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兴趣百科 > 音乐知识 > 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

时间:2018-11-29   来源:音乐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音乐知识】

第一篇: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赏析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赏析

电影简介: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导演,杰拉尔·朱诺,狄迪尔·弗拉蒙,雅克·贝汉等主演的法国影片。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世界著名指挥家皮耶尔·莫昂奇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蒙·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在荒郊野外的破旧校舍,自由受到限制,捣蛋和被罚,学习和改造,压抑和等待,生活日复一日,了无新意。

这一天,来了一位个头不高、其貌不扬的中年秃头男士克莱蒙·马修,他的任务是接替一位被顽童们折磨得遍身伤痕的学监。克莱蒙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只能成为了一个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无望的未来,暴戾,不信任弥漫在四周。

到任后克莱蒙·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蒙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

克莱蒙偶然发现班上顽劣的孩子编着小曲骂人时,他脑瓜灵光一现,组织了放牛班合唱团,目的是重塑这一群放浪孩子们的

心灵。克莱蒙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耶尔·莫昂奇,皮耶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谆谆善诱的克莱蒙把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同时他也与皮埃尔的母亲产生了一段微妙感情······

克莱蒙·马修的宽容、善意和爱的教育方式仿佛是一根芒刺,让校长无法忍受,因为从克莱蒙·马修这面镜子校长反照出自己的丑陋和失败。不久,其它几位老师与学生联合上诉,赶走了坏校长。

倒叙的手法也告诉人们,那位平凡的老师其实已经获得了幸福的回报:他的弟子如愿成为著名的音乐家,也间接实现了老师平生的梦想。他平淡度过余生,可是,留下了一个健全人格的生命光辉。 电影评论: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简单质朴的影片。一位评论家为该片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也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阳光情感电影。这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成为了本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

这部电影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就连其中的男主角也是一个失业的音乐教师,一个其貌不扬、内心善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但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的所作所为,用他自己独有的方式,以他的善良、仁慈、宽容救赎了放牛班那些已被遗弃的孩子的心灵。让这一帮不被老师认同、喜爱调皮捣蛋,甚至过分恶作剧的学生得到了尊重,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并且找到了自己的而准确定位,成为有用的人。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朽木不可雕也。在这部电影中,那些被认为是朽木的孩子们,就在一座被名为“池塘之底”的学校,以“犯错-惩罚”的方式折磨着他们幼小的心灵。正是由于这样的缺乏人性关怀的教育体制下,才使这些孩子们更加叛逆、调皮、孤僻,甚至有时候他们的行为实在让人觉得这帮孩子的确不是省油的灯。

而对于这些调皮的学生,马修老师并没有按照校长的方式去管教这些孩子们。在影片的一开始,当马修老师来到这所学校,当从其它老师那了解到,他所教的学生是那么的麻烦、捣蛋。但马修老师没有以与他们相同的想法来看待他的学生。

就像当马修老师知道了是勒盖莱克在马克森斯的门上做手脚,导致马克森斯受伤之后,并没有带他去见校长并关禁闭,而是让他去照顾马克森斯先生知道他康复为止。这一点便能很清晰的证明马修老师人性化的教育方式。

当他看见皮耶尔正在画他的头像时,马修老师并没有生气责备他,而是反过来也给皮耶尔画了一个夸张的画像,使学生哄堂大笑。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马修用他的诙谐幽默来与学生交流

从影片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那班调皮捣蛋的学生也有他们可爱的一面---在一场考试中,佩皮诺:我们还是朋友吗?勒克和:是啊! 佩皮诺:那你告诉我,5+3=? 勒克和:53。 佩皮诺:你确定? 勒克和:确定! 佩皮诺:好,谢谢。再例如,在考试时,校长提问佩皮诺“马利萨尔元帅是怎么死的”,马修站在校长背后,做出举枪瞄准的动作帮佩皮诺,然后佩皮诺笑了一下,很有信心地答道:“打猎的时候!”后面,校长再提问已得到奖励的博尼法斯时,问他“你应该知道马利萨尔是被枪决的吗?”他也很有信心的回答:“是的,先生,就和拿破仑一样。”在这两段台词中,我们感觉到的是这群孩子们是如此的可爱。

在马修老师叫学生们写下自己的理想时,他们每一个人,都把自己对未来的憧憬,理想写在纸上,有长大以后想当消防员的,也有长大后想当律师······各色各样的梦想,随他们的想象而飞翔,最后走向梦想的彼岸。可想而知,这群不被肯定的孩子们的自己内心深处,还有一个大人们不了解的梦。他们并不是罪大恶极的,我们应该学会了解他们,而不是一味的惩罚。马修老师做到了这一点,他教会学生们怎样好好对待自己,不是放纵自己。

还有在皮耶尔独唱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的是如此纯净,如此天然,如若天籁一般的声音。那时候谁也无法把这个学生和孤傲,自卑扯上一点关系,仿佛他是天使,降临人间,带着那美妙的歌声。在影片的结尾时,那班学生的大合唱,更是让我们感到震惊,在别人眼里,他们曾经是那么糟糕,那么不被理解。但是

