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习报告 >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时间:2018-04-14   来源:实习报告   点击:

【www.gbppp.com--实习报告】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篇_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十章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匡跃辉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把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写入报告,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三大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见,生态文明已成为奏响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时代强音。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成果 生态现在通常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生态”也即指自然界诸系统之间的交错复杂关系。生态,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们对生命的态度、对生存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开化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 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而取得的所有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它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美丽中国”,“山青水秀”,“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铿锵有力的声音响彻祖国大地,崭新的提法,充满活力与希望。

1.新高度——

(1)生态文明独立成篇

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就有关于环境保护的论述。

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态文明观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规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发展目标中,出现了如下的一些新提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等。这些关于生态和环境问题的一些新提法的出现,标志着我们党已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作出战略部署,要求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此后,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上升为政府的施政纲领和国家发展理念。2007年12月,国家在中部设立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十二五”规划纲要则明确把“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

2012年7月23日上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做重要讲话。这次讲话总书记浓墨重彩地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他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从十四大报告“加强环境保护”短短一句话,到十七大报告中直接提到“环境”或“生态”字眼的地方,共28处,再到十八大报告中大幅增长至45处,“生态文明”15处。

在十八大报告中专门用了二十分之一的篇幅,将生态文明专门成为一个独立部分,在第八个大问题中全面阐述了我们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非常多的新提法,把生态文明提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释放了强烈的资源循环利用、关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相关领域的信号,系统化、完整化、理论化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彰显了执政党的执政意志。

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到“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指引,再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路径,十八大所理解和规划的生态文明,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问题,而是上升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现代化发展高度,并且体现为工作部署、发展目标、制度设计。

党章修正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充实和完善,主要体现在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作出阐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党章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增写了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表述。

(2)五位一体协调推进

十八大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邓小平首先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两个文明”建设,此后,中共在此基础上十六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十七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

位一体”,并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再到十八大报告提到,未来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与经济、政治建设同样的地位。

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为发展的内涵增添了新元素,为发展的品质赋予了新标准,为发展的方式确立了新坐标。

第一,新元素

从十六大的三位一体,到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增加了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从注重物的增长到尊重人的发展,这是在着力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为现代化进程提供稳定的社会架构,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再到如今的五位一体,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这是在着力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使中国的现代化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升华之举。 第二,新标准

要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我们党的每一次理论创新和重大部署,不断为总体布局添加“增项”,都是根据实践与时俱进的结果。总体布局的发展和丰富,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使党的理论体系不断继承创新、科学发展,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要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生态文明地位的“升格”,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对生态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生态文明建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全党未来的奋斗目标。

如在现代化布局方面,“五位一体”大大丰富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意味着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从局部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从不大协调的现代化到全面协调的现代化。以往的提法是经济现代化,这次报告特别提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第三,新坐标

未来中国五位一体的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也应该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

五大建设是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补充。五位一体的新布局更加强调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协调推进,而不顾此失彼,也不单兵突进。

唯物史观认为,地理环境因素、人口因素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共同构成社会存在,它们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因此,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为目标的生态建设就成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全面推进现代化,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比如,经济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但如果其他几个方面跟上,特别是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跟上,就不会造成短板效应,制约发展。

2.新概念——

(1)生态修复

所谓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生态系统原本的面貌,比如砍伐的森林要种植上,退耕还林,让动物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中。这样,生态系统得到了更好的恢复,称为“生态修复”。

21世纪是修复地球的世纪,工业革命时代由于经济的发展,地球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地球的生态系统处于退化状态。生态修复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恢复它的生态结构,也就是恢复一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即恢复物种多样性和完整的群落结构。

二是修复它的功能,也就是恢复一个生态系统的健康。一个自然生态系统有它特有的生态功能。

三是恢复可持续性,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生态系统的抵抗能力和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

四,恢复它的文化,人文特色。一个地方的文化源起于自然环境,文化遗产往往孕育于自然遗产。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是相辅相成的。

