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兴趣百科 > 音乐知识 > 《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教学反思

时间:2017-06-06   来源:音乐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音乐知识】

《月光曲》教学反思(一):《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教学反思

青坪小学:梁琼

今天,我上的是第26课《月光曲》,上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在体会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心中的感受来,读出音乐所蕴涵的深情来,所以在导入课文时,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钢琴音乐,使学生先对这段音乐有了最初的感受。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只是作为教师的我,情感的融入还不是非常到位。

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一直是我教学的主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逐步克服“灌输式”的教学弊端。

《月光曲》教学反思(二):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它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兄妹俩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课文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意境、语言,都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教学效果还不错。 一、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

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种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在教学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通过朗读品味人物的善良、人物心灵深处的美,让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陶冶。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在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我让学生读课文资料袋中对贝多芬的介绍,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月光曲》创作过程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贝多芬为穷兄妹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的精神,这是他创作的源泉。穷兄妹俩他们生活很穷苦,但对音乐的热爱,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深深地打动了贝多芬,也打动了读者。指导学生充分朗读兄妹俩的对话,深切体会到穷兄妹俩相互关心、相依为命的亲情美。

二、从生动的语句中感受文之美。

《月光曲》的意境是非常美妙的,文中的句子的描写也是非常优美的。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朗读,以引导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所以在教学第九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微波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入情入境地反复诵读,读出句子所描绘的韵味来,并启发学生想象练说:“通过这些语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进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幻。此时,学生虽然没有亲耳聆听《月光曲》,也能通过朗读优美的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优美的旋律。【《月光曲》教学反思】

三、从优美的乐曲中品味艺术美。

《月光曲》是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经典音乐之一,它那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的音乐爱好者。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等句子都体现了《月光曲》的巨大感染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朗读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月光曲》的美妙;让学生配乐诵读;让学生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从而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无穷的魅力,让学生受到音乐美的熏陶。

当然,语文课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依赖的,任何一方皆不可孤立存在和发展,两者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语文教学注意人文性,但不能忽视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正如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教学中我在兼顾人文性的同时,也注意了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月光曲》教学反思(三):《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的这一课《月光曲》是按照我校“导测讲议展练”六步教学法来教学完的,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立足于引导学生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月光曲》的魅力所在。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难点侧重于通过对贝多芬情感变化的体验,探究其创作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意境。教学过程中,我用了读中感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初步了解《月光曲》谱成的经过,然后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语段,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从而深入探究贝多芬弹了一曲又创作一曲的原因,感受音乐家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最后,练习部分我着重从课文的第九自然段仿写出发,充分让学生在这节课上对虚实写法的认识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具体,充满趣味。并能试着运用这种虚实写作手法。通过品读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感受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 快乐,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大音乐家的敬意。

优点:

1. 课文在知识、思想情感、意境等方面,同我们班的学生认识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学时,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去讨论,并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象,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2.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交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如如何分辨事实和想象。

不足之处:

1、学生胆怯不敢说,因此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

2、由于急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朗读指导不是很到位。朗读过程中应分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指导表情朗读至诵读,学生在感受文本的文字之美、音韵之美、表达之美、意境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同时,也提升了自我的精神境界和生命的价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本着钻研教材,吃透文本是一切生成的基础,也是教学创新的基础,这一方向去努力的。

再次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大家!

《月光曲》教学反思(四):《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一文是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故事。文章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曲的经过。

全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开始叙述。贝多芬来到小镇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当贝多芬被盲姑娘懂音乐、爱音乐而感动,即兴为她演奏时,一阵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了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情感,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静。月亮“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个自然段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和重点。怎样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呢?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读后谈收获;然后以一个问题为转折:同学们,我们读了这么久,可是我却还是没有听到有什么乐声啊,这曲在哪儿呢?我们都知道,曲应该有曲调,可这里有曲调吗?(有)老师继续问:那我们在兄妹俩美妙的联想中感受到了乐曲怎样的旋律和节奏呢?学生四人小组边读边讨论。在全班交流时感受到兄妹俩联想到“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部分,这乐曲的曲调应该是比较轻柔的,而且也是比较缓慢的。而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的部分,应该是比较轻快的,因为他们感觉到了快乐。在他们联想到“月光照耀巨浪奔涌”的部分,则应该是比较热烈、激昂的,因为只有这激昂的音乐,才能让他们有这样的联想。最后大