他们却唱出了如此优美的歌声,他们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们的歌声同样能够打动我们,让我们感受到属于他们的阳光。而在皮耶尔演唱完后,马修心里想的是:“恰到好处的时机,在莫昂奇的眼中,我突然读出了许多东西---骄傲、宽恕后的快乐,而且对他来说,第一次懂得了感激。”

正是因为有马修这样的老师,他们的优点才能真正被发掘。就算是有着暴力,破坏倾向的孟丹,他也没有放弃他,也找到了属于他的优点。例如,在夏伯特拖着孟丹去禁闭室时,马修老师想要阻止,因为“他是我的唯一的男中音”,这样看来马修老师对于每个学生都能够认真的发现他们的优点。

他从不认为,这些学生是糟糕透顶的人。他也不认为,对于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只能用惩罚来管制他们。像马修这样的老师,才是真正关心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教导学生,引导他们走向光明的,充满希望的未来,而不是像他们的学校一样----池塘之底。

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都应该得到尊重,存在就是有价值。正是像马修这样的老师,不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这班放牛班的学生,摒弃以暴制暴,缺乏人性关怀的教育方式,而是以一颗仁爱,乐观的心,借助音乐的感染去冲击孩子们放荡的心灵,使他们心灵得到洗礼,得到救赎,让他们沉醉于美妙的音乐中,而不再那么叛逆,那么调皮,那么恶作剧,从而感到了爱的真谛,一健康的心态去追寻并实现人生的梦想!

第二篇: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小结

东北街小学观看《放牛班的春天》活动材料

为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促进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根据上级文件精神,东北街小学在教师中开展了观看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研讨活动。

2014年9月16日上午,学校组织教师在教导处、办公室观看《放牛班的春天》电影,教师边看边讨论,片中马修老师的宽容情怀,对学生无私无尽的爱深深打动着每一个教师。

观看结束后,教师自行在办

公室谈感想,谈收获,学校组织教

师撰写影片观后感。教师的感想足

以说明电影对教师思想的触动。

9月17日下午,我校部分优【放牛班的春天】

秀教师在会议室进行了《放牛班的

春天》研讨活动。

这次研讨活动,教师主要交流了片中的细节和感人的情节,分析了马修老师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交流了片中校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危害,深感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将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毁掉一个家庭的幸福。

许卫丽老师感慨地说:马修老师的教育方式,使我深深地认识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对教育而言,不仅是一种磅礴的气势,而且体现一种宽容的态度。宽容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教育的智慧。它是从善良心灵中流淌出来的爱的泉水,它是从睿智头脑中升华出来的美的绿荫。

张瑞娟老师发自

肺腑地说:吃完晚饭,

从网上搜了一下学校

推荐的电影《放牛班的

春天》,我很是感动。

同为教师,这部电影中

的马修老师的做法,让我很是觉得汗颜。作为教师,我们要向马修老师一样: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使用正确的教育方式,要和学生讲道理多沟通,用一颗宽容大度的心对待学生,要学会理解他们。教师有教师应具备的道德与责任。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为这样的好老师!而孩子们能够遇上这种优秀的教师便是一种幸福。

通过观看电影,教师对自己的教育生涯做出规划,并列出自己在今后教育工作中坚决遵守的两个原则,坚决杜绝的两个错误方法。电影为教师发挥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起到了引领作用。

第三篇: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初次听到这个电影的名字,我展开了想象:“放牛班”,这是一个怎样的班级呢?是一个孩子们自由散漫,无心学习、调皮捣蛋、让许多老师头疼的班级?“春天”总是给人带来新的希望,有生气、有活力,有新的面貌。是怎样一位老师给“放牛班”带来了“春天”了呢?带着想象与疑问,我观看了影片《放牛班的春天》。

影片中的马修老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在1949年,最终成为了法国乡村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名为“池塘畔底辅育院”。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顽皮的儿童甚至是问题少年。到任后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秉承“犯错-受罚”的原则,恶作剧-受罚在这里司空见惯,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他在乐谱上写下了专门为孩子们谱写的歌曲,他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管教们冰冷已久的心,解脱了束缚孩子们身心的绳索,抚平了他们受伤的心。神圣而纯净的音乐不但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更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仁爱、友善、宽容的情绪让我们感受颇深。

作为一名老师,我关注着马修老师对待孩子们的细节:

【放牛班的春天】

盖贺克,因为他的恶作剧,麦神父一只眼睛严重受伤,一开始他没有承认,连累另外一个孩子受罚;在前任老师的提醒下,马修知道了恶作剧的始作俑者是谁-,他没有将这个孩子交给院长,而是和这个孩子达成协议:照顾麦神父直至他康复。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能感觉到孩子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有了悔意 贝比诺,一个孤儿,在班级里显得弱小,因为老师告诉他,爸爸周六会来看他,所以每

周六他都会在大门口等着爸爸的到来,他等不到爸爸,可他等到了马修老师,这个像“爸爸”一样照顾他的老师。还记得那个镜头:院长在问贝比诺一个历史问题,贝比诺答不上来,马修在后面打手势提醒他,尽管后来他答错了,引起孩子