绿化不等于生态修复,只是生态修复的手段之一。人们在一片空地上种上花草,这就是绿化,但不是生态恢复。恢复生态是恢复当地生物多样性、生态的完整性以及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和生态系统自我维持性。

生态修复需要人的帮助。有人说,生态修复很简单,把修复区的人口搬出来就可以了。实际上受损生态系统没有人的帮助,很难恢复。有些生态系统可以自我恢复,也许要100年、1000年的时间,有了人的帮助,这个恢复过程会加快。

(2)生态产品

十八大报告集中论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中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时强调,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这一表述新意十足,内涵丰富。

生态产品的概念是一个新兴的概念。生态产品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生态产品同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一样,都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

生态产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概念。“生态产品”的提法,重点在“产品”。产品不一定是商品,但一定是有价值的。这提醒我们,要意识到生态环境本身的价值以及为了维护生态环境所投入的代价。如森林提供生态产品体现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清洁空气、减少噪音、吸附粉尘、保护生物多样性、减轻自然灾害等。一些国家或地区对生态功能区的“生

态补偿”,实质是政府代表人民购买这类地区提供的生态产品。

过去我们定义产品,都是从生产角度定义。把树砍了,是一种劳动,树变成了产品。但把树砍了以后,它提供清新空气的重要功能损失了,清新空气这种生态产品就没有了。

30多年来,我国物质产品生产能力极大提高,但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却在减弱。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在相对减弱,对良好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3)生态价值

生态价值,虽然看起来是不起眼的小概念,但它实际体现了非常深厚的伦理思想。

生态价值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主要包括生态直接向人类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如人们普遍享用洁净空气、水等舒适性资源),向经济社会系统输入有用物质和能量、接受和转化来自经济社会系统的废弃物。

所谓“价值”,一般表示事物对于人的功用,说某一事物有价值,是指它对人有用,符合人的利益,能满足人的需要。以往,价值概念主要用于经济学中,表示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劳动或社会必要劳动。以往经济学认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世界上只有劳动产品有经济价值,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没有经过人类劳动的自然物,如空气、水、土地、野生动植物和矿藏等,是没有价值的。因而人们一直认为,自然界是没有价值的。由于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便出现了“三无”的思想,即“资源无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资源无价,可以无偿使用”;“资源无主,可以谁采谁有”。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的“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价”的现象,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而生态伦理学家认为,生命和自然界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首先决定于它的有用性,其价值的大小则取决于它的稀缺性和开发利用条件。未经人类劳动参与、未投入市场交易的天然资源,都是有价值的。就像原始森林一样,越是未受到人们改造过的,未投入市场交易的自然物,对人类越宝贵。原始森林等天然资源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增大。而原始森林之所以是原始森林,就是因为它是天然形成的,没有受到人类劳动的培植,也没有进入市场交易,它是无价之宝。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每一代人究竟应当怎样衡量自己创造的文明成就,又应当如何评价自己决策行为的功过得失。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在于价值,在于价值的取向与判断标准。解决好环境和资源的价值问题,必须确立新的价值观——环境友好的生态价值观,这已是新世纪人类的重大课题之一。

3.新目标——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美丽中国”,这个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上的新名词,“美丽中国”,一个传统而又崭新的名字。这个充满无限想象空间的新目标描绘了一幅令人憧憬的“中国梦”。

其实,从2003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篇_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魅力荔波宜居家园 ——荔波县创建‚生态魅力县‛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荔波基本概况

荔波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盆地过度的斜坡地带,行政区划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喀斯特地貌占全县国土面积80%以上,东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环江、南丹两县毗邻,东北与本省从江、榕江两县接壤,西与本省独山县相连,北与本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交界。全县总面积2431.8平方公里,辖8个乡镇,总人口1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92%。201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41.49亿元,财政总收入5.2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5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16元。

