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小学道德法制教育计划

小学道德法制教育计划

时间:2017-02-07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www.gbppp.com--心得体会】

小学道德法制教育计划(一):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小学一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过本册教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儿童。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套《品德与生活》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 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 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 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为切实地引导活动型教学的开展,教材设计将改变传统教材编写中以教师的“教”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消解以“预成的学习结果”为核心的教材组织模式下课文加练习的刻板结构,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因此,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4. 让教师和学生走进教材,保持教材的弹性和广泛适用性

各主题单元均选择具有通用性的、可供师生具体真实地参与的活动题材,使教材成为师生开展活动的指导,从而将各地具体而微的自然、人文资源和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师生的经验和兴趣等等都纳入课程资源体系,为师生在活动中进行二次开发留有空间.

三、教学总要求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是培养儿童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儿童生活的主调)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动脑筋,(时代的进步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四、教学措施

1、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2、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探索的欲望。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突破性。

五、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周 上学去

第二周 看看我们的学校

第三周 在学校的一天

第四周 从家里出发

第五周 路上的安全标志

第六周 好好走路

第七周 请让我来认识你

第八周 我喜欢和同学在一起

第九周 我们的老师真好

第十周 第十一周 第十二周 我的家人 第十三周 我是家里的开心果 第十四周 这是我的心意 第十五周 我有礼貌 第十六周 做诚实的孩子 第十七周 我不胆小 第十八周

小学道德法制教育计划(二):道德法制教育

中学道德与法制教育状况及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2005-10-9 点击次数:10391

道德与法制教育是一种塑造人的精神与心灵的工程。我国正处在全面社会转型时期,正处在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时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道德与法制教育状况怎么样,事关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贯彻实施,法制教育状况怎么样,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左传》说“德,国家之基地也。”爱国斯坦的见解对我们更具启发

意义,他认为: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

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辩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动物,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未来的社会将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世界。道德法制建设将是各个国家非常注重的问题。但

是,就我国目前青少年道德与法制教育状况而言,不容乐观,作为道德教育与品格养成主阵地的

学校,普遍存在道德与法制教育淡化、法制教育削弱和低效的状况,加强学校的道德法制教育已

刻不容缓。

一、中学道德与法制教育状况剖析

就当前而言,中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农村学校更是显得突

出。

1、道德与法制教育目标的理想化、虚无化。

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法制素质,必须使学生懂得如何去践行,但在道德与法制教育目标的认识

上,学校普遍存在不从实际出发,习惯性地把道德与法制教育目标定位在理想化的虚幻的境界中,脱离了学生的道德法制实际认知水平,学生在意识上感到茫然,只能肤浅地唯心地理解它,行动

上则是盲目的。对学生而言,就直接导致了教育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空、过高,教育内容也

就大而无当,宽而无边,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根本不可能达到,达不到的东西行为主体是不会去

做的,而学校则一味地唱高调,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行动上没有自觉性,甚至会与倡导

的对着干,使学生心理上出现扭曲发展。学校道德与法制教育工作也就只能挂在天边,口头上喊

“加强”、“落实”,实际上却是“淡化”、“落虚”。最终影响教育的实效性,影响学校的校

风校纪,使道德与法制教育目标在践行中失去信度、效度。

再者,学校每位领导口头上重视道德与法制教育工作,但在实际安排中却出现了忽视、轻视

现象,从事道德与法制教育工作的的往往是一些闲人,而不是专业队伍,这样就出现了道德与法

制教育内容的宣讲缺乏深刻性,甚至把道德与法制教育内容庸俗化;道德与法制教育实践的指导

上缺乏正确性,甚至出粗暴性和方向性失误。这不仅影响了学校道德与法制教育工作的实效,更

重要的则影响了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2、道德法制灌输与教育情境缺失。

道德与法制教育要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要求教育者必须借助于与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相

关的情境,要依赖于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要靠特定情境中的受教育者的内悟、反

省、自律等深层次的人性与理智的搏击,形成其道德法制理念,进而转化为其外显的道德法制行

为,自觉践行。可见,道德法制教育情境是开辟此项工作的有效载体。而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方

法简单陈旧,缺乏新意,教育者一味地只单方面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道德法制教育情

