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录大全 > 名人名言 > 对鲁迅的评价

对鲁迅的评价

时间:2018-07-20   来源:名人名言   点击:

【www.gbppp.com--名人名言】

对鲁迅的评价 第一篇_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毛泽东: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郭沫若: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郭沫若说,他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的反革命。鲁迅是二重性的反革命的人物。

老舍: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茅盾:要冒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 鲁迅逝世时,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下这样的话: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

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怀鲁迅》郁达夫,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原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

郁达夫在鲁迅病逝后曾说,“一个不知道尊崇伟人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这是鲁迅同代人的卓越识见和深长叹憾。郁达夫评价鲁迅,“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帮。”

周海婴: 或许是由于政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父亲的形象都被塑造为“横眉冷对”,好像不横眉冷对就不是真正的鲁迅、社会需要的鲁迅。的确,鲁迅是爱憎分明的,但不等于说鲁迅没有普通人的情感,没有他温和、慈爱的那一面。我后来也问过叔叔周建人好多次:“你有没有看见过我爸爸发脾气的样子?”他说从来没有。在我眼里,母亲与父亲之间的感情包含着两种:一种是学生对老师的崇敬,还有一种是夫妻之间的爱护、帮助。我母亲在她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父亲做了很多事情,抄稿、寄信、包装等等。母亲喊父亲什么,我不记得了,记忆中也没有她老远喊父亲的印象,只是有事就走到父亲面前,询问他喝不喝水,或者告之该量体温了、该吃药了,是一种自然的平视的状态。

母亲是父亲的一片绿叶,为父亲做了很多工作,母亲当年也是一位有才华的女性。母亲告诉我,她后来也跟父亲提到过,想出去工作;父亲听到后,把笔放下叹了口气:“那你出去我又要过我原来的生活了„„”于是母亲放弃了原来的想法。我想鲁迅最

后十年能创造出那么多的传世作品,当中也有母亲的牺牲。虽然希望出去教书的母亲心情也很矛盾,但她觉得用自己的牺牲换来父亲创作的高峰,一切付出是值得的。 臧克家《有的人》

1949年全国解放后,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体现出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和革命者的勇敢。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老毛: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 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 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 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著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 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蔡元培说,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鲁迅病逝后) 梁实秋在《关于鲁迅》中对鲁迅的文学及思想进行评价:鲁迅的作品,我已说过,比较精彩的是他的杂感。但是其中有多少篇能成为具有永久价值的讽刺文学,也还是有问题的。„„在小说方面,„„据我看,他的短篇小说最好的是“阿Q正传”,其余的在结构上都不像是短篇小说,好像是一些断片的零星速写,有几篇在文字上和情操上是优美的。„„在文学的研究方面,鲁迅的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那本“中国小说史略”,在中国的小说方面,他是下过一点研究的功夫的,„„五四以来,新文艺的作者很多,而真有成就的并不多,像鲁迅这样的也还不多见。„„但是要作为一个文学家,单有一腹牢骚,一腔怨气是不够的,他必须要有一套积极的思想,对人对事都要有一套积极的看法,纵然不必即构成什么体系,至少也要有一个正面的主张。鲁迅不足以语此。他有的只是一个消极的态度,勉强归纳起来,即是一个“不满于现状”的态度。这个态度并不算错。

瞿秋白说,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叛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

冯雪峰也曾说过,鲁迅的文学思想,并非中国传统文学所培植的,但他的思想和作品又无不浸润着中国民族的长久传统,他用民主革命的理性光辉,去照亮中国的传统文化。 林贤治说,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与我们可以因它而深刻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意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时代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的追随者的精神的火花。 钱理群说,在四五十年代占据支配地位的毛泽东对鲁迅的经典评价中,可以看出一种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趋向,即注重鲁迅结论的正确,不注重鲁迅在得出正确结论之前探索的

曲折与痛苦;注重鲁迅行动的坚决、勇敢,不注重鲁迅在坚决、勇敢行为之前的犹豫与彷徨;注重鲁迅对民族的忠诚与热忱,不注重鲁迅对民族的失望,对民族弱点的憎恨,以及由此引起的矛盾与斗争。

