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美文 > 学生随笔 > 江苏大学就业网

江苏大学就业网

时间:2017-12-26   来源:学生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学生随笔】

江苏大学就业网 第一篇_大学生就业观论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求职标准,薪酬标准体系

在新形势下研究当代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形成及作用,无论对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还是对做好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择业观与的形成

(一)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成因

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关于择业理想、择业动机、择业标准、择业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是大学生在思想上对社会职业岗位的初步定位。它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范畴,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着,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在择业活动中的深层次的综合反映。就业观作为择业观的一种延伸,是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择业观与就业观之间有着相互依赖与相互制约的关系。择业观是就业观的基础,择业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就业的动机与就业目的。择业观的变化与发展,将促使就业观随之发生变化。 择业观与大学生自身利益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因直接与两个前提条件有关:需要和自我意识。需要是择业观与就业观形成的客观条件,自我意识是择业观形成的主观条件。大学生的择业观就是在就业需要的驱动下,在自我意识的引导和支配下,在择业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大学生就业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 大学生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情况,大学生就业调查,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网,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空间迅速的发展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

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

1.认识有误区

(1)都是扩招惹的祸。

2007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人数是495万,而今年,即2008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可能将突破559万,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一年紧过一年。于是,许多家长和学生抱怨:都是扩招惹的祸!

2006年,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虽已接近达到21%,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6%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50%以及从业人口中高学历比例1/3相比,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远未到过剩的程度,所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饱和性失业是不存在的。

据教育部对部分高校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66.67%,只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意去。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相对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业和大公司而已,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是绝对不足。

(2)大学毕业就是精英。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

但广大学生及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就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家长过分在意单位的规模性质、地理位置、起点待遇等。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应届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的价值都是很有限的,因此更应该理性的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3)高学历就有高就业能力。

这是目前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就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2.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差强人意

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与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失调有关。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

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 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 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 200~2 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

3.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第三,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2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对策思考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3。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5)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目前,上海市已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并首次设立了专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上海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其创业培训规划包括入门培训、实务与创业培训、个性化辅导和开业跟踪扶持。大学生创业培训实施政府补贴,由劳动保障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创业培训机构负责实施。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先培训充电、后创业实践,虽然在毕业时自主创业的学生终究只是少数,但是对所有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是必要的,努力培养他们创业的能力与素质,增强创业意识,为他们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自主创业、岗位立业作好准备。去年年初江苏大学成立学生创业学校。武汉大学也宣布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并组织专家教授编写创业课教材,在全体本科生中增设“创业课” ,教有能力的学生“做老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涉及到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高校、社会、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试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

摘要:本文在剖析了当代大学生就业观误区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一是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二是正确地认知自我,全面衡量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学校和政府都应大力帮助大学生就业,在各方面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和便利,促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发展,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市场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和调整,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成为目前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必须面对和迫切解决的课题。本文将对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加以分析,以期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拓展奋斗领域,突现自我价值,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近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市场经济除了带给人们物资与精神的富足外,也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某些扭曲,当代大学生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出现滋生和蔓延。在就业观上具体表现为:

1.注重物质利益,功利色彩浓重。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人生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在就业上过分选择经济较好、生活环境舒适、工作收入较高的发达地区,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据调查发现,73%的重点大学生毕业概括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所谓的“新三到”:一到国外、二到沿海、三到最赚钱的地方去[1]。他们对职业的选择首先考虑的不是是否符合自己的专业,而感兴趣和关注的是职业的附属物,诸如: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由原来的社会价值转向经济价值,把追求经济物质利益放在了首位。

2.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倾向严重。许多大学生在就业时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要求,把个人兴趣爱好放在首位,他们把是否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专长,实现自我发展作为就业的唯一要求,不愿到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地方去。据统计:43.9%的毕业生表示,如果有的单位“条件好、待遇高、适合自身发展”,他们可以放弃户口,33.1%的毕业生表示,如果用人单位的条件适合,他们可以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2]。

3.拉关系、找门路,用不正当的手段进行就业竞争。由于大学生所需的公平竞争机制尚未形成,一些人把就业希望寄托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上。每当毕业生开始找工作的时候,一些掌握人事任用“生杀大权”的人便成为一些想投机取巧的人的焦点。据调查,时至今日,仍有73%的高校毕业生认为,“拉关系,走后门”是找工作的最佳捷径[3]。这无疑是一种与文明社会不协调的因素,这不仅是对工作岗位的亵渎,更是对广大大学毕业生的不平等的待遇。

