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自我鉴定 > 您认为目前父母为养育好孩子而自我成长与学习面临哪些困难?

您认为目前父母为养育好孩子而自我成长与学习面临哪些困难?

时间:2018-10-24   来源:自我鉴定   点击:

【www.gbppp.com--自我鉴定】

您认为目前父母为养育好孩子而自我成长与学习面临哪些困难? 第一篇_教你如何养育好孩子之10条心理学规律

教你如何养育好孩子之10条心理学规律

教育是一门艺术,父母要善于发现自家孩子的独特性,摸索出最适合的教养方式。同时,教育也是一门科学,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效果自然事半功倍。父母的心理暗示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孩子犯错以后该怎么教育才有效?如何奖赏孩子效果才持久?为什么要经常听孩子说说烦心事……读懂这十条心理学规律,让我们的教养少一些迷茫,多一份理性。

10条家庭教育的心理学规律

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位家长都应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规律”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并趋利避害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

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

心理规律四: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规律五: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

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您认为目前父母为养育好孩子而自我成长与学习面临哪些困难?】

心理规律六: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 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母亲,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

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心理规律七: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心理规律八: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

心理规律九:贴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

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所以,父母要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心理规律十: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您认为目前父母为养育好孩子而自我成长与学习面临哪些困难? 第二篇_比起教育孩子,父母的自我成长更重要

2016-04-14婚姻与家庭杂志

来源:婚姻家庭亲子成长网

想教育好孩子,

首先父母需要时刻学习。

只有自己充实,

才能给孩子掏出更多有质量的内容。

“过了这几年,我带孩子就不用这么累了!”这话经常是很多母亲的口头禅。

没错,孩子的某个成长阶段,会让家长感到格外劳累,但是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却不仅仅是某个阶段——父母的整个人生都应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

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然而,只有极少数家长能继续努力,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家长们,保持一颗探索的心,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我们才能给孩子带来更为广阔的世界。

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

一位妈妈向我慨叹:当妈的都像我这么累也够烦的……我追问了她一个问题:你说怎样不累呢?

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

而这个忧虑会毁掉孩子的未来。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没有明显的问题,便关注得少。

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因此,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

许多妈妈,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便放弃自我探索

许多妈妈,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令人羡慕。

其实,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这很像“成长的断崖”。很多妈妈自认为选择了一条安逸的路,结果却被动地陷入烦恼的泥沼。到头来,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我有很多年长十岁左右的朋友,我们常常在一起聊天,也会说到她们同龄人的状态。发现这个年龄的人,特别容易往两个方向走,要么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魅力;要么视野越来越窄,与外在世界非常疏离。

【您认为目前父母为养育好孩子而自我成长与学习面临哪些困难?】

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岁死,八十岁埋”来描述这种状态,读来让人倍感凄凉。

当然,选择最安逸的生活状态,也不是错误。可人生的议题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而远离。

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妥协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

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

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人生的地图,至少要通过三组关系来定位,分别是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

许多人不接纳自己,常常会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放弃了内在探索,选择忍耐和逃避。面对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际关系简化,有的索性只剩下亲人关系。

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为之,也会获得包容。对世界则不再产生好奇。

许多妈妈埋头于柴米油盐的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这三组关系。派克的另一句话,说得言简意赅: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

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

如果说,大部分情况,我们都可以逃避的话,那么,孩子的到来,则让妈妈们无处可逃。

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

有位妈妈感慨:我现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这句话,如果不是养育他遇到困难,我不会去探索,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现在,我的生命在走向开阔,这是孩子带来的改变。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于是,几乎和孩子绑定在一起,共进退,同悲喜。

孩子被老师夸奖了,这一天就非常愉悦;孩子考试考砸了,心情顿时灰暗下来。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成人生最大的“创可贴”。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您认为目前父母为养育好孩子而自我成长与学习面临哪些困难? 第三篇_好父母是学出来的,好孩子是教出来的

好父母是学出来的,好孩子是教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自我学习提高的结果。很多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就取得教子成功的。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就不要你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老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全国首届十大杰出母亲沈丽萍同志是个画家。她说为了学画,不仅上了大学,而且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不仅买了许多书籍,而且还参观了数不尽的画展,听了数不尽的学术报告。可是却从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也应该花时间,直到孩子因为空难导致身体严重的残疾之后,她才开始真正学做母亲,并且由于自己的努力,最终帮助孩子战胜残疾,成为被挪威人民赞誉的“中国英雄”。

进入了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像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一、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我接触过数百位优秀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就像沈丽萍同志所做的那样,如果不是由她亲口所说,人们是

不会想到她在儿子王嘉鹏的成长背后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她的同事、朋友们都说:你除了当时飞机掉下来没办法外,其他的你都做到了极致,你没有耽误这孩子。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又是多么不容易啊!