法捷耶夫在《论鲁迅》中说:“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

美国女作家史特莱沫在她的回忆录《鲁迅具有“天才”的稀有品格》中,写道:“在他的一生的最后的几个月里,他的夫人和朋友曾劝他出国,但他总是不肯离开中国。他说,他不能在中国这种危急的历史关头离开。他知道他自己病已很深,可是他不能离开他所爱的这片国土。他说中国需要每一个人。我们回答他说,除非他出去休息一年,否则他是不能帮助中国了。但是他希望能够好起来,而他这人是很执拗的。作为一个作家,作为一个执笔的战斗者,他是天才,但这天才太执拗了。也许他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所以他情愿死在自己的国土上。”

何满子说,不论当代人对鲁迅作了多么高的评价,未来的历史家对鲁迅的评价将比今人高得多。

何满子说,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归根究底是由于其能创造文化的文明。一切震慑人群的事功都只是暂时的,战争杀伐,王朝兴废,乃至制度更迭,受惠或受害只限于一时,数十年或数百年,只是无限时序中的一瞬,而文化和文明的伟大创造则是历久不衰乃至是永恒的。谁记得神圣罗马皇帝?但人们永远讴歌但丁的《神曲》;谁记得詹姆斯一世或伊利莎白女王?但莎士比亚却永远是英国人的骄傲;谁记得魏玛大公和维也纳神圣同盟的各国帝王们?但歌德却光辉奕世。一些英雄攫取了权力,主宰了世界,即使他们干的尽是好事,蒙益的也只是同代人或延泽若干年,何况这类角色的负作用往往甚于其所产生的正面功勋;有些所谓业迹还都是同伙人或党羽以及盲从者们鼓吹出来的虚美之辞,还须经过后世的考验。惟有文化和文明的创造者,即罗曼·罗兰所说的“以心而伟大的英雄”才是推进文明延泽永世的。尤其因为,那些以事功享名的人物不是一个人的能耐,都必须众人的参与,而且他们在建成事功后必十百倍地取得报偿;只有“以心而伟大的英雄” 才是独立的创造,他们只有奉献,没有夺取,终生如鲁迅所说的吃草挤奶。因此,历时越久,未来的人更能认知其伟大。因此,历史终将证明,鲁迅即使不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一伟人,也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第一伟人。

对鲁迅的评价 第二篇_略谈对鲁迅的一些看法

略谈对鲁迅的一些看法 澂江九中 刘小宏

近段时间,网络上关于鲁迅作品是否该入选中学课本一事,曾吵得沸沸扬扬。对鲁迅作品有不同争议,难以达成共识。 不过,我觉得有争议是件大好事!说明现在民主了,不是“一言堂”了。在新中国建立的很长时间里,鲁迅被当作了“宣传工具”,同时也“神化”了鲁迅。我们知道,鲁迅是人而不是神。以前在政治的高压下,有谁敢对鲁迅说一个“不”字,那他就是吃不了兜着走!更不用说敢批评鲁迅了。我们有一个习惯,说谁好时,从头到脚都好。即使有不好的地方,以要为贤者讳,遮掩过去!说谁坏时,则从头到脚都坏,简直是头生疮,脚冒脓了!这是实事求是的方法吗?这是科学发展观吗?

鲁迅太过偏激了,很多时候攻击、贬低民族传统文化,丑化中国人,符合了“五四”时激进的思潮。从而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因“五四”出现了断裂,就这点来讲,“五四”不知是功是过?我不知道,也不敢说。近年来,国学有点升温,当毕竟隔了八九十年,要重新弥补,谈何容易!因此,现在国人国学知识的缺乏是个不争的事实。(我以是其中的受害者)鲁迅对传统文化是深恶痛绝的。他在《突然想到》(《鲁迅全集》第三卷第45页)中说:“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凡散,秘制仙丹,全部踏倒他。”

这个“全部踏倒”难道我们不感到震惊么?你看“无论是古是今,是人

是鬼„„”难道从古至今就没有一样东西是好的?就没有一样东西能

让鲁迅看得上眼?鲁迅还得统统“踏上一脚”才解“恨”?鲁迅此话说

得是否正确,就让大家自己评判好了,我不想在多说什么。

鲁迅在贬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是出了名的,他主张不要读中国

书。在《青年必须书》(1925)中(《鲁迅全集》第三卷第12页)说:“我看

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人生离开;读外国书——除印度外,

时时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

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废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废与厌世。

