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兴趣百科 > 音乐知识 > 新地球歌词

新地球歌词

时间:2018-12-03   来源:音乐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音乐知识】

第一篇:新地球歌词

可惜没如果

《可惜没如果》赏析

《可惜没如果》由林夕填词,蔡政勋编曲,林俊杰谱曲并演唱,收录在林俊杰第11张个人专辑《新地球GENESIS》中,是专辑的首波抒情主打,同时也是韩剧《杜鹃之巢》的中文主题曲、《对我而言,可爱的她》的中文片尾曲。

该歌曲于2014年12月19日首发开始蝉联QQ音乐流行指数第一名长达两周,并获得多个榜单冠军,及音乐风云榜、中国TOP排行榜等多项金曲奖,MV还入选2014年12月台湾五大精选行销类微电影。

《可惜没如果》是林俊杰在专辑《新地球GENESIS》中最先写出来的旋律,这首歌有别于他以往的抒情歌,特别邀请林夕填词,主题灵感来自于林俊杰自身对于生活经验的触发,歌曲描述的正是一段错过的故事。林俊杰看到歌词的当下就哭了,这首歌深刻写下每个人或许都曾经历过的遗憾,也是林俊杰自身对情感生活的感触。

《可惜没如果》以极富情感的钢琴琴音,与极具戏剧张力的弦乐演奏,一来一往交织而成的动人编曲,纯聆听,即有一种牵动人心的力量,而每一句歌词,更切中有过遗憾的你我,像是一段带着自省的自白,虽然挚情挚深,听来却让人感到心伤。歌词描述在爱情中极度懊悔的心情,然而在我们的人生经验里,这首歌,也同样说中各种没有勇敢做出适当选择的状况。在工作挑战上没有选择勇敢面对自己的软弱;在亲情、友情关系中,没有放下自我,不受情绪挑拨地面对彼此。

《可惜没如果》的MV是一个关于错过的故事:

林俊杰和张怀秋是很好的朋友,一天俩人喝多了回到了母校怀

念,林俊杰在母校的剧场弹奏钢琴被音乐老师Angelababy听到了,林俊杰没穿鞋还比较腼腆于是就藏到了台下,Angelababy没有看到林俊杰就把张怀秋误认为是林俊杰了,之后和张怀秋在一起了,其实林俊杰喜欢Angelababy,但是他和张怀秋是好兄弟所以只能心里想着却不不能表明。

张怀秋很花心,在酒吧和一个酒吧小姐劈腿了,林俊杰都看在眼里,心里非常生气,因为他不好好珍惜Baby(自己喜欢的人得不到,得到的人不珍惜。)打台球的时候酒吧小姐因为生气就和林俊杰暧昧了一下,林俊杰也是为了让Baby看到!在Baby生日那天张怀秋和去陪酒吧小姐没有为Baby过生日,林俊杰来陪的Baby,Baby问林俊杰,你会弹钢琴吗?实际的意思就是问他,那晚弹钢琴的人是不是你。(因为BABY和怀秋在一起很久了,可能心里已经知道怀秋不会弹钢琴了。)林俊杰说不会,欺骗了自己深爱的人,最后倔强的扔下一句“生日快乐”便转身离开(这里就是这首歌的意思了,倘若那天,把该说的话好好说,该体谅的不执着,不受情绪挑拨,你会怎么做,可惜没如果...)

最后林俊杰就和酒吧小姐、张怀秋、Baby一起喝酒,林俊杰对怀秋的劈腿心知肚明却不能说出来,憋了很久一直很生气,于是林俊杰忍不了了,就亲了酒吧小姐,怀秋当场生气暴走,就和林俊杰打了起来。(这个时候Baby已经知道了张怀秋劈腿了,哭了。)

最后林俊杰自己独自伤心的在钢琴室弹琴,BABY看到后终于明白了全部。他问林俊杰,你会弹钢琴吗?林俊杰依然倔强的说不

会.....如果这个时候他不倔强,如果这个时候他比较成熟,如果这个时候他选择勇敢而不是软弱,或许他们会很幸福,可是他当时没有,可惜现在没有了如果。

在自己爱的人面前,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把保护伞,或许把它拿走,让我们不去倔强才会更好,正如这首歌的歌词,把该说的话好好说 ,该体谅的不执着。不受情绪挑拨,把自己真正的心意说出来。所以好好去爱你爱的人吧,不要去为了面子执着没用的自尊,骗了自己,骗了自己爱的人!

《可惜没如果》这首歌听来心碎,实为教人好好面对自己,勇敢在重要的时机点作出选择与决定。人生中每个改变都可能是一次更好的转变,勇敢为自己立下决定,由自己命定自己的人生,或许从这一首歌,从下一个年头开始,你我的故事走向都将不再抱憾,可以让未来没有可惜,也没有如果。

喜欢一个人要勇敢的去追,该沉默时别沉默,该勇敢时别软弱,就算被拒绝了也不会留下遗憾,况且万一对方也很中意你呢,就差你当时的一句表白,别等到爱着的人有了新的恋情,到时候只剩下懊悔和自责。

第二篇:新地球歌词

成功转移到新地球的六个关键

【成功转移到新地球的六个关键】

环视四周,人类意识的巨大转变已经达到临界质量,并通过了没有回头的地方。它的建设虽然缓慢,但却是肯定的,现在它即将进入高速档之中。

未来十年左右将是一个巨大变化的时期,也许有些小动荡。但这是人类进入分娩的过程,因为它开始诞生一个新地球的实相。

在这篇文章中,我提供了我认为的六个关键,能够顺利成功地转移到新地球,成为一个美好新时代的人类创办成员。

在进入我所提供的实际建议之前,我将简要地探讨一下正在进行中的转变。

一如既往,我的文章只是我的观点,我提供了灵性的发现与赋权。请你撷取与你共鸣的部分,其余的部分留下来。

人类的转变与提升

地球和我们的整个太阳系正沐浴在强大的宇宙能量中,导致地球的基本频率和在她之上所有的提升。

地球已从第三次元提升到第四次元,并继续缓慢向上移动。这种能量触发觉醒,也转变了世界各地的人类意识。当我们的意识转移到更高的视角,我们正踩着我们首次的婴儿步伐,以超越这个二元性分离的境界。

