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美文 > 学生随笔 > 孤独之旅点评

孤独之旅点评

时间:2016-06-15   来源:学生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学生随笔】

孤独之旅点评(一):两篇评课稿(孤独之旅和虽有嘉肴)

《孤独之旅》主要是对于“孤独”的认识,有的很积极,有的消极因素较多。老师要帮助学生认识成长犹如“蚕蛹蜕变为碟”“凤凰涅磐”要经受住痛苦的磨炼之后才能见到彩虹。听了刘兰兰老师《孤独之旅》的授课,我发现了刘老师的如下教学优点:

1、刘老师运用PPT展示,精准的呈现教学内,PPT的设计简洁明了;

2、刘老师通过“未成年人不能进网吧”联系初中生实际的导入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3、刘老师注重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通过学生朗读,来让学生体味文中精彩文句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4、刘老师设计的问题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有效的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增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听了刘老师的课,我认识到,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不仅需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掌握丰厚的文学知识,还需要有激情,有感情,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把学生带入到课文学习的意境中去。这正是我要像刘老师学习的地方。

今天听了赵群华老师的《虽有嘉肴》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下面说说赵老师的教学优点:

1、导入方法

赵老师通过提出对“教学相长”作何理解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本课文的学习兴趣。

2、以学生为主体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例如:赵老师请同学A起来读课文,然后请同学B,C对其读课文进行点评,再由D进行朗读;赵老师请同学们对“教学相长”的意思进行讨论,然后请了同学E、F、 G、 H 来回答了“教学相长”对自己的启示。让学生积极发言,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孤独之旅点评】

3、我的认识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语文读本上的一篇课文,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所以不要过分强调每个词的意思,主要是培养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以及对文章整体的把握,提高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掌握积累文言文知识。

孤独之旅点评(二):《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与点评

【孤独之旅点评】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与点评(选点突破)

《孤独之旅》的教学,我选取了杜小康在文章中的几句典型化的语言作为突破口。我上课流程是这样的。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如果你选择了宁静,你就选择了孤独。”李白用“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来品味孤独。苏轼用“高处不胜寒”来抒写孤独的难耐。

人生之路,漫长而又艰辛,每个人都要“独自走过”,尤其是在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孤独已经成为人类根本无法回避的一种“人生状态”。“面对孤独”,也就成了人生的一种必然。然而,孤独并非自闭,并非绝望,并非消极、消沉甚至坠入颓废的没落情绪。孤独使人类从原本狭隘的个人经验中解脱出来,使人对世界、对人生的观察与体悟在因孤独而获得的距离中得到了扩展,有了许多从前不曾有的发现。孤独使人的目光和头脑皆变得冷静,孤独使人去除了影响思维深度的浮躁和妨碍人观察质量的迷乱。

成长,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过程,而这过程绝非永远“一帆风顺”,它充满辛酸,饱含痛楚、屈辱与泪水。成长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孤独就是其中最贵重的一笔,是生活或早或晚都要给予每个人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平常,我们一提到“孤独”二字,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啊。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大,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经历过“孤独之旅”的油麻地少年杜小康,一定会长大成人,因为那份孤独,已经撕去了他幼稚的外壳,仔细地雕刻了他的灵魂。

二、概述课文内容。

(点评:概述课文很重要,让学生对文本有个整体把握。便于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展开。)

三、速读课文,勾画杜小康的语言。

这是一篇小说,故事情节是在孤独的背景中展开的,人物语言并不多,请同学们在文中快速勾画出杜小康的语言。(课件):

(点评:再次读课文,熟悉文本,而且是带着问题来读,学生有目的性的读课文,便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文章中,杜小康的语言不多,就四句,不为人所注意。但确是作家的独特匠心,反映了人物的性格、感情变化,折射出故事情节的变化。不妨借此为突破口。)

1、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2、我要回家„„

3、还是分头去找吧。【孤独之旅点评】

4、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指生读。

四、赏析人物语言,把握小说内容、主旨:

(点评:通过赏析人物的语言,来抓住文章的脉络,牵住“牛鼻子”,实现对小说内容、主旨、人物思想感情、性格变化的把握,从而起到长文短教的效果。)

每一句话的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杜小康呢?老师想以第一句话为例,告诉同学们怎么赏析人物的语言,其余三句等会儿由同学们自己赏析。要注意两点:

1、联系相关内容。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状况下说这些话的;

2、言为心声。注意体会说话人的心情、心理。也就是不能孤零零地只看这句话,一定要关注说话的背景。

(一)赏析第一句话。

1、生齐读出现第一句话的第2自然段。

2、杜小康为什么要去放鸭?哪一段交代了原因?(他家由富变穷了,第1段。)

3、这段中哪一个词语鲜明地表示出了杜小康对放鸭这件事怎样的态度?

