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美文 > 校园时光 > 高中教育改革

高中教育改革

时间:2018-04-12   来源:校园时光   点击:

【www.gbppp.com--校园时光】

高中教育改革 第一篇_教育改革来了 高中怎么办

教育改革来了 高中怎么办

本报记者 樊未晨 诸葛亚寒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10月28日 06 版)

“改革一年多来,我的校园里面开始有了变化,第一个变化,就是‘小鬼要当家’。”自称来自中国高考“解放区”的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说。

近日,正值清华附中百年校庆,在校庆所办的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上,高考改革及改革后的高中教育无疑成为了各方专家讨论的重点。

众所周知,自去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浙江和上海成为在“深水区”率先试水的区域。

改革试点一年有余,效果如何无疑是整个教育界关注的话题,而面对改革高中教育应该怎么做同样也备受关注。

“以前我们的学校是政府主导、成人规定、孩子来适应,游戏规则已经设定在那里,你必须要跟随。”叶翠微校长说。而这一次的高考新政给了孩子四条通道:统一招生、提前考试、单独招生和三位一体。具体来说,语、数、外统一考试,语文、数学国家级考试,外语社会化考试。另外还有学业考试,浙江设计了七门,孩子自选三门作为自己参加有关高校录取的考试科目。“这样,对学生来讲,就是选什么科目、什么时候去考、用什么样的成绩来展示自己的学业状态”都需要学生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这就是让小鬼当家了”。叶翠微说。

另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老师开始由原来的买方市场进入到卖方市场,”过去老师教什么、怎么教都是统一设置的。现在让学生选老师,要求老师必须是多元的同时还要有人格魅力才能胜任改革后的教学。同时,学校也在发生着变化,开始注重形成一个有特色的学科群,以适应学生越来越多元的选择。

但是,随着试点的深入,“先行者”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那种“田忌赛马”式的思维方式挥之不去,“我观察到部分学生、部分家长,也包括部分学校把研究的重心总是放在怎样通过错位竞争来使自己或自己的学校获得优势地位。”叶翠微说,这会使改革慢慢变味。另外改革似乎还是教育部门或者学校的“自娱自乐”,政府这双手没有进来。“在这样一场变革中,我们究竟需要多少老师?老师增加的选修课和一些其他学生自主活动的教学安排谁来买单?谁来制定规矩?还没有人在关注。”另外,现在的改革也可能会造成顶尖理科学生在对接高校过程中会遇到堰塞湖现象。

对于这些问题,教育部基教二司副司长申继亮指出,当前我国的高中教育面临的背景是,高等教育在大众化,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作为中间段的高中,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在育人上,集中在质量的提升问题上。因此,“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全面提升高中阶段,特别是普通高中教育的质量。”

现在高中教育基本普及,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除了水平上有差异更多是类型和个性上的差异。而用过去统一的模式来面对更多样化的学生,显然是行不通的。”申继亮说。

这次高考改革,与过去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赋予了高校和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这给特色办

学提供了更多机会。

比如浙江“七选三”的考试方案,“如果做一个组合能有35种之多,”申继亮说。而从现在的情况看,学生的选择分布是不均匀的。理想的情况是,不同的学校找到自己的优势课程群,也就是这个学校提供八、九种课程群的选择,那个学校可能提供另外八、九种课程群。这样,学生在选择高中时,有可能不再像过去那样按照分数进行分层选择,而是按照学校的优势课程进行选择,也就是按照类去选择。

“从这个角度,各个高中可以借助这次高考改革选择的机会,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特别是课程特色的形成。”申继亮说,另外,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积淀、学生群体的特点,有意识地形成自己的特色课程群。这样,在高中招生时,吸引有专长的学生,通过学生的选择,促进高中特色的形成,进而吸引和引领学生的选择。【高中教育改革】

教育的改革绝不是一两个文件就能解决问题的,也不是只说问题,“做校长的有时候不能光抱怨,觉得教育有问题了就发发牢骚,明年依然如故,这样学校永远不会有变化。”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说,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学校的课程缺少综合性、没有层次性的时候,我们就着手开发自己的综合课程,我们就给最好的学生,不仅是清华附中的,也包括全国搞的,搞了大学选修课程。

确实,改革正在关键点上,需要的是众多人的智慧,正如叶翠微校长所描述的一幅漫画那样:面对迷宫,一只智商在140的老鼠走进来,它自认一定能走出去,结果没能成功,又来了一只智商150的老鼠也没有成功,再来了一只160以上的老鼠,结果也没通过。最后三只老鼠叠在一起搭起梯子,它们看到的是迷宫的出口。

