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兴趣百科 > 音乐知识 > 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

时间:2018-05-15   来源:音乐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音乐知识】

鲍勃-迪伦 第一篇_鲍勃.迪伦的歌词《答案在风中飘荡》赏析

鲍勃.迪伦的歌词《答案在风中飘荡》赏析

黄运炎

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条路

才能被称为一个男人

一只白鸽子要越过多少海水

才能在沙滩上长眠

炮弹在天上要飞多少次

才能被永远禁止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是啊一座山要存在多少年

才能被冲向大海

是啊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

才能够获得自由

是啊一个人能转头多少次

假装他只是没看见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是啊一个人要抬头多少次

才能够看见天空

是啊一个人要有多少耳朵

才能听见人们哭泣

是啊到底要花费多少生命

他才能知道太多人死亡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一个有生命的人,不可能没有思考;一个有思考的人,会获得更广阔的生命。一个能把生命的感悟付诸笔端的人,更是能获得生命延长的人。鲍勃.迪伦就是这样的人!

作者在歌词中所表现出的对这个人类、社会、人生的深层的忧患与痛苦刺痛着我的心。

“一个人要抬头多少次,才能看见天空”,不是每一次抬头你都会看见巍峨的峰巅;不是每一次的抬头,你都会和她相遇;不是每一

次抬头,你都会有视野的开阔与游目骋怀。所以抬头不一定看见,但无数的抬头,无数次辛劳,终会有命运的交错、相识与相逢、相知与相亲。要想有人生的成功,无数次的抬头与低头都是必须的哦。 人类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多少万年才是这么的一小块。一点一滴的知识的积累,使人拥有渊博的学识。试想,如果没有那一步步的积累,怎会有千里之行?如果没有那一条条小溪的积累,怎会有海的波谰壮阔?如过没有那一本本书里知识的积累又怎会有渊博的学识呢?积累是垒起通向成功之门的阶梯的砖石!

所以“人生的路这么多,为什么要老斤斤计较着一个可能性?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会变得无足挂齿。

福兮祸兮,谁人知晓?我们又有什么好得意?又有什么好忧虑?人生的得与失,有时候怎么也说不清楚,有时候却再简单不过了:我们得到平日累积的成果,而失去我们不曾努力累积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最后该得到的不会少你一分,不该得到的也不会多你一分。

“炮弹在天上要飞多少次,才能被永远禁止”;“一个人要有多少耳朵,才能听见人们的哭泣”;“是啊到底要花费多少生命,他才能知道太多人死亡”。苍凉而痛苦的追问哟,是因为作者还有人类的正义与良知,人类的善良与博爱。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人类总是在一次次的战争与毁灭,凶残与罪恶中艰难地获得喘息的机会,反思出一点的善良人性、和平安康的不易。作者悲天悯人,面对发动罪恶的战争的人,面对所有麻木的人,善良的人,被蹂躏的人,发出的慷慨悲凉的责问!

“ 是啊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才能够获得自由”,“不自由,毋宁死”,人总是不自由,但每个人都在孜孜追求着自由;而人类历史中专制与残暴的政权总是被人民被历史一次次的洗礼后,从中孕育出新生的力量。

“答案在风中飘扬”,因为所有的答案都得我们自己去寻找,所有的答案都是难以捉摸,难以回答,若即若离,在风中飘扬。 因为和平的、正义的、公平的声音如同微风,它随着人类的历史长河一直存在着,却因为太微弱而被我们忽视或者遗忘,就像吹散在风中一样。 朋友,悲夫,痛夫!

鲍勃-迪伦 第二篇_鲍勃·迪伦的歌是文学吗?