所以主张少看或不看中国书。”我觉得鲁迅是崇洋媚外了,仿佛外国

的月亮都要比中国的大似的,这和“文革”中“宁可要社会主义的草,

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如出一辙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难道全是糟粕

吗?这是连一个小学生都能判断的问题。

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丑化了中国人!我是这么认为的。例如:

《阿Q正传》中,大家耳熟能详的“精神胜利法”,是我们常挂在嘴边

的,还有以“祖业傲人”、“总是向后看”、“比丑心理”、“癞疮疤”竟作

骄傲的资本,还有“自欺欺人的键忘症等等,使人读了仿佛觉得中国

人就是这样似的,事实果真完全如此吗?哪一个民族没有丑陋的一面

呢?鲁迅说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人的“可能”,而并非全部,中国人

是怎样的人,好在人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

鲁迅爱骂人,尖酸刻薄是出了名的。鲁迅指名道姓地骂过许多人,

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骂梁实秋等人了,鲁迅指责梁等人是“散了家的、

资本家的乏走狗!”什么“叭儿狗”、“恶少”等等,梁倒没有骂鲁什么狗,

【对鲁迅的评价】

还是有大家风度的,在这里,谁是谦谦君子,我们一看就能判断,梁

只是对文学派别等提出自己的看法,鲁有必要这样骂吗?有什么理由

可以摆到桌面上来,让大家讨论,大家决断,这一骂,就与大多数低

素质的人为伍了,一些文盲、街痞常骂“什么什么狗”,这倒是大家彼

此彼此了,呵呵。就散文的质量而言,愚以为梁并不比鲁逊色,大家

可以翻翻看,对比对比。

世人皆知,鲁迅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是做第一把交椅的,这出了

他的作品价值外,还同毛泽东对他的赞扬分不开的。毛泽东在《新民

主主义论》里也对鲁迅作了很高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他不但是 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

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 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

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 表全民族的大多

数,向著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

的 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有人问毛泽东,如果鲁迅活到五十年代的中国会怎么样?毛的回【对鲁迅的评价】

答是:“要么把他关进监狱,要么他识大体不作声。”毛泽东作为党的

第一代领导核心,他在这里是讲了真话的。

老实说,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占什么地位,谁高谁低,是由政治

气候、主编说了算的,因为文学史是人编的嘛。就如郭沫若在文学史

上的地位一样,好多人是有微词的。如果要我说鲁迅、梁实秋、周作

人、张爱玲等孰优孰劣?我只能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

香。”

冰心、茅盾等作家在建国后就没有什么大作问世了,作为文联主

席的茅盾只写过几篇评论而已,冰心则是《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

没有什么象样的文章,他们似乎是江郎才尽。我们知道的作家沈从文

建国后虽然活着,却早“死”了! 我们看看活着的沈从文是怎么样

活的: 在沈从文的学生、作家汪曾祺看来,沈从文受到“致命的一

击”,是1948年3月郭沫若发表了《斥反动文艺》,将沈从文定为“桃

红色”的“反动”作家。至1948年,此前的20余年间,沈从文写下小

说近300万字。此后,他再未写过小说。学生辈作家林斤澜见他太过

冷落,拉他参加一个会议,主持人最后礼节性地请沈先生说话,他只

道:“我不会写小说,我不太懂小说。”沈从文一生“不懂政治”。1949

年前,他坚持“作家不介入分合不定的政治”,不加入“反动”或“进

步”的文学集团;“解放后他一心一意只想做一条不太让人翻动的被

文火慢慢煎的味道过得去的小鱼,有朝一日以便‘对人类有所贡献’”。

鲁迅如活到建国后,同样不会有什么大作问世的,这大概是肯定的了。

在现实生活中,不“喜欢”读鲁迅作品的大有人在。好多人,除了

在学校不得不读的有关鲁迅的课文外,能在课下读一读鲁迅作品的

人,实在是少得可怜,大家调查一下身边的人,就知道我所言非虚了。

因此,我觉得不要在神化鲁迅了,鲁迅同样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足,

不要在把鲁迅作为宣传工具了,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站到他应该站

的位置上去吧!

