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习报告 > 中国对制造业的发展

中国对制造业的发展

时间:2018-06-17   来源:实习报告   点击:

【www.gbppp.com--实习报告】

中国对制造业的发展 第一篇_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前景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前景

中文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有了显著的发展,无论制造业总量还是制造业技

术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2000年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为31880亿元,占当年GDP的35.6 %。同时,国家财政收入的50%来自制造业, 可以肯定地说,至少在21世纪前50年,制造业仍然是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但是, 面对21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中国制造业却面临着许多问题。

【关键词】: 制造业 经济增长 转变

英文翻译: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ve improved markedly, both in gross and the technology merit. In 2000, the addition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as 31880 million yuan , 35.6 percent of the GDP. And half of the financial income of the

country came from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t least in the first 50 years of 21 centu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still the main part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economy growth. However,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a lot of problems when face to the challenge of the integration of world economy in 21century.

keyword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economic growth transform

前言:

近几年来“中国制造”成为了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被越来越更多人所关注,虽然制造业仍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但在不知不觉中已慢慢步入高成本时代,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相当一部分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技术研发的能力均较为薄弱,企业核心技术缺失、工业创意相对落后的状况较为普遍,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面对着越来越多未知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企业必须以战略的眼光和高度,遵循与自身掌控的资源及能力相匹配的原则,立足于打造企业的长期竞争力,根据企业的不同状况确立适合的战略及实施步骤,做出持续不懈的努力,逐步实现转型与升级。

一、 中国制造业的积极作用

目前中国制造业创造了GDP总量的1/3,贡献出口总额的90%。从1978—2006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约15%,高于全部工业与GDP年均增幅,自此,加工贸易无论是在GDP增长中的份额,还是对经济增长的拉动都凸现了它的重要地位。特别是1998—2008年,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每年平均达58.6%,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达4.8个百分点(以GDP平均增长率8%计算)。中国制造业每产生10%的增长,就能拉动全球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体系中扮演着独特角色,既是其他国家和地区产业内贸易的伙伴,又是垂直分工中的重要环节——世界制造业中心。

年份 占世界制造业出口比例 占世界制造业出口比例

1980 0.80% 1.10%

1990 1.90% 1.70%

2000 4.70% 3.50%

2005 9.60% 6.60%

注:中国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进出口比例

二、 中国当前制造业的发展以及现状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对于我国一直以来是国民经济一大支柱之一的制造业,既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

虽然中国的很多制造业产品产量均位于世界前列,其中钢、水泥、化肥、化纤、数字程控交换机等重要产品产量为世界首位。但按人均制造业产品数量比较,我们就处于一个非常 落后的地位。人均制造业产品的水平,不仅反映了一国制造业生产的规模,也反映了一国经济生活的质量和水平 。低水平制造产品的相对过剩,替代不了高技术含量制造产品的绝对短缺。

国家

中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三、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严重问题

中国制造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一是发展方式粗放,长期以来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依靠土地、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资源能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严重。二

是科技创新能力

不强,在基础原材

料、重大装备制造

和关键核心技术

等方面与世界先

进水平还存在较

大差距,

很多重要制造业劳动生产率 制造业的增加值率 1.10% 26.23% 4.38% 49.22% 4.37% 48.35% 5.56% 27.92%

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许多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三是产品附加值不高,缺乏自主品牌。中国制造业实际上最主要的优势是利用了它的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和它的资源,牺牲了大量可复制的资源,增加了我们环境污染,来获取了我们制造业的一点点国际上优势。因为每制造一件产品,给我们带来不可再生资源的损失,和我们环境污染需要用更多倍的资金来去做补偿,而今天这都是我们作为企业界和理论界需要思考的。中国制造业如果不能尽快完成从低端到高端的演进,将面临优势损失。因为中国只是制造业加工车间,我们只是把中国整个制造业从战略上进行分析的话,我们确实处于低端,包括近几年联想收购IBM的PC股份,含笔记本,实际上都是整个产业链最低端部分。

四、 中国制造业未来的走向

在劳动力成本渐渐升高的时代,依靠着丰富劳动力资源的中国制造业将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中国制造业要进行转型是必然的选择。中国制造业产品产业链大部分属于加工企业,效率问题实际上是很大的问题。我们怎么才能从依靠劳动力优势、依靠高能耗的消耗,到依靠技术、依靠品牌,在产品价值链上往高端去发展,这是中国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实现产品从价值链的低端往高端发展。

