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美文 > 名家作品 > 史铁生性格

史铁生性格

时间:2014-08-08   来源:名家作品   点击:

【www.gbppp.com--名家作品】

史铁生性格(一):浅论史铁生小说生命意识

摘要

一个经历种种磨难的当代作家,一个对自己命运说“不”的人,却用一个残疾人的眼光,发现了人世间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用一个残疾人对生命的解读,道出了最为健全,最为丰满的人生哲理。他不断向上天发问:“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从而指引着他不断寻找答案,不断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通过与死神的多次心灵沟通,他为自己活下来并且有意义的活着找到了充足的理由: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样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但正是因为他的不平凡造就了他顽强的个性,在面对命运的不公时,他不是自暴自弃,相反,是迎难而上,与之抗争,并伴随着冷静之后的思考和感悟,使他一步步走向光明,走向成功。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就是中国当代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史铁生。

关键词:史铁生生命意识 宿命 抗争 欲望

Abstract

Through all the hardships of contemporary writers, one of their own destiny says "no" to people, but with a vision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discovered a human world of truth, goodness,beauty and falseness,abuse,uglinessl; used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life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revealed the most perfect, most well-developed philosophy of life. He constantly to God ask: "what human alive? Living what for what? "To guide him continually searching for the answer, continue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life. Through and death of repeatedly soul communication, he for own live down and has significance of live with found has adequate of reasons: a people, was born has, on is no longer is a can debate of problem, and just God handed he of a facts; God in handed we such facts of when, has way guarantee has it of results, so, death is a inevitable will comes of Festival. His life is unusual, but because of his extraordinary makes his stubborn personality, when fate in the face of injustice, he is not despair, on the contrary, is on the difficulties, and fight, and accompanied by calm reflection and comprehension, made him step by step toward the bright lights, a success. His writing and his life was completely homogeneous, in his "night writing", most sound and his torn body out of the fullness of thought. His experience is the suffering of life, but there is clear and express joy, his words of wisdom, illuminating it is our growing dark heart. He was one of the most admirable writer in China – Shi tie-sheng.

Key words : Shi tie-sheng Awareness of life Fate opposition Desire

绪论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命运、路,上帝本来不公平,上帝给了你一条艰难的路,是因为觉得你行„„如果注定有人要倒运,那么还是让我来吧,没有谁比我应付的更好了。”①史铁生在残疾的折磨下,在与死神的纠缠中,经过苦苦挣扎,最终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为自己,也为他一样遭受困难命运的人找到了活下来的信心和一条光明的出路,吹响了生命的号角。

史铁生之所以是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与他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他是一位残疾人,在豆蔻年华之时,他残缺了双腿,成为人们眼中的“另一类人”,这无疑是他毕生最大的磨难。这意味着他在社会中与残缺了与其他人生存同样的权利——运用双脚走路。脚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但并不意味着失去双脚的人就不能生存,所以,“另一类人”这种说法,我不赞成。毕竟,他——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除了同一般人一样,能料理最基本的生活之外,还能思考、写作,这与一般人有何区别呢?甚至比一般人还要强。且更富有智慧与思想。这样一个人,完全不能称为“另一类人”。其次,他是一个富有顽强生命力的人,是一位哲学家、思想家,更是一位宁静的智者。因为他身体的残疾,来自身体的痛苦和外界的压力(歧视与偏见),使他身心疲惫。但他不肯轻易向命运与痛苦低头,仍不懈地与之抗争。正是凭借他顽强的毅力,坚强的斗志,使得他在与命运抗争时,在与死神纠缠时,不折不挠,最终,以精神的豁达战胜疾病的痛苦,以理智的思想驳倒求死的心。

一、宿命与自卑

(一)不幸的宿命

一秒钟以前,无论从哪方面说他都该有个好的前途,但一秒钟过去了,那美好的生活与光明的前途从此离他远去了。他原来很健壮的两条腿彻头彻尾成了两件摆设,并且日渐消瘦为两件非常难看的摆设,这意味着残酷和痛苦将折磨着这个人以及他今后的日子。这就是宿命——史铁生的宿命。伴随着宿命而来的,也将是深深地自卑,甚至是绝望,但不至于寻短见,相反,是逆流而上,虽自卑,但不自暴自弃,因为事实摆在面前,必须首先承认自身残疾这个事实,然后勇敢面对,迎难而上。简言之,就是坚强的活着,有目的的活着。死,不见得可怕,死是迟早都要到来的节日,我们活着,就想着活着的事,我们大可不必关乎死,我们还要冷落它。这就是史铁生的生命意识。

