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自我介绍 > 社会与环境专业介绍

社会与环境专业介绍

时间:2018-03-06   来源:自我介绍   点击:

【www.gbppp.com--自我介绍】

社会与环境专业介绍 第一篇_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简介

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简介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环境科学与工程

(英文)名称: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一、学科概况

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以及社会对解决环境问题的迫切需求,以研究与解决环境问题为核心任务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应运而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开始萌芽于化学、物理、地学、土木建筑、给排水工程、化学工程、法学、经济等传统学科之中,经历过七、八十年代的发展起步阶段,以及九十年代的快速发展,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研究与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长足发展,培养了大量不同类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对解决我国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基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社会科学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交叉新兴学科,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调控的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展规律,调控二者之间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过程,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人类-环境系统的协调和持续发展。环境科学与工程下含环境科学与和环境工程两个研究方向。其中,环境科学专业涉及环境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主要研究环境演化规律、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探索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的途径与方法。环境工程专业则涉及环境领域里的工程和技术问题,主要研究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噪声控制,以及光、热、放射性和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等。

当前,人类社会面临复杂的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需求以及大量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源泉,二十一世纪将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蓬勃发展时期。学科内涵将随着对环境问题研究的深入和对学科方法论的创新而日益丰富和完善,研究领域亦将随之不断深化与扩展。当前,多要素复杂环境问题的作用机理、环境与健康效应、环境保护新技术与新材料开发利用、工业污染系统控制、复杂体系解析方法论、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系统集成等前沿领域已纳入到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学科研究范畴之中。

二、学科内涵

1. 研究对象

与传统学科相比,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型特征,学科的研究对象随着不同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特征而发生变迁。现阶段我国的环境问题及其研究呈现如下几种新的趋势:从重视污染的末端治理技术到建立多污染物的多种手段的综合防治思路;从单个污染物控制到多污染物多介质复合作用机理以及协同控制技术;从强调工业点源治理到重视农村面源控制;从突出城市污染控制到进行流域与区域的整体污染控制;从重视国家层面的污染控制到全球层面的污染机理与控制;从强化污染控制的科学与技术手段到建立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从在环境领域解决环境问题到构建从本质上改变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等等。总体而言,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对象包括: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演化规律;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环境变化对地球生命及其支持系统的影响;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与生态系统的影响;环境污染防治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的途径与方法。

2. 理论

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理论体系尚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总体来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理论体系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技术科学、环境工程科学以及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根据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多个领域的现有研究进展,结合我国环境问题的阶段性与复杂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主要理论包括:多污染物多介质作用机理以及协同控制理论;污染的健康、生态、气候效应理论;污染的产生、预防、控制与再资源化的全过程控制理论与技术;环境领域的科学、技术、工程与管理等集成理论;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理论等

3. 知识基础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形成和完善支撑学科体系的知识基础。随着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不断加强,本学科在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三大知识基础,即系统揭示环境问题特征、形成、演变及其效应的环境科学,涵盖环境要素全生命周期调控的环境工程学,以及信息-经济-社会-法律等综合集成的环境管理学。环境学原理和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必备的入门知识,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监测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学、环境法学、环境经济学、环境规划学、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物理性污染控制技术等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专业基础,环境科学(含环境管理学)和环境工程学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根据各自专业的内涵又有所侧重。重要的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高度注重系统分析与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即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应用知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除本学科的知识发展之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也使得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知识基础不断拓展和深化。总体来说这些知识基础

包括四大类: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地学、生态学与医学等)、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工程机械与土木建筑等)、技术科学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与材料科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与管理学等)。

4. 研究方法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在构建自身理论体系的同时,学科的研究方法论也不断发展和完善,概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方法学:

1)复杂环境体系分析方法论

环境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变化的复杂体系,具有多物质、多界面、多过程、多机制、多效应的特征,无法简单地采用单一要素、单一过程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必须建立复杂环境体系的方法论。首先运用多学科视野对环境问题发生的多种原因进行全面、准确的定性描述,然后运用多学科方法对其进行半定量、定量的分析,最后运用多种手段将科学研究与社会决策进行整合以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