(一)、对于这个现状目前有三个解决办法;

1、 我们要利用市场优势,人工成本,还有能源成本等等都相对低的优势,

来迅速结成联盟,去走标准经营之路。这是其一。

2、 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低,

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也

是我们的突破之路。再有就是通过品牌建设,无论是TCL收购法国

的企业,还是联想收购IBM,都是使自己的品牌全球化的竞争中尽量

的缩短品牌创造的时间。

3、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政府要加强整合力量,实现制造业升级

方面,关注研发机构与企业间的密切联系。同时,政府要优化教育结构,加强职业教育,为制造业的升级储备足够的人才。同时,政府要因地制宜推动产业升级,制造业产品升级不能搞一刀切,政府必须根据地区的差异来进行充分的引导。

(二)、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中国生产的产品几乎遍布世界上的每个角落,但高成本低利润的状况仍然无法改变,原因何在?最主要的是因为中国的自主创新品牌太少了,利用本国的资源、劳动力进行生产最后贴上的却是别人的标签。赚的仅仅只是那一点点加工费,而大部分的利润却落在了别国品牌的手里。因此,加快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是我国当务之急应做的事。这不仅仅是一个短期的目标,而是长期的任务。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该怎么做,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首先要着眼于突破关键环节,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压缩高消耗、高污

染的产能,不断提高制造业的质量和水平。

2、 第二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方向,坚持不懈地进行技术改造

和科技创新,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强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改造,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3、 第三要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突破部门分

割、条块分割的体制性障碍,促进科技资源的开发流动和优化配置;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快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发展的

中国对制造业的发展 第二篇_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中国对制造业的发展】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当前,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竞争力不断提高。但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劳动力比较优势在发展制造业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以较低层次的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以低价格、低成本优势进入国际市场的制造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为此,结合中国国际分工地位,在继续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同时,要使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逐步过渡到劳动资本密集型、劳动技术密集型等附加值高的形态,要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兴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并加快传统非劳动密集型重工业的改造和升级。

一、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额逐年上升,其增长速度远超过GDP增长率。有资料显示,中国现在已有100多种制造产品的产量处于世界第一位,囊括了家电制造业、通信设备、纺织、医药、机械设备、化工等十多个行业。其中,收录放机、电话机、扬声器、磁头等占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出口量为世界之最;计算机主板、光盘驱动器、硬盘驱动器、显示器、打印机、程控交换机、印刷电路板、高频同轴电缆、圆柱式镉镍蓄电池、电冰箱、洗衣机、家用空调机和彩管等产量也名列前茅。中国生产的彩电和空调设备已各占世界总产量的1/3。原油、发电量、化肥、化学纤维、棉布、糖等产品产量也名列前茅。以钢产量为例,到2004年5月底,中国钢铁产量近2.2亿吨,几乎是美国、英国和法国之和。

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基地。通过国际贸易,中国逐步融入全球国际分工体系之中,成为其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在这一过程当中,中国制造业的地位不断上升。通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正由初级产品出口国发展为制成品大国,逐步告别资源密集型分工地位,在国际分工中地位有了提高。

3、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从出口产品的结构分析,近年来,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下降。通过多年的发展,中国产品逐步改变价低质次的形象,树立优质低价的形象。

二、中国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劳动力比较优势在发展制造业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长期以来,中国以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参与国际分工,从而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相当的优势。这也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国际产业迁移中将中、低档劳动密集型产业迁移到中国的重要原因。但是中国劳动力要素的优势面临较大的局限性。

(1)低下的劳动生产率大幅度降低了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中国一样,具有同样的低成本优势,也成为国际市场上传统制成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最终消费品的供给者,供给过剩成为普遍现象。而这类产品的收入弹性呈递减趋势,因而低成本、低价格是国际竞争获胜的法宝。但是,要素价格偏低会降低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商品价格偏低会导致出口国贸易条件恶化,从而可能出现“悲惨增长”。中国是贸易大国,外贸依存度高,进出口变化对世界市场价格的影响力很大,很容易出现此类问题。

(2)发展纯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难以持续提升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难以增

