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三中全会与养老

三中全会与养老

时间:2018-08-05   来源:经典语录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语录】

三中全会与养老 第一篇_养老改革方案将提交 三中全会或定调

养老改革方案将提交 三中全会或定调

[导读]多套方案在养老保险基金市场化运营等问题上已达成共识,十八届三中全会或将为改革方案定调,人社部力争在年内向国务院提交部门方案。

【财新网】(记者 蓝方)备受关注的养老保险改革方案仍在设计之中,主管部门将于十月中旬与多套方案的设计者们碰头,就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据了解,当前各方的讨论热点仍聚焦于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式选择上。但就市场化运营、延迟退休年龄、提高统筹层级等问题已基本达成共识。

此前,中国社科院、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银行等机构已陆续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社部)提交了养老保险改革方案。 针对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将近2.4万亿的基金结余,各方案均建议尽快开展市场化的投资运营。至于投资的主体、渠道等“技术细节”仍在讨论中,但据一位参与方案起草的学者介绍,市场化运营的大方向已明确。

财新记者获悉,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或将为改革方案定调,人社部力争在年内向国务院提交部门方案。

(来源:财新网 作者:蓝方)

三中全会与养老 第二篇_人口老龄化与养老制度改革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制度改革

淘宝定制 ID搜:磐石文化传播公司

摘要: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出生率的降低,人口老龄化日益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本文介绍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势态,分析了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及其特征。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最后提出了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几种方式,以应对养老保险供不应求的社会矛盾。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制度; 养老保险

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出生率的降低,人口老龄化日益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首先影响到一个社会的老年人口抚养比,使工作人口赡养的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进而对社会产出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分配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在由政府提供公共养老保险时,人口老龄化自然影响到公共养老保险的供求关系与资金的收支平衡。中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比世界其他国家更为严重,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也更加严峻。因此,不断进行养老保险制度的调整和创新,积极应对老龄人口增加对政府养老保险预算和社会经济的挑战,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1.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增长势态

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中国人口老龄化将伴随 21 世纪始终。早在1999 年,我国就提前

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根据六普公布的数据, 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 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 ,比2000 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处在老龄化社会( Aging society)发展阶段。

1.2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呈增长势态

2015年以后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预测显示,从2015~2035年的20年时间里, 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会增加一倍, 达到20%; 此后一段时间,老年人口将占中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7% ,人口总量达到2148亿,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超过3000万。2020年后,进入加速和重度老龄化发展阶段,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超过4亿,高龄老人达到9500万。高龄老人占老年人比重将从目前的1/8 增长到2050 年的约1/4。2051- 2100年,老年人口比重维持在30%以上, 总量达到3~4亿。老年人口规模的估计和年龄标准有关, 国际上一般用65岁来定义,一些发达国家提出推迟退休的制度安排,这都会影响老年人口的规模估计和他们实际发挥的作用。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数据预测, 2013年以后的30年里, 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年均增长16.55%, 204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28%左右。在这30年里,中国开始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到2050年, 60岁及以上老人比重将超过30%, 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的人口发展预测, 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

口占比将超过日本, 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整体而言,在21 世纪,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之快令人惊讶。

2. 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2.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

人口老龄化是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也是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过程,是近代人口再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人口现象。造成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降低。死亡率降低首先表现在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老年人口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逐渐延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逐步上升其次是出生率的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比重开始下降,而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则不断上升,所以人口日趋老化。依据人口老龄化主要是由出生率下降所引起,还是由死亡率下降所引起,可将其分为“生育率主导”型人口老龄化和“死亡率主导”型人口老龄化。前者又称为“底部老龄化”或“相对老龄化”,后者又称为“顶端老龄化”或“绝对老龄化”。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两个力量作用的结果:一个是人口出生率持续、 快速的下降,另一个是经济社会进步导致老年人平均余寿延长。就第二个原因来说,人口老龄化是寿命革命的标志,是人口长寿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在一个开放的人口中,人口流动迁移也影响实有人口的老龄化方向、 程度和进程。古今中外,长寿健康,人所共求。人口老龄化是必然的人口发展趋势,是一种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引发社会经济结

构和功能变化的过程。人口老龄化是一种宏观现象,生命老龄化是一种微观现象。两者是结合的,但角度不同。

2.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显著特征

2006 年2月23 日,全国老龄办发布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的研究成果, 指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臵显著、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六个主要特征。综观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 可以概括为四点主要结论: 第一,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 第二, 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第三,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第四,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我们认为,我国的人口快速老龄化还有如下三大显著特点:

(1)未富先老

与发达国家不同,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属于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10000美元以上。而我国开始人口老龄化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超过1000 美元,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中国人口迅速老龄化,已成为制约经济、 社会发展的一枚定时炸弹。专家普遍认为, 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正面临世界各国从未遇过的一场人口危机。联合国估计,到下一代, 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将比 20 世纪的欧洲严重,届时,中国将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对付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出自己数倍的国家类似的问题。也就是说,中国将在变富之前先变老。

根据国际上一般模式,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产物。中国也遵循这个规律,但我国人口老龄化提前出现,和人口控制密切相关。中国人口老龄化比一般国家严重。很多中国老年人缺乏社会养老保障,有保障的则是低水平保障。随着青壮年人口的大量外流,农村留下了一个规模巨大的“空巢留守老人”。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堪忧,大部分人没有足够的养老金或者医疗保险。为了应对“未富先老”,政府需要倡导和实现生产性、有效益的老龄化(Productive aging) ,做大财富蛋糕, 而不仅仅是积极老龄化(Active aging)。我们要为幸福老龄化奠定物质和财富基础。

(2)未备而老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似乎很突然, 人力、物力、财力、认识和制度等准备不足,养老保障制度缺位严重,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口巨大。根据报道,中国大约有318万家养老院提供120万张床位。这意味着每1000个老年人只有8 1 6张床位,远远低于西方国家平均50~70张床位。根据国家民政部数据,丧失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940万,其中城市有194万,农村有746万。部分丧失自理能力的人口大约为1894万人。为了应对“未备先老”,政府需要倡导和实现有准备的或者说有保障的老龄化, 加大基础养老设施的投资力度,为未来的老龄化社会减负。

(3)孤独终老

目前,我国城市空巢老人比例达到49.7%, 农村达到38.3%。0~30岁的独生子女人口达到1.58亿,占同龄人口的29.3%。孤独终老成为

三中全会与养老 第三篇_养老与退休

养老与退休

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养老机制一直是近几年社会的焦点话题。日前,《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5〕2号)公布,期待多年的养老保险破除“双轨制”的改革方案终于落地。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财政增收困难重重时,拿出这一既要“为养老金池蓄水”,又要统筹考虑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缴费、设置职业年金的决定,实属不易,展现了改革者的决心与锐气。

而《钱经》杂志曾披露一组数据,假设一个人的寿命80岁,50岁退休。如果按照现在的盒饭价格10元和4%的通胀率计算,30年后的盒饭价格要涨到32元,一日三餐都吃盒饭要花100元,30年的盒饭钱也要超过100万元。这样层次的退休生活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从去年开始,经济学界普遍议论的一个话题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可能会从前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进入到今后一段时间的中速增长时期。在这些制约因素当中,人口老龄化到来,人口红利即将消耗殆尽是其中重要的一项。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大陆总人口数已达13.39亿,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未来3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年均增长16.55%,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4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28%左右。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将超过30%,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人口老龄化使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养老压力。从在职和退休人员比例看,1979年中国开始市场改革时,平均每名退休人口对应约7名工作年龄人口,目前大概是三个在职人员养一个退休人员也就是3:1的数值。照目前趋势发展,到2030年,这一比例会降到2:1,到2039年,我国将出现不足两个纳税人供养一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进入“老龄社会危机时点”,而到2065年进一步降到1:1。

目前我国的养老制度面临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总体上资金缺口越来越大,二是内部的多轨制差距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的养老金缺口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的部分,一个是统筹账户基金挪用个人账户的部分,也叫空账。由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等牵头撰写的研究报告《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推算,到2013年末,中国养老金的缺口达到18.3万亿元,在目前养老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从2017年起养老金要求的财政补贴将持续上升,至2050年将达到当年财政支出的20%以上。与GDP的规模比较,报告称,在不改革的情况下,养老金缺口到2020年将达到0.2%的GDP,2030年达1.4%的GDP,2040年达3.1%的GDP,2050年达5.5%的GDP。而2014年12月28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国际论坛2014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4》发布式上,作为《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4——向名义账户制转型》的分报告之一,名为《现行统账结合模式下隐形债务预测与