即使人类的集体意识是提升的,许多人仍然被锁定在3D意识中。这种意识层次的重点、差异、分离和局限性,表现出的是恐惧、自私和控制行为,以及我们反对他们“狗吃狗”的心态。其最终的结果是创造一个以竞争、冲突和痛苦为特征的世界。

那些能够从3D意识中解脱出来的人,将享受到体验一个美好新时代的诞生与成长的快乐--一个以合作、和谐、和平和繁荣为特征的人类新时代的诞生和成长。

参与新地球实相的关键是──要“达到”和“保持”高度的意识水平。

转变期间期待的是什么

你可以期望在未来的十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启示和变化时期。许多惊人的,甚至令人不安的启示和披露将展开。

这些启示将包括经济和全球银行集团的地缘政治操纵和欺诈;

不明飞行物/外星人的存在和相关的隐藏科技;

抑制自由能源科技和其他重要的科技,以及许多。

许多人经由他们所学到的,可能会感到震惊和愤怒。

可能会有一些动荡,因为人们的信念基础动摇到核心,改变之风开始动摇我们现有的机构和系统。这种动荡的广泛性是不可预测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你的意识状态决定你是否陷入其中或何种程度。

两个世界,一个游戏场

一些人认为关于跨次元转变是地球从3D到4D,那些人认为从我们的4D地球的实相中仍然会维持三维的意识而不会消失。我们依然可以见到彼此,我们都会出现在同一个游戏场上。

尽管外表看起来更象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在同一个空间共存着。第三密度的意识将发挥出来,我们将会见证到旧世界(结构)及旧世

界的心态倒下。

那些仍然停留在三维意识中的人,不只见证到旧世界的垮台,他们会直接体验它和它相关的一些不愉快。同时,那些已经超越了三维意识的人,将经历一个美好的新世界,任何不愉快的事将与他们擦身而过。

成功转变的6个关键

我们中的许多人在超越3D意识的道路上,并已经释放许多陈旧、限制性、隐藏的负面情绪与恐惧的信念,其他人仍然还有一些工作要做。

在具有挑战性的时期也有一些潜在的绊脚石,而它们可能让我们在旅程中造成一些倒退。

在这里你有六件事可以做,以协助你避免这些绊脚石,并保持在轨道上成为新地球的创办成员。

# 1─释放你的情绪包袱

每一个从神圣本源来的灵魂他们都知道,选择在地球上游戏的人

类,将会导致一些痛苦的情绪体验。为了应对它,我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深深地埋藏了许多情感上的痛苦,我们不仅在此生中积累了许多,也在许多其他世的生命中积累了许多。

这是觉醒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意识的转变席卷着人类,让我们深深埋藏的情绪浮现。这种情绪的浮现,此刻虽然会带来痛苦和不安,但却给了我们处理和释放情绪的机会,以及宽恕所有那些参与其中的人,包括我们自己!

这些埋藏的情绪是低频(负面)的能量被困在你身体里的能量场中。

随着地球的基本频率与频率的增加,这些停滞的情绪将你紧紧的锚定到第三密度地球现实,并将继续造成你的身体健康不利的影响。如果没有得到解决,它们最终将会导致终止你的地球游戏。

另一个释放情绪包袱相关的问题是,它会触发增加逆境的表现形式进入你的生命。因为在我们的现实中,一切都在提高基础频率中,显化正在加速。

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负面情绪能量的任何压抑是一种强而有力的表现,将逆境带入你的生命。

第三篇:新地球歌词

林俊杰

林俊杰(JJ Lin),新加坡人,流行歌手、词曲创作者、音乐制作人。2003年发行首张创作专辑《乐行者》,[1] 2004年凭《江南》一曲成名。[2] 2014年以专辑《因你而在 Stories Untold》夺得第25届台湾金曲奖最佳国语男歌手奖,评审团对其创作、唱功及舞蹈实力给予全方位肯定,称他是“实力派与偶像派的完美结合”。[3] 2007年成立个人音乐制作公司俊杰音乐有限公司,负责单曲及专辑制作;2008年创立潮流品牌林俊杰个人潮牌;2012年发行故事影像书《记得》,成功跻身畅销书作家行列。[4]

JJ代表作品江南、一千年以后、曹操、小酒窝、学不会、修炼爱情、新地球、可惜没有如果 2013他失去至亲:2014他获得金曲奖他突然明白失去与获得是一体两面,提醒他去给予

《可惜没如果》收录在新加坡华语歌手林俊杰第11张个人专辑《新地球genesis》中,是《新地球genesis》专辑的抒情主打,由林夕作词,林俊杰作曲并演唱。这首歌的主题灵感来自于林俊杰自身对于生活经验的触发:如果当初„现在可能„,我们常常回想起某些感到遗憾的事情时,一定也会在心里以这样的句式起头,因为你我一定都有这么一段“可惜没如果”的故事。失去以后,获得之前„ 爱情最心伤的时候,总在「可惜没如果」

金曲歌王jj林俊杰最心伤情歌又一代表作,挚情挚深的自省自白

每一句歌词,都恰如每一段在爱情中有过遗憾的心声

第四篇:新地球歌词

新地球观对话【新地球歌词】

新地球观对话

(假说) 问天老人著

甲:在人类居住的地球上,有山峦起伏的陆地,也有汹涌澎湃的海洋,有高耸入云的山峰,也有深达万米以上的海沟,„,这些截然不同的地形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乙:对于这一问题,科学上假说很多,但都不是“无懈可击”。说来话也很长。

甲:那就请你简单的讲讲吧!