强产业国际竞争力。从产业发展、产业升级的角度看,中国要优化产业结构,成为制造业大国,仅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很难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至多只能是产业链末端的加工基地。中国制造业还处在加工组装阶段,中国制造产品在全球市场上不过是中国加工组装,中国只不过扮演着非技术和创新类组装加工中心的角色。中国制造业无论是在企业规模、技术水平上,还是在国际市场份额、国际竞争能力和国际分工地位上,都与世界制造中心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大力提升制造业的技术含量与层次乃当务之急。

2、以较低层次的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基于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现阶段,中国更应该发挥我国建立在劳动力丰裕基础上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不可否认,中国凭借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贸易出口总额来看,中国无疑是贸易大国,但是,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中,纺织品、服装、一般机电产品(包括彩电、冰箱、空调)、鞋类、玩具、塑料制品等7类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超过70%,而日用品、食品、服装等产品的消费往往满足恩格尔法则,市场空间有限。对于后一类产品的生产国来说,在长期中能获得的收益是非常有限的。同时,跨国公司子公司出口所占中国总出口比重正不断上升。在中美贸易中,美国无疑是逆差大国,但从利润与经济福利角度分析,结果可能是另一种景象。

(1)美出口的多为高科技及垄断性产品,利润丰厚。

(2)美跨国公司采取本土化战略,通过内部贸易、转移价格,在东道国获取巨额利润,而让中国承担巨额顺差的恶名。

(3)中国在美国缺乏销售网络,被美国销售方赚取利润。

(4)中国所谓的“加工与装配贸易”,附加值水平低,从利润方面考虑,绝大部分归美国所有。美国贸易逆差中跨国公司母公司从子公司的进口部分,其所获得的资本回报并不完全由中国所获得。

(5)中国花费高昂代价获取的美元又以购买美国债券的方式重新回流到美国,相当于给予美国的贴息贷款,而且面临美元贬值风险。

3、 快速增长的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面临的壁垒越来越多,也不利于制造业的发展。当前广泛出现的“中国威胁论”实际上是中国国际分工地位上升的反应。 正因为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上升,冲击了已有的世界经济均衡态势,影响了部分国家的利益,因此,出于政治利益的需要,出现了所谓的亚洲金融危机根源的“中国论”,以及日本90年代经济衰退根源的“中国论”,也包括层出不穷的“中国威胁论”和人民币“升值论”。

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中国问题专家尼古拉斯·拉迪称:“现在中国就是一个经济恶棍,与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扮演的角色同出一辙。”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副主席瓦尔哥认为,美国制造行业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来自中国。在这一背景下,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越来越高,一旦人民币升值,将不利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所以,中国亟待解决当前不利的国际分工地位,改变基本依靠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

三、进一步发展中国制造业的对策

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将传统工业化任务与信息化结合起来的社会发

展演进过程,是尚未完全实现工业化的后发展国家跟上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步伐,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步入信息时代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制造业,必须坚持这一发展战略。

1、 重点发展劳动资本密集型、劳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非常迅速,中国人力资本财富正不断提高,加之中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且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确实拥有比较优势,可以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不过正如前所述,纯粹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又难以提升我们的层次,加之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大幅度增长,储蓄总额已突破12万亿,加之外资的大量涌入,我们已具备了一定的发展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条件,或者说,从国内生产可能性边界来看,中国的生产线可以更多地偏向资本。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许多发达国家把大量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迁移到中国,例如东部沿海地区大量通过合资、独资方式及早期的“三来一补”发展起来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或日化工业。它们利用国外资金与技术,结合我国的劳动力优势,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干中学”效应和“溢出效应”,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整体发展,逐步形成了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这也是我国国际分工地位不断上升的一个表现。这部分产业在坚持走“外向型”发展之路的基础上,要突出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借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壮大现有产业的品牌和规模,逐步向劳动与资本、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制造业转化。

在劳动与资本结合得比较紧密的最终消费品制造业,如家用电器、电子及部分通信产品,它们的技术与性能不断成熟,中国在这部分产品的质量上完全有优势与韩国、日本的同类型产品竞争,尤其在性能与价格比方面,中国拥有韩、日所不能及的优势。在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通过“干中学”,通过大力发展核心技术,发挥规模经济优势,从动态发展观来看,中国也完全可以将其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化为劳动与资本、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制造业,甚至转化为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2、 确定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兴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需要选择新兴主导产业。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来看,既然已经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跳跃式发展的新思路,把发展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这同时也具备:明显的就业效应、明显的增长效应、明显的带动效应、明显的可持续发展效应四个特征。

