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美文 > 学生随笔 > 我也尽力了,一切顺其自然不可强求

我也尽力了,一切顺其自然不可强求

时间:2014-04-02   来源:学生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学生随笔】

我也尽力了,一切顺其自然不可强求(一):校训“顺其自然”辨析

校训“顺其自然”辨析

初听用“顺其自然”作为校训,不少人的反应往往很吃惊,继而表示不理解。跟我交流的少数家长甚至还有老师也提到过他们的疑惑。他们认为学校教育怎么能听任人(学生)或事自然发展而不加人力影响呢?

其实,这部分人他们把“顺其自然”当成了“任其自然”,虽是一字之差,其本质却相差万里。顺其自然并不是让它完全被动,不去争取,对任何东西都妥协。而是自然些,不要去强求,教育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孩子的心理、生理的成长乃至知识的增长也属自然,越自然状况下的成长越是健康的、正常的和超乎想像的。中国民间有一句俗语“强扭的瓜不甜”,寓言故事“揠苗助长”说得就是不按“顺其自然”这个规律办事所造成的后果。刻意去做什么事反而适得其反,自然一些去做,也就自然而然做出来了,本质就是不能强求,更不能违反规律。

“顺其自然”从字面的理解,应该这样解释:“顺”,遵循、顺应;“其”,世界上无穷多样性发生的一切存在物;“自然”,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顺其自然”最本质的解释,就是遵循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对于教育而言,顺其自然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实施教育行为。

“顺其自然”作为校训,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其实质就是按教育规律去办学,按教育规律去实施教育行为,也就是一切教育行为教育方法必须要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受教育者(即学生)的身心特质。因为儿童(学生)的年龄特征是进行教育和教学的依据,而好的教育又能促进儿童(学生)的身心发展。

当然,要真正做到顺其自然,是非常繁复的,它既是一种观念的回归,也是一种实践的探索。同时它还需调动方方面面的因素,比如,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办学者(校长)、教育实施者(教师)、受教育者(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力量,等等。作为一所民办学校,个人认为学校办学者(校长)和教育实施者(教师)这两个因素又最为重要。学校既然已经将“顺其自然”定作校训,那一定是在作了以人为本的潜心研究,深刻理解把握了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做出的决定。所以,下面我想仅就教师这方面的因素谈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顺其自然”

对教师个体而言,在教育实践中,要真正能做到“顺其自然”,遵循教育规律是很难的,也是需要花很大功夫的。同时,教育者仅仅能做到遵循教育规律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只有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潜心研究课堂教学艺术才是提高教育效力的至关重要的条件。换句话说,遵循教育规律和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平时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同一教学内容,通过同科老师的集体备课,形成统一的教案,可到课堂上,有的妙趣横生,精彩纷呈,引人入胜;有的则索然无味,效果大相径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讲究教学艺术的魅力也正在这里,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遵循教育规律,讲究教学艺术的能力大小。

遵循教育规律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教育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教学目的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均要受到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知特点的制约,教师驾驭课堂及教学方法运用的制约,学科特点及教材选择的制约;教学活动中还要受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制约。可以说成功的课堂教学,没有不是建立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之上的。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每门学科特点不同,要求也不相同,同一学科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要求、目的均不相同,因而对任何一个教师来说,在课堂上都没有现成的通用教学公式可以套用。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水平,只有在掌握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素质特点,积极探求教学艺术,创造性使用教学方法,形成个人特有的教学技巧。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内容很广泛,主要有行为艺术、语言艺术、组织课堂教学艺术、批评表扬艺术、因材施教艺术、教育渗透艺术、多媒体运用艺术、板书艺术、处理偶发事件的艺术,等等。精湛的教学艺术不仅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给学生愉悦的享受,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无疑,它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位老师追求的目标,也可以说,讲究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必要条件。