二、荔波生态环境建设成效

自古以来,荔波各族

人民就有着崇尚自然,

爱护生态的良好传统民

俗。长期以来,荔波历

届党委、政府更是始终

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

护,制定了‚生态立县、旅游强县‛的战略目标,围绕‚保

护生态、繁荣城镇、调整结构,富裕农民‛的发展思路,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使全县生态环境始终保持优质、良性发展势头,全县生态资源丰富,森林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达63.85%。全县人均森林蓄积量达36.19立方米,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

15.69平方米,均远超

全国平均水平两倍以

上。荔波同时也是国家

级生态示范区、国家重

点公益林区,承担着12

万公顷公益林保护重任,是珠江水系重要发源地和生态屏障。尤其是荔波县境内拥有总面积达200平方公里的茂兰国家级喀斯特原始森林保护区,是目前地球上亚热带喀斯特地貌生物多样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块绿色宝地,区内森林覆盖率高达92%以上,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及遗传种质资源,各种森林植物、各类动物及部分大型真菌达4000余种。除有大量的如南方红豆杉、银杏、掌叶木、单性木兰、兜兰、中华秋沙鸭、云豹、白颈长尾雉、林麝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外,还有许多新的荔波特有物种,被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专家誉为‚巨大的生物资源基因库‛,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后一块绿宝石‛。

特殊的地理地貌,优质的生态环境,让荔波拥有着众多

响亮的生态明片,享誉

中外:1996年被列入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

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

络‛,被誉为‚地球腰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上的绿宝石‛,2007年6

月,荔波与云南石林、

重庆武隆一起被联合国以‚代表世界上湿润热带到亚热带喀斯特生态和生物演化过程的杰出范例和生物多样性‛、‚无与伦比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特征和最壮丽景观‛理由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六、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同时,荔波还是革命老区、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烈士故乡,境内拥有樟江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是贵州省三大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之一,也是贵州南线旅游黄金线路和旅游重镇,2010年被中国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十大森林‛之一,2014年,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最美丽县城(妩媚黔乡美)‛、‚中国最美休闲小城‛、‚贵州省十佳旅游景区‛。

三、荔波创建“生态魅力县”的主要做法

荔波以其丰富多样性的森林自然资源、优质的生态环境优势,成功入选中国第三届‚生态魅力县‛,实至名归。总结这些年荔波县致力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魅力荔波宜

居家园的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不懈,狠抓绿化造林,全面推动县乡村绿化工作,着力打造绿色生态荔波,建设秀美宜居家园。我县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战略定位,大力发展生态林业,确保青山常在、林木常绿、永续利用。一是抓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工程实施,稳步推进绿化全县工作。我县主动出击,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州各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资金,大力实施珠江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九万大山绿化工程、石漠化治理等林业生态绿化工程,近几年,我县平均每年投入4000余万元资金、以平均每年新增人工造林3万余亩的增绿速度推进全县绿化工作。仅2011年至2014年,四年间,我县即完成营造林28.7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7.04万亩,封山育林11.7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11年的60.05%上升到2014年的

63.85%。2014年,我县又

启动了‚绿色荔波三年行

动‛,力争到2016年,全

县完成造林面积28.78万

亩,仅在当年,我县就完

成绿化造林任务7.42万

亩,其中人工造林6.54

万亩,封山育林0.88万亩。大规模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森林资源双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创新营造林机制,激

活社会造林激情,推动林业发展。林改后,我县在坚持自愿和有偿原则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以转包、出租、转让、入股等林地流转方式开发宜林荒山、荒地,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鼓励企业或合作组

织建设林业基地,并

在种植技术、优良苗

木品种、林地落实、

经营方案、项目帮扶

上给予全力支持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政策倾斜。同时积极与金融部门配合协作,做好林权抵押贷款登记服务工作,帮助林农大户融资发展林业。自2011年以来,全县林地流转面积达 余亩,林权抵押登记面积达 万亩,林权抵押贷款达4000余万元,通过多渠道、多方式鼓励和扶持,激发了社会

参与造林的积极性,有力

推动林业生态建设。三是

推动林业产业生态化发

展,确保生态建设、经

济发展实现双赢。我们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篇_“十三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新思路新举措

