生和平白对话。但是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好片子。

影片讲的是:山西的一个普通煤矿工人,16年前买回了一个四川媳妇,媳妇刚怀孕,就被公安局解救回去了。16年天各一方之后,煤矿工人去三峡地区寻找他的女儿,而因三峡工程的缘故,前妻家所在的县城,早已被淹没在水底,前妻的家人对他也不怎么友善,几次三番折腾之后,他终于见到了前妻,两人在长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复婚。

女护士沈红从太原来到奉节,寻找她两年未归的丈夫,他们在三峡大坝前相拥相抱,一只舞后黯然分手,决定离婚。

老县城已经淹没,新县城还未盖好,一些该拿起的要拿起,一些该舍弃的要舍弃……故事情节看似简单,在商业片、日韩泡沫剧充斥影视市场的今天,《三峡好人》无疑给我们带来了一份厚重,以及这份厚重所留下的深深的思索。

这部片子,让人们真正看清了,中国最底层劳动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生活是很困难的,生活是很无聊的。为了生活,有人从事着日薪30-40的拆房子的重体力劳动,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开挖黑煤窑,只为赎回老婆,有人曾花三千将妹妹卖到山西,待解救回来,居然再次将其以三万卖给包工头,有人为了给男人治病,甘愿做暗娼…有太多这样的例子…。影片告诉我们,在我们生活的国度里,还有这样一个地方,还有这样一群人。《三峡好人》揭示了一个最根本的道理,就是人在极端的贫困中,做人的尊严根本就不存在,死与活已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钱上升到了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为了钱,底层的女人除了自己的身子还有什么可供换取金钱呢?男人除了体力和一条命,也没有其他的本钱。人贱命也贱,他们的一身正如片子的结尾一幕,一生都走在钢丝之上,随时有掉下来的危险。穷人生也好,死也好,没人在意,没人在乎,自生自灭。

三峡好人影评 第四篇_三峡好人影评

好人一生平安 当煤矿工人韩三明的手机铃声《好人一生平安》响起,我的内心顿起波澜,是呀,万里寻女的韩三明、千里迢迢寻找丈夫的护士沈红、拿报纸点烟满嘴港台腔的小混混小马哥、和女地产老板关系暧昧又不肯让妻子知道的拆迁公司头头郭斌、丈夫残疾被迫卖淫的中年妇女......他们哪一个不是中华民族的好人呢?他们在逼仄的生活现状里顽强的抗争着,却感到前途迷茫,命悬一线. 三峡好人》是我国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的代表作品,获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金狮奖。因为拍电影成绩卓著,贾导被誉为是张艺谋的接班人。除了《三峡好人》,我还看过他的《小武》《站台》《任逍遥》《二十四城记》等作品,都堪称佳作,法国《电影手册》评论他的首部长片《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但是我对《三峡好人》的印象最深,无论是煤矿工人韩三明本色出演的憨厚朴实但性格坚毅的煤矿工人韩三明,还是赵涛饰演的具有传统东方美德的女护士沈红,都让我感动过。而影片强烈的现实主义纪实风格更是让我深受震撼,感受到贾樟柯导演用自己个性鲜明的影像艺术重新诠释中国电影的强大的艺术震撼力。

影片主要讲述了煤矿工人韩三明从汾阳来到奉节,寻找十六年未见的前妻,两人在长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复婚;女护士沈红从太原来到奉节,寻找她两年未见的丈夫,他们在三

峡大坝前相拥相抱,共跳一支舞后黯然分手,决定离婚。老县城已经淹没,新县城还未盖好。一些该拿起的要拿起,该舍弃的要舍弃。

贾樟柯认为自己是一个“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追求影像“对现实表象的穿透力”。他认为上海和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只是中国的几盆盆景,看上去很美却代表不了整个中国的真实状况。要了解真正的中国就必须考察像他的家乡汾阳那样的小城。在《三峡好人》中,他就借用中国建设三峡大坝为背景,描绘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普通人物甚至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很难看到欺压农民工的非法戏班子怎样向被强行拉进来的三明要钱,三峡废墟中出现的向农民工卖淫的“小姐”们接受挑选,小马哥怎样为了五十元钱去替人打架最后命丧砖瓦中...... 《三峡好人》其实是在讲述生命与社会里慢慢流淌的东西,是时间,也是空间,人被它左右着,并悄悄地改变着。

