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兴趣百科 > 音乐知识 > 作文没有的人生是流浪

作文没有的人生是流浪

时间:2018-08-31   来源:音乐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音乐知识】

作文没有的人生是流浪 第一篇_作文:图书馆与流浪汉

作文:图书馆与流浪汉

【题目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60分)

杭州图书馆允许拾荒者、无业游民入馆,让他们在设有空调的书馆内免费阅读、看影视、上网、听音乐。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这个做法已经坚持了十余年。因此,杭州图书馆被称赞为“史上最温暖的图书馆”。

曾有读者对身边的流浪读者散发异味而感到不满,无法接受,说允许他们进图书馆是对其他人的不尊重。对此,馆长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您如觉不便可更换座位,或者选择离开。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1】

以文化人,灵魂之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当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者思想,仁爱告诉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怎能人为地划定界线,认为普天之下,图书馆是某些人的专享?“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当卢梭宣告人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尊重生命告诉我们,我们怎能歧视自己身边的同胞,人为地划分三六九等,重蹈封建等级制度的覆辙?卢梭曾说:文明诞生于人类开始建造藩篱之时。人为地歧视、冷漠,难道不是文明的倒退?灵魂的阴霾?杭州图书馆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入图书馆自由阅读,文明之举使现代社会的隔膜日益消融;文明之风使中华大地温暖如春。文明,不仅在国家,也在个人;文明,不仅在书中;也在行动中。

(引:引材料,亮观点。对偶排比有气势,语言有力度。) 文明启蒙,源于读书。雨果《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原是一个诚实的工人,一直帮助穷困的姐姐抚养七个可怜的孩子。他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而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五年徒刑。出狱后,法律不容他,社会不容他,他产生了反叛世界的心理。在主教家里,他由于多年贫穷饥饿,内心抵制不了金钱的诱惑,于是趁主教睡着偷走了他家里的镶金烛台。当冉阿让再次被警察抓住,面临再次入狱的危险时,主教却用上帝的仁爱之心对待偷窃的冉阿让。主教的宽容、尊重、理解,就像温暖的春风融化了冉阿让被悲惨世界,悲惨命运冰封的心。之后,冉阿让改变身份,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了市长,做了慈善家,用仁爱对待要抓捕他的沙威警官,用仁爱对待曾经骂他的佛修鲁班,用仁爱拯救了一名叫柯赛特的少女。一个曾经被仁爱启蒙的人,在他今后的一生当中无时无刻不在散播着仁爱和宽容的正能量。仁爱感化了冉阿让,也为这个悲惨世界带来了文明之光。

(例:分论点一——举例子——议论升华——类比材料)

文明启蒙,始于足下。辽宁功夫小伙张家振凭着对功夫的热爱和对社会的仁心,在北京做了全职志愿者老师。学校收容的孩子都是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孤儿,他们是命运的弃子,是社会的孤儿,是藏族的娃娃,是贫困的孩子。张家振没有歧视他们,相反却很同情他们。“失去亲人的痛我有过”,张老师放弃了自己职业前进的道路,做起了全职志愿者老师。他的仁爱,使这些孤儿的脸上有了灿烂的笑容,心中燃起了生存的希望。这群武艺班藏族孤儿在张家振老师的带领下,在《出彩中国人》舞台上表演了《承仁》,既展示了他们的力量,又传承了中华武术的精神,获得满堂彩。

杭州图书馆允许拾荒者、无业游民入馆免费阅读、看影视、上网,这也是对他们进行精神上的启蒙,重新燃起他们生命的希望,文明之种在蓄势勃发。以文化人,不仅教化,让其如沐春风,还要让其燃起生命的火焰。杭州图书馆的文明进程,人文关怀,德布四方,馨香华夏。

(联:分论点二——联系现实——类比材料)

英国罗斯金说:“文明就是要造就有修养的人。”那些因流浪者身上发出异味而感到不满的人,那些自诩自己为上等人士的人,是不是也是自身受高等教育太过而忘了本呢?是不是也是浮华世事中丢失了真淳呢?不论身份高低、职业贵贱,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都应当受到尊重与爱。鲍照说:人生亦有命。富贵不可定。我们不能改变与生俱来的现状,但人类是文明的产物,我们可以依靠文明缩小精神领域的差距。文明,是自我的修养;文明,是灵魂的皈依;文明,是世界的走向;文明,也是生命、自由、人权的保障莫待文明丧失殆尽时,灵魂无处安身!