上述这些不健康的就业观,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高速发展,也不利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但我们需要客观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现在大学毕业生的绝大多数都是八十年代左右出生的独生子女,这些家庭中的“独子”,在比较优厚的环境中生活成长,通

过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好不容易熬出了头,可是毕业就面临失业。其中还有相当部分的毕业生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太好,为了儿女上大学,金钱上已经不是什么智力投资,而是沉重的债务包袱。而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实,不仅家庭、学生都缺乏思想准备,政府和学校在如何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困难方面也缺乏经验。

所以,虽然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建设高速发展阶段,就业岗位逐年增多,每年都要增加800多万工作岗位,但失业率仍居高不下。2006年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而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约900万人,下岗人员460万人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40万人,按政策需要在城镇安排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和退役军人约300万人,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为2500万人。我国失业率将高达20%[4],这也造就了一个好的岗位会有成千上万人来竞争的独特景观。因此,大学生们要认清严峻的就业形势,珍惜就业的机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那什么是正确的就业观呢?笔者认为:第一,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那些“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旧观念,都是与当代社会进步格格不入的。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百万人之多,不可能都进入公务员队伍。有了这个机会当然幸运,但如果失去这种可能,难道就是人生的不幸吗?当代大学生应该从这个狭隘的就业观念束缚中摆脱出来。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工农商学兵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走出这块小天地,何止七十二行,七千二百行都不止啊!有两则新闻,一个是北京大学毕业生陆步轩在西安卖猪肉[5],另一个是研究生唐忠华在四川当猪倌[6]。对这两则新闻,媒体和公众总是能将大学生职位的卑尊放大成焦点事件。普遍认为,大学生具有高端的专业知识,现在放弃专业去喂猪、卖肉,是人才浪费,如果那样,“何必十年寒窗苦,枉费光阴穹度日”?其实笔者认为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白领诚可贵,蓝领价更高,为了能就业,两者皆可挑”。靠自己的勤劳致富,靠自己的智慧赚钱都是应该受到社会尊重的。所以,大学生要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摆脱出来,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因为在就业严峻的形势下,不是大学生挑岗位,而是岗位在挑有能力的适合的应聘者,如果不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在就业的道路上,就难免四面碰壁。但如果大学生们能认清形势,放下“天之骄子”的架子,先就业,再择业,眼前可能就别有一番天地了。

第二,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全面衡量自身的综合素质。古人曰:“人贵有自知之明”。在应聘走上就业岗位前,对自身素质有多高,专业知识有多少,实际工作能力有多强,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在步入市场经济社会后,如何寻求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找到自己比较理想的位置,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不应好高骛远,这山看到那山高。对大学生来说,要切实认识到从“学生”走向“社会人”,进而走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把社会的职业需求和个人的职业理想、职业素质很好的结合起来。第一次走上社会,很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以为自己本领在手,天下尽在掌握。一旦真正做起事来,难免心浮气躁,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花了很多时间和金钱读了大学,按说对就业有期待无可厚非,但是很多大学毕业生就此端起了架子,自己捆住了自己的手脚,认为非大城市不去,非工资高福利好的单位不去,这就大错特错了。就业,一定要对自己有个准确的定位,大学毕业生不是天之骄子,而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所以,当代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当务之急是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在扎扎扎实实学好专业的同时,熟练地掌握一两项技能,文凭只是个“敲门砖”、“介绍信”,能不能胜任工作才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

当然,要想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光要求这些“天之骄子”转变旧的就业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还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家庭、个人共同努力,走出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之路来。

作为高等教育的学校是培养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而目前高校教育虽然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教学上仍多延用过去的单纯的书本式的课堂教育,教师们往往只满足于教学上了多少课时,而学生们则满足于完成了多少学分。对学生的评价是是以分数定高下,而不是以能力定优劣。这样的教育模式培养的是高分低能、考试型的学生,既缺乏组织交往能力,又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无创新精神。因此作为高等院校,当务之急是改变旧的传统式的以书本、以课堂为主的教育方式,在加强传统知识教育的同时,肩负起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就业指导和提高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工作的责任,使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就业观念,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使大学生们既有个人远大理想,又有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奉献的精神。

