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自我介绍 > 汶川地震原因

汶川地震原因

时间:2018-06-13   来源:自我介绍   点击:

【www.gbppp.com--自我介绍】

汶川地震原因 第一篇_汶川地震形成的原因、进一步发展趋势及注意的问题

昨日,国家地震局有关专家对此次地震形成的原因、进一步发展趋势和今后应注意的问题作出了初步分析。

本次地震属浅源地震

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介绍,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浅源地震发震频率高,占地震总数的70%以上,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因此,这里发生地震的几率较高。

四川周边可能发生余震

在地震学中,一般发生的震级越高,其破坏力度越大。这次汶川地震7.8级,其震中地区的破坏力度在10度左右,会造成房倒屋塌、地质滑坡和地面裂缝等灾害。由于一般地震不可能一次释放所有能量,剩余能量还要继续释放,连续余震应该是正常现象,因此四川周边地区有可能发生余震。

张国民说,一般情况下,余震要比主震低1级以上,但有可能在附近地区,也可能造成新的灾害,要防备余震造成的灾害影响。因此,目前需要提防山区发生滚石、滑坡、交通堵塞、地面破坏等次生灾害,避免引发更大的灾害。

有震感地区≠本地发生地震

近期某地区不会发生5级以上地震

国家地震局表示,有震感地区,并不等同于本地发生地震。

国家地震局新闻发言人张宏卫形容此次地震强度大,波及面广,宁夏、青海、甘肃、河南、山西、陕西、山东、云南、湖南、湖北、某、某等省区市均有震感。震感不等同于地震,但有些地区群众最先以为本地发生了地震。

释放能量大导致有震感地区广

国家地震局应急搜救中心总工程师曲国胜表示,此次地震波及面广,震源较浅、震级大是最关键的原因。国家地震局专家指出,有感地区不是本地发生地震,而是地震波及造成的。

汶川地震原因 第二篇_汶川地震从成因上属于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汶川地震原因 第三篇_论汶川地震为何没有对成都平原造成巨大伤害

论汶川地震为何没有对成都

平原造成巨大伤害

马宏深 21711234

摘要:汶川地震惨绝人寰,震撼天地,但距震中仅70多公里的成都却安然无恙。本文就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梳理,旨在找到其原因。【汶川地震原因】

关键词:地质板块、龙门山断裂、汶川地震、成都平原

引言:【汶川地震原因】

对于中国来说,2008年既是丰收的一年,也是多舛的一年,其中汶川地震的打击更是在国人心头牵绊,久久不能释怀。汶川的废墟惨不忍睹,然而,在距离8.0级的大灾难中心汶川仅仅70多公里的成都平原地面烈度只达到了5-6度,几无建筑破损,也没有造成太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这是为什么呢?学术界已经对这一问题有了充分的认识,本文就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梳理,旨在找到成都平原在地震中安然无恙的科学解释。【汶川地震原因】

正文:

一. 汶川地震成因及特点

5000万年以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开始形成挤压,造成青藏高原的隆起,并使之成为地震多发地带。而在近300万到400万年之间,由于挤压加剧,使得青藏高原向东和东北方向推挤华南板块和四川盆地。在板块的交界处就形成了龙门山大断裂带。而由于四川盆地所在地块十分稳定和坚固,板块在挤压四川盆地过程中受到强烈阻挡,使得应力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高度积累,在蓄积的应力超过了岩石强度的临界点时,导致龙门山断裂带沿映秀-北川方向突然发生错动,

产生了强烈地震。此外,此次地震的特点有两个,一是释放的能量十分巨大,震级达到8.0级,且影响范围很广。在短短数分钟内,地震波就迅速扩散开来,宁夏、青海、甘肃、河南、山西、陕西、山东、云南、湖南、湖北、重庆、北京、上海等国内多个省市的人们震感明显,而且这股强大的能量甚至波及泰国、越南。二是地震的震源很浅。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上,而非深层板块之间。震源仅在地表以下约10-20公里处,为浅源地震,再加上能量巨大,因此地震的破坏力尤为巨大,近几十年罕见。

二. 成都平原的地质优势

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扬子地块西缘。扬子地块是一个稳定的地块。四川盆地的基底大约形成于5—6亿年之前,主要由太古界或太古—下元古界结晶基底组成,非常稳定。结晶基底之上是可达10-15公里的巨厚的海相和陆相沉积,沉积物呈稳定的层状,连续性强。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早期的沉积物已经变成了坚硬的岩石,构成了包括成都平原在内的四川盆地的基底。基底之上有杂填土(平均深度约5-7米)和沙卵石(平均深度约7-10米)。由于它们都比较“松软”,其间有很多小的缝隙,因此对地震波具有较强的消耗能力,可以很好地保护其承载的建筑。

