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美文 > 学生随笔 > 历史教案

历史教案

时间:2018-06-08   来源:学生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学生随笔】

历史教案 第一篇_历史优秀教案)

(新授课案例)

必修一 第12课《鸦片战争》

【课标解读】

课标阐述: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识记《南京条约》等内容。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课标领会:

1.要求学生掌握的主干知识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背景、结果等。

2.条约的主要内容需要教师讲解请一些概念,如领事裁判权,科学归纳后,学生识记。

3.民族精神既要体现出英勇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又要说明中华民族不断探索、学习的精神。

【单元备课】

一、《调整意见中》关于本专题内容阐述如下(★为选讲内容)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了解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

★虎门销烟 战争爆发 ★三元里抗英 《南京条约》及其影响

(2)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

(3)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史实

甲午战争爆发 黄海大战 《马关条约》及其影响 ★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

(4)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基本史实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辛丑条约》及其影响

(5)通过上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虎门销烟 战争爆发 ★三元里抗英 《南京条约》及其影响

二、进度安排:新授课5课时

三、多元史观解读中国近代史前期的重要事件

1.近代化史观: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本专题的重要事件包括: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2.革命史观: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

本专题的重要事件包括: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四、专题《内忧外患和中华民族的奋起》的主题、特征、线索

1.一个主题

以反封建和反对外来侵略为目的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

2.两大矛盾、两大任务

民族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

阶级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侵略与抗争;探索与近代化

3.三个矛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4.四条线索:

侵略史——列强侵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统治

抗争史——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探索史——仁人志士不懈寻找救国救民真理道路

近代化史——发展资本主义,以谋求国家富强

五、知识框架

【本课分析】

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中国近代反侵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故而《鸦片战争》作为必修一第四单元中的第一课。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一、知识能力

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过程方法

探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文字材料、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

逻辑思维: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思想意识: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

爱国情感: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

重点:19世纪中期的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发展概况的比较;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在西方列强武力入侵下的变化。

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面貌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来看一下当代中国面向海洋的亮“舰”。

图片中的亮“舰”,亮出了怎样的中国?(学生答:富强、独立等)亮出了怎样的民族精神?(学生答:探索、思考、创新等)当历史的指针指向170年前,当西方国家的军舰横列在中国海面上,古老的中国又是怎样亮出的国家实力和民族精神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鸦片战争”。

★“设计小贴士”:由“亮舰”导入,既有中国第一艘航母下水的材料,又有中国的海军图片,导入比较贴题,能吸引学生。

二、讲授新课

(一)“冶铁术”之应用——战前的中国和英国

由亮“舰”中的军舰引入制造它们最重要的原料是什么?(学生答:铁)。“冶铁术”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近代中英两国的应用的不同。

(1)展示材料:

材料一 英国将冶铁技术投入制造机器,并以此推动军事工业发展……中国冶铁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农业革命”,却没有发生“工业革命” 。

——韩毓(yu)海《 500年来谁著史》

材料二 夷船内外均用白铁包裹,底用铜包。一船安炮七十二尊。而清军木质舰小,火炮费时多,射速慢。 ——1842年参赞大臣齐慎的奏折

教师:

思考:“冶铁术” 对两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何不同?战前两国的军事状况有何不同?

学生总结:

对两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何不同——中国:“冶铁术”在的应用促进了的农业发展。英国:促进了机器大生产和工业革命。

战前两国的军事状况有何不同——中国:军备落后。英国:坚船炮利。 ★“设计小贴士”:此设计“冶铁术的不同使用”用在这里经过反复思考,感觉这种对比比较综合,角度科学、新颖。实践证明此处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2)展示材料:

清朝军机处内景 17世纪英国议会会场

教师:

结合两幅图片,能看出两国当时的政治状况是怎样的?

学生总结:

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 英国:不断完善的君主立宪制 教师:

中国的皇帝集“天地君亲师”于一身,英王虽然是国家元首,平时只是仪式性的角色。那当这两个大国第一次外交往来时候,会有怎样的对白呢?