作为政府相关部门而言,对于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困难,走上工作岗位,走上创业道路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一方面应广开就业门路,提供就业机会,而不仅仅满足每年开几次大型招聘会,要下大力气,把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另一方面,应会同学校与用人单位根据就业需要在校设置专业。在传授技能方面,给大学生更多的用脑动手的实践机会,使大学生不会在招聘时,因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而将他们排除在就业大门之外。另外,政府相关部门可在税收、贷款、自谋职业等方面,推出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到农村,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上述这些地区虽然条件艰苦,但却能充分地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毕业生拥有就业的权利,同时也有为国家贡献才能的义务。大学生到农村、基层、西部去工作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将大有作为。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们在就业的道路上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不断地增强经济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在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大力的帮助下,闯过就业这个难关,寻求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找到自己理想的位置。

大学生绝不是包袱,而是社会的财富。观念转变天地宽,何愁大学生就业难?

参考文献

[1]任亮.职业价值观不良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J].张家口师专学报,2001,(1).

[2]大学生的择业观.http://hebmc.vnc.cn/web/lanmushow.asp?id=79.

[3]由国开.浅析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不良择业观.http:///03pindao/lunwen/show.asp?id=4290.

[4]朱训华.树立正确就业观.http://gsx.cqie.cn/np/Print.asp?ArticleID=512.

[5]失业后操起屠刀 北大才子街头卖肉./special/newspapers/2003/073K.2003-07-28.

[6]研究生放弃14万元年薪回到家乡办养猪场当猪倌.blog.hexun.com/2601833/3098785_d.html33K.2006-06-03.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原因一 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

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仅

就广东省而言,2004年高校毕业生为13.2万人,2005年为16.5万人,今年广东省内普通高校

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今年在省内求职谋

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

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

乐观的未知数。

原因二 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

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

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

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原因三 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

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

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

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

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江苏大学就业网】

原因四 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

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

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

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原因五 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

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江苏大学就业网】

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

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原因六 学生仍然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

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

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

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

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

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江苏大学就业网 第二篇_就业部年度工作计划

校就业自我指导委员会2012年度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以"十七大"重要思想为指导,紧扣就业形势转暖给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的重要机

遇,进一步深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视点"的就业工作思路,持续就业管理创新、强化

就业渠道拓展、完善就业工作体系、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整合校内外一切有利资源,帮助增

强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确保毕业生就业率稳定的情况下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工作目标:在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领导下,积极把握新的就

业形势,着力推进全员化促进就业工程,深化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打造立体化校园招聘市

场,完善科学化管理工作机制,开拓互动式基层就业方式,力求通过一系列有思路、有创造、

有计划、有成效的工作举措,提前实现2011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劳动合同、就业协议)

达70%以上、年终就业率达98%以上的工作目标。其中力求在各项基层就业项目的参与和

录用人数均名列全省高校前茅,提供校园市场招聘岗位数量与毕业生人数之比超过3:1,确

保50%以上的毕业生通过校园市场就能获取第一份工作。

2012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就业指导强化就业指导强化就业指导强化就业指导,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性提

升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性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性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性、系统性

1.整合各项教育资源,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依托2011年成立的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心和创

业学院的资源平台,全校范围内遴选有兴趣、有实力从事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师资,多层次、

多维度开展针对教学,加大力度促进大学生优良综合素质养成,从而助推学生就业核心竞争

力的提升。

2.发动院系两级力量,开展专家就业指导讲座 除了覆盖各年级的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程,

另外在5月-6月针对2012届毕业生开展集中的就业指导专家讲座,引导他们在进入就业双

选市场前夕适时调整就业心态、提高就业技巧。结合当年就业环境、就业形势政策和社会需

求适时完善并优化就业指导5大模块,邀请企业家、政府领导、学者教授分别就有一定研究

造诣的模块开展讲学,继续要求各学院层面的就业指导讲座每个模块必须覆盖到每一位毕业

生。校级就业指导讲座满足专家影响力大、讲座水平高、学生参与率高的要求,真正有效激

发全校层面的毕业生就业激情。督促各学院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全校范围内开展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以活动与 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确实较为困难但他们在就业中

也有许多机会应该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和机会并存。毕业生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不仅要有具备自身的各种能力更要提高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全面认识。 一就业形势分析