另外,成都平原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凹陷,可以大大衰减地震波的能量。这个独特的凹陷在龙门山构造带和成都之间,是一个被相对软弱的沉积物填起来的很深的凹陷(深度10-15km)。这个凹陷的坡面朝向龙门山。地震波在向东传向成都的过程中,在都江堰—安县断裂

带上会产生反射和折射,损失很大一部分能量。透过断裂带继续传播的透射波在传播过程中,在斜坡界面又会因反射再衰减一部分能量,加上“松软”的衰减,地震波到达成都市能量大为衰减。

四川省重要的地震活动带有三条,一是鲜水河断裂带、二是安宁河断裂带、三是龙门山断裂带。这三条断裂带都不在稳定的扬子地块,也不在四川盆地,更不在成都平原。故这三条北东向展布的深大断裂,不仅不会对成都平原造成大地震的威胁,还可以释放不稳定的青藏高原地块对东边地块挤压产生的应力,帮助成都平原降低了很大的地震威胁。

三. 汶川地震对成都平原的影响

依前文所述,汶川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方向,该断层地壳支离破碎,而成都平原地块完整坚硬,因而是龙门山断层推覆到成都平原地块之上。这种逆冲断层的特点是,上盘动而下盘不大动,因此位于上盘的汶川、茂县受灾远比位于下盘的成都严重。再加上成都和龙门山之间的独特凹陷和都江堰—安县断裂带吸收了很大一部分的能量。另外,根据余震的规律,强余震是主震同一构造上继续运动的结果,强余震的区域仅限于龙门山断裂带,范围是沿“北东向”龙门山断裂带展布的狭长区域,长度约300公里,而成都平原基本不在此范围内。而且在主震时绝大部分能量已被释放,余震的强度较主震而言降低了30倍,更不会对成都平原造成大的危害。综上,汶川地震对于成都平原的影响不大的原因已经基本分析清楚了。

四. 对四川地区再发生大地震的展望

大地震孕育周期至少100年,多达数千年。据史料记载,上一次龙门山断裂带发生的大地震是在300年以前的6.2级的地震。这就可以推测至少在300间,此断裂带不会再发生大的地震。另外,根据卫星定位系统测量,青藏板块每年以10-11毫米的速度向东北移动,华南板块每年以7-10毫米的速度向东南移动,每隔50米至70米,积聚的应力和能量就能产生一次里氏7级以上的大地震。以此推断,龙门山断层至少需要500-700年才能积累产生新的大地震的足够能量。 结论:

【汶川地震原因】

是成都平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使其可以在汶川地震中保持无恙,同时可以确保成都平原在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

参考文献: [1]罗家齐 陈新民 罗国煜 《工程地质》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第三版

[2]周仕勇 许忠淮《现代地震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

[4]

汶川地震原因 第四篇_唐山大地震与汶川大地震的对比分析

唐山大地震与汶川大地震的对比分析

从唐山大地震到5·12汶川地震的改变,我们深刻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也

认识到了社会主义是一条适合我们发展的道路。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党对人民的关怀,感受到党在危难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如何的重要,而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在曲折中发展。在这两次地震之间的三十多年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变化。

一、经济层面

经济能力的增强,物质基础的坚强后盾,使中国在30年后再次遇见地震的时候,能够临危不乱,有强大的应急措施给予最及时的救助,包括物资、资金、军队的补给,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发展。

1、地震应急处置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抗震救灾行动

2008年我国大陆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87次,是1950年以来数量最多的一年,是二十

世纪以来年均的4倍多,是2007年的15倍;汶川地震余震截至1月10日已发生42262次。全国东北、华南、中南、西南、西北地区均有地震发生,有14个省区发生4级以上地震,7省区发生了5级以上地震;历史上少震的贵州省12月26日也发生了4级地震。全年共发生6级以上强震19次,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前8年的总和;汶川8级特大地震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汶川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

部统一指挥下,国务院各部门和单位、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为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地震发生后,地震局13分钟即完成了地震参数的测定并迅速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

及时通报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各单位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迅速集结力量,共出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14.6万人、民兵预备役7.5万余人、公安民警和消防官兵2.8万余人、地震及矿山等专业救援队伍5200多人,各种飞机7300多架次,科学高效实施救援。外交部、商务部、地震局、台办、港澳办等积极协调境外援助、救援队和医疗队伍开展救援工作。