测算》的报告称,以2012年为基准,社会统筹账户的隐形债务为83.6万亿元,个人账户的隐形债务为2.6万亿元,合计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制度下的隐形债务为86.2万亿元,占2012年GDP的比率为166%。

由于目前养老基金统筹层次在省一级,对当期支付有缺口的地区,财政部不得不每年向养老金缺口各省进行转移支付。据中国社科院编撰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显示,从1997年各级财政开始对养老保险转移支付算起,补贴规模迅速扩大,财政累计补贴金额达1.2526万亿元在,则相应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报告显示,在32个统筹单位中(31个省加上新疆兵团),2010年有15个收不抵支,缺口达679亿元;2011年收不抵支的省份虽然减少到14个,但收支缺口却高于2010年,2011年达766.5亿元。虽然据人社部发布的数据看,到2011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

19497亿元,但这种结余并不意味着社保基金没有面临极大压力,因为近三分之二的养老保险累计结余来自于财政转移支付。根据《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如果不发生任何改革,人口老龄化冲击下我国养老金的统筹账户将给财政造成巨大的负担,从2017年起养老金要求的财政补贴将持续上升,至2050年养老金缺口将达到当年财政支出的20%以上。与GDP的规模比较,今后38年累积,养老金总缺口的现值(用名义G D P增长率作为折现率来计算)相当于目前GDP的75%,远高于环保成本,是融资平台和铁路债务对财政的压力的近20倍。

尽管大家对上述研究数据还存有疑问,但养老金缺口在加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养老金是老百姓的保命钱,有这么大的缺口该怎么补?应该尽快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制,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实现养老金账户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需要调整我国的财政开支结构。目前社会保障支出占我国财政支出12%,远低于西方国家30%-50%的比例,即使是一些中等收入国家比例也在20%以上。由于财政承担基本养老金支付的兜底责任,如果通过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而化解了养老金支付压力,也相应减少了财政资金的未来支付风险。财政之所以应出资弥补养老基金历史缺口,进而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也是保证财政自身持续支付能力的需要。另外,也可考虑增加社会整体财富,通过国有股转让、国有企业收益分红等手段,补足养老金缺口。

当前,养老保险制度所面临的挑战,不光是资金缺口,更在于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公平。说到底,养老保险是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首先要解决的是公平性问题。尽管近十年来,国家在社会保障等社会政策、社会立法领域进行了积极的调整和改革,对解决企业养老金偏低的问题也作了很多努力——比如,自2005年起,国家已连续多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养老金翻了一番,但因其基数过低,差距仍然很大,一些地方甚至呈现越拉越大。特别是当前仍然存在的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制度实行的"双轨制",造成"两个高工不如一个机关勤杂工,三个高工不如一个小学教师"的怪现象,正如网友们留言所说:在职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单位职工待遇上有所差别,尚能理解;但是,退休后大家都是"社会人",如果待遇差别过大,就违背了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原则,也不利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共有1亿多退休职工,其中

8000万企业职工,2000万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前者养老金平均每人每月2000元,后者平均每人4000元。两者有两倍之差。养老金“双轨制”的不公平不仅体现在结果不公平上,更重要的是资金来源不公平,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金完全由财政给付,企业职工养老金的8%则由个人支付。

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的格言“人口就是命运”或许言过其实,但人口力量确实能持久影响国家前途。一个和谐的老龄化社会会让社会关系的各方面都达到和谐,让很多社会问题消弭于无形,从而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老龄化”社会的迅速到来,需要政府在养老上迈出更大的改革步伐。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确保参保人权益,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坚持精算平衡原则。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此次并轨方案的下发,可以说是一次公平的回归,也有利于释放社会活力。不过养老金改革关涉面广,确定并轨方案还只是第一步,能否真正实现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的公平,并以此推动和完善国家社保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改革方案延伸至党政机关,意味着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财政养老”的情况不再出现。消息一出,一些公务员就盘算起自己退休后的钱会不会减少,有些人甚至产生抱怨。其实出现这样的不适应,并不是“并轨后呆不下去了”,而是他们享受高福利的时间太久了。此前,在部分地区试点的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改革,试点了多年始终停滞不前。改革之所以无功而返无果而终,正是因为机关事业单位本属体制内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连体人”,改革试点要将他们切割出来,显然谁也不愿承担被切除出来的“阵痛”。本次改革堪称“化复杂为简单”“快刀斩乱?”,一举解开了多年解不开的死结。

