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兴趣百科 > 音乐知识 > 写景抓住景物的特征

写景抓住景物的特征

时间:2018-09-17   来源:音乐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音乐知识】

写景抓住景物的特征 第一篇_写景状物散文阅读之抓住景物特点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远去的蝉鸣

姚国禄

炎热的夏日午后,蝉振动着它那薄薄的羽翼,像是在弹奏一曲动人的乡村音乐,琴音从树林里发出,像长了翅膀一样,旋即传遍村庄里的每一个角落。古井边的林子里,也有蝉的鸣叫声,从村庄到庄稼地,到处都是蝉的声音。这悠长而渺远的声音,竟是发自微小的蝉,这着实让我吃惊,让我感动。

多年来,我一直对我熟悉的乡村的蝉鸣充满了敬意,它们就像我童年飘飞的梦影,在我记忆的数据库里一幕幕地回放,声音一浪高过一浪。那时候的乡村,天青水蓝,芳草如茵,看不见一丝的污染,蝉鸣就像漫山遍野生长的庄稼,永远充满生机。从初夏到深秋,我不知道,那些一天到晚都在聒噪的蝉声,究竟是在为成熟的季节喝彩,还是在为丰收的美景奔走呼号?我惊讶那些蝉们的执着、坚韧。许多时候,乡村的蝉鸣总会让我想起热烈的夏天来,我喜欢乡村的蝉鸣就像喜欢儿时母亲给我做的千层底布鞋,那感觉带着泥土的气味。我总觉得那撩人心扉的蝉鸣只有在我的乡村才可以肆意地放大,而城市的蝉鸣是微弱的,那声音甚至带着几分的虚假,虚假的蝉声怎么会引起我们心灵的共鸣呢?

小时候,村庄里的蝉多得数不胜数。初夏时节,一场喜雨过后,我便会看到村庄的大树下爬满了幼蝉,它们从深深的地下钻了出来,那些刚从地下爬出的幼蝉,身体非常孱弱。它们慢慢地从地下爬到树上,把大树作为它们的依托,过了一段时间它们就会脱掉一次壳,进行它们生命的蜕变。说来蝉这一生也非常不容易,每一次的蜕变都应该是艰难而痛苦的,为了增加生命的活力,它们一生中必须要蜕变几次,这是自然赋予它们的生命规律。我们古代三十六计之一的“金蝉脱壳”,大概说的是蝉也会用一种假象来迷惑人。殊不知,蝉是没有那么高的智商的,甚至没有一点自己的思想,它之所以脱去躯壳完全是生命过程中的一次痛苦蜕变。这本不足为奇,只是人们对它的认知还停留在一种表象上。

我曾经在古诗里寻找过一些蝉鸣的影子,比如白居易的《早蝉》:“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六月初七日,时令应该是在初夏吧,初夏听到的蝉鸣也算是早蝉的声音了,所以,白居易把这首诗命名为“早蝉”不无道理。当然,古代将蝉鸣写进自己诗歌中的诗人远不止白居易,多情的诗人们早已把蝉鸣美化成一种高度;而今我循着他们思想的足迹,在亦步亦趋中打捞着我心中的蝉鸣,这多少有些东施效颦的嫌疑。

一个夏日的午后,我走进一座寂寥的山林。偌大的一座空山,没有人语,山林静寂,树影婆娑,只有花香鸟语,溪水叮咚,像是在诉说着这个热情夏天的静态之美,而四面起伏的蝉鸣正在穿越山涧,声音带着些许的夸张,那拖着长音的嘶鸣在山谷久久回响,就像大山拟就的宣言,气壮山河,激越豪迈。我听着鸟声、蝉鸣,感受着自然的天籁之音,心中的红尘物欲正被这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所净化。

而今,在乡村,蝉鸣日渐稀少,人们已很难看到蝉的踪影,许多村庄已成了废墟,那里再也听不到蝉在枝头歌唱,村庄的水塘干涸见底,没有了蛙鸣,过去村庄里茂盛的树木全被砍伐一空,废旧的村庄里也很少看到飞鸟,许多村民住进了钢筋和水泥建造的楼房里,他们远离了村庄和树木,远离了曾经生活过的多情的土地。过去曾经以蛙鼓蝉鸣引以为豪的乡村开始变得沉寂起来,加之化肥、农药的滥施滥用,乡村许多曾经美好的物种正在消逝,人们很难再听到那飘渺在村庄的蝉鸣了。

一个失去了树木的村庄该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这是蝉的悲哀还是人的悲哀。 (选自《华夏散文》2013年第8期)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乡村蝉声的特点。