乙:二十世纪以前,地质学是用“冷缩说”来解释的。按照这个学说,地球是由一个大火球冷却而来,原始地球的表层首先冷却而形成一层硬壳。尔后,内部的温度继续下降,由于热涨冷缩的原故,地球内部的体积减小,而已经冷却的表层却不再收缩。这样一来,已经冷却的表层就受到了挤压而发生褶皱。总之,按照这个学说,地球应该象一粒干缩的枣子。遍体布满褶皱,到处都是沟沟槽槽。

甲:如果光看陆地,倒还有点象。不过,一考虑到海底地貌时,破碇就受出来了。 乙:是呀,“冷缩说”就是在人们对海底地貌还不了解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当时,人们总以为,如果把海洋里的水放干,海洋底的地貌会和陆地差不多,可是后来发现,海洋底比陆地平坦得多。特别是,在海洋底至今没有发现象陆地这样的褶皱构造。这样一来,占地球表面积70%海底地貌就不能用 “冷缩说”来解释了。加之,据一些人估算,如果靠地球的冷缩来形成山脉,一条数千米高的褶皱山脉、地球的温度需要降低好几千度才能形成它。便何况地球上的山脉有许许多多。因此,现在已基本上没有人相信这个“冷缩说”了,大多数人顷向于“板块构造说”。

甲:“板块构造说”又是怎样来解释地形地貌的成因的?

乙:根据“板块构造说”,构成地壳的岩石较下面的地幔物质要轻一些,是浮在地幔上的,就象冰山浮在水面上一样。海其所以低,是因为地壳较薄;陆其所以高,是因为地壳较厚。还认为,地球内部有很高的温度,以至于使地幔不仅熔融,而且还发生对流。受地幔流的引响,地壳被分裂成几个板块,中央海岭是地幔流的上升流处,上升流中的较轻物质,以岩浆的形式由此溢出,它不仅形成了中央海岭,而且使海底由此生长,随地幔流向外扩张。因为地球的表面积并不随其扩张而增加,因此,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之处,就会发生挤压。如果其中一个是大洋板块,一个是大陆板块,挤压的结果是,大洋板块(即洋底)会俯冲入大陆板块之下。因而,在海侧形成海沟,在陆侧形成岛弧。如果两个都是大陆板块,挤压的结果是使地壳变形,发生褶皱,山脉即在这里形成。总之,按照这个学说,地球上形形色色的地形地貌,是由于较轻的地壳浮在地幔上,在地幔对流的引响下,发生水平移动挤压的结果。

甲:这个学说太有意思了,不过,我看也有许多与事实不符的地方。就拿洋底来说吧!中央海岭既是洋底生长的地方,那么,现在的普通洋底,必定是过去的中央海岭;现在的中央海岭也应当是未来的普通洋底。但是,普通洋底与中央海岭相比较,无论是地壳的厚度,还是表面地貌,都是有着明显区别的。此外,由于板块的互相挤压,几十公里厚的大陆板块都能发生褶皱变形,而仅几公里厚的洋底,为什么又没有发生褶皱变形呢?当然,考虑到地幔流的“传运带”作用,在中央海岭附近的洋底不发生褶皱变形倒还可说,可现在的问题是,在“传运带”的终端——海沟附近,应当发生褶皱变形才对呀!为什么硬要俯冲入大陆地壳之下呢?大洋板块俯冲入大陆板块之下后,水平扩张的另一个分力那儿去了呢?再拿大陆来说吧,如果把那些火山山除开,几乎所有的山脉都是由沉积岩构成的。一些大山脉的沉积岩层甚至达20000米之厚,而且,据认为,这么巨厚的沉积岩层,都是在浅海中沉积的。这也就是说,大山脉的所在之地,原先是浅海,并且是一边在沉积,一边在向下沉。对于这一现象,“板块构造说”又如何来解释呢?再者,许多资料证明,现在的山脊正好是过去的低洼

(或称地槽)中心,这又为什么一定要“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呢?还有一些独立的山系,主峰的周围都有褶皱构造伸延出去,板块构造说又如何来解释呢?

乙:的确,地球上的好些地理现象,用“板块构造说”是无法解释的。况且,“板块构造说”要求以全球性的地幔对流为板块运动的动力,至今,这一问题也还没有得到直接的证明。

甲:那么,对于复杂的地理现象,你认为还可以用其它理由来进行解释吗?

乙:我认为,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众所周知,构成地球的物质,其可塑性与它的温度是呈正相关的。因此,只要我们承认越往地球深处温度越高,那么,地球上形形色色的地理现象,就完全可以给予另一种解释。

【新地球歌词】

甲:这是说,地球是一个表面温度较低、塑性较差,而内部温度较高、塑性较好的球体吗?

乙:是的。有了塑性,构成地球的物质就可以以懦变的形式慢慢的变形、流动。因此,地球内部的轻物质会慢慢的浮向地面;而外部的重物质则会慢慢的沉向地心。所以,今天的地球,地壳主要由较轻的物质组成,而地核则主要由较重的物质组成,其它则按照各自的比重依次排列。这种现象,地学上叫作层圈分化。

有了塑性,较轻的物质就可以漂浮在较重的物质上面。因为地壳物质比地幔物质要轻,所以,地壳是漂浮在地幔上的;所以,地壳厚的地方,地面就高;地壳薄的地方,地面就低。据资料介绍,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40公里;而海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仅为8公里。这就是全球形成大陆和大洋的原因。

甲:好,那就请你具体的说说,山脉是如何形成的?

