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美文 > 学生随笔 > 为什么开设形势与政策

为什么开设形势与政策

时间:2018-08-14   来源:学生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学生随笔】

为什么开设形势与政策 第一篇_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

浅析<政策与形势>课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义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 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形势与政策的3000字论文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重要性 必要性

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场所,必须立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要求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尖锐复杂;国内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和发展的黄金时期的矛盾凸显时期,我们的思想观念受到一定的冲击。在复杂的形势面前,我们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惑,亟需教育和引导,特别要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引导我们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高度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帮助我们拓宽视野,开阔胸襟,立志奋斗。从这个意义上看,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是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

2.《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提高我们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

我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敏感、勤于思考,但科学思辨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侵蚀。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使之更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既对形势与政策以及重大事件进行理论阐述,又针对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指导,帮助其正确分析认识党和国家面临国际国内形势以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这对提高我们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3.《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校要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必须认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使其实现帮助我们形成科学的形势与政策观,掌握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的方式、方法,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最终目标。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思想觉悟高、精神面貌好、人生价值科学、社会追求高尚的人来影响国家的未来。

4.《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们自身成长的需要

我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可塑期。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我们的自身发展也呈现出一些不协调,如对事物反应敏锐但分辨是非能力较弱;重知识技能而思想修养略显欠缺等,我们也因自身发展的不协调易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形势与政策》课,从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出发,帮助我们全面、正确、准确地把握形势、认识事物,实现自身全面协调发展。结语: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 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形势展望

一、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展望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收支测算应包括“九五”最后一年即2000年,和“十五”规划期间。

有的学者认为,我们对2000年的财政收入预测暂不考虑费税改革的体制因素,对政策因素、征管因素以增减持平处理, 经济增长方面按7%考虑,物价方面按3%考虑,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按此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1890亿元,比1999年预算增长10%, 绝对额增加1000多亿元。关于2000年财政支出,按照1999年全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14.0%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支出将达到

13350 亿元, 比1999年预算增长10.1%,绝对额增加1200多亿元。2000年支出与1999年同比增幅和增量都有所减少。收支相抵,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为1660亿元,比1999年扩大157亿元。

“十五”时期的预算。收入测算应从几个因素来考虑和处理。 (1)费改税。尽管“十五”期间费改税将使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但解决不了国家可支配财力增加的问题,因为增加的收入大多已有明确的用途,只是管理方式的改变。费改税的意义主要不是直接增加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而是治“乱”,是规范政府分配行为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2)宏观调控所需的财政政策取向。 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因素导致的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九五”末期以至“十五”初期在政策运用上不可能成为增税的时机。(3 )财政体制。1994年新财税体制运行几年来,通过不断的磨合与完善,一个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已初步形成,机制本身保证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4)经济增长。 据当前一些机构的研究报告及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我们按照7 %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国家计委物价预测中的3%的价格方案考虑,“十五”的GDP现价增长速度为10%。几项因素中,我们认为直接影响“十五”期间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主要是经济增长,因此收入测算中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参数。据此,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915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可支配财力1400 多亿元。支出的考虑主要从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来分析。“十五”期间是否需要继续扩张支出规模,主要取决于中期经济形势的发展,关键在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趋向和近两年来采取的扩张政策刺激国内需求的效果。从经济周期的调控运行来看,财政政策从扩张到收缩都应有过渡,需要保持相应的连贯性,不可也不应该大起大落。因此不管形势如何发展,财政支出的压力是很大的。主要反映在社会保障补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补助、贫困人口生活补助等等)的增加,扩大内需政府增加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后续资金压力,以及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各种社会成本等,都需要财政增加支出。

另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1.“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提高,2000 年估计能够继续保持在12%左右的水平上。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很重要的在于一些临时性、政策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十五”时期将很难继续发挥作用。“十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将主要依赖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增长。

2.当前我国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长期以来影响我国财政收入提高的因素依然存在。

