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活动策划 > 记者节的由来

记者节的由来

时间:2018-02-15   来源:活动策划   点击:

【www.gbppp.com--活动策划】

记者节的由来 第一篇_XX大学记者节活动策划

XX大学首届记者节暨中国第十二届记者节庆祝活动策划

一、 活动背景

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1937年11月8日,以范长江为首的左翼新闻工作者在上海成立了中国青年记者协会。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记协团结了广大新闻工作者,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以及在开展国际新闻界友好往来等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

2011年迎来我党建党九十周年。九十年来,我党走过风雨坎坷,正在一步步的茁壮成长,带领我们中国人民一步步朝着幸福小康的生前进。在我党九十历程,涌现出一批批的优秀的记者为我党的建设奉献着自己的辛勤与汗水。

作为新闻系的学生,在校期间,同学们应努力拉近与记者这个职业间的距离,加强校外记者与同学的联系,为全体准记者们献上一个节日的祝福。同时我们也应积极主动的关注时事,关注新闻事业的发展。作为江西农业大学首届记者节文化活动,本届记者节具有更开阔的视角、更多有特色的活动,面向的是全校同学,而不局限于新闻系同学。 因为我们相信,记者是社会中最活跃的角色之一,记者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发生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

二、活动主题

“记”录昨天真实事,抒写明天正义“者”

三、活动目的

(一)加强同学与记者间的联系,展现所有媒介记者的精神风貌,传

播传媒的人文价值。

(二)展现我院精神风貌,传播传媒人的人文价值。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传媒氛围,提高学生对新闻学习的热情

(四)宣传新闻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丰富高校文化,让大家对记者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增

进青年大学生学习交流,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五)展现新闻工作者风采,弘扬新闻工作者精神,作为新闻战线的

准记者,用我们特有的方式为奋斗在新闻战线的记者们致敬。

四、活动主办方:XX大学人文学院团委

五、活动承办方:XX大学人文学院新闻101班

六、活动主要内容

1、 校园内张贴海报和横幅宣传记者节

2、 “我是记者”体验活动及征集签名活动

3、 模拟“记者招待会”,邀请后勤集团主要负责人,针对当前食堂

和后勤相关的问题进行解释和澄清,邀请部分校园新闻社团的记

者进行现场提问,营造逼真的场景。

4、活动现场进行播放音频(音频主要内容是记者节的由来、班级同 学的声音)

5、现场邀请同学参与,要求是对记者节和记者的一些祝福,并进行 录下来。

6、南区文化广场进行新闻图文展

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校园之声:高校新闻,高校记者及新闻事业的发展。

2、为了忘却的记忆:记者节的简介,记者(新闻)的发展

3、影响力是爬上心灵窗户的一缕阳光:大事记(中外兼顾)

4、被忽略的生命细节:展现民生关怀的报道案例

5、战地之音:战地报道(以图片为主)

6、责任、冲突、超越:实际体现记者处境的案例

7、一些比较有名的记者事迹和语录。(张泉灵、白岩松等)

7、新闻专业新老生交流会,邀请新闻专业08、09的一些学长学姐和 11的学弟学妹进行交流。

8、新闻专业报纸《辰报》报展活动

五、活动地点时间

11月8日,南区门口摆点,进行记者节宣传活动;

11月8日,五教102(待定);

11月5日北区文化广场报展

六、活动流程

1、11月6日贴海报和横幅(主要是把海报贴出去和横幅挂起来)

2、11月8日“我是记者”体验活动及签名活动开展

3、11月8日现场模拟“新闻记者招待会”

4、11月8日新老生交流会。(待定)

【记者节的由来】

5、现场新闻图文展,并现场进行讲解。

九、活动预算

横幅2条:2*40=80 宣传纸:5*4=20 展板:50,

宣传单:50*0.1=5 打印和冲洗相片:100 其它费用:50 费用总计:300

十、活动人员安排:

记者节的由来 第二篇_中国记者节再谈“中秘” 林洸耀

中国记者节再谈“中秘”