基于以上认识,因此,个人认为老师在课堂上要尽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充分认识在课堂教育中遵循并且能把握教育教学规律、讲究教学艺术的必要性。不单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去看它,还应该从师德的高度认识它的意义,才能提高执行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直至让它成为教师教学的自然行为。教育劳动是具有高度自觉性的劳动,课堂教学行为很大程度取决教师的责任心,决定于教师的觉悟。教师只有把教育培养学生当作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才会尽力,以积极主动、认识负责的态度去钻研教育规律,探究教学艺术。

第二,坚持学习,不断总结。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改变,

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很好地遵循规律,靠的却是来自教师的学习实践。英国教育理论家罗素说过,教育艺术、教学艺术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它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用,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奏效,只有依靠自己长期的学习研究、总结探索。为此,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做到遵循教育规律、讲究教学艺术,必须要坚持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坚持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注意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反思教学实践。

第三,征询学生体验,教学相长。教师遵循规律,形成教学艺术的情况如何,也应该让学生参与评鉴。教育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而学生正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因此,只从教师的角度评价教育是严重偏离教育评价规律的,尊重教育规律,讲究教学艺术,需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从学生出发,考查每节课学生的收获,让学生提出他们的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再来改进自己的教学,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质的飞跃。

“顺其自然”作为校训,它既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境界。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仙林人为之探索为之奋斗。相信,只要我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遵循教育规律,坚持育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一定会收获完全不一样的未来。这个未来不仅属于南外仙林这所学校,更属于这所学校里的每个人。

我也尽力了,一切顺其自然不可强求(二):高考作文试题猜想:琢玉与随缘

高考作文试题猜想:琢玉与随缘

福建省古田县第一中学 施仁港

一、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个著名的中学矗立着一块文化石,石的正面和背面均有当地著名书法家的题字。 正面为‚琢玉‛,楷书,遒劲峭拔。

背面为‚随缘‛,行书,潇洒飘逸。

对于这正背两面寓有深意的题字,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文体规范,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二、解题方向

【题旨总括】

这是一道颇为别致的新材料作文题。之所以说他别致,是因为它包含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因素,但与一般的关系型话题作文又不一样。首先,题有“琢玉”与“随缘”的文化石位于一所著名的中学之内,无疑透露出这所学校的某种办学理念,对于育才或自我成才等方面的辩证思考。其次,正面为“琢玉”,背面为“随缘”,二者表面上属于并列关系,实际上暗示着对“琢玉”与“随缘”认可程度的不同,亦即重“琢玉”而轻“随缘”,或者说先琢玉后随缘,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琢玉与随缘适用的侧面不一致。而一般的关系型作文,二者往往没有轻重之分。这两点是本作文题审题立意的前提,不能随意抛开。

所谓琢玉,亦称治玉、碾玉等,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来研磨玉石,琢制成所设计的巧夺天工的玉器。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名句。意即玉如果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人如果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所以这两者均要加工,否则不成大器。但事实上玉具有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如果不学习,不接受教育,就很可能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更比玉更需要“琢”——学问需要“琢”,道德更需要“琢”;可以是自“琢”,也可以是他“琢”。但不管何种方式的“琢”,都要充分尊重玉之天性,否则一块宝玉则可能毁于一旦!

随缘本是道教佛教中的常用语,意谓道佛应众生之缘而施教化。但通常指顺应机缘,任其自然。机缘和缘分都是自然而来的,不可强求,只能顺其自然,静待时机。不过随缘不是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而听天命。因此,随缘中亦包含努力奋斗刻苦磨练的因子。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题至少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立意方向:

①雕琢自我,绽放光彩

②“琢玉”需“随缘”

③玉不琢,不成器

④人生贵随缘,万事不强求

⑤我琢我玉,败亦欣然

⑥随缘处世,认真做事

【方向一】雕琢自我,绽放光彩

为你支招:

“琢玉”与“随缘”,琢玉强调过程,随缘着眼结果。凡事先有过程,后有结果。过程由人定,结果由天定。所以,作为凡人的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付出努力和汗水,至于结果,则不在我们可操控的范畴,不考虑也罢,此亦即所谓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莘莘学子,

寒窗苦读,无非是为了雕琢自我,更好更早地成才。只有奋力拼搏,刻苦磨练,才能绽放生命的光彩。

备考片段:

李开复曾说:‘没有人是天生的‘爱因斯坦’‛。是的,不断雕琢,才能实现人生目标。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哪一个不是通过不断雕琢不断磨砺才取得成功?哪一位是凭借他在起跑线上稍有优势而赢得人生长跑呢?

‚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可谓是家喻户晓,而又有谁能体会到他成功背后的付出呢?梅兰芳拜师学艺之初,双目无神,眼光呆滞,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养鸽练眼,望着天上飞翔的鸽子,他要圆睁眼睛随时追随它们,眼球灵活转动,而且要极力远望。日久天长,他终于练就了一双充满魅力、神光四射的眼睛。试想,若梅兰芳不能坚持锻练,而止步于当时,恐怕充其量也只能是个永不知名的小配角。

正是不断雕琢,才成就了王羲之‚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的千古书法;正是不断雕琢,才创作出李太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浪漫诗篇;正是不断雕琢,才谱写出郎朗 ‚魅力明星,华人骄傲‛的不朽传奇。而王安石笔下神童仲永 ‚泯然众人‛ 的惨痛教训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即使是一块好玉,若不加以雕琢,而让其随缘自适,最终也只能埋没于尘土之中。

模拟点评:

本文段是典范的议论性文体的语段,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文段先引用李开复的名句,为观点“不断雕琢,才能实现人生目标”的提出作了铺垫。接下来用两个反问句将观点巧妙地过渡到论证部分,前者强调后天磨砺才能成功,后者强调光凭天赋的优势难以取胜,从而突出雕琢的重要性。论证部分先举梅兰芳学艺这个典型的例子作为详例进行剖析,从点上进挖掘,再举王羲之等略例进行面上拓展,点面结合,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最后又以仲永为例进行反面论证,同时点题,扣合开头的论点。

【方向二】“琢玉”需“随缘”

为你支招:

当那玲珑剔透、精妙绝伦的玉器展现在您眼前时,您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起来。在赞叹之余,您肯定会佩服玉雕艺术家那巧夺天工的构思、精致入微的琢磨和才思横溢的创造。其实,面对一方璞玉,玉雕艺术家并不急于动手,而是要先与玉达成情感的交融,心灵的默契,这样,以后“琢”中出现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育人不正如琢玉吗?教育的对象是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比璞还多了一份灵性,也更多了一些不可捉摸性。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像玉雕艺术家一样,对每一个学生都用不同的独特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去理解,不要对学生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匆匆施教。而要像玉雕艺术家把玩璞玉一样,把学生捉摸透。哪些是孩子的亮点,需要琢磨抛光,使之更加光彩照人;哪些属玉中之瑕,需要妥善处理。对于白玉之瑕,是全盘打磨掉,还是充分利用,这更能展现人类灵魂工程师育人艺术的优劣。这就是说,不管是琢玉还是“琢”人,在琢的时候,还得要求能随缘,随玉之缘,随人之缘,如此,璞才能成玉,人才能成才。【我也尽力了,一切顺其自然不可强求】

备考片段:

据说有一大块白玉中蕴含着一小块黑玉,人们都以之为憾。可在一个高明的玉雕大师手里,这块有瑕之玉却被雕刻成投掷铅球的运动员,中间的黑玉恰好成为一个吸引人们眼球的玉铅球,从而成就了一件稀世佳作。如果我们的广大教育者,也有这样的艺术眼光,那么,无数的爱迪生、牛顿、瓦特们就会脱颖而出。这些科学巨人的童年,又有哪个不是一块有瑕的璞玉呢?