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了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点访谈》节目曾介绍过世界中学生数学奥数竞赛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事迹。他家里极穷,考取了重点中学没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出去打工吧,人家上了大学还找不到工作,更何况你能不能上大学都还不知道。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毛驴卖了。孩子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也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说这样的孩子全靠自己了吧?当面一问才知道,虽然这位母亲初中都没毕业,但她却让孩子上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做到呢?

二、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老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我们做父母的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更本质的教育。

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天下无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因此在骂孩子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三、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认识。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们共同适应。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没有应试能力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据统计,我国有近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这其中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学习上的导师。

好成绩当然是学校老师带出来的,但在应试教育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些好成绩正越来越多地浸透着父母们的汗水。

四、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对于孩子进入初、高中的父母,普遍都有一种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难以沟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与进入更年期的母亲冲突更多,不仅是因为处于内在的心理动荡期,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外部压力都很大,孩子面临的是升学的压力,母亲面临的是事业(有的是下岗)的压力,这就更需要加强沟通。

优秀的父母在这些方面大都做得较好,他们的良好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守了这样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

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

第三个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时应该给以建议。

在这三个步骤中,倾听是父母们做得最差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每一个父母也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不碰到问题的孩子是找不到的,不碰到问题的父母也是找不到的,关键是要像那些优秀的父母们那样能静下心来找到解决的办法。

五、好成就都是化出来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品德,比品德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

遗憾的是,现在对品德重视的人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了,对父母们谈品德教育等于不合时宜。至于说到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更

是我们父母们不愿听的海外奇谈,因为与当下的考试分数无关! 而其实这些正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我们在看人物传记时常常都会对传主幼年时的不同凡响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这种成就动机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 意志、品德、胸襟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因此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的,父母能走多远,孩子就能走多远,父母能有多高,孩子就能有多高。

让孩子养成大襟怀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让孩子多读名著,多读伟人的传记,让孩子从小学会用伟人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和自己。

您认为目前父母为养育好孩子而自我成长与学习面临哪些困难? 第四篇_家长自我学习成长中的

家长自我学习成长中的“角色心情转换”

在长期的家庭教育实践中,发现家长在自我学习成长过程中有五个角色心情的转换。

一、角色心情转换之一:从迷茫到喜悦

初涉家庭教育,每个家长都迷茫满满,经常会唠叨:

我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的,我花了这么多精力为什么孩子还是这样不听话?” “孩子教育真是难,弄得我焦头烂额的,不知问题出在哪了?”

“为什么我看别的家长教育孩子都好轻松,我那讨债鬼横竖教育不好呢!”„„ 带着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迷茫,家长们多方寻找,多方咨询,终于破解开来。

恍然大悟的家长终于发现:原来孩子身上发生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是家长自己身上的问题。发现的惊喜不亚于哥伦布发现一个新大陆,先前为孩子身上的问题苦恼、伤心、失望的情绪一下子烟消云散了,因为终于找到问题根源了。欣喜之余,家长们便将所学应用在孩子身上,初试成功,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这一时期家长兴奋,孩子新鲜,比如一直对孩子批评指责的家长突然对孩子加以表扬了,孩子家长都有了久违的轻松的笑容。这时的家长处于喜悦兴奋状态,我管它叫“兴奋期。

二、角色心情转换之二:从喜悦到迷茫

绝大部分家长在尝到咨询和实践的甜头后,便不断地就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开始咨询。然而,部分家长突然发现新的问题——近来所学的教育方法开始失效了,此时“迷茫期”突然降临。细分析后发现,家长此时不再去保持兴奋期的“忍”,不再能用胸怀去包容孩子,孩子也适应了家长的最初变化,开始不吃家长那一套。

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不难发现,孩子此时已经识穿了家长的表面功夫,发觉家长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目的就是让自己“听话”。

比如:孩子撒谎,妈妈开始改变原有打骂心态:

“孩子,只要你告诉妈妈实话,妈妈保证不打你!”

