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感人文章 > 爱情 > 名作家写的情书手稿

名作家写的情书手稿

时间:2018-06-05   来源:爱情   点击:

【www.gbppp.com--爱情】

名作家写的情书手稿 第一篇_《乔伊斯的情书》书评

《乔伊斯情书》——一个作家源远流长的爱情

没有相爱,就没有伤害。——《无知书》 P1

你是我的爱人,你也是我的敌人。——《你是我的敌人》封面

20世纪初,电话和电报的普及给人类交流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畅捷,但是书信依旧是人们钟情的传达爱意的交流方式,即使在手机和网络大行其道的今天,它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位置。

与普通恋人通信中饱含的真情爱意相似,在作家们写给爱人的信件中同样处处可见挚爱狂热的感情痕迹。出于职业的惯性,作家们常常让他们的信件在吐露思念传达爱意的同时添上了才气的点睛之笔。詹姆斯·乔伊斯在1904-1912年间留下的五十余封写给妻子诺拉·巴纳克尔·乔伊斯的情书中就为我们提供了例证。

乔伊斯对写信的情有独钟使现在的我们有幸读到这些曾经油墨飘香的信件,在这些篇幅不一的信件中,满含令人感动的爱,乔伊斯和诺拉的爱源远流长,直到死神把彼此分离,在这些如音乐般优美的文字里,乔伊斯流露出了对恋人爱恨俱在的复杂情感,还有一颗心对另一个心坦诚相见的完全敞开。

让时间来到1904年六月的某一天吧!我们一起去见证詹姆斯·乔伊斯与诺拉·巴纳克尔·乔伊斯亘古长青的爱情。那一天,已从都柏林大学毕业两年的乔伊斯命中注定的走进了一家名叫芬因的饭店,与此同时一个美丽的女孩诺拉也进入了他的视线。

那一刻,乔伊斯感觉到了爱情的火焰在胸膛燃烧。

刚开始的约会由于诺拉的爽约进展并不顺利,两人直到6月16日才第一次一起散步。后来,乔伊斯满怀感激的把这一天作为《尤利西斯》故事开始发生的日子,以资纪念他们的爱情。

乔伊斯是一个在爱情上占据得天独厚优势的男人,这恰恰补偿了他一生颠沛流离的不幸经历。上帝这位斤斤计较的精明老头,他时刻在权衡一个人幸福与痛苦的比例。

乔伊斯如果与中国的几个男人在爱情的经历上做一比较,我们会发现乔伊斯仿佛是受到幸运眷顾的天使一样沉浸在爱的蜜饯里。

1920年,伦敦。徐志摩遇上了令他心醉神迷的林徽因。1927年,沪上友人家。郁达夫邂逅了值得他题诗留赠为之倾倒的王映霞。多少年了以后,胡适还对离婚了的表妹曹诚英的念念不忘。

由于命运的阳奉阴违,徐志摩、郁达夫、胡适并未收获持之以恒的爱情,恰恰相反,这个爱尔兰的男人的爱情多么深远持久,令同样作为男人的他们羡慕嫉妒;在走进婚姻的围城后,真爱才来到他们眼中;已为婚姻所累的男人,即使甘冒为千夫所指的风险挣脱婚姻的束缚,无所顾忌的走向心爱的人,但是结果呢,满身伤痕。

试看以下的事例:胡适在受到原配江冬秀的以死相逼的威胁后,从此端正威仪起来;郁达夫走向了胡适想走向的离婚路途,但是十二年后由于说不清的情变,郁达夫重走了当初的离婚路,与当初相爱的王映霞分道扬镳。而徐志摩后来果真以“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注解了一段修不成正果的爱情,不知道那时他的老师梁启超是否气愤如故。

乔伊斯用自身的经历无可辩驳的证明了一个真理:当一个男人掌握了使语言行云流水的诀窍时,无论调情,恋爱还是写作,他都将所向披靡。

乔伊斯在1904的6月到当年12月,仅仅以半年的时间,改变了一个人的名字。他的努力全部体现在诺拉·巴纳克尔名字的转换中,在1904年12月以后的信件的抬头,乔伊斯已经称颇为骄傲的称呼诺拉为诺拉·巴纳克尔·乔伊斯了,这是一个男子最志得意满的事情。

“我亲爱的棕色伤感小鞋”,“我独特的撅着嘴的诺拉”,“我亲爱的,亲爱的诺拉”,“我亲爱的小蝴蝶”,这些暖心的称呼从追求,相恋,相爱至深一直延伸到婚后的漫长日子。

一个普通男人在迷恋情人时常常有的甜言蜜语,山盟海誓,多年以后,我们仍然可以在乔伊斯的这些信件里读到,乔伊斯仿佛一直在不厌其烦的倾吐心中如流水源源不断的爱意。这是一个情感充沛,崇尚真爱,敏感多疑,任性嫉妒,兼具诗人的忧郁与作家的才情的爱尔兰男人。

【名作家写的情书手稿】

生活的利戟常趁虚而入,在乔伊斯脆弱的神经上狠狠扎一下。因为这根神经的另一头连着他至爱的诺拉,所以当痛感传达到乔伊斯这里时便变本加厉了。

当乔伊斯从表面热情然而实际虚情假意的文森特·科斯格雷弗那里听到关于妻子背叛

自己的谎言时,这个敏感的男人竟信以为真了,乔伊斯像一只愤怒的狮子一样被情绪控制。

在随后的1909年8月6日的信件里,乔伊斯以冷漠的笔调表达了对爱人的绝望。

“我没法用任何心爱的名字称呼你,因为今晚我知道了,我唯一信任的人曾对我不忠。”

“给我写信,诺拉,为了我已死的爱情。”

“乔治是我儿子吗?”