境的潜移默化,忽视了受教育者只有在特定情境下方可将道德法制理念内化为道德行为这一规

律。外在强化灌输使受教育只能肤浅地理解,缺乏实践的可行性,从而使道德法制义务、目标没

有也不可能落到实处。

3、道德与法制教育评价体系的错位性、滞后性。

当前,许多学校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圈子,对道德与法制教育的评价缺乏科学的制度和

体系,以“分”数定优劣,以成绩论成败,考试成绩成为对学生评价的唯一尺度,它是学生能否

升学或毕业的主要根据。而学生的道德法制素质和修养却显得无足轻重。学生思品评价流于形式,缺乏过程记载,期末评价仅凭主观印象记分,对学生没有起到应有的促动作用;学生毕业鉴定的

评语则是锦上添花,显得完美无缺,缺乏公正客观性,因而,学生也在意识形成领域里有了这样

的认识,在学校表现好与坏无关紧要,只要学业成绩好就什么都好。这样的评价制度极大的削弱

了道德与法制教育的实效,并造成“行”与“知”的脱节。学生知而不行,许多学生对《中学生

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很熟,可就是不能很好地体现在行动上;学生知而不完全

行,有人在场和无人在场不一样,正规场合不一样,缺乏自觉践行的意识,没有当作一种社会责

任和义务;学生知而己不行要求他人行,“宽以待己,严以律人”。许多学校对学生中存在的问

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是没有认真研究,采取措施,因而,长期以来,形成了恶性循环,校

风校纪一年不如一年。要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地还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要摒弃“应试

教育”的模式,真正运用“素质教育”的模式,学校要摆脱“应试教育”升学压力,站在培养社

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去培养人、塑造人,建立具体而可操作的评价制度,在基本道【小学道德法制教育计划】

德法制教育时,一定要认识到教育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共同发展的相互统一的过程,知是

基础,行是关键。创造条件,正确引导学生自觉践行所知的道德法律规范和准则。

4、环境影响的消极性,教育手段的软弱性。

学校道德与法制教育系统是一个与外部社会交互影响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运行系统。学

生在学校受到教师、同学、集体的影响,在校外受到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果各方面的教育

影响不一致,相互矛盾,教育者不采用恰当的方式,不注意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不注意教育情境,道德与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就环境而言,影响学校道德与法制教育工作的主要有三大环境:

【小学道德法制教育计划】

一是家庭环境。稳定、和谐、民主的家庭,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

活动的关键因素,有利于学生思想积极进步,有利于学生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和谐性格。但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下岗待业、家庭离异、家庭重组、家庭贫困等客观事实,还有的家长长期

从事经商、赌博等活动,不注意或忽视对子女的教育,在没有他人关心的条件下,这些家庭的学

生性格就会扭曲,行为就会放任自流,缺乏要求进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是社会环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法律法规及各种制

度处在不断健全和完善之中,西方思想和生活方式很容易使人们产生迷茫和困惑,特别是社会利

益分配不公和价值观念的的扭曲会带来一部分人的心理和行为失衡,趋利意识、个人主义、享乐

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的滋生蔓延,将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网络时代的到来,它一方面给社会

的发展带来了生机,给学校教育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给学校教育特别是道德与法制教育工作

带来了难题和挑战。对学生不注意因势利导,网上信息污染,网上言论、网上聊天、网上交友、网上游戏、敌对文化等负责影响,会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迷失方向,丧失上进心,沉溺网吧,严重

者走上犯罪道路。

三是学校教育环境,当前学校教育环境普遍出现了不和谐而失衡的现象,学校在没有对学生

进行耐心的思想教育和理论灌输的前提下,一味强制学生,学生逆反情绪严重;课堂形式单调而

又存在处理问题方式简单充满暴力,使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师生关系不融洽;不承认学生的差异

性、多样性,只是普遍强调纪律规范,缺乏个别谈话教育,难以使道德与法制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功效低下;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学校每期安排围绕考试进行,成了单纯知识传授教育,校园缺

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道德与法制教育功能受到很大的影响。

5、法制教育淡出校园,缺乏教育的长效性。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全国倡导教育转轨,要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轨