3.从预算内财政收入支出的角度看,经济的宏观税负(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很低,1998年也只有12.4%。 而从整个政府分配活动看,把预算外、制度外等政府活动赖以维持的资金来源考虑在内,经济维持整个政府运转的负担估计占GDP的比重在25%以上。所以, 从全口径的政府收入角度看,经济的税负并不算低。“十五”面临的困境是:如果在不能减少经济中不规范的政府分配活动的同时,采取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必然将加重整个经济的负担水平;如果仅仅把预算外、制度外转化为预算内进行管理,又不得不维持这部分资金原有的支出格局,并不能增加财政可直接支配的财力,从而也就不能有效缓解财政当前的收入困难。

4.1998年和1999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实行增加国债发行、扩张政府需求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目前看,在“九五”末期和“十五”初期,继续实行相对扩张的财政政策仍然难以避免。普遍的看法认为,我国经济需要比较长的结构调整时间。根据世界银行有关专家的分析,在这个期间里,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下降到4.5 %左右,这个速度显然是我国社会现状所难以接受的。因此,财政政策面临着技术扩张的5.造成财政政策自我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财政基础薄弱,财政可调控财力严重短缺。初步测算,考虑物价因素,如保证法定支出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十五”时期仅支农、科教文卫支出、价格补偿等因素即可占去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50%左右。如果考虑到近年来大量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问题、粮食收购等资金需要,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的可调控财力极为有限,“十五”时期财政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中央财政无疑将要面对更加严峻的考验。

6.在我国财政调控经济手段缺乏的情况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最终体现为财政赤字和国债的增加,但财政赤字的扩大和国债规模的增加,也相应增大了财政的风险。很显然,不论从财政赤字还是国债角度看,联系到我国脆弱的财政基础,财政风险都不是一个让人可以放心的问题。

还有学者认为:对“十五”时期我国国债规模的预测主要基于“九五”时期经济运行情况,特别是与1999年国民经济计划指标紧密相关。“十五”时期各主要指标预测是:GDP计划增长7%,各年分别为106480亿元、117130亿元、128840亿元、141720亿元和155900亿元;中央财政收支保持1999年增幅不变,利率以应到期国债实际利率计算,各年中央财政赤字分别为1810亿元、1990亿元、2190亿元、2410亿元和2650亿元,合计将达11000亿元,超过“九五”时期一倍左右。 根据“十五”时期的中央财政赤字和内债、外债的还本付息情况,各年国债发行额将为:4100亿元、3800亿元、3800亿元、3500亿元和3500亿元, 累计近19000亿元,比“九五”时期新增3800亿元。依此计算,“十五”时期的不含利息支出和包括利息支出的中央财政赤字率,以及中央财政债务负担率仍都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内。如果依此指标,我国“十五”期间仍存在一定的发债空间。

再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将表现出以下若干基本走势。

1.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受到需求制约。我国需求不足,除了出口大幅度波动的冲击之外,主要原因在于最终消费率下降,以及消费需求不足对投放扩大的影响。从国际比较看,我国近几年的最终消费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储蓄率较高而消费率较低的亚洲国家,原因是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大概低20个百分点左右);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率按人口比重计算却不低于其它国家,问题在于农村消费水平太低,影响了整个居民的消费率。从现在到“十五”期间,我国国内需求结构失衡从而需求不足的局面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从这个角度看,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张基本上依赖于农村居民消费扩张期的到来。

2.经济增长质量将逐步得到改善。“十五”期间,国有经济的制度变革和战略调整将较大幅度推进,这会带动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上升,同时促进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较快发展,使竞争机制更趋于合理和有效,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进程,加上市场需求相对不足的约束,将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经济增长质量得到逐步改善。估计“十五”期间增长方式转变和增长质量提高最为明显的领域将是消费品工业部门。

3.产业结构调整将迈出较大步伐。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结构问题比较突出,一个是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明显加深,另一个是工业结构的升级非常缓慢。这两个方面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在“十五”期间我们不能不花大力气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4.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重要的新时期。加入WTO, 受到冲击较大的产业将是农业、重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很多第三产业部门,而大多数消费品工业则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对外竞争能力。即使中国在近期不加入WTO,21世纪初期也必然要实行进一步开放的政策, 在关税降低和外商投资条件方面都会迈出较大的步伐,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商品进口冲击和国际大跨国公司进入的冲击,面对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国内企业去迎接新的国际挑战,扩大对外出口和对外投资。因此,“十五”期间我国在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中既可以进一步利用扩大开放的有利条件,又需要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尽快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二、21世纪初期的财政政策建议