“十三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新思路新举措

核心提示:生态问题是世界各国领导人的难题,中国更是对其严肃对待。中国当前的生态污染不是中国一手造成的,而是全人类的污染通过全球分工集中到中国的结果。对此,有人深感忧惧,为拯救地球大声疾呼。事实上,地球是不需要拯救的,真正需要拯救的是人类自己!所谓道不远人,人道若法自然,自然亦不远人。英国曾把人类带入工业文明,美国曾把人类带入消费文明,看着吧,循着“十三五”的规划路径,中国将把人类带入生态文明。 可以说,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的主体思想就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就将生态文明提高到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高度。“十三五”规划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这五个建设中都贯穿着生态文明建设。在理念上,是从工业文明理念向生态文明理念转变,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一、不得不说的几个生态文明相关概念

首先明确几个生态学的概念。生态文明的元学科是生态学和社会学的结合。所谓的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与环境之间的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文明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相应的种群之间功能关系。什么是生态系统呢?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态平衡是指生产、消费、分解、还原、再生等几个环节的平衡。人类发展到今天,世界上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很少了,基本上都是人工生态系统。所谓的人工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就是指管理、生产、交换、消费、分解、还原、再生七个环节,要比自然生态系统多了管理、交换、还原和再生四个环节。

生态文明是与生态伦理关系非常密切的。所谓的生态伦理就是人类在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环境、动物与大自然等生态环境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通常是人在与自然活动中形成的伦理关系及条件原则。在生态伦理中是有一些生态禁忌的。所谓的生态禁忌是,有些植物要保留,有些生态要保留,有些动物可以作为食品,有些为了维护生物多样性则不能作为食品。

什么是生态文明呢?我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公共管理,进行地区、国家乃至全球意义上的 1

制度建设,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形成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要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放在首位,要合理地调节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变化、信息交换和生物圈的生态平衡,要按照生态规律进行生产,在维持自然界在生产的基础上考虑到经济的再生产,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步的发展。

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不是以人类为中心,也不是完全以自然为中心,而是以人与自然这两个系统的交互过程、交互线上的动态平衡的点为中心。比如说,人类强大的时候,就要给自然界留出空间;当自然界强大的时候,人类就要向前发展,大力地发展增长。这中间有一个平衡点,可以说,生态文明就是人工生态系统始终牢牢地围着这个动态平衡点展开的。

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呢?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生态文明观念的指导下,人类迈向生态文明的社会实践和活动,是一场以生态公正为目标,以生态安全为基础,以新能源革命为基石的全球性生态化活动。生态文明建设涵盖人类发展的各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路径首先要利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积极成果,尤其要利用生物技术、生态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其中包括互联网、互感网、智能网,以最少的物质能量耗费进行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生态文明是共产党对中国人民负责任的一个顶层设计。从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方案,再到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纳入国民经济“十三五”规划。可以说,这是共产党为中国人民创造碧水蓝天美好生活环境的一种顶层设计。生态文明不仅作为政策在实施,而且坚持节约自然、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建设资源与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十八大提倡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这是全世界首次在政党意义和国家意义上提出全面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对世界先进文化的贡献,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转变,也是执政理念的转变,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的代际伦理。生态文明树立并扩大了中国人民在国际社会上的正义话语权,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

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从不同层面来考察。在国际层面,需要建构新的国际合作品牌,倡导国际合作与全球伙伴关系。在国内层面,各国政府和各级组织要加强沟通协调。在政府层面,要管理好区域生态环境,制定相应的法律、游戏规则,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参与社会责任。在企业层面,严格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在公民层面,主要是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将生态文明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人人参与,人人有责。

