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兴趣百科 > 音乐知识 > 二泉映月听后感

二泉映月听后感

时间:2018-08-17   来源:音乐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音乐知识】

二泉映月听后感 第一篇_二泉映月听后感

二泉映月听后感

《二泉映月》从一声长长的叹息开始,就切入特别舒服,仿佛咿呀的开了门,声音颤动着,挥发着张力..然后渐渐的走,渐渐的走,慢慢的,如果把这个音乐想象成波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前面的涓涓细流在那里细细的蔓延,又像一只手在那里轻轻的挑着,而这只手一定是天造之手,平凡的手怎么接得住呢。不知不觉,音乐的走向有点开始宽了,往外面张扬了不少,似乎一开始是侧着头在那里聆听和体会,现在已经是渐入佳境地可以动作了,宽度继续张开着,一寸一寸的往外侵略着,每多出一点,我的心便舒缓一分,仿佛在迎接光明一样,继续走,此时的声音开始往高处和偏处走了,高处是正常的走向,偏处则是闪光的部分,每次的灵光一现,都让我惊喜,让我的心为之一震,每次音阶的跳跃好像一个精灵的舞蹈„再走,渐渐的高潮了,那只天造之手,此时,似乎彻底放开了,开始了大开大阖,虎啸龙咆,那极高处的点动就像把铁棒磨成了细针一样,让人无法不为之惊叹„.凡事的最高处总是破败处你 ,音乐收尾了即将,力道也用的差不多了.最后趋于无声,消失于无形.这一弦一奏中,尽是阿炳的人生辛酸。他怨恨过,挣扎过,在音乐的变迁中,我们能感觉到他激烈而愤恨的指责,他质问上苍,他呐喊,他不甘,然而他的指责和质问,在他看来又都是徒劳的。因为生活让阿炳知道,要改变苦难的生活就必须紧紧抓住自己的命运,改变不幸命运。对于生活,阿炳在经历诸多凌辱,欺压后,他依然倔强地抱有一线希望,既使他时常会饥肠辘辘,会居无定所,但在《二泉映月》中,我们觉得到随着岁月的消逝,看似深沉而凝重的人和事,最后都会归于平静,直至人们省去繁华,掠去浮躁,隐没绚烂,淡化苦难。平静的乐曲,使处于困境中的阿炳,却能像一个过来人或局外人的身份来看待过去,平静如水。 听《二泉映月》,我感觉到随着音乐的起伏,有一种东西流入心底,从而深深地感动了我,在变奏的乐曲中,我似乎听到了自己的心声,我的心随着他的弹拉,在躁动不安后,慢慢归于平静,闭目静静地感受音节的跳动,感受轻重有变,忽强忽弱,时起时伏的节奏,感受在喧嚣的都市之外的另一种苦难而平静的人生,如山林清泉,涓涓溪流,生生不息。

我似乎听《二泉映月》,我感觉到随着音乐的起伏,有一种东西流入心底,从而深深地感动了我,在变奏的乐曲中,听到了自己的心声,我的心随着他的弹拉,在躁动不安后,慢慢归于平静,闭目静静地感受音节的跳动,感受轻重有变,忽强忽弱,时起时伏的节奏,感受在喧嚣的都市之外的另一种苦难而平静的人生,如山林清泉,涓涓溪流,生生不息。 倾听《二泉映月》是畅快的,融入其中后,便真的感知了它的愈久弥珍,回味悠长。在这忧伤而又意境深邃的乐曲中,不仅流露出伤感怆然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而且寄托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全曲将主题进行时而沉静,时而躁动的变奏,使得整首曲子时而深沉,时而激扬,同时随着音乐本身娓娓道来的陈述、引申和展开,使阿炳所要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深刻地展开了阿炳一生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同时也表达了他内心的一种豁达以及对生命的深刻体验。

很多流行音乐听得都比较的厌了,不论中国外国,虽然有些新歌出来,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会多听几遍,可几遍之后还是厌倦,我想我是渐渐的挑剔了.挑剔的背后是一颗烦躁易怒的心.哎,我什么时候已经变得这么面目可憎了.

二泉映月听后感 第二篇_《二泉映月》听后感

《二泉映月》听后感

在众多的演奏形式中,人们对《二泉映月》的内涵把握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在这忧伤而又意境深邃的乐曲中,不仅流露出伤感怆然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而且寄托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全曲将主题进行时而沉静,时而躁动的变奏,使得整首曲子时而深沉,时而激扬,同时随着音乐本身娓娓道来的陈述、引申和展开,使阿炳所要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深刻地展开了阿炳一生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同时也表达了他内心的一种豁达以及对生命的深刻体验。

乐曲引子部分开始便发出了一声饱含辛酸的叹息。二胡以轻微的声音,低沉含蓄内在的音色,把听众引入到音乐所描写的意境中。乔建中先生认为:“对阿炳来说,这一声长叹不是偶然发出来的,应该说他一生受尽了苦难在57岁时有这样一个机会发出来这样一种叹息。”是的,《二泉映月》不仅是阿炳整个颠沛流离的人生的写照,也是对社会动荡、人民生活不安的痛恨,更是对国破家何在的深切感悟。