第一种建议认为,考虑短期政策与中长期政策的协调衔接,近期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有以下八个方面:

1.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反周期”宏观调控方针。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使中国经济运行基于“自然节律”的周期波动趋于明显,因此财政政策作为市场经济下“间接调控”的主要政策手段之一,势必要更加自觉和坚定不移地在目前所处的经济运行低谷阶段,与货币政策相互协调配合,作扩张性的“反周期”调控操作。只要经济景气还未回升到(并相对稳定到)接近中位的水准,市场预期还未普遍由看淡转为看旺,扩张政策调节的取向就不能改变,并要审时度势保持调控措施必要的力度,掌握好各方面具体措施的优化组合。

压力。2.酌情对积极的扩张财政政策在实施重点和操作方面作出微调。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通盘考虑,近期的投资重点,应向兴办基本农田水利、防治环境污染、建设一般民用住宅等方面适当调整并更为收拢。同时,针对现实问题,加大项目建设资金的监管力度,严防挪用,加快资金到位速度,并努力改进工程设计,提高施工质量,以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财政职能应在退出“越位”和填补“缺位”两个方向上作出积极调整和探索。随政府职能和财政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和调整,财政应在一般竞争性的生产建设领域“淡出”,其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职能,需要更加强调和重视,摆到更靠前的序位上。

4.“费改税”渐入快车道。以“清费规税”为重点的政府财力整合,代表了现阶段财政政策的一个必然导向。这也意味着对政府行为的规范约束和对“既得利益”的调整,将随之进入更深入、更具体的阶段。

5.改革的深化将引出进一步的机制磨合过程。财政政策是服务于发展和改革的,目前既需要作出不同寻常的短期调节,又需要掌握中长期的总体机制转换、协调与配套。财政体系自身走出困境的“振兴”,也有待经济发展、市场成熟过程中财力状况的改善和政府财力运作的规范化。

6.新调控方式与手段的探索将成为现实生活的迫切要求。财政政策需进入市场经济“间接调控为主”的轨道,因而必须积极探索新时期可行的间接调控新方式。1998年在以财政贴息支持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已经破题,而今后经济生活中的客观需要将推动这种探索向更宽广的政策性投融资领域扩展。

7.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势在必行。现实生活正在呼唤财政收支管理的进一步严密化和与市场经济国际惯例的接轨。从财政政策指导上看,今后必将强化对收入、支出、转移支付的各个环节与相关领域的管理,使之严密和规范。

8.进一步推进统一市场和企业公平竞争环境的营造。实现企业间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的既定方向和动态过程。随相关措施的贯彻落实,我国统一市场的规范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条件也将进一步走向成熟。

第二种建议认为,在我们看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积极效应的同时,还要对其下一步发展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前瞻性分析。

1.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必须适度,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早研究。这是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决定的。从中长期看,我们必须坚持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严格控制并逐步缩小财政赤字和发债规模。要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国内的物价走势、国债资金使用效果及还本付息等进行密切监测,早作应对。俄罗斯等国因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过大而引发债务危机和通货膨胀的教训,我们要很好研究,以兴利除弊,未雨绸缪。

2.要把激活消费作为今后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而不宜简单地再靠政府投资推动。从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特点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但是从社会再生产角度看,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的和持久的拉动力量。因此,今后要逐步把拉动经济增长的立足点转到引导刺激消费上来,要修改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限制消费的税费等政策,制定鼓励和引导消费的税费政策。有计划地把工作重点放在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和引导形成新的消费热点,进而带动民间投资上。

3.要注意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措施的协调与配合。因此必须发挥政策要素的组合效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两个主要手段,首先必须相协调、相配合,要继续适度加大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开展消费信贷和对中小企业信贷的支持力度,以充分发挥两个政策工具的作用和效力。

