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三个自信,三个自信是什么

三个自信,三个自信是什么

时间:2018-08-05   来源:经典语录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语录】

三个自信,三个自信是什么 第一篇_三个自信论文

宁波大学考核答题纸

(20 12 —2013 学年第 2 学期)

课号: 课程名称:近现代史 改卷教师: 薛秀霞 学号: 126010139 姓 名: 卢央央 得 分:

解读十八大报告中的三个自信

摘要: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本文通过对三个自信的分析解读,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其重要意义并获得启示。 关键词:概念,坚定,客观

一、 三个自信的基本概念 道路自信源自于道路开辟、道路创新和道路自觉。 90多年来,我们党勇敢承担起民族解放、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艰巨历史任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创新和自觉,书写了社会主义中国生机勃勃,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光明前景。道路自信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自信源自于理论形成、理论创新和理论自觉。90多年来,我们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历程中,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理论自信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自信源自于制度确立、制度创新和制度自觉。90多年来,我们党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社会制度,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确立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代表并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抓住了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自信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坚定三个自信

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商志晓代表认为,强调坚定“三个自信”有坚实的基础和充分的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取得了巨大成就,这让我们坚信我们走的道路是正确的,认识是科学的,由此建立的制度是完备的、符合国情的。 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党在本世纪上半叶要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的两个宏伟目标,而要完成这两个宏伟目标,必须坚定“三个自信”。

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东关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庆鸯代表谈起这些年的发展成就,满面欣喜。“前些年,我们注册了一个商标,联合周边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1747户、6980余名农民致富。”在她看来,正是因为有了党的好政策,他们才大胆种植热带水果、瓜菜。现在大家富裕了,对我们党所坚持的这条道路、这个理论、这个制度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对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刘庆鸯说。“2011年,天津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891元,比上年增长15.5%,首次超过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城乡收入之比为2.3∶1。”天津市农委主任张国庆代表颇为自豪,“天津市农民收入持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他认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正在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无数的实践数据向我们证明了坚定三个自信的重要性。

三、 对于自信也要清醒对待 有一种自信叫平和,有一种自信叫自卑,也有一种自信叫自负。要自信,但不能自满和自负;不能妄自菲薄,但也不能妄自尊大。在坚定“三个自信”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要注意防止自满、防止自大、防止自封。

在电影《辛德勒名单》中有一段话,当辛德勒看到法西斯军官阿蒙·高斯总是在滥杀无辜,希望其不要过于疯狂,某天夜晚,他趁着酒意跟这个刽子手说一段让其有所感悟的话,他说:“什么是权力?一个人犯了罪,法官依法判他死刑。这不叫权力,这叫正义。而一个人同样犯了罪,皇帝可判他死刑,也可以不判他死,于是赦免了他,这就叫权力!”阿蒙·高斯这个自信而且自恋的人觉得有一定道理,所以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他有时候会装腔作势赦免那些让其感到不快的犹太人。虽然是装腔作势追求权力,自信的雅量在客观上却得到了体现,既然已经掌握了他人的命运,面对着那些手无寸铁的人们,犯得着一味烧杀抢掠毁尸灭迹吗?赦免更能凸显自己的地位权势以及自信,这个故事也告诉所有自信的人们,真正的自信离不开包容与雅量。不妨用毛泽东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来说,自信就是认定“天塌不下来”:“有意见,你让人家讲嘛,天又塌不下”、“有话就说,有屁就放,天塌不下来”、“我劝同志们硬着头皮顶住,地球照转,天塌不下来”。事实上,天塌不塌谁也不知道,天塌下来与共产党的事业完蛋也没有什么必然关系。正因为他老人家坚信“天塌不下来”他用自己的一生实践很好的诠释了这句话经验主义之外的废话,传递出了老毛那种睥睨一切的自信。因此在“三个自信”的后面不妨加一句“天塌不下来”。反正都这样自信了,除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是尽善尽美、还不够成熟稳定。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制度创新滞后、制度供给不足、制度执行不力等问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较多。”外,制度建设朝自信的方向走,意味着党有自信走世界主流的道路,有自信按照国际社会公认的规则行事;有自信逐步把权利让渡给自己的民众,让民众不做白日梦被代表;要有自信让大家说一些天马行空的话,让媒体自由不受限制的成长;要自信满满的把每次党大会做现场直播,让全世界看清楚党的胸襟比海阔:不至于一部名为《拯救姜戈》的电影都已经放映,还临时将它下架;不至于一个投毒案都难以秉公办案;不至于没事就癫痫性的把香港电视台的画面换成迎客松;不至于网上做一个关于信念的调查都内心恐惧;不至于一说外媒就咬牙切齿;不至于新闻媒体说几句真话就如坐针毡;不至于人民参选几个代表都废寝忘食„„.如此三个自信,怎么会把一个穷困的安徽女子及其家人逼得无路可走呢?显然是天大的误会。自信的表现一定要落落大方,没有落落大方,好歹也要学一下装腔作势,范不着一有风吹草动蒙别人的眼,割别人喉,碾别人头。不要随便一眼看去满山遍野都是敌人,不要随便一个喷嚏就开始赤膊上阵。