然而可惜的是,在现实的教育中,面对一个个禀性各异的孩子,我们的施教是那么简单划一,甚至粗暴残酷。这样的教育,就如同拿着锐利的凿子狠凿璞玉,凿不动,就抡起锤子来敲,再敲不掉,干脆改为斧头劈了。试想,如果真有这样的玉雕艺术家,会有多少能雕出传世佳作的璞玉面临灭顶之灾啊!

因此,育人如琢玉,‚琢玉‛需‚随缘‛。只有根据孩子的禀赋,顺应孩子的天性,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孩子的心智发展才是健康快乐的;反之,人为干涉过多,功利影子日显,孩子即便是成了‚材‛,也难成大家。真希望我们的教师和家长都拥有玉雕艺术家那样的眼光、功力和才气,让我们的教育充满灵性,充满智慧,更充满活力!

模拟点评:【我也尽力了,一切顺其自然不可强求】

本语段比喻恰当,说理形象。但更重要的还是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使“琢玉”需“随缘”这个观点得到令人信服的证明。语段先以高明的玉雕大师化腐朽为神奇巧琢有瑕之玉与现实中简单划一的教育构成鲜明对照,再以随缘琢玉的效果与功利教育的后果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方向三】玉不琢,不成器

为你支招:

《三字经》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两句话连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说,一块美玉如果不经过精雕细琢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精美的玉器,而人如果不去接受教育、认真学习,就永远不会懂得知识和许多道理。仔细探究,也确如此。一块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它,就永远只是一块璞玉而已。人也是一样,不管他天资如何聪慧,如果不接受教育、不懂得认真去学习,就永远不可能通古博今、明白事理,更不可能知道真理和道义。同样的道理,从人生的意义与本质上来讲,一个人如果不磨练他的心性,即使天赋很高,根基很好,他的灵魂也无法得到真正的升华,他的思想境界也永远只能停留在常人的层次上。故对我们教育的主体而言,我们均需在教育中去琢其型、去磨其性。所以,教育之道,亦如琢玉。玉不琢,不成器。人如玉石,亦在两可之间。琢之方可成玉,琢之方可成才。一味随缘,任其自然,最终不仅难成大器,一生平庸,甚至还可能走上堕落的不归路。这个立意虽然比较传统,但却是颠扑不灭的真理,富有现实意义。

备考片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是啊!这世界上有许多种的爱,其中,有一种特别的爱就是先施以‚痛‛,才得以新生。老鹰在教育小鹰飞行时,总是用翅膀将小鹰赶下悬崖,使其自然飞行,并在这种飞行中掌握翱翔蓝天的技巧。琢玉就和这个故事一样,呈现的就是教育中的这一原理。所谓‚严重父出孝子,严师出高徒‛即是。许多成功人士,他们的青少年时代都受过严酷的教育,司马光、曾国藩、胡适等皆是如此。而‚中国狼爸‛萧百佑更是高举‚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旗帜,从三岁起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惩罚。在他的精心雕琢下,他的四个孩子中的已有三个被北京大学录取。到现在,全国各地已有30多个孩子被父母送到萧百佑家中,利用寒暑假,接受‚狼爸式‛教育。诚然,以是否进名校来衡量教育的成功与否有失之偏颇之嫌。但许多孩子天生有动物性和劣根性的一面,任其恣意生长,一味溺爱,最终只能是害了他们。所以,还是《三字经》中说得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模拟点评:

本语段的观点为“玉不琢,不成器”。语段先从“特别的爱”说起,举老鹰如何残酷地训练小鹰飞翔的本领,再过渡到育人之道。“中国狼爸”之例新颖而令人信服,就目前的应试教育而言,确有借鉴价值。因为“许多孩子天生有动物性和劣根性的一面,任其恣意生长,一味溺爱,最终只能是害了他们”。当然,萧百佑的具体做法可能还有可商榷之处,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科学的琢无疑有助于他们成人与成才。