【对鲁迅的评价】

2009年12月20日

对鲁迅的评价 第三篇_鲁迅分析与评价

个性的鲁迅

摘要:犀利的笔触是人们对他最大的印象,在它之后确实自己来自内心的对人民对国家的爱,为救国而选择了文学的道路,中华名族的“民族魂”,极具个性的作家,用他自身的独特之处,诠释着爱国主义。

关键词:鲁迅 文学 个性 爱国

正文:我一直都认为对一个作家,一个作品的评价不能一概而论,而且不能固定不变,从一而终。因为一个作家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不同时代的人对其评价也可能不尽相同。所以我觉得简单的评价一个作家和作品是很难的。但对于鲁迅,我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认为鲁迅永远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他不是一个干时代浪潮的人,不是一个追风的人,他是超越了一般社会政治道德,超越了一般的社会规范的思想家。

他是时代的产儿,他既属于他的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成为中国人民精神的宝贵财产。大多数人对他的评价都是什么中国的民族魂之类的,而他给我的感觉就是他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他的个性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当中,他的经历、为人,思想都有他的个性之处。

鲁迅的作品所阐述的精神是无法离开他的个人经历的。在救国民的道路上他自己选择了一条与其他人所不同的道路。他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家道中落之家中,在家庭落寞的过程中,从小便体味了世态炎凉。在经历了种种尝试之后,认为学医并不能拯救中国,中国人需要拯救的是人们的精神世界,最终他选择了弃医从文。之后,他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并开始发表大量作品。

爱国诗鲁迅的最大特点。鲁迅从事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拯救中国,彻底来解放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他的作品经常描写社会底层人民来放映社会问题,希望人们能搞觉悟。

鲁迅的性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保持人格独立。鲁迅没有智者虚张声势、打拱作捐之陈腐,没有文人衣冠楚楚、道貌岸然之虚伪,更不存在旧知识分子无病呻吟、顾影自怜之恶习。他,生就一副傲骨,秉承先哲才气,鹤立鸡群,独往独行。

其二,真实的自我。鲁迅之所以独一无二(效仿之人多亦,但无人能比),关键是鲁迅的真实。鲁迅的真在于他敢于直言,公开说别人“不敢说,不想说,不愿说,不能说”的话。在《纪念刘和珍君》中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表现自己的愤怒。他是一名孤胆侠士,单枪匹马地向旧势力冲杀。他敢于戳穿伪道士的面纱,能为学生的惨死而呼号于天下。鲁迅虽然处在没有真言的时代,但他却用毕生精力去写他所看到的一切真实的存在。他的笔令论敌胆寒,让友人称快。他的真实在于血当汁墨笔当枪,而谱写的却是带有沧桑感的伟大人格。

其三,强烈的使命感。鲁迅之所以为鲁迅,是因为他不明哲保身,受到恐吓,他出门不带钥匙,以示不归之志。他不惜以其生命高扬理性,以其坚毅警示众生,因而使人望其项背终生敬仰。

鲁迅在文学创作上追求艺术,手法多样,同时见解独到,思想深刻。 他的小说最早显示了新文学的成绩,一出现就显示出大家气象,思想深刻,但不缺乏创作艺术,完成了中国古典小说到现代小说的根本转变。但他的生命哲学还未体现在此,而是体现在那一篇篇文笔优美,充满自己感情的的散文之中。《朝花夕拾》是回忆性的温情文字,同时也是他生平和思想发展的重要资料。其次,他关于社会制度,文化等等的深锐思想大都体现在他的杂文中,甚至,在中【对鲁迅的评价】

国现代文学史上杂文的发展始终是与鲁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总之,鲁迅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和形式特别见长,他对涉足的每一种文体都有独到的贡献。

鲁迅的小说打破了始终有讲故事的结构框架,致力于刻画国民的灵魂,表现国民的精神面貌。根据小说题材的需要自由的选取叙事角度和叙事方式,成为但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通过他在小说中塑造的一系列丰富深刻又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他也在此过程中将中国古典小说擅长的白描手法,语言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他作品中的一些典型人物,润土的肖像描写、孔乙己典型的语言描写、祥林嫂的、阿Q、鲁四爷等等一系列人物,他们的形象是否会活生生的站在你的眼前?没错,这就是鲁迅刻画人物形象的高超技巧所营造出来的效果,这些人物,包括书中的一些情节,每个读者都会历历在目。