自信外化于行动,才能拥有强大的现实力量。坚定“三个自信”,就是要求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三个自信”,我们就一定能实现“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参考文献:

1、《三个自信,完成宏伟目标的最强底气》,人民日报,2012-11-14;

2、《如何理解中共的“三个自信”》,财经网,2012-11-12;

3、《三个自信启示录》,信力建,2013-5-17

三个自信,三个自信是什么 第二篇_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

——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构

冯鹏志

2016年07月07日08:57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谱系,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从历史创造的厚度上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这就表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的选择,也是当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懈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选择和文化超越的总体性成果。展开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一种奠基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之上的文化创造与意义建构,是我们党和人民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革命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坚韧不拔

而又与时俱进地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积累、文化提升的历史性成果,是中华文化的历史连续性、空间广延性和价值普遍性在当代中国充满生机活力的现实展现与意义拓展。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的提出,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中国为主体并注重从总体性这一内在属性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造,也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提出了必须要在更为广阔的历史时空中去坚守并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使命、文化权利和文化责任的历史要求,本质上是在贯通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文化创造的长时段历史尺度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依据的深刻呈现。

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推动中国先后跨过了“落后就要挨打”和“贫穷就要挨饿”这两道巨大的历史沟坎,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正所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然而,面对当今世界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历史趋势,面对当代中国成功实现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能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现经济崛起的同时进一步实现文化崛起,能否成功跨过“失语就要挨骂”的新的历史沟坎,进而为21世纪和人类世界对美好精神家园及其意义秩序的探索和造就贡献中国力量,无疑也在深刻地考验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眼光、文化胸怀、文化想象和文化本领。

人类历史的演进和经验反复告诉我们,物质成就的创造是具有基础性、前提性的实践和创造,而意义世界的创造则是更具超越性、稳定性和深刻性的实践和创造。因此,“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的提出,不仅意味着我们必须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去回溯并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更提示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还必须在努力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进一步展开当代中国伟大的文化创造与意义建构,从而在当今世界的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自觉地、牢牢地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使命、文化权利和文化责任。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从意义诠释的深度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美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这就表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展开物质的、经济社会形态的建设实践,以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然—历史本质,而且还必须同步展开能够体现“以中国为主体”的文化建设和价值观建设实践,并以之作为我们判断、把握、认同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依据和价值观标准。正是这一意义上,“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的提出,正是从意义诠释的深度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

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来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性、主体性和总体性,无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又一重要理论创新。这一理论创新的意义就在于:只有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本质,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才能获得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之源。而之所以说它更基础,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前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在人们的精神实践领域获得信念扎根与牢固认同;之所以说它更广泛,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坚实地走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并获得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成为担当并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承诺的历史进程;之所以说它更深厚,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具有延续并讲清楚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实践主体性和价值普遍性的文化能量和意义功能。

就此而论可以看到,首先,“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总体,是以文化这一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为支撑的具有中国主体性的伟大事业。这样的一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性把握与意义建构,正是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制高点。

其次,“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创造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过程中和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坚持以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强国实践为基础和本体,不断追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进行文化表达、价值创造和意义建构的历史成果。

其三,“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自觉地把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文化自觉与文化借鉴结合起来,不断开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卓越的文化高度的历史成果。