2)环境质量系统控制方法

环境质量是人与环境和谐的核心问题,需要建立以“基准-标准-监测-评价-控制-管理”等内容为核心的环境质量全过程系统控制方法,主要包括研究环境基准与环境质量标准、建立环境监测方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构建多种控制技术与环境管理手段等。

3)环境污染防治与资源化方法

在系统分析环境中污染物来源与形态和含量的基础上,选取技术上可行和经济上合理的处理与处置技术与工程等手段,将污染物进行隔离、分离并转化,最终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快速去除和资源化利用。

三、学科范围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有2个研究方向,即环境科学和环境工

程。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调控的科学, 是基于传统自然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具有问题导向型、综合交叉型和社会应用型等三大基本特征,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演化规律、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探索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的途径与方法。环境科学充分借鉴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原理与方法,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环境科学特色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为协调经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支持。环境科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环境领域里的科学、技术与管理问题,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技术科学与环境人文社会科学。

环境工程主要涉及环境领域里的工程问题,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地学等传统学科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运用给排水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卫生工程等技术原理和手段,来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以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内容包括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噪声控制,以及光、热、放射性和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和环境系统工程等。

四、培养目标

(1)学士学位人才培养目标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学士学位人才培养定位: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能从事环境保护及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以及可继续深造的专业人才。

1)基本知识培养目标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学士学位人才必须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掌握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

社会与环境专业介绍 第二篇_美国大学专业介绍:环境学专业

美国大学专业介绍:环境学专业

1.简介:环境学

环境学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社会学,人文科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的影响, 学生将学习各种环境问题,分析它们的起因以及解决方案。

2.是否适合你:

你是否喜欢以下内容:社区服务,户外活动,野营,观鸟,喜欢解决难题,关注环境问题。

你是否擅长以下内容:提出某个倡议,注重细节,创造力,批判性思维,量化分析能力,好奇心,团队合作,口头表达和写作技巧。

3.典型课程设置: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tudies

Ecology

Conservation biology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Geology

Environmental politics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and ethics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economics

Tools of environmental analysis

Wildlife management

Land use plann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history

Environmental health

Energy technologies, supply, and policy

4.概述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日益增强,学生对于就读环境学专业的兴趣也日益增加。和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不太一样,环境学强调社会学和人文学科在环境领域的应用,并以此来分析环境问题,提出解决之道。

各大学的该专业设置会有很大的不同。但通常来说,学生会以介绍性课程来开始他们的四年学习,至少有一半的课程为生物,化学,和地质学课程。如你对自然科学特别感兴趣,那么你可以将学习重心放在环境学课程中的自然科学课程。

各大学都会有提供课程和研究项目使学生整合不同学科的理论。一些学校强调自然科学的整合和关联;有些大学则提供社会科学,环境经济学,环境历史学的课程。经济分析常常是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基础,比如人口问题和资源过渡使用问题等。环境政治学课程将使学生理解环境方面的政策如何形成和被实施的。有些大学会研究一些外国的环境问题,比如,加勒比海滩的腐蚀性问题,以及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比如温室效应。在一些包括人文学科的环境学专业,导师鼓励学生学习有关环境的哲学和伦理学,还有艺术学,宗教以及文学,以便深度研究人类活动和环境的联系。

环境学倾向于认为人类社会正在破坏整个生态环境,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废物回收和多种树上面。

因此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性的提出解决方案能力非常重要。学生不光要了解各种具体环境问题的事实,还要具备分析能力,因为二十年后我们将遭遇的环境挑战可能和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会有很大的不同。

其他相关专业:

Geography

Political science

Economic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Global studies

Geology/earth science

Forestry

Urban, community and regional planning

Journalism

Ecology

Environmental health

Wildlife and wilderness management

5.环境学专业职业导向和就业前景

职业导向:顾问,环境学工程师,公园自然学家,环境问题专家,环境法规专家,环境学教育者。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会对于环境学人才的需求也在扩大。 就业领域有污水处理企业,环境组织,新闻业,资源回收和能源保护企业,非工业国家的环境和经济开发。