发表评论作者: feng.wang【记者节的由来】

标签: 综合, 林洸耀

(本文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路透中国首席记者 林洸耀/文 2%80%9D/【记者节的由来】

大部分中国人知道什么叫“小秘”,有一部分中国人知道什么叫“大秘”(领导人的大秘书),但似乎只有一小部分中国人知道什么叫“中秘”。

“中秘”乃为常驻中国的外国媒体、使馆以及联合国机构工作的中方雇员。为外国媒体工作的“中秘”负责新闻调研、采访、协调、翻译等工作,职责与外籍记者差不多。但在中国政府眼里,他们只是“中秘”— 外媒驻华分社或记者站雇用的中国籍秘书,难登“大雅之堂”。他们会和外国记者一起天南地北的报道中国新闻,你也可以在电视直播新闻发布会上看见他们的身影。你可以叫他们秘书或新闻助理,也可以者称之为翻译,还可以称之为研究员或分析师,但就是不能叫记者。“中秘”在官方主办的记者会上不能提问,也不可以在报道中单独署名。按政府有关规定,他们只能做“辅助性工作”,但事实上,如果离了他们,大多数外国媒体驻华机构很可能就不转了。他们就像私生子,你不能否认其存在,但是合法地位却不被承认。

去年的中国记者节期间,我曾经撰文呼吁中国政府允许中国人在外国媒体驻华机构当记者。其实,中国政府有一些副部和司局级领导也曾经有过在外媒当“中秘”的经历,他们应该最知道其中的苦衷与辛酸。由于没有出镜,署名,甚至在名片上印上“记者”二字的权利,“中秘”往往难以通过辛勤工作、才干和经验的积累获得晋升的机会,而只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在同一岗位上“原地踏步”。苦于职业发展的瓶颈,多数“中秘”不会在外媒工作太久,往往在几年后选择出国留学或改行。这是个流动性颇大的行业,他们当中许多是“娘子军”,充分体现了中国“女人能撑半边天”的特色。

最令人难过的是,在某些人眼里,“中秘”们往往被视为“买办”“汉奸”或“卖国贼”。这不啻为一种冷战思维的延续,二元对立,非黑即白。不少“中秘”看起来相对比较西化: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喜欢上Facebook和Twitter(虽然这两个网站在中国被禁,但他们总有各种办法翻墙);他们大多曾经或计划赴欧美深造,有些受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他们知道西方读者和观众的口味,但许多“中秘”并不满意一些外国记者对中国的某些偏见,认为他们还不够了解中国。

笔者已与中国同事合作多年,据观察,“中秘”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一种是爱党爱国的(如果是共产党员,这很正常);第二种是爱党但不爱国的(这可能是功利之徒,爱党是假爱钱是真,打着共产党的旗号谋好处);第三种是不爱党但爱国的(如果不是党员,这也很正常,这些人往往是希望中国更好,同时有些恨铁不成钢);最后一种则是既不爱党也不爱国的(这种人几乎没有;即使有的话也可能这些人原本爱党爱国,但觉得一直不被爱,最后发展成为不爱党不爱国)。虽然分成四类,在这里我可以肯定的说,绝大多数“中秘”都是爱国的,他们进入这个行业,往往是出于对新闻事业与对国家的热爱,希望能够为中国被世界逐渐了解而尽一份力。

【记者节的由来】

记得在2003年,我曾与一位司局级领导吃饭,他告诉我政府可能会在三五年之内允许中国公民在外国媒体中担任记者职位,让这群仅有五六百人的“中秘”的身份合法化、正常化。但遗憾的是,至今此事仍无下文。

有人担心,一旦开放让中国人在外国媒体担任记者,国内媒体的精英就会不少跑到外媒来,这实在是杞人忧天:一方面,外媒驻华机构的工作岗位有限,容量有限;另一方面,中国官方媒体与市场化媒体近年来也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为记者与编辑提供的薪酬与发展空间也越来越有吸引力,在与外媒的竞争中未必会失利。在美国,China Daily(《中国日报》)不是也正越来越多的雇佣美籍记者或自由撰稿人为其工作吗?【记者节的由来】