当前的信息技术产业制造业正演化成一个附加值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参与信息技术制造业的国际分工,能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既实现充分就业,又可获得成本低的比较利益。信息技术中的制造业,如计算机、移动电话等,在发达国家可能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但我们可以把其改造成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甚至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兴制造业具有明显的增长效应和就业效应。信息技术,特别是一些软件技术,不像其他行业需要大型机械设备和大量资本积聚,靠的是人力资本。中国可以像世界第二大软件国印度一样,发挥人才优势,奠定我国在信息技术技术领域的地位。

而且,信息技术制造业的渗透性很强,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不但可以加快工业化进程,对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也将产生较大的推动力。尤其是发展信息技术制造业,可以充分发挥我国的后发优势,出口国际市场,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上升,也使世界信息技术产业制造业生产技术

更加容易向中国转移、扩散,有利于中国企业模仿、吸收、创新,有利于节省成本,发挥“后来者优势”。中国企业可以在生产中通过不间断的“干中学”和“用中学”,为中国进一步发展为开发、研究基地奠定基础。中国如果循着这种思路去重点发展制造业中非核心技术的竞争,不仅会造就一个世界信息技术业制造中心,而且会对整个世界经济增长产生推动作用。因此,发展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兴制造业具有明显的带动效应和明显的可持续发展效应。

从国际环境来看,美国经济的调整显示新经济已从创新阶段进入成本竞争阶段,非核心技术的创新越来越重要,成本优势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优势。从信息技术产业的国际发展周期来看,美国仍将承担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研发,但目前的创新的空间在缩小,日本及其他工业国家在研发上仍无法与美国同起同坐。但从成本角度看,中国反而更具有优势。因为中国已具备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优势。我国已建立了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高素质教育体系、科研与科技创新体系,市场化改革已取得实效,金融市场也初具规模并形成体系,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配套设施、人才、技术、资金和市场等方面的保障。中国是信息技术产品最大的消费国家之一,自己从事信息技术业生产,生产基地与市场紧密相连,既可及时获得市场需求信息,而且可大大降低成本,获取规模经济优势。

3、 推进传统非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

传统制造业是相对于新兴产业而言的,它既包括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的纺织、食品加工、金属、橡胶等资源加工业,也包括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如钢铁、石油、化工等。其中前者的发展思路我们已经阐述,这里要说明的是后者的发展和升级。

从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关系看,发展前者是为后者更好地发展服务,也是后者获得长期发展的保证。而前者跳跃式发展能否实现又依赖于如何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对其进行改造、升级。

非劳动密集型的重工业如钢铁、石化、仪器设备制造(也包括汽车)等,它们的发展升级不仅仅在于要做“大”(规模),更重要的是要做“强”。国外同行业从一开始发展就是在比我们大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规模上经营。当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后,关键的是如何运用新兴的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科技对它进行改造和升级。因此,传统的重工业不仅要重组、合并,加大与上下游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一个个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而且还要进行更新设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建立创新激励机制等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逐步强化我们已有的资本与技术优势。

此外,为更快地提升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发展为全球的制造业中心,我们还必须做到:一是在大力发展外贸的同时,国内的大中型企业应开始逐步考虑对外直接投资,输出成熟的制造业技术,这是中国适应全球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迫切需要。二是加快创新步伐,由大力发展非核心技术的竞争向发展核心技术的竞争转化;三是加快中国国际品牌的建设,不断在全球范围内创建属于中国的国际品牌,尤其是制造业国际品牌;四是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经营水平,为工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中国对制造业的发展 第三篇_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市场上中国产品还比较少见,90年代后大量的轻工业产品和日用品已经出口到国外。特别是进入2000年后,中国的产品已成为世界市场中不可少的一部分。现在的中国制造已经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中国更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制造业大国。

一、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一) 中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地位

在中国这样一个工业化进程还未完成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是我国最大的产业。2006年制造业的从业人员达3351.6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28.61%,直接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的34%,贡献出口额的94.5%。一直以来,制造业都是我国经济的发动机,1953-1998年间,我国GDP的年平均增长为7.8%,而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为17.6%。制造业的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也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34%到2010年的35.2%。因此,制造业对中国财政收入和工业化进程至关重要。