三峡好人影评 第五篇_三峡好人观后感

导读:梦合电影《三峡好人》电影《三峡好人》影评赏析蔡康永说:“现实生活充满了的无奈,可是电影《三峡好人》却是把梦打碎,他们和千千万万三峡库区的移民一样,《三峡好人》没有意味深长的镜头、没有灵动曼妙的配乐、甚至连演员的一颦一笑都那么没,大环境三峡工程所带来的就是敲敲打打、拆迁搬离,原生态的反映三峡地区的普通人的精神风貌和生存处境,三峡人的粗犷、野性、耿直(最后喝团圆酒的场景)、机巧(用魔术骗人),记录

梦碎, 梦碎,梦合电影《三峡好人》 电影《三峡好人》影评赏析蔡康永说: “现实生活充满了的无奈,你永远躲不开,可是何其幸运的我们拥有电影。 电影的想象力可以带我们四处翱翔。 ”喜欢电影的人都认为它是缔造我们想象力的天堂。多 少酣畅流离,多少缠绵悱恻。都可让我们的精神获得极大的满足。如果将电影比作梦的话, 可是电影《三峡好人》却是把梦打碎。 汽笛声长鸣,嘈杂声响起。一个长镜头扫过移民船上的人群,烟雾缭绕,有的在聊天, 有的在打扑克, 有的在看手机、 发短信, 有的在看手相, 有的在扳手筋。 背景音乐是川剧 《林 冲夜奔》 :“(按龙泉血泪洒征袍, )叹英雄孤身无靠,将身投水泊,回首望天高,愤恨难消, 怒气腾腾贯九霄!但则见月光照耀,听寒风萧萧!还须要急走奔逃。俺本得去投宿,怕的有 人将俺瞧, (红尘中误了俺五陵年少! )……”镜头最后定格在韩三明身上,他带着简单的行 李,带着 16 年的期盼,从山西来到奉节寻找他的前妻。在《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 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中,林冲怒杀陆谦等人死里逃生后,作者吟诗道:“天理昭昭不可 诬,莫将奸恶作良图。……最怜万死逃生地,真是魁奇伟丈夫。”请看官注意听好,在影片 中, 《林冲夜奔》的唱曲首尾呼应。这是贾樟柯为韩三明形象定调之法。数百年来,林冲在 民众心中早成义薄云天、重情重义的“伟丈夫”。三明虽是卑微小民,但在对待妻子、对待朋 友方面,仍不愧是情义男儿。同时,三明闯入异乡奉节的孤独与惊慌,与林冲被逼上梁山前 的“孤身无靠”相映成趣。当然,对于这艘移民船上的民众而言,他们和千千万万三峡库区的 移民一样,政府的一纸命令,他们就拆掉自己的房屋,卷起简单的行李,背井离乡。不同样 是为“国家”为“民族”无私奉献的“伟丈夫”?此外,打扑克的人发出“骟了”的吆喝声,围观扳 手筋的群众在助威喊“雄起”,都是典型的巴蜀风情。 《三峡好人》没有意味深长的镜头、没有灵动曼妙的配乐、甚至连演员的一颦一笑都那 么没有力道。它给不了观众任何的对矫情和浪漫的遐想。有的只是记录。就像夏日里一碗无 味的泉水,但又是冰凉怡人的。 【拆·梦】 从电影还未入画的时候,船的轰鸣声、水浪拍打声就已经进入情节。大环境三峡工程所带来 的就是敲敲打打、拆迁搬离。吵杂的画内音响反应画面人物的不安,原生态的反映三峡地区 的普通人的精神风貌和生存处境,三峡人的粗犷、野性、耿直(最后喝团圆酒的场景) 、机 巧(用魔术骗人) ,热情(

小马哥的乐于助人,帮朋友可以两肋插刀) 。冷漠(厂长不认识郭 斌,厂子无法生存)(三千元)被拐卖到山西的麻幺妹,打工手受伤,山西一个春天都不下 , 雨,麦子都枯死。种田还不饿死。工厂倒闭,工人下岗。摆平一个人挣 50 元。麻幺妹的哥 欠船老大三万块钱,让妹妹去陪他生活。电影的风格很纪实,以两个人物寻人的过程,记录 三峡工程对当地人外地人、 青年中年老年的生活的影响。 小人物的情感是描述大时代变迁最 好的例证。在电影中,导演匠心独运地将手机铃声作为背景音乐的引子。既跟人物建立了关 系,有铺陈人物所处年龄层次的整体人生观价值观。韩三明的“好人一生平安” ,小马哥的 《上海滩》反映的不同年代人的差异。小孩唱的“老鼠爱大米” 。爱情的永恒和情感的易变, 照应丈夫郭斌两年不回家,也不联系,家庭观念已经变化,芒果烟的怀旧(16 年的情感珍 藏) ,小孩唱庞龙的歌是导演对两情相依的古典爱情的怀念(我和你缠缠绵绵翩翩飞,飞到 红尘永相随) “没有家哪有我?没有家哪有你?” (酒干倘卖无)也是一代人的回忆。导演杂