们的一阵笑声,也让观看影片的人为之一笑。当马修知道贝比诺是孤儿后,对他格外照顾,让贝比诺年幼的心灵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当马修因为失火事件离开时,贝比诺选择了跟马修走„„

莫翰奇,一个喜爱偷窃、屡次逃学而被公立学校开除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他很孤傲,也很自卑,然而,马修却没有因为他打架斗殴而反复惩罚纠缠,相反,却敦促他回到合唱团。莫翰奇异乎寻常的音乐天分,在马修的精心保护和培育下,常常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美梦化为奇迹。然而,因为犯错误,马修还是适时而果断地惩罚了他——去掉莫翰奇的独唱部分。美丽的东西,在即将失去时方觉它的珍贵。当合唱团在表演时,马修又宽容而智慧地将手伸向他,这时我们看到莫翰奇完美地契合着指挥的节拍。在他的眼神里,马修读到了自豪,被谅解后的快乐,还有,对于他是第一次,懂得了感激„„

我想,有一个镜头大家印象深刻,当马修老师拎着皮箱离开时,他期待着孩子们能前来和他告别,可没有看到,有些失落,但当他走到围墙边时,看到了一地的纸飞机,当他捡起看时,上面都是孩子和他告别的话语,这时,还有纸飞机从孩子们教室的窗户飞出来,接着孩子们伸出自己的小手和马修老师再见,马修老师的心里充满了喜悦与乐观„„那一刻,马修是成功的,也是幸福的。

看完影片才知道:原来这个“放牛班”比我想象的情况还要糟糕,但马修老师确实给孩子们带来了“春天”,马修的教育魅力让我折服。同时从这部影片中我也得到了一些启示:1、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要有一颗仁爱、宽容之心,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得到孩子们的认可。2、应该看到: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和爱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3、要多掌握一些教育技巧和教育方法,使自己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第四篇: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摘要

放牛班的春条影评摘要 一群本性善良却又调皮的孩子,一位温和而爱护孩子的教师,构成了整个故事框架。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寄宿学校的故事。影片的开头,孩子们的调皮捣蛋让我们感到恐怖,而所谓的“行动——反应”规则也让我们感到寒心。在那种的环境下,在校长的虐待与严酷的管制下,孩子们失去了原有的善良天真,冷酷的对抗着严酷的体罚和制裁。而在此时,马修老师出现了,他真诚地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孩子,他用他的善良和真诚融化了每一个孩子的心。

还记得在片头,当马修得知是乐格克设计伤害了马桑大叔的时候,他没有用所谓的“行动——反应” 规则惩罚他,也没有关他禁闭,而是让他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让他通过照顾马桑大叔来弥补自己的过失。这些孩子都是可怜的,他们有的是孤儿,像佩皮诺,失去了父母,然而每周六都还在盼望着爸爸能来接他。他年纪小,孤苦无依,还要受像蒙丹那样的大孩子的欺负。还有的是单亲家庭,像莫杭治,单亲生活让他养成了孤僻的性格。他们都是些问题学生,而他们这些问题却又都是社会,家庭给他们造成的。他们被送到这样一个叫“池塘之底”的学校,他们受到严格的管理以及校长的虐待和处罚。他们的不幸遭遇造成了他们孤僻的性格,他们受的不公平待遇让他们去设计伤害别人。而马修的出现让他们的生活出现了改变。

作为一个老师,马修是伟大的。他用自己的真诚打动每一个孩子,他用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去温暖孩子们孤寂的心灵。在这个被称作“池塘之底”的学校,我们看到了残酷的规则—— “行动——反应”原则,如果有孩子犯了错误,全校师生立即集合,如果在三秒内找不到肇事者,所有孩子都要被关禁闭,而且取消所有娱乐活动,禁止任何外来探访,直到找出肇事者为止„„而孩子们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才能接受探访。而马修用他独特的方式给予孩子们关心和爱护。在孩子们编歌词取笑他时,他没有惩罚学生,而是纠正孩子的音准;在孩子们随意抛马修的皮包而被校长发现是马修用善意的谎言让孩子们免受惩罚;在莫杭治在黑板上画马修的肖像愚弄他时,马修没有用“行动——反应”原则惩罚他,而是用漫画式的手法画了莫杭治的肖像,一笑了之。他用自己的教育方式对抗着“行动——反应”原则。当他无意中发现孩子们喜欢唱歌时,他组织了合唱团,让每个孩子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他让每个孩子都有用武之地,甚至是幼小的佩皮诺,他都让他当指挥助理;还有五音不全的郭邦,他突发奇想,让他当乐谱架„„马修用音乐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他用音乐开启了孩子们的心灵之门。他发现了音乐奇才莫杭治,他尽自己的力量去培养,发掘莫杭治的才能,他给他开小灶,他让他唱独唱,他给他创造去音乐学校的机会,他的音乐改变了他的一生„„

影片以莫杭治的成功结束,而导演也交代了马修的人生经历,他继续给别人上音乐课,直到去世„„整部影片就是以马修老师独特的教育理念为主线,赞扬这种伟大的教师精神。影片的主题思想显而易见,但是影片的拍摄技巧也是不容忽视的。影片以回忆的方式展开,采用倒叙的手法,将故事娓娓道来。整部影片以黑灰为主色调,渲染出“池塘之底”的恶劣环境和孩子们的不幸遭遇,也烘托出马修老师在这种黑暗环境中给孩子带来的希望,带来的春天。

