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美文 > 学生随笔 > 爱丽丝-门罗

爱丽丝-门罗

时间:2018-06-17   来源:学生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学生随笔】

爱丽丝-门罗 第一篇_爱丽丝门罗

项目编号

石 河 子 大 学

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项目 总结报告

项目名称: 爱丽丝·门罗作品中对新女性 意识的分析研究

项目完成人: 王艳、李新华 指导老师: 叶春莉

所在学院: 外国语学院 联系电话:

石河子大学教务处制

二〇一二年四月

爱丽丝·门罗作品中对新女性意识的分析研究

项目研究背景

近年来,在美国的重要文学刊物如《纽约客》、《大西洋月刊》、《巴黎评论》上,都可以经常读到爱丽丝·门罗的作品。她几乎每隔两三年便有新的小说集出版,曾三次获得加拿大最重要的总督奖,两次获得吉勒奖。另据报道,法国《读书》杂志一年一度所推荐的最佳图书中,2008年所推荐的“外国短篇小说集”,就包括了爱丽丝·门罗的著作《逃离》。我国的《世界文学》等刊物也多次对她的作品有过翻译与评介,且我国学者赵慧珍在《加拿大英语女作家》一书中也对她的部分作品及其写作风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评论,但涉及新女性意识的内容并不是很多。英国的《新政治家》周刊曾在评论中指出:“门罗的分析、感觉与思想的能力,在准确性上几乎达到了普鲁斯特的高度。”。另外一些批评家还指出她在探究人类灵魂上的深度与灵敏性。她的作品都有很强的“浓缩性”,每一篇四五十页的短篇,让别的作家来写,也许能敷陈成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此外,作为一位女作家,她对女性观察的细致与深刻也是值得称道的,她总是将目光流连于平凡女性的生活,从自己和母亲身上寻找灵感,精确地记录她们从少女到人妻与人母,再度过中年与老年的历程,尤擅贴近女性之性心理的波折与隐情,以及由此而来的身心重负,细致入微,又复杂难解,看似脆弱,却又坚忍顽强。门罗的另一特点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作品倒似乎越来越醇厚有味了,到目前为止,仍然未显露出一些衰颓的迹象。美国女作家、普利策奖得主简•斯迈利(Jane Smiley)曾这样称赞门罗的作品“既精妙又准确,几近完美”。 长期居住于荒僻宁静之地,逐渐形成以城郊小镇平凡女子的平凡生活为主题的写作风格。故事背景大多为乡间小镇及其邻里,故事人物和现实中人并无二致,亦经历出生与死亡、结婚与离异。但泥土芳香的文字背后,却是对成长疼痛与生老病死等严肃话题浓墨重彩的描写。细腻优雅、不施铅华的文字和简洁精致、宽广厚重的情节,常常给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莫大震撼。

研究内容

研究爱丽丝·门罗的三部作品:《姑娘们和女人们的生活》《你以为你是谁?》《仇恨、友谊、求婚、爱情、结婚》,通过深入研究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丽丝·门罗的几部作品(剖析其书中对新女性意识的描写,对比分析不同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发展及转变过程,从而联系现实生活中女性意识形态的发展及转变,深入了解剖析女性的内心意识对其行为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加确定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及社会地位,此外也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女性所遭遇的一些问题,如恋爱,友情,婚姻等。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也可以更透彻的了解女性在社会中角色及现实生活中女性所遭遇的一些问题的解决办法,为门罗的研究增加相关内容及角度。

项目研究结果

以4000字的论文结题,论文正文包括对爱丽丝·门罗作品《女孩与女人们的生活》、《你以为你是谁?》、《恨, 友谊, 追求, 爱情, 婚姻》三本书的评论总结,以及每本书中所体现的新女性意识的概括总结。最终得出结论建议。 项目研究不足或欠缺,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较少,无法真正了解门罗本身的写作意图。书中真正想给读者呈现出怎样的画面,需要引起读者怎样的共鸣和思考还有待考究。

项目的创新点与特色(包括使用了什么样的创新方法、手段、项目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等)