4.要研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具体措施。要特别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导向作用,更多地采取通过财政贴息和为高新技术贷款提供担保等间接手段,用较小的投入去启动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这样做,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而且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使中央和地方形成合力,但地方财政必须做到收支平衡。

第三种建议认为,对“十五”财政的测算,要按照坏、中、好的经济大环境做三个方案。具体测算如下: 方案一:整个“十五”时期仍未走出经济低谷,需最大限度运用财政扩张政策。

方案二:“十五”中期走出经济低谷,需维持现行财政规模的扩张过渡政策。

为什么开设形势与政策 第二篇_2016形势与政策

二、判断题(共 12 道,每题 3 分)

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

√(正确答案:R)(您提交的答案:R) 3分

2. 2015年6月,G7会议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以欧洲能源生命线乌克兰比拟南海,游说西方国家一起包围中国。

√(正确答案:R)(您提交的答案:R) 3分

3. 2000年以来,日本对南海的关注持续减少。

√(正确答案:W)(您提交的答案:W) 3分

4. 构建诚信社会,要将激励机制引入社会诚信体系()。

√(正确答案:R)(您提交的答案:R) 3分

5. 2010年首尔G20峰会上中国掌握了话语权。

√(正确答案:W)(您提交的答案:W) 3分

6. G20平台形成的倡议和行动计划具有强制约束力,成员国必须落实和行动。 √(正确答案:W)(您提交的答案:W) 3分

7. 全球每年近1/3货运总量航经南海,包括全球每年1/2以上石油和2/3天然气。 √(正确答案:R)(您提交的答案:R) 3分

8. 南海问题实质是中、越、菲、马来等国围绕南海岛礁领土主权和海洋管辖权的争议。 ╳(正确答案:R)(您提交的答案:W) 0分

9.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正确答案:R)(您提交的答案:R) 3分

10. 目前,非法占领我国南沙岛礁最多的是马来西亚。

√(正确答案:W)(您提交的答案:W) 3分

11. 当前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包容性增长目的正是在于强调“共建、共享”基础上的分享式增长。

√(正确答案:R)(您提交的答案:R) 3分

12. G20已经不仅仅是协调经济事务的平台,而逐渐成为一个更为综合的全球治理平台 √(正确答案:R)(您提交的答案:R) 3分

判断题:33 分

三、单项选择题(共 12 道,每题 3 分)

1. 2014年10月,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中国—东盟领导人峰会上与东盟国家确认以“()”解决南海问题。

√(正确答案:B)(您提交的答案:B) 3分

A.单轨思路

B.双轨思路

C.多轨思路

D.多向思路

2. G20本身仍处于机制建立的()。就未来长期全球经济治理而言,其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领导力作用,还面临不少不确定性。

√(正确答案:A)(您提交的答案:A) 3分

A.初期阶段

B.成熟阶段

C.高级阶段

D.完善阶段

3. G20有义务和责任在全球经济层面倡导“()”,强调发展的互利共享。

√(正确答案:C)(您提交的答案:C) 3分

A.持续性增长【为什么开设形势与政策,】

B.排他性增长

C.包容性增长

D.合作性增长

4. 在当前,加强各国通过G20平台进行有效的()政策协调显得尤为紧迫。 √(正确答案:D)(您提交的答案:D) 3分

A.实体经济

B.虚拟经济

C.微观经济

D.宏观经济

5. ()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成立。

√(正确答案:C)(您提交的答案:C) 3分

A.1919

【为什么开设形势与政策,】

B.1920

C.1921

D.1922

6. 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正确答案:A)(您提交的答案:A) 3分

A.马克思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7. ( )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

√(正确答案:B)(您提交的答案:B) 3分

A.党旗

B.指导思想

C.党徽

D.宗旨

8. ()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

√(正确答案:C)(您提交的答案:C) 3分

A.加强组织纪律

B.加强群众纪律

C.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D.严肃党内政治纪律

9. ()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正确答案:D)(您提交的答案:D) 3分

A.道路自信

B.理论自信

C.制度自信

D.文化自信

10. 目前()探明石油储量位居世界海洋石油的第五位,天然气探明储量位居第四位,是世界上一个新的重要含油气区,被誉为“第二个波斯湾”。

√(正确答案:A)(您提交的答案:A) 3分

A.南海

B.东海

C.黄海

D.渤海

11. ()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正确答案:A)(您提交的答案:A) 3分

A.改革开放

B.改革

C.开放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2. ()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正确答案:A)(您提交的答案:A) 3分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单项选择题:36分