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有一个长长的候选名单,都是世界著名的大文豪。鲍勃·迪伦虽然有一些支持者,认为他应该得诺贝尔文学奖,但他一直不是热门人选。今年忽然得奖,让很多人大吃一惊。

连鲍勃·迪伦自己也大吃一惊,以至于沉默了半个月,才得以平静地对媒体说:“诺贝尔奖的消息让我说不出话来。我非常荣幸能够获得这个奖项。”而诺贝尔奖委员会却一直联系不上他本人,一度放弃了联络的努力。网上甚至出现了多种版本的拒奖演说。历史上曾有两人拒绝诺贝尔文学奖,分别是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和让·保罗·萨特。前者致电说:“鉴于我所从属的社会对我被授奖所做的解释,我必须拒绝领奖,请勿因我的自愿拒绝而不快。”后者“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而拒奖。不过萨特年老后经济陷入困境,通过代理人去要奖金,但没有成功。

鲍勃·迪伦虽并没有拒奖,但也没有亲临颁奖现场,只是写了一个获奖感言,找人代为宣读,他的好友则在现场献歌一首,也可以看作是代表他在现场演唱。他的获奖感言是:“我的歌是文学吗?”

这个获奖感言切中其获奖争议的要害。这次诺贝尔文学奖,的确重新定义了什么是文学。

就一般的定义而言,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

现在这一定义,需要加上“摇滚、民谣”了。也许未来周杰伦获奖,还需要加上“流行歌词“。

这说明,一般性的文学定义,只是描述性定义,也就是说,它的内涵并不具有严格的排它性的边界,有的只是一定范围的边界的划定。在我看来,文学的主要部分是小说,剧本、诗歌和散文,还有杂文,很难说是真正的文学,实际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主流也是小说奖,小说作品是得奖作品的核心。当然很多人会不同意我的看法。但我认为,这只是描述的不同。就像盲人摸象,每个人根据自己所摸到的局部来定义“象”,视力正常的人虽能看到象的全貌,但描述的也只是自己眼睛看到的象。很难说,看到全貌的人就比盲人描述得更准确,因为他未必能够看得到大象的体温、肌肉的质感等,而盲人却能摸得到。

诺贝尔文学奖已经不是第一次重新定义文学了。1953年丘吉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著述主要是回忆录和历史著作,其获奖理由是“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的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那一次授奖并没有什么争议,而且也没人认为重新定义了文学。丘吉尔各个方面都太伟大了,而且他的传记和演说,的确很有文学价值。他的书词汇量非常丰富,有12万个单词。光这一点,对语言学来说就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显然,鲍勃·迪伦的获奖感言非常有意思:“我的歌是文学吗?”他说很多写诗歌和剧本的作家几乎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他们只是在写作,写出作品显然是他们心中的真实渴望,至于是不是文学,或者说会不会得诺贝尔文学奖,也许在潜意识里有,但他们自己估计都没有感知到。他很佩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从不认为自己会获奖,其概率低到自己能够站到月球上。

他说,他从来没有时间问过自己:“我的歌是文学吗?”

鲍勃·迪伦没有问过,也没有想过,当然也不会有答案。但大家问了这个问题,瑞典文学院还给了一个精确的答案:鲍勃·迪伦的歌不仅是文学,而且是精品文学,他值得获诺贝尔文学奖,因为:

他以一种人人想拥有的、令人信服的力量来歌颂爱。突然间,世间那些书面的诗词变得如此苍白无力,而他的同行们那些按部就班创作的词曲也仿佛成了随着炸药诞生而过时了的火器。很快,人们不再把他与伍迪·格思里和汉克·威廉姆斯这些音乐人相比,而是将他与威廉·布莱克(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阿蒂尔·兰波(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美国世人)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

迪伦的毕生作品已经改变了我们对诗的认知——诗是什么,该如何创作。鲍勃·迪伦作为一名歌手,值得与希腊声乐家、古罗马的奥维德、浪漫主义空想家、蓝调歌王歌后、和以及诸多以高标准来衡量而被遗忘的大师共享盛名。如果文学界的人对此不满,那他应该记得:神并不写作,他们只歌唱舞蹈。瑞典学院的美好祝愿将一路跟随迪伦先生的音乐之路前行。