乔伊斯在寻求爱人的解释,他如此爱她,他如此在乎这个女人,他已经被自己的多疑嫉妒折磨得痛苦不堪。

在流言四起的时候,乔伊斯整晚整夜都睡不着。也许他听到了都柏林街道上恶意的传闻:“我捡到了别人玩剩下的。”

“他们看见我在街上炫耀‘我的’儿子时,也许会哈哈大笑。”

因为这个无中生有的谣言,乔伊斯为性格中的种种弱点付出了几天身心俱疲和天崩地裂般的折磨。

十多天后,上帝也许得知了他的痛苦,乔伊斯最终识破了科斯格雷弗和戈加蒂为合谋破坏他的婚姻而编造的谣言。乔伊斯在接下去的信件里饱含忏悔之意,为自己无端的嫉妒和轻易听信谣言的无知悔过。

诺拉在这件事上没有多余的解释,她明白一个被爱情夺去理智的男人是不会听进哪怕是来自上帝的劝说的。真相,需要他自己明白。乔伊斯是幸运的,他识破了两个狐朋狗友的谎言,没有陷在夫妻相争相恨的痛苦里不能自拔。

在经历了小人离间的考验和自身的折磨后,乔伊斯对诺拉说:“现在还有什么能离间我们?”

“每一块羞耻和胆怯的面纱似乎都已经从我们身上落下。”

“我们不能从彼此的眼睛里看到,时时刻刻等着我们的幸福吗?”

当爱情在严厉的现实前经受考验时,当爱情的基础开始摇摇欲坠时,当初相爱的两个人能否依然相持相守?乔伊斯和诺拉为我们树立起了爱情这个古老命题下坚贞的榜样。

上帝在考验爱情的同时也在考验相爱之人的心灵。

只有美丽的心灵才能承受一段源远流长的爱情。

只有在关键时刻不离不弃,才能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彼此相守。改编自真人真事的电影《美丽心灵》,Alicia Nash 以对John Nash的守护证明了这句话。

乔伊斯和诺拉,就像马克思和燕妮,就像那些彼此一生忠贞不渝的爱人,用真心相爱相守一生。

忠贞不渝的爱情很少见,只因它对着两颗赤诚的心灵远远的生长。

名作家写的情书手稿 第二篇_作家六六推新书爆猛料 作品中首度公开男友情书

作家六六推新书爆猛料 作品中首度公开男友情书

《女不强大天不容》之后,话题女王作家、编剧六六近日推出最新随笔集《半句实话》,其中收录了她近四年来对为人处世各种话题的精华酌见和“微言小义”。昨日,在接受媒体微信采访时,六六笑称,她的书不比心灵鸡汤那样温暖,“我的通常比较冷酷。”

男友情书首度公开

经历了“小三”事件、离婚风波的六六对爱情和婚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感悟。对于低谷的理解,六六也显得很平静,“年纪越大就越不存在低谷,原因是我能坦然对待,我可以宽容我可以谅解,不至于在我的心中出现很大的伤害。”因此,《半句实话》中不仅展现了六六在生活中与家人、恋人、好友相处的点滴;男友秀才的情书《我的太阳》也首度曝光,甜过初恋的二度恋情羡煞旁人。

谈及婚姻,六六说:“我选择婚姻是因为我是正常人,喜欢家庭生活。同时作为正常人,我也常常想逃避、放弃。但能成事者,大多都能克服自己的缺点选择艰难的道路。而通常看起来艰险的路,走着走着,也就平坦了。”也正是这样的六六,赢得了广大读者的信任与喜爱,更愿意与六六分享家庭生活的“私房话”,面对读者,六六也用她犀利、深刻的见解加以回报。

看过《半句实话》的读者说,这是一本高情商的炫技书。是一部如何表达爱的书,看六六与秀才的罗曼史,学会了悟爱的新技能。这也难免有“鸡汤文”之嫌疑,六六则强调,差别较大,“我觉得心灵鸡汤通常至少是温暖的,但我的通常比较冷酷。”

【名作家写的情书手稿】

赞老妈是“毒舌”

六六迈入文坛的第一部作品是写父辈情感的《王贵与安娜》,故事中的“白富美”安娜下嫁给“屌丝”王贵,安娜一辈子强势,与王贵争吵不休却执子偕老,取材于六六父母的真实婚姻状态。《半句实话》即现实版的《王贵与安娜》,六六见证了爸妈简直是用生命在争吵的婚姻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老妈的毒舌与老爸的呆萌,而六六则是一出出好戏的调和人。她不禁感慨:“原配的好处是,一旦心理优势形成,多老都不会变,两人看对方,花还是花,粪还是粪。”

直到现在,六六透露,她的爸爸还是如几十年前一样用自行车驮着妈妈回家,“两人默契地蹦上蹦下随车把扭出和谐的曲线。不同的是委屈了自行车了,负重增加。”相对于如今年轻人“合则聚,不合则散”的婚姻观,六六经过时光洗礼的爱情,看似平淡实则厚重。 书中对父母的故事“实话实说”,六六也有所准备,“这本书出来以后,我打算躲半年再见爹妈。”