然而,事实依然是事实。二十岁,青春的大门刚刚向他敞开,却就要关闭;那种神秘美好的生活刚刚向他走近,展露了一下诱人的色彩,却立刻要离他远①史铁生:《山顶上的传说》, 努努书坊,

去„„双腿既然已经没了,他首先想到的是死,然而,他那时的想法是:我得不到什么了,并不是像英雄或伟人那样不能为社会贡献什么了。这就是史铁生笔下的事实,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史铁生的宿命本就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深深陷入强烈的自卑中,自卑成了他那一时期完全的心绪,也贯穿于他小说的写作当中。但这自卑并不等于就是自暴自弃,它只是一种心绪,是残缺的身体给他的一种来自心理上的压力,是对客再现的一中心理反应。是摸不着,也忘不了的东西。所以,史铁生自己在深深地自卑中,既感受到了压力,也感受到了动力。压力不言而喻,动力则来源于他自卑之中永不言弃的精神毅力,一次次支撑着他走下去,或者来源于他冷静的思考,理智的情感和睿智的思想。也或许来源于他的欲望。他说过:“史铁生最根本的性质有两条,一是自卑,也即怕;二即欲念横生,也即要。”①所谓要,即史铁生的欲望,这欲望促使他不断争取,不断抗争。之后,那便是冷静的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活着又有什么意义?最终,他用身体力行的经验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责任,世界上最牢固的东西是感情,你为了让你的亲人不受伤害,为了别人的需要活着,就是这么一回事。再者,生活是活着的人的事,既然我还活着,那就要好好地活。“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②

史铁生将自己的这种“生命意识”贯穿于写作之中,无不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和鼓动作用。对他自己如此,对我们读者或一般人也是如此。他的生命意识包含了自卑的情绪和与命运抗争的顽强毅力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二)自卑情绪在小说中的体现

史铁生把自己的自卑情绪寄托在他笔下的主人公身上,同时也折射出他内心深处强烈的自卑。在《山顶上的传说》中,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的相爱是受歧视的,不被承认和许可的,在他们相爱的日子里,当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恐惧总压在他的心头——“她不能回家晚了,不能在回家的时候不回家,否则她的父母就又要怀疑她是和他在一起了,就又要提心吊胆或者大发雷霆。他就像是瘟疫,像魔鬼;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像是在探监;他们的爱情像是偷来的„„这些感觉就像是一把“达摩克利斯剑”,悬在他们心上,使幸福的时光也充满了苦难。现在她就要走了,到很远很远的南方去了。”③可见,男主人公即使处于热恋中,也有危难会随时降临的恐慌,这便是男主人公自卑情绪的体现。然而,即使是这种自卑情绪,也丝毫阻挡不了他们的相爱。只是他们的爱太艰难、太寒酸。

自卑情绪几乎成了史铁生小说必不可少的元素,他的自卑即是小说主人公的自卑,但他的自卑却又比小说主人公深刻得多,沉重得多,因此,他的自卑有着①

② 史铁生:《病隙碎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第37页。 史铁生:《我与地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第2页。

③ 史铁生:《山顶上的传说》,努努书坊,

更为深厚的意义和内涵。小说《宿命》中,即流露出史铁生深刻的自卑。二十岁,正值风华正茂,他却被残疾无情的宣告了无期徒刑。这是一个多么残酷的打击。又是一个多么严酷的事实,再伟大,再坚强的人儿也不能很快接受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噩耗,这简直就是一个晴天霹雳。因此,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陷入这种深刻的自卑当中,不能自已。小说中,他多次为这个突如其来的灾难寻找理由和借口。他设想:若果不是有人在马路上丢了一只茄子的话„„如果不是在离出事地点大约两百米的地方遇上熟人而耽误时间的话„„如果不是因为肚子饿,在饭馆里吃了一个包子而耽误时间的话„„如果不是因为那个爱笑的学生,我就不会白得来一张戏票而去看戏,我就不会„„一切的一切都怪。但想想,这也是情理之中的,因为这场灾难来得太突然,太快,也太巧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这是个事实,怪不得那么多。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这大概也是因为史铁生深刻自卑的原因吧。