乐曲第一主题低沉压抑,音域不宽,曲调线以平稳的级进为主,稍有起伏,表现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郁闷之情;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对比鲜明,利用不断向上的旋律冲击和多变的节奏,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控诉,也体现了他不甘屈服的个性。全曲结束在轻奏的不完全终止上,好像无限的惆怅与感叹,声音更加柔和,节奏更加舒缓而趋于平静,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受。 《二泉映月》不但曲名优美,极富诗意,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作者发自内心的悲鸣和诅咒黑暗,憧憬光明的心声。许多年来,由于这首乐曲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以致在国际乐坛不胫而走,广泛流传,成为许多著名乐团演奏的经典曲目。毛泽东主席在20世纪50年代初于上海听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后,评价说:“它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很好,要发扬光大之。”周恩来总理也十分欣赏这首乐曲,指示有关部门灌制专门唱片,当作珍贵礼品赠给来访的国际友人。毛泽东主席非常重视和推崇民族优秀文化,亲切观看了辽宁芭蕾舞团进京演出的芭蕾舞剧《二泉映月》。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的晚会上,江泽民总书记还专门登台,饶有兴趣地听取了澳门大提琴家演奏的《二泉映月》。著名音乐家、20世纪50年代担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的马思聪先生与著名大提琴家刘烈武先生在听了阿炳演奏的二胡曲录音后,对阿炳炉火纯青的二胡演奏技艺十分钦佩:“他(阿炳)的二胡弓弦长得像一望无际的火车铁轨,很难听出换弓的痕迹。”

《二泉映月》中有他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听过这首二胡曲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一股悲凉之感涌上心头,但内心却还有一种平静之感安抚着内心。我想这正是《二泉映月》的奇妙之处,也是阿炳先生的人生写照。人生不免跌宕起伏,命运总是出人意料,但只要你不放弃,终有一天命运之神会朝你张开怀抱,而人生终会走向平静。

二泉映月听后感 第三篇_动人的旋律---《二泉映月》听后感

高效的课堂 不朽的旋律

——《二泉映月》听后感

密水街道周阳小学 管彩彩

3月30日上午我们王英工作室的成员们在东关小学举行了新学期的第二次活动。这次活动主要以观摩名师王英老师的公开课《二泉映月》为主题,评课结束后王老师又给我们传达了夏院长对我们下一步的工作要求和安排。

还清楚地记得在“王英名师工作室”的网页上看到过王英老师曾经做过“双线双动力”的课题研究,欣赏了今天她执教的《二泉映月》,我明白了,名师的魅力就在于她时时刻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着自己的理论。

温馨提示 铺设“认知线”

《二泉映月》是一篇散文,让学生理解它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这篇文章的难点所在。在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时,王老师深入研读了课文,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设计了两个“温馨提示”,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决。这两个“温馨提示”让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课文,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探寻他创作不朽名曲的根由。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王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着学生解决问题,不急不躁,学生也紧紧地抓住了文本反复阅读——有感情地阅读、有个性地阅读。这多种形式的读,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他们在反复地品读中感悟,又在感悟中去品读,从而能深入地了解阿炳不平静的内心世界,为理解《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作好铺垫。在整个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主体,他们与文本进行着有感情、有意义的“交融”。教师始终是整个阅读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教师、文本三位一体的高效对话,教师教得有“法”,学生学得有“序”,凸显了课堂的双动力。

创设情境 抓牢“情感线”

1、音乐点燃激情

上课前,王老师先播放《二泉映月》,让优美凄苦的乐声把学生的深思凝聚起来。课堂上王老师多次利用这不朽的旋律点燃了孩子们的激情,想象情境后赏曲,学生对于老师出示的重点语句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指导朗读时听曲学生在《二泉映月》乐曲所创设情境的激发下师生共读、个人读、齐读、男女生共读,

学生自然而然读出了情感、读出了感悟。《二泉映月》不朽的旋律让学生置身于二胡的音乐氛围中体会曲子所表达的情感,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再次体悟了文章的思想内涵,使学生与阿炳产生了共鸣。学生们揣摩着阿炳的内心,体悟着阿炳的情感,感悟着阿炳形象。

2、情境激起共鸣

阿炳生活在新旧社会交替时期,学生对他生活时代的环境有关知识知之甚少。他们对音乐的认识、对阿炳及《二泉映月》的认识基本来自于课本,缺乏全面、完整的认识,缺乏生活体验。课本中有关阿炳和二泉映月的知识介绍得并不多,无法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王老师很巧妙地创设了三种情境——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冬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的夏天,高烧不退、浑身颤抖去卖艺,让学生感受、想象阿炳命运的悲惨。使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去拓展,去创造。同时将文本与情境相结合,使学生的情感随着画面的变化起伏、推进、延续,与此产生共鸣,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学生真正地走进了阿炳的内心,觉得他“像瑟瑟发抖的小鸟”、“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滴落下来”、“悲愤让他感觉不到寒冷”„„ 在这样的表达过程中学生吸收了语言,进行内化,学会了感悟、表达。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从何而发?王老师在这节课上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