中国教育的改革正是需要群策群力的时候。

高中教育改革 第二篇_我国高中教育改革:历史经验与未来选择

【高中教育改革】

我国高中教育改革:历史经验与未来选择

内容提要:当前我国高中教育改革进入了全面战略调整的关键期,对未来改革目标的定位和路线设计依赖于对近百年来的历史发展经验的梳理和反思。从高中教育的本体视角来看,我国正确地作出高中作为基础教育的性质定位,同时探索构建“升学、就业、生活”三位一体、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辩证统一的高中任务观,克服高中培养目标的空泛,而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务实表述。这些经验对当前相应领域的争论和未来道路选择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 键 词:高中教育改革 高中性质 任务 培养目标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围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坚持立德树人方面正在展开积极探索。高中教育因其所处位置和担负职能的特殊性尤其受到关注。面临新的时代形势,普通高中该如何改革与发展,这是摆在所有关心中国教育与儿童未来的人们眼前的一道现实课题。对此,我们一方面需要“以史为鉴”,梳理和反思近一个世纪以来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另一方面又要密切关注当代高中教育改革的重大议题、决策与争议,如此才能对未来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道路作出明智选择。

一、我国高中教育改革的基本经验:本体视角的考察

对高中教育改革得失的回顾总体可有两种进路,一是基于高中教育“治理”的角度,二是侧重高中教育“教学”的角度。比较而言,前者体现更多的是国家和各级政府针对特定时期高中办学的宏观管理,诸如办学主体、经费投入和体制机制等;而后者体现更多的是高中教育实施中对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等本体问题的微观考察。从历史经验看,往往微观的高中“教学”定位左右甚至决定着宏观高中“治理”的方向、重点及其有效性,因而本文的梳理侧重后一进路。

(一)高中教育性质:坚定不移地坚持“基础教育”的办学定位

从教育性质上看,只有将高中定位为基础教育,才能真正推动高中的普及化及高中教育育人价值的实现。这是被我国近百年来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证明的,并且无论社会情势如何变幻,这一点都必须坚持。

早在上世纪初,当时的南京临时政府就在其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中将“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列为首要的教育宗旨,在中小学目标定位上坚持大众主义方向,同时避免升学教育、英才教育以及科举遗习渗入中学教育之中。遗憾的是,如此的设计在当时只能是美好愿望,因为当时能够进入中学读书者绝大多数是中等家资以上人家子弟。1918年,全国校长会议决案中明确提出,“来校学生,家率中资。办中学者之目的,当然以预备学生升学为原则,而预备从事职业为例外”。[1]1922年新学制实行初高中分级后,高中生在编人数显得更为稀少。直到1949年,全国共有高中及完全中学1597所,高中在校学生仅20.72万人,

[2]可见,当时的普通高中教育是标准的“小众教育”、“精英教育”。[3]高中长期扮演的是高等教育预科班的角色,而在这种选拔中取胜的毕竟只是少数“精英”,其他大部分学生则惨遭淘汰。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间,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普通高中的数量和办学规模得以不断壮大,高中生在校数增势明显,高中毛入学率和毕业率一再刷新,由此为高中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化奠定了基础。普通高中的性质定位问题也从过去的大学预备教育重新回归基础教育。这一点从建国以来国家颁布的政府文件的表述中可见一斑。其中代表性的文件如1995年原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和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都对普通高中性质作出了明确表述,指出高中属于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如果说不同时期的国家政策与政府文件表达的是对高中教育发展愿景与方向的正面引领,则90多年来我国高中发展的实践态势,又差不多从反面证明了不坚持高中的基础教育性质的危害。长期以来,我国高中始终在履行大学预科的功能,作为高等教育的预备机构存在。由此导致了中学应试倾向明显、学生课业负担沉重、被动分流、高分低能等弊病。

以上简要的历史回顾表明,只有明确并坚持高中的基础教育性质,高中才能尽快走向普及,从而高中教育改革才能在正确方向上取得实效,高中阶段肩负的“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功能才能更全面实现。诚如有学者所言,“高中越普及,其重心越下移,基础教育的功能越放大。”[4]坚持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性质,既是国家在新时期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几千万高中生实现全面发展、全人发展的人心所向。

(二)普通高中任务:升学、就业、生活三位一体,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辩证统一

学校的办学任务旨在回答“为什么教育”的问题,它是对学校性质的具体化。因而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普通高中的任务规定是随着性质变化而变化的。从上世纪上半叶开始,凡是普通高中被视为大学预备教育的时期,高中的任务自然只有为升学打基础。有关这样的任务界说虽不多见,但其实在国人观念和实践中存续的时间却很漫长,甚至可以说,从普通高中得以分立一直到今天,这种“单一任务说”始终大有市场。

但几乎与此同时,代表当时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也意识到普通中学单纯的升学任务不能很好地协调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间的矛盾,一方面是社会急需很多职业性人才,另一方面却是由于中学这种精英预备教育导致大部分学生面临升学无望而又无一技之长,于是围绕中等教育的“双重任务说”很快浮出水面。这种新