(二)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

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加入世界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加入WTO更是促进了中国的外贸发展。中国贸易量一直呈现增长趋势,1978-2005年均增长16%以上。据估计2020年,中国制造业在世界的比重将达25%-20%。中国制造显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

伴随着发达国家的产业调整,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以及加工制造环节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制造业也有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世界上最主要的电脑,电子产品,电气设备及制药厂都把生产网络扩大到了中国。跨国公司也将中国视为其重要的采购基地,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0%的企业在中国有投资企业。例如,家乐福和大约1000家中国生产商建立了关系,2004年家乐福输向世界30多个国家的货物都是在中国加工生产的。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制造业大国,中国正在逐步向世界制造中心迈进。

二、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优势

(一) 劳动力成本低

中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丰富且廉价,这是吸引外资的一大原因。正是因此,价格低廉的中国产品才能不断地扩大在国际市场的份额。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资本占劳动比只是国际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是美国的十分之一。2005年大陆劳动力成本只有美国的22%,2010年,大陆工厂工人每小时的报酬是8.62美元,而美国南部是21.21美元,所以制造业的高利润在一定程度上是源于劳动力价格的低廉,。

(二) 资源较丰富

中国在能源供应及资源开发上都走在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土地,煤炭,石油,天然汽,渔业等资源都相当丰富。并且随着中国科技的发展,资源的开采率和利用率也在不断的提高。2004年中国石油产量达1.74亿吨,居世界第五。钢铁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第二大产业,近年来钢铁产业的对外贸易量增长迅速;石化工业也是发展迅速,目前我国的炼油能力已经达到了3亿吨,其中一次加工的能力超过了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位。所以很多外资企业瞄准中国这个巨大的资源基地,在中国投资设厂一方面减少运输成本,一方面又可以利用中国的销售市场。

(三) 发达国家的产业调整给中国的制造业提供了机遇

以美英为首的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这些国家着重发展的是信息技术以及高科技产业。近些年来,制造业利润减少及出于对环境保护的考虑,发达国家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一些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高污染的产业都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次制造业发展的契机,很多跨国公司开始直接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中国凭借着庞大的劳动力市场和销售市场,丰富的资源及巨大的外汇储备吸引了发达国家的眼球,成了跨国公司的重要采购地,这使得中国制造业的生产力越来越强,产品的供应越来越丰富,同时产品质量也越来越高。同时,中国制造的商品开始逐渐进入国际市场的主流渠道,尤其是快速消费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甚至被称为“世界工厂”。

(四) 中国制造的产品价格低,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得益于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物流成本等相对于美国等国家较低的优势,中国制造的产品综合成本较低,因此能够迅速占领国际市场,价格优势使得中国制造出现在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鞋类等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是第一位;计算机,手机和办公设备等的占有率也在不断上升。有人曾在美国做过实验,如果不用中国制造,当地人民的生活成本就会提高很多。

三、 中国制造遇到的挑战

(一) 成本优势逐渐减弱

中国制造的产品一直是以较低的综合成本取胜的,但是现在劳动力成本等渐渐升高,成本优势已经开始减弱。以中美两国为例,中美的生产成本差距开始缩小,美国的生产成本只比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的高5%到10%左右,美国在成本降低的同时,其生产率也大大超过中国大陆。两国生产成本差距缩小的原因是中国的土地价格、原料价格、物流成本都在不断攀升,大陆不少商业用地的价格已经超过了美国;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每年增长约10%,2005年大陆劳动力成本只有美国的22%,而2010年已经上升到31%,这就使得我国劳动力要素的比较优势逐年降低。因此,部分企业开始回流美国。

(二) 人民币升值,出口利润减少

2005到2010年间,人民币升值幅度达20.7%。人民币的升值对出口贸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仅出口减少而且企业的利润也在不断下滑。绍兴县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副局长金伟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绍兴的绝大多数轻纺企业70%的产品是用于出口的,如果人民币汇率上升1%,绍兴县出口将亏损3000万元至4000万元。