戏称下部戏要提价50% 进入商学院的六六完全不见平日里的精明干练,为各种课题作业绞尽脑汁,“上了几次课下来,终于领会了领导送我来中欧学习的苦心了:每个月回炉煎熬四天,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很弱小,于是明白尾巴不要翘得太高。”

导师的睿智给六六带来很多启发,加上极致优秀,爱心爆棚的“同学”,让这位“中年少女”收获颇多。从复杂恼人的EXCEL,到醍醐灌顶的管理经济学,直至乐趣无穷的“商战演习”,六六渐渐从狼狈不堪到如鱼得水。除此之外 “仅一堂管理经济学课就让我明白了市场需求与产品稀缺之间的关系。对于我这种替代品几近于无的作者,我下课后打算告诉送我去中欧上学的老板:下部戏我要提价50%。”对于这一意外收获,不知老板作何感想。

问到下一步计划,六六说她忙完眼下的事情就去报考清华的心理学博士学位,后半生努力的方向是做心理咨询师。

扬子晚报记者 蔡震

原文地址:nlmwz176.cn/jjyl/ nlmwz176.cn/kkwyl/ nlmwz176.cn/klkyl/ nlmwz176.cn/layl/ nlmwz176.cn/ljhyl/ nlmwz176.cn/lkyl/ nlmwz176.cn/lzlgjyl/ nlmwz176.cn/lzyl/

nlmwz176.cn/mebyl/ nlmwz176.cn/mngyl/

名作家写的情书手稿 第三篇_王小波情书里的幽默

浅析王小波在《椰子树与平等》中语言特色

摘 要:王小波是中国近代来富有创造性的作家之一,他是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天才。他以一种反讽刺的黑色幽默,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阐述。《椰子树与平等》一文中就流露着小波幽默。平实、从容、流畅、传神、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词,一方面富于诗性的空灵与超脱,另一方面又深具智性的黑色幽默与喜剧精神。 关键字:王小波;语言特色;平实;黑色幽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015-01

王小波不仅在妻子李银河心中踏实“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他有这些桂冠名副其实。虽然他一直处于主流文学的边缘,但是毋庸置疑这也是一种食粮,一种由他的精神家园带给我们的思索与启示,力量与感情,现实与诗意乃至幸福感。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在王小波的《椰子树与平等》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挂羊头卖狗肉,正是我的用意。”装傻是小波都本性,在椰子树与平等中又得到验证,明明讲的是平均主义的危害,却和我们说了云南椰子树的故事。这边也就是王小波之为王小波之处。他是一个糊涂的人,更是一个明白人,准确的说是一个装糊涂的明白人。《椰子树与平等》则表露无疑。 《椰子树与平等》是一篇幽默散文,他从容淡定地给我们讲了野史上记载着的一段云南不长椰子树的由来,不论是否真有此事,但篇二:现当代文学论文——《我们需要王小波》

我们需要王小波

摘要:

王小波作为20世纪90年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因其特有的黑色幽默式的笔调和对自由的追逐被称为是“体制外”的作家。本文主要谈论王小波的杂文,通过王小波的生活背景和经历来看,描述了他文章中独特的黑色幽默,和永恒不变的主题——自由。在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王小波的思想同样能给我们精神上的震撼和思想上的激荡,时代需要王小波这样的思想,我们需要王小波这样的作家。 关键词:王小波;杂文;黑色幽默;自由主义; 正文:

一直在考虑《现代文学史》的论文写些什么,没有丝毫头绪,直到我突然在网上看到了一篇被转载出来的王小波的杂文《从internet说起》。王小波在这篇文章中提到的“丧钟为谁而鸣”敲响了我,也敲响了许多一直闭着眼跟随他人向前走的人们。

自1997年王小波的突然去世,以及电影《东宫·西宫》在国外电影节上的大放异彩,中国挂起了一股“王小波热”。这位“体制外”的作家在当时的作家群显得特立独行,因而颇受争议。王小波的生命之路只有短短的45年,但他却走出了闪亮的征程。他一直在摸索、探寻,寻找着更适合审视这个社会的文体和思想,虽从未成为主流,而且还被主流所压制、批评,但他一直特立独行的走下去。

王小波最被人熟知的是他的小说《黄金时代》三部曲,但他对社会影响最深的还是他的杂文。【名作家写的情书手稿】

杂文作为最具有战斗力的散文,短小而锋利,直指社会百态,针砭时弊,是战斗的利器。现代散文可以说就是从鲁迅开始的,王小波在其杂文创作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延续了鲁迅的血脉,对文体有着自觉的追求。

一、创作背景

读一个作家的作品,首先要读懂他所处的社会背景。王小波的杂文多是出产于20世纪90年代,这时的中国无论是社会结构还是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出于一个空前迅速的阶段,同时,全社会的开放,相对宽松和自由的社会政治和时代文化气氛,在文学上也呈现出多元的形式。但这时也滋生出了一些拜金主义,投机倒把的行为屡禁不止,并且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从被禁锢的状态中走出来,思想还停留在70年代。王小波的杂文就是在这个时期突然出现,像

一颗炮弹,在社会中炸响。

王小波经历过中国建国后最混乱的时代,下过乡,插过队,也经历过改革开放,从北京到山东,再到云南,走过了大半个中国,对社会的问题有着深刻的了解。他前期的杂文是对20年的上山下乡运动时的解构,后期的杂文多写当时社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新时代的担忧。