的任务实际是将中学预备教育的性质加以扩充,即不仅为升学做准备,也为就业做准备。其出现时间甚至早于正式高中存在之前,在旧式中学堂时代即已露端倪。 总体来看,近代中等教育有两种典型的发展取向,一种是功能综合型,一种是功能分散型。[5]前者兼顾升学预备和职业训练等多种目标,而后者只管升学预备或职业训练的单项目标。在清末时期,主要还是以分散方式为主,目标比较单一,如《钦定中学堂章程》中规定,“中学堂之设,使诸生于高等小学卒业后而加深其程度,增添其科目,俾肆力于普通学之高深者,为高等专门之始基。”

[6]但到了1904年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的时候,就指出,“设普通中学堂,„„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入各高等学堂均有根柢为宗旨。”[7]从行文来看,“似有纠正《钦定中学堂章程》偏重升学预备的意思”,[8]这可视为我国普通中学“双重任务”说的最初源头。 1912年,由蔡元培主持制定的《中学校令》确定普通中学“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四年后,教育部将这一宗旨具体阐发为“一方面为升学之预备,一方面为谋生之基础。”[9]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本延续了“双重任务”的提法。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又在一系列重要文件中重申了上述思想。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加快,“升学”压力似乎相对减小,而“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长期以来坚持的“双重任务说”越发显得难以全面概括普通高中教育的责任与使命,逐渐陷入一种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由此,一种试图超越“双重任务说”的思想努力逐渐扩散开来。

2003年,作为高中新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出台,其中对普通高中任务的表述变成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而不再提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如果说以前的高中任务界定体现了从“升学”与“就业”的一元论走向二元论和两点论,那么近年来的表述则通过“奠基性”与“发展性”将传统的“升学”、“就业”统摄起来,同时进一步提升到为高中生适应社会生活做准备的层面,由此构建起升学准备、就业准备和生活准备的三位一体任务格局。这里的三位一体其实也对应体现了我国高中教育发展的三种工具价值,而它们之间是彼此关联,相互融合的,“建立普通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职业世界和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实现普通高中教育健全的工具价值,是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重大课题。”[10]同时,三种工具价值由于都是紧密围绕高中生“自我”、“素质”、“发展”等维度而设计,又必然有利于促进高中生全面而个性地发展这一内在价值,从而最终实现高中教育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的辩证统一。

(三)普通高中培养目标:从笼统的共性走向务实的个性

自现代中学制度确立以来,关于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问题在实践中经常随着人们对中学性质、任务认识取向的变化而发生着侧重点的位移。总体来讲,“清末民初着重于升学准备,20年代以后开始强调二者兼顾,以后一直徘徊于两者之间。”[11]而从具体表述来看,虽然史料中鲜有关于中学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但透过不同时期对中学性质、任务的定位,还是能窥见一般的制定思路。其中突出表现有两点,一是强调明理修身与加深普通文化知识基础,二是体现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国民人格、素质的打造。当然,这种思路指向了全体学生笼统的共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初,党和政府对普通高中培养目标的界定,可以通过不同时期国家对总体教育目的的表述反映出来。其中可见一些明显的趋势,比如说,从建国以来的1957年一直到2006年,在历次重大会议和重要文件中涉及教育目的的规定中,不变的是对受教育者培养性质与素质结构的表述,即相应的“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后期改为“建设者和接班人”)”和“德智体等全面发展”;而变化的是在这些总体规定之外,开始不断增加一些鼓励个性发展的内容,而且切入点更加务实、具体,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参照性。

90年代以来人们已不满足于总体教育目的的笼统和统一要求,尽管仍然依照以往教育目的“德、智、体、美”几方面全面发展的思路,但开始逐渐突显在实际中更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务实性,尤其是明确强调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重点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进入2000年以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国家一方面继续完善现有教育目的内容体系,另一方面开始专门就普通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作出规定。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育人为本”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方针,并进而提出“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具体到高中教育阶段,又进一步指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

由此可见,近年来我国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虽然仍按照整体素质教育的要求,坚持德育为首,但在具体表述中少了一些笼统而普适的政治话语,多了一些关注个体发展状态、个性以及具体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从而使高中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任务与使命具有了现实的可操作性。

二、当前围绕我国高中教育改革中根本议题的争论

(一)关于普通高中性质的争论

目前国内围绕普通高中性质问题的争论突出地反映在两方面,一是针对高中“基础”的内涵分析,二是理论设计与现实反差的问题,或者说理想与现实问题。 对于高中发展的“基础性”问题,目前至少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普通高中的基础是指向学生终身发展的,为日后步入成人社会承担起个人生活责任作

