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题社 > 取暖 > 教育的基本任务

教育的基本任务

时间:2018-06-20   来源:取暖   点击:

【www.gbppp.com--取暖】

教育的基本任务 第一篇_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育的根本任务

经营管理

02-18 2052

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习是本能的,就像穿衣、吃饭。天冷了就会取暖;肚子饿了,就会觅食;脑袋空了就会求知。孩子们为什么不想穿衣吃饭,是因为父母管的太多,喂得太多;孩子们为什么不想学习,是因为父母逼得太多,灌的太多。(孟国泰《关于教育》)

“学习是本能的”应该是个真命题,但学习又远不是这么简单,不是仅靠本能就可以万事大吉的。学习的动力来自人发展的内部动机和需要,而本能所能提供给学习的“动机”和“需要”往往是较低层次的。那么,这种层次的提升就得靠教育履行其职能,教育要为其提升设置情景并创造条件,使其“动机”和“需要”的实现变成“可能”。

还拿穿衣设喻。从本能出发,如若天气不冷,就完全没有必要穿衣服,因为没有御寒的需要,就没有穿衣的动机。天不冷还有穿衣的动机和需要,必须提升需要变“御寒”为“遮羞”。一个人所以有“遮羞”的动机乃至需要,其前提是要有“羞恶之心”,而“羞恶之心”又非“本能”所能提供,教化使之然也。

现实当中源于穿衣的需要还有很多,诸如质地、色彩、款式、流行趋式,个性„„这些大都缘于审美的需要,一个人有无审美,其层次高低,还是教化在起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有效激发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动机和需要,而不是教育本身。

教育理念:概念、特点和作用 理念是对“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正确的理念是学校管理和发展学校的基本前提和保证。

理念具有思想导向的特性。它以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价值期望、一种理性目标的形式陶冶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它具有规范人、指导人的作用。它对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有着强化说明的作用,全体教职员工坚定地信奉这种价值观,就会凝心聚力,形成组织的共识,分享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形成一种对学校未来充满信心的文化力量和精神力量。

理念具有对实践反思、规范和指导的特性。理念是对实践的客观反映,以实践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在一定条件下又反过来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理念具有历时性。它是在特定的时空、特定的内外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与时俱进的哲学内涵,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理念具有前瞻性。有着对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的设定,体现出对学校未来发展状态的一种期待。前瞻性的理念,将会成为学校行动的思想先导,为实践活动指引方向。

一个优秀的校长在形成自己的理念时,往往从四个层面上来考虑:一要充分考虑国际改革的时代发展,定位要高;二要充分考虑素质的宏观背景,方向要明;三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空间的建构,视野要宽;四要充分考虑教职员工的工作目的,责任感要强。 理念表现在实践层面上,是办学思路。办学思路的表述,一般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方针、办学策略、办学措施、办学特色和办学目标。有了明确的办学思路,学校的理念才能变为现实,才能给学校带来生机和活力。

课程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学校课程的本质是指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和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用以指导学校育人的规划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载体。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都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因此要加强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地设置课程,并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促进学生形成对客观世界的完整认识。学校要通过对课程实施效果的反思,实现对课程开发的质量控制,把理念贯穿在课程设置和课程评价全过程之中。 策划是实践理念的重要举措。策划是遵循规律,运用策划理论,就学校的发展方向、办学目标、发展战略、具体措施等进行全面

地、系统地预构,创造性地制订出科学高效的行动方案,设计事业的发展,动态控制活动的全过程,从而取得最佳的效益。在促进教学改革深入发展时,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空间上的拓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构建学生发展的文化背景和智力背景,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完善学生健康的人格,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唤起学生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好的策划是对学校办学理念实施的战略性思考,是对学校办学理念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理念决定办学特色。学校的特色不是学校中标志性的实体,它是学校学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校园文化建设的选择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总体风格。这种总体特色是在学校的理念的影响下形成的。