糅几代人的 “主题曲” 来表现这个大拆迁让人无安全感的环境。 高档宾馆与农民生活的对比, 爆破拆除与新修城市象征中国的改革开放在破坏一些东西,也在重建一种新的文化和观念, 经济在部分地区得到了发展,却使人的感情出现了巨大的裂痕( 《潮湿的心》的隐喻) ,逢场 作戏的感情, 是好还是坏?两亿四千万修的大桥与贫困的地区反差, 现代化的巨大幻象掩盖 的真实,人成了物质、金钱的奴隶,真正的情感却离我们越来越远,这是现代性的代价,是 导演的焦虑, 一曲没有音乐的舞蹈, 郭斌贴着沈红隔膜、 应付地转了几个圈。 感情转瞬即逝, 苍白无力。 【碎·梦】 当拆迁的重锤捶下时,碎了的不只是残垣断壁,还有琐碎的人和事。敲敲打打、乒乒乓 乓,镜头都一直在交代拆迁,搬迁,安置的问题(移民补助款的去向) ,反映出人的飘荡, “家”的隐语,拆迁让人丧失了家,人的无根、漂泊,面对未来生活的惶惑感让他们的表情 麻木,反应迟钝。镜头里一直是很碎化的元素。但从影片结构中,烟、酒、茶、糖,是寻常 百姓的生活,小马模仿周润发的点烟,韩三明给麻老大送酒,沈红用丈夫久置的茶叶泡茶, 麻幺妹跟韩三明分一块糖吃。烟,酒,茶,糖的意义,烟的交往,沟通,酒的豪爽耿直,茶 是越喝越淡,人走茶凉,糖是幸福快乐的向往;这四样是老百姓生活中最普通的小事,在这 些事情里,充满人物的梦想、情感、矛盾,当然也

是最真诚的一块,叫脆弱。导演摒弃华丽 的布景和绚丽的场面,启用非职业演员、实景拍摄、大量的长镜头配上同期声录音,真实有 力,能让观众内心发颤、有所思考。片子里充斥着带有隐喻的碎片,那些元素:说英语,唱 流行歌曲,跳交谊舞,染发,港片中周润发的形象,让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在一起自然地交 融而呈现,这是全球化和本土化的一个文本。滑稽的对白语言( “懂不懂啥子叫知识版权” ) 其实更深的是导演留给观众深思的空间。 虽然片子的镜头很纪实很还原生活, 但它依旧还是 美的。美得只是去掉了人工布置的雕琢。长镜头对人物表情动作的记录,还原于朴实。这或 许跟现代很多电影过多的舞美修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值得一提的就是, 在这样一部纪实风 格很浓厚的电影, 竟然出现了飞碟在天上飞和房屋如同火箭般升空的镜头, 相对于此片如此 超现实的镜头设计到底有什么隐喻呢?影片在从三明切到沈红的时候, 采用了一个超现实的 长镜头:一架飞碟从三明背后的天空飞过,观众的视角也随之转移到这架飞碟上。飞碟继续 前行,空间发生变化,镜头前出现了沈红的身影。随即,飞碟进入沈红的视野,沈红与之对 视,直到飞碟消失在远方。飞碟的出现与消失构成了影片第三次视觉冲击。显然,这一幕中 的飞碟并不具有科幻意味。 影片从第一个展现渡船人的长镜头开始就将视角伸向了现实小人 物的生存处境,飞碟作为地球的他者,在一个超现实的视角下观看了以三明、沈红为代表的 小人物的种种遭遇,见证了人类的孤独和迷惘。外空来物、即将逝去的家园、孤独迷惘的人 类,影片将这一切呈现在观众眼前,是向我们发出某种警示,也是为了建构一种孤独的宇宙 意识。不过,在这里突然插入一架飞碟,包括后面那个繁体华字烂尾楼的突然飞升,有人认 为有损整部影片非常写实的风格, 不过我觉得可以将此看作贾樟柯主体意识的一种凸显。 这 个烂尾楼的飞走,其实是女主角心头的大石头放下了。其实这在下一个镜头也有所交代。 【合·梦】 片子的结局不是开放式的,韩三明和沈红找人的两种结果,结婚和离婚。结婚毕竟是团 圆,好事。而沈红的离婚也是对其个人的一种放下和解脱。所以结局可算作导演最好还是把 这些碎片式的梦给聚合起来了。夔门和黄河壶口瀑布的南北象征,隐喻意义,治理黄河和修 三峡电站是几代领导人的梦想,也是中国现代化的组成部分。这是大环境的梦想。李白诗的 隐喻: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表现时代的巨变,借由轮船导游的宣传,这是 历史里三峡的梦