解析:首先阅读全文,整体把握。这是一篇咏物散文。先确定描写对象,本文作者描摹的对象是“蝉声”。作者借对回忆中的乡村蝉声的描写以及蝉声消失的现实的失落,表达了对环境遭到破坏的忧虑和批判。然后确定信息区间,找到对蝉声描写的段落,抓住特征,加以概括,不难找出蝉声的几方面特点。

答案:悠长而渺远;充满生机;不虚假;撩人心扉;激越豪迈,能净化人的心灵。

【技法指津】

写景状物散文常通过描写特定的景或物的形态、色彩、神韵等特点,来表现作者内心情感、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其构成要素是景、物、情、思。不同抒情类散文的主旨大体是这样的:写景散文――把握作者的感情及对景物的思想态度;咏物散文――感悟作者赋予物的象征意义和抒发的感情(意愿、人生观点、情感态度)。写景状物是手段,是依托,抒发情感才是目的,是归宿;而散文的 “情理”往往体现在抒情议论的文字当中。所以,写景状物散文阅读关键是抓住景物特征。

如何才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呢?

1.找准形象:判断描写对象是景还是物。如果是景,究竟是自然山水还是人工场景,前者比如《荷塘月色》,后者比如《长城》;如果是物,究竟是特定物件,还是风俗民情,前者比如《白杨礼赞》,后者比如《安塞腰鼓》。在命题中,区分写景散文和咏物散文很重要,因为前者主要手法是借景抒情,阅读的重点是分析意境;后者主要手法是托物言志,阅读重点是分析象征意义,根据形象的特征,把握情和意。

2.抓住角度:任何景物的描写都会有一个顺序。这取决于描写角度。最常见的角度有时间角度和空间角度。时间角度,体现出时间顺序,比如一年之内的春夏秋冬,一天之内的白天黑夜变化。空间角度,既包括常见的从远及近,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等等,也包括作者观察角度的变化,这就是常见的移步换景。描写角度,还包括景物的外在角度,比如形、声、色、味等方面;也可能包括内在角度,即景物品格、神韵、气质等情态的特征及内在蕴含的层次变化。

3.注意描写景物时作者采用的描写技巧。比如虚实结合、烘托渲染等等,再比如一些修辞手法。只有把握了这些,才算得上读懂了景物描写,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命题中,经常把景物特征的考查和描写手法技巧的考查结合起来。 4.分析语境,概括特征。可以找原词概括,提取描写景物的修饰语(形容词),或是利用上下文中作者评价景物特点的词。还可以提炼词语概括,根据对语境的理解来概括画面、特定景物的特点。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写景抓住景物的特征,】

北国秋叶

薛尔康

【写景抓住景物的特征,】

柿叶、槐叶一落,京华的秋树便相继凋零了。马路上,公园里,落叶萧萧地下,稠密如雨,稠密如雪。

大自然正在死亡,并在死亡的哀痛中求得更生。行走在纷纷的落叶的雨中,你会惊心于宇宙永恒的变化。但是,刚从胸中升起的严峻的情绪很快就被落叶的情致驱逐干净。在你头顶飘洒飞扬着的落叶是彩色的,只有北国的秋叶才有这种鲜明的色彩,殷红、金色、青色、橙色,或是红黄驳杂„„全不见枯槁的色泽,是秋天果实才有的颜色。在北京的宽阔马路上,落叶飘摇而下,街道就被美丽的各种形状的小色块点缀着,显得安谧而有生气,首都浓浓的秋意就蓦然呈现出来。要没有这些小色块的点缀,北国的深秋或许就索然无味了。在北京,我偏居于东面,那里的金台路被金黄的透明的银杏叶铺满了,状如一把把小扇面,可爱得叫人不忍心踩踏。每当清扫车驶过之后,街道地光叶净,显出深秋的萧索景象。

然而,落叶还在萧萧地下。那些树叶,仿佛是压满树冠的鸟群,受到了一阵风的惊扰,

不约而同飞离枝梢的。只是飞去的鸟群没有它们这般安详自得罢了。我敏感的心灵听见它们在叽叽喳喳地啁啾――落叶在叙说飞翔的欣悦。与其说飞翔,尚不如说是舞蹈,时而在空中激动得瑟瑟抖动,时而又闲适得起伏飘摇,它们获得期待已久的自由,似乎它们在枝头守候至今,只是尽某种义务,而它们的色彩,是大自然偿还的报酬。现在,它们可以自由自在去做点什么了。于是去亲昵行人的面颊衣襟,去装点大地,它们毫不理会生命最美好的时刻意味着什么。即便无风,树叶也会凋落,从空中直直地降落下来,如一枚沉静的果实,表现出深思熟虑的情调和超然的庄严。没有风,是什么力量使它们凋落下来呢?是凭自己的意志吗?我凝视着那一片片沉静地降落的树叶遐思。几个孩子在收集落叶,我也情不自禁捡起几片,叶柄柔软而呈青色,变了色的叶片依然光润水鲜,充满液汁,这是活的叶子,简直就在向你悄声细语说着一些什么。它选择生命最美好的时刻告别人世,大千世界上竟连植物也不愿使自己死得丑陋。