3、拓展补充也是情

王老师在播放《二泉映月》名曲动画视频的同时,孩子们在享受着名曲的同时,也在欣赏着一幅幅美轮美奂的配乐、配文图片,用心读着老师补充的资料——阿炳的资料、对二泉如诗如画的的描述、日本音乐家对名曲的评价„„于是,孩子更容易地走近了阿炳,理解了阿炳,慢慢听懂了这不朽的旋律。

课文学习结束之后,王老师及时地给孩子们补充了励志、磨炼的名人名言,除了促进了学生对于名言的分类积累之外,让学生对阿炳有了一个新层面的认识。推荐给孩子阅读的文章《阳光总在风雨后》《做最好的自己》《折断翅膀的天使》也是王老师精挑细选的,相信用心去读的孩子们定能从这些文章中收获到新的东西,受到新的启发,感情得到升华。

学生们陆续走出了多媒体教室,二胡名曲《二泉映月》还在耳边萦绕,挥之不去。我相信不只是我一个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们都会永远记住这首

曲子。王老师用双线双动力的“魔法”让这首曲子深入了人们的心灵,使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泉映月听后感 第四篇_《二泉映月》听后感

专业:自动化 班级:08-12班 姓名:孙红叶 学号:0812011219

《二泉映月》听后感

二泉映月,阿炳的代表作。他身世悲凉,四岁丧母,随父亲在道观里学习演奏,后来父亲去世,他也双目失明,又因社会动乱,生活无着,只得流落街头,卖艺为生。他饱尝了人间的辛酸苦辣,受尽了欺压凌辱。在他流浪卖艺时,依靠自己的音乐素养,慢慢拉出了绝美的《二泉映月》。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像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沥沥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我在中外艺术博览课上听着这首乐曲,望着窗外,我的脑海中浮现了这样一幅凄美深邃的意境:万籁俱寂的夜晚,泉水中倒映着清冷的月色,令人感怀身世,思绪万千。在一个好似喟然长叹的引子乐句之后,相继出现了两个乐思,舒缓悠长的旋律仿佛发自内心的诉说。在起伏跌宕的反复和变奏中,音乐逐渐由平静低沉发展为悲壮激烈,无奈的慨叹化作抗争的呼号。但感情的高潮旋即逝去,无边的悲愁再度袭来,音乐回到开头的意境。这一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位饱尝人间疾苦的人感慨唏嘘、忧愤交加的心路历程。

《二泉映月》从一声长长的叹息开始,就切入特别舒服,仿佛咿呀的开了门,声音颤动着,挥发着张力..然后渐渐的走,渐渐的走,慢慢的,如果把这个音乐想象成波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前面的涓涓细流在那里细细的蔓延,又像一只手在那里轻轻的挑着,而这只手一定是天造之手,平凡的手怎么接得住呢。不知不觉,音乐的走向有点开始宽了,往外面张扬了不少,似乎一开始是侧着头在那里聆听和体会,现在已经是渐入佳境地可以动作了,宽度继续张开着,一寸一寸的往外侵略着,每多出一点,我的心便舒缓一分,仿佛在迎接光明一样,继续走,此时的声音开始往高处和偏处走了,高处是正常的走向,偏处则是闪光的部分,每次的灵光一现,都让我惊喜,让我的心为之一震,每次音阶的跳跃好像一个精灵的舞蹈„再走,渐渐的高潮了,那只天造之手,此时,似乎彻底放开了,开始了大开大阖,虎啸龙咆,那极高处的点动就像把铁棒磨成了细针一样,让人无法不为之惊叹„.凡事的最高处总是破败处你 ,音乐收尾了即将,力道也用的差不多了.最后趋于无声,消失于无形.这一弦一奏中,尽是阿炳的人生辛酸。他怨恨过,挣扎过,在音乐的变迁中,我们能感觉到他激烈而愤恨的指责,他质问上苍,他呐喊,他不甘,然而他的指责和质问,在他看来又都是徒劳的。因为生活让阿炳知道,要改变苦难的生活就必须紧紧抓住自己的命运,改变不幸命运。对于生活,阿炳在经历诸多凌辱,欺压后,他依然倔强地抱有一线希望,既使他时常会饥肠辘辘,会居无定所,但在《二泉映月》中,我们觉得到随着岁月的消逝,看似深沉而凝重的人和事,最后都会归于平静,直至人们省去繁华,掠去浮躁,隐没绚烂,淡化苦难。平静的乐曲,使处于困境中的阿炳,却能像一个过来人或局外人的身份来看待过去,平静如水。