(三) 高耗能的工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在中国的制造业中加工贸易占到出口总额的55%,在一般的贸易中,资源型产品贸易又占了很大比重,许多产品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这些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低产出的工业严重阻碍了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所以将高污染的工业移向发展中国家,而中国可能已经逐渐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目前,中国的石油产量是世界第五位,石油进口量为1.2亿吨。中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高达40%,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可见中国的高耗能和高污染。

(四) 产品附加值低,缺乏自主品牌

中国目前的制造业很大一部分还是在为世界打工,属于中国“代工”,产品附加值极低。富士康制造一部4000元的苹果手机,只能得到6块钱的报酬。中国经济已经起飞了30年了,虽然中国已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是仍未创造出世界顶尖企业,我们的许多企业还只能给别国打工。缺乏自主品牌的中国经济一直享受着人口红利,有的是廉价的劳动力,但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苦力又能卖多久。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再过15年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这样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又能为中国带来多少财富呢?

(五) 贸易摩擦增多

身处危机中的欧美国家越来越意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因此不断扶持本土制造的崛起。由于中国目前已经是全球第三大贸易体和第二大出口国,因此中国成为这一轮全球贸易保护风潮针对的首要目标,目前全球一半以上的贸易摩擦都针对中国。2004年和2005年间,加拿大对中国部分商品征收临时反补贴税,是外国首次对中国商品实施反补贴措施;美国众议院也于2005年7月27日通过《美国贸易权利执行法案》,对中国商品进行反补贴措施。随后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例如中美轮胎战,光伏产品战等。很多国家的本土企业也将中国企业称为掠夺性的企业,导致双方的关系紧张,中国在他国的商品城也多次遭到焚毁。而由于我国贸易救济措施的不完善,更大大减弱了我们在贸易摩擦中的抗衡力度;一些标准没有和国际接轨,也是引发贸易摩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一切都严重影响着我国制造业的生存和发展。

(六) 需求减少

2012年广交会上,累计出口成交出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下滑,成交仅360.3亿美元,环比和同比分别下降了4.8%和2.3%。更令人担忧的是,占据我国市场份额半壁江山的欧美传统市场成交出现明显下滑。导致需求减少的原因有:一是由于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不振;二是美国,日本等国的传统制造业开始强劲复苏;2011年中国国产汽车的销售量只增长了2.45%,而美国通用汽车销售量的增长达到了46%。三是中国的制造业受到了东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竞争。

四、 中国制造业的出路

(一) 充分合理地利用劳动力资源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但是却出现了北大学生去养猪的事件,这说明中国人才培养的不合理。中国应该积极鼓励并帮助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去研发先进的技术,鼓励公司自主研发,还要完善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

(二)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高效率,低耗能,高附加值的转变【中国对制造业的发展】

中国必须要有危机意识,尤其是面临着美国制造业的复苏和我国成本优势的减弱,我国必须创造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大力发展科技。环境的不断恶化也给我们敲响了环保的警钟,中国政府必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企业要提高资源利用率,节能减排,走出低碳环保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 树立品牌意识

中国产品一直都是低质廉价的代名词,这严重影响了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在成本优势 逐渐减弱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不能继续为世界“代工”,而是要实现中国“智造”。我国应该培养一些国际知名品牌,提升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形象,海尔彩电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据2002 年美国最大区域零售商(Ames)的统计数据:到2001 年圣诞节为止,中国制造的彩电在美国市场上的销售情况仅次于日本,海尔彩电的定货量已突破30 万台。海尔的环保洗衣机凭借着先进的科技也赢得了日本,欧美等国消费者的喜爱。但是在中国像海尔这样的品牌是屈指可数的。

(四) 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业

美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一直以来都超过了70%,而美国服务业的发展并非以制造业的衰退为代价,而是通过为制造业提供新的服务来拉动制造业的发展。在制造业普遍成熟的时代背景下,制造业的更大发展必须靠新型的服务型制造来实现。服务型制造强调顾客的利益,包括顾客的个性化设计,提供产品和服务,最终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另外,服务型制造还可以通过增加形象设计,广告,维护等服务内容是产品形成同质化差异。这可以促进中国代工到中国智造的转变,也是产品价值增值的源泉。

参考文献:

1. 孙岩林,《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管理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2. 黄兆银,王峰,《全球竞争中的中国制造》,武汉大学出版社。