乙:要回答地球上的山脉是如何形成的,还得先了解一下地球内外力的作用。

甲:啊!地球的力还有内外之分。

乙:是呀!前面提到的,造成地球物质变形、流动、上浮、下沉的力,是构成地球的物质的自重力(即万有引力)。所以我们把它叫作内力。另外,风雨和水流在不断的剥蚀着高地,并把它搬运到低洼之地。这种剥高填低的力来自于太阳。所以我们把它叫作外力。总的来说,山脉的形成是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甲:据我所知,凡地面凸出的地球构造,人们都会习惯的称其为山。从这个意义上说,山可以分为原始山脉、火山山脉和沉积山脉三类。这三类山脉都是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吗?【新地球歌词】

乙:是,就拿原始山脉来说吧!它虽然是原始地球的本来高地,但它山脉的地位乃是要靠内力(即地幔的浮力)来维持。一方面,在外力的作用下,它的表层在不断的流失;另一方面,在内力的作用下,它又在不不断的往上浮。这就是原始地球的本来高地,至今尚可见有未被完全夷为平地者的原因。过去,一些地介学者认为,原始地球的本来高地应当“早已夷为平地”。实际上,他们的估算没有考虑到内力的作用,所以,把山脉存在的寿命大大的估短了。

甲:好!那你就再说说火山山脉的成因吧!

乙:对于火山山脉的成因,简单的说,它是由地球深处呈熔融状态的高温轻物质冲出地面堆积而成。

甲:对于火山爆发,其实可以分为平静型和爆发型两种。如果单纯用内力作用来解释,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乙:是的。我也觉得,爆发性火山爆发时,那里一定正在进行着物理或者化学反应。 甲:这种想法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有了。那时,这种想法还作为成熟知识,编入了相关的教科书中,教师们甚至可以在课堂上作火山爆发的试验给学生看。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结论不是被否定了吗?

乙:对此,我的看法是,当时认定的反应对象(材料)确实是错了,但这并不证明地壳下面不可能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大量的研究证明,温度和压力可以使本来不能进行的化学反应能够进行反应;可以使本来不能稳定存在的物质能够稳定存在。因此,对于火山的孕育,我们可以作这样一个设想。在地球的深处,有这样一团物质,它的比重比地幔要轻,因此,它会慢慢的浮向地壳,在这一过程中,周围地幔对它的压力会随之慢慢减小。另外,这团物质还有这样一种性质,在地球深处的压力条件下,它可以稳定存在。但当它上升到地壳附近时,由于周围地幔对它的压力的减小,至使它丧失了稳定存在的压力条件。于是,它便迅速崩解。因为崩解后的体积会大大增加。所以,它会强行冲破地壳形成惊心动魄的火山爆发,将崩解所形成的烟尘、气体喷射到大气中,而剩余的高温岩浆则溢出火山口,堆积成火山山脉。

甲:你这只是一种猜想吧!

乙:不错。验证的问题,我就只能留给后世学者了。

甲:那你就再说说沉积山脉的成因,好吗?

乙:好。下面我们将沉积山脉的形成划分为四个阶段,逐段分述。

第一阶段:现在,我们假设在地球的某一片高地之中,存在着一个超重团块。由于内力的作用,该处就会出现重力正异常(即同一物体的重量在该处比在其它地方要重一些),因此,该处将沉降为一片洼地。这样一来,周围的高地便成为流失区。而该超重团块所在的洼地便成为贮水沉积区。贮水沉积的结果又维持着洼地的重力正异常。于是,超重团块继续下沉。因此,洼地的沉积也得以维持。这一阶段我们不防称之为沉积物积累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一方面是洼地随着超重团块的下沉而慢慢的下沉。另一方面,洼地的沉积物也在不断的加厚。这就是沉积山脉具有巨厚的沉积岩层,且全都是在浅海中沉积的原因。

第二阶段:随着超重团块的下沉,它周围物质的温度会越来越高,故其塑性也会越来越好。另外,它周围物质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这样,超重团块上面,跟随超重团块下沉的沉积体(它是较轻的物质),就会受到周围重物质越来越大的挤压力,并因此而产生浮力。于是,它一边以褶皱的方式横向退缩、一边垂直升高。直到沉积体和超重团块完全分离。这一阶段我们不防称之为褶皱形成阶段。到这一阶段末,沉积体的褶皱已经形成,并且不再跟随超重团块下沉。

第三阶段:对于侵入到超重团块与沉积体之间的物质,我们不防称之为侵入体。因为侵入体来源于侵入时周围的物质,故它的比重与周围物质是相同的。因此,它可以跟随超重团块继续下沉,直到周围物质比它更重,侵入到它与超重团块之间。这一过程的反复行,使得超重团块在下沉的过程中,积累起大量比它周围物质相对要轻的物质。这些物质既然比它周围的物质要轻,当然它就有浮力。所以,这一阶段我们不防称之为浮力增强阶段。这一阶段,沉积体已由下沉转为上升,只是它乃然受到超重团块的引响,所以,上升的速度较慢。

第四阶段:当超重团块下沉到与它比重相同的那一层圈时,它不再是超重团块。它的超重引响也就随之消失,但它在由超重团块变为不再是超重团块这一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浮力乃在,没有了超重团块的引响,所有的浮力将全部用来抬升山脉,此时是山脉上升最快的时期。所以,这一阶段我们不防称之为最快上升阶段。但对于山脉来说,它已近中午了,而对于造山运动来说,它已经结束了。

甲:现在我还想问一个问题,沉积体是否需要很大的挤压力才会发生褶皱?