四、多项选择题(共 7 道,每题 4 分)

1. 2013年G20圣彼得堡峰会,中国逐渐成为制造和掌握话语权的一方。()相继提出和设立,主导了全球经济治理的话语讨论。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内影响力快速上升开始产生担忧。

╳(正确答案:ABCD)(您提交的答案:ABC) 0分

A.“一带一路”

B.丝路基金

C.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

D.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NDB)

2. 当前中国在南海问题上面临的挑战有()。

√(正确答案:ABCD)(您提交的答案:ABCD) 4分

A.海上维权与危机管控领域挑战

B.法理层面的挑战

C.南海地区规则制定主导权之争

D.涉南海国际话语权的争夺

3. “南海仲裁案”公布所谓最终裁决后,中方表示()。

√(正确答案:AC)(您提交的答案:AC) 4分

A.不参与

B.参与

C.不接受

D.接受

4. 中方从()等四个重点领域进行2016年G20杭州峰会筹备工作。

√(正确答案:ABCD)(您提交的答案:ABCD) 4分

A.创新增长方式

B.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

C.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

D.推动包容联动式发展

5. G20的运行模式为“三驾马车”牵头,各成员共同参与。“三驾马车”指的是()。 √(正确答案:ABC)(您提交的答案:ABC) 4分

A.前任主席国

B.现任主席国

C.侯任主席国

D.常任主席国

6.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9月5日下午5时许落下帷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闭幕辞中指出,通过热烈而富有成果的讨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达成许多重要共识。这些共识包括()。

√(正确答案:ABCD)(您提交的答案:ABCD) 4分

A.我们决心为世界经济指明方向,规划路径

B.我们决心创新增长方式,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

C.我们决心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提高世界经济抗风险能力

D.我们决心重振国际贸易和投资这两大引擎的作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7. 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的问题。 √(正确答案:ABC)(您提交的答案:ABC) 4分

A.中国化

B.时代化

C.大众化

D.简单化

为什么开设形势与政策 第三篇_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开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开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05方案实施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情况差异很大,引发的争论也很大。由于课程自身的特殊性等原因,“形势与政策”课边缘化的倾向很明显,操作中也存在着几大矛盾(课时与学分的矛盾、专职与兼职的矛盾、备课与上课的矛盾)。要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课,至少可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课程规范化建设;二是努力探索课程的学科支撑,以此促进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三是建立思政课专任教学机构与宣传系统、学工系统(思政课专任教师与党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联动机制。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差异;争论;困境;建议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政治性与政策性、稳定性与动态性、时效性等教学特点,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命,是其他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不能替代的。近三年来,笔者多次参加湖南省和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课的培训和研修。在学习培训和研修的过程中,听取了很多有价值的报告、讲座;也广泛接触了全国高校的很多同行,就“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本课程调查了解的情况和笔者本人的思考整理出来,希望能为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为什么开设形势与政策 第四篇_学习形势与政策的感悟

政【为什么开设形势与政策,】

题 目: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学习形势与政策的感悟

学院:【为什么开设形势与政策,】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作为一名大学生,不仅仅要学好专业文化知识,还应对祖国历史、国际形势有基本的了解,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因此,在大学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对大学生的培养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三年的形势政策课程的学习,我从中正确认识到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国家改革与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时代背景,正确理解了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对我国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越来越感觉到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关键字 时事 使命 与时俱进 社会担当

转眼之间自己步入大学校门已近三年,而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也陪伴自己了三个年头。回头想这三年间,只有这门课程才让自己真正的了解了祖国的历史发展形势,也是在这门课程的带动下,自己也逐渐开始关注国家的时事政治,关心民生,我想这才应该是一个青年应该做的事!