【高中教育改革】

准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普适性、长效性和再生性等特点,这也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认同的大多数人的理解;另一种则认为,普通高中是“准定向性”教育,这里的“基础”“应该是升学或就业的、有所侧重的‘基础’,而不是作为一个合格公民所必须共同拥有的那种‘基础’”。[12]相比之下,后一种理解可能因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取向,与当前教育界“主流”声音不合拍,但在潜隐的内心观念和现实选择中却往往更有市场。也有学者指出,一方面普通高中与义务教育的“基础”有相通之处,必须具有一般性、普通性,但另一方面,“九年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虽然都是基础教育,但是前者是普及型、共同性的基础教育,后者是分流式、多样性的基础教育。”[13]由此强调高中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为分流打基础。

与此同时,也有学者仍然坚持普通高中作为大学预备教育的性质定位,并结合当前的时代形势作出新的论证。这方面较有影响的观点以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为代表。

就第二个方面而言,针对官方文件中的明确定位,一些学者表示存疑。比如有学者指出,“就我国普通高中而言,虽然现在一再强调加强基础教育,兼顾升学与就业双重任务,但实际上,我国高中的办学性质实质上就是大学预备教育”,

[14]类似的表述还有,“事实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地进入到高等院校学习,而不是直接进入到职业生活”,所以,“当前的普通高中教育越来越把升学作为实质性的价值取向。”[15]并且强调这是当前高中“唯一”的实质价值取向。

也许上述论断稍显绝对,但由此引发的讨论的确值得我们深思。回溯近一个世纪的历程,无论是官方意志还是民间诉求,对普通高中教育“应然”和“实然”的认识似乎总存有差距。或许,这正是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而正如谢维和教授所言,教育学工作者应该是理想主义者,我们该做的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办好。

(二)关于普通高中任务的争论

人们对普通高中性质认识上的含混直接影响了普通高中任务的准确定位,致使目前出现了几种代表性的“任务说”,且有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之势。上世纪90年代初,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开展的一项调查中,曾专门就此做过汇总。

[16]21世纪以来的十余年间,又相继涌现出一些新观点。

概要来看,大体有如下几种“任务说”:

高中教育改革 第三篇_普通高中教育改革

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之我见

【内容摘要】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普通高中的教育改革也已向深层次发展。本人认为,我国普通高中的发展出路是要尽快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教育理念。将学校学生细分为考学型学生和非考学型学生,根据不同兴趣特点分别培养,从思想上、形式上彻底铲除“一刀切”的教育思想理念,真正继承、实践中国教育理论上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关键词】素质教育 因材施教 多元智能理论 升学型学生 就业型学生 艺体类学生 社团组织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指导下,全国各行各业正进行着规模空前的改革,这场改革令无数国人兴奋不已。素质教育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全国的高中都在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涌现出了成功的典范,但毕竟只是凤毛麟角,多数高中的改革还只停留在形式上,多数领导和教师的观念还没有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还在只追求升学率,学校的各项激励措施,也是倾向升学,没有把办学理念转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上来,“德育为首,五育并举”还是一个口号。作为普通高中的一名教师,在教学之余也不断思考,现将关于普通高中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归纳如下,请诸位有识之士不吝赐教。

一、普通高中现状分析

第一、通过几个月的调查,全国多数高中的教育改革还只停留在教学改革上,就拿我们学校来说还停留在课堂教学改革上。由于普

高中教育改革 第四篇_高中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

高中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

各位同行下午好,非常感谢中国教育学会给我这个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浙江省所做的工作。前面上海老大哥已经“珠玉” 在前,但是上海主要是城市,浙江有大片的农村,这是我们跟上海的不同。接下来我把浙江高考改革的情况跟大家作一个分享。浙江占地10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是5600万,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平均每个年级有60万学生,我们基础教育15年有840万学生。高中阶段浙江省一直保持的是普高和职高对半或者说基本相等,普高是55%,职高是45%。今天下午我想跟大家汇报的是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对普通高中定位的认识,第二是浙江省高考招生改革的基本情况,第三是改革之后浙江省的高中面临的挑战和现在正在做的一些工作。

一、普通高中定位

首先我们想谈一下对普通高中定位的认识,为什么先谈这个认识,其实我们一致认为高考改革只是一个工具、一个手段,包括课程改革其实都是手段,这样的手段的目的还是为了孩子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课程改革或者高考制度改革设计的时候还是要回过头来看看普通高中到底是干什么的,到底有什么作用?