于是,就连许多绿叶也受了感染似的,纷纷离枝而下,加入同类的有韵的舞蹈。使我惊诧的是,在东郊公园内,池边垂柳尚在婆娑摇曳,满地却已压着一层青翠的落叶,如同绿色的积雪。这是大自然作做出的惊世骇俗之举吗?那是白杨树的宽大的叶子。我伫立在厚厚的积叶上,向白杨树仰望:满冠树叶在风中簌簌作响,透出深沉的翠色。白杨树很早就开始凋落了,可是它的叶子将坚持到最后凋尽,即便最后凋落的树叶,也是绿色的。白杨树把深秋的空间,染得上下皆绿了。这位北国的伟男子既遵从无情的时序,又珍爱生命的翠色,于是造就了一种奇观。一位穿着鲜红衣裳的南方姑娘手持一束白杨树的落叶,在风旋起的绿色涡流中留影,留下这一独特的对于秋日的回忆。这确是一张富有意味的照片。要知道,只在北国才有这样的秋情。在北国,没有枯槁得干脆的落叶。

现在,北国的落叶乔木已经凋尽,但秋叶的美丽和我所体验到的情味,使我不为它的凋落而伤感,甚至连北方秋日的肃杀劲也被冲淡了。在我久居的温暖湿润的江南,树叶的凋零要蔓延秋冬两个季节,凋落得迟迟慢慢,显出极不情愿的情状,因而不见落叶稠密如雨的景象,落叶大都是死去的树叶,色彩也远不如北方的绚烂。而且,总有一些已干枯发硬的树叶挂在光秃秃的枝丫上,到开春叶柄下萌动新绿,才会被顶落下来。几片枯叶活画出秋冬肃杀的风景。

我爱秋叶甚于初春的新绿。

我爱北方的秋甚于南方的秋。

(选自《你的脸 我的脸》)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一反中国文化中的“悲秋”传统,通过描摹秋叶的美丽,表达了对秋叶的赞美之情。

b.通读全文,字里行间,我们能够读出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和落寞之情。

c.“每当清扫车驶过之后,街道地光叶净”,委婉含蓄地批评了人类对自然美的破坏。 d.文中写到了孩子捡拾落叶和穿着鲜红衣裳的南方姑娘手拿落叶,都是为了烘托出落叶的美丽和鲜活。

e.作者把北方的落叶和南方的落叶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北方秋叶“既遵从无情的时序,又珍爱生命的翠色”的特点。

2.文章标题为“北国秋叶”,为什么不用“北京秋叶”或者“首都秋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

(1)大自然正在死亡,并在死亡的哀痛中求得更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些树叶,仿佛是压满树冠的鸟群,受到了一阵风的惊扰,不约而同飞离枝梢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北国秋叶的特点。

写景抓住景物的特征 第二篇_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一、多感官并用,去感受事物特征。

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角度去描写景物。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春》就是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等多种感官去感受事物的特征,绘声绘色,描形摹状,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评语:作者从远观、仰视的角度,描绘松树的千姿百态,充满了动态美和参差美。

三、抓住景物的形状、大小、色彩、数量、声响特点进行描写。

文段2:日的中午,万里碧空上飘着朵朵白云。这些白云、有的几片连在一起,像海洋里翻滚的浪花,像层峦叠嶂的远山,有时在一片银灰色的大云层上,又飘浮着一朵朵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云朵儿,就像鸟屿礁石上怒放的海石花。 评语:作者抓住了白云的形状、大小进行描写。这样就可抓住景物的特征,使读者感到鲜明生动,有身临其境之感。 文段3: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评语:作者是抓住了火烧云短时间里色彩变化多、快的特点,反映了火烧云的美、奇。

文段4:“远处,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驼鸟走来走去。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岸边盛开着一簇簇美丽的鲜花。”