三峡好人影评 第六篇_《三峡好人》影评

【三峡好人影评,】

《三峡好人》电影镜头分析(第一段落)

传媒学院08新闻班 贺琰 084030308

《三峡好人》是导演贾樟柯的作品,影片以纪实手法讲述了两对普通中国夫妻的爱情故事,影像和节奏上延续了贾樟柯的一贯风格,从容而抒情。2006年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获得2007年外国电影年度十大榜首。以下将对影片的第一叙事段落——主人公韩三明的出场,然后寻找前妻,直到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出现,进行镜头分析。

影片开始有几秒钟的黑场镜头,除了出现有关工作人员名单的字幕之外,只有轮船的汽笛声、江水浪涛声和依稀的众人讲话的声音,显出苍凉,比喻历史的进程以及在历史的进程中人的渺小,透出厚重的历史感。

约到01:50时,开始出现画面,背景音乐为川剧《林冲夜奔》,并且是经过处理的音乐效果,将音乐的节奏拖慢,并通过交响乐配乐造成宏伟但是却空旷的、遥远的音乐效果。通过这些效果的叠加,加强了一种遥远的、苍凉的历史感。同时“林冲夜奔”本身讲的是林冲迫不得已背井离乡去逃亡的故事,暗示导演对于后来故事的一个基本的态度——即对于三峡移民工程的怀疑和对三峡移民的悲悯。可以说,背景音乐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对于影片有很重要的意义。

01:50——03:44是影片的第一个镜头,表现在一艘长江上的轮船上的乘客的情况。,就在这一个镜头中,出现了对几十个人的描绘和表现。镜头一开始是虚焦镜头,慢慢转为清晰,至02:50又出现一次虚焦,又转为清晰镜头。镜头不断从左至右平行移动,是一个不断匀速移动的长镜头,除了韩三明出现的时候稍稍上仰,没有出现任何俯仰的运动。并且这个镜头为中景镜头,可以看到轮船上的人的大致的样貌和动作。这个镜头用一种画卷式的方式,展现中国人的真实的状况,是一种对“众生相”的生动描绘。其中的两次虚焦,有点类似于省略号在文章中的作用,一方面强调这幅“众生相”的画卷很长,人生的百态,一方面也用虚化的描绘,暗示每个人都是这众生中的一个,能在这些人当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是影片中最为精彩的一个镜头,它表明导演的一种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来观察、一种客观记录但是又对普通大众心存悲悯怜惜的广博的情怀。这也是这部电影的基调。

03:44——04:15为第二、三个镜头。第三个镜头依旧是从左往右匀速运动,表现江岸的三峡景色,采用画卷式手法。第四个镜头沿用第一个镜头的手法,继续出现船只上的游客形象。镜头一至四为此叙述段落的以一分段。

从17:03开始进入故事的叙述,韩三明开始寻找前妻,此为第一叙事段落的又一分段。第一个镜头为三峡库区残破的街道和建筑。第二个镜头为韩三明站在房顶上看奉节的全景。镜头随着韩三明的向右移动,又呈现出一种从左到右匀速运动的状态。韩三明的形象仍为中景拍摄。但是韩三明很快走出了画面,而画面呈现出奉节的破败、残损的城市样貌,停留了6秒的时间。这说明这个镜头的重心不在于表现韩三明这个主角,而是想通过对韩三明的跟随式的拍摄,客观的、与主人公保持一定距离的记录三峡工程的真实的样貌。第三个镜头画面为废墟上的工人在拆房子,仍表达导演对于奉节的观察。随后的几个镜头,韩三明进入画面,开始走,镜头仍为从左向右缓慢运动。其间镜头几次离开韩三明,描绘一片废墟中,抱着猫的男人、乘凉的工人对于韩三明的异样的目光,并且韩三明最终