在他自卑的心灵中,在他被困轮椅的生活中,整日的沉思默想是他的全部,一切司空见惯的生活细节在他那儿都获得了深刻的意义。在《我与地坛》中,“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疏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圯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①作者看到了这种古建筑经过历史的沧桑变得十分破败,就想到了自己的残疾。园子中有冬雪,有暴雨,有秋风,有早霜,有坎坷,有落寞,暗示了在生活中总是充满着劫难,这正如这古园,虽然已经很古老了,但仍遭受暴风骤雨地无情洗礼。

深刻的自卑不是出路,更不是史铁生的性格。痛定思痛之后,他毅然放下内心深处自卑这个沉重的包袱,断然走向与命运抗争的光明大道上来。这便是欲望的功劳。他想抛弃自己的不幸,坚强的活下去,他想得到幸福、爱情,和一般人一样享受美好的生活。由此,抗争和欲望便在史铁生身上滋长。

二、抗争与欲望【史铁生性格】

史铁生小说生命意识的另一部分,即是与命运的抗争,在这一场征战中,他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这信心和希望应该来源于他的欲念横生,即来源于他的欲望——对生活的欲望,对写作的欲望,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欲望。欲望是史铁生生存和生活下来的支柱和动力,正是有了这股欲望,他才能正视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并与之抗争,最终取得彻底胜利。.

(一)目的与希望

史铁生说:“人为什么活着?因为想活着,说到底是怎么回事?人真正的名① 史铁生:《我与地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第1页。

史铁生性格(二):【云淡风轻——我眼中的史铁生】

云淡风轻

脑子里第一次接收“史铁生”这个词条,是前段时间的“史铁生去世了”。

最初的最初,我对他的印象,只是“个写东西应该写的很好的作家”,仅此而已。 要不是刚刚查了百度,我连听见那句话的那一天可能都还是模糊的——2010年12月31日。

一年的尽头,一个人的蜡烛也随之烧尽了。

若不是作业里有关于史铁生的内容,或许我将错过这样一个人。

听说他的东西会写的很深。我拿着文集,看了看目录,含着敬畏与虔诚,翻起了第一篇散文。

还好。这篇我好像在什么朗诵比赛上听过的,不长。有些亲切和熟悉。那本来就是篇环着浅浅温暖的文章,看到后面的结局,一丝凄凉又沁了心。

再往后几篇,总是生死的,严肃且轻松,是带着沉重的思索。我不太愿意看下去了。 我不知道他是个怎样的人。毕竟我从不曾了解他,或是认识。我以为他会是个天天在地坛里冥想思索的中年人。从青年思索到中年。在这之前我看过他的作品《我与地坛》的前面几段。落叶、小路、风中的树、建筑、手摇车上思索的人。这就是最初的印象了,像是与人无关的景色罢了。

随手翻到《命若琴弦》,生涩地再看起来,然后渐渐陶醉了。

我很喜欢这样凄悲的寒肃的意境,凄悲寒肃中微暖的人心。

突然觉得他应该是个容易怀念、想要回报、同时因失落有些自责的人。而这些东西应该让他在地坛里已被思索得坦然了。他在故事中延续的,是前辈对后辈的用心良苦。或许这些东西就这样传递下去。对,就是在寒肃中传递人心的微暖。作者自己该是那个弹断千根弦老者,一边明白了自己师父为什么就无缘无故“记错成了八百根”,明白活着要心里有目标;一边用这样的用心良苦去告诉徒弟“记错成了一千根”,告诉徒弟很多东西要靠自己感受,而感受到它们以前要留着自己的目标好好活着。或许不明白很多道理就会很容易冲动,而听别人完整的经验却什么也不会接受。那应该就是他。弹断一千根之前“干劲十足”的是他,知道药方是白纸于是瞬间觉得山崩地裂不想活下去落魄得不行的也是他,而明白了“原来活着不仅仅是为了看,、看不见也可以活着,一切都可以重来,我们还拥有许多”的还是他。

