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美文 > 校园日记 > 辛亥革命和三民主义,高考真题

辛亥革命和三民主义,高考真题

时间:2016-10-21   来源:校园日记   点击:

【www.gbppp.com--校园日记】

篇一:《辛亥革命高考题》

1、[2011·广东卷] 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 )

,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

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

„„

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

A. 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 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 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 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2011·江苏卷] 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3、[2012·安徽卷] 下图为民国年间的漫画,画中人物指的是( )

A.袁世凯 B.段祺瑞

C.张勋 D.溥仪

4、[2012·北京卷] 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他所指的“新希望”是( )

A.利用义和团 B.颁布明定国是诏

C.预备立宪 D.南北和谈

5、[2012·福建卷] 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

A.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6、[2012·江苏卷]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7、[2012·四川卷] 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坦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下图)。这反映出( )

①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 ②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善 ③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效显著 ④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辛亥革命和三民主义,高考真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2013·广东卷] “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

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9、[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10、[2011·福建卷]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 图(a)、(b)、(c)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材料四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

(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

条件„„

(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促成辛亥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

(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

篇二:《题目00f5c51755270722192ef7f4》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三:《题目0713a98da0116c175f0e48cc》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辛亥革命和三民主义,高考真题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四:《新民主主义革命高考题汇编》

新民主主义革命高考题汇编

一、选择题

1.(2013·山东文综·13)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

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

A.武装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

2.(2013·北京文综·19)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当“全中

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 )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3.(2013·广东文综·16)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

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左”倾错误的表现有( )

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 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4.(2013·四川文综·6)图1是一幅题为《日本的泥脚》(1938年)的漫画。

导致画中情形的重要因素有( )

①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②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③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顽强抗战

④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有力牵制 图1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2013·天津文综·8)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

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 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

1

A.民主主义国家 B.新民主主义国家C.资本主义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

6.(2013·浙江文综·19)右图是1945年7月7日颁发的纪念章。作为史料,

可以用来佐证( )

①全面抗战爆发的时间

②新四军的发展壮大

③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

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

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8.(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0)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

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

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9.(2013·海南单科·17)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 )

A.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 B.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

C.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 D.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10.(2012·全国课标卷·31)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

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辛亥革命和三民主义,高考真题

2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11.(2012·广东文综卷·15)图5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 )

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

12.(2012·上海单科卷·26)右图是一张黄埔军校的毕业证书,它颁辛亥革命和三民主义,高考真题

发于( )

A.1924年 B.1925年 C.1926年 D.1927年

13.(2012·山东文综卷·13)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4.(2012·全国大纲卷·18)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1932

年,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这一成功( )

A.确保了红军对敌处于军事优势地位 B.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

辛亥革命和三民主义,高考真题

C.加强了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 D.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

15.(2012·江苏单科·7)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

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 )

A.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B.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

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 D.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16.(2012·重庆文综卷·18)1936年,沈钧儒等人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

求》,强调“中国共产党于去年„„主张停止内战,联合各党各派,共同抗日救国”。该“主张”最早见于( )

3

A.“八一宣言” B.《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C.“国共合作宣言 ”D.《论联合政府》

辛亥革命和三民主义,高考真题

17.(2012·四川文综卷·18)1936年12月2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了 西安

事变,而刊面人物选择的是正在视察军队的日本裕仁天皇。这反映出《时代》周刊( )

A.意在鼓动日本,实现东亚共荣 B.希望示好日本,结成美日同盟

C.主张压制中国,渗透美国势力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s/280756/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