中国对制造业的发展 第四篇_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史

【中国对制造业的发展】 【中国对制造业的发展】

先进制造技术(作业)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史 小 组 2班05组 年 级 2011 专 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系 (院) 汽车学院 指导教师 赵 琳

2014年 3月 27日

小组成员及分工完成情况

1、组长:201105820237 闫宗旺

具体工作:主要负责整篇论文内容的确定,查找资料,确定各个章节的内容。整理论文的格式,以及对整篇论文的审核。

2、成员:201105820238 裴晨皓

具体工作:主要负责第一章的资料查找、内容的筛选及资料的汇总和编写,协助组长整理论文格式。

3、成员:201105820239 王睿

具体工作:主要负责第一章的资料查找、内容的筛选及资料的汇总和编写,协助组长整理论文格式。

4、成员:201105820243 卢鹏飞

具体工作:主要负责第二章的资料查找、内容的筛选及资料的汇总和编写,协助组长审查论文。

5、成员:201105820244 佟强

具体工作:主要负责第二章的资料查找、内容的筛选及资料的汇总和编写,协助组长审查论文。

6、成员:201105820245 姜帅

具体工作:主要负责第三章的资料查找、内容的筛选及资料的汇总和编写,协助组长对论文修改。

7、成员:201106830616 王丛

具体工作:主要负责第三章的资料查找、内容的筛选及资料的汇总和编写,协助组长对论文修改。

8、成员:201113850120 孙源

具体工作:主要负责第四章的资料查找、内容的筛选及资料的汇总和编写协助组长对论文的修改。

摘 要

中国制造业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经济空前发展的主要贡献者,没有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就没有今天中国人民的现代物质文明。中国制造业作为中国人民衣食住行可享用产品的载体和国家安全所需产品的提供者是任何时候都撇不开的产业,没有制造能力的民族是没有竞争能力的民族,是不能抵御外来侵略而任人宰割的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正是有力的佐证,制造业的兴衰不只是制造业的大事,而且是关系到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安全的大事。

制造业是当前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发展我国制造业是我国当前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根据我国国情对我国在国际经济格局和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必须有一个切合实际的预期。当前对我国高技术能力的过高预期是不现实的,我国在高技术方面不具备什么优势,囿于传统文化、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体制的桎梏,我国要在高技术创新上有所突破,还需假以时日。

在我国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制造业的历史作用及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工业化”与“信息化”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关键词:制造业 发展历史 发展战略 现状 前景【中国对制造业的发展】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 1

1.1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 1

1.1.1 中国制造业的艰难创业和光荣承传 ............................................................... 1

【中国对制造业的发展】

1.2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 .............................................................................................. 2

1.2.1 中国制造业的战略定位和分工协作 ............................................................... 2

1.3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前景 .............................................................................................. 4

第二章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 ....................................................................................................... 5

2.1 中国制造业崛起历程的回顾 ...................................................................................... 5

2.1.1 中国制造业的复苏 ........................................................................................... 5

2.1.2 民营制造业的崛起和外资制造业进入中国 ................................................... 6

2.1.3 中国制造业融入世界 ....................................................................................... 7

2.2 从临港产业区看上海先进制造业的崛起 .................................................................. 8

2.2.1 每一幢厂房里都有一个“最” ....................................................................... 8

2.2.2 技术上不是国际先进“谢绝进门” ............................................................... 9

2.3 从“李宁”看“中国制造”的崛起 ........................................................................ 10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 ............................................................................................. 12

3.1 中国制造业的现实发展 ............................................................................................ 12

3.2 制造业国际转移趋势 ................................................................................................ 13

3.3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途径 ............................................................................................ 13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 14

4.1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 ............................................................................................ 14

4.2 中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14

4.3 浅谈中国制造业发展出现问题的根源 .................................................................... 15

4.3.1 中国制造业忽视原始创新 ............................................................................. 15

4.3.2 绝大多数中国制造企业的管理仍然十分粗放 ............................................. 16

4.3.3 社会责任严重缺失,遵纪守法意识淡薄 ..................................................... 16

4.3.4 受到外资制造企业的垄断 ............................................................................. 17

4.3.5 中国学术界与工业界之间存在鸿沟 ............................................................. 17

4.3.6 法治建设和企业监管体系有待完善 ............................................................. 18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fw/454772/

推荐访问: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业发展报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