其四,“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还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内涵就在于,它始终坚持以中华文明5000多年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和根脉,始终坚持以我们党和人民开展结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社会变革的伟大斗争孕育的革命文化为基础和依托,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孕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题和主线,推动了中华文明、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不断焕发出新的蓬勃的文化生机与活力。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就在于它内涵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开启了中华民族最广阔的精神创造。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从理想建构的高度上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这就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有理想和追求的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理想和文化魅力的伟大事业。“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的提出,由于把文化自信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维度和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源泉,实际上也就从理想建构的高度上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恒的文化魅力。

首先,“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等古老理想的合理继承。中华文明能够延续5000多年而不中断,以天人合一等为代表的理想境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一系列古老而维新的理想追求把每一个中国人都紧密地连接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和而不同”的社会意义与伦理网络之中,形成了超强的凝聚力、包容力和转化力,成就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个人理想和人文精神。因此,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首先就是对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理想的继承与自信。

其次,“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更是对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承诺和现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实现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昭示,确立了人类解放的永恒精神灯塔;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奠定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文化理想包括“翻身求解放”“建设新中国”“为人民服务”等,培育了亿万群众参加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政治激情、牺牲精神和道德追求;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理想的自觉与倡导,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成就、雄浑力量和辉煌前景。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丰满内核和连续谱系。

其三,“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还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把握和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心诚意。进入21世纪以来,时代变化和中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已经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事业的新发展和遭遇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仅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而且也需要我们在文化理想上实现新的充实和高瞻远瞩,通过面向并指向未来的“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当代西方文化霸权的现实性和不合理性都视为“当下的东西”而收摄并涵化在中华民族和我们党的文化理想的视野和把握之中,从而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

三个自信,三个自信是什么 第三篇_三个自信的逻辑关联

“三个自信”的逻辑关联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坚定三个自信,就必须深刻理解三个自信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逻辑关系,增强理论自觉性和坚定性。

道路自信是指在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历史运动在当代中国路径选择的合理性自信。具体而言包括:对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的肯定和认同;在与改旗易帜后的苏联及东欧地区,照搬西方模式的某些拉美、非洲国家,陷于金融危机的西方国家等比较的基础上对中国道路优越性的理性把握;对走中国道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充足信心。

理论自信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理论创新成果的真理性自信。既表现为对理论本源真理性的信心,深信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获得了理论上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表现为对理论体系科学内涵以及严密逻辑的充分理解和自觉把握;还表现为深信这一理论体系可以正确指导我国现代化实践,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当代中国实现与创新的正义性的理解与认同。即坚信我们的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可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等等;坚信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世界政治文明成果的一部分,既内含社会

主义本质要求,又凸现中国特有的国情和历史情境,维护和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发展进步;坚信制度选择的合理性,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扩大人民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具有诸多内在的共性。第一,共同的世界观、方法论。三个自信都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自身的理论基础,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理想与现实相统一。即党的最高纲领与党的最低纲领相统一的基本原理,都始终根植于、立足于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治立场,都遵循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这也是三个自信相互贯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整体的根本依据所在。第二,共同的实践基础。三十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三个自信共同的实践基础。“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实践的需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形成、发展的动力源泉,党的每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每一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都是基于道路的具体实践,基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和人民需要的,又

是切合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的。第三,共同的目标指向。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是理论体系或制度都指向一个共同目标,即两个百年阶段性目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个自信就是植根于对实现这一共同目标的各种压力、挑战和困难的充分精神准备。第四,共同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理论品质,这一品质也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理论体系的发展、制度的完善过程中。三个自信就是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能突破陈规,在排除各种错误倾向干扰的同时又能吸取各种失误的教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正是上述内在共性的存在,使得三个自信之间形成了紧密的逻辑关系,彼此有机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第一,有机统一。三个自信有机统一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方向性,道路强调实践性,理论体系强调指导性,制度强调保障性。坚定三个自信,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正是由于“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会有实现途径,有行动指南,有根本保障。第二,相互依存。道路自信是基本前提。道路的具体实践为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形成、丰富和发展提