中国把生态文明作为基本国策,国外评价很高。英国《卫报》刊登过的一篇评论认为,19世纪的英国教会了世界如何生产,20世纪的美国教会了世界如何消费,21世纪的中国教会了世界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也可以说是英国人把人类带进了工业文明,美国人把世界引入了生态文明,中国人则把人类推向生态文明。当代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代表小约翰柯布教授公开提出,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他认为,中国是我们这个星球的希望所在,并希望中国成为超越现代性,引领世界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精神和道路领袖。小约翰柯布教授说,他和他的同事们坚信,地球及其人类的居住者,还包括其他居住者的前途取决于中国正在制定的种种政策,他们都不希望中国重蹈西方现代化的覆辙,希望中国借助得天独厚的思想资源,走出一条生态文明之路。在他看来,中国将很有可能在50年内成为世界政治与经济的中心,中国的人口比北大西洋国家的人口还多,中国人以其智慧、活力、自律、善于经营和创造性举世闻名,从很多方面看,西方正在走下坡路,尤其是在生态文明方面。

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主体思想就是,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的生态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二、“十三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

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可以分成四个方面。第一,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根本性标志。第二,生态文明是贯穿“十三五”十大任务的目标。第三,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第四,生态文明的世界意义。

(一)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根本性标志

3

生态文明不仅是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人民繁衍、生存、延续的最根本需求。唐朝的,黄河的中上游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5%,几乎可以和今天的福建相媲美。现在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不足20%,水土流失严重。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不注重保护水土。如果我们继续按照原来的方式进行生产,不顾生态退化的恶果,那长江会不会变成现在的黄河呢?

要建成小康社会,除了经济条件以外,生态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有些生态环境已经失去了支撑功能。在30年代工业大繁荣中,很多地方生态环境退化,尤其是土壤遭到了污染,水源受到了污染。土壤污染在我国的土地上污染达到17%,很多地方的土壤污染达到20%,这就是造成我们国家食品安全屡屡出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因为表土是文明的基础,表土污染了,这个文明也就要退化了。可以说,没有生态文明作保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不可能的。

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根本性的标志,比任何其它的指标都来得更为重要。美丽中国是支撑小康社会生态服务功能的需要。人们的生活要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干净的土壤,安全的食品,要居住环境比较美好,要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所以,只有把生态文明搞好了,美丽中国才能够呈现在我们面前,小康社会的实现才能指日而待。

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的福祉和人类的未来。因为人类在地球上出现40几万年以来,都是依托地球上的各个要素进行生活的。我们平常有一句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的科学也证明,环境对基因具有改造功能,如果环境退化了,在环境中多余的有害物质就沿着食物链在人类身上继续附着,影响人们的智力和身体状况,甚至产生历史上不曾有过的疾病,甚至使有些人失去生育能力。所以说,生态文明关乎人类的未来。

十八届五中全会还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范围和深度也远远超过建设小康社会的范围,更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和人类发展的高级目标。任何一个思想、意识都要通过制度去落实,都要通过规划去落实。中国的发展就是靠每一个五年计划的连续累加才构成了今天的繁荣。可以说,自从进入“十三五”,有了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列入国民经济“十三五”规划,从这个地方开始,中国的生态建设正式纳入了法治的轨道。不是人的觉悟高低问题,也不是我们哪一个人的道德问题,它是全民族的意识,要搞生态文明建设,要把生态文明踏踏实实地落实好。

4【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国策与方针就是坚持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二)生态文明是贯穿“十三五”十大任务的目标

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基本特点是生态文明贯穿“十三五”规划的十大目标任务之中。这十大目标任务分别是:第一,保持经济增长;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第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第五,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第六,改革体制机制;第七,推动协调发展;第八,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第九,保障民生;第十,推进扶贫。

第一,在保持经济增长方面,我们的经济增长预期将会下调,到百分之六点几。过去,在高增长时期,大家特别强调GDP,认为GDP就是一切。因此就形成了各个地方大量地建设开发区,无论项目是否污染都要引进,只要能增加GDP,甚至以GDP为王。因为GDP牵扯到地区的荣誉、地区的排序,甚至很多干部的升迁等各个方面。而现在,要搞绿色的GDP,也就是说,GDP的绿色含量要高,破坏生态环境而得到的GDP不能要。只有绿色含量高的GDP的增长才是健康的增长。