我们认为研究普通高中这个时段的时候,首先要关注到其与前面小学、初中不太相同的地方。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跟小学、初中有明显的不同。表现在两个方面:一高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和初中还没有到这个时期,高中学生会形成“三观” 的基本轮廓,大学会逐步稳定下来,所以一个人从大学毕业以后“三观”会有一些变化,但是不会太大。这个轮廓是在高中阶段形成的,高中是“三观”形成的非常重要的时期。二是高中恰恰又是孩子职业性向分化的关键时期。我们知道初中阶段所有的课程还要统一学习,高考改革之前高中还有文理之分,有文理之分至少承认到了高中就要分化,其实还不止文理,还包括体育、艺术等更多的分类。这说明我们要承认了到高中阶段孩子的职业性向是分化的。

基础教育发展到今天,浙江高中阶段的教育已经全面普及,浙江省1997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全国第四个普及的省区。200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宣布普及15年教育,普及就是在85%以上。2011年以后我们浙江省高中教育的普及率一直稳定在98%左右,去年98.5%,所以普及速度很快。高中普及跟没有普及之前,孩子的差别在哪里?这个差别就是,孩子个体之间的差异比原来没有普及之前更加明显。到了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还在强迫所有的孩子学同样的内容显然是不合理的,不可能也没必要。这是第二个我们觉得要思考的。

第三个就是工业化的进程。浙江省在2010年已经宣布完成基本工业化,到2020年要实现现代化,到了完成工业化的社会。工业化社会跟农业化社会最大的差别在哪里?农业社会是孩子成年以后就当农民,我们说的“修理地球”。原来农业生产水平低的时候,农业需要的技能不复杂,所以高中不需要考虑太多。到工业化社会以后,工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比农业社会要丰富、要分得更细。同时,进入到工业化社会以后,未成年人在成长的历程当中需要回答农业社会不需

要回答,但在工业化社会却一定要回答的问题,就是“长大后我从事什么职业” ?这个以前是不需要考虑的,但是现在必须要考虑。

所以基于这三点分析,我认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普通高中的定位问题。 首先我们认为普通高中是基础教育。因为普通教育是不分专业的,是打基础的教育。其次,高中的任务是促进孩子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原来我们都说是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但是到了这个时代基础教育全面普及了,又是工业化的社会,这个时代应该是促进孩子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个全面有个性发展体现在哪里?我们认为在普通高中阶段应该为孩子作好三个准备:第一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因为有很多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没有;第二为接下来接受高等教育做好准备,浙江有接近90%的普高毕业生上大学,毫无疑问的我们要做好进一步学习的准备;第三工业化社会的高中阶段可能还要为孩子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我们觉得高中阶段的毕业生如果说是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表现在孩子身上就是这三个准备,要把这三个准备好,高中毫无疑问的不会再像原来那样齐步走,高中的变化就是选择。

浙江省作为国家的改革项目,2012年主动地深化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这次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动作就是增加选择性。其中在课程结构上我们做了调整,教育部的高中课程方案里面是必修116,毕业学分144,选修就是28学分。浙江2012年深化课改的时候就把必修课程压倒了96学分,限定选修24学分,自由选修24学分,扩大了选修的范围。因为我们认为,116学完之后再大文、大理一分,孩子在高中阶段真正自由选修的是6个学分,其实选择性是不够的,无法体现高中普及以后孩子个性发展的自由空间。所以2012年,我们做了这项调整,而且列到选修课程里面的内容高考不考,而且要求学校开发选修课程,通过这两三年的努力,一般浙江省的一所普通高中都有150门左右的选修课程,现在的高中校长来介绍一周开多少门课的时候,不再是原来的16门课,而是“我们学校有160、170门课”。2012年课程改革为我们做了很好的铺垫,2014年新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后我们比较顺利的对接上了,在谈高考的时候我们再回过头重新思考高中到底是干什么的。

二、浙江的高考改革方案

其实浙江跟上海有很多地方是一致的,只是有些细微的差别。浙江的高考招生改革是在国家方案下面根据浙江的实际制定的。一是国家的要求“两依据一参考”,同时要求多元录取。浙江高考招生有四种方式,高校录取有两个权利,一是确定专业选考科目及其他选拔条件要求;第二个对孩子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提出要求。

四种考试招生方式:第一是统一高考招生。这个是参与学生最多的,也是大家最关注的,通俗点就是3加3的方式,实行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现在的高考其实不是原来严格意义上6月份的三天考试,而是两种考试的结合,考生自主确定选考科目。首先是学业水平考试,浙江学业水平考试其实有两个水平,我们叫学业考试一,还有学业考试二。学业考试一有13门,传统的9门,加上一门技术,再加上音体美,考试的范围就是必修模块,而且要求所有的

