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录大全 > 名人名言 > “慎独”

“慎独”

时间:2016-12-23   来源:名人名言   点击:

【www.gbppp.com--名人名言】

“慎独”(一):慎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慎独”的渊源及其现实意义

一、“慎独”的渊源与释义发展

1、“慎”、“独”的文献例证

众所公认“慎独”即“慎其独”最早出现在《大学》和《中庸》里,追本溯源,“慎独”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渐次发展的过程。“慎”与“独”作为单字在先秦的典籍中出现是很多的。在《尚书》中“慎”就有三十几处出现,如“克慎明德,昭升于上”(《周书・文侯之命第三十》),“独”也有几处出现,如“无虐茕独而畏高明”(《周书・洪范第六》),《春秋左传》里的“慎”多与“守”字结合,如“府库慎守,官人肃给报告”(《春秋左传・哀公三年》),《周易》里也有这二字,如“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说文解字》曰:“慎,谨也”可见“慎”就是谨慎之义,上古文献通常作这种解释,而“独”字本义是犬好斗则独而不群,本义废弃,用假借义,可解释为单独、独处、或老而无子。还有重要一点,儒门经常引用阐发思想的《诗经》内虽无“慎独”出现,但已蕴涵了后来慎独的意思。此后在《大学》、《中庸》里开宗明义提出“慎独”一词。

2、《大学》、《中庸》中的“慎独”表述

《大学》有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有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3、汉唐注家对“慎独”的阐释

从东汉起对于“慎独”的阐释都是具有继承性的和发展性的。东汉郑玄是最早给“慎独”一词释义,郑玄注“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再到唐代孔颖达的《礼记正义》,根据疏不破注的原则,孔颖达对“慎独”所做的疏解与郑玄的注是不相违悖的。汉唐之际,由于当时当权者给予郑氏、孔氏显赫的学术地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这一时期“慎独”的主流释义。【“慎独”】

4、宋明时期

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中关于“慎独”的解读实际上都继承发展了郑玄对于“慎独”的阐述。朱熹在《大学章句》注:“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在《中庸章句》中,朱熹又注:“独者,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通过对朱熹的章句集注以及其文字的研习,可以看出朱熹除了沿袭自郑玄以【“慎独”】

来的传统看法,即认为“慎独”就是在独处时更要谨慎戒惧,在人所不知不闻之地加紧个人道德养成,不可自欺,还将“独”的内涵扩大了,朱熹的解读较之郑玄的发展之处在于使“独”包含了内心独知的意义。在郑玄看来,“慎独”之“独”只是空间上的独处,是别人无法干预的地方。而朱熹理解的“慎独”之“独”除了上述之义外,还指一种人不知而我心里独知的“独”,这个去处虽慎隐微,却是内心正或不正之所由分,不可不谨。由此可见,朱熹对于“独”的理解更进一步。《大学》、《中庸》中的"慎独"还逐渐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命题,学者对这慎独二字,独即天命之性所藏精处,而慎独即尽性之学。”(《刘子全书》卷五),“慎独之功,只向本心呈露时随处体认去,使得全体荧然,与天地合德。”(《刘子全书》卷六《证学杂解》)。到王阳明时把能否做到“慎独”作为“立诚”的最重要内容,并把它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良知的重要道德标准。

综上,《大学》、《中庸》的“慎独”释义是经历了上述继承发展的过程的,严格说并没有一个统一释义的定论,历来对《大学》、《中庸》的“慎独”解释,就其都是指向内心道德修养这一点是一致的。因此结合各家释义,本文就《大学》、《中庸》的“慎独”含义归纳理解为“谨守道德之心”。