(结:总结全文,强调中心,呼应题目,首尾圆合。)

【范文2】

每个人都有汲取知识的权利

拾荒者、无业游民都可入馆,免费阅读。十余年来,杭州图书馆坚持零门槛进入,向所有读者开放,被称为“史上最温暖的图书馆”。这是“杭州图书馆”在践行图书馆的宗旨:图书馆从诞生之日起就是服务所有人的。

(引述材料,判定正误。)

阿根廷著名诗人、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图书馆是一个祥和的地方,所有资源对需要的人开放,允许任何人使用。在图书馆里,没有贫富,没有贵贱,没有等级。每一个在图书馆的人都知道自己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定。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是对天堂的一种美好憧憬,更是对图书馆的一种赞扬。杭州图书馆面向所有读者的举措,让我们在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社会中,感受到一份沁人心脾的温馨,一份美好的生命平等。

不管你是儒者还是丐者,只要跨进我杭州图书馆的大门,就是读者。这样一种平等待人的做法,让多少精神萎顿的人,在这里通过阅读,重新燃起了生命的希望;这样一种平等待人的做法,让多少暂时陷入困境的人,在这里通过学习,重新明确了自己奋斗的方向;这样一种平等待人的做法,就是杭州图书馆最温暖人心的地方,就是为需要知识之人提供了学习的精神高地。 让每个人都有汲取知识的权利,杭州图书馆,我为你点赞!

(分析入理,提出观点——图书馆保证每个人汲取知识的权利。)

让每个人都有汲取知识的权利,这是图书馆的本分。由于各种原因,有些人可能错过了学习机会,或许客观条件不允,根本就没有机会学习;但现在在实际工作中,他们需要知识,需要学习。这个时候图书馆就承担起了传播知识的作用,为需要知识的人提供资源。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能为所有人提供一条提升自己的通道,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一个社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那些流浪者,无业游民能进入杭州图书馆,本身就说明他们对命运的不屈服,对命运充满希望。杭州图书馆允许他们进入,是因为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你都有学习读书的权利。知识不会因为职业不同而拒绝任何人,就如阳光不会因为身份不同而厚此薄彼一般。平等对待不同的人,连知识都能做到,而为万物之灵长的人,却要分出个三六九等来,岂不汗颜?坚持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为每一个愿意学习的人提供公平的机会,人间自多一分温暖,社会自添一分和谐。

有了知识的滋润,人类才能改变社会,促进整个社会文明进步。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不是由少数精英人士构成的,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人人都向往文明,追求知识,蓬勃向上,这个社会才是和谐的,才是有希望的;否则这个社会就是残缺的,不完美的,沦落为一个充满矛盾甚至于族群分裂的社会。

(递进说理,每个人都有汲取知识权利,于个人于社会的重大意义。)

最后我想对那些抱怨身边流浪读者的人说:他们身上散发的异味影响了你的学习,这可能是事实;但我特别想强调的是,我们这些看似衣着光鲜的人,更要对那些衣冠不整的人的权利格外的捍卫,捍卫他们今天的权利,就是捍卫我们自己的未来。今天他们是穿得衣衫不整,但是明天我们有可能也“衣衫不整”,到那时,我也希望所有人都平等待我。所以,捍卫每一个人拥有平等的权利,难道不是捍卫我们自己的权利吗?

(再引材料,反面补议,多角度回应材料中错误看法,做到以理服人。)【作文没有的人生是流浪,】

杭州图书馆,你捍卫了每一个读者的权利,你让每一个读者都享有了汲取知识的权利,我为你点赞!我更希望有一天,祖国各地的图书馆都能向愿意读书的人开放。我乐见这一天早日到来!

(照应开头,强调观点,结构上首尾圆合。)

【范文3】

尊重暖如春

——网评“史上最温暖图书馆”

当《人权宣言》宣告人人生而平等时,尊重使封建等级土崩瓦解;当残疾人当选为人大代表时,尊重使哂笑歧视冰雪消融;当杭州图书馆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入图书馆时,尊重使中华大地温暖如春。尊重他人,平等地对待他人,尤其是要尊重弱势群体,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引:引材料,亮观点。排比有气势,语言有力度。) 我们要尊重身份低微的人,身份的低微不代表人格的渺小。无论别人的身份是什么,我们都应当尊重他。著名女作家三毛曾在西属撒哈拉偶遇一位哑奴。当这哑奴的主人,所谓大官以对牲畜的方式对待他时,三毛对他一家人的关怀让人们感受到了人性的伟大。奴隶、罪犯等常受到歧视的人,他们虽然身份低微,但他们也有人格。尊重与自己身份不同的人,这个世界,会多一点阳光。杭州图书馆,你允许拾荒者、无业游民入馆,这何尝不是一种对身份低微者的关怀?何尝不是一份对身份低微者的尊重?你,给我们这个社会带来了一缕暖如三春的阳光!