乙:对于这个问题,过去人们总以为,需要很大的挤压力才会使坚硬的岩石发生变形褶皱。实际上,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推断。我们不防首先来设想一个实验,我们将一块长方型的平直铁板平放在地面上,并对它的两端用力向对边挤压。在这种情况下,它只有一种可能,中部上升变成拱桥形。对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由于两端的挤压力,平直铁板发生了褶皱。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所施加的挤压力,消耗在两个方面:

1 克服铁板的结构力;

2 克服铁板的重力。

因此,在实验条件下,如果我们要使平直铁板发生褶皱,需要对它两端施加很大的挤压力。而沉积体则不同。在下沉的过程中,它的温度会慢慢的上升,当它下沉到一定的深度时,沉积体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熔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物质的结构力是非常微弱的。再者,沉积体是在悬浮状态下受到挤压的,它的重力会被悬浮力抵消,甚至还有可能出现负值。所以,至使沉积体发生褶皱并不需要很大的挤压力。

甲:为什么海洋底没有象陆地那样的沉积山脉,是不是海洋地壳从来就没有夹杂过超重团块?

乙:那倒不是。海洋地区与陆地的不同之处是,海洋地壳受到水圈的保护,那里的外力作用是非常微弱的。据一些资料介绍,一般的大洋区,沉积一米厚的沉积物就需要数十万年之久,且基本上是均匀沉积的。这就意味着,在那里,超重团块的下沉,不能引起大量沉积物的集中。这就是海洋底没有沉积山脉的原因。

甲:根据你上述对山脉形成的解释,超重团块的下沉,必要的条件是要能够维持该处的重力正异常。在陆地上,主要是依靠外力搬运来的沉积物予以维持的。而在海洋中,沉积物非常少。那它又是靠什么因素来维持超重团块下沉的呢?

乙:海水。

甲:海水比沉积物要轻。就维持超重团块下沉的效果来说,二者是不是会有所差别? 乙:对于陆地来说,超重团块下沉所形成的凹陷,主要靠外力搬运来的沉积物填充,有一定的滞后性。而海水虽然比沉积物要轻,但它是一种典型的流体,超重团块下沉所形成的凹陷,随时会被填满。权衡二者的利弊,其效果应当是不相上下来对。

甲:按照你以上的说法,海洋底也会有由于超重团块下沉所形成山脉。这些山脉也应当发生变形、褶皱才对?可为什么至今未见海洋底有褶皱山系的报导?

乙:对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考虑,我们其所以知道陆地沉积山脉的岩石曾经发生过变形、褶皱。那是因为陆地上的沉积岩具有非常明显的分层结构,很容易识别的缘故。而海洋底的山脉,主要是由火成岩组成,在火成岩上面也会有一层薄薄的沉积岩。火成岩是没有分层结构的。而海底的沉积岩也是没有明显分层结构的。也许这就是至今未见发现海洋底有褶皱山系报导的原因。

甲:你这是不是说,并不是海底山脉在形成的过程中,不曾发生过变形、褶皱。而只不过是我们不容易看出来而已。

乙:是的。

甲:若论海底山脉,不得不说说中央海岭。你认为中央海岭也都是超重团块下沉的结果吗?

乙:我的看法是,不能一概而论。象大西洋中央海岭的形成,应当与大西洋的形成有关。 甲:那你就再说说大西洋的形成吧!

乙:我认为大西洋的形成,可能真的是大陆漂移结果。

甲:大陆的漂移无疑是需要动力的。根据你前面所说,似乎你对《地幔对流说》是持怀疑态度的。那么,你是不是觉得还有其它动力可以引起大陆漂移?

乙:是。

甲:那你就说说你的“新大陆漂移说”吧!

乙:我们可以这样来设想,古地球只有一个大陆区和一个大洋区。所谓大陆区当然是因为轻物质较多;所谓大洋区当然是因为重物质较多。当时间流转到距今约2亿年左右时,大洋区重物质下沉的条件获得满足,于是大洋区的重物质开始下沉。因为地表的温度底,越往地球深处温度越高,所以地壳的表层为固态,下部为半熔融状态。而对于地幔物质来说,由

于熔点较低呈熔融状态。当大洋区重物质下沉到下沉到下地壳位置后,大陆区下地壳物质便以懦变的形式流向大洋区,并成为大洋区的新地壳。

大陆区下地壳物质向大洋区的流动,首先流走的当然是周边的下地壳物质。因此,古大陆的周边地壳首先开始降低。这就使得南北美洲与古大陆之间产生了张力。另外,在南北美洲与古大陆接界线附近区域,地球的深处,夹杂着大量的下地壳物质(玄武岩)。这些轻物质早在古大洋重物质开始下沉之前,就已开始慢慢的向上浮。当它们与地壳贴合时,其温度已大大降低。因而体积发生膨胀,这会产生一种由下往上顶的力。这种力可以起到支点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古大陆比作是一根杠杆,两端悬挂着足以压断它的重物,且中间还有一个支点。这根杠杆自然是从支点处折断。这就是南北美洲与古大陆断裂开的原因。

南北美洲与古大陆断裂后,一方面是南北美洲随着古大陆下地壳物质流向西漂移;另一方面是,两边陆地的下面,塑性较好的下地壳物质在上地壳的强大压力下,会从裂口处上升填充到裂口中。因为下地壳物质比上地壳物质要重,所以,裂口并不会被完全填平,于是,它便成为最初的大西洋洋底。这一过程的反复进行,也就是大西洋形成的原因。

甲:大西洋以这样的方式形成,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越往两边,洋底年龄越老的问题。只是,当大西洋有一定的宽度之后,其洋底为什么不从其它地方开裂,而一定要反复从原裂口处开裂呢?