听《二泉映月》,我感觉到随着音乐的起伏,有一种东西流入心底,从而深深地感动了我,在变奏的乐曲中,我似乎听到了自己的心声,我的心随着他的弹拉,在躁动不安后,慢慢归于平静,闭目静静地感受音节的跳动,感受轻重有变,忽强忽弱,时起时伏的节奏,感受在喧嚣的都市之外的另一种苦难而平静的人生,如山林清泉,涓涓溪流,生生不息。

二泉映月听后感 第五篇_二胡观后感

二胡作品音乐会有感 段啟诚,二胡教育家。1924年出生于四川温江。1945年入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

学习作曲,同时师从著名二胡演奏家、大提琴演奏家俞朋学习二胡。曾创作二胡独奏曲及练

习曲五十余首,代表作品有《苗岭早春》、《大凉山狂想曲》、《黔中意向》等,并首次在二胡

演奏上运用连续同向拉弓、大段快速的自然跳弓、五度双弦连续演奏等技法,为发展二胡演

奏技巧和丰富二胡艺术的表现力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这场音乐会是段啟诚教授从艺70周年系

列活动的第二场音乐会,汇集了众多名曲名家,在笔者看来,本场音乐会有如下特点:

一、题材广泛、贴近生活 段教授从艺70年来创作和移植了大量二胡作品,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贴近生

活,就这次音乐会来说,有的改遍自各地的民歌,如《康定情歌》、《浏阳河》、《樱花》;有的

改写自毛泽东的词,如无词歌《蝶恋花·游仙》;有的移植自西方古典音乐,如《降e大调夜

曲》、《如歌的行板》。在内容上,音乐会的选曲紧贴人民的生活。有表达农村少女对爱情充满

憧憬的《高高山上一树槐》,有描写蒙古族少年儿童的生活片段的《叙事曲——小牧民的一天》,

还有表现新时代彝族人民对幸福生活和对家乡的雄伟景色的赞美之情的《大凉山狂想曲》。 笔者是湖南人,能在这样一场音乐会上听到一曲《浏阳河》顿时 倍感亲切,改编为二胡独奏曲的《浏阳河》保持了委婉优美,有柔有刚的歌唱曲调,又

在原有旋律上发展变化,极具“湘”韵,钢琴伴奏也进一步深化了音乐的表现形式,表现了

湘江人民朴实的品质和真挚的感情。 《高高山上一树槐》改编自四川的汉族民族《槐花几时开》,熟悉的旋律响起时,听众仿

佛看到了那个情窦初开的姑娘在槐树下盼望情郎的模样,爽朗明快的音色、高亢结实的音质、

圆润流畅而富于力度变化的滑指与适度自由的乐句间的表情处理,使演奏具有一定的咏叙格

调,以质朴清新、高亢流畅而富于内在激情的旋律,生动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农村少女对爱情

充满憧憬的急切情怀。

二、体裁多元、名家荟萃 段啟诚教授的老师俞鹏先生英年早逝,为了完成先师遗志,几十年来,段教授一方面专

注于二胡教学,传道授业,亦再二胡演奏和创作上双管齐下,执著地求新觅异,成为一位多

面通才,除了改编创作了大量二胡独奏曲、叙事曲,还创作了变奏曲、狂想曲等西方古典音

乐体裁,段啟诚先生的二胡作品,显示出他立足传统,又兼顾西乐的才华。经典的曲子再配

上名家的演绎,让人如痴如醉。 《降e大调夜曲》改编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的同名钢琴曲,肖邦以他浪漫主义的