从秩序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都是以有血有肉的原始的人为中心的,是以原始秩序能够容纳的空间为场景的。而文学却是以抽象的概念为核心的,以扩展的专业秩序为框架,而现在往往以行政化的专业秩序为骨架的。这两个秩序的核心显然是文学作品,而不是文学,但两个秩序的关系并不一定是和谐的,尤其是在文学专业领域里,学院派显然有其入门的门槛,而且据此形成专业的等级。

“我的歌是文学吗?”鲍勃·迪伦没有问过这个问题,因为他是原始秩序中的文学家,不需要专业秩序的肯定,他认为给50个人的小众演唱比给5万人的大众演唱更具有挑战性,因为5万人会成为一个人,而50个人一个个都有个性。但他成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人们就会问这个问题,因为文学的专业殿堂将不得不容纳他,而要容纳他,就必须要更新文学的专业定义。本来他是原始秩序的人,现在因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头衔而打破了学院派专业的门槛,进入了文学专业最顶级的层次。对鲍勃·迪伦来说,这一路来之不易,又来得太容易。太容易的事情,让他不太容易接受,在没有完全接受之前,他只好缺席诺奖颁奖典礼,不过他还是很高兴地领取了奖金 但对文学专业来说,这带来了专业秩序的混乱:

他的歌是文学吗?如果不是,怎么得了文学界的最高奖项?如果是,今后的文学该怎么教?语文课本需要收集他的歌吗?语文课今后要唱摇滚了吗?

鲍勃-迪伦 第三篇_鲍勃·迪伦歌词整理

Like a rolling stone 像一块滚石

Once upon a time you dressed so fine

有那么个时候,你衣着光鲜,

Threw the bums a dime in your prime, didn't you ?

扔给游民几个小钱,神气活现,有这回事儿吧?

People'd call, say, "Beware doll, you're bound to fall"

人家都说,“嘿,小妞,你早晚要栽跟头”,

You thought they were all kiddin' you

你还以为是说着玩儿呢。

You used to laugh about

你总是嘲笑

Everybody that was hangin' out

那些无所事事的人,

Now you don't talk so loud

【鲍勃-迪伦】

现在呢,不敢那么大声了吧,

Now you don't seem so proud

不敢那么高傲了吧,

About having to be scrounging your next meal.

因为你下一顿饭都还没有着落呢。

How does it feel

这滋味如何,

How does it feel

这滋味如何,

To be without a home【鲍勃-迪伦】

无家可归,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无人问津,

Like a rolling stone ?

像一块滚石?

You've gone to the finest school all right, Miss Lonely

没错儿,寂寞小姐,你上的是最好的学校,

But you know you only used to get juiced in it

但你不过成天花天酒地罢了,

And nobody has ever taught you how to live on the street

没人教你如何在街上讨生活,

And now you're gonna have to get used to it

如今你得硬着头皮上了。

You said you'd never compromise

你说过你

With the mystery tramp, but now you realize

和那神秘的流浪汉打交道,现在你知道了,

He's not selling any alibis 他根本不会买你的帐,

As you stare into the vacuum of his eyes

当你盯着他淡漠的双眼,

And say do you want to make a deal?

说道,做个买卖怎样时。

How does it feel

这滋味如何,

How does it feel

这滋味如何,

To be on your own

孤身一人,

With no direction home

归乡无路,

A complete unknown

无人问津,

Like a rolling stone ?

像一块滚石?