环境学专业研究生则有以下职业发展: 空气和水质量控制,固体废料控制,土地使用规划,渔业,野生动物管理,政策分析,环境法,实验室研究,资源经济学。

文章来源:启德教育

社会与环境专业介绍 第三篇_武威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简介

【社会与环境专业介绍】【社会与环境专业介绍】

社会与环境专业介绍 第四篇_环境保护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环境保护基础知识

一、基本概念

本部分在介绍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从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与建设两方面介绍了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最后引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一)环境与生态系统

1.环境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目前我国关于环境的权威定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给出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城市和乡村等”。

2、生态系统

一般不太容易区分生态系统和环境,为对这两个概念有较明确的认识,首先应了解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最初的定义是1935年英国植物学家坦斯列在《植物概念术语的使用问题》一文中给出的,“生物与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系统,正是这种系统构成了地球表面上各种大小和类型的基本单元,这就是生态系统”。随着系统科学的发展,学术界对生态系统形成了如下定义: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通过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的具有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生态系统由生命支持系统(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种基本成分组成。

可以从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区别这个角度来理解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强调系统特性;环境科学则以人类为中心,把人类生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而和社会科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二)环境污染和污染源

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对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的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物质因素引起的污染和噪声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由物理性因素引起的污染。现在人们主要关注的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装置,统称为污染源。污染源可以有多种划分方式:按其存在形式分,可分为固定污染源和流动污染源;按人类社会活动功能分,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等;按排放时间分,可分为连续源、间断源和瞬时源;目前最常用的分类方式是按排放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方式分,可分为点源、面源和线源。

1、 大气与大气污染

(1)大气组成与大气结构

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微粒组成。在结构上将大气圈分为五个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其中对流层最接近地面,平均厚度约为12公里。

随着人类工业活动的发展,大量使用煤等化石能源和自然资源,从而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如向空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粉尘等有害物质,形成大气污染。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大气污染主要在这一层发生。根据大气组成很容易判断大气外来污染物,即如果大气组成成分的含量超过标准含量,或出现了大气组成没有的物质,就可判断出大气中存在外来污染物。

(2)大气污染源与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源是指向大气中排放污染物质的发生源,主要有燃料燃烧、工农业生产过程、交通运输等。

大气污染物主要分为颗粒污染物、气态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颗粒污染物有尘粒、粉尘、烟尘、雾尘、煤尘等。气态污染物有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碳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卤素化合物等。二次污染物危害最大的是光化学烟雾。

(3)空气质量标准分类和主要大气污染指标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局制定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特殊保护的地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执行三级标准。

空气质量的好坏,主要是考核下列污染物在空气中的含量:二氧化硫SO2、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氮氧化物NOX、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

CO、臭氧O3、铅Pb、苯并[α]芘(B[α]P)、氟化物F。

总悬浮颗粒物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微米的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 氮氧化物指空气中主要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形式存在的氮的氧化物。 铅指存在于总悬浮颗粒物中的铅及其化合物。

苯并[α]芘指存在于可吸入颗粒物中的苯并[α]芘。

2、水体与水体污染

水体是指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沼泽、海洋和地下水等水的集聚体。【社会与环境专业介绍】

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1)水污染指标

水体污染指标包括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需氧量、总有机碳、悬浮物、有毒物质、大肠菌群数、PH值等。

生化需氧量(BOD)表示在有氧条件下,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单位体积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游离氧的数量。

化学需氧量(COD)表示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将有机物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的耗氧量。