他的散文诗集是他的另一座艺术高峰,它将深刻的人生哲理、独特的人生体验和丰富的思想结合了起来,创造了一个绚丽的,让人惊叹的文学与艺术世界。《秋夜》中刺向“奇怪而高的天空”中的枣树;《这样的战士》中面对“无物之阵的战士”;《失掉的好地狱》中废弛的地狱边惨白可怜的曼陀罗花;《雪》中“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开腾着的“雨的精魂”。很喜欢鲁迅描述的这种意境,让人读后有一种难以说出的感觉。读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总是感觉在挂念着什么。也许,这就是鲁迅的魅力所在吧。

他的杂文也也有他自己的个性,体现出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他的批判的笔触虽然犀利但我感觉却是恰到好处,往往能挖掘到历史,文化和人的深层,仿佛看透了这个世界一样,站在了社会的顶峰鸟瞰这个社会。他用他擅长的手法,对社会挖掘、批判,常常能够另辟蹊径,犀利泼辣。而且,他的杂文主观性强,常常能够让我看看到作者义愤填膺的样子,完全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了文章之中了,我想,这也许是鲁迅内心深处最有力的叹息愤怒之声了。

鲁迅的个性引起了当时很多作家的不满,如梁实秋、郭沫若等。尽管鲁迅与周作人同为兄弟,两人却有着天壤之别,这也算是他的个性吧。“鲁迅似乎站在地狱的门口,不断向人间发出惨烈的吼声;周作人则仿佛书斋中的道人,苦苦地咀嚼着人间涩果,把无奈化为轻淡的笑意,超然地弹奏着人性之歌。”(孙郁《鲁迅与周作人》)周作人的作品语言朴素平淡,思想感情忧愤抑郁或是美好的自然之景,很是悠闲,令人读了是一种舒畅的感觉。鲁迅确实让人义愤填膺,或是一种感觉旧中国缺乏光明,前途渺茫,这也是一些作家对他攻击的一个原因。但他作品中的光明却隐藏在了作品之中,他是在探索者拯救中国的道路,他是在解救人心!

鲁迅的很多优秀作品让人赞不绝口,但鲁迅先生不仅仅是文学家,。我敬佩他,向他学习,首先给我的获益不仅仅是文学上的,更多的是思想上的。他在思想上也是具有个性的,他的的伟大之处也正是他的思想。他的思想是深刻的,他超出了一般人的思想的地方,他对任何事情都不是以一种乐观的态度来看待。在他冷峻、犀利、刻薄各种不满的背后,却是有着很深的孤独感和落寞感,有着一般人所不具有的那种深刻的悲悯情怀。正是这样一种情怀,使他超越了自己的时代。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家,他属于当时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为他们呐喊着。他把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那些病态社会的病态人们的身上,他在深刻的体验着他们内心深处的那种麻木的痛苦。其中《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地说,革命者为愚昧

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他看到这些病态的人,对他们的愚昧既有怨恨,又有同情,还努力的帮助这些社会底层的愚昧的人们。他对一些人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孔乙己的不幸结局是让人同情的,封建的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太深,孔乙己也是深受其毒害,鲁迅对孔乙己的所说所做也是非常的气愤的。难道“偷”与“窃”真的有什么不同吗?鲁迅对其也是深深的讽刺,却又因为他是受害者而同情着。这也算是鲁迅的两面性吧,鲁迅的两面性也是他个性的体现。

鲁迅的个性也体现在他的大胆尝试。在他年轻时毅然决然的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认为要救过就要从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并努力尝试着改变着一切。他大胆的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努力去推崇新文学。

鲁迅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在一些方面是由他的个人经历所决定的,然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国家,对人民深深的爱。这是由于这正爱,鲁迅对人民“怒其不争”,早就了他犀利的笔触和他独特的性格,一个文人,却抱着虽是要“我以我血荐轩辕”,真正的值得我们钦佩。

因为有你的爱国,你的个性,中华民族的“民族魂”,你,永远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参考文献:

《鲁迅谈国民性》 李卉编 新华出版社 2005.12

《鲁迅全集》 鲁迅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11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朱栋霖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鲁迅与周作人》 孙郁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7.1

对鲁迅的评价 第四篇_名人评论鲁迅

鲁迅

名人评论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摘自《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老舍: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茅盾:要冒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

鲁迅逝世时,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下这样的话: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怀鲁迅》郁达夫,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原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第七卷第五号。