(例:分论点一——举例子——议论升华——类比材料) 我们要尊重不同职业的人。各种职业都是平等的,无论是清洁工、拾荒者,还是送报人、农民工。每个人的汗水都是无价的。杭州图书馆允许拾荒者进入图书馆,是因为在知识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你都有学习读书的权利。正如古代的放牛娃也可以在牛背上读书,今天北大的门卫也能上大学,知识不会因为职业不同而拒绝任何人。尊重不同职业的人,这当是一个文明社会应有之义。尊重不同职业的人,平等地对待他人,世界会多一点温暖。

(联:分论点二——联系现实——读书权利)

尊重暖如春。不论身份高低、职业如何,每一个人都应当得到别人的尊重。没有能力尊重别人,有权选择离开。我们不去主动欢迎我们不喜欢的人,但我们不能拒绝他们应有的权利,这也是尊重。唯有尊重,世界才能温暖如春;唯有尊重,世界才能鸟语花香;唯有尊重,世界才能和谐美好。尊重他人吧,让生活更美好! (结:总结全文,强调中心,呼应题目,首尾圆合。)

【写作知识链接】

一、具体而言,从内容与要求上看,“任务驱动”具有以下内涵:

1.体式驱动。即文体、格式的规定,有一定的写作格式(模式)。

2.对象驱动。命题有像“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等明确的要求,一般采用具体事件具体分析的个案分析法(就事论事),作文必须针对材料事件中的具体人物,具体事件,要有对象意识和读者意识。

3.内容驱动。

一是问题的对立性(两面性,同一事件,不同人物,不同看法、做法;分角度分析。如儿子告父亲高速路上打电话;公交车上吐痰事件,李云迪韩国钢琴演奏忘谱,匆匆离场),即材料具有对立的性质,如15年全国甲卷所体现的亲情与公理、亲情与法制的对立;乙卷中三位风采人物只能三选一的人物选择的对立等。

二是内容的指向性(就事论事),即只能针对、评析所给事件,作文命题上往往给出像“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等明确的要求,当然还有更具体的内容指向。

三是情感的导向性,即要求考生有积极健康的心态,体现正能量。 四是论说的思辨性,即要求考生具有分析事件的思辨能力。

五是策略的操作性(关注现实,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有用性),即议论文对考生解决现实问题所提出的想法或方案的考察注重可操作性。

4.思维驱动。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本身具有的思辨性需要考生对材料进行探究,因而具有探究性。即让考生在真实情境下引发真实交流,(真实事件,类似事件,以小见大,从平常小事中烛照社会问题,由表面认知,看热闹,到认知的深化与细化,看门道,探因果,寻良药,谋办法)。由问题的争议性、复杂性理顺自己对单个事件的立场或态度——“具体事情具体分析”。通过具体分析,通过思考、权衡与选择,引导考生关注和思考不同人物的精神境界。符合高考作文对考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考查要求,高考作文不仅考查考生写作水平,同时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所以,任务驱动型作文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有了更高的期待。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与阐释型作文的区别

主要有如下三点区别:

(一)从说理要求上看,任务驱动型作文更有针对性,一般要求就事论事,议不离事(一锅火锅,下料猛烧,花椒代表麻,辣椒代表辣,是麻对还是辣好,还是麻辣都不能缺失,它才是火锅本身的味道,但无论怎么烧,它必须是火锅(这件事),而不是稀饭(其它事),不是热汤,不会走出火锅这件事情)。阐释型作文写作只需从材料中理出一个话题、一个观点,然后可以跳出所给材料论证观点,是几乎没有对象感的封闭式说理,多为单方论证(一瓶水,有源有头,有历史依据,有现实故事,但只是一个话题,一个观点,一瓶水);而任务驱动型作文要“对于以上事情”说理,即不能离开所给事情架空说理,这样就能“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了,考生写作必须依据试题,不能另起炉灶自说自话。如全国新课标甲卷和乙卷,若是阐释型作文则可以跳出事件单论“亲情”或“风采”如何如何,但任务驱动型作文就必须就事论事,否则就是空泛议论。

(二)从说理范围上看,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在“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的基础上,专论一点,不宜面面俱到。如乙卷的材料单从大李的角度就可以引出“积累”“思考”“远大志向”“创新”等话题,若是阐释型作文则可众议这些话题,而任务驱动型作文则要求选取对象,一般应是在“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的基础上集中阐述一点,“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这里点出了写作中的关键点:一是要在表达交流的过程中,对具有多义性并影响双方意见分歧,明确自己立场、观点、理由起决定作用的关键概念;二是要选取一点深化、细化,并通过概念辨析、多维度比较等方式呈现思维的深化,而不能面面俱到地议论。