供了鲜活的素材;而理论体系和制度则以科学化的理论、制度形态表现道路。只有坚定道路自信,才能坚定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自信,才能用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用制度保障实践。理论自信是思想基础。理论自信论证了道路自信的合理性,论证了制度自信的合法性。坚持什么样的道路和制度,需要我们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而政治信念的坚定取决于思想清晰,取决于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根本保障。一整套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不仅解决了实践中的问题,而且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经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成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保障了党和国家的活力,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热情。脱离了中国特色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就没有了保证,制度自信保障了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第三,相互促进。 道路自信促进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经验。道路探索中诸多理论或实践难题的破解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对规律的科学归纳和提升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的发展和创新,促进了人们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强化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明确了道路的本质规定、价值目标和发展方向,为道路的拓展和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每一个关口我们表现出高度的理论自信,运用中国的理论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果、制度成果,而这种对实践探索、制度完善的指导作用随着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更加显著地展

现出来。

三个自信,三个自信是什么 第四篇_三个自信

论关于三个自信的基本保障

——浅析政治、主体、精神保障

李梦洁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70)

摘 要:在关于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上提出了“三个自信”,成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关键步伐。要实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应该把什么作为基本保障?才能够坚持这种自信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依靠人民群众、弘扬中国精神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于坚持“三个自信”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党的领导;人民群众;中国精神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设计师邓小平提出。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道路,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在,我们在坚持这一道路、理论、制度的情况下走了30多年,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而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就此,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提出了“三个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继承和发扬中国精神,使坚定“三个自信”信念有所保障。

一、政治保障——坚持党的领导

什么是党的领导?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可以说,这个问题应该是全国各族人民不断自省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美好的时代,也是糟糕的时代;是智慧的年头,也是愚昧的年;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当今是21实际,拥有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站在跨世纪的门槛上,回顾历史的车轮:1921年7月,在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里,我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向前推进的选择,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领导是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保障,同样也是坚持“三个自信”的政治保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路来之不易。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奋斗,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对国家出路也做出了探索:农民阶级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地主阶级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寻求强国御悔之道,最终也因清政府的腐朽、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自身的局限性而没有失效,这些阶级所走的道路均以失败而告终。只有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坚持1 作者简介:李梦洁(1991—— ),女,山西晋城人,硕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继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170多年间,我们探索了众多道路,但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真正适合中国目前国情的道路,才是最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道路,才是经得起推敲和实践检验的道路。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党应该完全自信,因为我们有充分理由自信,再而带领各族人民也充满自信。

建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经过9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面对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实际现实,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做出艰难的探索,其中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最具有影响力。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清晰的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能救中国,探索过程中既有成功经验,又有深刻教训,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奠基作用。1978年,这是一次历史性转折的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强音,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科学内涵的概括和理论体系的完善、总结、升华。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从中共十二大到十五大间,我党进行了11次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人提出并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莅临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则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党在实践过程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在不同时期、不同形势和任务的情况下所高度凝练的理论,这些理论均是正确的理论。可以说,没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就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清晰的理论,就无法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就无法凝聚人们的思想,就从根本上无法促进社会主义建设。我党所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经过考验的理论,所以我们更加应该坚定理论的正确性和实践性。【三个自信,三个自信是什么,】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的党在长期的实践中建立、完善、发展起来的,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当代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长处。这一制度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选择社会主义方向,制定出来的带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这一制度既和西方的三权分立模式不一,又和苏联的苏维埃模式不一,是中国人们完全以及中国具体实际独创的根本制度。不论是根本的政治制度,还是经济制度,无不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无不体现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无不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制度创新领域丰富实践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提升。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在发展的过程中和目标的设定中,除了清晰地知道国家道路方向、理论是否科学,更总要的还要清晰这些道路、理论靠什么制度保障,这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祖国和国家的命运是否能长久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不断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探索发现史,中国革命道路曲折,中国革命奋斗艰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之不易,只要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就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会越走越宽,理论会越来越丰富,制度会越来越完善。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同时,党的领导是实现“三个自信”的政治保障。

二、主体保障——依靠人民群众

【三个自信,三个自信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主体,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说: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列宁指出:“群众生机勃勃的创造力正是新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因素”。可以说,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立场,同样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依靠源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依靠人民群众是实现三个自信的主体保障。