有质,才有情

——对《放牛班的春天》中电影特性的评析

我们在通识课上观看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让我感触很深。因为电影特性把故事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得不赞,所以我要以电影特性方面展开评论,其中包括电影结构、音乐效果、画质、摄影技巧等方面的评论。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1949年法国“池塘之底”学校的一些往事,该影片演绎了音乐对人的美好心灵塑造,表明人道思想在教化过程中的作用。导演在影片中开出了一剂救赎心灵的药方,这不是金钱,而是音乐艺术,呼吁音乐才是拯救心灵,重塑心灵,引领我们回家的归途①。

我浏览了一些影评,大多数都提到了该部影片在题材上并没有什么新意,基本上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局会怎样了。但虽说如此,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的拍摄技巧得到的效果是非常可观的。

该片的叙述是用一种比较生活化的手法,未见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情节,整个故事似乎就如山涧的清泉一般,在那位慈祥音乐老师的指间缓缓流淌出来,不知不觉中,一种温情的力量就默默地感染了你,虽然不会让你大笑,也不会感动的让你痛哭流涕,一切都是点到为止②。我总以为,这样的表现手法是比较有生命力的,可以让人反复地琢磨其滋味,而不至于在大悲或大笑之后却对影片忘得一干二净。

影片的基本结构是从现实到回忆最后还是回到现实,开头和结尾运用于相同的叠化技巧,开头是从照片进去结尾部分从铁门拉出,结构十分工整。同时,也巧妙地实现了视点的转移。在影片的最后,撒落一地的写满歪斜字迹的纸飞机和窗口伸出的十几双快速挥动的小手,还有那首饱含深情的离别之曲则是对于像克莱蒙这样的好老师的深深谢意。电影是浪漫的,是理想化的,但是却是受欢迎的。

“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③。” 值得欣赏的是在这部电影中音乐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在这部影片中,那个默默无闻的音乐老师用最优美的音乐打动了那些在别人的眼中看来是问题少年的一群孩子,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也同时感染了我们。当孩子们用他们那干净的嗓音唱出动听的和声时,你仔细注视他们的眼神,都是那么清澈见底,都是那么圣洁。 另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片的音乐,听起来很受用。

片中的音乐也是如此空灵。当男声高音独唱出来时,真觉的已经有一只手软软地捏住了你的心扉,歌词听不懂,但眼角也不知怎么的就湿润了。

故事情节在发生着,而孩子们在音乐的熏陶下都证明了自我价值的存在,连顽固保守的校长也找到了儿童时的乐趣,最后,师生之情也在美妙的音乐中得到了升华。该影片包含的童声合唱清澈透明。片子的后半部,马修和孩子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互相信任和依赖,就随着音乐慢慢铺陈开来。所有的演员都是本色而单纯的,正符合影片简单干净的基调。

飞逝的欢笑和无法抑制的泪水都已成为过去,却永远不能被忘怀。如果是一段音乐、一首歌或是一组合唱连接起来这遥远的回声,那么它们打下的烙印就会更加深刻④。可能是由于这个缘故,我对《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越来越欣赏。

既然是怀旧影片,画面的设置上便呈现出古朴的气息。画质的好处反映在几个比较显著的特点。整部影片色调偏暗,从角色的服装打扮到室内光线,再到房间物件的搭配,基本以简陋和暗淡为主。为突出庄严朴素的学校,选用灰色布景。这一方面与“池塘之底.” 恶劣的环境有关,一方面则为营造泛黄的童年回忆打了最好的底色。

画质的细致体现在物体质感的不同层次上,教室班驳的强面,木质的课桌椅,石块的操场,雪白的纸飞机,每一样都因各自质感的突出而衬托出影片的主题,遥远的回忆就像那天倚靠的门框,或奔跑穿行而过的走廊,带着过去年月的厚重和特有木质气息卷上重来。

在本片中,物体质感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从老式教室到服装布料,全面求证往事的真实性,带给观众丝丝入扣的感受。画质的另一特点,是人物肤色表现——肤色效果的呈现,粉嫩细致,增强了孩子们的天真摸样。大人的肤色表现比较真实自然,不失细腻⑤。

影片的制作还是精雕细琢的。画面看起来很简单朴素,但细节的处理会显得很用心,让人看来简单而不寒酸,有种明朗清新的感觉。同样是作为一部大片,《放牛班的春天》中就丝毫不见好莱坞大片中那种用金钱营造出来完全是为了满足感官刺激的大场面、大气势,它就像一盘精心炮制出来的春天里绿油油的青菜一样,和好莱坞那种奢华的山珍海味相比,是另一种风味。

电影是视觉的艺术,情节积累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释放、一个突破口,而这种“释放”的编排呈现一方面就取决于视觉化程度的高低。本片选择了“漫天纸