手法,面对充满柔情的夜色,吟唱出一段温情又广阔华丽的旋律,也是肖邦夜曲作品中充满

明朗、柔情、宁静和 十一的钢琴名作。移植后的二胡演奏,在钢琴连绵不断的三连音音型匀称柔和的伴奏下,

经过展开,又以灵巧而富有装饰性的旋律精致地变化着情绪,仿佛夏夜中吹来的习习凉风,

让人心旷神怡,而后逐渐达到高音区的华彩性的情感高潮——或是月色空濛中来自自然界的

天籁,最终在一派宁静安详的情韵中结束全曲。 《快乐的啰嗦——变奏曲》主题以爽朗明快、稳健坚实的慢速舞步开始,通过节奏、速

度、力度、旋律线、调性的几度发展为变奏曲式。旋律时而轻快活泼、时而热烈欢畅,有时

轻柔轻俆的树叶吹奏,有时是踏着葫芦丝的曼舞轻歌,随着乐曲高唱的涌现,以纵情的狂歌

热舞,群袖翻飞来结束全曲。 这是一台京、川两地二胡演艺人才荟萃的音乐会,登台展艺的既有北京赴川的嘉宾演奏

家张尊连、孙凰等,也有蜀地本土的老中青演奏家蒋才如、贺超波、周钰等。最让笔者印象

深刻的是贺超波先生演奏的《大凉山狂想曲》和孙凰女士演奏的安可曲《野蜂飞舞》片段。 《大凉山狂想曲》采用两首凉山彝族舞曲发展而成。钢琴的强奏与二胡的慢板营造出悲

凉的气氛,然而,二胡在一阵华丽的炫技后逐渐欢快,与钢琴更是配合得天衣无缝,贺超波

先生激情的演奏与高超的技巧让人酣畅淋漓,不得不让人拍手称快。全曲结束时掌声和叫好

声经久不息。 这不愧是一场高水准的音乐会,让笔者在音乐会结束之后还沉浸在二胡那时而高亢明亮、

时而低沉沙哑、时而欢快活泼的音色中久久 不能自拔。虽然在个别曲目的配器以及演奏上还稍有遗憾,但是瑕不掩瑜,这确实是一

场极富艺术特色的音乐会。祝贺段啟诚教授从艺70周年,也希望以后能听到更多更好的二胡

音乐会。篇二:光荣绽放——十大二胡青年演奏家音乐会观后感 《光荣绽放——十大二胡青年 演奏家音乐会》观后感 音乐学院 陈秋蕊

6月30号晚上,在央视的音乐频道我有幸收看了一场持续三个小时的《光荣绽放——十

大二胡青年演奏家音乐会》,这场音乐会集结了中国二胡领域的十位顶尖级名家:宋飞、周维、

于红梅、邓建栋、姜克美、许可、陈军、姜建华、王晓南、马向华。整场演出可谓创意超前,

内容丰富,寓教于乐又精彩绝伦,二胡演奏家们用独奏、重奏的形式与交响乐团和电声乐队

的合作堪称完美,超强的灯光、音响效果令现场更加美伦美奂,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 本次音乐会分为三个篇章,依次为向传统致敬、向时代献礼、与世界对话。演出开场,

就史无前例的聚集了中国十位顶尖级二胡演奏家合奏经典曲目《赛马》,给观众们带来了一声

名副其实的来自胡琴的问候。然而,这只是个精彩的开始,此后的表演高潮迭起、精彩不断。

由周维、邓建栋、陈军、许可组成的二胡界“四大金刚”首先拉开了第一篇章的序幕,这四

位演奏家首次同台就带给了观众颇大的震撼,有力的琴声加上特殊的演奏技巧,把战马奔腾

的形象如同浮雕一般凸显出来,更是将听众带入到战马嘶鸣、风驰电掣、冲锋陷阵的艺术情景

之中。接下来是新版红楼梦的曲目串烧,台上六位美女演奏家和电声乐队合作出演,红楼梦

中的画面在她们神奇的双手下转瞬即逝,每一个音符配合着熟悉的画面都敲打着观者内心最

脆弱的那根心弦。如同一湾平静的河水,填平千丘万壑却依然波澜不惊。不禁把观众带进了

大观园里,不禁道出了宝黛二人的凄美爱情,不禁让观众潸然泪下„„ 接下来是名家们的单独演奏,先来谈谈令我印象最深的几个节 目。首先出场的马向华老师为观众们带来了《长城随想》第四乐章《遥望篇》 。这个节

目别出心裁地邀请了沙画老师为其添彩,悠扬的二胡声,与美轮美奂的沙画表演相得益彰。

马向华老师的二胡演奏流畅、舒服、富有歌唱性,旋律上下的幅度达十二度之宽,成功表现

【二泉映月听后感,】

出人们攀登长城,凭空远眺时的心理情感变化,富有青春活力,使听众不由得精神振奋,继

而豁然开朗。接着,陈军老师为观众们带来了一曲《太极琴侠》。在太极胡上拉出自己心里的

乐曲,拉出亘古久远的声音,陈军老师用阴阳二弦让世俗下早已疲惫不堪的我们心窍顿开。

还有一个节目令我印象很深,那就是姜克美老师演奏的《海之歌》,这次二胡与交响乐队的艺

术形式,加上非洲打击乐元素,继而呈现出的崭新版本演奏出了生命的各种刻痕和岁月的滔

滔,跌宕起伏的旋律仿佛让听众身临其境于大海边,喧响的惊涛拍岸声如在耳畔回响。缠绵

变幻的二胡与外国民谣的融合,使得音乐更加意义深远,彰显了多元文化元素结合的现代音

乐词汇,很好地突出了二胡丰富的表现力和兼容性。节目以二胡齐奏《我的祖国》收尾,全

体观众一起随着乐曲大声歌唱,台上台下一片动情,爱国之心在每个人心中流淌,一场惊艳、

完美、创新、惊喜、无与伦比的演奏会在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落下帷幕,观众都意犹未尽,

更加印证了一句话的深刻含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本次音乐会很好地鼓励观众“聆听音乐” ,三个小时的演出可谓是给观众们带来了一场

听觉盛宴。传统与流行的交融,光荣绽放;音乐与灵魂的融合,放歌齐舞。看完这场音乐会,

更加看到了自身的不足,让我有动力去不断练习来提高自己。希望这种高水准的音乐会能经

常进入大众的视觉和听觉,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民族音乐、领略二胡魅力。篇三:“二胡的力与

美”听后感 9月7日晚,我国当代著名二胡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重庆市歌剧院院长刘光宇先