【我也尽力了,一切顺其自然不可强求】

【方向四】人生贵随缘,万事不强求

为你支招:

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凡事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总会有烦恼和忧愁。当不顺心的事时常萦绕着我们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面对呢?“随缘自适,烦恼即去”。庄子妻死,他知道生死如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运行,是自然规律,既不能改变,也不可抗拒,所以他能“顺天安命,鼓盆而歌”。

这就是随缘,不然,人死不能复活,再悲伤又有何用?人生在世,为了梦想免不了要奋斗拼搏,但爱拼未必就一定能赢,许多时候,我们的努力要么付之东流,要么收效甚微。这时,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只能是随缘自适,淡看结果。因为很多事情你越想得到它,越汲汲以求,反而往往会越远离你,正所谓人生贵随缘,万事不强求。以上这个方向的立意着眼于事情的结果而不是过程。

备考片段:

‚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人生当然要有所追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无忧。若如此,人生哪里还会有什么烦恼可言?苦乐随缘,得失随缘,以‚人世‛的态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态度去收获,这就是随缘人生的最高境界。

如此看来,随缘实在不是放弃追求,没有原则,得过且过,听天由命,而是让人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尤其是追求的结果,因为有许多事情确实是个人的主观努力无法解决,所以古人才有所谓 ‚尽人事而知天命‛感喟。随缘又是一种平和的生存态度,也是一种生存的禅境。‚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放得下宠辱,那便是安详自在。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凡事不妄求于前,不追念于后,从容平淡,自然达观,随心,随情,随理,便识得有事随缘皆有禅味。当然,随缘还是一种智慧,可以让人在狂热的环境中,依然拥有恬静的心态,冷静的头脑;随缘是一种修养,是饱经人世的沧桑,是阅尽人情的经验,是透支人生的顿悟。

模拟点评:

本语段重在阐析“随缘”的内涵。何谓随缘?一言以蔽之,“以‘人世’的态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态度去收获”。随缘是面对生活的豁达心态,随缘是平和的生存态度,随缘是智慧,随缘是修养„„同时,语段还从反面将随缘与浑浑噩噩不思进取的行为划清了界线。另外,本语段像“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之类的引用均颇为妥帖,语言亦如行云流水。

【方向五】我琢我玉,败亦欣然

为你支招:

人活世上,为理想而奋斗乃天经地义。这所谓的“奋斗”就是“琢玉”。这样说来,我们人人都是琢玉者。只不过,不是所有的琢玉者都能琢得美玉。但只要我努力过了,就不会感到后悔和遗憾。举凡求学、创业等等皆是如此。王安石所谓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方向的立意颇有现实意义。因为生活中我们固然要有必胜的信心,但往往难以有必胜的结果。对事情的结果汲汲以求,过于执著,不仅于事无补,也不利于身心健康。

备考片段

从体育竞技的赛场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类为事业而奋斗的缩影。几人、几十人,甚至是成百上千的人在拼搏,在竞争。但是冠军只有一个,这种结局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绝大多数人注定只能是失败者。胜利了,固然可喜,失败了,就可悲吗?不!如果真正热爱一项事业,并已为此竭尽全力,即使得不到冠军,又有什么可后悔和遗憾的呢?果真能如此思考,就可以做到‚胜故欣然,败亦可喜‛,淡然处之。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学业不顺,事业遇挫,我们可以从头再来,不经风雨哪能见彩虹?亲人离去了,我们还可以时常回忆起往日的温馨,在心底里永远默默地怀念他们;恋人、朋友远去了,我们总还会有许许多多的机会,因为我们知道‚天涯何处无芳草‛。拥有一份随缘之心,你就会发现,天空中无论是阴云密布,还是阳光灿烂,生活的道路上无论是坎坷还是畅达,心中总是会有一份平静和恬淡。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s/11932/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