不少外国记者不信任“中秘”,一来担心他们有“间谍”之嫌;二来害怕他们在工作中抢了自己的功劳,但由于语言等多方面原因,还是不得不聘用中国雇员。路透社等规模较大的国际财经媒体,还是相对愿意投资培养“中秘”成为记者的。

今年9月底,路透社派一名驻京的中国雇员去阿富汗支援当地的报道,此人在工作中表现出色,赢得了各国同事的尊敬。他在阿富汗是以路透社记者的身份工作,但回国后,却又只能回归“中秘”的身份工作。

路透社也会派表现突出的“中秘”常驻香港和新加坡等地,他们在当地可以名正言顺的做记者,但回到自己的国家却没有资格担起这个头衔。有些“中秘”则无奈的去申请一本外国护照,再回中国来当记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在“两会”期间,我遇到过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愿接受“中秘”采访,执意要外国记者出面采访,仿佛只有如此才挣足面子。难道只有“外来的和尚”才会念经吗?有些外媒驻华机构担心“中秘”执笔的报道会过于倾向中国政府,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对于代表委员们而言,接受“中秘”的采访又何乐而不为?

(图片说明:2009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外电的中方雇员与外国驻华记者和中国媒体记者一同拍摄温家宝总理的新闻记者会。REUTERS)

中国媒体现在都在纷纷迈出国门,走向海外。试想,当中国媒体到海外设立分社但东道国不允许中国媒体雇佣当地人为记者工作,中国媒体又将作何感想?

中国政府一直梦想在国际上拥有主流话语权,近年来在中国媒体的“走出去”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国际主流媒体的资格不是单凭孔方兄之力就能砸出来的,只有具备一定可信度(credibility),才能成为国际主流媒体。然而,可信度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建立。某一媒体的新闻无论过于偏向政治光谱的任何一端,都难以令人信服。“不管你爱听不爱听,只要我们说一百遍,你就会听进去”,这种思维是自欺欺人的。让了解外国读者口味的“中秘”有资格成为“走出去”的记者,恐怕比一味砸钱更为有效。若中国新闻人能来去自由,则中国媒体也更可能获得优质人才,外媒与中媒都将多一些发展机会。而且,只有当中国政府允许中国人名正言顺的在外媒中担任记者而不只是“中秘”时,中国人在外媒中才能摆脱“二等公民”或“助手”的角色,在国际媒体中才会更有发言权,一些外国记者报道中存在的偏向或错误才更有机会被纠正。

一言以蔽之,中国政府应以平常心看待“中秘”,使其身份正常化、合法化,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爹不疼娘不爱的二等公民。另外,对于中国政府来说,也应该多多听取这群“中秘”的意见,并非只有“根正苗红”的人才可信得过,“防火、防盗、防记者”绝对是应当抛弃的闭塞思维。这些人的外媒经验不但不应该成为他们的“污点”,反而应该被当做是一种资源,加以光大。

自2003年起,我便开始呼吁中国政府也允许港台籍人士在外国驻华媒体中担任记者职位,却至今未获结论。目前,已经有港台人士开始在大陆媒体做记者,台湾籍记者在大陆的工作签证期限也从一个月延长到三个月。近年来,中国政府陆续放宽对媒体的限制,开始允许中国人在外媒做摄影记者和摄像记者。同时,中国媒体也可以报道曾经封禁的天灾和大事故,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也从一周两次变成了现在的一周五次。这些进步增加了中国的透明度,让人们看到中国在逐步开放,展现了中国作为泱泱大国的宽容,这些都是进步,可喜可贺。