生在我校学术报告厅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中秋节最珍贵的节日礼物——讲座式音乐会“二胡的

美与力”,让现场观众享受了一场唯美的二胡视听盛宴,充分感受了二胡的美与力。 一曲《病中吟》拉开了音乐会的序幕。该乐曲时而幽咽微吟,时而激愤高歌,时而深情

倾诉,时而呻吟叹息,将人在逆境中的痛苦挣扎和坚强的意志表现得淋漓尽致。《空山鸟语》

【二泉映月听后感,】

刻画出一种幽渺、静穆的意境,令人神往。第一、二段的音乐清新活泼,气氛活跃。第三、

四、五段运用各种拟声的表现技巧,生动形象,展现出一幅鸟声四起。争相飞鸣的喧闹情景,

表达了人们对美丽大自然的热情赞颂。在场观众深深地陶醉于乐曲中,曲子结束时,场下一

片安静,之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音乐会上 ,演奏了九首风格迥异的二胡独奏、协奏曲。时而悠长委婉、时而激越昂扬的

琴声征服了千余名观众。一束束涌向舞台的鲜花和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像一股冲击波强烈地

撞击着我的心扉,面对这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获得的成功,我既为民族音乐事业新人辈出感到

振奋,也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感到惭愧! 刘光宇的演奏以抒情性、歌唱性见长。本来,二胡是

一件极富抒情性的乐器,抒情性、歌唱性对于一个二胡演奏者来说,似乎是与生俱来、水到渠

成的,其实不然。不少演奏者要么是功底不扎实,要么是过分痴迷炫技,审美追求存在偏差,二

胡的“天性”在其手中丧失殆尽。而刘光宇的演奏把二胡富于抒情性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随后,刘光宇从《二泉映月》到《三门峡畅想曲》,从《江河水》到《赛马》再到《查尔

达什》,详细讲解了各个曲目作者生平及其作品的特点,展现了音乐和人生、劳动、诗词、戏

曲的关系。最后,他演奏了根据重庆童谣自己创作的《蚂蚁》二胡曲,将音乐会推向了高潮。

篇四:阿炳 观后感 《阿炳》观后感 这学期开学以来,每周一下午利用班会课,我们学校组织了电影观后感活动,我们全体

师生在多媒体教室观看电视连续剧《瞎子阿炳》,我一集不落的看完了电视连续剧《瞎子阿炳》,

心里充满了对阿炳的同情、赞叹和惋惜。同情他的坎坷遭遇;赞叹他的才华出众;惋惜是对他

创作了许多曲子却只留下了六首。故事情节悲伤感人,感染了自己。情不自禁的写出自己的

一些感受。

说起来,阿炳也实在是不幸,刚一出生就面临着被扼杀的危险因为私生子,好象预示着

这一生都不顺利,是父亲把他安全抱出。光阴荏苒,一晃阿炳已8岁了,被称作师傅的父亲

从乡下接回雷公殿做小道士。教他拉二胡,弹琵琶,敲鼓,师傅认真教徒弟用心学,19岁阿

炳便成了无锡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得琴艺方面的“小辈英雄”。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可阿炳的人生有着太多的苦难,在阿炳经历了

恋人梦珠被迫嫁人、父亲去世、雷公殿被封等一系列悲伤事件后,眼睛瞎了。从此,阿炳的

生活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成了一个贫困潦倒的流浪人。但却始终没忘记自己的二胡,不

论是高兴还是悲伤常常弹奏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人间的沧桑、命运的不公也许是阿炳常拉

忧郁曲子的原因之一吧。

从此,阿炳凭着拉二胡、弹琵琶来维持生活。路遇不平还狭义相为,帮助落难得人。也

正是因为有着一颗正直善良的心才得到萍水相逢的彩 娣的侍侯和相伴。阿炳每天上街卖艺——不光为了生活,最主要原因是忠爱二胡艺术,

一拉二胡一切烦恼便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只有那婉转悠扬如醉如痴的美妙琴声。。。。。。这样,

便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琴艺。也因此得到了音乐学院杨教授的赞叹,真是知音难觅啊,杨先

生对他说有机会给他把谱记下来,阿炳喜出望外,便天天等夜夜盼。但事与愿违,社会的黑

暗、兵荒马乱,生活贫困,阿炳不仅没等来杨先生还失去了二胡,这不亚于夺去了他的生命。

阿炳整天精神恍惚,心神不定,一下子就老了许多。 雄鸡一唱天下白,旧社会使他失去了二胡,新社会又失而复得,杨先生也为他录了音记

了谱,此曲只应天上有是对《二泉映月》的赞叹,再次拥有那琴弦声使阿炳的灵魂都为之一

颤,融入在生命里,阿炳简直是为了二胡而生,他对爱是如此细腻、温情而深切,他内心存

在着怜悯和大痛,一切都化成了联翩而至、跳跃闪烁的意象,散发出悠长的醇香,难怪小泽

征尔要跪下来听。老子曰:“上善若水”。阿炳也被尊称为华彦均先生。除了《二泉映月》还

录下了《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六首中外闻名的曲子,也了却了他的一件心事。

活着知音难觅,死后知音遍天下,人们都陶醉沉浸在他的琴弦声里。。。。。。阿炳经历了悲泪离

愁和人间的沧桑,这磨难多端的人生使他创作了许多曲子,用生命悟出来的音乐感人至深,

久远流传。这位有才华的民间艺术家为世人所传颂,这位艺术家也为世人所铭记,为我国的

音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保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篇五:民乐演奏会观后感 民乐演奏会观后感