(三)从说理态度上看,任务驱动型作文更强调对象意识与读者意识,重在文明有序的沟通交流,从粗糙封闭走向情理开放,从简单否定走向入情入理多维度阐述。任务驱动型作文命制中新用的“阐述”一词不同于“论证”,这是内在理念的变化。“阐述”对应的是“说服”,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沟通辨析为主,回到了文明交际的轨道上,所以要求有对象意识与读者意识,这就加强了阐述的针对性。且必须入情入理地文明交流——既要申述自己的看法,又要倾听对方的想法,呼应他说。如甲卷女儿状告父亲一事,其实只要父亲理解即可,但既然其他人有看法有质疑,文章就要呼应他说,这就是“综合材料的内容与含意”,使对象相信自己的观点,帮助其消除顾虑,清除分歧,要求入情入理的说服——文明议论。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型作文应把握紧扣任务指令、不简单粗糙表态、分析事件背后人性善恶的根源、挖掘潜藏于事中的因果得失、寻找改良社会的良药的说理方向,要注重“倾诉自己,呼应他说;深入分析,

表达善意;不在压倒,重在厘清”的说理原则。从阐释型作文到任务驱动型作文,涉及思想与观念的变化:从写作材料到任务指令,从针对性到对象感,从简单论证到入情入理的说服,从粗糙的表态到深入的理由阐述,从封闭的自圆其说到开放的文明交流,从替圣贤教训人说神话说套话到表达自己的思考辨析说人话说真话说贴心话等,都意味着现代语文思想的变化。因此,我们也应以积极的心态迎接这一变革。

作文没有的人生是流浪 第二篇_小学作文:人生没有做不到的事

人生没有做不到的事 梦,我们出发的起点 青春的梦永远相信自己 未来的门永远为我开启 暴雨

挡不住我的不羁

任风雨和浪花的猛烈敲击 任挫折和坎坷时时来袭 在我年轻的哲学里 没有

没有做不到的事

在风雨中磨练自己的意志 在激浪中消磨自己的怯意 我的梦由我自己编织 未来就是我的天地 快乐

没有什么道理

幸福

要历经风风雨雨

梦想

就是永不言弃

在阳光下创造自己的奇迹

在暴雨中历练无限的勇气 年轻的心就要无所谓惧 青春的梦就是不竭动力 我有最珍贵的年轻 决不能让它空虚

我要最灿烂的回忆 怎么能将它放弃

最亲爱的朋友

你可曾珍惜

年少的痴狂

青春的回忆

怎能如此逝去

张开双手

体验青春的美丽

人生没有做不到的事

努力,复出,终点就在眼前。

作文没有的人生是流浪 第三篇_高三作文这样写

高三作文这样写 | 1 | 思想可以丰富,主题必须集中

题目

人生如树

审题

这个题目在审题上不设障碍,每个同学都能写、不会偏题。能否写出精彩的文章,就要看如何挖掘“树”的象征意义。

案例

下面我们来看两位同学的提纲。

提纲1:

第一层次:人生如树。人生就是一棵梧桐。触目即是,烈日中树起一片浓荫,平凡中蕴蓄精彩。 第二层次:人生如树。人生就是一棵松树。苍松翠柏,烈日风霜,总是向上。

第三层次:人生如树。人生就是一株柳树。俯下身子,靠近土地,总是低垂,谦恭却不卑微。 提纲2:

开头:人生贵在坚守,就象一棵树,把根深深地扎在土壤里。

第一层次:人生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正如一棵树,即便没有肥料的施舍,也能靠雨露滋润,不祈求,不谄媚。

第二层次:面对“行到水穷处”的窘境,也有“坐看云起时”的豁达,正如一棵树,固守脚下的土地,坚定忍耐。

第三层次:春日绿叶成荫、冬日枝桠峭立,是生命的常态。人生中的波折起伏,要坦然面对,走过去,还是春天。

分析

这两位同学的语言能力都比较强,提纲的内容和形式都很“漂亮”,那么,哪一份更符合要求呢? 第一份提纲,作者举生活中常见的三种树,挖掘它们各自的特点,用来比喻人生。乍一看,每个层次都能围绕中心展开,语言精致洗练,尤其是最后一个层次,写柳树低垂的姿态,既抓住树的特征,又能联系人生,便于生发议论,可见作者的匠心。