当然,对并轨方案的确定也应理性看待。养老保险改革,实质是13亿人养老利益的大调整,要一下子要破除这么多年双轨制的积弊并不现实,养老金的缺口也需要巨额财政的支持,非朝夕间所能完成,还需要一系列后续改革措施的制定和约束。

三中全会与养老 第四篇_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社会保障方面论述

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社会保障方面论述 摘要:2013年11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开始举行。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会议审议通过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主要包含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五个体制的改革和中国共产党党内建设制度的改革。针对这次会议,本文就社会保障方面做详细的解析与论述。

一、社会保障的介绍

关于对社会保障的论述,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的起源与发展和它的作用及功能是什么,它对国家的经济稳定发展能起到怎样的影响。

(一)发展简史:社会保障一次的起源:“社会保障”一词源于英文“social security”,原意是指“社会安全”最初使用于美国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1941年的《大西洋公约》中两次使用了这一概念。1944年第26届国际劳工大会发表的《费城宣言》中,正式采用社会保障一词其后,国际组织在其一系列的公约、建议书等文件中沿用了这一概念。

(二)概念:社会保障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范畴的概念国际劳工组织的社会保护制度,它是指一个社会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为它的国民提供的安全保障。(最广泛的定义)。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并依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并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分散个人风险,以保障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经济有序进行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这一定义主要适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国,强调对贫困人口和帮助和社会保险分散个人风险的作用,对于高于基本生活的福利制度强调的不多。

1、社会保障的概念(外延):国际劳工组织认为,社会保障主要承担九个方面的风险,即疾病、生育、老年、残疾、死亡、失业、工伤、职业病和家庭。对这九个方面的保障可以满足社会成员一生的基本生活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福利较之社会保障,其内涵更为丰富。而社会保障只是这种广义福利的一个组成部分。狭义的社会福利是将其作为社会保障的一个属概念。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涉及的范围比起社会保障则广泛。

(三)社会保障的特征:

1.公平性:保障范围的公平性、保障待遇的公平性、保障过程的公平性。

2.社会性:制度的开放性、筹资社会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与监督社会化。 与此同时,社会保障还具有福利性、法制规范性、多样性、刚性发展等。

(四)社会保障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含:稳定功能、调节功能(政治领域的调节功能、经济领域的调节功能、社会发展领域的调节功能)、促进发展功能、互助功能,还有一些其他辅助功能。社会保障享有“社会安全网”和“社会稳定器”的美誉,是一种复合型社会功能系统。

(五)原则:公平原则、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责任分担的原则、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刚性发展的原则、其它原则等。

二、社会保障的内部结构【三中全会与养老,】

(一)社会保险(主体和发展重点):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劳动岗位的人提供的收入保险计划,社会保险项目主要有:养老保险、残废保险、死亡及遗属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疾病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的存在基础:是劳动者的风险来源:生命周期和经济周期社会保险所实现的收入再分配是水平式的再分配,带有自助、互助和他助的性质。

(二)社会救助:解决社会保险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社会问题的一种保障形式。其对象是不能正常参加劳动的群体其待遇标准低于社会保险《济贫法》坚持的是一项“不够格”的原则,即一定要使依靠救济的贫民的状况比最低一级的靠工资为生的人的境况要差,其主旨是反贫困。

(三)社会福利:在保障生存的基础上,免费或低费提供某种生活用品或劳务,给人以实惠和方便,以提高生活水准,改善生活质量。其由四个部分组成:公共福利事业、局部性或选择性的福利措施、员工福利 、特殊社会福利。【三中全会与养老,】

(四)社会优抚: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上的特殊公民——为保卫国家安全而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军属、烈属、残废军人退伍官兵及其家属所给予的优待和抚恤,旨在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四组成大部分:

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成员的生存需要

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因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后仍能维持基本生活

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居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社会保障

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为社会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军人及其眷属的基本生活。

四个组成部分互相衔接、互相补充,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安全网络。

三、社会保障的制度主体

社会保障制度主体的三个大类:国家(通过社会保障职能机构)、用人单位和社会成员个人,每一大类按层次递进原则又可进一步细分为若干子类。客观上存在着各级政府、各个用人单位、社会成员个人等多元利益主体的利益矛盾。不同利益主体为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而不懈地努力,这要求在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上要保持动力结构与激励结构(相对称)、信息结构与决策结构相对称。