理念对办学特色的影响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它无时不在,无事不在,无处不在。它活跃在校园里,它活跃在教室里,它活跃在学生和教职工的言谈与行动中。在先进的理念指导下所形成的办学特色,会成为学校的一种优秀传统、一种怀念和一种追求。如无锡市第一中学将办学特色概括为三句话:“一切为了学生的明天,为每一个学生未来的发展创造最大的可能性,是我们的责任;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愿意用自己的价值去创造社会的价值,是我们的理想;让学习成为一种轻松而快乐的工作,让健康的笑容展现在每个人的脸上,是我们的追求。”这种办学特色是在无锡一中“一切为了学生的明天”的理念支配下形成的,成为无锡一中师生员工的精神追求。我们新海实验中学要形成的办学特色是“基础扎实,规范自主,特长明显,科学与人文和谐发展。”这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很好地实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作为体现学校价值观的办学理念一旦规范和指导了教职工的教学实践行为,就会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作为一种价值判断的理念,要通过办学思路、课程设置、策划发生治校影响,从而形成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理念追求的目标。 校长独到的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是办学的根本,是校长在学校管理的特定情景中对学校管理活动意义的总看法和总观念,它对校长和全体教职工的行为起着支配的作用,通过改革校长和全体教职工的行为来改变学校的面貌。校长办学理念的形成、变化和发展,实质上也是价值观的形成、变化和发展,带有导向性、评价性、有效性和动态性,是校长确定教学行为的理论起点,在促进学

教育的基本任务 第二篇_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

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公民

(前段时间逛书店,购得《资中筠自选集》一套,读罢《感时忧世》这一分册,为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与担当所感动,我等处“江湖之远”的普通教育工作者更应为民族振兴、民族的前途有自己的责任感和担当。特荐此文。丁光宇 2012.7.5)

(一)先谈谈教育的目的,教育是为了什么?究其原因,社会归根结底是由人组成的。要改善或者推动社会进步都是靠人来完成,而且必须是有思想的人。社会进步实际上是人的进步,主要是人的思想的进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就是育人,把人从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把原始人向文明的方向推进。简单地讲教育就是培养文明的人,主要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我记得当年考大学时曾经遇到这样一个作文题目《试论“立国必先育人,育人必先立德”》,几十年过去了,对这个题目的印象还是非常深刻。教育思想家怀特曾说,“凡是不注重训练智慧的民族,都是要失败的。所有你们(统治者)的英雄行为、社会魅力和机智,所有你们在陆上还是海上的胜利,都不能改变这个命运。”一百年前梁启超也讲过:“今日世界之竞争,国民竞争也。”“国之见重于人也,亦不视其国土之大小,人口之众寡,而视其国民之品格”。教育和育人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二)培育什么样的人?

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目标。公民这个概念和公民社会是联系在一起的。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受教育是贵族、僧侣,奴隶除了会说话之外跟动物没有什么区别,并不认

为奴隶需要受教育。也有例外:古希腊斯巴达征服雅典后请奴隶来教贵族哲学。柏拉图就是奴隶。中国在皇权专制的社会里,教育读书的目的就是通过科举考试做合格的官员,能为皇朝服务。教育机构主要是以家族为单位的私塾,但是科举考试比早期的推荐制还是要进了一步。理论上讲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读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而实际上大量的田舍郎从经济和环境的角度来讲是不大可能真的读书。在这种社会中,读书的目的不是做一个合格的公民,而是做人上人,做一个官员。这在一定的程度上维系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在中国这个阶段经历的时间太长了。教育普及到全民,只是近代社会的事。欧洲从中世纪开始,经过启蒙和宗教革命后,教徒可以直接和上帝对话,而不需要通过各级教士牧师,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在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要求劳动力有文化,这样教育就开始普及,有了平等的概念。每个人有不可转让的基本权利,即“天赋人权”,便开始有了公民的概念,这是自然而然慢慢产生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在社会上无论你做哪一行,首先你是一个公民。这个观念是随着社会的推进而来的,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

欧洲的公民社会(或称市民社会)是自发生成的。我国不可能,所以公民意识靠教育、灌输、培养,潜移默化,而不是自发形成的。因此教育制度和内容起决定性作用。

(三)什么是公民?公民的权利

我在这里特别强调不要把“国民”、“公民”、“人民”混为一谈,这几个是不同的概念。什么是公民呢?

首先有别于“臣民”。我的理解是,在皇权专制下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臣”这个字本来就是奴隶的意思。再引一句梁启超的话:“奴隶无权利,而国民有权利;奴隶无责任,而国民有责任;奴隶甘压制,而国民尚独立。此奴隶与国民之别也”。在现代社会,公民是有独立人格的社会的主人。所以过去说县官是父母官这是不平等的。到现在我们还经常听到“你要为我作主啊!”这种观念就不是公民社会的观念。

今天中国人是否还有奴性?以去年引起群情愤慨的一位山东作协副主席之地震词(“纵做鬼,也幸福”)为例,那是典型的“颂圣文化”的产物,即奴性到了丧失人性的产物。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有什么作品)能登上那样的位置,说明不是个人的问题。不过就事后一片批判之声的反应来看,说明还是有相当多的人已经有一定的觉悟,这与“文革”时期已经大不相同了。