Oh,you never turned around to see the frowns on the jugglers and the clowns

你从不回头看看小丑脸上的不快,

When they all did tricks for you

当他们耍把戏取悦你的时候,

You never understood that it ain't no good

你从没想想这样有什么不好,

You shouldn't let other people get your kicks for you

你不该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You used to ride on the chrome horse with your diplomat

你曾经跨在铮亮的哈雷上面,和你的情圣一起,

Who carried on his shoulder a Siamese cat

那家伙呢,肩上还卧着一只暹罗猫,

Ain't it hard when you discover that

可是多么残酷啊,当你发现

He really wasn't where it's at

他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After he took from you everything he could steal.

在把你吃干抹净之后。

How does it feel

这滋味如何,

How does it feel

这滋味如何,

To be on your own

孤身一人,

With no direction home

归乡无路,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无人问津,

Like a rolling stone ?

像一块滚石?

Princess on the steeple and all the pretty people

塔顶上的公主,还有漂亮的人儿,【鲍勃-迪伦】

They're drinkin', thinkin' that they got it made

他们觥筹交错,志得意满,

Exchanging all precious gifts

彼此交换着稀物,

But you'd better take your diamond ring, you'd better pawn it babe

而你呢,最好拿好你的钻戒,把它当了吧。

You used to be so amused

那时你嬉笑着

At Napoleon in rags and the language that he used

衣衫褴褛的拿破仑,和他的蹩脚口音,

Go to him now, he calls you, you can't refuse

现在呢,去找他吧,在叫你呢,别拒绝哦,

When you got nothing, you got nothing to lose

你已经一无所有,自然就一无所失,

You're invisible now, you got no secrets to conceal.

如今没人在意了,无需遮掩了。

How does it feel

这滋味如何,

How does it feel

这滋味如何,

To be on your own

孤身一人,

With no direction home

归乡无路,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无人问津,

Like a rolling stone?

【鲍勃-迪伦】

像一块滚石。

Like a rolling stone

如碎石般滚落

Once upon a time you dressed so fine You threw the bums a dime in your prime, didn't you? 曾经你衣着华丽,光耀一时,随意施舍乞丐,对吧?

People'd call, say, "Beware doll, you're bound to fall"

人们说,当心点儿,你总有一天会尝到落魄的滋味。

"You thought they were all kiddin' you

而你只当他们是在愚弄你罢了

You used to laugh about Everybody that was hangin' out

你过去常常嘲笑那些流浪之人

Now you don't talk so loud Now you don't seem so proud About having to be scrounging for your next meal.

而现在你被迫风餐露宿,你不再高谈阔论,不再趾高气扬【鲍勃-迪伦】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To be without a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这滋味儿如何? 无家可归,无人知晓,如碎石般滚落 这滋味儿如何?

You've gone to the finest school all right, Miss Lonely

曾经你步入名校,孤傲一时

But you know you only used to get juiced in it

现在你明白你只是在那里享受罢了

And nobody has ever taught you how to live on the street

从来没有人教你如何于市井谋生

And now you find out you're gonna have to get used to it You said you'd never compromise 你恍然醒悟,立志绝不妥协

With the mystery tramp, but now you realize He's not selling any alibis As you stare into the vacuum of his eyes And ask him do you want to make a deal?

可当你面对着那位陌生的流浪者 透过他空虚的双眼 你终于明白,他毫无半点矫饰, 而你只能放下身段与他交易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To be on your own With no direction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这滋味儿如何? 孑然一身,无家可归,无人知晓,如碎石般滚落 这滋味儿如何? You never turned around to see the frowns on the jugglers and the clowns

曾经你对那些卖艺献技之人不屑一顾

When they all come down and did tricks for you

而他们卑躬屈膝却只是想取悦你罢了

You never understood that it ain't no good You shouldn't let other people get your kicks for you 你从未意识到,把自己的不幸转嫁给别人是多么地卑劣

You used to ride on the chrome horse with your diplomat

你过去常常骑着镀铬马,有使者相伴左右

Who carried on his shoulder a Siamese cat

华贵的暹罗猫安卧于其肩头

Ain't it hard when you discover that He really wasn't where it's at After he took from you everything he could steal.