“是的,妈妈,这是我做的!”---妈妈果然没有打孩子

过了两天---“还不承认,上次就是你,你以为你不说,我就不知道了,今天我非打你不可!”

结果,上次家长的努力也白费了,妈妈又露出本来的面目,反而让孩子觉得家长不可信赖。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家长最初的喜悦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并没有静下心来学习家庭教育的真谛。请想,一切浮于表面,忽略了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怎能去不断修炼、不断揣摩家庭教育的真正内涵呢?

此时,家长开始出现二极分化,一部份家长开始埋怨,教育专家的方法不管用;还有一部份智慧的家长开始思索其中的道理,着手反思、学习、思考、实践、总结、提升,开始去自己努力获得“渔”,而不是一味接受“鱼”。

因为学习的迷茫,心情又一次滑入迷茫的状态,但这次的迷茫与第一次的迷茫有着本质的不同,心中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不断结合专家的理念,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着寻求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又开始返回到迷茫的状态,进入了“沉寂期”。

三、角色心情转换之三:从迷茫到焦虑

沉寂期的家长往往会非常痛苦,很多人会在反思与后悔中饱尝以往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知识而累积在孩子身上的“累累硕果”,找到原因后会非常焦虑,一是焦虑于自己已经错过了孩子教育的最佳时期,在回忆反思中责怪自己,“悔”字当头。二是焦虑于时间的飞逝,看着孩子在一天天长大,而自己的教子能力不能一下子得到提升,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自己还是不能够有足够的能力去引导,两种焦虑感让家长倍感矛盾与彷徨。

试想观念决定心态,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指导,急功近利,怎么能有好的心态呢?没有好的心态又怎能实施好的方法呢?此时家长的心情步入了“焦虑期”。

四、角色心情转换四:从焦虑到醒悟

进入焦虑期的家长经过“固守已有的老观念,尝试用新方法”效果不明显后,有了新的变化,开始充分意识到如果自己不作观念上的根本转变,是不可能有能力去引导好孩子的。 此时的家长幡然醒悟,真正转变角色开始做一个习“渔者,开始和过去的自己作斗争,去勇敢承担,经历改变的痛。深深明白如果没有空杯心态和反思改变还会是原来的自己。 “学习感悟、摸索总结、耐心执着、勇于承担”的信念是走出这个时期的良药,这个时期对家长来说是一次彻底的考验。

五、角度心情转换之五:从醒悟到开朗

经历醒悟期的家长会有“脱胎换骨”的感觉,深切感受到“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感觉到观念的彻底转变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此时的家长面对家庭教育不再是手足无措,遇到事情会分析问题的本质,会很快找到问题的症结,找到解决的问题的方法。自己不但有一定的家庭教育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别人,已经不再是那个控制不住自己情绪,以自我感觉为中心的“权威人物”,此时的心情是豁然开朗的,家庭教育能力也提高到了一个高度,这个时期如果结合大量的实践体验,会从“广、深、精”的高度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角色心情的五次转换,需要我们家长在长期的家庭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和实践,同时还要看到,这是家长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过程。家长如果不加强学习,你就会发现孩子和自己所期盼的越走越远。

您认为目前父母为养育好孩子而自我成长与学习面临哪些困难? 第五篇_父母怎样教好孩子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自我学习提高的结果。我接触过这么多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就取得教子成功的。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就不要你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老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全国首届十大杰出母亲沈丽萍同志是个画家。她说为了学画,不仅上了大学,而且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不仅买了许多书籍,而且还参观了数不尽的画展,听了数不尽的学术报告。可是却从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也应该花时间,直到孩子因为空难导致身体严重的残疾之后,她才开始真正学做母亲,并且由于自己的努力,最终帮助孩子战胜残疾,成为被挪威人民赞誉的“中国英雄”。

进入了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像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我接触过数百位优秀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就像沈丽萍同志所做的那样,如果不是由她亲口所说,人们是不会想到她在儿子王嘉鹏的成长背后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她的同事、朋友们都说:你除了当时飞机掉下来没办法外,其他的你都做到了极致,你没有耽误这孩子。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又是多么不容易啊!

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了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点访谈》节目曾介绍过世界中学生数学奥数竞赛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事迹。他家里极穷,考取了重点中学没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出去打工吧,人家上了大学还找不到工作,更何况你能不能上大学都还不知道。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毛驴卖了。孩子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也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说这样的孩子全靠自己了吧?当面一问才知道,虽然这位母亲初中都没毕业,但她却让孩子上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做到呢?