二、文笔风格

提起王小波的文章,不可不说他独特的“黑色幽默”。经常会有人拿王小波的杂文和鲁迅的杂文做比较,除去两位作家的时代、思想之外,两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文章风格。读起鲁迅的文章,可以很清楚

的想象到鲁迅执笔时充满愤恨的表情和深深皱着的眉头。而王小波的文章文字表达从容不迫,自然流畅,爱用风趣幽默、反讽调侃的笔调去叙事,以风趣的叙事笔调描写社会种种不良现象。

王小波在他的绝大多数杂文中都运用了“黑色幽默”技法。他能够把悲剧说得跟喜剧似的,并且充满自嘲。他一本正经地叙述文革时期种种不堪回首的过往,却总是让阅读者捧腹。 如《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王小波描写了他在插队的地方注意到的一只猪,农场中其他猪是要被阉掉的,每天吃吃食物长大,等待着被宰割的那天;但这只猪确实特立独行,逃避被阉割,像只猫跑、跳,学习汽笛的叫声,防止自己被击杀。通篇文章运用了很风趣的叙事笔调,幽默有趣味性。但这幽默的背后隐藏着的时那个时代的悲痛。文中,王小波把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知青岁月视为和猪牛的生活一样悲惨,嘲讽之意不言而喻。在那个人性被压制、自由遭受束缚的年代里,特立独行的猪成了作者欣赏和羡慕的对象。作者钦佩和赞赏猪的勇敢行为,赞扬它反抗命运、挣脱虚伪的规则安排和充满生命的激情。这些表达一方面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起到了极好的“反讽”效果。

王小波在文章中幽默地揭露种种社会不良现象,带给读者会心一笑的同时,把自己的思想植入给读者,让我们选择正确的道路,带领我们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三、创作思想

王小波注定是与自由、自由主义紧密相连的,他用短暂的一生给

世间留下一笔丰硕的遗产,阐述了一位纯粹的自由主义者的立场。王小波杂文话语里永恒的主题,就是对自由的不懈追求。

“自由”这一主题还要从王小波的生活年代说起。王的青年时代是在“文革”时期,由于政治上的钳制,人们的精神出于被极度压制的状态,整个国家的思想被禁锢,人们教条古板,也正是这种极端的时代,造就了王小波对自由的追逐,对环境的反抗。再加上王小波后来在美国继续进修学习的经历,接触了西方的自由和个人主义思想,主张人们应该拥有自己的话语权,拥有思想上的真正自由,不能做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不是中国90年代自由主义第一人,他却是自觉争夺话语主动权第一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王小波给刘晓阳发过人生最后一封电子邮件:“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一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这封电子邮件就是王小波关于自由的宣言。 人们总是说王小波是体制外的作家,这种评论就是在指王小波思想上的过度自由与当时社会的格格不入,他的颠覆性和超前性,很难被当时的人所接受,因此王小波的作品迟迟不能得到出版,即使出版了也会受到很大的批评。但王小波却依然在坚持着,就像李银河评价王小波那样,他就是一个天真的人,“就像皇帝的新衣中那个唯一说真话的孩子”。王小波用他的天真固守着自由的领地。

总结:

读过王小波的杂文,我深深的崇敬他对自由的执着和对现实的批判。他始终以特立独行的思想和精神,鞭挞着我们的内心思想。

王小波写过在20年前写过一篇文章《2015》,比起20年前王想象的未来世界,我们的向前发展的步子更迅速,但文章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现在的社会确实在面临,丝毫没有解决的办法,在过去的20年里,世界并没有因为科技而变得更美好,我们也并没有因为经济的发达而变得更幸福。20年过去了,世界上依然有战争,依然有疾病,依然有人因为饥饿而死去。变化了什么?变化的人们的内心,人们更加追逐自己的利益,变得更加浮躁。在《2015》的结尾写到,“今年是2015年,我是一个作家。我还在思考艺术的真谛。它到底是什么呢。”,可是如今的艺术因人们内心的改变而蒙上了厚厚的功利色彩,所谓的艺术家更加不清楚艺术的真谛了。

在新的时代里,我们依然需要一位“王小波”,需要有人指点我们去寻找精神家园。篇三:王小波式的幽默.doc00

特立独行的思维与放荡不羁的幽默

——从《黄金时代》《青铜时代》看王小波的小说

摘要:王小波被认为是目前中国最富创作性的作家,他文学创作独特,特别是《黄金时代》《青铜时代》等代表作中,他运用汪洋恣肆的手法从容地跨越各种年代,以深刻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随心所欲地穿行于古今中外,他以特异的思维创造了一种新的小说文体,给中国小说带来了一场革命,他的作品打破了雅俗的界限,写的既好看又有深刻的内蕴。他以特立独行的存在方式使他游离于主流文坛之外,却体现一种独特的魅力。王小波的幽默调侃是被公认的,他的小说充满了滑稽,荒诞的描写,幽默是智慧的表现,智慧与创造是王小波小说的终极价值。

关键词:特立独行 幽默 智慧 趣味

abstract: wang xiaobo was considered is the present china is richest the creative writer, his literature creation is unique, specially the golden age the bronze age in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he utilizes the vast uestrained technique to surmount calmly each kind of age, goes through with wishes fulfilled by the profound ponder and the rich imagination i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in china and abroad, he has created one kind of new novel literary style by the special thought, the novel brings a revolution for china, his work has broken the elegant vulgar boundary, writes attractively both and has the profound embodiment.he the existence way which acts alone by the independence enable him to drift away outside the mainstream literary arena, manifests one kind of unique charm actually.wang xiaobo teases is humorously is recognized, his novel has filled funnily, the incredible description, humorous is the wisdom performance, the wisdom and the creation is the wang xiaobo novel ultimate value.