出画以后,画面中出现一只流浪狗。这些镜头的重点仍是观察、记录。并且最后的流浪狗有比喻的意味,不仅象征韩三明的背井离乡寻找前妻(亲情、爱情),更象征三峡移民流离失所的生存状况。

其间镜头几次拍摄奉节城的全景,镜头进行摇和移的运动,同时背景音为单调嘈杂的拆除房子的敲打声。这个镜头与前一个镜头,韩三明拿着十元的人民币,对照着看迷蒙烟雾中风景优美的夔门。紧接下一个镜头。自然这种宁静、秀美的风景与正在拆除的奉节城的破败、杂乱、嘈杂形成鲜明的对比,更不禁令人思考,今后随着三峡工程的实施,夔门是否也会变得像奉节城一样破败,最终消失于水底。在此有形成一个对比讽刺。

随后的一个段落叙述韩三明寻找前妻未果,决定留在奉节一边加入拆迁队打工一边继续寻找。28:26背景音乐《林冲夜奔》再次响起,形成虚幻、苍凉的意境。两个固定机位画面,表现在拆除的房子的废墟上,一对穿着白色防护服的人员正对废墟进行消毒。随即为同一场景中的几个分切镜头,跟随消毒的人拍摄了拆除的房子中的一些情况。穿白色防护服的人几次出画,镜头的重点为对画面中静物的表现。这些静物的形象有:一只小孩穿的雨鞋,一幅挂在墙上写着“努力”的字画,明星的海报,奖状,挂画,锅灶,盆栽的植物。画面与音乐的效果互相呼应,形成浓厚的情感表达效果,即导演对于这些曾经被人使用过、蕴含了与房子的主人的故事和情感而如今成为废墟和垃圾的静物,倾注很强烈的感情,希望借助这些东西进一步表达他对于三峡工程的思考。

33:55开始,韩三明与小马哥边吃饭边谈话的场景。这个镜头近四分钟,由小全景非常缓慢地推为接近中景的景别,然后机位和景别几乎不动。期间两人虽然一直进行谈话,但是导演并没有采取分机拍摄的形式,而是保持着固定的机位和中景。这种拍摄摈除了绝大部分的主观因素和主观情绪,只是保持一定距离的记录故事人物和故事的进程,镜头和屏幕成为观众的眼睛,可以让观众最直接最真切地感受到事实,可以说是“用事实说话”。故事情节的推进全靠台词。实际上这个情节与韩三明寻找前妻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导演借由小马哥的形象说出心中想说的话。

在第一叙事段落的最后,出现了一个超现实的镜头,画面中出现了漂浮的UFO,并且连接第一、第二叙事段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整部电影中这样的超现实镜头在影片最后还出现了一次,一幢废旧建筑突然变成了火箭,直冲而上消失不见。这种手法颇受争议。其实导演的观点和使用这种镜头的原因早已阐明。在出现UFO的镜头之前,是一个拍摄电视机画面的镜头,电视中播放的是移民离开故乡时的哭泣、挥别。可以说这是一种对三峡移民工程强烈的讽刺。为了一个水利工程,让那么多人远离故土、远离亲人、流离失所,是很荒诞的。UFO是一个具有内涵的意向,象征这些移民的前途命运,也许就像UFO一样,不明不白地出现离开,也不知走向何方。移民工程也像UFO一样,充满荒诞和不真实,但是却实实在在地发生着。导演通过这些意象,讽刺着这种社会现实,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总的来说,贾樟柯在这部影片中,主要通过画卷式的拍摄、对主人公保持距离的拍摄,保持一种比较客观的记录方式。但是又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具、镜头对比等方式,表达强烈的感情和对三峡工程的看法和思考。这种“用事实说话”手法的运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峡好人影评 第七篇_三峡好人观后感