2、国防力量的增强

国家地震救援队的救援行动体现出几个特点:

(1)、反应快速。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后,震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各组成单位迅速投入战备,在接到上级正式命令后不到2个小时,全队人员装备物资在南苑机场集结完毕。在地震发生不到12个小时, 救援队就已赶到都江堰中医院和聚源中学2个重灾点投入救援。在参加的历次国内外救援行动中,本次救援行动出动的人数、携带的装备物资数量和抵达救灾点的时间都远远地刷新了纪录。在震后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内,救援队与时间赛跑,先后转战3个城镇,成功救出39位幸存者,为此次救援行动的圆满成功奠定了基础。充分体现了救援队的组织严密、纪律严明、作风顽强、反应快速。

(2)、善打硬仗。温家宝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第一时间亲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在遇到最紧急、最困难、最危险、最艰巨的救援任务时,温家宝总理首先想到的是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先后指挥国家救援队到都江堰中医院、聚源中学、东风汽轮机厂、映秀镇开展救援,并亲临都江堰新建小学救援现场指导营救行动。救援队坚决按照总理指示,指到哪儿打到哪儿,在聚源中学、在东风汽轮机厂、在东汽中学、在映秀镇,哪里最危险、最困难,哪里就有国家救援队的旗帜。救援队员冒着不断的余震和二次倒塌的危险,积极营救幸存者,特别是在非常危险的环境下,在东风汽轮机厂叶片分厂成功营救出3位叶片制造方面的权威

专家,圆满完成温家宝总理交给的急、难、险、重任务,在实战中树立了国家队善打硬仗的良好形象,赢得灾区政府和人民的赞誉。

(3)、科学施救。救援队坚决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提出的“科学施救”的指示精神,始终把战胜灾难的坚强意志与科学救援的理念结合起来,全部都是采取边支撑、边掘进的方法建立安全通道,确保废墟的结构安全,保证在救援过程中不会对受困者造成二次伤害,保证队员不受伤害。在东方汽轮机厂叶片分厂办公楼,在没有安全防护的情况下,救援采取按图搜索、人机结合、建立防护通道等方法分步实施,尤其是在营救第一名幸存者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吊车建立A字稳定支撑,利用钢管为幸存者和救援人员建立安全防护通道,在经历两次强余震后,幸存者和队员在二次坍塌中没有受到二次伤害。在营救肢体被压埋的幸存者时,救援队在救出前对肢体进行止血处理,有效地预防了挤压综合症导致的死亡,同时救援队坚持医疗贯穿救援全过程,在营救的同时,不间断地开展心理安抚工作,对于一些被压埋时间较长或体质虚弱的幸存者,早期进行医疗干预,保证了救援的成功率。在这次救援中,没有幸存者在救援过程中受到二次伤害。

(4)、坚持不懈。在震后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过去后,救援队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要求,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不放弃不抛弃,继续坚持积极救援,并又成功营救出10位幸存者。其中4名幸存者被压埋长达125小时、144小时、145小时和164小时,特别是5月19日10时42分在北川县城成功救出最后一位61岁的幸存者李明翠老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黄金救援时间过去后,随着幸存者生命体征的变弱,搜索难度加大,国家救援队充分发挥犬搜索优势和营救技术优势,协助其它救灾队伍搜索确认10名幸存者的埋压位置,指导营救出13名压埋时间超过80小时的幸存者。

二、政治层面

1、政府政策的改变

5.12汶川发生了举世属目的大地震,死伤惨重,全国人民为之至哀,并行动起来积极

投入抗震救灾当中。我们发现中国政府在对应此一重大事件时发生了四个发面的变化。

第一,从治理政治转向行销政治。1998年长江发生百年未遇的大水时,时任政府总理

的朱容基也是同一时间赶到并以他一贯雷厉风行的作风指导抗洪抢险当中,中国人对此是激动不以,但没有感染外国朋友。今天温总理不仅让中国人民为此落泪,同时赚来了不少外国朋友的眼泪。

中国政府在处理3.14拉萨事件中由于不被外国朋友理解导致外国人对中国政府一面倒的批评和杯葛,中央政府面临国际形象危机管理,只能以扇动民族主义来稳住镇角。5.12大地震中国政府改变以往神秘做法,以开放性做法即全透明地公开此次大地震,邀请各国记者采访,接受外国援助,把危机事件的处理方法变成行销政府管理危机的能力和对人权的关怀。此举赢得了举世尊重和一片赞扬,两年月来中国政府饱受批评之声消失带之以赞扬。可见外国人也不是向有些人说的专和中国作对为荣。