他在最难的时候还好好利用了他最后拥有的冷静,于是他活下来,并且成长了。

我好像也是这样的。或许我没有他的痛,但我有他茅塞顿开的幡然醒悟和释然。

后来是《车神》。

很明显地看出来“车”只是一个线索,“车神”也是。那像是把现实和想象中他想要留下或是感触很深或是无从割舍的东西放在了一块儿,码码整齐,编上号码,作为书中自己的一小段人生。我又想着,史铁生应该是个很轻松的人。轻松地写文章,轻松地笑,轻松地活着,轻松地看待一切,轻松地为自己编排了一场剧,一个故事,一小段人生。他倒也是个很细心的人,很细心地记得这些他看到或是因什么东西而想到的片段,细心地串联。而如果文中的“我”真就是史铁生自己,那么他便又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他一直跟着手摇车给他的方向走,像是走着命运的轨道,沿途望着形形色色的人和风景,最后把手摇车又还给了命运——车神就像是命运一样,带着他走。不过若是这样,我们倒也成随遇而安的人了——谁又能跳出命运的手掌呢?说是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不过是一点心理安慰和自信的暗示罢。

再后来,看了《原罪·宿命》的“原罪”部分。

不知是巧合还是什么,这几篇文章中的主角总像是史铁生本人的一个影子似的,总要有些残疾似的,性格不同,但命运总是好像比别人更悲惨。而我总是容易一厢情愿地觉得那个带着残疾的主角一定会是作者的某一部分性格所塑,但在这里他并没有选择主角来作为第一人称的“我”——或许他是想找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或是在文章中以一个健全人、同时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孩子的身份来实现完全的平等和将心比心吧——虽然这样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就假设我的一厢情愿是对的吧。那么史铁生倒又像是一个有些悲观的人了,带着悲观的眼光去看世界,带着悲观的语气去谈世界——而心里却又是向往着美好与光明的。他还是相信,相信有美好,这应该就不算是完全悲观了,毕竟心里还是存一丝希望的。就像《命若琴弦》里的老人,一直装着有一天能看见的希望,生活便充满了生机。这个故事里的十叔也是的,虽然是在床上不能动,但似乎还是相信着光明的未来,相信着以后总有一天有法子能让自己过得比现在好——于是他就更加地留恋他的过去——一次讲故事的时候就流露出来这样的留恋了,给孩子们讲某个人的时候总是把主语不小心换成“我”,那分明就是他自己的故事——他说不定早就开始在自己的过去的基础上想象着将来呢。

又看了《我与地坛》。

据说这是史铁生文章中给人以鼓励之力量较大的一篇散文。很长,很平淡,很细腻,很亲切,很琐碎。那是一个真实的史铁生,一个真实的普通人——他已不是一个似乎高高在上的“大作家”了,那个时候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年人,残废了双腿心灰意冷,慢慢成长成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年人,微笑看着日落的夕阳和夕阳下的人影绰绰。《我与地坛》是一个行走的故事,记录的是史铁生走过的一段艰难——不,这正应该是他思考的过程,因为思考,

艰难变成了释然。他说的对,“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所以我们不必因为什么而早早去寻找死亡,体会死亡,只要耐心等候就好。若每个人在遇到难关的时候都能这样思考,从自己的角度找到解脱的思路,然后笑对现实,那就太好了。这里的他的确是太普通了,像我们一样——他离我似乎只是北京到济南的距离,似乎只要我找得到他,他就能无拘无束地和我聊上三天三夜似的。

我也容易像他这样,遇到困难自己纠结一阵,找一个地方想一想什么也都过去了。 看着文集封面上史铁生先生的笑,突然觉得很亲切。

他的痛苦我从未承受过,而他的轻松、乐观与释然却是我所理解的。或许他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曲曲折折,或许他现在珍惜着,或是根本不在意着。而我能看到的,史铁生,残疾之前,他是一个带着活力与梦想的青年,残疾之后,他是一个坚强而坚定的成年人。他长大了。即使他不能站起来,但他的身影确实要比当年高大了许多。高大的身影中带着一抹笑意,那是他不断思索与前进中所带来的乐观和宽容。当你能真正明白原来一切都可以放下重新开始的时候,就像是史铁生面对人生一样,除了情感与挚爱,一切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他还保留着他所拥有的一切,包括这些年来他所获得的平常心,他知道不管失去了什么都要坚定地活下去——“着什么急,早晚会死的。”他已能平淡的地看待生死,又有什么是他最终不能割舍的呢?一切的一切,包括他手中的笔及笔下的文字,在他看来或许都是享受生命等待死亡中消磨时光创造乐趣的玩物,在活着的时候,便舒心地活着,死亡的那天,便含笑着死去。