其次,区别于“人民”。公民首先是有独立的人格,以个人为单位。不是笼统的、群体的“人民”。过去以抽象的“人民”的名义牺牲和损害个人的基本权益的情况太普遍了。公民是社会的主人,是一切方面的生活的参与者。公民是生而平等的。这平等不是说大家都要住100平米的房子,而是说大家拥有平等的权利。至于包含哪些权利,这也是在自然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基本权利就是信仰、言论、出版、结社自由;生存权—财产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同样依法维权的途径。

约翰. S. 穆勒(John Stuart Mill)的《论自由》里谈到人为什么要有信仰,信什么不信什么是无法强迫的;信了以后要表达,就要有言论自由;希望多一点人知道,就有了出版自由;志同道合的人希望在一块,按照某种理念传播某种思想,推动社会进步,这就有了结社自由。这四大自由是按照社会实践,从中世纪到现在是经过几百年的斗争争取来的,是理论家哲学家总结出来的。发展到现在,又提出了生存权的问题。我们常说人民有生存权,生存权是跟财产权联系在一起的,财产被剥夺了就没法生存了,小生产者的工具被剥夺了就没法生存,农民没有土地也无法生存。所以要保障生存,必须先保证财产。美国第32届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史称小罗斯福)把“四大自由”改造成“新四大自由”的时候,加了一个“免于匮乏之虞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包括内部权势压迫和外来侵略的恐惧——国家有责任给予保证,这都是作为公民应该享受到的权利。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受基本教育也成为公民的基本权利,这是一个现代化国家应该予以保证的。欧洲基本教育最开始是小学6年,后来发展到9年,到现在是12年。再后来,就是医疗等基本福利保障。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健康的,受过基本教育的人才能在平等基础上进行竞争。所以公民的权利也是逐步发展的。

(四)公民的义务

很多时候我们强调公民的自由权利时往往忽略了公民的义务,即保证不侵害其他人的公民权利,不是想干什么干什么。比方说随地吐痰,这就危害了公共卫生,危害了其他人的健康权利。作为公民最

基本的义务,一个是守法,一个是纳税。穆勒的《自由论》一书,经由严复的翻译以《群己权界论》为名,他是得到了自由权限的精髓。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其界限就是不能侵害他人的公民权,形成大家公认的公德和行为规范。每个行业也有具体的义务和行规,每个特定的群体要遵守一定的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有成文的,也有不成文而为大家公认的。比方说教师有师德,医生有医德。在汶川大地震中“范跑跑”,作为教师也是公民的一份子,首先在灾难来的时候,应该维护未成年人的权利,他所说的维护生存权的自由是对自由的片面理解,他忘记了作为教师对学生负有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假如是在医院里面,无论在在哪个国家,医护人员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当然要保护病人的生命,帮助他们脱险,而不能只顾自己先跑。各行各业都有其职业道德,这不仅仅是一个道德修养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义务的问题。例如企业家也有社会责任,不能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危害社会,所谓“伤天害理”,就是越过社会公认的底线。最重要的是掌权者不能越过权限范围去侵害公众的权利,越是掌权者越要特别小心不要滥用手中的权力。民主制度就是想法设法限制掌权者的权力,就算是最高领袖也不能个人说了算,要遵守一定的决策程序,接受制衡和监督。一个公民从小在意识里就受到了关于权利和义务,以及对待老师、同学、考试态度的规范训练和熏陶以后,进入社会就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反之,如果形成的习惯是高年级欺负低年级甚至类似黑社会的雏形,或者只要讨好老师就是好学生,那这些学生毕业以后进入社会就

教育的基本任务 第三篇_教育的根本任务

2020年我国的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做到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与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经济发展。现代社会重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包括: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能力;形成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教育的最直接功能是影响政治发展。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发展。教育不仅要传递文化,还要满足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

基础的九年义务教育,价值在于解决受教育人群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等的原始启蒙。促使和帮助受教育人群具备接受和接纳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随后的中专、大学等中高等教育,价值在于解决受教育人群具备基本的科研、实践、实验、试验、仿制、创新启蒙。促使和帮助受教育人群具备和接纳科学发明创造等专业化、工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等生产实践的基本技能。职业化教育和培训,价值在于为社会工业化、产业化、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能型人才保障。促使和帮助受教育人群懂得岗位作业工艺、培训后上岗就业、接受和应聘各