可当他从你那窃走他可以窃取的一切时 你才发现他并非真心相伴于你左右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To be on your own With no direction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这滋味儿如何? 孑然一身,无家可归,无人知晓,如碎石般滚落 这滋味儿如何?

Princess on the steeple and all the pretty people They're drinkin', thinkin' that they got it made Exchanging all kinds of precious gifts and things

那些居于尖塔的公主和名贵之士 整日饮酒作乐,互换珍宝 自以为已功成名就 But you'd better lift your diamond ring, you'd better pawn it babe

而你最好将钻戒典当以备后患

You used to be so amused At Napoleon in rags and the language that he used

你过去常常嘲笑流浪汉粗鄙陋俗的穿着与言谈

Go to him now, he calls you, you can't refuse

但现在你却要与他们为伍,无从脱离

When you got nothing, you got nothing to lose

你已一无所有,也一无所失

You're invisible now, you got no secrets to conceal.

现在你已无所修饰,也无所遮掩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To be on your own With no direction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这滋味儿如何? 孑然一身,无家可归,无人知晓,如碎石般滚落 这滋味儿如何?

鲍勃-迪伦 第四篇_鲍勃·迪伦:摇滚之魂

鲍勃·迪伦:摇滚之魂

李乃清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16年10月13日下午一点,瑞典学院将201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国音乐家鲍勃〃迪伦。自迪伦始,歌词的深刻寓意与音乐本身变得同等重要,他的歌形塑了工业化国家整整一代人的敏感性, 这位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民谣乐手影响的音乐人遍布全球,尼尔〃杨,约翰〃列侬,罗大佑……本文原标题《鲍勃〃迪伦:摇滚之魂》,载于2011年南方人物周刊。 人们都疯了/时代真奇怪/我被牢牢锁住/远在射程之外……一切已今非昔比(《今非昔比》) 在许多人心里,鲍勃·迪伦(Bob Dylan)约等于60年代的抗议歌手和那首《随风而逝》,但若真是这样,他就不是迪伦了——“最重要的,是置身险境去了解事物。”

创作半个多世纪,迪伦不断改变面貌,也因坚持创新,历经种种质疑。60年代他以民谣诗人形象深植人心,但却拒绝被标签;他决定给吉他插电、高唱摇滚时,被人指为叛徒;70年代成为基督徒、发行福音专辑时,又遭昔日歌迷嘲弄;冲破80年代的低迷期,他又重出江湖,近年转向布鲁斯、蓝草风格,神秘地回归到一个更自由的广阔天地„„比起仅供乐迷膜拜、凭吊的“活化石”,他更是不断生长的活神话,诚如他在歌里所唱——“人若不顾念重生,就是自寻死路。”

1988年,迪伦入选摇滚名人堂,同年展开全球巡演,自此每年唱上百场,从学校礼堂到国家级体育馆,从赌城到梵蒂冈,曲目从未重复,编曲、表演不停翻新。关于这场史上持续最久的巡演,人称“永无尽头的巡演”(The Never Ending Tour)。迪伦对这称呼却不领情,“世间没什么是Never Ending的,想唱就唱,哪天不想唱就不唱了。”

4月初,年近古稀的迪伦将来华巡演,是第一次,恐怕也是最后一次。对于这场(迪伦自称)“将集简单与虚幻于一身”的演出,人们盼着亲赴现场,“见证传奇”。

【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

比起大陆过去来自文本的符号化解读,台湾60年代的文艺界倒是直接浸染于迪伦的歌声中,林怀民最初的小说《蝉》中有他的歌;余光中效仿他的《随风而逝》,写下名作《江湖上》;赖声川当年驻唱时也爱唱迪伦的歌;如果没有迪伦,恐怕也没有杨弦以诗入歌的改编,台湾“民歌运动”便失去了起点;罗大佑的书架上竖着厚厚的《鲍勃·迪伦歌词集》;受迪伦影响,陈升在自己的歌里也吹起了口琴,并曾表示——“对我们来说,迪伦是神„„”