key words : being individualistichumorouswisdominterest

在中国90年代文学格局中,王小波被认为是以“局外人”参与写作的。作为当代中国作家中的另类,王小波的书,曾饱受出版社的误解与拒绝,也备受传媒的冷落。而他病逝之后,却又突然,甚至非常夸大地领受了极大的荣誉。有人曾经把王小波与鲁迅相比,认为他是大师级的作家,也有人认为王小波写的东西一般,而且结构很乱,不值得抬那么高。关于王小波作品的特色和价值以及王小波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

王小波是谁

花城版《时代三部曲》作者简介:王小波,男,1952年生于北京。他是唯一一位两次荣

获世界华语文学界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第13届和第16届)的祖国大陆作家。他经历、学历复杂,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工科大学生,后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学位,再学计算机,在统计系当助教。回国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他的作品在海内外有相当大的影响,被海内外行家誉为“大器晚成”的真正的“文坛外高手”。【名作家写的情书手稿】

戴锦华《智者戏谑 》:王小波无疑是当代中国文学,乃至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一位极其独特且重要的作家。他让我们快乐并沉思,他让我们痛楚并欣悦,他展示给我们汉语写作的一个别样的平台。

《黄金时代》——王小波的黄金作品

“时代三部曲”是王小波小说的代表作品,如果说《黄金时代》是写现实,《白银时代》是写未来,那么《青铜时代》则是写历史。过去,现在,未来构成了王小波构思中的三部曲。 花城版的《黄金时代》被列入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这是以文革时代为背景的系列作品构成的长篇。在这组系列作品中,都是以王二作为叙事者。王二总

是个现实生活不顺心,受委屈的家伙。可他幽默机敏,理性清澈,内心状态上是个游离于主流之外的个体知识分子。这与王小波生前及其作品一度被忽视和误读超乎寻常的吻合。这种相似性和以“我”为主的叙事方式一方面给读者一种作者参与故事之中的直观感,无形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王二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活跃在作者的许多小说里。另一方面,王二既是叙事者,又是故事的发展主体,作者借王二之口说话,不但没有显得生硬,而且同时无衣无缝地承载了作者自己的精神探索。

在《黄金时代》的后记里王小波特别作了强调:“本书三部小说被收到同一个集子里,除了主人公都叫王二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它们有共同的主题,我相信读者阅读之后会得到这样的结论,这个主题就是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也认为,还没有人这样写过我们的生活。”的确,关于那段历史,我们读到的要么是“血色的控诉”,要么是所谓“青春无悔”式的浅溥与盲目回忆。除了王小波之外,还没有人如此深刻地揭示过我们荒诞的生活历史。而《黄金时代》以表面轻松的黑色幽默将遮蔽的悲剧性揭示得淋漓尽致。王小波是特立独行的,他的文字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冲击力,他打破了过去那种说教型小说,他用黑色幽默的文学方式将小说作为一个好看,有趣的东西。中篇小说《黄金时代》是王小波最成功的作品,其作品极其从容,极其自然地叙述了文革时期女医生陈清扬和一个善良的流氓王二的“破鞋”行径。小说一开始抛出了一个“破鞋”,王二将读者卷入一场荒诞的逻辑推理中。陈清扬找王二证明自己不是破鞋,最后却变成了真正的破鞋。王二离开知青生活的主流去跟陈清扬“搞破鞋”,从而在大批判、生产劳动之外找到了自己的黄金时代。这种人性的觉醒,并不是主流引导的结果,而恰恰是一个逃兵的角度,用乜斜的眼光,展开了个人生活的黄金时代。王小波的独特,是建立在讽刺立场上的,黑色幽默的讽刺。一般来说,幽默的讽刺是一种高级智力活动,是聪明人的游戏。这在他的诸多小说中一再出现,尽管主人公角色各异,但面对世俗的时候,他们的智力优越感是相同的,也都是作者本人的影子。尽管我是一个边缘人,但你们谁也没有资格对我说三道四,王小波就是这样证明了他存在的合理性,捍卫了他边缘人的地位。

王小波的幽默调侃是被公认的,他的小说处处充满了滑稽,荒诞的描写,反讽笔调使他的小说成为一个有趣,好看的东西。王小波那些翻来覆去的言语里透露出的不是王朔式的文字聪明而是受过理科教育的人所表现出的逻辑聪明。每一

个似是而非的推理谬论都能让受过现代逻辑教育的人感受到逻辑遭受戏弄后的趣味。如《革命时期中的爱情》中王二拿不准是否可以当面赞美x海鹰漂亮,于是就引出了以下的推论:“革命时期,漂不漂亮还会导出很复杂的伦理问题。首先,漂亮分为实际上的漂亮和伦理上的漂亮。实际上是指三围,伦理上指我们承不承认。假如对方是反革命分子,不管三围和