总需氧量(TOD)表示有机物完全被氧化时的需氧量。

总有机碳表示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总含碳量。

悬浮物表示过滤后滤膜或滤纸上截留下来的物质。

有毒物质是指达到一定浓度后,对人体健康、水生生物的生长造成危害的物

质。

大肠菌群数是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的大肠菌群的数目,是常用的细菌学指标。

PH值是反映水的酸碱性强弱的重要指标。

(2)水污染源

环境科学中一般将水体污染源分为工业污染源、城市生活污水、农村污水和灌溉水、船舶废水等。不同的污水含有不同类型的污染物质,例如属于工业污染源的有色冶金工业排出的废水中,含有汞、砷、锡、铬等元素,是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物质的主要来源。生活污水多为洗涤水,主要由无毒有机物、洗涤剂、微生物等组成。农村污水和灌溉水则是水体污染的主要面源,农药和化肥带入水体中造成农药污染和富营养化。

(3)水污染物

水体污染物主要有病原体污染物、需氧物质污染物、有毒化学物质、酸性、碱性物质和盐类、放射性物质、热污染等。

(4)水域功能分类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局制定的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依据地面水水域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将其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5)污水的一、二、三级处理

按污水的处理程度划分,污水处理通常分为三级。一级处理,又称预处理,采用物理方法除去水体中的悬浮物,使废水初步净化,为二级处理创造条件。二级处理,采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除去水体中的胶质杂质。二级处

理一般能除去90%左右的可降解有机物(如BOD物质)和90%-95%的固体悬浮物,但一些重金属毒物和生物难以降解的高碳化合物无法清除。三级处理,又称高级处理和深度处理,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使水质达到排放标准及用水要求。三级处理是工业用水采用封闭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一级处理水达不到排放标准,必须进行再处理;二级处理水可以达标排放;三级处理水可直接排放地表水系或回用。

(6)水体富营养化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大量含氮、磷等需氧物质的污水排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的迅速繁衍,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被称为水体富营养化。例如,滇池发生的大面积水藻暴长就是富营养化。

3、固体废弃物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固体废弃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1)固体废弃物分类

我国将固体废弃物分为工业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和城市垃圾三类。工业固体废物,是指在工业、交通等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2)固体废弃物处理的“三化”

固体废弃物处理的技术政策可归纳为“三化”,即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无害化指固体废弃物经处理后能够不损害人体健康、不污染环境;减量化指减少固体废弃物产生的数量和减小固体废弃物的容积;资源化是指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

4、其他环境污染问题

(1)噪声污染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

社会与环境专业介绍 第五篇_环境经济学

消费:是指使用商品和劳务以满足当前需要的活动。市场:是通过相互作用使交易成为可能的买方和卖方的集合。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分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帕累托最优:在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下,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福利状况变坏。需求: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供给: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支付愿意: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私人物品:具有明确的产权特征,在形体上可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或使用私人物品时有明确的专有性和排他性。公共物品: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专有性有排他性的物品。市场失灵:在理想市场状态下,个体利益最大化能够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当上述条件不能满足时,就会出现资源配置的扭曲 政策失效:是指由于政策的执行,使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低于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素无效率使用和过度使用,引起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 边际成本:每增加一单位的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量。边际收益:每增加一单位的产量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增量。外部性:是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影响了其他生产单位的生产过程。边际社会成本:每增加一单位产出引起社会总成本的增量。边际私人成本:每增加一单位产出引起私人总成本的增量。边际外在成本:每增加一单位产出引起外部总成本的增量,是边际会社成本和边际私人成本之差。边际社会效益:每增加一单位产量引