孩子都要参加作为毕业条件,浙江一直是这样做的而且一直非常严格。学业水平考试一是有13门,统一的是10门;学业考试二只有7门,学生怎么考呢,学生在7门里面选3门就可以了,考试范围主要是选修加一部分必修中比较难的部分。 学业考试二记入到高考总分,可能跟上海不同的是我们这7门学业考试二跟这7门学业考试一是合在一张试卷上一起考的,比如说物理有水平一和水平二的考试,但不是分两次考,是摆在一张试卷上,第一部分水平一,第二部分水平二,同一时间开考。如果你选择水平二,水平一和水平二同时考,你的考试时间会延长半个小时,这一点跟上海不太一样。上海是两个考试分开,我们是合在一起。每年的4月和10月这些科目全科开考,再加上高三那一年的6月语数外开考。7门里面的水平二的考试,我们是3年以内有两次考试机会,同时你的成绩两年内有效。也就是说,浙江学业水平考试分两个部分,水平一和水平二,水平一里面10门全考,水平二里面7门选3门。语文、数学考1次,必修加选修,满分150分,当年当次有效;外语虽然每个孩子都要考,但是跟语文数学不太一样,外语每年是开考两次,一次是在10月份,一次是在6月份,学生也是三年有两次考试机会,成绩也是两年有效,跟前面的语文、数学不太一样。浙江考试这6门里面除了外语是用全国试卷以外,其他的科目都是浙江省自己出题,是这样高考和学考相结合的。

理一理浙江列入高考成绩的750是怎么构成的。第一语文、数学,毕业当年考试,每门150分,跟传统高考一样;第二外语,孩子三年里面有两次考试成绩,选一次最好的成绩,满分是150分;第三就是学考中的选考,7门里面选3门水平二考试,也是有两个有效成绩,选择一个最好的成绩,每门是100分,加起来300分,总分还是750分,这是构成高考的成绩。所以现在浙江的改革之后的“高考”就不是传统意义的高考。浙江的这一届孩子,今年秋季的10月份是第一次学业水平考试,要说高考这个时候也开始了。由于我们是七选三,就有一个等值的问题,这里不多展开了上海已经讲了。我们分析了很多的方法,包括标准分转化等等。等级赋分其实还是表示这个孩子在一次考试中你在人群中的位置而已,先用分数,然后换成等级,然后再换成分数,这样可能老百姓比较好理解。 如果这个孩子把物理作为高考选考科目,这个孩子要考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水平一的物理,第二部分是水平二的物理,一次同时考。如果这个孩子高考不选物理,只是考跟毕业有关系的水平一,学业水平考试试卷只做前面一部分就可以。怎么来赋分呢,比如这次的物理有10万人报名,其中8万孩子把物理作为水平一,即作为毕业考试,还有两万人作为高考科目报名考试。这8万人的考试时间为70分钟,考前面水平一的试卷,时间到了收卷,还有两万人作为高考科目的再考30分钟。

试卷批下来我们这样处理。水平一的试卷全部拿出来,按照15%、30%、30%、25%这样的比例确定学业水平考试的等级,我们分ABCDE五等,这是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如果是水平一的话只能一门不及格。剩下两万人是作为高考的,首先看这两万个人里面有没有前面水平一不及格的孩子,假设有一百个孩子不及格,这一百个孩子就淘汰了,作为高考成绩这次记0分,因为前面学业水平考试你都不及格,所以就记0分,剩下19900个孩子,前面的水平一合格了,每个人先给40分,剩下60分我们分20个等级,最前1%最高一级的,比如说给你一个A+,

2%和3%给你一个A,如果是A+刚好记100分,如果是A的话记97分,三分一档这样往下降,20个等级,其实加上前面水平一合格的40分共21个等级。假设水平一是合格的,水平2是0分,他还能获得40分。所以七选三的三,成绩是40、43、46这样上去,21个等级分数。如果0分算的话是22个等级分数。 高校按专业和专业类确定选考科目范围。浙江有35种组合,高校同时还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出要求作为录取参考。这件事情比较麻烦,前面按专业和专业类确定考试科目范围没有问题,我们今年2月28号那一天在浙江招生的1400多所高校全部公布招生要求,其中30%放弃了,还有70%的高校有要求。被要求的学科最多的是物理,第二是化学,第三是技术,第四是生物,专业要求里面要求考物理最多,考化学是第二,我们做了一个统计,35种组合任何一种组合能够报的专业范围都可以达到70%以上,当然期中理、化、生组合是最高的,能够达到80%多,其他的组合都在70%以上,换言之比原来的能报的范围更广。 当然填报的范围是有限定的,不同的高校不太一样,原来是统一的,现在是给高校自己定,这个跟以前不太一样。但是高校对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我们允许他提条件,我们要求在浙江招生的高校必须在孩子高二结束的时候,他们的招生简章里面要有明确综合素质的评价要求。比如这个孩子学业水平考试有一门是C,有的高校提出有低于B的学生就不要了,这个孩子可能就不能报考这所学校了。我们在与高校座谈的时候发现高校对普通高中真的不了解,我们开什么课程、课程内容是什么他们都不知道,我们提出的要求也不知道。所以我们给高校一年的时间了解情况,高中到底是什么样,他还能提出要求,否则是不能客观要求的。我们每个志愿都是专业加学校构成,孩子可能可以有30个志愿,。高校将不再分批次,一年32万考生考试,录取时可能会按成绩分段填志愿录取。总结一下统一考试录取的方式是:语数外三门统一,另外有3门可选择;语数考一次,其他4科考两次;3门原始分,3门等级分;大学专业有要求,选科和综合评价;志愿是专业优先,不分批次,分段录取。统一高考,概要一下就是这么回事。 第二种考试叫高职提前招生。对象既包括中职学生也包括普高的学生,普高的学生提前招生跟高考没有关系,这只看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根据职业倾向测试来录取,我们允许孩子一档多投,一个学生可能会被两三个高校的录取,你选择一个高校就可以了。这个比较好做。提前招生我们想尝试一下,真的可以是多所高校录取。