二、“慎独”的现实意义

“慎独”就是“谨守道德之心”。那么何为道德?“道德就是关于人们的行为的规矩或准则,在本质上是为了某一范围内人们的利益而提出的对于人们行为的约束。

“慎独”就是“谨守道德之心”。那么何为道德?“道德就是关于人们的行为的规矩或准则,在本质上是为了某一范围内人们的利益而提出的对于人们行为的约束。

现在对于“慎独”的现实意义的分析大多是基于传统解读进行的。原因就在于《五行》篇中关于“慎独”的解释和朱熹等人对于“慎独”的传统理解相比,在实践意义上缺乏可操作性。《五行》篇中将“慎独”归结为内心对于仁、义、礼、智、圣五行的专一与专注,进而统摄诸德而不失于性道之本质。这是具有形上意味的归结,在寻常百姓看来,这种说法不好理解难以践行,缺乏实践上的动力。而郑玄与朱熹的解读,强调闲居时要和有人监督时的行为相一致,这是将“慎独”下达到日用伦常层面后的一种道德自律,这样“慎独”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变为一般人修德修身时的途径,而不只是君子实现其圣人理想人格的专有门径。这显然比本义更能让世人接受,同时,在实践方面更具有效性。

当今社会物质条件高度发达,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时,有些人却失去了灵魂家园的绿洲,有些人开始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廉洁奉公,一不小心踩进罪恶泥潭,经不住各种诱惑,从此抛弃了自己的道德操守,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是因为不能谨守道德之心而造成的恶果,应该引以为戒。可见,“慎独”就是挂在心头的警言,是阻止陷进罪恶泥坛的一把保护伞,是提升修养的一个弥久自新的好方法。那么怎样能做到“慎独”呢?当今时代要求我们要拥有一份主动认识自身的自省意识,一份对主体觉醒所必备的忧患意识,这对于形成“慎独”至关重要。自省是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反省,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事应当做,什么事不该做。鲁迅先生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和更无情的是解剖我自己。”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经常自省是

我们必修的功课。一个人能经常检点自己的行为和言语,及时作出调整和约束,这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自己犯错误,提高自己的修养。何为忧患意识?《中庸》讲“戒慎恐惧”,《尚书》讲“怵惕惟厉”,《诗经》讲“战战兢兢”,《周易》讲“终日乾乾”都是这种忧患意识的反映,忧患意识体现的是一种居安思危的高超智慧,有助于我们把握自己的道德底线,防患于未然,从而更好的应对一切。自省和忧患这二意识的具备能够积极促成“慎独”的达成,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心所逾不逾矩”,以此更好地来实践于实际的生活。“慎独”就是这样一种简朴的修身方法,需要我们“学而时习之”的长久修炼,正如“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所说,没有对“慎独”的执著不懈的追求,又怎得完美崇高的道德境界和人格魅力?生命有如厚重的大地一样如此真实而具体,因此它应在该清醒的时候清醒,来吟唱人性真实的凯歌。因此用这晓畅朴实的简单哲理来更好的优化我们的人生,使人生少有负重,使生活变得轻快,从简约生活中领略生命的原汁原味。

“慎独”是一种随时随地都伴随我们的道德自觉和自律,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道德修养方法,有助于修身正心。培养“慎独”能力,实践慎独的修养方法,可以锻炼和加强一个人在道德修养方面的自我控制力,使道德修养成为自我的内在要求,从而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此外,我们还应做到慎独而不唯“独”,也就是说我们要在有无人知晓,有无人监督时都同样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绝不因为无人知晓而肆意妄为,也不能因为有人知晓而做表面文章,要时刻专注于内心信念。

课程名称:

姓 名:

学 号:任课老师: 历史学与思想史 高 旭 201220478 夏 绍 熙

“慎独”(二):慎独

慎独

2013-01-12 19:10 作者:性淡如菊47342人读过 | 2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慎独,语出《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体意思是:“道,是不可分离的,而分离开来的东西,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要谨慎自己的言行。

慎独是一种情操,一种修养,一种自律,一种坦荡。它是指人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为。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慎独。只有慎独,才能成为真君子。失去慎独,都是伪君子。慎独,是一种操守,一种淡定。慎独的人每做一件事,每一起心,每一动念,都认为天知,地知,神知,我知。举头三尺有神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很多事,我们偷偷做了,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却一夜之间天下净知。