(一)国家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中具有第一责任人的地位,其原因:一是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扮演着执行主体的角色。二是政府对社会保障财务负有最后的(并非完全的)责任政府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方主体,是指中央决策机构和承担调控和管理职能的政府机构。从理论上说,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的合理目标:以促进经济发展、协调社会各阶层和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矛盾、保持社会安定等。但是,政府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自觉地做到这一点。

国家在财政支出方面的责任包括:一是提供“兜底”的责任,扮演“最后出台”的角色;二是让税、让利等优惠政策;三是消化制度转轨或政策变更的成本;四是中央政府有责任为地方政府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五是承担公务员及其他公职人员的社会保险费用;六是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的转移支付项目的资金来源

(二)用人单位在社会保障中的义务: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障费为本单位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障的参保手续代为扣缴劳动者个人应缴纳部分(由于社会保障费用的缴纳实行“源泉扣缴”的原则)。用人单位也拥有以下权利:要求社会保障机构提供社会保障政策咨询;就与本单位有关的社会保障争议提出诉讼或仲裁;监督社会保障机构及工作人员的工作。

(三)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劳动者个人是提供劳动并获取保障的主体社会成员个人在社会保障中的义务,缴纳社会保障费参与社会劳动或为社会做出贡献(先天残障者除外)。社会成员个人在社会保障中的权利:在丧失劳动能力,或遭受到自然灾害及丧失劳动机会、失去生活来源时,享有按照法律规定向社会保障机构申请领取社会救助、享受社会保险及其他待遇的权利;享有要求提供社会保障政策咨询及其他服务事项的权利;享有就与本人有关的社会保障争议提出仲裁或者提出诉讼的权利;享有监督社会保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关工作状况和行为的权利。

四、社会保障水平及其适度性

社会保障水平:它是一个动态的相对概念,它所反映的社会保障程度的“高”与“低”是以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参照系的。

(一)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内涵:社会保障水平是一个质与量相统一的概念。适度社会保障水平主要通过社会保障给付标准的社会适当性来体现。社会适当性可以表述为社会保障是依据某一生活标准为某一类别的受保人提供有关津贴的。“社会适当”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表现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二)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约束条件:一是社会保障需求水平。包括: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人口总量与构成;社会保障项目的多少及其待遇标准的高低。二是社会保障供给水平。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收入与储蓄水平、财政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益率、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行政和业务支出等

社会保障水平“适当”与否的测定标准:适应生产力水平(供求):社会保障费用支出要与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财务可持续:即社会保障基金能够在精算基础上实现长期和短期的收支平衡。

(三)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确定确定社会保障水平的出发点(是以下三个方面的统一):一要立足于解决“需求大于供给”这个主要矛盾;二要坚持从远期平衡着眼来测定近期社会保障水平;三要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需求为主要目标。

确定社会保障水平的原则:保护与激励统一社会保障水平与生产力水平和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要采取渐进方式,一般地说,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速度须有“三个低于”: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低于工资增长速度。

以上是关于社会保障的基本简介,因此可以了解到他对一个国家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经济竞争加剧 ,社会保障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尤其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作用明显 ,社会保障支出对生产的作用突出 ,社会保障更发挥着“安全网”和“稳定器”的作用。所以关于这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定,切实做到实事求是,以民生为主的稳定健全制度。

五、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有关社会保障提出以下内容内容:

本次《决定》指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日发布,《决定》指出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

【三中全会与养老,】

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确保参保人权益,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坚持精算平衡原则。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加快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立公开规范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监管机制。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完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和监督,推进基金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制定实施免税、延期征税等优惠政策,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