此项目重在给处在对爱情,生活迷茫的女性给予建议,参考。引发读者的自我思考与反思。我们都会经历懵懂无知的少女时代到渐渐长大成熟的青年再到看透生活的老年,爱丽丝·门罗把女性一生的心路历程在《女孩儿和女人们的生活》、《你以为你是谁?》、《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这三本书中极尽诠释。她向我们展现了新女性意识逐渐觉醒的过程:从年少叛逆不断犯错到内心强大不断挑战自我再到最终归于平静的自我反思与改变。在书中或多或少大家都会找到自己的影子,让我们在还没犯错时提前了解自我,提前领悟亲情,友情,爱情并学会如何权衡三者。无论是善于思考、勇于改变的黛儿,还是接受自我、独立自主的罗斯;还是大胆出逃,努力追寻理想的乔安娜。我们都能看出,作为一名女性,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地位与价值。无论在家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保持独立,做一个独立自主,善于思考,勇于改变,接受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的当代新女性。

项目成员的组成、特长、分工及成员间相互协调配合的情况,导师指导情况 回顾我们的研究历程,感悟良多。研究中我们遇到过各种问题,各种不顺,但我们并没有抱怨,而是加强交流,一起探讨,团结着共同去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弥足珍贵的过程。这不仅提高了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增加了大家的亲和感,增强了友谊。这次课题的研究使我们得到的不只是理论的知识,更多的是经验的积累以及心智的锻炼。感谢叶春莉老师对我们的悉心指导,遇到问题总能不厌其烦的给我们讲解,提供查阅资料的途径,按时审阅研究进度结果,及时改正存在问题。这段充满奋斗的历程将会成为我们人生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爱丽丝-门罗 第二篇_艾丽丝·门罗《逃离》

艾丽丝·门罗《逃离》

逃离

【爱丽丝-门罗】

食堂的门口有一棵树,向着横斜里伸展着几根粗粗的树枝,短短长长,树干上随意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走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像站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朴拙和奇异,天边的山峦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为我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有一天,我终于为它驻足,在暮色里出神。学生时代的我们没丰富的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了一次一次幼、小、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同吃,同住的上铺姐妹,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的招手。逃离的快感如山高,如水长。

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

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追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锐利。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玩笑》中说:“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它们拼命的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它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生命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本能的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仿佛那里到处闪耀着快乐、自

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可是,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的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命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生活在我们逃离的背影里开怀大笑,我们早已成了生活的一分子,无处可逃。

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味盎然而去,带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区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

【爱丽丝-门罗】

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寥落寞。

想起最心爱的诗歌之一——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尘世,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为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独立,静美之至极。可在那幅想象的图画里,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在空旷的世外山谷里只身独处,竟让我有些不寒而栗。纵有推窗邀月的情怀,纵有把洒临风的洒脱,能够逃到天涯海角,也逃不脱牢笼藩篱;可以逃离现实的喧器,终逃不过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 生活的网无处不在。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的娇艳。

与其逃离,不如归来。【爱丽丝-门罗】

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就像那棵树,独自站立,也可演绎风情万种醉了路人。生活不在别处,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早已不记得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是何时了,只记得曾经很为作者优美的文笔所打动。譬如那句“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的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命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还有那句“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真的是太美了,至今我还在深深地崇拜着那位有着一双巧手和一颗玲珑心的作者。昨天偶然又一次见到它,却有了新的感受。

作者讲道,她曾经快乐地向往着逃离生活,而又一次次悲哀地发现生活总是会在她自认为成功时突然发出笑声,告诉她,我们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分子,早已无处可逃。逃离,出走,旅行,带回来的总是失望,远处的快乐总是虚幻的,只有选择归来,归来才是拒绝寥落的唯一方法。我

就想了,曾经我不是也有和作者一样的经历吗?总是对生活不满意,总是要去向往着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总是向往着逃离本来的生活,逃离那些认识自己的人,逃离那些不开心的事情,总想追逐自己理想中的完全自由。后来考上大学了,以为一切愿望都能够实现,什么自由,快乐,全在自己掌控之中。理想的秋千仿佛已经荡到了它生命的最高处,但最后却发现,原来,没有了曾经习惯的忙碌,生活就变得无聊了起来,曾经在幻想中快乐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的情景却没有一点要出现的迹象。甚至发现自己都不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了。从前的那些爱好和兴趣,如今却一点儿感觉都没有了。成天只有无所事事。不知道该怎样形容那样的生活,也许唯有“没头的苍蝇”差可比拟吧。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没有理想。曾经听一个同学说过:“什么自由啊?没有了发挥的空间,就成了无聊。”真的很对啊!