(3)展示材料:

1792年,马戛尔尼率领数800多组成的庞大使团和贵重的礼物远渡重洋,1793年9月终于见到了乾隆皇帝。

英王的信件“允许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贸易。请于舟山附近指定一个未经设防的小岛供英商居住使用。”

乾隆帝的敕喻回应:“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意思是:清朝物产丰富,品种应有尽有,原本就不打算与外国人进行商品交流来互通有无。

教师:

这个闭门羹标志着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失败。这反映出两国的外交政策分别是?

学生总结:

中国:闭关政策。英国:开放扩张政策。

教师: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比对,可以看出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分别代表哪两种不同的国家?哪两种不同的文明?

学生总结:

中国:没落的封建国家。英国: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传统封闭的农业文明。英国:高速发展的工业文明。

★“设计小贴士”:此处对比,教师点拨到位了,如提示学生第一则材料(韩

毓海)比较明显,学生多数都能总结出。体现了“大历史观”的教学,对学科思维的培养是有好处的。

教师:

当这两种存在差异的文明在传统的贸易中狭路相逢的时候,又是怎样的遭遇呢?

(4)展示材料:

教师:

英国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总结: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中国国内没有广阔的市场。

教师:

而开放扩张的工业文明恰恰需要的什么?

学生总结:

原料和市场。 教师: 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获取充足的原料,英国开始向中国进行了输出了肮脏的输出手段,这就是?

学生总结:

走私鸦片。

(5)展示材料:

19世纪初,吸食鸦片的不过是富家子弟。后来,宫

府缙绅,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士,都在吸食。

1838年,在广东、福建等地,十人九瘾。

历史教案 第二篇_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课 题: 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授课教师: 李赟峰 学校: 上海市杨浦初级中学

教材:____七年级历史_____第__二__章(单元) 第__5__节(课)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简要了解与概括周王室衰败的原因;

2、 齐桓公率先称霸的条件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3、 秦国异军突起并后来居上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4、 争霸的过程也是一种民族融合与历史进步的表现;(难点)

5、 改革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拓展/难点)

二、 过程与方法

1、 问题教学法;

2、 故事讲述法;

3、 小组讨论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周王室衰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2、 通过对齐桓公与管仲、越王勾践以及秦孝公与商鞅等事迹,培养学生树立“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心;

3、 通过齐国率先称霸与秦国最后称雄,让学生了解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教学准备:

1、 请学生查阅“退避三舍”、“秦晋之好”、“问鼎中原”及“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

2、 编排历史短剧:商鞅力说秦孝公进行变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幽王烽火戏诸候

西周末年,国家连年灾荒,而周幽王却不理朝政,终日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当时周有一个诸候国叫褒国,其国君褒珦因规劝幽王而被关进大牢。褒珦之子为救父王不惜重金买得一年轻美貌少女,取名“褒姒”,并教给她宫廷礼仪,然后将她送给周幽王,从而褒珦被释。褒姒生得妩媚动人,深得幽王专宠并立为王后,但她有个怪脾气,就是从来不笑,不管多有趣的事,她都不露一丝笑容。于是,幽王贴出告示:谁能让王后一笑,赏金一千。结果,众人白费心机,褒姒无动于衷。幽王手下有个爱逢迎拍马的大臣叫虢石父,他给幽王给了个坏主意,即烽火戏诸侯,……,幽王死于犬戎之手。

二、新课分享

(一) 课堂准备

学生快速阅读(3分钟),用最简单的话或词概括阅读后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老师在黑板注明关键词)

学生概括:“国家”、“改革”“商鞅”、“战争”、“动荡”、“争夺”……

教师:(询问:能否再简单一些,用一个字?)“乱”(板书大写的“乱”字•学生表示认同)

(二) 围绕“乱”字展开话题并设问,请学生再次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

1、 为什么会“乱”?

2、 怎么“乱”的?