第二,从封闭做法向开放做法转变。人活在世界上,避免不了自然灾害的侵害,天灾是无法避免。人组织成一个共同体就是为了应对单个人无法应对的自然灾害和重大事件。面对自然灾害时人们第一行动是互相帮助,政府救助,谁会想到闹事。

隐瞒重大自然灾害,美其名曰“消除不稳定因素”。不知是谁发明的这一理论,这一理论不仅不进人情也于事实相背。隐瞒重大自然灾害既然刻意隐瞒自然知道的人少,知道的人少就没有办法大规模地救助,同时知道的人也背上了政治不正确就是有心去救助也不敢去救助,于是受害人得不到帮助只有独自承受灾害,活下来的人对此定会份份不平,反而增加了不稳定因素。救助受害群众这不仅拉进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也赢得了合法性,何乐而不为。

中国政府透明处理汶川大地震,邀请各国记者采访不仅没有带来不稳定因素反而大大增

加了受灾地区和全国的稳定,也为政府在中国人和世界各国面前赢得了美誉。反观缅甸连一向不轻意批评会员国的联合国秘书长也加入了批评行列,我想绝大多数人都认为缅甸会进入不稳定国家之列,而没有人会担心中国。

第三,从一家之事变成国际之事。中国政府不仅连篇累牍公布各国捐助,捐款数量,而且开篇辟地第一次公开呼吁外国捐助,这是生活在中国进50年难以想象的转变,回想1976年唐山大地震我们拒绝外国帮助,有多少可以存活下来的人因缺少救助而无法活下来,这对人性是多么大的悲哀。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同一个人性。

生命之有一次,生命自高无上,我们可不可以放下莫须有的地缘战略,政治情愿在灾害面前全世界人共同面对,共同感受,汶川大地震中国政府感受到了自己宣传的理念并身体力行之。

西文国家没有火中取栗攻打中国,中国政府以自己的行动饯行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负

责任大国首先是对自己的国民负责,一个不对自己国民负责任的国家又何谈对世界负责任。

第四,从官员政治转向全民政治。此次大地震,全国人民踊跃捐款达到史无前例的100

多亿,这从财政上就参与了政治。从发生地震时起各行各业人物踊跃提意件,出主意,中央政府对此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冕。著名的有扬均恒先生提议让外国人来帮助救助,胡星斗先生提议全国哀悼三天,中央政府对于这些提议不仅没有拒绝反而采纳。这些人士一个都不是政府人士而是民间人士,从以上两点可知中国政治以向全民政治行走。

2、政府反应更迅速

32年前,唐山发生特大地震灾害;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这两次

抗震救灾有相同之处,也有许多不同。

(1)、唐山大地震后6个小时中央才得到准确报告

(2)、汶川大地震后胡主席马上作出重要指示

“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开滦煤矿基层干部李玉林等人,冒着余震,顶着风雨,驾车飞奔6个多小时,才将灾情报告至中央。32年后的汶川大地震,几乎在地震发生的同时,国家地震局就获悉灾情监控报告,胡主席马上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震后2小时,温家宝总理就飞赴灾区。”在教育交流中,警备区政委纪安卢的话引发了官兵们对两次抗震救灾变化的思考。

交流中,官兵们你一言,我一语,一口气说出了两次抗震救灾的众多变化:部队开赴前线从“老解放”到直升机;搜救装备从耳闻目睹到生命探测仪;察看灾情从实地视察到遥感飞机拍摄传输灾区图片;报告灾情从用普通电话到卫星通信设备。

“32年前后两次抗震救灾中的反差说明了什么?”见时机成熟,纪安卢问道。发言中,许多官兵谈道:这些变化,来自于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来自于党的英明领导。

三、对外关系

在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世界各国纷纷向中国抛出橄榄枝,希望给予中国人民帮助。但《人

民日报》的一篇社论明确表达了中国政府拒绝国际救灾援助的原因:“自力更生的救灾努力说明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考验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说明我国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散发了这篇社论,这意味着中国委婉地谢绝了瓦尔德海姆提出的由联合国提供援助的建议。

1976年,中国依然处于极左思潮泛滥成灾的“文革”时代,当时许多人认为:我们是

社会主义大国,别的国家发生灾害,我们要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援助他们;而我们自己受灾,就要自力更生,战胜灾害,重建家园,向世界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证明中国人民是不可

战胜的。在这样一种社会和政治思潮之下,接受国际救灾援助无异于放弃自力更生的原则,乃至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向西方示弱。