起社会总效益的增加。边际替代率:消费者在保持相同的满足程度,或者维持效用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数量时,所必须要放弃另外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边际效用: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新增效用。消费者剩余原则:用消费者剩余的多少来衡量社会福利,指出任何可以增加消费者剩余的方案均为帕累托最优。希克斯—卡尔多补偿原则:如果资源配置的结果使福利受益者补偿福利受损者后,受益者的福利水平仍可以提高,那么整个社会的福利也相应提高,这一配置就是最优配置。环境产权:是指行为主体对某一环境资源具有的所有、使用、占有、处置以及收益等各种权利的集合。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资源配置:就是各种经济资源在部门、地区、各生产单位间的流动和分布。外部性问题:就是由于在市场中存在尚未界定清楚的权力边界,从而导致资源的市场价格与相对价格的严重偏离。使用者费用:现在使用资源而不是留给后代使用所产生的费用。可耗竭资源:假定哎任何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范围内,资源质量保持不变,资源蕴藏量不再增加的资源。可更新商品性资源:是指财产权可以确定,能够被私人所有和享用,并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可更新资源。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是指不为任何特定的个人所拥有,但是却能为任何人所享用的可更新资源。已探明储量:是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对资源位置、数量和质量得到明确证实的储量。经济净现值:是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所做净贡献的绝对指标。经济内部收益率:是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的相对指标。经济净现值率:是项目净现值与全部投资现值之比,即单位投资现值的净现值。直接市场评价法:是根据生产率的变动情况来评估环境质量变动所带来的影响方法。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它主要

包括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技术水平以及健康的状况。

人力投资:是对劳动者健康。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所进行的投资。 揭示偏好法:是通过考察人们与市场相关的行为,特别是在与环境联系紧密的市场中所支付的价格或它们获得的利益,间接推断出人们对环境的偏好,以此来估算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价值。 防护支出法:根据人们为防止环境退化所准备支出的费用多少推断出人们对环境价值的估价。重置成本法:是估算环境被破坏后将其恢复原状所要支出的费用。旅行费用法:常常被用来评价那些没有市场价格的自然景点或者环境资源的价值。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通过调查,推导出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假想变化的评价。投标博弈法:要求调查对象根据假设的情况,说出他对不同水平的环境物品或服务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比较博弈法:要求被调查者在不同的物品与相应数量的货币之间进行选择。无费用选择法:通过询问个人在不同的物品或服务之间的选择来估算环境物品或服务的价值。影子工程法:恢复费用的一种特殊形式,某一环节污染或破坏后,人工建造一个工程来代替原来的环境功能,用建造该工程的费用来估计环境污染或破坏造成经济损失的方法。影响因子: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改变环境介质,而使人体健康、人类福利、环境资源或全球系统发生变化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的因素。

影响是指一个受体暴露给影响因子的变化后,所发生的化学、生物或物理后果。成果参照法 是采用对基本经济评估法研究的价值进行估算的方法。庇古税: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对排污者征税或收费,用税收来弥补排污者生产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使两者相等。环境财政:是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向社会和公众提供环境服务、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所发生的政府收入与支出活动。环境税:是指所有能够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各种税收的

总称,即包括为实现环境目的的而专门征收的税收,也包括其他并非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但却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的税收。 倍加红利:是指通过征收环境保护税所获收入可以用来降低现存税制对资本和劳动产生的扭曲,获得倍加红利。环境财政支出:是指财政用于环境保护的支出,是政府为了实现其环境保护职能和目标而支出的财政资金。税制绿色化:是指通过取消对环境有负面效应的扭曲性的税收条款和补贴,调整对环境有负面效应的扭曲性的直接税和间接税以及开征新的环境税,从而达到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 财政支出:是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财政资金分配活动,集中反映了国家职能活动范围及其所造成的耗费。 帕累托改进:能够至少使一人受益同时不使任何人受损的政策改进。 机会成本:在某种资源稀缺的条件下,该资源一旦用于某种商品的生产就不能同时用于另一种商品的生产,即选择了一种机会就意味着放弃了另一种机会。污染者付费原则:污染者应该承担由政府决定的控制污染所需的费用,以保证环境处于可接受的状态。 理想状态的市场应当是:充分竞争的、信息完备的、不存在外部性。 管理环境的政策手段大致可以分为命令控制型和市场激励型两大类。

经济手段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和评估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逐渐成为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主要发展方向。

根据竞争程度的不同,市场可分为竞争市场和非竞争市场。 私人物品的特征是公共性和排他性;公共物品的特征是非公共性和非排他性。

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

环境产权具有:整体性、公共性、稀缺性、广泛性等特征。 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耗竭资源和可更新资源两大类。