第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原来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工业为主,所以现在的增长方式要转变,不能老是以高耗能、高产值、高污染的方式发展,而是要转变到低耗能、低污染、高科技的发展方式,要创新式发展。

创新发展在在多方面发展上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在解决民生问题时,恰恰需要的就是生态,并且民众在很多方面对生态的需求是很大的,比如,需要生态安全的住宅、生态安全的食品、生态安全的环境等。因此,要将生态文明贯穿到生态增长方式中,这样我们的生态增长方式才是绿色的。

第三,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原来的产业结构技术含量低、耗能高,能源应用主要为煤炭能源,而现在要更加注重对清洁能源、绿色能源的使用。比如在使用绿色能源中的太阳能的同时,又能促进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在出行方面,可以选择像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这种耗油少、少污染的交通工具。

5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篇_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作出的庄严承诺。

一、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

人类文明史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工业文明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但同时,人类对自然的干扰也超过了自然的承受力,引发了严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超过了年平均9%的经济增长。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污染、地力下降、生物资源锐减,这种种威胁,一再敲响生态安全的警钟。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正是人类贪婪索取和肆意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从高能耗、低产出、污染重的工业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是我们唯一的出路。事实已经证明,人类的发展应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我们必须讲求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科学的生态文明观。

二、关于生态文明的前瞻性理论构想

正当我们为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而陷入深思,其实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早已对我们怎样对待自然的态度作出了直接应答。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方向时,坚持将社会和自然联系在一起,科学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这两种关系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他们深刻地指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觉地保护环境、创建生态文明,只有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做到。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并不能自然地保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要使人与自然从“对抗”转变为“和解”,还需要人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深入的探索。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这句话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适用于正在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一百多年前为我们提出的具有前瞻性的构想,确实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很好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源泉。

三、生态文明的内涵及提出生态文明的重要历史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最早的意思是房屋、家庭,19世纪以来被赋予了现代科学意义,主要指的是自然界诸主体、诸系统之间交错复杂的关系。如果我们将文明定位于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的时代特征是人与自然重新融合、和谐共处,以代替过去那种人与自然相互对峙、相互分离的旧文明形态。

(二)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飞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行动,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积极不懈的努力有目共睹。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面对自然无所作为,而是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改变消费模式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这实际上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不仅对中国自身有着深远影响,而且也是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生态问题所作出的庄严承诺。

(三)生态文明的提出有利于指导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在现代社会中,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

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近年来我国的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缺乏、物价上涨等问题日益浮现在我们面前,例如沱江、松花江等流域接连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同时也是由于人类在社会建设中忽视生态平衡、盲目发展而犯的错误引起。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范围的扩大,生态文明的提出必然能使我们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缓解现有的社会矛盾,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四、新时期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实现途径

(一)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基于对工业文明的反思,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要求实现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的转型。生态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是21世纪的主导产业。固然,传统产业创造了世界的物质繁荣,但是这种繁荣的背后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破坏。工业生产过程中只考虑产值、利润和产量,在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自然资源逐渐枯竭,生态系统失衡,而经济发展与道德滑坡形成强烈反差。

在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状态下,我们只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的工业化,发展生态产业。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将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经济、社会和环境均衡发展的新路子;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动员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生态文明。加大媒体等传播载体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连同“生态文明”的“四个文明”一起抓的新观念是我党对建设现代化国家认识的新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是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性的新举措。我们应提倡政府和群众两头抓、两手都要硬,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首先党政机关干部要在公众场所和各种传媒上大力宣传及贯彻生态文明观,因为只有他们具备这一理念,才能在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作出正确的决策,坚持环境友好和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同时全民都要树立“切实保护好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珍惜自然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发展观念,这样才能既建设和谐美好、

生态优良的人类家园,又实现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发展要求。另外,积极倡导民间力量参与环保事业,开放社会及民众的舆论监督,才能使生态文明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

(三)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fw/436283/

推荐访问: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