3、 天下大“乱”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三) 板书: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为什么会“乱”(板书)

1、要求学生根据第一章所提供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史料,分析周王室衰败的必然性。(小组讨论)

(①分封制确保了王室的血脉;②王室内部矛盾的不断显性化与统治力的衰弱。) 乱世出英雄(板书)

1、总括:

(1)“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战国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

2、故事讲述

(1)退避三舍;(2)秦晋之好;(3)问鼎中原;(4)卧薪尝胆。

3、课本剧展示,回归历史:卫鞅力劝秦孝公纳其主张,实行变法。

4、齐桓公率先称霸

(1)条件

a)良好的地理位置——地处东方,盛产渔盐,经济富庶;

b)锐意进取,实行改革——管仲改革,国力逐渐强盛;

c)战略战术——“尊王”、“攘夷”,整合也力量,树立了威信,最终成就霸业。

(2)结果:齐桓公吹响了争霸有号角,诸侯之间互相兼并,诸侯国数量急剧减少,最后出现了以齐、宋、晋、秦、楚为代表的“春秋五霸”局面。

设问:如何理解争霸也是民族融合与进步的过程?(小组讨论)

(提示:诸侯国数量减少,割据状态与规模缩小,有利于国家向统一迈进。而且,诸侯国的兼并,使不同习俗的人走到了一起,也有利于民族团结。)

4、 秦国后来者居上——商鞅变法,秦称雄于世,并完成大一统。

(1) 秦为何成为“后来者”

a)地处西北,国力弱小;

b)受中原各大国轻视,被拒于诸侯盟会大门之外。

(2)厚积薄发——商鞅变法及其影响

a)鼓励垦荒,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爵与田宅;

c)编制户口,严刑峻法,实行连坐;

d)建立县制,国君直接任免官吏。

(3)影响【历史教案】

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b)涌现了一大批军事新秀,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c)有利于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强化国家的控制力;

d)有利于强化国王的权力;

e)但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商鞅最终惨遭酷刑而死。

乱之终结——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三、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兼并战争,最终消灭分裂实现天下统一。当今社会,和平是永恒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大家也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四、训练与评价

课后思考:以春秋战国为例,说明改革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

历史教案 第三篇_历史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一单元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班级:2011级历史学一班 学号:41103011 姓名: 秦宏玉

A.教学分析

1.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

的加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具体措施及具体内容,

认识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及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阅读课文,以及史料,用归纳与比较的方法掌握

基本史实以及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君主专制对中国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自己对中西方的了解,认识到君主专

制积极的影响以及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中国的阻碍。

B.教学思路

1.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

突破方法:阅读课文,归纳总结,用知识结构图的方式呈现。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突破方法:对比宰相制与内阁制,用表格的方式呈现;联系实际,与

西方对比,归纳出君主专制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教学立意:通过阅读课文以及史料,归纳总结出明清君主专制加强

的措施,通过对比得出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及君主专制加强的影

响;了解到对比与归纳法的好处,以后遇到同类问题能够灵活运用。

C.教学设计

1.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分发准备好的史料以及问题。

(2)学生准备:阅读史料和教科书。

2.课程导入: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下面我们来看一段材料:汉时

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丞相赐座。

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

有座位。但到了宋朝,宰相大臣就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明代自朱元

璋起,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

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准备有特别的护膝。

认真阅读材料,思考:

(1)两汉、隋唐和明清时期的官员上朝时,礼仪有什么变化,这种

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官员上朝时的礼仪由站着(两汉)→坐着(隋唐)→跪着(明

【历史教案】

清)。这种变化说明皇帝地位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而官员地位

(包括宰相)在逐渐下降。到明清时,君权更加突出,君主专制空前

加强。

(2)材料中的主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又是什

么?