然而,仔细思考,却发现文章只是笼统地找了三种树,泛泛而论,至于题目“人生如树”所要求揭示的“树”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并未提及。

第二份提纲,和前面那位同学相比,这份提纲的语言略显雕琢,结尾部分,稍嫌稚嫩,后劲不足。但是,行文伊始就明确了“树”的内涵:“扎根于土壤”,由此联系到人生应当“坚守、坚忍”。立意集中、中心明确。

因此,第二份提纲更符合习作的要求。

指导

一篇文章只能提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太泛则滥,过大则空。学生往往是知道这一点的,可是,由于积累不多、眼界不广,索性面面俱到,每个内容都蜻蜓点水,凑个字数。

思想可以丰富,主题必须集中,古人提倡文章“立意要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下面,我提供几组分论点,以供参考。

第一组: 1、 人生要像一粒树种,有冲破土壤的勇气和执着。

2、 人生要像一颗树苗,不断生根发芽、厚积薄发。

3、 人生要像一棵大树,有欣然面对落叶的豁达。

第二组: 1、 人生如树,扎实的根基是成长的根本。

2、 人生如树,不断向上是永远的目标。

3、 人生如树,坚守自持是必须的品性。

第三组: 1、 在浮世的喧嚣中,似树般少一分聒噪,使灵魂升华。

2、 历从未停歇的风雨,似树般多一分坚守,方可生生不息。

3、 于登上顶峰的成功后,似树般持一分淡然,便可屹立不倒。

高三作文这样写 | 3 | 观点要反复强化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小和尚去拜见师傅。第一次,师傅在吃饭,狼吞虎咽。第二次,师傅在睡觉,呼噜连天。第三次他一见面便问:“师傅你还在努力修行吗?”

师父答:“当然。”

小和尚又问:“如何努力?”

师父答:“饿了就吃,困了就睡。”

小和尚不解:“这和常人有何不同?”

师父笑道:“自然不同。有些人该吃饭时不肯吃,百方搜求;该睡觉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800字文章。

(2013年上海市八校联考)

审题

叙事性的材料作文题,审题时,要仔细阅读,抓细节。这则材料中,师父最后的话很重要,可是,小和尚的不解也很值得思索,他说“这和常人有何不同?”可以推想,小和尚以为的修行应该是打坐参禅,是和常人不同的。明白了这一点,师父的话就好理解了,师父的意思是,修行其实并不高深,修行就在眼下当前、就在吃饭睡觉中。这样,材料的中心就基本把握了。

案例

下面我们来看例文。

修行在脚下

长路漫漫,事物纷扰,我们总是拥着一颗浮躁的心渴望成功,向往修行,却常常在人海茫茫中迷失,流浪 „„然而,修行却在脚下。

修行在脚下。我们应尊重客观规律,才不致迷失了方向。曾有一个小和尚三次拜见师傅,却被师傅的“狼吞虎咽”、“呼噜连天”而震慑,因而对修行之道产生了疑虑。然而,师傅却留下了一段颇有哲理的金玉良言:“有些人该吃饭时不肯吃,百方搜求;该睡觉时不肯睡,千般计较。”其实,修行一事并非难于上青天。然而却总有些人无法尊重客观规律,偏偏特立独行,偏偏逆流而上,偏偏“与众不同”,因而迷失了方向,误入了苍茫。修行在脚下,无需“百方搜求”,亦不用“千般计较”,只是顺着心的航道,依着自然的轨迹,前行在路上。

修行在脚下。我们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切不可破浪而渡,逆风而行。我们应对自己拥有客观的认识,也应对自己有客观的估量。如此,才不会迷惘,也便不会误入歧途。50多年前的神州大地,当时的中国人民沉浸在“一五计划”完美实现的喜悦之中,未曾顾及自己仍然是建国数年的弱国,未曾顾及自己仍旧无法摆脱一穷二白的历史,未曾顾及自己仍未彻底恢复的生产力与平民百姓,却头脑发热地喊出“五年超英,十年赶美”的凌云壮志。然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唯心主义言论却最终使那次“大跃进”变成了“大后退”。归结失败的原因,无非就是没有在正确的时期完成正确的修行,没有在修行之前正确地认识自我价值。曾经惨痛的教训足以让我们牢记:切莫无视时代的巨轮,逆风而立,破浪而渡,因为结局往往无法挽回。

修行在脚下。我们应当自己有客观的认识,也应为自己的修行有合理的规划。那个获得清华大学一等奖学金的女孩每周都会自己制定一份计划,细化到每个小时,严谨到每门学科。有人曾问她:“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其实答案早就显而易见,所谓“滴水穿石”、“厚积而薄发”是也。数年如一日的规划,几度夕阳斜下的奔忙,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情或许便是造就这位普通的女孩成为一个传奇的独一秘诀。

修行在脚下。迷茫会让人失去方向,逆流而行往往让人碌碌无为。即便路途再多纷扰,我们也应用力去捍卫我们的心,不偏不倚,依着梦的方向航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准备好了吗?