现在,国防部也史无前例地举办记者会,但外国记者再三申请却仍被拒之门外。军人理应是国家中胆子最大的一群人,既然已经决定采取措施增强“军队透明化”,又何必“犹抱琵琶半遮面”,担心惹麻烦或说错话呢?缺乏正面、透明、直接的交流,反而更容易被错误解读,“亡羊补牢”虽好,但不如“未雨绸缪”,采取主动,给世界一个了解中国的机会。

最后,我还想顺便谈谈另一群人。新华社、China Daily和中央电视台等中国官方媒体也雇佣不少“外国专家”,然而无论这些专家做什么工作、经验如何,他们的薪水总是高于中国同事。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歧视。薪水的高低理应根据工作职责来确定,而非根据护照类型或肤色。如果中国人能够胜任或正在承担与外国专家同样的工作,他们就理应在薪酬方面受到公平对待。中国正在迅速崛起,对外寻求国际认同与尊重,为何在国内却不能首先尊重自我,让中国人与外国人平起平坐,获得平等的待遇呢?

笔者并非只是替“中秘”群体呼吁。我真心地希望更多的中国记者能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到外媒展现他们的能力,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看到他们的才华。人们如果能够有机会展现自己的价值,就会有成就感,感到被尊重与被爱。我相信,感到“被爱”的中国记者们也会更愿意公正的向世界阐述中国的立场,让世界对中国更多一分真正的了解。

明天是中国记者节,在此由衷祝包括“中秘”在内的所有中国记者们快乐,安康。(完)

记者节的由来 第三篇_中国新闻史复习提纲

中国新闻史复习提纲

1、 人类早期原始的“新闻”传播形式:标记、图式、声光等媒介进行的传播。

2、 口语、文字(手抄新闻)、印刷、电子(传播历史的发展过程不是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依次叠加的过程。新闻事业始于印刷传播阶段,从15世纪中叶德国的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开始)

3、 邸报的出现:我国最古老的报纸,是我国古代报纸的统称,而非某种具体报纸的名称。

4、 邸报:唐代说,以方汉奇先生为代表。中国新闻事业源于唐代中后期,最初的主要形态不是也不可能是报纸,而是新闻信。这种新闻信就是所谓“进奏院状报”。

5、 中国古代的官报:唐代:进奏院状报(新闻信)宋代:邸报

明代:塘报;清代:宫门抄或辕门抄

真正公开发行的官报以1902年12月25日在天津创办的《北洋官报》为最早。《南洋官报》、《安徽官报》、《湖北官报》、《江西官报》

6、 都进奏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代表中央政府行使新闻发布管理权的职能机构。

7、 小报(民间):产生于北宋后期、盛行于南宋、隐现于明清。宋代的“小报”、明代的“急选报”、清代的“黄皮京报”

8、 产生原因: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9、 特点:“小报”有一支专业和业余的编排、采写队伍;小报是中国最早具备商品性质的报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意;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天变邸抄》

10、 古代的新闻检查:定本制度(定本即经官方审定后的邸报样本。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时统治者对邸报对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重臣的意图。)

11、 维新派、梁启超创办的报刊:1895,康有为等主办《万国公报》——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应李提摩太的要求,《万国公报》改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机关报。

12、 《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

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梁启超主笔,汪康年总经理,是中国人办的第一个杂志。“时务文体”:《时务报》梁启超的文章为标志的一种报刊论说文体

13、 《清议报》(1898):创刊于日本, 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 —

—“主持清议,开发民智”。《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强调耳目喉舌的功能,提出衡量报刊优劣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区分了新闻与评论,新闻应该“博、速、确、直、正”,评论应该“公、要、周、适”

14、 《新民丛报》:改良派最有影响的机关报。第17期发表梁启超的《敬告

我同业诸君》,提出报馆两大天职“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1902年,第一次提到麦喀士(马克思)的名字。

15、

16、 黄遵宪:《新民丛报》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 梁启超一生创办的重要报刊:北京《中外纪闻》、上海《时务报》(《论

报馆有益于国事》)、澳门《知新报》、横滨 《清议报》(《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新民丛报》(《敬告我同业诸君》)等。