飞机”这一视觉意象,既是情感的宣泄,又诗意盎然⑥。

《放牛班的春天》给了观众一个全新的师生之间情感印象,电影里面虽然包含了普遍的元素,但导演却用了一种温情的方式重新塑造了了这些人物和情节,让这部电影的每个片段都充满了简单温馨的爱,这种真正投入的感情恐怕才是本片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影片本身没什么深刻的,也想不出更多的东西来写,如果最后要概括一下这部片子,那我想可以用以下六个字“简单、质朴、温情”。

《放牛班的春天》的意义不在于创新,恰在于回归:回归传统的叙事电影,追溯恒久不变的情感力量。在平易的叙事流程中、在真挚的情感积累中,尽显法兰西民族的风范和特有内涵⑦。

看完影片,我个人认为:本影片的电影特性不是刻意地去诠释故事的情感,而是故事裸露地摆在我们面前,显得那么真实,那么亲切。我起初被学校的教育方式所震惊,后来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方式的萌生又让我看到了希望。可是,我们又能做什么呢,现实的残酷永远不会彻底泯灭。那让我们凭借艺术的眼光,拿电影特性的角度去欣赏《放牛班的春天》,体会一下春风拂面的温暖和煦,让心灵跟着孩子纯净的天籁之音飞越于体制之上,暂时体会一下自由的感觉,同时期盼着将来的改变。

借着期刊上有这么一句话:【放牛班的春天】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简单的快乐,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的美丽:只要你心中有春天。

这是一部让无数人为之动容的影片,优美的背景音乐从始至终,给观看影片的人们带来听觉的爱抚;干净简单又有些唯美的画面,总是不停的吸引追逐的目光,让人在影片的画面中流连忘返;缓缓进行的故事情节,像小溪的流水般顺畅而又澄澈,能直抵观者内心的柔软。这一切都来自于一部经典的老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虽然它的存在已经不再新鲜,但是经典就是有这样的魅力,可以在时间的长河里经久不衰!观众的每一次观赏都会带给生命一次洗礼。

——写在前面的话

1、《放牛班的春天》——爱,在理解的尽头

第一次与学生生命相遇,马修便遭到重重戏剧。远远地,就听到教室内喧闹沸腾,推开

木门看到骷髅嘴里叼着点燃的烟头,刚上讲台就被滑倒,飞出的皮包被学生四下抛传。直到校长的出现,教室才恢复了本该的平静。然而,马修还是用善良的谎言,宽容了这群孩子,在双双惊谔的目光中开始了师生生命的对话。

首先,马修要求打伤马桑的乐格克承担责任,可是乐格克在侥幸规避校长的三秒后,又遗憾地错失了马修宝贵的十五秒,即使在送往校长的途中企求马修发发慈悲以求宽恕时,也未得到谅解。然而,当马修看到乐科烈被禁闭三天后又被抽打得声嘶力竭后,他还是意识到可以另外的人性化方式私下处理——去医务室照看马桑,以感觉生命的脆弱,直到康复为止。马修实在不忍心一个孱弱幼稚的心灵,遭到校长无情地鞭笞与践踏。他申请进行教育实验,请求校长答应三个要求:取消禁止娱乐的禁令;允许他来惩罚肇事者;允许不透露孩子的姓名。面对这个自负的家伙,校长有意让他“碰壁”后的苏醒,便含糊地答应了。

接着,马修请被前任教师评价为“天使的脸蛋,魔鬼的心肠”的皮埃尔监管课堂秩序。没有任何讽刺与挖苦,极尽幽默、赞美之能事(“严肃的先生”“时髦的打扮”“酷哥有领导才能”)。可惜,当他处理好乐格克事件后回往教室,却发现皮埃尔在黑板上画出了他的肖像速写。面对这一场景,可以处理出不同水准来。或是依据学校的“行动—反应”原则,禁闭三天,给学生们来个下马威;或是以此杀鸡儆猴,严惩恐吓抽打;或是进行思想教育,反省检查„„而马修却选择了宽容的力量,他因势利导地还皮埃尔一个肖像素描,并滑稽地漫画式。

最后,马修请孩子们在小纸片上写下自己的姓名、年龄、理想的职业。教室地出人意料地静!诚然,这群早已听从野性的呼唤的孩子,他们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的灵魂,没有晤对过自己的心灵。现在,马修要他们重新拾起早时的梦想,重新捡回属于自我的人格尊严,不知是晴天霹雳,还是久旱逢霖?不过,大家都很用心,也许他们看到幽晦的上空出现了罅隙,一束生命的光芒正辉映在他们的心灵之上。惟有佩比诺,仍在彷徨踯躅。马修轻轻蹲下身体,一只温暖的大手,轻轻搭在他的肩头,耐心地软语询问。(如此寻常的动作,却倾泻出无限的智慧与力量。可惜,时下的教师久违了!)学生的答案真实生动而又可笑滑稽:消防员、牛仔、驯虎员、亡命徒、间谍、将军、热气球驾驶员、战士„„可没有人想当代课老师。

作为被主流社会忽视的马修,更能体察被教师漠视的生命的心灵世界,更能感悟爱与宽容的的生命力量,更祈求对自我言行的理解。尽管这些孩子行为乖戾,语言粗俗,但是内心深处其实更加脆弱柔软。

2、《放牛班的春天》——来自地狱的天籁

生命是个偶然,我们常常在无意的邂逅中,摆渡了生命的无常,获得永恒的回归。一群渴望理解而又狂狷不羁的孩子,窃取了马修的皮包,也偷窥了他的心灵世界。一个个跳跃的音符,一行行温暖的字迹,引得孩子无限的遐想与猜测。音乐,一个被学校完全忽视了的名词,一种贴近人类心灵节奏的律动,再次春暖花开!