评语:这个片断作者抓住了栎树、羚羊、驼鸟、小河、鲜花的数量进行描写的。

文段5:“傍晚,青蛙‘呱呱’地叫起来,啄木鸟‘笃笃’地啄着树杆。甲虫‘嗡嗡’地叫。扬科躺在河边静静地听着。” 评语:这个片断作者抓住了青蛙、啄木鸟、甲虫发出的声响进行描写,反映了小音乐家扬科对音乐的喜爱。

1、时间不同,景物不同。就拿描写季节的写景文来说吧。例如春季,它的景物会是天气变暖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会是小雨沙沙,会是一场春雨一场绿,会是黄色的迎春花、粉红色桃花、白色梨花盛开的春天的一番热闹景象,例如夏季,它会是火辣辣的烈日,会是树木的葱茏,会是知了的狂叫,会是傍晚人们乘凉的一番景象。【写景抓住景物的特征,】

2、同一景物,不同时间景物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同一株柳树,在春季,初长成的叶子是令人心动的新绿,长长的柳枝以精致优雅的姿态垂下来,随风摆动,像少女美丽的长发。在夏季,柳树已长得葱茏茂盛,在烈日下,枝条是无精打采的低垂的,在暴雨中,它是在狂风暴雨中舞蹈的。

3 如一位小朋友写的《大雨》中的片段就把看到的听到的写活了:我走到窗户前一看,说:“呀!大雨就要来了。爸爸,你看那边天都黑了。”正说着,一股狂风卷起,把门窗打得“噼里啪啦”作响,对面楼上没来得及关上窗户的还给打碎了。整个世界被黑暗笼罩着„„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落下来,打得玻璃直响,溅起一朵朵水晶花。雨越下越大,放眼望去,天空就像挂着密密麻麻的水晶门帘,地上的水泛起圈圈波纹,风来了,波纹一圈圈荡出去,美极了!在这个片断,写出了看到的下大雨前的景象:天黑、狂风、窗碎的,写出了大雨中的景象:豆大的雨点、水晶珠帘、圈圈波纹。写出了雨前听到的门窗的“噼里啪啦”,雨中听到的玻璃直响。从例子可以看出,把写看到的听到的写出来写景文章才会具体生动,但同时还要注意既要写形状又要写颜色。

动静结合

植物

动物

《游天然动物园》中的动静结合的一个片段:汽车缓缓前进,眼前出现了二三十只长颈鹿。它们高仰着细长的脖子,在树阴下亭亭玉立,简直一动不动。远远望去,恍若一幅巨大而迷人的风景画。更有趣的是,成群的基马猴正在这些长颈鹿中间蹦来跳去。一只老母猴从树上跳到一只长颈鹿的背上,一边啃着野果,一边朝我们挤眉弄眼,似乎在挑逗我们哩。当我们从他们中间穿过时,顽皮的基马猴竟围着车子奔前跑后,周旋了好一阵子。

分析 这段话重点介绍了长颈鹿和基马猴,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特点——动静结合,妙趣横生:从“亭亭玉立”、“简直一动不动”、“恍若”、“风景画”等词可以看出长颈鹿的静态美;“蹦来跳去”、“跳到”、“一边啃着„„一边挤眉弄眼”、“挑逗”、“围着„„奔前跑后”、“周旋”等词句,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基马猴调皮好动的特点,更加体会到它们乐于与长颈鹿打成一片,一静一动,动静有机交融,和谐共生,互映成趣。

写景抓住景物的特征 第三篇_写景要抓住特征

《写景要抓住特征》作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学会亲近自然,感受生活,表达情感。

2、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几中方法。

3、 学会景物描写中突出自己的感情,做到融情于景。

教学重点:如何做到融情于景。

教前说课:

本单元下作教学应分做两部分:一是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掌握描写景物的几种方法。二是在景物描写中突出自己的情感,做到融情于景。【写景抓住景物的特征,】

所谓景物描写也叫环境描写,其中包括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本课学习重点是有关自然景物描写的一些方法。自然景物描写一般指日月星辰、草木山川、时令变化等。绘景必须抓住景物特征,景物特征就是某处景物的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区别于其他景物的地方、时间、地点、景物的不同,也赋予景物各自的特征。要写好景物的特征,就要考虑时间的特点、地点的特点、时代的特点。不仅如此,还应融入作者的感情。好的景物描写应做到栩栩如生、如见如闻、情寓其里,意蕴其中。本课就应以此为中心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年,俄国有一个文学青年写了一篇小说,内容是:一个乞丐问有钱人要钱,那个有钱人就投给他一个钢崩,其中有一句话这样写到:“他把一个钱投到乞丐的手里。”青年把这篇文章交给了当时的大作家妥斯陀耶夫斯基。妥斯陀耶夫斯基这样改道“他把一个小钱向乞丐投下,钱落到地上、叮叮当当滚到乞丐的脚边”你哪句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写景抓住景物的特征,】