17、

18、

19、

20、

21、 近代上海报刊之“三足鼎立”: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 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马六甲):《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中共第一份政治机关报、第一份日报:《向导》、《热血日报》 国民党新闻体系的建立:?? 记者节的由来:2000年,朱熔基总理签署国务院令,确定每年的11月8

日为记者节。

22、 “竖三民”:《民呼日报》(1909)、《民吁日报》(1909)、《民立

报》(1910)——同盟会中部总会机关报。

23、 民初四大副刊:孙伏园主编的《晨报副刊》和《京报副刊》,邵力子主

编的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张东荪、俞颂华、郑振铎、宗白华等主编的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24、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记者节的由来】

25、 苏报案,是发生于1903年夏天清末著名的政治事件。《苏报》支持中国

教育会和爱国学社的活动,聘章士钊为主笔,章炳麟、蔡元培等撰稿人,发表邹容《革命军》和章士钊驳斥康有为改良主义政见的论文。时年22岁的章士钊,对报纸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树起反清、反康的旗帜。“风吹枷锁满城香,街市争看员外郎”(章太炎)

26、 四不主义:不党,即政治上独立。不卖,即经济上独立,“不以言论作

交易”。不私,即不图私利,“为公众喉舌”。不盲:“非自诩其明,乃自勉之词。

27、 “反客里空”运动:1947年,《晋绥日报》连载苏联剧作家柯涅楚克的

剧本《前线》,其中那位战地记者客里空,成为“假大空”的代名词。根据地新闻界由此展开反客里空运动,从此客里空也就成为弄虚作假、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的假新闻的代称。 1947年6月起,《晋绥日报》认真检查了新闻报道工作中右的倾向和存在的新闻失实的问题,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发起了反“客里空”运动。

28、 黄远生:进士记者,《申报》特约记者,我国报刊通讯的创始人,报告

文学的鼻祖

29、

30、 “三S”华的采访活动及其作品: 《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主要的宣传贡献??

斯诺:1928年第一次到中国,任驻上海记者。

★ 1933一1938年在北平燕京大学任教。

★ 1936年访问陕北,写下《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为亚洲而战》《大河彼岸》

史沫特莱:1929年初,史沫特莱作为自由派报纸《法兰克福日报》的记者来到中国。史沫特莱创作了《中国红军在前进》《伟大的道路》等近800万字的著作。西安事变时,史沫特莱恰好在西安,她的广播引起世界瞩目。七七事变后,周立波担任史沫特莱的翻译,深入根据地。

斯特朗:1946年8月“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

杰克·贝尔登《中国震撼世界》、韩丁《翻身》、白修德《中国的惊雷》等。

31、 延安《解放日报》整风: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

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解放日报》的改版:版面、评论、文风等。

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

(背景、现状,结合当时新闻事业之报人或作品等)

32、 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结合时代社会背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新闻传播(结合当时的新闻作品从一点切入阐述自己的观点)中青报---三色报道

中国文人论政的办报传统:

补充:

1、威廉斯在其《传播革命》传播史表盘

2、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

3、托夫勒的“第800代人”比喻

4、从传播学的角度,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5、电子传播时代已经发生了三次飞跃:一是20世纪初的广播,二是20世纪中的电视,三是20世纪末的网络。

6、新闻与历史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在客体方面都涉及“事实”(fact),在主体方面都涉及“叙事”(narrative)。

7、戈公振先生(1890—1935)是我国新闻史学的开山鼻祖。《中国报学史》为20世纪的学术经典。

新闻传播的历史很古老。而作为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而展开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Journalism)则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才开始形成的。近代新闻事业的发端(1815-1895)

8、西方报业“三段论”新闻信(news-letter)——新闻书(news-book)——新闻纸(news-paper);新闻信--唐代的进奏院状报;新闻书--宋代邸报

9、北宋末年,开始流行“朝报”这个名字。

10、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里,提出了“范式”(paradigm)理论。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