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老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我们做父母的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更本质的教育。

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好孩子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天下无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因此在骂孩子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认识。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们共同适应。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没有应试能力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据统计,我国有近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这其中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学习上的导师。 好成绩当然是学校老师带出来的,但在应试教育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些好成绩正越来越多地浸透着父母们的汗水。

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对于孩子进入初、高中的父母,普遍都有一种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难以沟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与进入更年期的母亲冲突更多,不仅是因为处于内在的心理动荡期,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外部压力都很大,孩子面临的是升学的压力,母亲面临的是事业(有的是下岗)的压力,这就更需要加强沟通。

优秀的父母在这些方面大都做得较好,他们的良好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守了这样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第三个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时应该给以建议。 在这三个步骤中,倾听是父母们做得最差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每一个父母也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不碰到问题的孩子是找不到的,不碰到问题的父母也是找不到的,关键是要像那些优秀的父母们那样能静下心来找到解决的办法。

好成就都是化出来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品德,比品德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

遗憾的是,现在对品德重视的人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了,对父母们谈品德教育等于不合时宜。至于说到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更是我们父母们不愿听的海外奇谈,因为与当下的考试分数无关!

而其实这些正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我们在看人物传记时常常都会对传主幼年时的不同凡响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这种成就动机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

意志、品德、胸襟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因此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的,父母能走多远,孩子就能走多远,父母能有多高,孩子就能有多高。

让孩子养成大襟怀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让孩子多读名著,多读伟人的传记,让孩子从小学会用伟人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和自己。

您认为目前父母为养育好孩子而自我成长与学习面临哪些困难? 第六篇_学习,修身养性(成长自己的父母大学)

心态的“态”字,拆解开来,就是心大一点。心若每天大一点,心态还怎会不好呢?一滴墨汁落在一杯清水里,这杯水立即变色,不能喝了;一滴墨汁融在大海里,大海依然是蔚蓝色的大海。为什么?因为两者的肚量不一样。不熟的麦穗直刺刺地向上挺着,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为什么?因为两者的份量不一样。宽容别人,就是肚量;谦卑自己,就是份量;合起来,就是一个人的质量。一个人的心态好了一切都好了。早上好朋友!改变从自己开始,改变从早起开始!

正能量七件事:1、学会微笑:渐渐地你的气质会变的越来越好;2、学会适应:渐渐地你的处境会变的越来越顺;3、学会理解:渐渐地你的知己会变的越来越多;4、学会包容:渐渐地你的生活会变的越来越美;5、学会欣赏:渐渐地你的人际会变的越来越广;6、学会谦让:渐渐地你的肚量会变的越来越宽;7、学会善良:渐渐地你的世界会变的越来越净!加油,坚持学习,坚持传递正能量!

什么样的心态决定什么样的人生,看孩子如天才,孩子就能在父母的赏识下拥有积极的心态,自信快乐地成长。【您认为目前父母为养育好孩子而自我成长与学习面临哪些困难?】

从故事里,能深深的领悟到,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在孩子的教育上,

鼓励总是比责骂有力量!

我们的孩子是不是也会这样幸运呢?我们是怎样对待我们的孩子的你?是紧皱眉头,满脸失望,叹息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呢?还是无论在孩子遇到什么挫折的时候,你都会给他一个安慰的拥抱,对孩子说:没关系,你一定行,因为你是天才。【您认为目前父母为养育好孩子而自我成长与学习面临哪些困难?】

不要在迷茫,不要在质疑,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天才,请相信他们,给他们蓝天,他们就会快乐飞翔,给他们大海,他们就会自由遨游,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看他们,相信他们,他们就是天才!

感谢家人们的智慧分享,让我每天开悟着,让我慢慢远离愚痴。

因为你是天才,所有的孩子都是天才,一切皆因爱,成败一句话,

妈妈们,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到了母亲您的责任了吗?

人之一生,为责任而生。

责任,是生命的意义。

承担责任之前,要被教予如何去更多更好地承担责任。

教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解放,是选择„„

会爱才是真爱,真爱需要学习;家长趁早学习,孩子不出问题。

时间,抓起了就是黄金,虚度了就是流水;

书,看了就是知识,没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fw/491894/

推荐访问: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