(一)关键字:延迟退休

延迟退休小步慢走“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决定》。渐进式延迟退休是指将来制定有关延迟退休的政策将采取小步慢走的方式,逐步缓慢地延长退休年龄。这其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分步延长到位。“假如退休年龄延长一岁需要经过两年时间,那么在政策实施之后的第一年只将退休年龄延长半岁,第二年再延长半岁;以此类推。”二是设“缓冲期”,不会立刻实施。“在将来有关延迟退休的政策制定并公布之后,还将经过几年的准备才会正式实施。” 渐进式延迟退休就是采取比较缓慢而稳妥的方式,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尽量减小退休政策调整对社会和有关人员所带来的影响,这也是许多国家在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方面比较通行的做法。我国现行退休年龄的规定源于1951年政务院颁发的《劳动保险条例》,其中对正常退休的规定是:男工人与男职员年满60岁;女工人和女职员年满50岁。195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暂行办法》,将国家机关中女性工作人员的退休年龄从1951年规定的50岁提高至55岁。此外,根据1990年人事部《关于高级专家退(离)休有关问题的通知》和1992年中组部《关于县(处)级女干部退(离)休年龄问题的通知》,本人自愿基础上,高级职称女专家和处级及以上女干部可以与男性同龄退休。

(二)降低企业社保费率

“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决定》目前,我国城镇职工五项社会保险的费率合计约占工资总额的40%,其中用人单位应承担的费率合计约占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30%,个人应承担的费率占本人工资的11%。五项社会保险中,最大的一块是养老,按现行规定,由用人单位应承担的养老保险费率为20%,绝大多数地区的单位费率都按这一标准执行。多年来,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反映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率总体负担较重,企业难以承受。人社部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发现社会保险费率偏高确实导致企业人工成本上升,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也加剧了逃费现象,造成恶性循环。“在适当时机适度降低用人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可以减轻企业的人工成本负担,有利于企业发展和促进就业。”三中全会同时提出要实行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如果按照社会保障“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在“十二五”期末开始实行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规模增大、支付能力增强的情况下,适当降低单位费率,并不会导致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降低。目前个人承担的社会保险缴费主要包括三项,其中基本养老保险费率为8%,基本医疗保险费率为2%,失业保险费

率为1%,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都不要个人缴费。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和医疗保险费分别计入这两项保险的个人账户,账户资金的所有权归个人所有,总体上看,现有的个人缴费负担并不重。因此,在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方面,对个人缴费的费率调整并不迫切。

(三)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国务院在2000年决定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作为国家社会保障战略储备基金,主要目的是为了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高峰期间养老保障以及其他社会保障方面的巨大压力,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彩票公益金、国有股划转、基金投资以及其他方面。到2012年末,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总额达到11060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决定》强调要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表明中央政府决心进一步做大做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以增强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高峰在养老及其他社会保障方面巨大压力的经济实力。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与社会保险基金(包括养老保险基金)属于不同性质的基金,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与目前部分地区出现的养老保险当期收支缺口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间没有直接关系。到去年底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约2.4万亿,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还不会动用作为国家战略储备基金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四)养老金全国统筹

据了解,我国在2010年基本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但除北京、陕西、黑龙江等极少数地区实行养老保险基金统收统支之外,绝大多数地区的省级统筹是采取省级预算管理方式,提取省级调剂金,没有真正实现完整意义上的省级统筹。2012年全国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约2.4万亿元,但各地之间基金积累畸轻畸重现象非常严重,全国一半以上的结余资金主要集中在东部少数几个省市,而中西部地区都要靠中央财政提供不同程度的补助资金来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同时,各地养老保险政策不统一,单位和个人缴费、待遇水平参差不齐,也使养老保险关系在跨省之间转移接续受到制约。“加快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势在必行。”实行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的目的,是在全国各地区实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基本统一,并根本解决跨地区流动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及其权益保障问题,还可以扩大调剂范围,逐步改变各地区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与结余不均衡的状况。而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的关键,在于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对基本养老金的筹资和支付责任,明晰双方的事权与财权相对应,共同支撑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基金的平稳运行。加快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势在必行,有利于增强养老保险的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促进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六、总结

因此,关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社会保障中所做的解决基本的民生方面的决定是符合社会保障几年来的发展趋势的,虽然存在一些争议性比较大的决策,但在全面稳定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路线中,会议做到了符合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路线,政策的有效体现是需要时间的。关于如何合理建立复杂庞大的社会保障系统,要综合全方面的因素去考虑,要深入制度内层做详细了解后才可做出结论与评价,避免盲目片面否认,因此,这次针对一些最基础的民生保障问题的解决,推进了我国社会保障的进一步发展。

三中全会与养老 第五篇_时政热点:养老金改革是三中全会“硬骨头”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时政热点:养老金改革是三中全会“硬骨头”

【三中全会与养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25社会上比较关注的双轨制的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