类职业岗位,获得岗位作业基本技能。

但是就现在中国的情况来看,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中国教育的发展不公平,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的教育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在职业教育这方面的工作做的还不够多,还不够好,应该注重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以更好地适应现在中国经济的发展。大学的办学水平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因为现在每年大学毕业生有很多,但是也有很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变的越来越严重,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而分析其中的原因,大学生自身的能力与素质与企业的要求不符使得大学生的就业成了问题,所以应该注重大学的水平以以为中国培养出更多的拔尖的优秀人才,还有就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还要进一步的加强,这样可以促进民族的团结,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也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为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教育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动力,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教育改革的路还很长。

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按照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思路,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形成公办【教育的基本任务】

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大力支持、依法管理民办教育。扩大教育开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提高我国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地位待遇,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农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发展民族教育、发展特殊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教育的基本任务】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广大教师要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要用主要精力抓好人才培养和学校管理。要充分调动全社会支持和参与教育事业发展。

教育的基本任务 第四篇_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概括起来有四点

【教育的基本任务】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南寺郎固中学 郭海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概括起来有四点:(1)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2)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3)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4)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可是相当长的时间里,许多家长,甚至老师对此都有误解。

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延续,辅导孩子学习课程也不是家长的主要责任。家庭教育是“做人”的教育,是“发现”的教育。家长承担的任务主要是“德育”,而不是“智育”;主要是熏陶,而不是“训练”。

首先,家长要着力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的基本任务】

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习惯培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可见习惯对人一生影响之大。

那么,家长应该培养小学生哪些好的习惯呢?

上小学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待人接物的习惯的养成更为重要了。因为,这意味着孩子已真正从家庭走向学校,从单纯的孩子变为学生。

一、要培养孩子健康有序的生活习惯。如按时起居,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要求孩子用完学习用具后要按顺序收拾好,以便于明天再用。久而久之,孩子就会逐渐养成守时、整洁、严谨、有条理的好习惯。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立一些

必要的规矩。从孩子的“鸡毛蒜皮”人手,从事情的苗头处人手,不能等问题成型后再解决。当孩子能很好的履行“规矩”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孩子受到了称赞,下次定会重复这种良好行为的。

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成绩的优与劣,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孩子的智力,而取决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有:浓厚的课外阅读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当日事当日毕”的习惯、凡事爱问个“为什么”的思考习惯、正确的学习姿势……等等。

习惯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要求家长要有坚强的教育意志。不少家长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方面取得了成效,这是始终如

一、坚持不懈地要求、耐心地训练的结果。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必须家庭内部要求一致,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从而形成合力一起抓,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要求孩子有良好习惯,家长要以身示范。要求孩子讲文明礼貌,家长就不能说脏话;要求孩子玩完玩具收回原处,家长就要做到有条有理,东西不能乱扔乱放;要求孩子爱读书,家长无论怎样忙,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成为一个有终身读书学习习惯的人。

其次,要对孩子进行健全人格的塑造。

家庭教育主要的任务是“做人”的教育,因此,家长要转变传统的成才观、教育观。要把“做人”放在首位,把“成才”放到第二位。要端正培养教育子女的目的。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是自己未完成的人生理想的实现者和继承者,是光宗耀祖、人前风光的筹码。孩子没考上大学,没成为什么家,就是家庭教育的失败。没意识到孩子是国家的一个公民,作为一个公民,不一定全要有高学历,但应该是一个能自食其力的、身体健康、心态正常、人格高尚的人。

对孩子人格塑造,主要有那些内容呢?

孩子应该是一个对别人、对社会能有一颗仁爱之心的人,有了它,才能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及社会其他人,才能对生活对国家充满责任感;有能理解、宽容他人的胸怀,才能学会在未来的社会里与人协作相处;对自己要乐观自信,无论处于什么困难境地,都会以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获得成功。相反,如果一味的注重孩子的成绩,而忽视对孩子健全人格、良好心态的塑造,很可能培养出学业成绩优秀、学历很高,但自私、冷漠、偏狭的人。

孩子一时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一生的失败,“第10名现象”告诉人们:在校时的尖子生,走向社会后未必一定是最优秀的;在校时成绩平平者,走向社会后有的倒是后劲十足,成功者大有人在。

最后,要努力观察、发现孩子的个性特征,善于因材施教。

教育的基本任务 第五篇_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

三: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的教育

思想品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也是教育必须首先完成的任务。健康人格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生活幸福的重要指标。作为孩子家长的人们千万不能忽视这两个重要而又易于被人忽略的方面。我们该如何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呢?