【作文没有的人生是流浪,】

分析

这是一篇得分比较高的考场作文。

先看它的优点,文章观点准确,结构完整,有条理。分论点清晰,分论点的语言形式基本一致。语言功底扎实。

全文共用两个例子。首先用五十年前的那次“‘大跃进’变成了‘大后退’”,从反面论证了“无视时代的巨轮,逆风而立”的严重后果,强调修行就是顺应时代。然后用清华女生传奇论证修行就是要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

接下来,讲讲它的缺点。

这篇文章,三个分论点:“修行在脚下。我们应尊重客观规律,才不致迷失了方向。”“修行在脚下。我们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切不可破浪而渡,逆风而行。”“修行在脚下。我们应当自己有客观的认识,也应为自己的修行有合理的规划。”这三点,内容上看似有一定的层次感,可是,除了第一点,后两点和材料并无关系。即便第一点,和材料关系也不大,勉强要说,不过是把“吃饭”、“睡觉”抽象成“客观规律”。

再看论述的条理。最后一个层次,分论点是:我们应当自己有客观的认识,也应为自己的修行有合理的规划。接着,举一个例子,清华女生为自己制定一份计划,细化到每个小时,结论是“滴水穿石”。滴水穿石讲凡事要坚持,不仅要坚持还要目标明确。例子和对例子的分析没有关系。再看结论: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情。这样一来,这个层次的分论点、例证和结论也都没有关系。 这样一篇文章为什么还能拿到比较好的分数?

作文没有的人生是流浪 第四篇_《流浪与回归》文章案例 高三作文课

外面的世界

高三4班 陈玫玲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拥有你,你拥有我„„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我会在这里等着你的归期。”齐秦的一首《外面的世界》唱得动人,有悲伤也有喜悦,夹着淡淡的哀愁。家在变,人在变,周围在变,世界在变。人从来不是独立的个体,面对周围的变迁,大多数人不愿仍停留在那小小的圈圈里。透过窗,那一切的新鲜吸引着你打开门,走出去。这股冲动让你奋不顾身,你未曾预料到,外面的世界不是只有精彩,还有许多的无奈。

人,总是要走出去的。总停留在一个地方,会让人厌倦,目光狭隘。在外闯荡,收获的会远远超乎想象。别人的拼搏会激励你一起向前奔跑——“长大以后,我学会奔跑,我不害怕,黑暗中跌倒,明天你好„„”初涉世事的头脑发热,奋不顾身,在这首歌里我读到了。外面的世界,让你不害怕过着流浪一般的生活,因它的美好已在你心里发芽,哪怕偶有跌倒仍微笑着向前奔跑,你逐渐忘了那个曾经牙牙学语,晃晃悠悠走路的地方。这一路,你经历了失败,也筑造了成功,你也因此看到了为人生打拼的如你一般的流浪者,当然,其中也不乏很多面色憔悴的心灵流浪者。在变迁里,你渐渐感到空虚,午夜梦回时分,你忽然想起了曾经的单纯和青葱的岁月,你对自己说,还是回去看看吧,那毕竟是我成长的地方呀!

许是近乡情怯,站在回去的路上你矛盾纠结,那还会是原来

的样子吗?还有青翠苍劲的大树,十里飘香的桂花吗?村头的井还是老样子吗?儿时的伙伴们都还在吗?终于还是到了,你犹豫着要不要开车门下车,心情烦闷地打开了车窗透透气。啊!好熟悉的味道!是桂花,是淡雅的桂花。你的眼眶有些灼热,嘴里仿佛又充满桂花糕的香甜。你不再犹豫,开了车门。还是老样子呀!那苍劲的大树,那围满了人的村头的井,一切还是那么美好。原来离开了才越发地明白它的珍贵,绕来绕去还是回到了最初,尽管“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近了,淡了;远了,浓了。人们总是在离开了,失去了之后才知道什么最珍贵。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它始终给不了你安全感和归属感,只有你久违了的,土生土长的地方才能让你找回迷失的自己。

初心

高三5班 陈婉仪

人们说,家是心灵的港湾,是不论你走出去多久多远都不会忘记回来的路的地方。那时的我年轻气盛,有这满腔的热血和梦想,并不能够真正领悟那句话的含义,多年以后在听到,心里有千言万语却哽在喉中,滚烫的眼泪代替了所有想说的话。