欲逃无路,唯有归来。真的只有归来,生活的网无处不在,逃到何处皆有它的身影,归来便是出路,唯有归来才可能远离平庸和彷徨。那句古词讲的好:“归来也,着意过今春。”春色如画,何须逃离?不妨留住脚步,尽情欣赏。深入生活,品味生活,再来溶自己于生活,便会时时看到生活的微笑。那便是生活的真谛,亦即是生命最佳的归宿。

晒课网小编附:艾丽丝·门罗(AliceMunro),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1931年生于加拿大加拿大渥太华,爱丽丝·门罗被称为“现当代短篇小说大师。截至2013年10月,创作了11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艾丽丝·门罗多次获奖,其中包括三次加拿大总督奖,两次吉勒奖,以及英联邦作家奖、欧亨利奖、笔会马拉穆德奖和美国全国书评人奖等。2009年,艾丽丝·门罗获得第三届布克国际奖。2013年10月10日,爱丽丝·门罗获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

爱丽丝-门罗 第三篇_艾丽丝门罗

艾丽丝·门罗(Alice Ann Munro,1931-),加拿大短篇小说家,以其创作生涯的诸多优异作品获得2009年度布克奖,并曾三次获得加拿大总督奖。蒙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 的小说家之一,她的故事往往通过日常生活的镜头,透视人的处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尽管她的小说大都以加拿大的安省西南部和太平洋西北沿岸为背景,她 的声誉却远远超出加拿大,受到国际读者的认可。

她的故事可感、动人,以看似毫不费力的风格探索人的心结。她的作品使她成为“当代最了不起的小说家之一”,Cynthia Ozick称她为“我们时代的契柯夫”。

【小传】

艾丽丝·门罗出生于安大略省Wingham镇的一个以饲养狐狸和家禽为业的牧场主家庭。父亲是Robert Eric Laidlaw,母亲是学校教师,名叫Anne Clarke Laidlaw。爱丽丝十几岁时开始写作,并于1950年在西安大略大学就读期间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影子的维度》。1949年,爱丽丝进入西安大略大学 主修英语,在校期间做过餐厅服务员,烟草采摘工和图书馆员。1951年,她离开大学与詹姆斯?蒙若结婚,移居到不列颠哥倫比亞省的温哥华。她的女儿 Sheila,Catherine和Jenny相继出生于1953年、1955年和1957年。Catherine出生后15个小时便不幸夭折。1963 年,蒙若夫妇移居维多利亚,在那里创办了蒙若图书公司。1966年,他们的女儿Andrea出生。

1968年,艾丽丝·门罗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快乐阴影的舞蹈》获得了人们的高度赞誉,一举赢得了当年的加拿大总督奖——加拿大的最高文学奖项。在此之后她又出版了《女孩和女人的生活》,书中讲述了一组相互关联的故事,它们合起来构成了一部长篇小说。

1972年,艾丽丝·门罗与詹姆斯·蒙若离婚。爱丽丝回到安大略,成为西安大略大学的住校作家。1976年,爱丽丝与地理学者Gerald Fremlin结婚,夫妇二人搬到安省克林顿镇外的一个农场,后来又从农场搬到克林顿镇,从那以后一直住在那里。

1978年,艾丽丝·门罗的小说集《你认为你是谁?》出版,这也是一组相互关联的故事,它在美国出版时采用的标题是《乞丐女孩——弗罗与罗斯的故事》。 这本书为她赢得了第二次总督奖。1979到1982年,蒙若游历了澳大利亚、中国和斯堪底那维亚半岛。1980年她同时担任不列颠哥伦比亚与昆士兰两所大 学的住校作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这二十年里,蒙若每隔四年就会出版一部短篇小说集,人们对她赞誉倍加,而她也不断地在加拿大和国际上获得各种奖 项。

2002年,蒙若的女儿Sheila出版了儿童时代的回忆录:《母亲与女儿的生活——在艾丽丝·门罗陪伴下长大》。

艾丽丝·门罗的故事经常发表于各类刊物,比如,《纽约客》、《大西洋月刊》、《格兰德大街》、《女士》以及《巴黎评论》等等。在为推广她 2006年出版的小说集《城堡岩石上的眺望》而做的一次访谈中,蒙若提到以后也许不会再发表新的小说集。但后来她放弃了这种打算,又有新作品问世。她的最 新小说集的标题暂定为《太多欢乐》,预计年内出版。

她的小说《越山而来的熊》改编后搬上银幕,片名为《远离她》,由Sarah Polley执导,Julie

【爱丽丝-门罗】

Christie和Gordon Pinsent主演。影片于2006年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成功首映。Polley的影片获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提名,但该奖项最终授予了影片《老无所依》。