答:汉时是丞相,隋唐时是宰相,宋时是宰相,明朱元璋起是众官,

清朝时是官僚。从汉至宋主体都是丞相和宰相,但从明朱元璋起主体

就变成了众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导入新课,因为朱元璋废

除了宰相制度。

设计意图:(1)让学生认识到君主专制加强的趋势,及君权与相权

的矛盾;(2)让学生发现明代以前的材料对象是宰相,而自朱元璋起

材料对象就变成了“众官、官僚”,让他们思考,从而引入我们的新

课——宰相制度的废除。

3.讲授新课:

a.宰相制度的废除:

(1)明太祖时,胡惟庸为右宰相,在位期间,擅自决定官员的升

降,而且呈给皇帝的奏章要经过他的审查,凡对他不利的,一律不予

上呈。朱元璋感到胡惟庸是极大威胁,以“擅权枉法”罪把他逮捕,

并将其处死,牵连被杀的官员贵族。

(2)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

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

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

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史纪事本末》

思考:朱元璋为什么要诛杀胡惟庸,并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明太

祖认为废丞相的理由是什么?废除丞相制后,明太祖如何调整中央权

力的分配?这样做的直接政治影响有哪些呢?

理由:(1)直接原因:宰相胡惟庸骄横擅权。

(2)历史原因:明太祖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认为丞相的使用妨

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3)现实原因:明太祖废元朝行中书省,在地方设三司,集地方权

力于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阅读历史纵横)

(4)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权力分配: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

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直接政治影响:废丞相,权分六部,事权分散,皇帝总揽事务。

设计意图:利用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自己总结,这样更有利于

学生理解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宰相制度,过渡到内阁出现的背景。

b.内阁的出现:

(1)最忙碌的皇帝 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

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

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

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明太祖可能是历史上最忙碌的

皇帝)。

设计意图:废除宰相制度后,皇帝的工作量空前鹏张 ,通过日常事

务的多、杂,引出设置内阁的必要性。

(2)内阁的创立与发展: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

票拟和批红:“明宣宗时,开始将部分奏章交到内阁,由阁臣替皇帝拟出处理意见,用小票墨笔书写,贴在各个奏章上面,称为‘票拟’。然后呈给皇帝审定。再由太监用朱笔抄出,交付施行,称为‘批红’。教学立意:这里需要给学生解释一下,让学生理解票拟和批红的区别及联系,可以用结构图帮助学生理解:

司礼监 内阁 司礼监 (批红) 皇帝。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不对皇权构成威胁。

内阁首辅与宰相的对比:

设计意图:运用对比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内阁和宰相制度的区别,并且表格一目了然,便于加深记忆。

(3)史料补充:

皇帝„„命那些大学士在每一个奏章或案件上,签注意见,写出对该事的分析和应如何反应的建议,甚至皇帝颁发命令的草稿,都一并拟好呈上。——当时术语称为“票拟”和“条旨”。皇帝即根据这些签注,加以批示。于是,不久之后,大权遂渐渐滑入大学士之手。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内阁也成为没有中书省名义的中书省。

历史教案 第四篇_中国历史朝代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中国历代朝代的顺序,

2、掌握中国朝代的开国皇帝及了解历代灭亡的历史事件,

3、了解在各个朝代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及重大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和了解中国古代朝代的演变顺序及更迭兴起的重大事件, 教学难点;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

中国历史朝代之演变

中华历史悠久,年代久远,朝代演变难记,把它编成诗歌目的是能记住各朝各代的演变顺序

1、秦朝

公元前23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完成统一中国大业,但他决没想到,仅仅15年之后,才传到第二个皇帝(胡亥)时秦朝就灭亡了。前207年,赵高指使人杀秦二世与咸阳,秦朝灭亡。

项羽刘邦灭秦(楚汉相争)公元前209年爆发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在陈胜、吴广牺牲后,项羽和刘邦继续领导的农民起义战争。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攻占咸阳,秦朝被农民革命力量所推翻。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又为了争做皇帝又进行了将近四年的楚汉相争,楚汉之争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重新归于统一的中国建立了西汉王朝。

2、汉 朝

汉朝分为“西汉”(前202年—8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后世史学家亦称两汉。西汉为刘邦所建,东汉为“刘秀”所建立,其间曾有王莽篡汉自立的短暂“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学者亦将蜀汉列入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分,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由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归入三国史中。

3、三 国

曹丕建“魏”灭大汉,刘备称“蜀”,“吴”孙权。 三分天下成“三国”, 司马建“晋”天下圆。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死,其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