原因有三:加了“一个小钱”;向乞丐投下,还有一段距离;发出钱滚的声音;有钱人鄙夷的神态。作者把有钱人不愿接近他,鄙视他,贵族身份、鄙视的神态写了出来,让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我们要的就是用三言两语就能描摹出一个人物、一样景物、一个画面和意境让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这种表达方式就是描写。我们有好多同学作文中缺乏的就是描写,要么就是描写少,很概括,不生动,不具体。今天我们就来训练描写。

二、(多媒体展示荷花荷叶图)学生用五分钟训练描写片段。

生:苍茫的天底下是一片广阔的池塘,池塘中有一望无际的荷叶荷花,给池塘一点生气,荷叶荷花配合得天衣无缝,使人感觉心情舒畅。

师:刚才他在整体上描写了荷塘周围的环境。先写荷叶、再写荷花。

三、(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片段)通过经典语段总结方法。学生齐读。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这就是朱自清《荷塘月色》中脍炙人口的对荷花荷叶的描写。读后觉得描写细腻、生动、传神。创造了一种素淡,静谧,朦胧的意境。我们感觉旁边观察的人内心有一些迷茫、困惑、淡淡的喜悦。写景优美,景物中又有作者的感情,写得好。怎么好的呢?

我们看作者抓住景物描写对象绘其形,绘其色,写出了味道和动态。

绘形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绘色的:“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有写人写到这里就不再写了,而作者又写出了它的香味:“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以上是静态,接着写动态:“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我们还可以补充别的角度和环境,如:一阵雨打在花上,一阵秋风起后,万物萧条、、、、、、这时的荷花荷叶,可以多方展开。

四、实战演习。用以上格式造句,五分钟时间,写好交流。

五、景物描写还要有条件,我们看以下几段文字。

(一)齐读第一段。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了密密层层的大荷叶比做“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

(二)教师读第二段,宗璞写的荷花是充满生机的。

(三)学生读第三段,写荷花荷叶,其实是写人,突出风荷依旧,清色冰姿,气宇凌仙。写的是它的格调,其实是写恩师。

我们看朱自清写得是素淡、朦胧、静谧的;有的是阳光舒展,铜墙铁壁一般;有的生机勃勃;有的是格调高雅,风荷清韵,气宇凌仙,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结论?(见表格)

指导:“意在文先”,要描写景物就要确定一个主题,一个感情基调。然后再对景色绘形、着色、传神。因为带了不同的感情基调,所以你写的景物是明的还是

暗的,是深色的还是亮色的,由你的感情而定。同一个荷花,我们怎么也想不到它是铜墙铁壁,是哨兵。孙梨的《荷花淀》,因为他对抗日战争时期军民的生活太熟悉,主题是歌颂人民战争,一场伏击战就要打响,整个白洋淀是静悄悄的,所以就是铜墙铁壁,荷花箭就是哨兵。

六、写作训练 不用“热”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天气炎热和人的心情。 要求:绘形、绘色、传神,有动有静,再说环境位置+对象+修辞,对景物进行精雕细刻。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写前先定一个基调,一个主题。(5分钟) 以“秋色”为描写对象,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也可以选用下列题目。

1、却道天凉好个秋

2、霜叶红于二月花

3、萧瑟秋风今又是

4、秋实

▆ 一.如何写景? 绘形、绘色、传神,有动有静,再说环境(位置)+(定语)对象+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对景物进行精雕细刻。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写前先定一个基调,一个主题。

▆ 二.如何写“因景而感”感悟文?

1.由叙而议。即观察身边景物,通过细致、生动、形象的描写;

2. 就是要抓住自然中“景物”的精神实质,找到它们与生活的接触点、契合点、相似点。

3.进而找到引发思考的点;展开联想,找到与这一景物相契合的人、事、情、理。

4.叙是基础,议是升华,叙议要联系紧密。

5.通过叙写景物,生发一种情感,蕴含一种哲理。

▆ 三.审题出现的问题.

命题作文的审题要对题目“咬文嚼字”,特别要注意词语包含的意义范围。“却道天凉好个秋”抓住“凉”;“霜叶红于二月花”

抓住“于”;“萧瑟秋风今又是”抓住“又”。

▆ 四.所描写的景物,不能围绕一个基调,一个主题.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q/481192/

推荐访问:写景要抓住特征ppt 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