再与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积极向世界求助,而且乐于接受各国的帮助,让受灾群众尽早脱离困境。这样的大转变体现了在唐山大地震后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国不仅完全改变了对待国际救灾援助的原则和立场,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善了接受和请求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形成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对待国际救灾援助的态度从被动到主动。1981年中国首次接受国际救灾援助时,并没有主动向国际社会呼吁求援,只是向联合国救灾署通报了灾情,可谓“犹抱琵琶半遮面”。1987年,中国接受国际救灾援助的态度变得积极主动起来,明确了遇重大灾情可以通过联合国救灾署向国际社会提出救灾援助的要求,遇局部灾情而有关国际组织和友好国家主动询问,也可以表示接受救灾援助的意向。1991年,中国不再通过联合国救灾署向国际社会求援,而是直接向国际社会发出呼吁,确立了此后遇灾主动寻求国际救灾援助的态度。 第二,中国接受国际救灾援助的渠道从单一到多元。1981年,中国接受国际救灾援助的渠道比较单一,国际援助物资基本上都要通过联合国救灾署或者国际红十字会才能进入中国。1987年,中国接受国际救灾援助的渠道已经十分广泛,可以直接从国际组织、国家、国际非政府组织乃至个人获得援助。随着时间的推移,向中国提供国际救灾援助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也不断增加。

第三,中国接受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操作手段逐渐规范化。1981年,中国尚没有任何有关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法规和相关规定。在接受国际救灾援助的过程中,中国逐渐明确了相关部门在争取和接受国际救灾援助中的职责和义务,逐渐明确了对待不同程度灾情应采取的不同求援措施。解决这些细节上的问题,使中国对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更为规范与完善。

今天,每每论及国际问题,我们听得最多的、各大媒体不厌其烦重复的一个词就是“全球化”。“全球化”经常指的是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贸易全球化乃至文化全球化,而实际上救灾行动也具有鲜明的全球化色彩。灾害影响的跨国性、防灾减灾技术突破的跨国性、救援行动的互补性和合作性、救灾主体的国际性,都说明国际救灾行动是全球化进程的一部分。

回顾30年来中国与国际救灾援助的关系历程,会使我们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有更深刻的体会。30年前的历史条件、政治氛围、国际环境和人们的观念都不可能让中国接受国际救灾援助。当自力更生被人为提高到极至的时候,闭关锁国实际上已悄然而至。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逐步解放,观念一天天发生变化。我们发现,接受国际救灾援助实际上既有利于国内救灾和重建,也有利于中国的国际形象。

从国内角度看,国际救灾援助不仅是国际社会人道主义的体现,更是抵御灾害、减轻损失的需要,接受国际救灾援助可以有效帮助受灾地区抗灾和重建。多一份援助,就意味着有更多的灾民少一份饥寒之苦;多一份救济,就意味着有更多的伤病员能得到及时救治;多一份援手,就意味着有更多受到威胁的生命得以延续„„从国际角度看,中国接受国际救灾援助,既表明中国重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借助一切力量减轻灾害对民众利益的损害,也表明中国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合作、融入国际社会的开放姿态。

特别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积极主动争取和接受国际救灾援助并不等于完全放弃自力更生的原则。相对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而言,国际救灾援助毕竟是有限的,比如1991年华东水灾时,就有外国分析家指出,安徽重建家园至少需要9亿美元,而当时安徽接受的国际援助还不到5千万美元。今天,依靠自己的力量依然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当那个年代已成为历史,我们也必须赋予“自力更生”新的内涵——她蕴含的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但与接受外援并不矛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之上,我们完全可以争取和接受国际社会的援助。

四、小结

发展才是硬道理。30年来,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生产力,不断积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

因此,在事隔30年后的又一次大地震出现的时候,中国并没有只是处于慌乱,而不知道怎样去应付这样突如其来的灾难。雄厚的经济基础,强大的军备力量,在汶川地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物资在第一时间送到,道路、通讯在第一时间打通,援救工作在第一时间进行,并一直不卸地努力着。所有的一切都证明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没有过去发展带来的今天的成果,或许今天的地震所带来了的损失和伤痛和30年前一样地悲痛。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如果不是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如果不是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发展,如果不是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援助,也许,在30年后的汶川地震的援救工作中,中国还是在孤军作战;如果不是对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思考,正确认识,或许,在30年后的汶川地震的援救工作中,中国还是选择自己来解决,而死伤、损失之惨重将不可预测。

由此,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只有对外开放,中国才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中国才能在发展和为难中得到更多更好的援助。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fw/453454/

推荐访问:中国汶川地震原因 汶川地震发生的原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