记得第一次上这门课是在一个大教室里,当时自己才从高中步入大学不久,对大学里的一切是那么的好奇。或许大家和我的感觉也一样,第一节课,基本上全部到齐,大教室里可谓是座无虚席,怀揣着好奇的悸动等待着上课!或许是由于高中时的自己只是关注于学习,心中只想着怎么考得好成绩,怎么才能上一所好大学,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小生活圈子里就像那句话所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外面发生的一切都好像与自己无关。那时的我没有时代的感觉,更没有胸怀天下关注民生的青年使命。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三年来,我从懵懂无知到逐渐关心社会关心民生,也逐渐变得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感受到这门课程对我们大学生教育发展的必要。

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必要性 首先,我认为有必要对形势与政策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我认为,形势是国内外重大事件的状况及发展趋势,是人们选择行为的依据。面对形势,人们需要做

到正确认识和正确应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分析和认识形势的产物,是统一人们行动的准则,是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必要保证。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人们需要做到深刻理解和认真贯彻。

大学生群体是国家发展改革的支柱,是国家最宝贵的财产!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基石,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是,社会的物质化,世俗化,影响着大部分人,大学生也很难做到出污泥而不染。所以造成很多大学生,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只关心及时享乐,无心学习,更别说集体利益了。因此能够让学生看清社会现象,了解国家时事和自身就业前景的形式政策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八零后、九零后了。我们这一代人是从小被溺爱的一代,任性和自私是我们儿时的代名词,与父辈们相比,我们这一代有着优越的物质生活和良好地教育条件。我们在摇篮里长大,可以说没有经历过什么风浪,因此,有些人便只顾贪图享乐,缺乏理想,无心学习!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受到了一些高等教育,学到了一些专业文化知识。但这还远远不够,作为一名中国人,好多人对自己祖国的历史缺乏起码的认知,对国家发展政策和国际形式格局更是一无所知。有些同学不关心国事天下事,上网只是聊天、玩游戏或看电影,其中一些人甚至连基本的时事常识也不明白;有些同学虽然关注形势政策,但由于自身学识、阅历、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性,不能正确地把握形势政策。我们将来都要步入社会,承担起作为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在这个信息化大爆炸和竞争愈演愈烈的社会背景下,很难想象这样的人如何融入这个“全球化”的社会!

只有对国家发展方向和发展政策有基本的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为这个社会为自己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才智!胡锦涛同志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提出,当代青年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责任,一定要认清形势。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把握形势政策。而形势与政策课既具有传达、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国内外重大时事上的政策、立场、态度上的功能,也有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的作用。形势与政策课不仅仅是贯彻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传声筒,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催化剂和必要支撑。引导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与时俱进。

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收获

形势与政策课上,老师通过播放精心准备的课件,加之妙趣横生、精辟透彻的讲解,让我们慢慢地对当今变幻多端的国际、国内形势与政策有了一定的了解。

现在仍然记得老师第一节课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从新民主主革命开始至今已将近百年。在这近百年的岁月里,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辛亥革命开始到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四年国共内战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人民终于实现了当家做主的权利,成为了国家的主人。这正是无数中华儿女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是他们改写了中国的历史,实现了反抗外敌侵略和争取民族解放的伟大胜利,是他们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挽救了中国。

接着老师又详细讲解了建国之后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国外形势,在各个不同阶段党和政府所采取的方针措施。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950年的抗美援朝战争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期间的国内国际形势!当然,在其他时期发生的国家大事仍然值得我们铭记,比如中国首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中国第一课人造卫星成功发射升空这一系列事件现在听来仍会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是的,中国人民受压迫太久了,在这块饱受创伤的大地上有太多的伤口需要我们去抚慰!现在,我们可以很自豪的向世人宣告:中国人民饱受列强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虽然我们在建国后取得了一些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要看到当时的中国仍然非常贫困,百姓的温饱问题并没有解决,很多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得到多少改善,再加上十年“文革”动乱,令我们的经济发展更是雪上加霜!这时,解决经济发展问题、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成为党和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1979年正式实施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带领下成功完成了经济转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并在向小康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s/471404/

推荐访问:开设形势与政策的意义 形势与政策论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