25介绍2013年第三季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进展情况。

要体现制度的公平性。社会保险制度发展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后来

尹成基说,中央提出了明确的改革方向,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近些年,目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当中,包含着2153万机关事业单位的人,也就是说一些地方在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已经考虑到机关事业单位同时建立养老保险制度。

尹成基指出,社会上比较关注的双轨制的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从改革的推进安排上,我们一直采取措施先行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原有的方案和政策,再全面推进和实施。目前,现在还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在这样的过程当中。这个改革的基本方向、总体目标、基本要求是明确的。政策上也允许、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职业年金这种补充性的社会保险。

中国社会保障的总方针,十八大报告提的非常明确,那就是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全覆盖,就是制度上要公平,要覆盖到所有的人。保基本,是由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所决定的,这个水平要与之相适应。还有多层次,就是在基本社会保障的基础上建立企业年金,将来建立符合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职业年金。

养老金改革是三中全会硬骨头

事关每一个人,而且关系到一代又一代人,一件容易的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作

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透露。

据记者了解,10月15日-16日召开的闭门会议,来自4家国内研究机构和3家国际研究机构的专家讨论了双轨合并、延长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全国统筹养老金等养老制度改革顶层设计等焦点问题,并达成一定程度上的共识,但相关部门并没有发表具体意见。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据悉,截至目前,养老保险还有约两亿人未覆盖,大部分是就业流动性强的农民工。

对于社保待遇水平的后续工作,胡晓义表示,一是要建立社保待遇的正常调整机制;二是要完善社保待遇与缴费更紧密联系的激励机制;三是要推动多层次社会保险的发展。

双轨制合并或将有结果 据胡晓义介绍,下一步工作的重点,跨地区转移接续政策;三是要推进社会保险城乡统筹。

从1949年后的计划经济年代,到1978中国的养老制度一直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修订。制度改革曾在上世纪50从《公务员法保险制度改革写入其中。但直到2007年,革试点方案》年就已开始了试点。

胡晓义透露,但目前并轨问题暂无明确时间表。

早在去年就因“延长退休时间”引起全社会的警觉,因为这不仅

《劳动保险条例》的起草,到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再到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出台,无一不在当时引起广泛讨论。

时间推移到2012年6月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称“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一石激起千层浪,据当时网上调查,反对者达到九成以上。半个月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再度表态:“延迟退休政策要非常慎重。一些媒体所说的‘退休年龄提高至65岁甚至更晚’,不会在近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期立刻实施。”

从去年至今,不仅即将退休的人担心延长退休时间,不少年轻人也开始担心就业和养老金缺口和贬值的问题。

直到今年上述闭门会议之前,全社会讨论养老制度改革热度达到沸点。闭门会议结束后的第五天(10月21日)

全国统筹养老保险势在必行

只有充分考虑

对此,“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如果说第一个阶段主要是顺应经济体第二个阶段则是根据社会保障内在的发展规律、存

离退休人数增长的速度快于参加养老保险人数的增长,中国养老保险“中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乃至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是非改革不可的,不然将不可持续。”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曾强调。

全国统筹、延长缴费年限、双轨制合并以及养老金保值增值等焦点问题都应该在这次改革中做出规划。养老制度是中国社会保障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中国社会保障升级是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不可或缺的版图,也是“中国梦”的基础保障。对于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我们拭目以待。(证券日报,记者 左永刚)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三中全会与养老 第六篇_褚福灵:事业单位改革与养老制度改革的关键点

褚福灵: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与养老制度改革的关键点 2014-10-15 14:31 宣讲家 褚福灵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

字号:【三中全会与养老,】

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分类改革、法人治理改革、人事改革、薪酬改革与养老改革等方面。内容很多,难以面面俱到。根据讲座前与讲师团负责同志沟通的情况,结合大家关注的问题,准备讲方面的问题,一是简要梳理事业单位改革的文件精神,二是重点介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有关情况。

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法规文件精神

2008年以来,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法规文件有四个:一是2011年3月2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二是2011年7月24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国办发〔2011〕37号),三是2008年3月14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8〕10号),四是2014年4月25日颁布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2号)。根据这些法规文件精神,对事业单位改革有如下认识:

事业单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处于重要地位。根据中组部答记者问,我国现有事业单位111万个,事业编制3153万人。按照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法人分为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事业单位法人是依法设立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68685/

推荐访问:2017三中全会 三中全会精神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