号为魏,建都洛阳。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西攻益州取胜,自领益州牧。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大将黄忠破斩曹军降领夏侯渊,夺取汉中,刘备自称汉中王。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公元229年正式称帝,国号吴,都建业。

(晋朝统一三国建建晋朝)

司马昭代魏立国,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继承王位后并于当年篡位称帝,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曹魏灭亡。 279年12月司马炎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孙吴灭亡后,西晋统一天下,三国时期结束。

4、晋 朝

晋朝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两个时期。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建都洛阳;【永嘉之乱;公元311年即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的乱事】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建都建康。司马炎篡位后统一中国,但无法解决浮华奢侈的社会问题及贪污腐败的政治风气。由于王室领有军权,使得诸王在朝廷衰落后纷纷争权,史称八王之乱;西晋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中华。人民纷纷南渡,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5、南北朝

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掉东晋皇帝自立,国号宋。此后160 多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历史上总称为南朝。

公元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圭建立北魏;公元439年,统一黄河流域。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此后,东魏被北齐所代替。西魏被北周所代替。历史上把这北方的五个朝代总称为北朝。

公元409年南燕军队侵扰淮北,刘裕就上书皇帝,要求北伐,获得批准后,他迅速出兵,对南燕慕容德建立的国家,进行了沉重的打击,将南燕的皇帝慕容超活捉。刘裕的势力也逐渐的大了起来,并有了称帝的野心。公元420六月,刘裕逼迫晋恭帝司马德文退位自己做了皇帝,不过刘裕还是用了杀死司马德宗的方式将司马德文杀死。

6、隋朝

公元581年(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杨坚派人为周静帝写退位诏书,杨

坚按照舜代尧、曹丕代汉献帝的典故,接受皇帝称号,代周自立称帝,建立隋朝。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他结束了中国长期混乱的局面。

杨广(569~618)是隋朝第二个皇帝,隋文帝杨坚第二个儿子,少年时得皇后独孤氏的宠爱,养成骄横习气。开皇二十年(600)隋文帝废太子杨勇后被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在大臣杨素等参与下,杀死父亲隋文帝及兄长杨勇夺取帝位。

7、唐朝

617年7月,李渊正式开始起兵反隋。名义上他并不直接反隋,而只反隋炀帝。他从太原出发进攻长安并很快(617年11月)就占领了长安。他拥“代王”杨侑做皇帝,自封为大丞相和唐王。618年隋炀帝被叛军杀死后,李渊命令杨侑将帝位传给他,建立唐朝。唐天佑四年(907年),朱温(朱温参加黄巢起义,屡立战功成为黄巢手下的主要战将,在“唐僖宗”时投降唐朝,被唐僖宗任命为左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还赐给朱温一个名字:全忠。但朱温并没有完全忠于他,忠于唐朝,就像原来没有忠于黄巢一样,而是完完全全地叛了唐朝、灭了唐朝。)见废帝灭唐时机已到,便先将唐朝朝臣全部杀光,接著又废除17岁的唐哀帝为济阴王,自己做皇帝,次年将其杀害,建国号「大梁」,史称「后梁」,改元「开平」以汴州(今河南开封)为东都,以洛阳为西都,至此,立国290年、传20帝的唐王朝灭亡,中国进入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又一次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8、五代十国

五代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总称。十国是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北汉10个割据政权的总称。

9、宋朝

世宗死后,继位的恭帝年幼,赵匡胤于是有了称帝的野心。显德七年春节,赵匡胤的党羽制造辽国进攻的假情报,当时的宰相范质急令赵匡胤率军北上御敌。正月初三,赵匡胤抵达陈桥驿,当日夜里他酣睡之时,被手下黄袍加身,三呼万岁,拥戴为天子。后周官僚得知后已知无力回天,只得面对现实。周恭帝被迫逊位。

宋朝有分为北宋和南宋之分,在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在城内搜刮数日,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灭亡。又称【靖康之难】、靖康之祸和靖康之变。至此北宋灭亡,同年康王

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即位建立南宋

1278年,南宋政权,在元军猛攻下,宋朝雷州失守,宋朝小朝廷迁往崖山。元军在南宋汉人叛将张弘范领军紧追在后,对崖山发动总攻,宋军无力战斗,全线溃败。小皇帝赵昺随陆秀夫及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