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是通过控制使用率和收获率实现最大可持续收获量。

舒适性资源的过度利用主要表现在拥挤问题和污染问题两个方面。 环境经济评价的类型事前分析与事后评价和变量评价与存量评价。 人们之所以认为资源或环境具有存在价值,是人们具有:遗赠动机、礼物动机、同情动机。

在环境选择评估方法时,主要考虑:影响的相对重要性、信息的可得性、研究经费和时间三个方面。

环境价值评估方法可以分为:直接市场评价法、揭示偏好法、陈述偏好法三种类型。

揭示偏好法主要包括内涵资产定价法和求出边际隐价格。 投标博弈方法可分为单次投标博弈和收敛投标博弈。

环境影响的方面分为:生产力、健康、舒适性和环境的存在价值。 影响分为对人体健康、人类福利、环境资源和全球系统的影响四类。 影响的货币主要有两种方法,即基本经济评估法和辅助评估法。 污染排放权实际上是由环境容量资源所有者的免受污染损失权和环境容量的使用权这两部分构成的。

环境税分为:排污税、接课税、环境税收优惠。

一般经济学以上所说的消费,是指使用商品和劳务以满足当前需要的活动。西方经济学认为,理想状态的市场应当是:充分竞争的;信息完备的;不存在外部性。公共物品形体上难以分割活分离,具有供给上的普通性或非竞争性和消费上的非排他性。 基数效用认为,效用有大小之分,它们可以用基数来衡量。 需求量或需求曲线表现商品需求量和其自身价格水平之间的函数关系。

供给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经济学自从产生之日起,就一直把有效地利用稀缺资源视为己任。 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或劳务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心里感受,而不是客观用途。同一商品效用的大小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治理环境问题有两种方法,一种称为庇古手段,一种称为斯科手段。 如果某种商品是正常商品,则需求的收入弹性是Em>0。

导致市场失灵最主要的原因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性 简答题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答:①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②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用;③管理环境的经济手段;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⑤国际环境问题。 环境价值评估的目的和作用。目的:①完善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投资的可行性分析;②为制定环境政策、实施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作用:①表明环境与自然资源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②修正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③确定国家、产业和部门的发展重点;④评价国家政策、发展规划和开发项目的可行性;⑤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性准则①评估环境费用和效益的经济价值;②保护重要的自然资源;③避免不可逆转的损害;④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限制在可持续产出的范围内;⑤制定环境物品的“绿色”价格。

效率、最优与可持续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效率是最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只有既符合效率标准,又实现了社会福利最大化,资源配置才能达到最优。最优体现的是效率与公平并重。但是,即使是最优标准,也还是无法准确的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因为,可持续发展不但强调本国和当代的公平,而且还强调国际公平和代际公平,只有将国际公平和代际公平也纳入社会福利函数,才

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与资源配置最优的统一。

一个理想状态下的市场应当满足的四个基本假设。①与市场的整体规模相比,各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规模都足够小,都无力影响价格,而只能接受既定价格,市场是充分竞争的;②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可以充分了解现在和将来的价格信息;③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能够保持一致;④生产者有进入有利可图行业和退出无利可图行业的自由。 微观经济学认为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①存在能影响商品价格的市场势力;②外部性;③公共物品;④不完全信息。

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及后果主要原因:①决策判断失误;②利益集团的影响;③决策信息不全;④体制障碍。产生后果:①使本来正常运行的市场机制发生扭曲;②自身政策目标是成功的,但是对环境产生外部不经济性;③政策失效的结果比市场失灵更糟;④当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时,政府却没有反应。