第三种考试是单独考试招生,这跟普招没有关系,只针对职高学生。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中职毕业生升大学的比例要超过50%,有相当比例的孩子可以升本科院校的,浙江一直认为高素质的技术技术人才只能自己培养。现在很多孩子都去读大学,其实读出来以后企业觉得不满意,他们自己也找不到工作,因此,这样的结构调整对浙江省有利,对学生也有利。

第四种招生方式是三位一体招生。三位是“考生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以及“综合素质评价”,这三个方面的成绩综合一个总分,由高校自己决定如何综合,我们教育厅只要求高考成绩原则上不低于总分的50%,中国美院因专业特殊已经降到了30%,这里面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真正起到作用了,今年通过三位一体招生,省内高校招了五千名,这些高校都非常满意。优质【高中教育改革】

高校的自主招生要放在高考以后做,很多在浙江的优质高校自主招生现在采用三位一体的方式来招。所以这个通道又变成了很多优秀学生、优秀毕业生走上优质高校的通道,但是成本比较高,我们全程录像,做了5年下来是零投诉的,家长都没有意见。但是大学招生成本比较高。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后,浙江有四种招生方式而不是一种,浙江的普高学生四种里面能参加三种,有三条路好走。

三、基础教育的转轨和挑战

这些改革对我们去年入学的这一届学生来说,高中变化很大。首先,不分文理;第二,孩子从入学那一天学校就会告诉家长和孩子“将来要选择科目的”;第三,高中三年里面无论是学业水平考试,还是选考都有两次考试机会,学生“你要知道你什么时候去考试”?第四,选择哪个科目跟专业有关系,学生需要了解专业,这些事情原来的高一是不需要管的。考试从“套餐”转变为“自助餐”,学生的学习由“补短”转变为了“扬长”。

这些变化令高中学校更头疼,浙江省整理了12个挑战,其中3个方面的问题不是学校能解决的,必须是教育行政部门跟其他部门一起来解决。还有9个问题是高中学校自己要努力解决的,我们挑了100所高中分了9个组正在研究这些问题。

挑战一是校长如何合理安排三年的课程。从2012年开始,浙江的学校没有统一的课程表,这次高考改革之后各个学校更加不同了,去年9月份我们收集了58所学校的课程表,我发现没有两所学校课程表是一样。如何安排三年的高中课程,需要根据不同学校、不同生源来合理安排,这是个让校长很头疼的问题。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浙江省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比如必修课分层走班,再比如说因为我们考试在4月和10月,今年我们很多的地区发了文件采取在一个学期中间分学段,就是一学年、两学期、四学段,这是一种非常新的安排。

挑战二是如何开展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选三门学科的背后是选专业,其实是在进行职业规划,我们不赞同孩子高一进来就把三门选下来,而是让他们一边修习一边选择,学校必须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在,我们很多学校都成立了生涯规划教育中心,就是一个中层的岗位和中层的部门。新的部门成立起来,再培养专职的生涯指导教师,有的地方教育员都配起来。还有,全面推行导师制,一个老师带8到10位学生,从高一带到高三,全面指导学生。我在芬兰考察拍了一张照片,他们的导师一个月会跟学生有一次聚会、聊天,平时也经常接触。职业生涯教育不是单单地开一门课就可以,它要贯穿高中三年。很多学校要求学生做职业体验,有的高中要求学生暑假去采访七个不同专业的人士并写一个采访记录;有的学校会联系医院让学生去实习、去体验自己是否适合医院工作。

挑战三就是教学班管理制度。这个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选课以后一定会打破行政班级,一定不能保持一个班45个孩子都选理化,或者大家都选什么。学生高二开始一定会分开的,分开以后教学班怎么管,比如我就碰到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我们一个年级12个班,一个教学班里有来自12个班的学生,今天的课上完了,我要布置作业,班长怎么收作业,这就是一个问题,我不可能跑到12

高中教育改革 第五篇_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正式颁布

昨天,教育部正式向社会公布两个高考改革的配套方案,明确通过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加强与改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进一步探索打破唯分数论和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模式。新规高中学业考试将覆盖所有科目。