乙:这还得从下地壳物质填充裂口的方式说起。因为地球表面温度较低,呈固体状态;但越往地球深处温度越高,其可塑性也就越强。当南北美洲与古大陆断裂开时,一方面,由于海水的降温作用,两侧裂壁的表层很快降温变为固态。另一方面,裂口两边可塑性较好的下地壳物质,在上地壳强大的压力下,迫使裂壁的下部变形合拢并向上抬升。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形成大西洋最初洋底的详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初洋底虽然已经合拢,但因为合拢的两个裂壁表面均已冷却为固态。所以,它们的结构力是非常弱的。这就是大西洋洋底一定要反复从原裂口处开裂的原因。

甲:根据相关观察测量资料,大西洋洋底整体呈中间高两边低的龟背形;龟背的正中有一条特别突出的中央海岭;中央海岭正中还有一条中轴断谷,其形状象是被撕裂的。对于这些,你如何解释?

乙:在古大陆下地壳物质向古大洋流动的大前提下,在大西洋形成的整个过程中,两边陆地的下地壳层在不断的由厚变薄。这就意味着在大西洋形成的整个过程中,两边陆地向大西洋压送过来的下地壳物质是逐步减少的,加之以中央海岭为中心的地壳下面,又积累了许多由地球深处浮升上来的轻物质,这就形成了大西洋洋底中间厚两边薄的特殊地壳。所以大西洋洋底呈龟背形。

当南北美洲继续向西漂移时,原已合拢的最初洋底会被重新拉开。它就是最初的中轴断谷。

甲:以这样的方式来形成中轴断谷,中轴断谷应当是洋底最老的构造才对。这不是与前面“„,越往两边。洋底越老”的说法相抵触吗?

乙:否,在大西洋形成的整个过程中,中轴断谷是不断更新的。

甲:太有意思了。那就请你再说说中轴断谷如何更新吧!

乙:最初的中轴断谷形成以后,由于海水的冷却作用,谷低下面及两侧的一定范围内也会冷却固化。因为大西洋洋底呈固态的表层被两边大陆曳往,因此,当南北美洲继续向西漂移时,首先是断谷口进一步扩大,原已合拢的谷底被重新拉开。因此,断谷得以扩大加深。当断谷壁承受不了两侧的挤压力时,谷壁上下断裂。进而,与洋底固态表层相连的上部谷壁左右移开。这就为下半部断谷的上升创造了条件:谷壁表面虽被海水冷却固化,但越往深处其可塑性越好,最终将变为半熔融状态。这跟洋底往下是一样的,因此,当上下部谷壁错位达到一定的距离时,二者之间的连接将变为半熔融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只需要很小的力,

第五篇:新地球歌词

可惜没有如果

可惜没有如果

中文名称:可惜没如果

外文名称:If Only

所属专辑:新地球GENESIS

歌曲时长:4分54秒

发行时间:2014年12月15日

歌曲原唱:林俊杰

填词:林夕

谱曲:林俊杰

歌曲语言:中文

分享

歌曲歌词

(歌曲尚未发布,以下为JM听写版歌词,仅供参考)

假如把犯得起的错

能错的都错过,应该还来得及去悔过

假如没把一切说破

那一场小风波,将一笑带过

在感情面前,讲什么自我

要得过且过,才好过

全都怪我

不该沉默时沉默,该勇敢时软弱

如果不是我 误会自己洒脱

让我们难过

可当初的你,和现在的我,假如重来过

倘若那天

把该说的话好好说,该体谅的不执著

如果那天我 不受情绪挑拨

你会怎么做

那么多如果,可能如果我

可惜没如果,只剩下结果

如果早点了解 那率性的你

或者晚一点 遇上成熟的我

不过 喔~

全都怪我

不该沉默时沉默,该勇敢时软弱【新地球歌词】

如果不是我 不会自己洒脱

让我们难过

可当初的你,和现在的我,假如重来过

倘若那天

把该说的话好好说,该体谅的不执著

如果那天我 不受情绪挑拨

你会怎么做

那么多如果,可能如果我

可惜没如果,没有你和我

都怪我

不该沉默时沉默,该勇敢时软弱

如果不是我 不会自己洒脱

让我们难过

可当初的你,和现在的我,假如重来过

倘若那天

把该说的话好好说,该体谅的不执著

如果那天我 不受情绪挑拨

【新地球歌词】

你会怎么做

那么多如果,可能如果我

可惜没如果,只剩下结果

可惜没如果

第六篇:新地球歌词

可惜没有如果

《可惜没有如果》歌词

中文名称:可惜没如果

外文名称:If Only

所属专辑:新地球GENESIS

歌曲时长:4分54秒

发行时间:2014年12月15日

歌曲原唱:林俊杰

填词:林夕

谱曲:林俊杰

歌曲语言:中文

分享

歌曲歌词

(歌曲尚未发布,以下为JM听写版歌词,仅供参考)