慎独,在自觉的状态下,体会着生命本真的乐趣。慎独是心灵的自然有序,是自觉的天人合一。慎独是一种清明的境界,一种高尚的情操。坚守慎独,感受纯真。生命恬然,生活坦然,心灵和谐,从容豁达,宽容大度。慎始敬终,默默无闻,无为而无不为。慎独的人纯洁而善良,真诚而守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任世界物欲泛滥,永远坚守内心的纯净与宁静。他们人性的最高处,向世人昭示了生命的本真与智慧。慎独就是挂在我们面前的一面镜子,时时提醒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看不见就干见不得人的事。

【“慎独”】

史上某宰相供公职,夜间,在家处理公务,点朝廷供应的蜡烛。夜深了,公务理毕,转入私人读书时间,则吹灭朝廷供的蜡烛,转而点用私家蜡烛。家人曰:夜深人息,何必如此,又没人看见。此公曰:君子当慎独也,人此一生,所作所为,不为做给别人看,是为对自己有所要求、有个交代。君子修身,贵在慎独!

《五元灯会》上曾载有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徙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做人做事贵在自觉。( 文章阅读网: )

慎独,是深谷幽兰,是夜空星辰,是云外明月,不会因为没为深处幽谷而不芬芳,不会因为没人看见而不散发它的光芒。柳下惠坐怀不乱,许衡不吃无主之梨,杨震不收黑夜之金,许由清溪洗耳,屈原被流放仍然“沐后弹冠,浴后更衣”无不凝聚人性的光辉。

《淮南子·说山训》曰: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行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君子慎独,如兰生幽谷,舟行江海,无人也始终如一。只有独处,才见自己赤裸裸,没有虚伪的伪装,没有曲意的迎合。我们在此时,可以看见最真实的自我。当我们率意真诚,人前人后一个样,也就做到超凡入圣的慎独。

慎独是一种使自己心灵更加强大,道德更加纯洁的一种修炼。慎独是在静夜里关照内心,是否还有贪欲,是否还有淫念,是否还自私自利,有违道德。慎独,是穿透内心,让自己赤裸裸,全身心通透,成为一个水晶玻璃人。

君子慎独,要有严格自律,有良好的道德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防微杜渐、未雨绸缪,时刻不脱离道。

君子慎独,做人做事要有持续性,守节不变,内心强大,坚定不移,始终如一,要能受得住诱惑,能耐得住寂寞。

君子慎独,要有坚定的意志品质,高尚的人格,有甘于清贫淡于富贵超然,有做事无愧于心的泰然,有得失任评说的淡然。

君子慎独,做人要忠厚,处世要率真。让真诚是自内至外的,让言行自然流露。要无愧于天,无愧于心,无愧于人。要做真人,做老实人,办实事,办真事。

君子慎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与时俱进,天人合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用一颗宁静的心来关照内心。

用一颗宽容的心来包容世界。

用一颗富于责任感的心来担当。

用一颗淡泊的心来明志。

用一颗感恩的心来生活。

用一颗敬畏的心来善待生命。

【“慎独”】

人生就应该活得风生水起,就应该有一种精神与信念让自己燃烧与沸腾 。慎独是一种最好的体现方式。君子慎独一词最早出自【礼记中庸】,字典上是这样解释的:指人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为。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慎独”】

这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慎独是一种品德,一种精神,一种坦荡,一种伟岸。

说起慎独,不仅是先哲们追求的目标,就是今天处在喧嚣复杂、物欲横流社会里的人们,慎独也是人人努力追求的思想境界。

慎独是一种智慧,一种谦虚,一种淡定。一种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渴望。

慎独就是在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中,体会着生命的乐趣。而不是在张扬下吹嘘着自己,贬低着他人。慎独是心灵的井然有序,只有这样的生命才是美丽与永恒的。