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大结束后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一词,是我党领导集体坚持群众史观的鲜明标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本原因在于这条道路是人民群众自己的选择。那么什么时候这条道路才能走得好呢?多年来的历史实践证明:什么时候群众路线走的好了,什么时候革命事业就会发展的好,什么时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能走好。毛主席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党内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没有了革命的热情,很多党员出现了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而出现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根源就在于脱离群众。要想真正实现道路自信,就要更加坚定地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树立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性,是坚持理论自信的主要来源,而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实践又是一切认识的来源。马克思说过:“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任何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都不会得到成功。”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人民群众通过自身的力量和智慧证明群众在实践过程中的作用。例如: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有效的发展了生产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的根本体现,是历史上人民民主的最好的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基石。我国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政权组织形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坚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坚持、完善、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群众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的主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行的好,有利于实现“三个自信”在制度上的自信,同时,人民群众是“三个自信”的主体,要想实现“三个自信”就必须保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三、精神保障——弘扬中国精神

实现“三个自信”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对“三个自信”实现的精神保障。这里的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精神始终凝聚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

而改革创新则是告诉我们在改革开放要保持与时俱进的,不断充满活力的精神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中国这个蒸蒸日上的国家更加离不开中国精神的强有力支持。

中国的民族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一次次革命的胜利,这些胜利的果实无一不是中国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忘记鲜血中孕育出的中国精神,这些精神自强不息。例如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这些精神都在极大的范围内拓展了民族精神的内涵,使中华民族展现出新鲜的民族精神风貌。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使得中国精神代代相传,让民族精神永垂不朽。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的魂,只有具备了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我们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正如毛泽东所言:“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同时,习近平同志也说,中国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这就能把中国精神与三个自信联系起来。为我们深刻理解实现三个自信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提供了重要启迪,中国精神对于“三个自信”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精神是实现三个自信的精神保障。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疆域辽阔、民族多样、人口多、底子薄,那么是什么让中国人民团结一心,齐心协议,共同创造了祖国今日的蓬勃发展?总的来说,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起着凝聚人心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讲得很清楚。他强调:“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标志的中国精神,确实是凝聚中国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铸造了今日中国强大的实力。

中国精神是坚定三个自信的精神来源。近代中国可以说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屈辱史,也可以说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斗争史,通过百年的奋斗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果:只有坚持不断党的领导,人民才能过上祥和的日子;只有国家好,人民才能真正好。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只有将个人的梦想寄托于国家,寄托于民族,我们个人的梦想才能实现,只有将个人的精神生活只有同国家的精神文明相统一,个人的精神才可以得到相应是满足。个人精神聚集起来的精髓部分才是我们中国的精神。虽然我们的祖国日益昌盛、富裕起来,各项事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要真正实现奋斗目标,的确还任重道远。经济社会发展部平衡,居民收入差异过大,党内的一些领导干部出现了腐朽消极的领导方式、腐败问题日益严重等各种问题随之滋生,同时也导致了人民的理想信念普遍缺失、道德有失水准,铺张浪费之风盛行等状况的发生。这些问题的产生会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更加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绊脚石。因此,我们就必须重新认识中国的优良文化传统和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要坚持艰苦奋斗、用于奉献、勤俭节约的高尚情操。理想能凝聚力量,精神会鼓舞斗志。从而坚定三个自信,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三个自信,三个自信是什么 第五篇_学十八大“三个自信”有感

学十八大“三个自信”有感

十八大报告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由此,“三个自信”成为十八大之后我们广泛关注和热议的话题。

通过对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自信”的学习,我感悟很多。我们应以自觉铸就自信、以创新引领自信、以责任坚定自信,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前提下;始终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相结合。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探寻更加完善、更加充分、更加广泛、更加健全的民主政治。

首先,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道路自信。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肩负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人民,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具体做到:1.回顾光辉历程,增强底气。2.明确当前方位,保持清醒。3.认清前进方向,自觉担当。

其次,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理论自信。这一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与时俱进,并在不同时期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这一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其一,这一理论体系已经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新成就。其二,这一理论体系必将指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我们要在实践层面抓好贯彻落实,要在理论层面使之成为全党全民的共同信念,成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

最后,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制度自信。十八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三大根本成就之一提出来,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这是从总结经验和发挥作用的角度,对这个制度进行的科学总结和充分肯定,其要旨就在于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根本成就、鲜明特色和基本要求,不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3-6-4

三个自信,三个自信是什么 第六篇_三个自信

三个自信植根于民族文化(纵横)

中华民族一向是重视创新的,所以才有了汉唐盛世和发达的文明。只是到了近代,一个半世纪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68682/

推荐访问:三个自信 三个自信与民族复兴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