我曾热切地渴望外面的世界,向往流浪的生活,期待被放逐的感觉。外面的世界对我来说,是广袤无垠的碧海蓝天,是前仆后继的车水马龙,是欢笑与哭泣夹杂在一起的夜夜笙歌,而我是

一只井底之蛙,待在小小的井底低声吟唱。直到有一天,我用尽全力跳出了我的小天地,我兴奋激动,在自己心心念念的“外面的世界”里欢呼雀跃,任何新奇的事物都能让我高兴半天。

但我却开始后悔了。

路面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我却越发地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一个人越久,就越害怕一群人的热闹,我像是一个没有任何装备的冒险者,在这条遍布荆棘和陷阱的路上单打独斗,一方面,想要继续走下去却日渐疲惫,另一方面,回头似乎是懦夫的选择,不服输的念头驱使我硬着头皮走下去,可我真的累了。

心在外头漂泊得太久,就越是想念那个叫家的地方。在意识到自己一事无成,看不到自己身上有任何价值的时候,家的一句“回来吧”像是一把熊熊燃着的火,一瞬间照亮了黑暗潮湿许久的心灵深处。远离家乡,你不胜唏嘘自己对它的依恋,于是你选择了回归。你惊诧地发现,家乡竟有如此美丽的碧海蓝天!可自己以前怎么就没发现呢?两鬓斑白的父母已经口齿不清,他们到底是在什么时候老去的呢?你一遍遍地问自己,却始终没有答案。

你开始寻找曾烂熟于心的每一个痕迹,没看到一个,便欣慰地笑,你笑自己为何将自己最美的年华用在消磨时光的流浪上,笑自己没能早一些发现家远比外面的世界温暖得多,笑自己怀揣着远大抱负出去,最终却两手空空地回来。你回想着自己离开家的初衷,苦笑道现实是不是为了让你体会回归的安全感才放逐了你,而现在,大概是体会到了吧。

值得庆幸的是,绕了那么远的路,终究还是回来了,始终没

有忘记自己的心。

流浪与回归

高冰

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要告诉人们的,恐怕是说在爱情的“城堡”,外面的想进去,进去的想出来。这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寓言”。其实,推而广之,我们对于许多事物的态度,大抵如此。

有一首歌唱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对于困守一隅的人来说,这句歌词的魅力太大了。人们往往不大清楚外面世界的真情,凭着想象绘出许多精彩的色块,常常羡慕那些流浪者的生活,心里总有一个“出去”的念头。面对早已熟悉的一切,失去了原有的新奇,自然要生出厌倦的情绪。

他们在心底自语:既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何不出去走走看,也不枉一世的时光。于是,有从婚姻的城堡纷纷走出去的,有从熟悉的故土纷纷走出去的,有从乏味的工作中纷纷走出去的,甚至有从生命这头走向了死亡„„人们态度坚定,义无反顾,大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气概。我想,这是人类的一个大悲剧,一种深刻的厌倦情绪无从排遣的必然结果——人类的大迁徙,大流浪。

一个人,当他对身边的一切深感厌倦无聊时,生命也就失去了光彩,意义和价值荡然无存。改变生命困顿的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冒险”。

而“流浪”正是“冒险”的具体行动。我们知道的许多大冒险家,往往是流浪者。分析他们的行为,固然可以找出不少对社会有意义的因素,但根本点却是为了摆脱生命的厌倦情绪。

我们看到了很多行色匆匆的流浪者,也看到了很多面色憔悴的 心灵流浪者 。

那么,流浪者的情形如何呢?

又有一首歌唱道:“我想有个家”。

这个“家”不是日常概念的家,它的涵盖面很大,是所有流浪者想回来的一个托词,一个沉甸甸的恋旧“回归”情绪。但是,在经历了许多陌生和新奇之后,兴奋消失了,深感腿脚跑累了,骨架松驰了,心灵劳顿了,厌倦情绪再度油然而生。于是,永存于心底总不敢窥顾的一个铭心刻骨的词冒出来了——“家”。心头一惊。原来,无论走到哪里也找不到可依恋的归宿,只是随便走了走,看了看;原来,我们只是世间的一个匆匆过客!“我想有个家”,这句低沉而嘹亮的呼唤从遥远的地方传来,震撼着流浪着的心魂。回去吧,我从哪里来,愿回哪里去。对从前嫌弃厌倦的一切又生出一种巨大的亲切感,土也可亲,城也可亲,人也可爱,梦里总是从前的人和物。“回去”又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想头,并构思着一步步具体化行动。最后,终于“回来”了。