雷锋叔叔用平凡的善举诠释了慎独精神丰富的意蕴和内涵,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深山信使王顺友,心系山民,20年如一日,上高山,下深谷,冒严寒,顶酷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面对获奖他是这样说的:自己的头脑要清醒,绝不能轻飘飘的。作家最重要的还是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写作。家乡为其修造故居。遭到了他的拒绝。香港教育界的传奇——钟期荣和胡鸿烈夫妇,为创办树仁大学奉上毕生积蓄4至5亿元。真正的优秀者都是慎独和谦虚的。他们慎始敬终。不遗余力,默默无闻却又积极有为。让我们相信慎独能改变社会,而他们为慎独做出楷模。我们敬畏的不仅仅是他们做人所坚守的诚实与善良。更有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与豪迈。他们已经站在了灵魂与智慧的高处,向世人昭示了生命的雄奇与伟岸。他们生命的质量对于世人总是充满着魅力与诱惑。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鼓舞着人们正心诚意、身体力行的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

慎独是一种境界,一种情操。感受慎独这份情怀,人生的苦恼都会被抛到九霄云外。我们都会在自我陶醉中得之坦然,失之泰然。并且感受生命的恬然。只有具有慎独精神,才有宽容与礼让。才有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正是由于缺乏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有人用自己的灵魂和人格作抵押而求一劳永逸。却不愿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进行创造性的投资,获得属于自己的财富。也正是由于没有慎独的境界。于是有了贪官污吏,有了以下嚣张的几句话:我爸爸是李刚。我是县委书记。更有了那不知廉耻的一句: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于是乎人前是人,背后是鬼。人前不说,背后乱说。搅得局面一团糟的现象应有尽有。

慎独就是挂在我们头上的一面镜子,时时为我们敲响警钟:不要因为别人看不见就放松对于自己的要求。要知道, 张扬的日子永远不会有收获,让我们学会慎独。尽心尽力的实干,踏踏实实的奋斗。即便忙忙碌碌,默默无闻。也会感到充实与幸福。

“他律·自律·慎独”主题班会

编制:彭 林 姓名: 班级: 来源:湖南醴陵第四中学 发布时间:2010-12-29 查看次数:4761

【“慎独”】

【诵读经典】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

‚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德产之致也精微。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礼器》

‚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

‚《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是为对贤第一要节。后人广其说曰:‘暗室不欺’。所谓暗室不欺有二义焉:一在私居独处之时,一在心曲隐微则人不及知。惟君子谓此时指视必严也。‛——康熙 《庭训格言》

‚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朱熹《朱子语类》

‚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这就叫慎独。‛

——刘少奇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先贤遗韵】

故事一:我心有主

《元史》载,宋元之际,世道纷乱。学者许衡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棵梨树,行人都去摘梨止渴。惟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你为何不摘梨呢?‛

许衡道:‚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他迂腐:‚世道如此纷乱,管他谁的梨?它已没有主人了。‛许衡说:‚梨虽无主,但我心有主。‛

分析:心灵需要自我维护。纯洁的心灵是智者所追求的,心灵有了污点,人生也就不再完美了。

故事二:不畏人知畏己知

清朝雍正年间,叶存仁先后在很多地方做官,历时三十余载。一次,在他离任时,僚属们派船送行,然而船只迟迟不启程,直到明月高挂才见划来一叶小舟。原来是僚属为他送来临别馈赠,为避人耳目,特地深夜送来。他们以为叶存仁平时不收受礼物,是怕别人知晓惹出麻烦,而此刻夜深人静,四周无人,肯定会收下。叶存仁看到此番情景,即兴写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随后将礼物“完璧归赵”了。

故事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相传,我国东汉时有一位被誉为“关西夫子”的清官杨震。他任荆州刺史时,发现一个叫王密的人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朝廷接受了杨震的举荐,委任王密为昌邑(今山东金乡县)令。王密对杨震十分感激。他私下拜会杨震,执意送上10两黄金以表谢意,并低声说:“黑夜里,无人知道,您就放心地收下吧!”杨震脸色阴沉,斥责道:“你送黄金给我,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呢?自古以来,君子慎独,哪能以为无人知道,就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呢?”一席话,说得王密羞愧难当,他急忙起身谢罪,收起金子走了。

【他山之石】

“慎独”(三):2015严以修身关键在“六修”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yl/127633/

推荐访问:慎独慎微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