1: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思想品德教育——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政治、思想和道德等方面不断构建和提升的教育活动。除去政治、思想和道德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而还应包括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等。

2:孩子应当有怎样的思想品德:参照上面的内容

3:什么是健康的人格

健康人格的基本特征:富有责任心;自尊自信;诚实正直;合群协作;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有独立生活与工作的能力。

4:孩子应当有怎样的人格:参照上面的内容

四: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现代社会更加注重健康,而健康的新标准是身心的共同健康,是体质的强健和心理的卫生。那么什么是身心健康呢?如何才能使孩子们身心健康呢?

1:何为身心健康

指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一个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能算是完全健康的人。

2:怎样才能使孩子身心健康

关于身体方面:①加强体育锻炼;②加强家务劳动;③加强田间劳动;④加强营养,合理膳食

关于心理方面:①家长学习心理学;②与孩子多沟通;③平等相待;④制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关于社会适应性方面:①让孩子参加家庭中事务的管理;②让孩子有选择的参加与家庭有关的集体活动;③有意锻炼孩子的交往能力;④鼓励孩子对自己的事独立判断和自主完成

关于道德方面:①家长的表率作用;②选择良好的道德环境;③密切关注孩子的思想及品质的发展和变化;④对于违背道义的事情,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不可放过,必须小题大做

教育的基本任务 第六篇_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

而教育物资是指进入教育过程的各种物质资源。根据这些物质资源在教育中的小同作用,可以把它们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以及教育辅助手段三大类。这是教育活动中物的要素(非教育基本的要素)。

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主要体现在: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播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

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在教育过程中以学为职责的人被称为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受教育者是学校存在的主体;是学校职能部门及其管理的中心;是学校和教师评价的主体;是教育任务完成的主体。此外,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制约着教师的教,受教育者的独立性、选择性、需要性、创造性和他们个人的兴趣、爱好、主观能动性等这些主体性特征也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活动。

3.教育内容是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

教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技术发展水平之上,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教育内容在学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首先,教育内容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其次,最佳的教育内容是目的性与对象性的统一。教育内容内在地包括教育目标。因为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也是衡量教育活动效果的标准,是教育内容传授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三种。

【教育的基本任务】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上,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的提出应当根据受教育者的本性,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教育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满足社会需要。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的存在与发展领带并从属于社会,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的话教育目的就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

3、重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认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二者都重要,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既满足个人需要又满足社会需要。马克思吸收了以往任何时代关于人性、人的本质的理论观点,从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历史地考察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的观点。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提高全体公民素质,增强人的体质,发展人的个性,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 一 ) 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德育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保证。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灵魂和指导的作用,它一方面可以从思想上和政治上保证育人的方向,使学生沿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又给其他各育提供动力和能源,推动学生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促进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

( 二 ) 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人们常常把智育与教学混为一谈,把智育等同于教学。实际上,智育与教学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与德育、体育、美育、劳育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各育之间是平等并列的;而教学则是学校的基本工作,是实施上述各育的基本途径,它与智育属于不同的层次。从完成的任务方面看,智育与教学亦有所不同。智育与其他各育一样,具有自身的任务和内容。智育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学则不仅要完成智育任务,还要完成其它各育的任务。即智育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智育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中具有重要作用。智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和人类精神财富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开发人的智力,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重要手段。

智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智育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智育作为传授知识技能和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的教育,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着知识技能的准备和智力的支持,是实施其他各育的基础。其他各育中的知识因素,都要靠智育去形成和发展。同时,智育中也包含着其他各育的因素。因此,要使年轻一代具有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科学的卫生保健知识、熟练的劳动本领,必须实施智育。

智育的任务:

1 .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在浩如烟海的科学知识中,选择最基本的东西传授给学生,这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教育的基本任务】

2 .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使学生获得在日常智力和体力活动中常用的活动方式,如学习技能、操作技能、社会活动技能等。

3 .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其中核心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 三 ) 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体育是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中小学时期是学生一生中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他们施以体育,指导他们有计划、有组织地缎炼身体,可以促进青少年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增强体质,为其一生的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

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人的身心两方面的发展是不可分割、互相促进的。身体是人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是智力活动和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正如毛泽东所说:“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能开发学生大脑的潜力,保持充沛的精力,提高学习效率;体育能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勇敢顽强的意志,活泼愉悦的心情,遵纪守法的品德;体育能使学生形体匀称,动作协调、姿态优美,培养美的感受与情感;体育还能为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身体条件。