11、近代史三种范式,“革命”“现代化”“民族-国家”

12、“革命”范式“两大基本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基本定型:20世纪50年代)

13、“现代化”范式则以“走向世界(实即走向西方)”为核心。代表:费正清“冲击-回应”(Impact-Response)理论。李泽厚提出“救亡vs启蒙”

14、民族国家:确定的疆域、独立的主权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资本主义时代,才催生了民族主义。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既标志着民族国家的建立,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诞生。

15、1)革命范式——舆论宣传;2)现代化范式——新闻自由;3)民族国家范式——政治认同(信息、想象、认同··)

16、马礼逊、米怜与梁发:《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马六甲)

17、《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在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

18、林乐知与《万国公报》

19、上海第一份现代中文报刊:《六合丛谈》;第二份中文报纸:《申报》

20、《申报》:杨乃武与小白菜

21、《民报》——中国第一份白话报纸。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论杂志,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22、中国第一份“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主编为著名画家吴友如——“新闻画家”(郑振铎)

23、王韬:1874年在香港创办第一家华资中文日报《循环日报》(日报;由中国人完全自办自营的独立报纸;政论色彩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资产阶级改良派)

记者节的由来 第四篇_中国节日来历

元旦:

中国元旦指的是阴历正月初一。“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把“元”和“旦”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阴历和阳历两个新年,便把阴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在中国,元旦已列入了法定假日。

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这就是古代的元旦。

民间有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

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

春节:

春节是农历新年的岁首,俗称“过年”。每到年底,离家在外的人们都纷纷赶回家与亲人团聚,除夕守岁、包饺子、贴春联、拜年等富有生活情趣的年俗已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习惯。春节的节庆活动不仅限于一天,而是持续半个月以上,一般要到正月十五闹元宵才算告一段落。事实上,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春节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有吃饺子、放炮。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吃饺子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压岁钱,贴春联,放爆竹,吃年夜饭,春节联欢晚会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因为正月又叫元月,正月十五的晚上是一年里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宵”是“夜晚”的意思,所以,这个节日就得名元宵节。

元宵又称“汤圆”,是一种用糯米粉做成的小圆球,或实心,或带馅,馅多由白糖、豆沙、果仁等制成。中国人希望诸事圆满,在一年开始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吃元宵,就是希望家人团圆、和睦、幸福、美满。

清明节: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五一”国际劳动节:

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源于美国工人大罢工,后来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工人运动,1889年7月,在恩格斯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并公众放假。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这一年,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杭州、汉口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 工人提出8小时工作、8小时休息、8小时教育的“三八制”要求。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是楚国的大夫,很有才能,得到了楚怀王的器重。他主张改革楚国政治,联合各国,共同抵抗秦国。但是,屈原的主张遭到了同僚的反对,他们在楚怀王面前诽谤屈原。昏庸的楚怀王逐渐疏远屈原,并把他赶出了楚国的程都。屈原离开后,仍然关心祖国的命运。后来,他听到楚国被秦国打败的消息,投入泊罗江自尽。这一天正是农历的五月初五。百姓们听到屈原跳江的消息后非常悲伤,都划着船赶来打捞他的尸体,但始终没有找到。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百姓们就把食物扔进江中喂鱼。以后,每到这一天都要划龙舟,以示悼念,还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祭祀他。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 “六一”国际儿童节:

国际儿童节定于每年的6月1日。它是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为了反对虐杀儿童和毒害儿童而设立的节日。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6月1日定为儿童的节日。

从 1949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定每年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1950年6月1日,新中国的小主人们迎来了第一个国际儿童节。毛泽东挥笔题词:“庆祝儿童节”。朱总司令殷切地希望:“新中国的儿童,要爱祖国、爱科学、爱劳动,准备好好的建设新中国。”

建党节:7月1日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每年阳历七月一日。

八一建军节:

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七夕情人节:农历七月七日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七夕,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教他怎样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fw/419441/

推荐访问:中国记者节的由来简介 中国记者节由来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