鲁迅文集选

《而已集》文选 《鲁迅传略》 《伪自由书》文选 《野草》 《朝花夕拾》《呐喊》文集《且介亭杂文》《二心集》杂文集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白光》 《端午节》 《风波》《故乡》 《孔乙己》、1918年5月发表首次用笔名“鲁迅”的中国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来又发表了《明天》《社戏》 《头发的故事》 《兔和猫》 《一件小事》 《鸭的喜剧》《药》 《彷徨》文集《祝福》 《兄弟》 《在酒楼上》 《伤逝》 《离婚》 《孤独者》 《高老夫子》 《示众》 《长明灯》《肥皂》 《幸福的家庭》 《坟》文集《题记》 《我之节烈观》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娜拉走后怎样》 《未有天才之前》 《论雷峰塔的倒掉》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说胡须》 《论照相之类》 《看镜有感》 《灯下漫笔》 《春末闲谈》 《论“他妈的!”》 《杂忆》 《从

胡须说到牙齿》 《寡妇主义》 《坚壁清野主义》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写在„坟‟后面》 《藤野先生》《父亲的病》《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二集》

鲁迅故居

绍兴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约建于十九世纪初叶。1881年9月25日鲁迅就出生在这里的西次间,一直生活到1899年18岁去南京求学,以后回故乡任教也基本上居住此地。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这里原有的正中大门是六扇黑漆竹门,改建后已不复存在。新台门整座屋宇是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它是老台门八世祖周熊占 ( 1731~1821)在清朝嘉庆年间购地兴建的,同时建造的还有过桥台门。 鲁迅曾高祖一房移居新台门,世系绵延,到了清光绪、宣统年间,整个周氏房族逐渐衰落。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群屋宇连同屋后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拆掉重建,但鲁迅家居住的地方主要部分幸得保存。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整修,已经恢复旧观,原来的家具也多数找回,并按原样陈列。鲁迅故居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书籍

1、《心灵的探寻》《走进当代的鲁迅》《与鲁迅相遇》《闲话鲁迅》 原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的几部关于鲁迅的作品,其中多有叩问心灵的呐喊。

2、《一个人的爱与死》 林贤治

激情的作家,然而又不缺乏理智;诗人的气质,语言源至内心;他的观点无论你赞成与否,你都得承认,在林贤治的心中,鲁迅确实如此!因为林贤治是用心去写这部著作的,他没有糊弄读者!

3、《鲁迅的最后十年》 林贤治

这是一部当代水平最高的鲁迅评传,有关于鲁迅与胡适的经典学理对比,有鲁迅与西方各哲人的心灵相通之处。深刻到学贯中西,浅显到中学生皆能阅。

4、《鲁迅评传》 曹聚仁

这是与鲁迅同时代人写的水平最高的评传。作者是有名的出版家,与鲁迅关系很近,但行文中立客观,又内容翔实,看后能真实的逼近鲁迅。

5、《被亵渎的鲁迅》孙郁

是最早一部收集鲁迅同时代骂鲁迅的文集,材料很全。也可以阅读陈漱俞的《围剿集》,题材相同,分类不同。

6、《鲁迅与许广平》 倪墨炎

长篇传记连载。

7、《鲁迅与朱安》 叶卉

将鲁迅先生鲜为人知的一段经历剖白于人前,写得很沉实。

8、《周海婴访台归来话家常》 于立霄

鲁迅曾用笔名

鲁迅笔名共计179个:

一字笔名有15个:卂 飞 树 俟 独 洛 干 豫 L 敖 隼 旁 迅 直 庚;

二字笔名有116个:干凡 飞迅 直庚 树俟 独洛 敖隼 旁斡预 L.S. 丁珰 丁萌 士繇 E.L. 及锋 之达 子明 丰瑜 元艮 元期 不堂 中头 中拉 长庚 公汗

风声 巴人 龙刚 且介 且文 史赉 史癖 白舌 白道 令飞 飞斐 冬华 乐文 乐贲 乐雯 品音 记者 动轩 仲度 华圉 自树 许遐 许霞 迅行 苇索 杜斐 何干 一尊 余铭 译者 张沛 阿二 阿法 苗挺 直入 明瑟 罗怃 佩韦 周树 周悼 庚辰 庚言 孟弧 封余 荀继 茹莼 树人 候堂 独立 姜珂 洛丈 神飞 敖者 莫朕 桃椎 索士 索子 晓角 翁隼 唐俟 旅隼 朔尔 家干 家斡 宴教 冥昭 焉于 黄棘 梦文 雪之 常庚 曼雪 崇巽 符灵 康郁 隋文 越丁 越山 越侨 越容 楮冠 鲁迅 尊古 游光 遐观 编者 虞明 豫才 燕客 霍冲 孺牛