(只好。写出来杜小康的无可奈何。)

4、他说这句话时心情怎么样?

(害怕、恐惧,因为他要离开疼爱他的妈妈,离开熟悉朋友、学校。)

5、现实生活中你有过孤独的感受吗?(与杜小康比一比,看是否相似。)

(点评:五个问题设计,具有梯度性,既有对情节的把握,也有对学生生活经验的体悟,很受学生欢迎,便于课堂的演绎。这样的课堂才能更加活跃起来,学生才能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

(二)了解放鸭前的杜小康。

(点评:对文本的有益补充,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帮助学生消除时空的隔阂和阅读的障碍。这是小说阅读教学所必须做的。)

杜小康以前可不简单,你们知道放鸭之前杜小康的生活情形吗?

1、指生介绍放鸭前的杜小康。

2、课件展示:

①油麻地的孩子,念书都念到六年级了,都还没有一个有一条皮带的。他们只能用一条线绳来作裤带。

杜小康才读一年级,就有了一条皮裤带。棕色的,油汪汪的样子,很有韧性,抓住一头,往空中一甩一收,就听见叭的一声脆响。

②油麻地一般人家的小孩,一年四季,实际上只勉强有两季的衣服:一套单衣,一套棉衣。中间没有过渡的衣服,春天,天气已经非常暖和了,还只能将冬天的棉袄硬穿在身上。等坐下来,静下身子与心,身上就冰凉冰凉的。秋天,天气已经很凉了,只好将单衣硬穿在身上,缩着身子去抵抗凉意。

杜小康却有一年四季的衣服。„„一年四季,完全可以根据天气的冷暖来增减衣服,来加以很好地调节。因此,一年四季的杜小康,身体都是很舒服的。

③大约是在杜小康上四年级时,他变得更加与众不同了。因为,他有了一辆自行车。虽然这只不过是一辆旧自行车,但它毕竟是一辆自行车,并且是一辆很完整的自行车。当时的油麻地,几乎没有一辆自行车,即使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也没有一个有自行车的。

④杜小康的成绩还特别好。因此,杜小康一直当班长。

3、家境富裕时的杜小康,往油麻地孩子群里一站,就像一簸箕黑芝麻中一粒富有光泽的白芝麻,就像秋天高远的天空中一只悠然盘旋于鸽群之上的黑色的鹰,父亲对他是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可是现如今他就要离开疼爱他的母亲,离开熟悉的校园,到陌生的遥远的芦荡去放鸭,他愿意去吗?

于是他对父亲说了第一句话。这句话应该怎么读?(生读,使范读,生自由读。)

我们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一个怎样的杜小康?

(一个不能体贴父亲、只想着自己的杜小康,一个过惯了富裕日子、不能吃苦的杜小康。)

(三)赏析其余三句话。

请同学们自己赏析或同桌讨论其余三句话,用“一个 的杜小康”这样的句式,批注你的赏析结果。记住你的结论一定要在文章中找到语言依据。

(生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点评:以分析杜小康的第一句作为环节示范,后面的三个环节留给学生自己解决,这是“授之以渔”,有了前面的铺垫,这里就水到渠成了。这是教师进行设计时的第二次选点突破。

当然,老师在此以后并非就是“放羊”了,他是导演是幕后推手也更是适时的参与者。)

1、从第二句话中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杜小康?(千万不可肤浅理解为与第一句话时完全一样。)

①地点在芦荡,初到目的地。眼中的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心情该当如何? 引导学生齐读第21段。(害怕、胆怯、希望破灭。)

②他是在何时、何种心境下说的这句话的?