1968年,全球都在风雨飘摇中激动不已的年代,迪伦则隐退农村,在音乐和《圣经》中重新思考人生,“反正我是个局外人,当年我以局外人身份出现,现在我更是个局外人。”

去年2月,白宫举行了一场纪念美国民权运动的音乐会,迪伦受邀献唱《时代变了》,他既不参加排练,也不和总统夫妇合影,演完就匆匆离开。对他而言,“政治就是娱乐,就是场运动会,是为那些受过良好教育、西装革履的有钱人预备的。”

尽管迪伦不买政治家的账,现任总统倒是他的忠实粉丝,奥巴马称,迪伦的歌在他iPod上播放率极高。“我不知道奥巴马可否当好总统,也许他能做到自己所期望的最好。”迪伦的点评颇具意味,“大多数总统就职时都有最好的意愿,最后却灰溜溜地下了台,例如约翰逊、尼克松、克林顿„„以及杜鲁门,好比他们飞得离太阳太近,结果就被烧死了。”

1997年春天,迪伦心脏遭细菌感染,大病了一场,“我都以为要去见猫王了。”然而这场病,似乎把他此前的低迷一扫而空——9月发行新专辑《被遗忘的时光》,拿下格莱美奖年度专辑;2001年又以《今非昔比》拿下奥斯卡电影歌曲奖(此后小金人就陪着他四处巡演),随后3张专辑《爱与窃》(2001)、《摩登时代》(2006)、《共度人生》(2009)不但大获好评,后两张更攻下全美专辑榜首,《滚石》杂志编辑评价道:“迪伦自从1968年专辑《约翰·韦斯利·哈丁》之后就没如此‘活泼’过。”

人们看到,一个永不停航的摇滚信徒,踏上了“重攀巅峰”的征程。

2004年,迪伦的自传《像一块滚石》出版,登上《纽约时报》年度榜,还被提名美国国家图书

奖,媒体将其与《在路上》相提并论,赞其写作手法直追普鲁斯特„„迪伦成了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音乐人。2007年,普利策将特殊贡献奖献给他——尽管大家公认“迪伦不需要普利策,是普利策需要他”。

前阵第53届格莱美颁奖礼上,迪伦受邀登台,歌唱了半个多世纪,那被酒浸过被烟熏过被风吹过的声喉干枯得吓人,倒也散发出老当益壮的舞台魅力,老迪伦表情冷漠,里面的魂却是热的。

“回望过去,我受的大部分影响可能让人觉得很怪异,我迷恋那些巡回演出的团体:蓝草音乐歌手、表演套索杂耍的黑人牛仔、欧洲小姐、卡西莫多、长胡子的女人、人妖、畸形、驼背、非洲侏儒、吞火的人、教师和布道者、布鲁斯歌手„„我喜欢接近这些人,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尊严与自由,还有公民权和人权,以及怎样保持自我。”

这些岁月的变容,宛如历经一长串的梦境,怪不得迪伦把“Forever Young”(青春永驻)唱得那么吃力又感伤,如果你翻出那些老照片,他一定狡猾地说——《I'm Not There》(《我不在那儿》,2007年的迪伦传记电影)。

是啊,他根本“不在那儿”——他已奔得更远。

诗篇:“暴雨将至”

人要经过多少修途,才能成为真正的男子汉?山要屹立几年,才会溶入大海?人要多少次昂首,才能面对苍天?究竟要有几只耳朵,才能听见人民的哭喊?人要活多久,才能重获自由?……答案啊,飘在茫茫的风中。

21岁时,迪伦已写下平生最著名的歌曲,一连问了12个没人能答上的问题。

许多人看来,他把民谣变为犀利的抗议诗和揭示现实的寓言诗,写出了60年代,甚至整个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数首诗篇。