三字笔名有37个:华约瑟 齐物论 唐丰瑜 唐元期 黄凯音 戛剑生 康伯(白)度 隋洛文 葛何德 董季荷 敬一尊 朝花社 编辑者 编纂者 纂述者 杜德机 何家干 何家斡 即鲁迅 张承禄 张禄如 周玉才 周动轩 小孩子 丰之余(瑜) 韦士繇 邓当世 白在宣 周树人 周樟寿 周豫才 宓子章 赵令仪 某生者 倪朔尔 栾廷石 孺子牛。

特殊类有11个:ELEF 旅沪记者 宴之敖者 楮冠病叟 中国教育社 奔流社同人 译文社同人 铁木艺术社 旅沪一记者 朝花社同人 上海三闲书屋

对鲁迅的评价 第五篇_如何评价鲁迅小说

如何评价鲁迅小说

【对鲁迅的评价】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也在他手中成熟乃至巅峰之作。

鲁迅的小说主要表现为内容和形式上。(一)内容表现深切主要有独特的题材,独特的眼光和独特的模式。1,其独特的题材为社会上病态的人,主要有以《祝福》里的祥林嫂,《故乡》里的闰土为代表的农民,以孔乙己 丁举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以涓生 子君为代表的新知识分子。2,独特的眼光:主要是精神上的病和苦,病的是啊Q苦的是涓生和子君3,独特的模式是看与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的结构模式。在《祝福》中的祥林嫂的阿毛被狼吃后到处给周围的诉苦后的情况是看与被看的模式。在《狂人日记》里是吃与被吃,启蒙与被启蒙者之间的关系模式。在《故乡》《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等中都表现出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

(二)在形式上1,文体多样:主要有《狂人日记》的日记体,《伤逝》的手记体,《阿Q正传》的传记体,《起死》的戏剧,《故乡》《戏剧》的散文体。2,视角多变。小说中的叙述者,《孔乙己》中的伙计,《祝福》中的我,《伤逝》中的涓生等。3,语言多意,含蓄,简约又意味深长。【对鲁迅的评价】

鲁迅正是对这一生存状态的重视通过小说揭示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从而使自己超越时代,具有民族意义与价值。

对鲁迅的评价 第六篇_对鲁迅的赏析

对鲁迅的赏析

鲁迅是一个深刻的人,他的文章没有什么多余的语句和矫情的举动,语言生动而又精炼,文风爽朗而又质朴,情感真挚而又细腻。早期鲁迅接触的是中国传统书籍,青年时期后又接受了西方的科学理性思想,这使得他的文章既有中国古典文言文小说的底蕴,又有着深刻的西方理性简约的文笔,虽是白话却有着古代文言的韵味和透彻的见解,这就让他的白话文章比其他作家的更耐读,篇幅虽短小,却像一个长篇,一句话里富有更多的情节和曲折,经得起推敲玩味,蜻蜓点水,但深藏着暗涌和冲突,一句话表明立场心情,虽然有时我们不太在意