10、辽国

耶律阿保机(872~926)即辽太祖。辽王朝创立者。916年称帝,建立契丹政权。辽朝的原名为契丹国,于916年建立,开国君主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947年定国号为“辽”,983年曾复更名“契丹”,1066年恢复国号“辽”,直到1125年辽为金所灭。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1211年,被屈出律篡位。1218年,被蒙古所灭。

11、西夏

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夏国公位,开始积极准备脱离宋。他首先弃李姓,自称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讳为名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开始了西夏自己的年号。在其后几年内他建宫殿,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军名,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得胜后又开始对西夏的进攻。1226年李德旺病死,他的侄子李睍被推为皇帝。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成吉思汗此时已死,但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后按照成吉思汗遗嘱被杀,党项族也被灭族。西夏灭亡。

12、金国

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国号大金,定都会宁。金于1125年灭辽,灭辽后,金朝第二代皇帝金太宗吴乞买继位,并于1127年灭北宋 。同时,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叛金自立,开始进攻金朝的北方,并迅速占领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于1213年又突破了长城防线,进入黄河平原。到1215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劫掠并占领了金朝的北京。至天兴二年(1234年)蒙宋联军攻破蔡州城,在战火中继位的金末帝完颜承麟则死在乱军之中,金朝遂亡。

13、元朝

四朝亡;(金、南宋、西夏、西辽,1127年金灭北宋、1125年金灭辽、1234年蒙古灭金、1127年蒙古灭西夏、1276年元灭南宋)

南宋金泰和四年(1204年),蒙古族领袖铁木真通过残酷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铁木真被各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政权于漠北,国号 “大蒙古国”。建立大蒙古国后,不断发动征服战争扩张其疆域,1217年灭亡西辽、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一直进攻到伏尔加河流域。于1225

年东归,1227年又灭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对西夏的远征中病逝。整个蒙古帝国的持续时间是从1206年到1635年。元朝的灭亡,元朝后期,统治者不断向人民收取各种赋税,人民被压迫更为严重。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发生的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揭开了元朝灭亡的序幕。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统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协助下,于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的统治结束。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

14、明 朝

太祖朱元璋,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农民,放过牛、种过田、要过饭。在民间度过了二十四年的颠沛流离、饥寒交迫的生活。他目睹元朝的腐败,深恨贪官污吏愚政害民的可恶。因此,他登上皇位之后,一面任用官吏为自己服务。一面用严刑酷法,惩职官吏队伍中的不法之徒,朱元璋对官吏的管制之严,打击之重,诛杀之多,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 他下令说;凡是发现有贪赃害民的官吏,老百姓可以直接擒拿送到京师。如有胆敢阻挡者,即行灭家灭族。朱元璋对贪污的官吏,处罪特别严厉。历代少有。有一次,朱元璋外出视察,发现一个县令有贪污行为,便下令将这个县令杀了。并将其皮剥下来,皮中塞满稻草,将其挂在公堂旁边。他说,下一任知县只要抬头就能看到他的前任由于贪污,竟落得如此下场,便会触目惊心,不敢再胡作非为。(当时的州府、县衙门的左边都设立一庙,用来祭祀土地神,同时也是剥皮的场所,称为皮场庙)。有不少州府县衙的两边,都挂有装满稻草的人皮。朱元璋在称帝的三十几年里,先后惩治数以万计的的贪官污吏,仅在1376年内,将有罪的官吏发往安徽凤阳屯田者,就达一万余人。 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陷北京,明朝崇祯皇帝在农民军的攻城炮声中自杀于皇城后的景山。李自成在北京建立了大顺政权。明朝山海关大将吴三桂夹在农民军和清军中间腹背受敌,迫于形势邀请摄政王多尔衮入关“平贼”。联军打败大顺军。李自成军一路南撤。随后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迁都北京。明朝灭亡。【历史教案】

15、清 朝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s/452068/

推荐访问:高中历史教案 历史教案模板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