科斯定理满足条件①产权明确②交易成本较低;③有限的交易人数。 资源稀缺性的表现形式①稀缺的相对性;②稀缺的差异性;③稀缺的绝对性;④稀缺的瞬变性。

稀缺的经济学含义与物理学含义的区别与联系。

答: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是指相对于既定时期或时点上的人类需要,资源是有限的。确切地说,资源的稀缺性,既不是指这种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或可以耗尽的,也与这种资源的绝对量大小无关,而是指在给定的时期内,与需要相比较,其供给量是相对不足的。经济学的稀缺是物理意义上的稀缺在特定经济关系中的具体体现,或者说是物理意义上的稀缺在特定时点内的具体反映。 环境资源对经济增长构成约束的传统资源稀缺性理论。 答:资源绝对稀缺性;资源相对稀缺性。 稀缺的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三种重要的经济功能。

答:①提供了工业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原材料和能源,包括不可再生的和可再生的资源;②可以吸收、容纳、降解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和污染物,这一功能常具有公共物品特性;③向人类社会提供自然服务,包括生产过程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直接物理交换和福利效益。

环境资源稀缺性凸显的成因及表现。

答:成因:随着人口增加、经济条件下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水平越来越大,当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接近或超越环境承载力的极限时,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就迅速显现,随着人们对环境资源需求的进一步增加,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在迅速提高。主要表现:一方面,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的可再生资源大大超过其再生能力,人类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速率快于人类发现替代资源的速度,导致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程度都急剧上升。另一方面,人类排入环境的废弃物,特别是有害物质迅速增加,超过了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干扰了自然界的正常循环,导致环境容量资源稀缺程度的急剧上升。 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答:必要条件:①高效率的资源配置;②高效率的消费;③对于所有消费者,任何两种商品的商品替代率应等于生产这两种商品的技术替代率,并等于商品价格之比。充分条件:在资源空间的所有等产量线和在商品空间的所有无差异曲线必须是非凹的。这样才能保证商品空间的高效率生产可能性线和效用空间的效用可能性线凹向原点,以及最终效用边界线是凹向原点的。 最大社会福利点的必要条件。

答:①该点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②在该点效用边界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

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目标的选择。

答:将环境资源利用、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联系起来,在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基础上对环境经济问题加以分析,实现环境资源配置的效率目标——具有新的内涵的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选择的方向:①传统福利经济学在衡量环境资源配置效率时的缺陷;②后福利经济学的福利标准环境资源配置效率;②在可持续发展思路下对效率、帕累托最优的重新理解。 帕累托最优的政策意义。

答:当政策处于低效率状态时,从不完全经济效率的观点,任何能够使政策效率水平提高的改进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用帕累托最优作为标准,则使任何一方受到损害的政策改进都是不可取的。帕累托最优只承认使一方收益的同时至少不使他人受损的政策改进。产生帕累托最优的竞争性均衡不一定必然是公平的。需要政府通过再分配体制,尽可能实现公平的目标。对于环境问题来说,通过正确利用经济手段,有可能实现帕累托最优。但是,如果初始资源配置就不公平,政府的干预就是必要的了。 产权的内涵。

答:首先产权是人们在资源稀缺性条件下使用资源的规则,这种规则是依靠社会法律、习俗和道德来维护的,产权具有强制性、排他性。其次,产权是一组权利,是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而不是一种单项的权利。再次,产权是行为权利,产权反映的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们之间一组被相互认可的行为性关系。

科斯三定理的含义。

答:科斯第一定理:如果市场交易费用为零,不管权利初始安排如何,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那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即市场机制会自动地驱使人们谈判,使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科斯第二

定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世界里,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科斯第三定理:由于制度本身的生产不是无代价的,因此,关于生产什么制度、怎样生产制度的选择,将导致不同的经济效率。

环境产权与环境资源的合理定价。

答:①环境资源合理定价与环境资源有效配置;②环境资源合理定价的基础是其相对价格;③产权明晰是环境资源市场价格等于相对价格的必要前提;④产权交易与环境资源合理定价。 可更新商品性资源的特征。

答:完全明确的财产权、专有性、可转让性、可实施性。 舒适性资源的类型及特点。

答:类型:①自然风景美学资源;②地质历史变迁遗迹资源;③生物进化史资源;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fw/425161/

推荐访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介绍 护理专业社会环境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