(到达芦荡一段时间后的一天夜里。感到孤独,非常想家。)

③父亲就在身边,他为什么还会感到孤独呢?为什么还如此想家呢?请同学们采用改换人称的方式,将文中的“杜小康”改为“我”,自由朗读课文第29段。

2、该文段中哪些词、句让你读出了杜小康的孤独?

“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什么了。”

“他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几乎不知道再说些什么。”

3、在这里,杜小康几乎找不到人交流。小说这样描写他们父子俩之间的干巴巴的对话: “饱了吗?”“饱了。”“你饱了吗?”“我也饱了。”“就在河里洗碗?”“就在河里洗碗。”“困吗?”“不困。”

孩子喜欢热闹,喜欢丰富,可此时杜小康却仿佛被世界抛弃了般饱尝着寂寞、单调。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按刚才变换人称的方式将29段再朗读一遍,让我们再次设身处地地感受杜小康的孤独。(指生读。)

4、此时的孤独比刚离家时要深百倍,浓千倍,它吞噬着年幼的杜小康。他终于在晚上做梦看到母亲后说出了这句话。比较一下意思差不多的第一句和第二句话,在词语上有什么不同?你能感受到有什么不一样?(没说“我不去放鸭了”,也没说“上岸”。虽说想回家,但是不说放弃自己的工作、责任,不像第一次那样任性了。)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在孤独中备受煎熬的杜小康一直在压抑着情感,控制着自己,而在睡梦中终于爆发。这句话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此时的杜小康和说第一句话时的杜小康一样吗?(有点懂事、在逐渐控制情绪、不再由着性子,知道面对困难。)

5、赏析第三句话。

看来,此时的杜小康虽然幼稚,但在逐渐成长。那么,从第三句话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哪个词语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成熟、勇敢、有责任感、敢于面对困难。“分头”。)

课文哪一段描绘了杜小康雨夜找鸭的情形?(第38段)

老师范读,学生闭目边听边想象。

这就是杜小康,头上是如万辆战车般滚动的雷声,耳畔是呼呼的风声,身上砸着歇斯底里般的雨点,脸上和脚上已伤痕累累,可他还要孤军奋战。如果把“吧”去掉,将句尾的句号换成问号或者感叹号,可以吗?为什么?

(表现不出其勇敢、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句号比感叹号语气平缓、平静,而此时的杜小康饱尝雨夜寻鸭的磨难,很平静,很从容,没有大喜大悲,已经成熟了。)

文中其实还有好多细节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杜小康的成熟。请找出刚到芦荡,鸭群被刮散后杜小康父子的表现,特别是能表现父子之间关系的句子。【孤独之旅点评】

刚到芦荡时,杜小康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肯入睡。

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

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

女生、男生分角色朗读以上内容。体验细节感受杜小康的勇敢、成熟。

6、赏析第四句话。

你们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杜小康?(感受收获喜悦、激动)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这句话句式上有什么特点?(都是短句,都用了感叹号。表达喜悦之情。)

自由演读四句话,体味杜小康的性格特点。(指生演读,师指导。)

7、延伸拓展:

短短的四句话就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了一个小男孩的成长历程。当我们陪着杜小康走完这段孤独之旅,结合其成长你认为怎样算是长大了。

(独立、遇事靠自己,不依赖别人。懂得父母的辛苦,能分担家庭的困难。能够承担责任,有勇气、坚强。)

是什么促使了杜小康的成长呢?

(孤独。家道中落,年幼的杜小康饱尝了物质生活的单调、精神生活的痛苦,可他最终用稚嫩的双肩扛起了这一切。我们说孤独并不可怕,困难并不可怕,挫折也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它们就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此时,再回首课文,我们可以说孤独之旅其实就是——成长之旅。

作家曹文轩这样说——(课件)

【孤独之旅点评】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感动》)

【孤独之旅点评】

这段孤独的旅程成为了杜小康以后人生道路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每当遇到困难挫折,他都会想起。小说中写道——(课件)

那时,杜小康又想起了那次鸭被惊散了,还有最后十几只没有找到的情景,父亲说,算了,找不到了,别找了。他却说,能找到的。结果真的找到了。

于是,这个昔日油麻地小学的骄子,能坦然的,甚至不带一丝卑微地在自己曾经辉煌过的油麻地小学的门口摆起了地毯,让油麻地小学的校长感慨道:“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