1961年2月,19岁的迪伦背着吉他和破旧皮箱,从白雪冰封的明尼苏达来到纽约格林威治村:这里不仅是全球民谣的中心,也是各种前卫艺术恣意串门子的地方,画家在“哇?”咖啡馆听着音乐,歌手和诗人在“煤气灯”酒馆的地下室轮番吟唱„„自明尼苏达辍学而来的迪伦,比“村子”里任何人都用功,除了扒带子学习民谣,他在酒馆中吸收各种音乐精华,热衷费里尼和其他欧洲电影,在咖啡馆中倾听社会主义者激辩革命道路,在朋友家书房阅读大量魏尔仑和兰波的诗作,并和女友终日埋藏在剧场和博物馆中。

“我看到的杰出艺人都有个共通点,他们的眼神仿佛在说——我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我想成为那样的表演者!”

来“村子”之前,迪伦已熟读左翼民谣之父伍迪·格斯瑞的传记,爱上他流浪者的形象,还有用吉他“这个机器杀死法西斯分子”的精神。他来纽约寻找伍迪,去新泽西的医院探望病重的伍迪,唱歌给他听,并为他写下一首《给伍迪的歌》。“伍迪是个激进分子,而我想成为那样的人。”然而,很快有乐界人士点醒他,纯粹模仿毫无意义。

事实上,迪伦的背景与工人出身的伍迪差距甚远。迪伦从小就等待成名,离家后一路寻找凯鲁亚克《在路上》中五光十色的大城市,但伍迪则经历过粗砺的土地风霜、流过血汗。迪伦所在的各种文

艺场所,更多的是波西米亚社群„„他们和享乐主义的亲密关系更甚于社会主义的引力,这确乎预示着迪伦的创作路线,他的波西米亚性格与左派养分,即将交织出奇异的花朵。

“我唱的民歌绝对不容易入耳,它们并不友善,也不圆润滑顺„„歌曲对我来说远不只是轻松的娱乐而已。歌曲是我的导师,它们引领我,带我到另一种对现实的意识,带我到某个不一样的共和国,某个解放了的共和国„„一个‘看不到的共和国’。”

2010年2月9日,白宫纪念美国民权运动的音乐会,迪伦(左)和美国总统奥巴马握手

来纽约不到一年,迪伦就被曾发掘出诸多巨星的传奇制作人哈蒙德签下唱片合约。1962年3月,他在首张同名专辑《鲍勃·迪伦》中录下多首传统民歌,但没引起太大回响。

然而他像海绵一样地吸收各种养分,大量创作并演唱,独特的风格逐渐成熟。人们说,“看着迪伦走上舞台,他是查理·卓别林,他是迪伦·托马斯(诗人),他说话像伍迪„„”

1963年5月,专辑《自由放任的迪伦》出版,宛如一颗原子弹坠落在60年代初的骚动之夏,这种全新的声音,结合了艾伦·金斯堡的诗歌想象与伍迪对现实的音乐态度,重新书写了抗议歌曲。专辑发表两个月后的新港民谣节上,一直为民权而巡回演唱的“自由歌手”、彼得·西格和“民谣皇后”琼·贝兹,在音乐节的最后一夜合唱了《随风而逝》。

一个月后,1963年8月28日,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举行了几十万人的民权大游行,马丁·路德·金发表了撼动世界的《我有一个梦想》,迪伦和多位著名歌手在此生最浩大的场面一起大合唱了《随风而逝》,这首歌成了民权运动的国歌。

金斯堡说,迪伦是最棒的诗人。

“我从印度回到美国西岸那会儿,有人给我放了张唱片,当我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我哭了出来。薪火传承到了新的一代,从早期的波西米亚和垮掉的一代,到寻找光明和自我激励的这批年轻人。我被他的修辞镇住了,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憾动人心。”