脸如何,都不承认她漂亮,否则就是犯错误,因此就有

1、假设我们是革命的一方,对方是反革命的一方,不管她实际上怎么样,我们不能承认她漂亮,否则就是堕落。

2、假设我们是反革命的一方,对方是革命的一方,只要对方实际上漂亮,我们就予承认,以便强奸她。

【名作家写的情书手稿】

其他的情况不必再讲,仅从上述讨论就可以知道,在漂亮这个论域里,革命的一方很是吃亏,所以漂亮是个反革命的论域。”[1][269]能够用严密的逻辑进行归谬推理,从而推出“漂亮是个反革命论域”这种妙论的人,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天才,而王小波的这种推理是从合理性世界中挖掘荒诞性,从悲剧性现实中提炼喜剧性。独特运用逻辑方法使王小波的小说更多了一点趣味性,独特性和智慧色彩。

《青铜时代》——小说趣味的操作

王小波写一批反映“文革”时期个人精神意义上破碎的《黄金时代》,当然写的既有趣又非常有深度。然而,王小波似乎意犹未尽——他要在更遥远的历史故事中去寻找小说空间的拓展,因而写起了唐代传奇。《青铜时代》中三部作品《万寿寺》《红拂夜奔》《寻找无双》,均匀以唐代为背景,作品的主人公是中国古代的

知识分子和传奇人物。他们作为一群追求个性,热爱自由,想按自己的价值观念精神信条生活的人,充满了强烈的创造欲望和人道需求,但被当时的权利斗争控制和扭曲了心态与行状,竟将智慧和爱情演变为滑稽闹剧。作者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借助才子佳人,夜半私奔,千里寻情,开创伟业等风华绝代的唐朝秘传故事,将今人爱情与唐人传奇相拼贴,使唐人传奇现代化,在其中贯注现代情趣,并通过对似水流年的体认。引出了一种叙事者随心所欲地穿行于古今中外的对话对叙述方式。

王小波早期作品“唐人故事”中的短篇主要是《青铜时代》中几篇小说的雏形,它和鲁迅的《故事新编》很像,一样的幽默,一样的调侃。说王小波是鲁迅的传人与他写唐传奇有一定的关系吧!两个身处不同时代的作家其实是无法比较的,只能说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去”而特立独行的王小波却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幽默中死去”。有人说《青铜时代》是王小波对小说趣味的操作。其中《寻找无双》《红拂夜奔》很成功,写的相当好看,有趣,《万寿寺》则操作过了头,反而读起来不如其他小说。特立独行的思维,放荡不羁的幽默在《青铜时代》中却表现的更为显而易见。

《寻找无双》如作者所说是一本“关于智慧,更确切地说,关于智慧的遭遇的书”。 [3][499]无双,就是智慧在现实中追求真理的遭遇。先是宣阳访里的诸君子拒不承认有无双此人的存在,集体隐瞒历史的真相,然后又抛出鱼玄机混淆视听。王仙客也便开始迷糊,从怀疑自己的目标到怀疑自己是谁,想用开2的平方根来证明自己,却越算越糊涂,一直到被赶出了宣阳访还没算出自己是谁。中国人是多么健忘,就是寻找无双的王仙客自己也是一样,他甚至不时把鱼玄机当成无双或者他根本搞不清楚自己是醒着还是在做梦。他本来是要找到未婚妻无双来结婚的,可是他找到了无双的丫鬟,而今沦落为妓女的彩萍,并同彩萍结了婚。他甚至要宣阳访里的君子们承认彩萍就是无双,不承认就设法让他们承认,或者毋宁说他自己就一度把彩萍当成了无双。但彩萍终究不是无双,王仙客华竟还没有糊涂到家,于是决定继续寻找无双??这部小说实则是个寓言,写得相当荒诞不经,体现王小波关于智慧的大快乐。 《红拂夜奔》的意思也很明显——“这本书里谈到的是有趣,其实每一本书都应该有趣,对于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存在的理由,对于另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达到的标准”。

名作家写的情书手稿 第四篇_情书圣手沈从文(简体版)

故事是从 1928年九月的一天开始的。那时一位穿着长衫的年轻人,坐在花八块钱雇的人力车上前往中国公学授课,而这次他的讲课费用只六元。即使这样,坐在车上的他还是紧张的,手微微颤抖,因为这是他第一次讲课。他讲的课在当时非常的新潮,流行,就跟现在很时兴的MBA课程一样,而他教授的科目却并不与金钱挂钩,他教的是——白话文;提前一个星期他就准备好了足够讲两堂课的内容,可即使如此,他还是紧张,因为他的文化程度是小学毕业,从资历上看,他去上课是典型的外行领导内行,但当时中国公学的校长力排众议,说白话文非他不讲,这一切除了这个年轻人相当有才外还因为一个人的推荐,而就是这三个人,在中国的近代文学史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实实在在的大腕儿。这个校长是胡适,这个推荐人是徐志摩,这个第一次讲课的年轻人则是沈从文。

如此,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沈从文开始无证上岗,可让他没想到的是,中国课堂史上第一次重大教学事故将在今天发生。更让他没想到的是,他遇见了他一生最美丽的意外。