一切的一切,已成云淡风轻。

2010年12月31日,他的烛燃尽了——他迎来了他那盛大的、“必然降临的”节日。虽然他到天国已有段时间,但我相信他还是能接受我的祝福——愿他九泉含笑,一路走好。

史铁生性格(三):2015合欢树教学反思

第1篇:合欢树教学反思

接到要到二中讲课的通知,心里一片空白,完全没有底。对于《合欢树》这篇文章,虽然说已经上过一次,但总感觉上的很草率,自己尚没有完全吃透,学生又没有完全进入到文章的氛围中。

有了这次失败的教训,我格外珍惜这次重讲的机会。通过反复的文本阅读,我最后决定从文本出发,抓人物,分析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和不同时期作者对待母亲的情感历程。毕竟史铁生的文章不同于他人,每读一次总能感受到他字里行间的感情,总能悟出新的哲理。最后顺着设计好的思路上完了这节课,总体感觉还不错。惟一遗憾的地方是在课前预习的时候没能将准备好的音频朗读和一段缅怀史铁生的视频展示给学生,没有将学生带到我预计的一种情景中去。(主要是因为二中教室还没有安装多媒体。)教学的遗憾同时也是一种及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我将以此不断地激励自己。

第2篇:合欢树教学反思

合宜的教学内容需要由文章体式来确定,恰当的教学环节应当从学生的阅读起点展开,这是王荣生教授界定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那么《合欢树》从体式来看,是一篇散文,披文入情,理解文章蕴含的感情就是本文主要的学习内容。从学生的阅读起点——他们的理解和困惑来展开文章,设置四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的活动,使他们深入细致的研读文本,从“文”中体验“情”,步步深入,“经由思抵达诗”,使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得到提升,并使这种体验和感受在课堂实践中让学生自己抒发出来。同时我对这堂课的设计还遵从了周慧娟老师对阅读教学课堂的指导思想:在一个方面深挖细嚼,寻求突破,而不能面面俱到,浮光掠影。当然,我还参阅了大量的课例和教学实录,从中汲取了很多的启发。特别借鉴的是王开东老师的深度语文教学思想和他《合欢树》的教学实录。

本课的基本教学理念可以概括为:基于文本,经由方法,归于情感,达成思想。

对于一堂课,大家习惯于讨论“怎么教”,我们往往在评课的时候问,讲的怎么样?其实从主体性的角度来讲,如果我们真正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一堂课,我们应该问的是“这堂课学的怎么样?”。根据王荣生教授的观点,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的的多。并且,教什么往往决定了怎么教。我们目前的公开课,展示课,不管是执教者还是评教者,反复琢磨的是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教学模式。新课改后,又增加了“教学理念”,但教学理念又被片面理解为教学方法。主张平等对话、体验探究式学习的理念没有错,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也没有错。关键是怎么样才算落实了这种理念。一个教师的真正水平,是看他的教学设计,看他的教学内容,而不是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外在基本素质,我不是说上述基本素质不重要,我想说的是对于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广度,他能把一种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教给学生。

语文课应该教什么,长期以来一直稀里糊涂,缺乏专业标准。这导致了即使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在教授不同的内容,传递不同的理解,而缺乏共同的尺度。语文教学的内容问题,才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一篇具体的课文到底应该教什么,哪些是最合宜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如何据此确定教学目标?一节课之教学内容与单元教学内容乃至整个语文课程构成何种关系?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构成何种关系?这种追问,将会使教师将关注的重点聚焦于本体性知识,并真正理解课程的意义。一旦完成了这种转变,为观赏表演而进行的公开课,意义就消失了。

基于对课程问题的这种认识,我对《合欢树》做了以上的设计,先由学生提出问题,将学生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这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yc/48800/

推荐访问:史铁生简介 史铁生作品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