首先据调查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表现

(1).高校毕业生“供不应求”是当前就业困难的主要矛盾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已持

续多年。2009年的毕业生就业难更为突出。其理由是2009年全国的毕业生大600多万就

业率按70%多计算还有一百多万未就业的就业生需要加入到2010年的就业队伍中来。可

以预计2010年的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依然存在而且依然严重估计在近几年内我国高校毕

业生就业难的矛盾还要持续存在我们也将要有做好心理准备。

(2).各地人才供需不平衡是当前就业难的又一个表现 沿海、内地地区在毕业生就业问题上不

平衡非常明显目前高校毕业生较集中在沿海及一些发达地区而这些地区的毕业生都愿

意留在这些地方这样就形成了这些地区的毕业生多就业岗位的竞争激烈。相反一些欠

发达地区的毕业生不愿意在此发展。因此这个问题从眼前来看是人才供需的问题但长此

以往这个问题又会影响各地方的发展不平衡。

(3).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需作调整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好是造成就业难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一大学毕业生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谋好职位出人投地。其次没有清晰地职业生涯

规划就是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都一无知晓。其

三应届毕业生刚出校门心情烦躁静不下心来。 对此应正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客服恐慌、浮躁的心理准确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明确缓解就

业的办法克服焦虑的心态正确把握就业中各种机会提倡将就业和人生规划结合在一

起注重就业中的策略。 二岗位需求因素分析 电气自动化专业及“电气工程”及是

国家及各高等院校所重视的一门新型工科专业。人竞赛配合讲座,切实提高就业指导效果。

3.提供就业咨询门诊,落实就业个性帮扶举措 组织好网络化的职业倾向测评,引导学生剖

析自我,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切实为所有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邀请专家教授

定期开设择业咨询室门诊,就业办和学院学工办随时接待学生来人来电咨询,做到个别指导,

真正落实帮助每一个有就业困惑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发动社会各界友好合作单位,发动全

校教职工共同关心毕业生就业问题,继续开展暑期实习、预就业等活动。在5、6月份对未

就业的学生进行集中的强化指导,督促各学院实施"零距离就业行动计划",一对一帮扶,加

强个性指导,对就业困难学生做到就业情况全了解、就业帮扶全方位,重点开展生活补贴、

心理疏导、校友企业岗位推荐等工作。

二、完善信息平台,确保就业信息发布的及时性、有效性。【江苏大学就业网】

1.加强就业基础调研工作,搜集整理有效就业信息 督促和指导职业发展与就业协会加大在

就业信息采集工程中的力度,通过每天的校园招聘活动录入用人单位信息,整理出规模庞大

的单位库;通过学生主要意愿流向地的人才中心网站、各兄弟院校的就业网站、各应届毕业

【江苏大学就业网】

生的招聘网站等收集适合我校毕业生的需求信息。继续开展就业工作基础调研活动,通过用

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信息反馈表、电话和实地调研交流等形式,获取社会需求的第一手资

料,确保提供给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安全、及时、有效。

2.继续完善信息网络建设,扩充就业信息发布数量 改版江苏大学就业网,增加有必要的功

能模块,更大限度地满足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需要。坚持快速的信息更新和大量的信息发布,

每天通过就业网提供20条以上最新就业信息。建立与区域、全国有显著影响力的网络平台

的链接,增强多方互动效果。坚持每天通过宣传橱窗张贴每一场校园招聘活动信息,定期制

作就业工作专题橱窗,尽一切可能扩充就业信息量和信息受众面。

3.广泛采用新型信息媒介,畅通就业信息发布渠道 开通点对点短信平台传递就业信息,详

尽掌握所有毕业生、毕业班班主任、辅导员的移动电话号码,建立完善的就业相关人员电话

号码库,将每天的招聘会信息及时、准确地发送到每一位毕业生手机上。积极采用新媒体工

具服务就业工作,每天通过飞信向各学院专兼职就业工作辅导员及时传达工作信息,通过就

业工作QQ群与全校就业工作战线教职工进行交流互动,对于需要通过行政手段组织的校园

招聘活动,除了通过校园网进行文件发布,主要利用新媒体工具进行工作内容布置和工作举

措交流,缩减常规工作流程,提高就业工作效率。

三、拓展就业渠道,确保校园就业市场的规模化、常态化。

1.加强相关部门联系合作,形成促进就业合力 强化与专业人才中介网站的合作,通过前程

无忧、中华英才网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才招聘网站协助发布江苏大学毕业生生源和招聘会