当时的沈从文在文艺界小有名气,用今天的话说就叫“文艺超男”。是明星肯定有人追,有人追肯定有FANS,所以当时的很多学生都是他的“从迷”和“文粉”。一听说沈从文要来讲课,那跟听见歌星举行见面会似的疯狂,还不要门票,那还不提前几天就去占座位。等沈从文如期而至,面对他的那是真真正正的人山人海,有座位的都坐了,没位置的就站着,走道都挤满了人,估计看热闹的比听课的多。沈从文哪见过这个架势,当时就傻了,讲课内容立马全部忘记,就这样呆呆的站着。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沈从文没有一点反应,就是原地站着。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变傻!好在生性腼腆的他突然记起来自己还会写字,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写完后反倒弄得学生手足无措了——“你们人太多,我真的怕了,要哭了”。估计这是整个中国课堂史上,第一次学生仅凭人数上的优势就把老师差点吓哭的事例。而在学生中,有一个女生也在暗暗替他紧张。她是当时的校花,皮肤黑黑的,男生都叫她“黑凤”,当年18岁,名叫张兆和。在这里之所以提到她,是因为沈从文成为情书圣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功不可没。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而他和她之间也即将上演一段风花雪月的故事。

在当时的情况来看,沈从文小朋友的表现多多少少令人很不满意,给张兆和也只留下了会写出好文章却不会教书的印象。可一回生,二回熟,三回便是好手。慢慢的我们的沈从文已开始适应当着众人发表自己的看法,自如授课,甚至胡乱忽悠了,学生的上座率又慢慢回升,外系的张兆和又乖乖的回来旁听。事实证明,有真功夫就是不得了。授课越来越容易对付,在讲课之余,沈从文开始注意到了那个皮肤黑黑的旁听生——张兆和。从发现她的那一刻起,一条从情书高手到圣手的修炼之路为沈从文悄悄的铺开。

当时,自由恋爱的风气被认为是一种时尚与新潮,为大多年轻人所接受,写情书也成为当时人们所喜欢运用的求爱手段。报纸还专门刊登了徐志摩为陆小曼写的《爱眉札记》和鲁迅与许广平的《两地书》;都做为情书中的经典教材供广大情书爱好者参考,交流和学习。可以这样说,那个时候如果你不写情书,只能说你落伍了,你很逊。而我们的沈从文绝不是想争当时代的弄潮儿,做一场秀,让小有名气的自己红得发紫一把。他拿起笔只有一个原因,他实在羞得说不出口;对乡下娃来说,整天挑柴烧水,动手能力也确实比动嘴能力强。

就这样,作为老师的沈从文给学生张兆和写了第一封情书;而这只是一个开始,绝不是结束。

前面已经说过,张兆和是校花,所以她有三点不得不说。一,上文已经提到了,写情书在当时已成为时尚,我们的张兆和同学又有那么多疯狂追求的善男,其收到的情书的数量估计生炉子炒菜什么的都可以用大半年,还可以算她节能环保。沈从文的信?别说看,能从众多的情书中找出来都很不容易;二,张兆和还小,才18岁,还是懵懂无知的年龄,是一朵正待开放的花。她喜欢别人的赞美,享受这份荣耀,但不允许把她摘掉;据说在沈从文之前,就有位日本友人曾坚持对张兆和写了两年的情书,张兆和却不为所动,最后失败告终。这点,暂且算小张同志曲线爱国吧!三,虽说写情书新潮,虽说年轻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可接到自己老师的情书,张兆和心里就只有反感和接受不了。太前卫了吧,师生恋!想不到老师比她还时髦!想都不敢想,张兆和决定还是老办法,不

理睬,不回应,典型的“非暴力不合作”,试图用无声去胜有声。而那边的沈从文确实心急火燎的,不知诸位有过这种感受没?在没有表白前会很不好意思的去说“喜欢,爱”甚至名字提起时都会脸红,心中时时会想起,见面却又刻意保持距离,眼睛不敢正视,只趁在假装无意间享受偷瞄的惊喜。早先的沈从文就是如此,想见面,可不敢见;见了面,只会说再见,经常到张兆和的宿舍楼下渴望与她不期而遇,可如愿以偿了,沈又不知所言;饱含的情感都变成“今天天气不错,挺风和日丽的,你们下午有没有课,读了几本书”之类的废言。而就在第一封情书投出去之后,害羞就马上变成疯狂,腼腆蜕变成奔放,胆小升级成热情;爱要怎么说出口变成了我大声说我爱的就是你。张兆和不是石子,泛起的只是沈从文心中点点微波涟漪,确切的说她是一颗深水炸弹,让沈从文平静的心澎湃不已,永不宁静。

一方是疯狂的海洋,一方是冷静的月光,她一直在他的心中,却高高的挂在天上。张兆和的态度让沈从文一度很想死。行还是不行,请您给个明话,是有妻徒刑还是无妻徒刑只凭一句话;等待,只能让他在痛苦,折磨中煎熬,挣扎。张想要的是让沈从文的火种在无尽的黑暗中消逝。可她没想到,她错了,沈不是火种,而是油。还是痴心牌的,有长期的质量保证。

面对沈从文疯狂的情书攻势,张兆和渐渐有点坚持不住了。谁受得了呢,他的写信速度比张兆和的读信速度还快;高峰期,一天竟发出六,七封情书。他是情书高手里的保尔柯察金,只要他愿意,完全可以顺手再写一本《情书圣手是怎样炼成的》。张兆和无奈了,后来实在没有办法,拿着沈从文写的一沓信找到当时的校长胡适说明情况。在如山的铁证面前,张兆和长长的嘘出了一口气,感叹清静就要来临了,以后的日子又会变得美好,奇妙。蓝,将是那么的天;白,会是那么的云!就在张兆和对未来进行美好憧憬时,胡适的一句话让他差点昏了过去“不错啊,他写得很好嘛!”CUT!这也太不按套路出牌了吧,可胡适接下来的话,险些让张兆和崩溃“很好嘛,他未娶,你未嫁,小沈很有前途的,是你爸爸不同意吗?没事,我帮你做思想工作”前卫,真的是太前卫了!就算现在,我每每读到这一段,老有种给胡老鞠躬的冲动,对他的崇仰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为什么我们学校就没有这样的好校长呢!