学生在宿舍脱口创作、任意高歌,以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愤懑,引起了马修的注意。虽然他们根本就缺乏歌唱技巧,甚至屡屡跑调,但是用音乐表达内心,自然、快乐而又满足。马修立刻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他的音乐创作将和孩子的生命一起迎来新生!

第五篇: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分析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结构分析

一:开场

景别:远景 内容:开场导演以一个漂亮的空中航拍的大远景呈现在观众面前,交代了主人公现在所处的环境,年代,国家,我们能从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国旗分辨出来此地是美国的一个大城市。

二:开端

景别:中景

内容:主人公出场,显然从他所处的环境,着装看他属于上流社会。(这是皮埃尔在上场指挥音乐会前收到他母亲去世的电话)

景别:特写 内容:以往的出场或出席某种活动一般是佩戴黑色领结,而此时相机给了皮埃尔打白色领结的一个特写,表示她母亲去世了。

景别:中景

内容:背景虚化,主要表现皮埃尔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的指挥,从而让人们意识到他是一个不俗的音乐指挥家。

景别:远景

内容:神秘人造访皮埃尔家,雨天,黑夜,一把黑色雨伞,一袭黑衣,神秘感十足,引人入

镜,而故事随着他的到来正式粉墨登场。

景别:特写

内容:神秘人原来是皮埃尔五十年未曾谋面的同学,贝比诺,两人一见如故,五十年前的故事随着一张照片和一本日记渐渐浮现在他们的脑海。这本日记是他们的老师马修写的,皮埃尔读着日记,马修老师的故事娓娓道来。

开始总结:开始阶段导演仅仅用了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导演通过对环境的刻画,人物表情的特写,某些事物象征性的运用,把皮埃尔的身份,职业等饱满的呈现在观众面前,是电影故事的铺垫和引子。

三:发展

景别:全景

内容:马修老师第一次来到他代课的学校,导演别出心裁的给了主人公一个背影,马修老师稀少的头发和学校两旁茂盛的植物极不相称,这也预示着马修在此教书并非一帆风顺。

景别:全景

内容:马修老师和院长的第一次相遇,导演特意给了一个仰拍的镜头,院长一身黑色的笔挺的西装站在马修面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感觉让人很不舒服。

景别:全景

内容:马修老师出师不利,刚刚来到学校就碰到了调皮学生捣蛋误伤门卫马桑斯大叔的事,此时哈山院长正调查此事的罪魁祸首,导演刻意把马修放到了趣味线边缘,马修的不被重视,拘谨,一览无遗。

景别:全景

内容:马修老师和孩子们第一次正式见面,孩子们嘲笑这位老师秃头,对他视而不见,镜头内,马修旁边是一个嘴里叼着烟的骷髅架,场面滑稽可笑,观众期待接下来的好戏。

景别:全景

【放牛班的春天】

内容:温柔的灯光打在马修老师的身上,让这个简陋不堪的小屋充满了温馨,老师手中拿着白天第一堂课让孩子们写的梦想,细细品读着。马修开始关注这里的每一个孩子。

景别:近景

内容:马修老师无意中听到捣蛋鬼锅巴唱歌,歌词肯定是讽刺马修的,不过马修并不在意这些,他看到是这些孩子喜欢唱歌。

第六篇:放牛班的春天

浅析《放牛班的春天》的艺术特色

浅析《放牛班的春天》的艺术特色【放牛班的春天】

时间:2011-04-22 12:36:32 作者:秩名

放牛班是一种俚语称呼。在台湾,所谓”放牛班”就是初中的不升学班,专给那些被认为没有出息的差生开设,学生基本上都出生于社会最底层的家庭,很多人家里很穷。放牛班制度一直是台湾教育制度的一个为人所诟病的污点。 在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因为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因此该片的台湾译名为“放牛班的春天”,其中的“放牛班”在台湾的意思就是垃圾班差班。

论文导读:观众一定会认为主人公的经历一定会是影片的主要线索。冷暖色调的应用。他的情感、成长经历是故事的主线。对比,浅析《放牛班的春天》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线索,对比,色调,情感

衡量一部影视作品的好坏优劣,一定还是从电影艺术的三要素提起,即画面、声音、剪辑,如果根本上做的很精良,再加上思想上的深刻,表现手法上的创新,演员表演的到位,等等,那么,它实在会是一部好的作品。无疑,《放牛班的春天》在上述几个方面都做的很好,是一部上乘之作,下面作者试着从艺术上分析其较突出的特色:

一、叙事结构的巧妙

电影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追求时间讲述上的创新,比如使用倒叙的手法,时间上的重回是电影创作者惯用的一个手法,在电影大师伯格曼的《野草莓》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电影在空间上也采用了闪回的表现方式,使时空穿梭,也体现了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电影是标准长度的1个半小时,叙事上的特色最有吸引力,也运用的最为娴熟。

《放牛班的春天》在开头的设置和《天堂电影院》的片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功成名就的两个艺术家,同样是背井离乡的两个外乡人,同样是疲惫不堪的身心,同样是为了参加葬礼回到家乡,甚至所渲染的意境同样怀旧忧伤,凭直觉判断主人公的经历一定非同寻常,带着好奇的心情随着皮埃尔回到了法国,这样首先带给观众的是一个有悬念的、有观影兴趣的开头,让观众想看下去是电影抓住人心的基本。那么,观众一定会认为主人公的经历一定会是影片的主要线索,但是深夜故人的造访,30年前的故事不是通过皮埃尔的回忆来叙述的,而是通过一本日记娓娓道来,这样影片的第一主人公就定位在那本日记的主人——一位助理教师马修的身上,以第一人称的“我”来讲叙,通过镜头时空回到了1949年1月,镜头推到了近景的被命名为“池塘之底”的少年管制学校的校门, 故事正式拉开了序幕,影片仅用了4分30秒的时间来铺陈,开门见山。 由此可见,故事是由两条线索组成:一条是:皮埃尔·莫安琦的成长经历。他是如何从一个问题少年蜕变成长为一位世界著名的指挥家的,他的情感、成长经历是故事的主线。另一条线索就是助理教师马修在寄宿学校的经历,从他

步入校门到他离开学校这段时间用音乐同孩子们教学的经历。这两条线索相互缠绕,相互交织,又各自独立,正因为故事的两条线索在开头就各自展开,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才使得故事丰富、立体,使两个主人公的形象完整独立。 如果两位主人公的经历是影片明线的话,那么,校长哈森的故事可以认为是一条暗线,因为他同样是音乐出身,曾经是个喇叭手,和马修对音乐的执著、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对自我价值的实现等方面都是一个对比,他在影片中是专制制度的象征,仿佛空气一般弥漫在学校四周,他的“行动——反应”的校规像一只无形中的黑手掌控着学校的一切事物,无法逾越,马修的每一次的实践和成功,都是对哈森的专制暴力的反抗,对他设立的“行为——反应”体制的回击,所以,马修的对立体哈森也时刻参与其中,马修的线索中有了哈森的加入才更加跌宕起伏,矛盾冲突突出精彩。比如在影片中,马修发现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后,就积极谱曲悄悄在晚上排练,向上级哈森汇报想得到支持时,哈森对此冷淡,对先斩后奏的马修泼了冷水,表面上同意实际等着马修出丑看他的笑话,这也激起了马修的斗志,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当然,除了对立之外,还有被感化的一面,刻板严厉的校长竟然也折起了纸飞机,踢起了足球,也感受到了自由单纯的快乐,足以说明音乐的魅力,马修教学实践的成功,又印证了专制体制的苍白无力。

结尾处,影片又回到了两鬓斑白的皮埃尔手捧日至的画面,他和马修带走的皮利诺补充了完整的故事,马修走后,皮埃尔上了里昂音乐学院,而马修默默无闻的一直从事着音乐教育工作,马修的音乐梦想、马修对美的向往甚至马修已经逝去的生命,在他的学生皮埃尔身上,得到了自然延续和充分实现。影片最后两条线索有始有终,交代清晰,平行而完整。结尾也只用了4分钟的时间,非常精炼,最后一个镜头随着汽车的行驶而结束全片,配合合唱团优美的歌声,温暖感人。论文参考,对比。纵观全片,叙事上的特点造就了影片的结构紧凑,情节突出,故事精彩完整。

二、冷暖色调的应用

色调是彩色电影画面总的色彩组织和配置,它往往以一种颜色为主导,使画面呈现出一定的色彩倾向。[1]色调的出现可以是整部影片,比如《金色池塘》是描写温馨迷人的黄昏之恋,金黄色的色调贯穿全片,也可以是不同的段落用不同的色调,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有黑白、彩色、橘黄三种色调,还有一种就是根据主题需要,一种色调贯穿一个场景。当然,导演使用特定的色调必然有其特定的意义。

《放牛班的春天》中不同段落使用了不同的两种色调,从主人公马修叙述故事开始到皮埃尔加入合唱团之前是灰蓝色调,渲染了一种沉闷压抑的气氛,马修自己调侃他是一个陷入“池塘之底”的音乐家,来到寄宿学校时,他已经对自己所拥有的音乐梦想基本绝望了,灰暗的心境配以灰暗的色调。学生们处在高压专制的环境之下,缺少温暖和关爱,仿佛置身于恐怖的地狱,没有希望的前途和梦想,终日以搞恶作剧、叛逆的行为来解闷发泄,生活就是这样如此迷茫单调,灰暗的色调也代表了他们的心境。当然,这段时间也正是冬季,天气阴霾冷清,但导演在色调的运用上不仅考虑到自然环境,更主要的是同故事情节相呼应。论文参考,对比。当皮埃尔正式加入合唱团时,阳光出现了,色调一下子变成了橘黄色,很显然是导演故意为之,来预示着故事要向着光明的方向转变,音乐可以使日子变得阳光灿烂。从马修的日记上显示为3月份,春暖花开的季节,合唱团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和阳光,正如这时孩子们唱的一样