国务院在今年9月推出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改革方案中提出,

以后高考将不再是升学的唯一决定因素了,改为“两依据、一参考”作为升学的标准。“两依据”是指语、数、外三科的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则是考生在高中的综合素质评价情况。

新出台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中明确,今后学业考试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通用技术、信息技术考试,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统一要求,确定具体组织方式。

学生自选3科计入高招总成绩

教育部规定,在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区、市),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今后高中在校生都要参加学业考试,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在校生和社会人员也可报名参加。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结束时,创造条件将为学生提供同一科目两次考试的机会及更换科目的机会。

计入高招总成绩3科以等级呈现

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三科以等级呈现,以等级呈现成绩的一般分为五个等级,位次由高到低为A、B、C、D、E。原则上各省(区、市)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依次为:A等级15%,B等级30%,C等级30%,D、E等级共25%。E等级为不合格,其他科目以合格与不合格呈现。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作为高中学生毕业的主要依据。考试所有科目的成绩,将提供给高校招生使用。思品学业健康艺术实践5部分成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此后还将陆续发布自主招生及高考加分的相关意见,为全面推进考试招生工作提供政策支持。

高中教育改革 第六篇_高考教育制度改革

高考制度改革带来的问题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顺利闭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布,《决定》中,“学生考试多次选择”,“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一年多考”新一届政府的施政方案出炉。教育领域中的“高考改革”引来人们的普遍关注和讨论。

关键字:高考制度改革 外语一年多考 不分文理 利弊

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高考不分文理分科”和“外语一年多考”的决策点爆舆论 。也许自此之后,再没有文科生理科生之别。可是取消文理科之后,高考应该如何考?高考真的会发生质变吗?英语真的应该退出高考?

从《决定》中我们看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据现有消息,不难看出目前高考英语改革主要分为三个方向:一是不再考英语,如英语考试将在江苏退出高考舞台;二是仍保留英语考试且分值不变,只对考试题型进行调整,如英语听力测试将在山东高考中销声匿迹;三是降低英语分值,如在北京高考中,英语考试总分将自2015年被调低。 一是高考中取消英语考试极可能意味着很多人失去了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如果说我们的母语汉语为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门,那么可以说英语这门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则为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窗,通过“门”、透过“窗”,我们可以更全面、准确、客观地了解世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有近4亿人以英语为母语,有约8亿人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另外,“全世界50%至60%的报刊杂志用英语出版;60%以上的广播节目是用英语播送;70%以上的邮件用英语书写或用英语写信封地址;85%的科技资料用英语发表。”在万人齐过独木桥的高考选拔压力下,不考英语基本就意味着大批学校不再教英语、不批学生不再学英语,因此,通过英语这扇窗来开阔视野、更全面、准确、客观地了解世界几乎就成了空谈。

【高中教育改革】

二是高考英语中不考听力势必会弊大于利。在高考这根强有力的指挥棒的指挥之下,英语考试中不考听力所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相关学校和学生不重视听力进而不练习听力。而在英语学习中,听的能力和说的能力又有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即要想说好英语,务必要先听好英语。因此,不难想象,高考英语中不考听力势必会带来“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的可悲结果。这绝非笔者夸大其词,而是客观事实,君不知有多少大学生在经历了数十年的英语学习后仍然听起来吃力、说起来别扭。

英语退出高考也有很多有益的方面。1提高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更有利。取消英语,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还可以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选择上更自由。2取消英语可以把学生的精力更多地集中语文的学习中,这对提高国人日益下降的汉语水平有极大的益处,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母语有其独特的重要地位,这些年英语赶超语文的势头应该有所下降了。 关于文理不分科这是一个很早就提出来的改革方向。《决定》将文理不分科提上日程。关于文理不分科的讨论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讨论。文理分科的利弊.1 关于对高中文理分科,文理兼读对人文修养裨益良多,而人文修养也能成就一个人的专业才能。湖北的李时珍是医药学大师,他那时读书没分文科、理科,而其著述也无不体现人文修养之深厚。实践证明,文理兼修对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2不分文理科,可以让中学生在打基础的阶段学习更加全面,对学生在综合要求提高,未来成长的过程中发展也会更加全面。3文理分科目前已不适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培养和需求了。而且,人为限制高中生的学习范围、兴趣和出路,这样的教育过于功利化,只看重个人对社会有何作用,忽略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反而会扼杀年轻人多元发展的渠道。在这种情况下,当市场通过竞争配置人力资源时,每个人的能力都达不到最大化,不少人成为文理分科的“受害者”。 当然,也有很多反对文理不分科的声音》:1文理不分科增加学生的负担。原来文理分科,主要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现在减少统考科,不分文理日后可能会增加学生的负担。2文理不分科让偏科的学生很是焦急,如果高中继续实行文理分科,偏科同学的弱势会严重降低自己在高考中的竞争力。3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s/435618/

推荐访问:湖北省高中教育改革网 深化高中教育改革网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