体育是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需要,学生在完成硬性的具有被动感学习任务之外。,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休闲性的,具有主动感,这能起到愉悦学生性情、缓解学习紧张、丰富学生生活,减轻学生负担,提高享受闲暇能力的作用。

体育的任务:

1 .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发展,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2 .使学生掌握身体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正确的技能技巧,养成经常锻炼的良好习惯。 3 .使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

4 .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

5 .为国家发现、选拔和培养体育人才。

( 四 )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美育能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增长人们的聪明才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要求和情趣。美育能给人们提供区别善恶美丑的标准,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美育可使学生在未来的物质生产过程中按照美的要求创造出优质美观的产品。

美育是陶冶性情,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美育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特点,能以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感染人、陶冶人。美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气质、情操、性格、意志和信念,起到塑造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健全人格的作用。

美育是实施其他各育的需要,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有促进作用。

美育的任务:

1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2 .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和兴趣。

3 .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

( 五 ) 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劳动技术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让学生参加一定的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公共财物的品德,增强对社会和集体的责任感。劳动技术教育可以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促进理论和实际、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使学生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和掌握一定的生产劳动的技能。在劳动实践中,学生的情操可以得到陶冶,体质受到锻炼。

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需要,也是解决当前学生缺乏劳动能力的现实需要。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劳动能力较差,怕吃苦、讲享受、缺乏勤俭节约精神,缺乏责任感。重视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习惯和生产技能,形成学生优良的民族精神与美德,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前途和未来。

劳动技术教育的推广是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势。在普通教育中,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通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要,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劳动技术教育。越来越多的国家已把劳动技术教育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使之成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并制定了专门的劳动教育教学大纲。如日本规定中学生每周在学校、农场、果园和家禽饲养场参加两小时全校性的生产劳动,每个学生每周还要参加一小时小组生产劳动。美国近年来有计划地从小学开始进行“事业教育”,启发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并了解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1 。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2 。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

3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并注意在劳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既不能相互替代,又不能彼此分割。之所以不能替代,是因为各育之间是有区别的,每一育都有它特定的内涵、任务和功能,每一育的社会发展价值和个体发展价值都是不同的、不可或缺的,之所以不可分割,一方面是因为各育之间是相互渗透的,每一育中都包含着对人的智力、情感、意志和行为的要求;另一方面因为各育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存在着互为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再者,教育活动的综合性也决定了这五部分的任务和功能综合在每一类活动中,每一类活动中都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实现各育的任务和功能,而不是由不同的活动分别来实现这五部分的任务。我们把完整的教育活动相对地划分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这只是出于研究的安排而人为进行的一种抽象的、理性的划分。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存在纯而又纯的德育、智育、体育等。

综上所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都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各自有自身的基本任务,不能相互代替,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其中,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各育的实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教育;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对学生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教育内容。

根据各育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要避免忽视某一个部分或把每个部分孤立起来的错误做法,要坚持“五育”并重,使全面发展教育的各组成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当然,“五育”并重并不是均衡发展。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科学家、艺术家、运动健将,或者要求每一个学生都精通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等是不可能的。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学生可以而且应当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就个人来说,基本素质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所以,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有比较完善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发展其特长,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

教育的基本任务 第七篇_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

任何人类的活动都离不开理念的指导或影响,我们的教育也不例外。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我们时时在学,而2012年7月,我参加的北京师范大学高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培训活动则是一次课改下新理念的洗礼,各位专家的讲座,使我受益颇多,感受颇多,启迪也颇多,它使我明白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并且为我怎样成为一名好老师指明的方向。下面我把自己的一些反思说出来,以共勉。

一、我们是在办学还是在办教育?

以往我们听到的讲座,大多是怎样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提高升学率当作教育的重要目的,而此次各位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学校教育所肩负的时代重任——育人。

回顾我们的教学历程,我们教育方向的贯彻到位如何?我们的教育目的落实正确与否?我们培养了怎样的人才?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让一些学生逃离学校,远离亲人,被社会抛弃?各位专家多次强调的“钱学森之问”更是振聋发聩!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教育方向偏差,我们大多重视智育的教育,却忽视德育的培养。教育工作者习惯于传统的教育方式——搬运式,捆绑式方法而忽视了学生的智慧与需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共性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教学管理者重视别人经验,重模式化,大众化,而忽视了教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hts/455519/

推荐访问:形式任务教育 形势任务教育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