“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热忱,荣耀之路,童年的幸福,转瞬即逝,绚丽的金光,闪耀在小路尽头”。马修的创作激情又一次被点燃,合唱团越来越成功,和这些本质并不恶劣的孩子们在一起,很难说清楚到底是谁救赎了谁,观众看到了光明和温暖,感到了情感的真挚和共鸣,这才是电影带给我们的愉悦,《放牛班的春天》做到了,所以它让人们津津乐道,感动流泪。

同样,皮埃尔的前后转变也可以从他加入合唱团为划分,之前的皮埃尔忧郁、反叛、不羁、敏感,被上一任学监形容为“天使的面孔与魔鬼的心灵”,是因为喜爱偷窃屡次逃学而被送到学校。尤其是皮埃尔的眼神让我想到了法国导演特吕弗的名作《四百下》中的男主人公,安托万同样是一个迷茫的少年,眼神和皮埃尔何等相似,从这样孩子的眼神中能感受到一个敏感而脆弱的灵魂,感受到对爱的渴望,感受到于旁人的隔膜与封闭。特吕弗在谈到这一时期的少年时曾说:“介于童年与成年之间的少年时代,一个人在那样的转变时期会有令人忧患的经历:感情还很幼稚,身体开始发育,即渴望独力,又慑于父母师长的权威„„这时,稍有不快就会爆发出反抗的火花,而所谓不良少年恰恰反映这种精神危机,他们认为世道不公„„对付办法之一就是不顾一切地胡来。” [2] 这段陈诉也正好符合皮埃尔的年龄和心境,蓝灰色的色调也体现了他“问题少年”的心理。论文参考,对比。但皮埃尔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伯乐马修,如一盏明灯照进了他的心灵,用音乐这剂良药医好了颓废无助的“千里马”,让他天才般的成长,耀眼夺目。马修为皮埃尔的未来规划好一幅蓝图,事实证明皮埃尔成功了,那么暖色调的运用也印证了皮埃尔的前途——加入合唱团后的光明,也说明了所谓的“问题少年”只是教育方法不得当而已,童话大王郑渊洁说过:“没有差学生,只有差家长和差老师”,皮埃尔很幸运,遇到了好家长和好老师,迎来了生命中的春天。

在这里色调的应用主要是来表现主题,渲染气氛,应时应景,同时又体现了一种风格化的创作。可谓“一举两得”。

三、真挚细腻的感情

影片体现出法国电影的优良传统,即人文主义的关怀,以小见大,以真情打动人,它区别于好莱坞式的大场景、大制作、大成本,视觉上的狂轰乱炸。而是小人物成为影片的主角,马修是个身材矮小、身躯微胖、其貌不扬的光头老师,中年失意,落魄到在乡村寄宿学校当助理教师的境地,悲观失望,前途渺茫,但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激励了马修的创作,他组织的合唱团重唤起了孩子们对生活的渴望与信仰,并培养出世界级音乐家皮埃尔。作为一名教师马修对孩子们的宽容和爱,付出与无所求,他的隐忍、正直、友善、执著、从容、才华,让无数观众动容。如太阳般马修的真挚情感直射到人心底最温暖柔软的地方,谁能说他不是一个伟大的英雄呢?

另外,影片还运用了真实而细腻的细节描写,比如他指定皮埃尔维持班级秩序时,对他说:“既然人们说酷小伙有领导能力,你应该好好表现一下。”表现出马修善良、信任他人、懂得表扬的激励作用,体现出他作为老师的职业素养,而听到这句鼓励后用静止镜头表现出皮埃尔眨了眨眼睛的画面,表现出一种渴望敞开心灵的真情流露。论文参考,对比。还有孩子们起哄用唱歌来嘲笑马修,马修从中发现了好嗓音,他躺在床上不能平静,想到要为孩子们做点什么,“我发誓不放弃音乐写作,永不轻言放弃。论文参考,对比。”他拿起皮夹,拿出纸笔,重新谱曲,镜头中孩子们入睡,那晚马修房间的灯没有熄灭。论文参考,对比。当然马修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蒙东不满教学要强行走出教

室,其他孩子也跟着离开时,马修望着他们的背影苦闷、无奈的说着“安静、安静,”看出当老师的艰辛与挫折。影片最后马修离开学校时,他看到了地上落着的纸飞机,一个俯视镜头,一只只纸飞机从天而降,马修兴奋感动的捡起它们,眼中闪着泪花,又留恋的停下脚步回头深望,真是恋恋不舍呀,孩子们用最无言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感激。每每看到这些细节描写时,心中一震,犹如自己也是其中一员,体会着五味杂陈。

注释:

[1]苏牧.荣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张秋.不准调头——世界电影大师的救赎之旅.2007.P237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q/501547/

推荐访问: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歌曲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