信息,通过592招聘网等二、三线品牌的人才招聘网站帮助确认来校招聘单位资质,借助其

平台系统筛选参会单位信息。深化与地方就业主管部门的合作,邀请各地人社局、人才中心

帮助组织当地企业组团来校招聘,不定期开设地区专场招聘会,或者在大型综合校园招聘会

中设立各地招聘团专区。加强重点招聘合作单位的走访调研,组织科技处、研究生处等校内

各部门共同走出去寻求合作,对全国大型企业集团、产学研重点企业进行走访调研、联络感

情,通过谈全面合作的方式引导其来校吸纳人才。大力调动校内外一切有关积极因素,形成

促进毕业生充分顺利就业的强大合力。

2.大力组织各类校园招聘,营造优良就业氛围 做大做强系列综合性校园人才供需洽谈会,

坚持以其作为全年校园就业市场主线,打造学院就业市场的品牌和特色,在全校范围内营造

优良的就业氛围,并在兄弟院校中形成较大的辐射和很强的影响力。根据学科门类特点,发

挥学院就业工作职能,精心组织各类适合学院自身学科专业的专场招聘会,把就业市场组织

工作落到实处。遵循小型化、行业化的原则,与相关学院或各地人才市场及地方教育、人事

部门积极合作,联合组织学院专场、地区专场、行业专场、周三人才市场等多种形式的校园

招聘活动。同时,还要通过就业网站、短信平台等把无形的就业市场与有形的就业市场结合

起来,最大限度地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

3.鼓励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确保项目就业成果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

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文件精神,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

念,踊跃到基层、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学校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鼓励毕业生参加"大学生

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为农村学校培养教育

硕士师资"计划,同时给予他们各种政策优惠及支持。对每一个基层就业项目都精心组织、【江苏大学就业网】

认真对待,为所有有志于参加项目的毕业生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提供专门的考试面试培训,

确保毕业生在基层项目就业的成功率。

4.提升创业教育实训平台,打造两类创业成果 完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激励机制、学生

科技创新立项管理机制以及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评价机制,不断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

开展,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类竞赛、发明创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课外科

技创新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建设好

校内创业实践训练基地平台,遴选符合学校创业教育理念与思路的创业团队进行培育,着力

打造产品开发型和技术服务型两类创业典型。加强与镇江大学生科技创业园的沟通与合作,

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更优质的孵化基地,提供更全面的扶持举措。

四、完善制度建设,确保全校就业工作开展有保障、有激励。

1.推行五心服务,打造全员满意工程 继续推行"五心服务",实施手续办理与就业咨询"首问

负责制",进一步落实"就业七项制度"。对少数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应急派遣问题,遵循原则

合理安排,多方统筹协调,大幅提高派遣频率,既有效解决部分同学手续办理时间紧迫的问

题,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学校派遣的差旅费用。在组织校园招聘会方面,不断创新工作举措,

利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招聘网站、学生主要意愿流向地的人才中心等重要平台,降低校

园市场运行成本,减少企业资质审核工作量,大幅提高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数量。招聘会现场

简化接待和用餐环节,简化单位报名手续,只突出参会单位招聘的信息资源和学生的参与量,

深受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好评。

2.完善监测机制,随时掌握就业状况 推行毕业生就业报告制度,贯彻落实周报、月报制度,

3、4月份每双周学院书面报告每个未就业的学生情况,5、6月份每周书面报告一次。对于

毕业离校后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学生,督促学院定期联系,摸清情况,逐个帮助其解决实际

问题。每个月向全校通报当年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毕业生实际就业率和年初工作目标对照,

报送给校院两级党政一把手和分管领导。随时跟踪监测面上的就业状况,以便于及时采取行

之有效的工作措施。

3.完善考评体系,强化工作奖惩机制 把就业工作作为考核相关部门和各学院的重要内容,

把就业工作的成效作为集体和个人评优的重要依据之一。继续完善评估指标和考核体系,对

各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基地建设、就业指导讲座、举办招聘活动次数等方面做好详实

过程控制和结果统计,做好就业工作年度考评工作。加大力度推进落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s/404829/

推荐访问:四川大学就业网 重庆大学就业网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