公元2015年11月24日,注定是个难忘夜——本人将第一次现场观赏民族音乐演奏。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做实验而丧失了与灵魂音乐现场互动的宝贵机会。

据了解,这次演奏会音乐家门演奏了诸多名曲,如《十面埋伏》、《望秦川》、《云雀》等。每

当看到节目单,脑海中总会浮现此次演奏会上音符漂流,余音绕梁的悠长的奇幻场景,不禁

感叹大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种类繁多的曲艺曲风。 据悉,中国民乐是中国民族乐器和中国民族音乐的统称。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

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

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中国传统乐器”则种类繁多,

有堂鼓,花鼓,铃鼓,太平鼓,书鼓,象脚鼓,云锣,钹,钟,磬埙,箫,排萧,八角鼓,

笛子,唢呐,笙,三弦,阮,琵琶,箜篌,二胡,京胡 ,扬琴,古琴等 。 民乐演奏的辉煌背后,确有一些深层次问题值得大众尤其是我们这些思想活跃、关注民

族未来的大学生思考!

首先,中国民族器乐在广播、电视、影碟等现代传媒中的生存空间狭小。在这个流行文

化泛滥的社会,中国民族器乐的播出时量远低于流行音乐,且品种地位边缘化。在图书音像出

版市场中,国内只有香港雨果公司和台湾风潮公司从事传统民乐方面的音像出版,内地无一家

以此为主的音像公司。至于乐谱的出版发行,只有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湖

南文艺出版社等少数在从事,而且范围狭窄,数量很少,定价昂贵。 还有,民乐表演的商业化和西洋化严重。近年来,很多音乐工作者都在用各种形式进行

尝试和探索,以期能够重现中国民族音乐昔日的辉煌。“女子十二乐坊”的出现,就是尝试中

的一种,但是也备受争议。应该说,“女子十二乐坊”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让人眼前一亮,为中

国民乐注入了某种活力,重新吸引了大家对民族音乐的关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从

另一方面来说,“女子十二乐坊”却过于注重表演形式以及纯粹的商业运作。每一次的演出总

是“形式大于内容”,观众在“大饱眼福”之后仅仅记住了那些悬在腰际的胡琴和炫目的表演,

至于听到了什么恐怕没有人能够想起了。 另外,因为现今西洋音乐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与发

展,使得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演奏被逐渐西洋化。像中国的民族乐器交响乐团,将西洋的管

弦乐器的演奏方法揉杂于甚至替代于传统的有民族特色的管弦乐器的演奏方法,也将西洋音

乐的内涵意境融入中国传统民乐。这也就使得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过分西洋化,从而迷失了

自我意义。

面对此现状,不禁想起《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良宵》等不朽旋律,它们早已融

化在民乐人的生命和血液之中,它们是纯粹为艺术而生,为文化而活。 因此,让民乐回归大

众,追求艺术真谛显得异常重要且迫在眉睫。 想性、表现力等方面,都已经与现代人的意识和审美情趣拉开了距离。我们在继承的同

时,就有必要在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使民乐不再成为古老的代名词。因此,中国民乐的改革和创新绝对不能丢掉传统,不能丢下传统的本质的演奏方法和其文化内涵,民乐的形式再怎么变,民族神韵、纯正的民乐文化所蕴藏的那种独特表现力和鲜明个性是绝对不能丢弃的,否则民族的元素会沦为“摆设”,甚至走入低俗的误区。

二泉映月听后感 第六篇_梁祝听后感

《梁祝》听后感【二泉映月听后感,】

本学期,我选择了《音乐鉴赏》课作为选修课。起初我选修这门课,也仅仅是因为觉得鉴赏音乐时上课时会很轻松,不用动脑子,不用写字,只要用耳朵去听就行。我的乐感很差,也不太懂得欣赏,可以说我对音乐是仅限于聆听而已。但是不得不承认有时候当心烦意乱的时候,静静的聆听音乐,心情就会好很多。我想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带给人的有时候不仅仅是美感,还有精神的吧。 在《音乐鉴赏》课上,我们是以“聆听”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聆听是沟通的开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觉得老师就像是一个导游,一直引导着我们直接面对音乐,体验音乐,同时也给我们留有想像的空间,这使我们能够很好的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课上欣赏了几部很著名很优美的歌舞剧,像《猫》、《歌剧魅影》、《妈妈咪呀》,既欣赏了有趣的故事情节,又欣赏到了优美动人的音乐。