张兆和好不容易回过神来,猛然发觉原来面前坐着的是比沈从文更不靠谱的主儿,忙不叠的再见,拜拜,就此告别。

在以后的日子里,沈从文一如既往的写着,张兆和一如既往的照单全收,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就这样写了四年。毛爷爷曾经夸雷锋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他一辈子都在做好事”。同样一个人写一封情书并不难,难的是他对着一个人写了四年,而且保持平均每天两封以上的数量,质量更不用说;举个例子吧,张兆和的五弟在回忆沈从文时说,他朋友的朋友当时有幸看见了这些信,看完后激动的说:“这才是真正的情书!”牛人就是牛人,保质又保量。有能耐就一封都别看,看了一封就让你放不下,忘不了,离不开,期待着下一封。到了后期,虽然张兆和依然沉默,但那沉默已经转变成感动和期待,她无法不被那剔透的灵气打动,她无法放下那火热情感喷涌出的文字,那不是一封封信,而是一泓温泉,用持续的温度释化掉她心中的冰,可谁也未曾料到,爱情的到来却是如此的寻常,却又如此的难忘。

那应该是年夏天,四年后的夏天。苏州城的张公馆门前出现了一个穿着长衫戴着眼镜的年轻人,那羞涩与他四年前第一次授课一样。门人不是很能听懂他的湘西话,只知道,有位先生从青岛来找三小姐兆和。这时二姐允和走出来,方才告知,张去了图书馆,并不在家;要不请沈从文进来坐坐,等她回来。姐妹间没有秘密,对于沈从文,允和是相当有好感的,可沈从文相反很不自在,说“我走吧”,像是对允和说,又向是对自己说。

回到旅馆的沈从文,是周身的不自在,他在一次次的假设,一个个的怀疑,如害了相思的少女,一边撕花瓣,一边说:“她爱我,她不爱我”。正在这时一阵敲门声打断了沈从文的思考,他以为是送茶水的,起身为之开门,我敢说,如果上天再给他一次机会,沈从文会把门开得慢一点的,因为敲门的正是他魂牵梦绕的张兆和!张兆和呢,站在门口极不好意思的说了一句话,正是这句话确立了张和沈的恋爱关系。并让沈乖乖的跟张回到张公馆,究竟

是什么话具有如此的魅力呢?只一句,就几个字“沈先生,我们家弟弟很多,很好玩的,你来我们家一起玩吧。”现在才明白,原来弟弟是可以用来玩的!可不管如何,四年的马拉松式的追求就在这样一句颇具周星驰无厘头风格的话语中美满结束,而后来的故事,让每个看到的人都觉得小小的幸福。

人追到手了,恋爱也谈了,那就该求婚了,那就得提亲了,本人曾一度认为沈老是个有点闷骚的人,人都追到手了,而且自从那天去了张家后,连续十天每天早早去报到,不辞辛苦的去张家玩弟弟,比他教书还勤。可到求婚的时候,却害羞得只敢叫二姐允和帮忙,代为提出,还说若是答应,就发个电报告诉他,让他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都死皮赖脸的写了几年情书了,都在人家家里玩了快半个月了;竟然最后这一步都不敢,这不是闷骚是什么!可当我翻开他们两人的档案时,我觉得沈老闷骚还另有原因,什么原因,请看张兆和与沈从文的实力PK表。 姓名 张兆和 沈从文

性别 女 男

年龄 18 26

职业 学生 老师兼作家

家庭背景 家道殷实,良田万亩,这些田还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张家老围”,为什么这么牛?因为他的曾祖父是张树声,不认识?那我给你讲,他是李鸿章手下的爱将之一,为淮军领袖,曾举兵镇压太平起义,用命拼出来,用血打出来的,堪称清王朝的著名儒将。其父张吉友,倾其家资在当地创办乐益女子中学。工人,下层人民出生的女娃一律实行免费(真正的义务教育),极受当地人景仰。

沈这边,苗汉土家族血统,说得好听点是少数民族,说得不好听点,那就是比农村还农村的地方,既无新式留洋背景又无传统家学渊源,家里兄弟多是行伍出身,最有出息的就是他,如果不会写字,那么就是泥腿子一个,当时拿着一本《圣经》和《史记》就敢往城市里闯,算是最特别的进城农民工了

收入 家里有钱,还是学生,没有赚钱,倒能花钱

基本上在贫困在线来回,反复,多次挣扎,在写作方面有时更像是工作而不

是享受,是被迫而不是自愿。

家庭成员 四女五弟 (有趣的是,四姐妹名字里都有个“和”字,估计四个人打麻将没人会输)

九个兄弟,真正的人多力量大

从这张PK表上我们不难看出,除了在家庭成员打群架对掐方面,沈从文还占有一定的优势,在其他方面沈从文跟张兆和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一个重量级别的,早先二姐张允和曾开玩笑的把张兆和浩荡的求爱队伍分为“青蛙一号”“青蛙二号”,可怜的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gr/451257/

推荐访问:日本作家写的情书 用车名写的情书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