;有时候他的一些散文也可以作为诗来读,鲁迅找到了白话文中优美的音韵和节奏,就像一坛清酒,白爽而又淳厚,即使他是第一个实践者,通读那时期的文章,我觉得他的语言还是最好的,通过文字的叙述你就可以看出不同作家的功力,在感情的把握,述说的方式,周围环境的认识,我认为现代还没有一个人能超过鲁迅。一个作家空有文笔的技艺,没有文人的胸怀和情感,这个作家和他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伟大的文学作品是靠情感引起各个时期人们的共鸣;有人说鲁迅的作品只有结合时代看才有意义,我不这样认为,如果把鲁迅从那个时代抽拖出来,看他的文章,你是被他的正义感和温和的情感所感动,你仍能感受到他的担忧喜乐和身为中国人的责任,你仍能被他小时的百草园和故乡的闰土的点点滴滴而感到温馨,仍能被他博大的胸怀和深沉的期望所感染,他的作品具有了超越时代的魅力。其实鲁迅也是一个正常的人,他不应该被神化,也不应该被特意的抬高;人们说他的文章犀利老辣,写作的地方被称为老虎的尾巴,他表现出的也常常是一个斗士和反击者,好像只要他批评的人都是坏人,跟他有联系的所谓好友的都是正义的一边,人们错误的把鲁迅作为评断那个时代好坏的标准,以至于不敢评论他的正确与否,忘记了他批评的一些人所做的事情和他自身的性格缺陷,忘记了鲁迅内心真实的情感世界,然而鲁迅是怎样的呢?这分为两方面,一方面,鲁迅是一个内心柔软细腻的人,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对新生的关怀,这些在他的一些回忆的散文小说和对待青年作家的态度中是能看出来的;另一方面,他对外却又表现的刚毅不屈,激进的回应那些意见不和的观念,与不同的人争论,这其实是矛盾的;在外不满所处时代的一些事和人,而心中却又向往着美好的生活,希望用温和的态度对待一切,人与人也应该是平等真诚的,然而期盼的总是与现实相反的,鲁迅一个人无法改变,使得他的内心总是很焦灼,变得具有攻击性,也只有一个富有民族感使命感的人才会这样,如果他想像其他文人一样安逸轻松的生活,鲁迅是不会表现成这样的,他可能是胡适,清清爽爽,不会带有什么刺头,让人不适。在一个封建社会崩塌西方列强入侵下成长起的一个敏感的孩子,接触了东西文化的争斗和互融,世间的人情冷暖,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和喜迎西方理念风气下一个孤独战斗的文人,甚至到死都不肯原谅这个社会的老人,鲁迅的一生五味陈杂,那个复杂动乱的年月赋予了他性格的多变,也造成了自身的矛盾,时代的动荡在鲁迅的外在表现的淋漓尽致,鲁迅的矛盾也成为了大家的矛盾,这时的鲁迅好像变成了一个普通人,他代表了大众,人们都渴望着有新的生活,新的国家,却找不到出路而感到迷茫,人总是活在绝望中,时间一久就会变得的麻木,只是鲁迅的热情让他表现的更煎熬更压抑,也好像只能用一杆笔来表达他的愤慨,在空旷的莽原上呐喊仿惶。鲁迅在现代慢慢淡出我们的社会,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鲁迅的位置显得有些尴尬,曾经其他一些被掩盖的作家慢慢浮出水面,也渐渐的被我们熟知喜爱,仿佛鲁迅的争斗和反抗的精神已经不为我们所需要,鲁迅似乎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慢慢消失,但我要说的是,中国现代白话文和文学的起源是从鲁迅开始的,而且一开始就是一座高峰,无论是他的文学技巧,还是他给我们的国民启迪,我们不能忘却,我们要在心中有一个鲁迅,去思考人生和认识社会,拥有自己的意识和思想,我想这才是鲁迅的文章和人格给予我们的意义。

作者:陈政

对鲁迅的评价 第七篇_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与看法

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与看法

1、《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罣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玉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

2、“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中国小说史略》)

《红楼梦》中的人名隐意

书中很多人物的名字,其谐音都有特殊的含义,或讽刺,或感叹,是为红楼梦的艺术之一。脂砚斋的批文指明了部分的隐意。

贾宝玉——假宝玉

贾府——假府

甄士隐——真事隐

甄英莲——真应怜

霍启——祸起

封肃——风俗

贾雨村——假语村(言)

贾化——假话

娇杏——侥幸

冯渊——逢冤

秦可卿——情可轻、情可倾(2种说法)

秦钟——情种

詹光——沾光

卜固修——不顾羞

卜世仁——不是人

吴新登——无星戥

石呆子——实呆子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

单聘仁——擅骗人

戴权——大权

张友士——张有事

秦业——情孽

钱槐——奸坏

青梗峰——情根峰

仁清巷——人情巷

十里街——势利街

贾政、贾敬——假正经

潇湘馆——消香馆

梨香院——离相怨 蘅芜院——恨无缘 怡红院——遗红怨 群芳髓——群芳碎 千红一窟——千红一哭 万艳同杯——万艳同悲 王熙凤:站在冰山上曝晒的凤凰。 (一说“亡西风”)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yl/464076/

推荐访问:评价鲁迅的名言 对鲁迅的评价1000字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