出去又回来,回来又出去。

人生就这样反反复复。“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和“我想有个家”。这两首歌为什么使我们百听不厌?就是因为在我们的心底和骨头里与生俱来地存着一个信念——流浪与回归。

作文没有的人生是流浪 第五篇_到远方去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到远方去”导读及范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远方

汪国真

凡是遥远的地方

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

不是诱惑于美丽

就是诱惑于传说/

即便远方的风景

并不尽如人意

我们也无需在乎

因为这实在是一个迷人的错

到远方去 到远方去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联想与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审题立意

一、诗歌分析: 可分三层:

1、远方充满诱惑。 2、即便不好,也迷人。 3、远方有幸福追随!

二、立意

主旨:到远方去旅行。

三、深入分析:我们为什么要到远方去? 因为:远方不仅有我们不熟悉的自然景观、人文

景观,而且是人的心灵之寄托、梦想之所在。它昭示着人们去追求理想,探索未知,是人的

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在追求远方的过程中,集中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与意志。远方可以使

人们超越现实,找到灵魂的归宿;远方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丰富人的阅历,提升人生价值;

远方让人们心存希望、美好,不断走向进步。

四、审题立意误区:

1、忽略关键词——“远方”,直接写“探索”“追求”“目标”“理想”等,有另起炉灶之嫌。

应从“远方”写起,时时照应关键词。

2、“远方”是相对于“近处”而言,它首先是空间上的远方,其次才是心灵上的远方。

所以写“不必到真正的远方去,只要到达心灵上的远方就可以了”的观点就偏题了。要有适

当的解说,或者有空间上的远方写到心灵上的远方,用“也”“既要„也要”也可以

范文: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

冷雨寒风,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题记

远方,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图画:也许是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繁华盛世;

也许是雄奇险秀,旖旎婀娜的自然景观„„它是我们尚未企及的高度,是我们梦里蒙娜丽莎

的浅浅微笑。

有些人,将远方的风景恒久地定格在了虚渺的幻境中,认为对未来的憧憬只是一个不切

实际的白日梦,而自己也安于处在一个安然平淡的环境之中。那么亲爱的朋友,如果每个人

都“安步当车”,世界上会有哪个“史蒂芬孙”去发明蒸汽火车,便利几亿人的日常生活?【作文没有的人生是流浪,】

如果每只猿猴都甘于四脚着地,又哪来当今人类的直立行走?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风

景!

仰望苍山巍峨,高耸入云;俯看滚滚长江,巨浪归海——这是高山流水带给我们的豪迈

壮阔。也正是对这种景象的向往,山路上才留下了无数攀登者坚定的脚印,即使一路上荆棘

丛生,怪石嶙峋,但他们是怀着信念起程的,也只有他们——为心中的远方而无所畏惧的人,

才能欣赏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独特景致。假如“明智”的你

还在为他们“挥霍生命”而摇头叹息的话,那就来听听北大山鹰社社训吧:“存鹰之心于高

远,取鹰之志而凌云,习鹰之性而涉险,融鹰之神在山巅!”这是有志者与远方最完美的契

合。

【作文没有的人生是流浪,】

疆域辽阔,政治清明是历史留给统治者最诱人的图景。为此,到远方去,成了有识君主

的誓言。他们励精图治,治世安民;手持战剑,沙场点兵;于是多少个山间、陇亩上羽扇纶

巾的神仙隐士,变成了神机妙算的军师,多少煮酒论英雄的雅士,变成了沙场上酣斗的战

士„„假如超脱的你还在对他们“无意义的征服“而不屑一顾,那就来听听蒙古草原上铮铮

的誓言:“共饮班朱尼血,共盟班朱尼誓。”正是他们在疆场上无畏的拼杀,才铸就了中华民

族辽阔的版图。

【作文没有的人生是流浪,】

也许远处的风景并不尽如人意,但只要我们曾经无怨无悔地为它付出过,便是对生命价

值最真切的诠释,也便到达了灵魂深处最美的远方!

永远的远方

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近处;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轻柔。太深的留恋

变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 ——题记

无论我们到哪里,天空总在上面,远天的星辰以常年的静默逗人遐思。我们发现一颗星

却另有一颗星。如果说人生是无涯的巍峨山脉,那么活着就是一连串对远方的向往与朝圣。

我们到了一个远方,却又有另一个远方在召唤。无穷的远方,有限的生命,即使远方并不尽

如人意,即使通向远方的道路坎坷曲折,我们还会为了远方而出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q/476218/

推荐访问:人生没有如果作文 人生没有最高峰作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