在课后的时间,我自己查找了一些经典优美的音乐存储在手机里,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听听,音乐真的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因为你的心情会跟着它而起伏。 欢快的音乐会令你很轻快愉悦,悲伤的曲调会让你忍不住陷入淡淡的忧伤。激扬的音乐会让你充满奋斗的力量。在我所听的音乐中,经常萦绕在我脑海中,最扣我心弦的还是经典的名曲——《梁祝》。

《梁祝》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正是以其为创作背景。这首曲子是由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何占豪和陈刚于1959年写成并首演的。随后人们根据需要将它改成了古筝协奏曲、古筝独奏曲或者二胡独奏曲等版本。梁祝作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的完美结合,不仅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 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而且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

在众多的演绎版本中,我更偏爱小提琴版本的《梁祝》。二胡版本的《梁祝》总是使我的情绪笼罩在无边无尽的哀怨、凄楚、悲凉的氛围当中。也许是因着演奏乐器本身制作材料的缘故,又也许是受到想到二胡就会联系到《二泉映月》的心理作用的影响。我觉得《梁祝》虽然是悲剧,但这个故事以及演绎这个故事的曲子的本意与其说是在表达它的凄婉悲情,不如说是在表达人们对忠贞于爱情的赞美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希冀和追求。

细听《梁祝》可以感受到,根据故事的发展,乐曲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优美的旋律从小提琴中流淌而出,让你觉得仿佛置身于初春雨后蓝天白云,青草绿树,鸟语花香的美景当中。一切都显得恬静而美好,这预示着梁祝二人即将开始的快乐生活。

第二部分,旋律瞬间加速,转为活泼欢快的回旋曲。这一段描述的是梁祝二人在求学途中相遇,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和三年同读共玩的欢乐情景。在跳跃的旋律中,我的心跳也跟着加速了,同时也体会到梁山伯和祝英台在日复一日

的交往中互相欣赏,以及祝英台对梁山伯产生的爱慕之意。当这一段回旋曲后,音乐又逐渐变得舒缓而哀伤,这里表现的是梁祝二人同窗三载长亭惜别的情景。此时我感受到了梁祝的不舍和依恋,仿佛听到了他们絮絮地说着临别时刻的叮咛和相约再见时刻时祝英台内心的娇羞又期盼的情。紧接着低沉的音响似乎在预示着悲剧即将发生。

第三部分开始旋律变得沉重而充满紧张恐怖的气氛。此时祝英台已回到家中,却得知自己已被许配给官僚马府少爷马文才,英台进行了强烈的反抗却以失败告终。乐队的和小提琴的完美配合让祝英台惶惶不安的心情得以体现,同时也是对封建势力的强烈控诉。随后,乐曲变得舒缓起来,同时也充满哀伤和无奈,如泣如诉。这一段表现的是梁祝“楼台会”的情景,梁祝二人互诉衷肠,但无奈造化弄人,内心充满哀伤。接下去音乐急转而下,变的凄苦哀怨,将祝英台得知梁山伯病故后的极度悲痛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小提琴的凄然之声就像祝英台此时的绝望、无力的哭泣和内心暗暗做好的打算。接着锣、鼓、管、弦齐鸣表现祝英台纵身投坟,全曲达到了最高潮,乐队奏出赞颂的音调。让人似乎看到了,祝英台毫不犹豫纵身投入坟墓的情景,看到了爱情的伟大。

第四部分,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相呼应,长笛以轻柔的力度、缓慢的速度,使音乐重新回归于安详、宁静的气氛。长笛美妙的旋律,结合竖琴的滑奏,把人们引入了天堂仙境。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下,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令人难忘的爱情主题,仿佛化为彩蝶的梁、祝在鲜花丛中翩翩起舞,诉说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

为了用心写好这篇文章,我听了很多遍《梁祝》。经过一学期的音乐鉴赏课的熏陶,在老师边放音乐边指点的教学方式下,我渐渐学会了根据曲子里跌宕起伏的调子去判断故事情节的发展,用心去聆听去想象。对我来说,音乐是一门语言,它既可以表达想法,也可以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懂得鉴赏的人,必定要用心去听。

我想,今后我会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收集各种音乐文化资料,学习音乐知识,多听、多看、多接触优秀的作品,从而增长见识,并获得更多美的感悟。最后,我想说:音乐是一种美好的特殊的听觉艺术,不同的音乐形式就像是各式各样的色彩,只有你接触的越多、越广,才会给我们在生活中增添色彩,使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因而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这就是我学习了《音乐鉴赏》课后最深的感受。

二泉映月听后感 第七篇_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洛南县古城镇中心小学 姜莉

教材分析: 《二泉映月》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民间艺人阿炳的坎坷身世以及他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习阿炳热爱音乐、向往光明、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设计理念: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篇幅较长,难点较多,由于文中有很多音乐上的专业术语,而且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于是,我决定采用“创设情境、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q/472188/

推荐访问:二泉映月听后感400 二泉映月听后感150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