假如把犯得起的错

能错的都错过,应该还来得及去悔过

假如没把一切说破

那一场小风波,将一笑带过

在感情面前,讲什么自我

要得过且过,才好过

全都怪我

不该沉默时沉默,该勇敢时软弱

【新地球歌词】

如果不是我 误会自己洒脱

让我们难过

可当初的你,和现在的我,假如重来过

倘若那天

把该说的话好好说,该体谅的不执著

如果那天我 不受情绪挑拨

你会怎么做

那么多如果,可能如果我

可惜没如果,只剩下结果

如果早点了解 那率性的你

或者晚一点 遇上成熟的我

不过 喔~

全都怪我

不该沉默时沉默,该勇敢时软弱

如果不是我 不会自己洒脱

让我们难过

可当初的你,和现在的我,假如重来过

倘若那天

把该说的话好好说,该体谅的不执著

如果那天我 不受情绪挑拨

你会怎么做

那么多如果,可能如果我

可惜没如果,没有你和我

都怪我

不该沉默时沉默,该勇敢时软弱

如果不是我 不会自己洒脱

让我们难过

可当初的你,和现在的我,假如重来过

倘若那天

把该说的话好好说,该体谅的不执著

如果那天我 不受情绪挑拨

你会怎么做

那么多如果,可能如果我

可惜没如果,只剩下结果

第七篇:新地球歌词

我们能在星际空间找到新地球吗

我们能在星际空间找到新地球吗

导读:《星际穿越》中出现了三颗适宜人类生存的星球——米勒(Miller)、艾德蒙斯(Edmunds)和曼恩(Mann)。实际上,科学家距离发现这样的星球还有多远呢?近20年前,科学家才首次发现几颗太阳系外行星,这激励了整整一代的年轻科学家投身这个领域,以及一系列后续重大发现:在系外行星的大气中陆续发现了钠、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以及水。这些发现还远不足以证明地外生命的存在。然而,新的突破或许已经不再遥远。(本文由《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环球科学》授权转载)

从经验丰富的天体物理学家,到初出茅庐的科学记者,当时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不会忘记1996年1月的那场新闻发布会。这场发布会是在美国天文学会冬季会议上召开的,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的天文学家杰弗里·W·马西(Geoffrey W. Marcy)在发布会上宣布,他和他的搭档、当时任职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R·保罗·巴特勒(R. Paul Butler),发现了围绕类太阳恒星转动的第2和第3颗行星。而在此的几个月前,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米切尔·梅厄(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罗兹(Didier Queloz)曾宣布,他们发现了第一颗这样的行星——飞马51b(51 Pegasi b)。不过,刚发现飞马51b时,科学家还认为这也许只是偶然发现,甚至可能是个错误。在发布会上,马西已经可以确信地说,这既非偶然也非错误,他告诉观众,“行星根本就不罕见”。

这一发现震惊了天文学界。以前,由于科学家自认为寻找太阳系外行星过于困难,因此几乎没有人搜寻它们。而现在,仅对几颗恒星进行搜索之后,天文学家就发现了3颗行星,这表明还有数十亿颗行星有待发现。

如果巴特勒和马西仅仅是解决了一个有关行星形成理论的问题,那么他们的发现不会引起那么大的轰动。事实上,他们的发现不仅证明太阳系外行星确实存在,而且这些行星的发现还可能回答一个自古希腊以来就一直困扰着哲学家、科学家乃至神学家的问题:我们在宇宙中是否孤独的存在?

在最初的欢庆之后,科学家决定弄清楚,如何才能查明在那些围绕其他恒星转动的行星上,到底有没有哪怕是最原始的生命形式。由于至今科学家还没有像电影《超时空接触》(Contact)中的朱迪· 福斯特(Jodie Foster)那样,截获外星人发来的讯息,因此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只能在太阳系外行星的大气中寻找生命迹象,也就是高活性分子存在的证据。例如氧气,除非有某种可进行新陈代谢的生物体不断补充,否则氧气很快就会消失。

马西、梅厄和同事当年观测到的,仅仅是行星对宿主恒星的引力作用;要探测生命迹象,就必须对行星大气进行直接观测。为此,美国航空航天局计划,发射一系列更为强大的空间望远镜,而这个计划的高潮部分,则是在轨空间望远镜“类地行星搜索者干涉仪”(Terrestrial Planet Finder Interferometer)的发射,它将耗资数十亿美元,预计发射时间为21世纪20年代。总之,天文学家当时认为,对太阳系外行星大气的了解,绝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可以做到的。

但他们错了。最初几颗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激励了整整一代的年轻科学家投身这个领域,让这一领域成为了天体物理学中最热门的研究方向。同时,许多资深天文学家也转向了太阳系外行星的研究。众多优秀科学家的加入,为探测太阳系外行星带来了全新的想法,也使这个领域迅速发展。到2001年,天文学家已在一颗太阳系外行星的大气中发现了钠。此后,又陆续发现了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以及水。通过研究太阳系外行星的大气,天文学家甚至还发现有间接的证据表明,一些行星可能部分是由钻石组成的。“到目前为止,如果算上还没有发表的结果,我们已经对30 ~ 50颗行星的大气有一定的了解,”参与了许多开创性观测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天体物理学家希瑟·克努森(Heather Knutson)说。

但这些发现还远不足以证明地外生命的存在——这并不奇怪,因为克努森谈论的绝大多数行星,都是温度很高的类木行星,它们到各自宿主恒星的距离,比水星到太阳的距离还要近。不过,克努森及其他天文学家已经开始探测更多较小的太阳系外行星的大气。这些行星被称为“超级地球”,质量介于2 ~ 10个地球质量之间——即使在10年前,都没有人想过,会发现这样的天体。2013年4月,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发现了两颗大小不足地球2倍的行星,它们的温度都允许生命存在,这一发现暗示,生命宜居的行星其实大量存在。因此,虽然这两颗行星(被称为开普勒62e和62f)距离过于遥远而无法仔细研究,但天文学家还是相信,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能在类地行星的大气中寻找生命迹象。