迪伦写下这首歌的时间与古巴导弹危机的时刻相近。7座悲伤的森林、12片垂死的海洋、被狼群包围的婴儿、不断滴血的树枝、上千个没有舌头却仍在讲话的人„„一系列叫人喘不过气来的超现实象征,撕开一部核战过后的黑暗启示录。迪伦深信,

“这首歌的浓密意象,足以让每句话都成为一首

歌。”尽管当时大规模反战运动尚未开始,迪伦却已写下20世纪后半页最响亮的反战歌曲。

1963年12月,迪伦获颁一个人权奖,获得左翼和自由派对他最大的肯定,这个20刚出头的毛头小伙上台领奖时,显得非常不自在:“我没带吉他,但我可以讲话,我代表前往古巴的士兵,谢谢你们颁这个奖,那些士兵都很年轻,我经过多年才成为年轻人,而今我真为此感到骄傲。今晚每个人头上都盖着茂盛的头发,这让我觉得你们也还年轻,一切都在蓬勃生长。”随后他开始半调侃起来,“老人头发掉光时,他们就该下台。我看低那些统治我的人,他们为我制定规则,却都顶上无毛,这令我愤怒。对我而言,再没黑白人种、左右党派之分,只有上和下,向下非常接近大地,我只想奋力向上,全然忘记政治这样的琐事。”

这番醉意表述,让大伙惊讶且愤怒——原来迪伦不是那种训练有素的乖宝宝,他大胆反抗,声明自己不是政治诗人,也不是什么左翼仆人,而是个独立的吟游诗人。

1964年1月新专辑《时代变了》问世,黑白封面上,迪伦眉头紧蹙,向下冷冷睨视,仿佛要用凌厉的目光杀死世间一切的罪恶和不义。人们纷纷在墙上挂起这张苍郁的面孔,一个反叛力量的鲜明代表,正挺立在混浊的时代洪流中。

你最好赶快开始奋力往前泅泳/否则你就会如大石般沉落海里

同名歌曲中,迪伦警告父母,不要批评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儿女已不为你所掌控;他警告政客,要倾听人们的呐喊;他大声宣告,时代正快速变迁,没人能挡住历史前进的步伐,迪伦很清楚:“我想要写出一首伟大的歌曲,一种主题性的歌。”

迪伦召唤人们向新时代起义,他自己也开始了冒险之路,专辑末尾,他通过一首《不平静的告别》透露了出走意图:离开刚登上的“民谣之王”宝座,向一个新的方向前进。

几月后发行的《鲍勃·迪伦的另一面》专辑中,他嘲讽自己过去的投入(《我的过去》),也质疑运动本身(《给罗曼那》)——对歌中献身民权运动的女子说,你被骗了;在《自由的钟声》中,迪伦第一次跳出为某个特定阶层写歌的框框而关注个人的尊严,录完这首歌,他解释道:“看看四周,人们把责任推给枪炮和炸弹这些杀人武器,可这个题材已变得越来越无聊,世界所面临的真正危机比炸弹更深层„„我不属于运动的一部分。”

迪伦已受够了“抗议歌手”的标签,甚至反感贝兹要他出面“担当一整个世代的良心”。——“我不想再为任何人写歌,不想成为什么代言人,我只想从我的内在出发来创作音乐。”

“犹大!”

——你不再唱抗议歌曲了?

——谁说的?我所有的歌都是抗议歌曲,我的工作就是抗议!

1964年初,迪伦早已露出不安现状的苗头,“我常问自己:你会去听迪伦的演唱吗?一个人,一把吉他,一架口琴,太单调了!”

那时,从伦敦飞抵纽约的“披头士”已正式“入侵”美国流行乐市场,每到一处,他们便受到女孩们夹道围堵,再大功率的音响都会被尖叫声所淹没。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q/445069/

推荐访问:鲍勃迪伦音乐 鲍勃迪伦歌曲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