道上来。喊了十几年,但在基层学校真正转变观念、扎扎实实搞素质教育的不多,特别是在农村

学校,由于教学硬件缺乏,师资队伍偏低,素质教育喊在口头上,却难以落实到行动上。在德育

队伍力量偏弱,素质偏低和德育工作地位丧失的条件下,广大农村学校的德育状况令人担忧。与

此相比,学校法制教育工作队伍则更是名存实亡。在学校的常规教育中,学生除了在政治课本上

偶尔见到有关法制教育的文字外,几乎不知道国家还有什么法律,不知道就更谈不上去规范自己

的行为。学校领导的观念不转变这是问题关键所在,往往只停留在学校常规的智育工作中,忽视

或无暇顾及道德法制教育,他们中甚至有人不懂得道德法制教育是学校常规教育的题中之义。有

时,上级布置了法制教育宣传任务,则也只是停在表面、敷衍了事。例如,前几年,国家布置了

在学校进行反“法轮功邪教”宣传、“反恐”宣传任务等,有些学校也办了宣传栏、宣传报,但

缺乏深入开展,缺乏引导一两天使一阵风而过,学生则只是以好奇的心态观之,没有起到应有的

教育作用,根本谈不上教育的长效性。于是,学校便出现了学生经常打群架、大同学敲诈小同学、学生与社会青年勾结从事偷盗敲诈等行为,甚至出现学生与社会青年勾结拐卖、强奸女生等行为。另一方面,学生的防范意识弱、自我保护能力差。学校的畸形态教育应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在一些农村学校保不住生,家长把子女送入这样的学校也不放心,于是只好使出各种关系把子

女转入自己信得过的学校。在我们个别学生家长眼中,一些学校成了社会残渣的培养地。这是多

么可怕啊。当然,这也是一定阶层对个别学校教育的评价,应引起每个教育者的深思。

二、解决学校道德与法制教育问题的对策。

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学校道德与法制教育状况,增强其功效性,笔者认为当务之急要从以下

几个问题入手。

1、提高认识,优化道德与法制教育状况,切实实现教育目标的层次化、具体化,增强可操

作性。

学校道德与法制教育工作被淡化,缺乏专业队伍,道德与法制教育首位的位子丧失,法制教

育被束之高阁,说到底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加强学校道德与法制教育工作,首先必须提高两个

认识,一个是提高领导班子的认识,这是做好学校道德与法制教育工作的前提,二是提高道德与

法制教育工作队伍的认识,这是做好道德与法制教育工作的关键。使他们认识到道德与法制教育

是学校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培养接班人的必需。

教育目标的优化,是优化道德与法制教育状况的重中之重。优化道德与法制教育目标必须注

意其“四性”:“现实性”。脱离社会生活的道德与法制教育目标,学生不易理解,更难于从心

理上接受,过于理想化的道德与人格不会成为社会生活中普遍的道德现象,在确定道德与法制教

育目标时,只有把现实目标和理想目标结合起来,才使学生既有践行的内在动力,又有主动发展

的余地;“发展性”。即道德与法制教育目标的制定随时代变化与社会发展要求而逐步发展,随

学生不断成长而发展,教育目标只有具有发展性,才能与时俱进,具有生命力,才能促进学生不

断健康成长;“可操作性”。只有具有可操作性,才能使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每一项具体的工作

都有其实际的道德与法制教育内容,不致于使道德与法制教育工作挂在口头上,写在标语上,流

于形式;“层次性”。不同年龄段,应有不同教育目标,且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学前班到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目标不断攀高,才具有上进性,不至于失去道德与法制教育工作的本质内涵。

2、大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法制主体性,实现道德人格和法制行为的自我完善。

学校道德与法制教育主体是成长中的人。如果忽视学生的生动性、丰富性、多样性,忽视学

生个体生命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对精神的独特追求,就会导致做道德与法制教育工作的简单生硬

的教条主义的灌输,学生道德与法制教育意识就难以转化成道德与法制教育行为,教育功效难以

突显。因此,培养学生的道德法制主体性是优化教育状况的必然要求。在社会转型时期,我们要

转变观念,冲破传统的道德法制教育灌输模式,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在道德与法制教育工作中注

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把学生看作是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对学生学习和发

展的引导与规范,使主体根据自我实践传递的信息,及时调节自我与非我的影响因素,使自我的

思想、观念与行动指向有意义的道德与法制目标,从而实现道德人格和法制行为的自我完善。如

泸溪二中曾号召学生开展了“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fw/312117/

推荐访问:道德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法制与道德教育手抄报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