凌星天体

天文学家曾一度认为,要花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开始观测太阳系外行星的大气,因为第一批太阳系外行星都是间接发现的——天文学家观测到了它们对宿主恒星的影响。这些行星本身是无法看见的,但由于恒星和行星绕着共同的引力中心运动,行星的引力会使得恒星来回运动。当恒星朝我们运动时,它发出的光会向可见光谱的蓝端发生微小的偏移;当远离我们时,它发出的光则会向红端偏移。偏移的程度可以告诉天文学家这颗恒星的视向速度,即它朝向或者远离地球运动的速度有多快;反过来,这也能告诉我们,太阳系外行星的质量有多大。

然而,寻找太阳系外行星的方法并不止这一种。如果从地球上看,一颗不可见行星的轨道正好是侧向对着我们的,那它就会从宿主恒星的前面直接经过,这一现象被称为凌星。不过,在第一批太阳系外行星被发现前的近20年,几乎没有天体物理学家考虑过凌星现象,原因很简单,当时搜索太阳系外行星本身仍处于研究领域的边缘。

时间来到1999年。当时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蒂莫西·W· 布朗(Timothy W. Brown)和当时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的戴维· 夏博诺(David Charbonneau)在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的一个停车场里,架设了一台微型的、天文爱好者级别的望远镜,第一次观测到了太阳系外行星的凌星现象。这颗行星被称为HD 209458b,早先是通过视向速度发现的。几

周之后,和马西一起,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的格雷戈里·W· 亨利(Gregory W. Henry)也看到了同一颗行星的凌星现象。由于同时发表了探测结果,因此这两个团队分享了发现权。

成功观测到凌星现象不仅给天文学家提供了寻找太阳系外行星的第2条途径,还赋予了他们测量行星密度的一种手段。视向速度法可以测量HD 209458b的质量。而在凌星现象中,由于恒星光线被遮挡的多少正比于行星的大小,因此天文学家就能知道行星的物理体积。[用质量除以体积显示,虽然HD 209458b的质量只有木星的71%,但它的密度却要比木星大38%。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亚当· 巴罗斯(Adam Burrows)把这一意料之外的结果称为“一个有待解释的问题”。]到这个时候,一大批天体物理学家意识到,利用凌星现象,也许可以研究太阳系外行星的大气,克努森把这种方法称为“非常聪明的办法”。但事实上,在科学家首次观测到凌星现象之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天体物理学家、当时与夏博诺一起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的莎拉· 希格(Sara Seager)就与导师迪米塔

尔·D· 萨塞洛夫(Dimitar D. Sasselov)联名发表了一篇论文,预言了当一颗行星正面经过宿主恒星,恒星光线穿过行星大气时,一个观测者会看到什么样的情形。物理学家早已知晓,不同的原子和分子会吸收不同波长的光(这个波长就是某种分子的特征波长)。如果你要搜寻某种分子,就可以用它的特征波长来观测行星。由于只要含有这种分子的任何大气,都会吸收这个波长的光线,因此行星大气会变得不透明,使得行星看上去更大。

希格和萨塞洛夫提出,钠特别易于探测。“钠就像臭鼬的臭味,”夏博诺说,“只要有一点,你就能发现它。”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一点:2001年,夏博诺、布朗及其同事再次观测了凌星行星HD 209458b,这次他们用的不再是爱好者用的小型望远镜,而是哈勃望远镜。正如预言的那样,他们很轻易地就探测到了钠的信号。

次食现象

天文学家们意识到,还存在一种补充性的办法来探测凌星行星的大气。当一颗行星从宿主恒星前方经过时,观测者看到的是它处于夜晚的一侧。在其他时候,它所呈现出的则至少是部分的向阳侧。而在它即将要转动到恒星后方时,其向阳侧则会朝向地球。尽管这颗宿主恒星要比它亮得多,但行星自身也会发光(行星在高温下会发出辐射,主要是红外辐射),且绝大部分集中在红外波段。

然而,当行星运动到恒星后面时,它所发出的光会突然消失;它对该系统总辐射的贡献也会终止。如果天体物理学家做一个前后比较的话,他们就能推测出这颗行星本身会是什么样子。“这种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面对的问题,”克努森说,“现在,我们要做的不是在一

个非常明亮的东西附近,去探测一个极为暗弱的东西,而只是监测信号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早在2001年,当时在美国航空航天局戈达德航天中心的L · 德雷克· 戴明(L Drake

Deming)就把夏威夷莫纳克亚山上的红外望远镜对准了HD 209458b,旨在目睹这一所谓的次食(secondary eclipse),但他说并没有观测到这一现象。

不过,和夏博诺一样,戴明也知道,计划于2003年发射的斯皮策空间望远镜几乎可以肯定能看到次食。这两位彼此互不相识的天体物理学家为此都申请了“斯皮策”的观测时间。他们都获得了一定的观测时间,并取得了数据。戴明回忆说,在那之后,大概在2005年初的一天,他收到了语音留言:“德雷克,我是哈佛大学的戴维· 夏博诺。我听说你最近做了一些有意思的观测。也许我们该聊一聊。”

结果,戴明(与希格合作)和夏博诺使用同一架望远镜,几乎同时第一次观测到了次食。两个团队同时公布了他们对两颗不同恒星的观测结果——戴明团队的观测是已被广泛研究的HD 209458b,夏博诺团队观测的则是TrES-1。一年后,戴明的团队还观测到了太阳系外行星HD 189733b的次食。“这开启了用„斯皮策‟来观测次食的浪潮……”希格和戴明在2010年的一篇综述论文中写道,“准确地说,没有人预料到,作为探测太阳系外行星大气的工具,„斯皮策‟有这么强的能力和如此惊人的影响力。”实际上,希格说:“我们现在使用„哈勃‟和„斯皮策‟的方式,以及它们的观测精度,是当初建造这两台望远镜时所没有的想到的。”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q/512606/

推荐访问:歌词新地球林俊杰的 地球生命力歌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