《三峡好人》观后感/r/n

挂着刚买的MP3,摇晃着脑袋,哼哼哈哈,一路蹦跳着回家。阿松说,我哼着小曲儿就像电视上某个节目,由老外来边听中文歌边哼,由嘉宾来猜那是啥曲目。我知道自己五音不全,但是难掩心中的愉悦,不由要表达出来。他感叹: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养啊。是这样的,眼前的我,仅仅需要一只能在车上听歌的MP3,不需要它有多大容量,不需要它外观有多漂亮,也不需要它有多少功能;我也仅仅需要早上能在百米冲刺之后追上从身旁呼啸而过的395路公交车,成就 感与满足感就可溢满我心。如同《三峡好人》里的农民工,我有我的快乐,我有我的生活....../r/n

《三峡好人》,一部反应三峡库区的现实生活画卷。过于现实与生动鲜活的画面,让我再次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与无奈、挣扎。/r/n

韩 三明,一个从山西来的煤矿工人,始终孤独的拎着一个手提袋,拿着一张记了麻幺妹地址的,在当年算是名牌的香烟纸,来到奉节寻找十六年前被公安局解救离晋的 老婆与孩子。而纸上的地址,已变成了汪洋下的废墟,如同时间冲走了曾经的生活。得知老婆不想见他,以及老婆哥哥的奚落,他没有放弃,带着期盼与执着,在奉节找到了一份苦工。终于,他等到了麻幺妹,也等到了孩子的消息,看见了孩子的照片。/r/n

×××,一个因为2年都杳无音讯的丈夫,来到奉节的护士,开始她的寻夫之途。始终拿着矿泉水瓶,不断喝水,她心中的焦灼与疑虑,突显而又深刻。是谁留下了他的丈夫,是谁又改变了他的丈夫,她想找到答案。历经周折,找到之时,物是人非,一曲简单的舞步,该放弃的只有放弃,只能编上最朴素的理由,自己喜欢上了别人,两人背向而去,而男人在镜头里消失得更 快,女人落寞的背影逐渐远去。/r/n

嘈杂的街道,破烂的危楼,早早就辍学的孩子,如何能使生活更美好? 那帮看着发哥的小录像成长的混混,挥舞着棍棒,哪来生命的安全?/r/n

旧城拆迁,工厂被卖而下岗的工人,因为国家体制的不健全,谁又来保障他们的权益,仅靠无尽的争吵与语言的威胁能得到想要的么?/r/n

最令人感动的是那些凭着自己苦力而养家糊口的民工,为了家人的美好生活,冲着200元一天的工钱,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毅然跟着韩三明去山西挖煤。每年都可能死十几二十个人,缭起的香烟,这也是他们无奈的选择。看到他们拿着大盅喝酒的样子,是满足的,也是快乐的。/r/n

影片最后,韩三明为了还清船老大三万块钱来赎回麻幺妹,他再次拎起那孤独的包,回山西挖煤。并不高大的前影,一回头,带着对生命的不确定,还能回来吗?/r/n

远处走钢丝的镜头,就像韩三明回去的生活。。。。。。/r/n

《三峡好人》的片名我觉得并不好,相反英文的片名《stilllife》更为贴切。片子拍得太现实,以至于在那种环境下生活了15年的我,看着影片有种恨的感觉,多少年过去,那么多落后的生活仍未改善!/r/n

【相关文章】《三峡好人》影评/r/n

这部影片是一部批评现实的文章,奉节县的拆迁办就设在黑社会的巢穴.这样拆迁是比较快,但是谁都有怨言,就像黑摩的司机所说,"奉节现在哪还有好人?"大家都在为了自己的生存空间而互相残食.唯一的好人是两个从山西来的女人和男人,这一女一男(子)姑且组成了汉字"好",算是对三狭好人的电影名字的解释吧./r/n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没有希望。无路的人。/r/n

看到哪里都是绝望,麻木如每个人----想赎回妻子的丈夫,丧失理想却天真善良的少年流氓,寻找负心汉的女子,黑道老大负心汉,被逼到桥洞底下的1.2元/夜的旅店老板,破产的厂长,想当小保姆的女孩,执拗而认真的小歌手,比如每个奉节县城的人,比如城区的废墟,比如废弃的工厂,比如肮脏的街道,比如黧黑的躯体,比如迷湿的雾,比如那几首泛着【三峡好人影评,】

民工体味的口水歌,比如女主人公那个用了好多天的矿泉水瓶......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十六年前被公安解救的幺妹,现在却沦落回到了更大的囹囫之中,以致于想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68772/

推荐访问:张凯三峡好人影评 三峡好人影评1500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