杜小康真的出息了吗?请课下从《草房子》中去寻找答案吧。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课件)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曹文轩《青铜葵花》) 下课。

(点评:把学生由课堂的演绎引向了更广阔的课外天地,这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是点石成金,是课堂兴趣的进一步点燃、升华。因为,课堂只有短暂的45分钟,教材也只是一个范本,更多的语文学习是在课外,实现了这一点就是语文课堂的真正意义所在。)

(本教学设计借鉴了聂智老师的教学实录。特此鸣谢!)

孤独之旅点评(三):2015学会宽容教学反思

第1篇:学会宽容教学反思

几经易稿,这堂课在反反复复的更改中终于定稿,关于环节设计,所需素材,教师应注意的细节都在一次一次的反复推敲中成型,经过昨天的课堂实践,我觉得有收获也有遗憾。

1、本堂课围绕“学会宽容”这条主线设计了四个环节“宽容是什么”、“宽容的力量”、“宽容小故事”、“我来帮帮他”,设计科学恰当、结构严谨、逐层递进,各环节间联系密切、过渡自然。

2、本堂课教学手段恰当,从书本中的小故事入手,围绕课题设计了几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很好的达成了课堂目标。

3、在课堂中,语言表达精炼,没有多余的废话,在学生回答中注重了与学生的交流。课前准备比较充分。

在上课中,可能由于对环境的不熟悉,自己显得比较紧张,有些学生回答问题很精彩时,缺乏一些鼓励性的语言,使得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教后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在课堂最后的环节,案例分析中,学生都能明白怎么做,都帮忙出了很多好注意,当如果在实际生活中,这些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真的都能像在课堂所说的那样去做吗?这不得让我有些担心。我想,《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只是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所以课后也应该关注某一些学生的生活动态。

第2篇:学会宽容教学反思

现代的小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一代,他们大多是在被父母及家人包围着、宽容着、甚至是溺爱着长大的,他们大多已习惯了别人对他们的宽容,却不知道也要宽容待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常常遇到误解、不快等事情的发生,尤其是同龄朋友之间常常为一件小事而互不相让,闹得不可开交。凡此种种都说明,对小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指导、培养他们宽容待人等健全的心理品质,是一项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十分重要的任务。本节课正是由此思想出发而设计的。

总的来看,本节课采用了“激情一体验一自省一内化”的心理活动教学模式:

第一,激情。我通过让学生听《飞行员和机械师 》的故事,并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说出感受,这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也自然而然地揭示了本节活动课的主题.

第二,体验。心理健康教育课要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相应的心理体验,产生情感共鸣,感知教学内容,这也是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基础。本节课中,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常常遇到的问题,并让学生即兴表演这些问题及解决办法.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真实地体验了日常学习生活中待人宽容的重要性,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懂得待人宽容的重要性”初步达成。但是由于准备的还不够充分,因此也影响到辅导的效果。

第三,内省。心理健康教育课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因而,学生能否明理、自省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成败的关键。学生由于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有限,往往还不能客观地自我评价,我要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在体验、感知之后,让学生进行心理小测验,学生的情感由此及彼,对学生正确自我认识、自我反省很有帮助,教学效果较好。

第四,内化、升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良的好心理品质,所以,领悟、内化是最终目的。在课的结束部分,我请同学们说一说收获与感受,这些感受是学生借助自己的内省、同学的回馈和辅导教师的建议等,对自己的认知体系进行整理和重建的结果。我将这些认识加以总结,也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内化。

但,这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体验部分没有精心设计,就影响了整堂辅导课的效果。

第3篇:学会宽容教学反思

随着时代发展的需求,以及现代教育理论的不断完善,使我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除了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以及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各个因素以外,还有一种相对独立的比较系统的实施方式,那就是心理健康活动课。

心理教育活动课具有计划性,也就是系统性、目的性、经验性等特征。而我们目前还处于初步尝试与摸索阶段,并未形成完善的系统。因此在确定本课的选题时,我主要是从深长的年龄特点,生活体验以及核心性的心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s/244003/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