【写作风格】

蒙若的很多故事都以安大略省的Horon县为背景。突出的地方性是她的小说重要特点。另一个特点,是故事的无所不知的讲述者,一边讲述一边对世 界上发生的事情进行理解。很多人因为蒙若笔下的小镇场景而把她跟美国南部的乡村作家相类比。蒙若笔下的人物跟威廉?福克纳和弗兰纳里?奥康纳的作品中的人 物一样,经常需要面对根深蒂固的风俗和传统。但不同的是,蒙若的人物对事情的反应没有那么强烈。因此,具体就她笔下的男性人物而言,可以说蒙若掌握了描述 普通人的精髓,而她的女性人物却比较复杂。蒙若的很多作品体现了南安大略哥特风格 。

人们经常拿蒙若与杰出的短篇小说家相比,美国作家Cynthia Ozick就曾称蒙若为“我们时代的契柯夫”。像契柯夫的作品一样,情节在蒙若的故实里是次要的,而且“很少有事件发生”。在与契柯夫的比较 中,Garan Holcombe写道:“[故事的]全部基础是瞬间的领悟,突如其来的昭示,以及精确而微妙地揭示事物的细节。”蒙若的作品涉及“爱与工作,以及这两者的 失败。她像契柯夫一样对时间这个主题十分着迷,一再地描写我们在时间面前的悲哀的、无能为力的处境——既无法拖延、也无法阻挡它无情的向前的脚步。”

蒙若作品的一个常见主题(尤其反映在她的早期作品里)是正在步入成年的女孩子面对自己的家庭和她成长的小镇时所面临的两难处境。在她近期的作品 中,例如2001年出版的《仇恨、友谊、礼仪、爱、婚姻》和2004年出版的《逃离》中,她的主题转向中年人、独身女人以及老人的劳苦。

蒙若那简练而清晰的语言、对细节的娴熟把握赋予她的小说“令人瞩目的精确”——Helen Hoy这样评价她。蒙若的叙述揭示出生活含混的多义性:“讽刺与严肃同时出现”、“神圣庄严的箴言与炙热的偏见”,“专门而无用的知识”,“尖利而快乐的 狂暴音调”,“庸俗趣味,冷漠无情,以及由此带来的欢乐”等等。蒙若把奇妙与平常并列,两者相互截断、交织,直接地、毫不费力地为作品注入生命。正如 Robert Thacker所言:

蒙若的写作„„显而易见地在读者和评论者之间创造了一个相互理解的联合体。我们都被她栩栩如生的描写所吸引,这种栩栩如生并不是所谓的逼真的摹拟,也不是“写实主义”,而是让人感到她所写的就是事物本身,就是人本身。【爱丽丝-门罗】

很多评论家认为蒙若的故事常常具有长篇小说的情感和文学深度。人们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蒙若写的究竟是短篇故事还是长篇小说?Alex Keegan在《选编》杂志上做出了简单的回答:“谁在意呢?蒙若的大部分故事包含着与长篇小说一样多的东西。”

【作品】

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快乐阴影的舞蹈》),1968年(获1968年加拿大总督小说奖)

Lives of Girls and Women(《女孩和女人的生活》),1971年

Something I've Been Meaning to Tell You(《我一直想告诉你的事》),1974年

Who Do You Think You Are?(《你认为你是谁?》),1978年(获1978年加拿大总督小说奖)

The Moons of Jupiter(《木星的月亮》),1982年(获加拿大总督奖提名)

The Progress of Love(《爱的进程》),1986年(获1986年加拿大总督小说奖)

Friend of My Youth(《青年时代的朋友》),1990年(Trillium Book Award 崔灵奖)

Open Secrets(《公开的秘密》),1994年(获加拿大总督奖提名)【爱丽丝-门罗】

Selected Stories(《故事选集》),1996年

The Love of a Good Woman(《一个善良女人的爱》),1998年(Giller Prize 吉勒奖)

Hateship, Friendship, Courtship, Loveship, Marriage(《仇恨、友谊、礼仪、爱与婚姻》),2001年

No Love Lost(《无爱失落》),2003年

Vintage Munro(《蒙若精选集》),2004年

Runaway(《逃离》),2004年(Giller Prize吉勒奖)

The View from Castle Rock(《城堡岩石上的眺望》),2006年

Too Much Happiness(《太多欢乐》),2009年

(译自:wikipedia)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s/454578/

推荐访问:爱丽丝门罗作品 爱丽丝门罗名言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