家有感情的朗读这段,感受音乐的魅力。当然读的形式多,读的效果也比较好。

作曲需要灵感,灵感又来自于情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贝多芬创作了这首举世闻名的《月光曲》呢?话锋一转,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在文中标上批注。可以用线条划一划,可以用字词来概括,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在文中标上记号。老师引导提示在课文的二、三意义段中去找。

同学们在体味作者用词精妙的同时,更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所感动。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反过来温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别难过”。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于凄楚中饱含了对音乐的喜爱。当贝多芬充满激情地弹奏曲子时,盲姑娘听得那么入迷。“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正是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感动了贝多芬。贝多芬的情绪由触动到感动再到激动,使得他主动为盲姑娘即兴创作《月光曲》,并为之演奏。贝多分悄然而来,悄然而去,却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精妙的课文设计,相信也给同学们带来了美的感受,艺术的震撼!

《月光曲》教学反思(五):2016四年级中秋赏月作文

第1篇: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

今天我和家人们吃团圆饭,桌上摆满了香喷喷的菜,美味可口,开动了,爸爸夹了我最喜欢的菜夹到我的碗里,我觉得很温暖很幸福!

人们常说“月到中秋分外圆,”这话很有道理。我吃完饭站在阳台上,看那带着一圈金环的月亮终于升起来了。他先是金黄金黄的,徐徐穿过一朵朵烟似的白云,向上升着,就在骚那间月亮的颜色变浅、变白了!

它高高的升起来,圆的那样可爱,那样有趣就像一个银色的玉盘反射出的一道道光。

【《月光曲》教学反思】

啊!皎洁的月亮,你引起了多少人的丰富想像,嫦娥,因偷仙丹,被关在寂寞的广寒宫里,玉兔在广寒宫里为嫦娥捣药……

看着这月亮我又思念起去世的奶奶来,她那慈祥的面容又出现在在我的面前,我的眼睛湿润了,奶奶好像在我身边欢度佳节。这不正应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吗!我嘴里嚼着月和家人看着那圆圆的的月亮,它好像一个大月饼,等着我们去吃慢慢的,月亮好像要走了,时间过得好快,月亮小姐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我会记住这个美好的夜晚。

啊!中秋你给我们带来了一家的团圆欢乐!给我们带来了诗情画意!你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祝福!中秋,我喜欢你,家人我爱你!

第2篇:

金秋送爽,送来了农民们辛勤劳动的成果,也为我们送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

中秋节来了,爸爸因为老家临时有事,要经过这里,所以来看了看我和弟弟。

爸爸来看我们时,我和弟弟兴高采烈,一下子就抱住了爸爸,他瘦了,白发也多了很多,我的泪水在眼中打转,但是我坚强地把它们憋了回去,这时,爸爸说要走了,爸爸转身后,我和弟弟追了出去,一直追到楼下。爸爸坐上车时,弟弟大声哭了出来,我在看着爸爸,他眼中似乎多了几丝悲伤和依依不舍。这都怪我,要不是我,爸爸就不会因为赚钱而离开我们的,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爸爸对我的期望。

中午,妈妈烧了很多菜,都是我爱吃的,要是爸爸和其他的家人都在那就好了。

悠悠忽忽中就过了一个下午,夜晚又来了。

天空中的圆月像一个大圆盘嵌在天空中,月亮地边上有云,那一片云像一只天狗,仿佛想吃大月饼似的;云又变了,变成了一只凤凰,仿佛是凤凰叼着一个青花瓷,这意味着吉祥;一会儿又像一个盘子,托着大月饼请我们吃似的……

我仿佛看到了月亮中嫦娥抱着玉兔,独自一人在广寒宫中跳舞似的。看着嫦娥望着人间,仿佛在找后羿似的,看到这儿,我仿佛看到了爸爸,仿佛看到了爸爸英俊的脸庞……

第3篇:

期待以久的中秋节终于来临了,今年加上国庆节假期,总共有五天连假,令我开心极了,中秋节得活动多半是烤肉、赏月,我们家也不例外,很多地方还举办中秋晚会,唱歌跳舞,热闹极了。

中秋节晚上,我们到朋友家烤肉,沿路就闻道浓浓的烤肉味,许多家庭都在团聚烤肉,爸爸得朋友准备了香肠、鱼丸、秋刀鱼、牛肉、玉米、猪肉等等许多的食材,令我口水直流,一直较爸爸赶快烤肉,终于,火生起来嘞。大人忙着烤肉,小孩忙着玩游戏,我也有帮忙烤肉,可别小看我,我烤肉的技术也不输给大人呢!虽然偶尔会烤焦,但味道还不错。

中秋节应景水果是柚子,我们都把柚子皮放在头上,项头顶带着一顶帽子,吃完柚子,妈妈又把美味可口的月饼拿出来给大家分享,我们就在边赏月,边谈天说笑,鞭吃月饼的欢乐气氛中度过了美好的中秋节。

我觉得中秋节团聚烤肉是一件浪漫又快乐得事情,我爱月饼,我爱烤肉,我爱月亮,我爱中秋节,希望每一年的中秋节,都可以跟亲朋好友一起度过。

第4篇:

秋日的阳光终于不再那么暴烈,空气中也开始飘荡起桂花的香气。在这样舒服的天气里,我们迎来了中秋,味蕾也特别容易蠢蠢欲动。

我们在中秋的习俗是吃月饼,赏月亮。月饼,寓意团团圆圆。中秋之夜,月圆之时,围坐在一起吃上几口月饼,祈祷月圆人圆情更圆!中秋之夜赏月也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当你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阳台上时,看着那一轮皎洁的圆月时,你就会想起嫦娥,与嫦娥一起思念,是怎样的孤独,又是怎样的陶醉呢?圆月,家人,亲人,在今夜似乎把距离也拉近了。

今夜,我静静地站在阳台上。本想安静地赏月,因为今天是中秋节呀!可是夜空中没有月亮也没有一颗星星,真有些失落啊!今晚老天爷好像在生气似的,没有月亮的陪伴,夜空中显得格外宁静!

今夜,我不忍心做其它的事,只想静静地,静静地坐在那里,欣赏着恬静的夜,遐想着月儿。月儿,我多想与你会会面,因你不能常常地露面,却能给人们带来团圆和幸福。耳畔,隐隐约约地传来《月光曲》,好静,好美……

第5篇:

圆月高悬,和家人一起,吃着美味可口的月饼,看着一轮美丽动人的月亮,多么美好。过去的每一个中秋节,都给我留下来美妙的记忆,但愿这一次的中秋节也一样。

我们在吃饭的时候玩词语接龙,感恩,恩情,情义,义气,气度,度数,数字……绕啊绕啊,后来实在对不上了,我们便开始玩谜语,爸爸出了一个叫:清风拂面中秋夜(打一四字成语)的谜语,我们怎么也答不上来,爸爸便笑着说:“是清风明月啊。”

时间一晃眼就过去了,到了傍晚,灿烂的太阳将西边的天空染得血红,哦,是夕阳。多像一副美丽的画:柔和的夕阳,绚丽的晚霞,横卧在不远处的天边的树林之上。暗了,暗了,太阳退了下去,只剩下温柔的灯光淡淡的洒在地面上,我捧着相机,企图寻找到月亮的踪影,月亮却像一个的娇羞的小姑娘,躲在的厚厚的云层里。我捧着照相机,想着,月亮这个顽皮的孩子,躲到了哪里。

月亮终于出来了,先是一个残缺的牙,然后变成了一个圆圆的,会眨眼的眼睛。

月亮在冉冉上升,是一轮灿烂的满月。金黄色的月亮印出长长的月影,一切都像披上了一层银纱。月亮如流水一般,和时间一起,静静的流着,

有人说,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圆月如西子之明眸。而今天的月亮却胜过了西子之明眸,这月亮,如深深的潭水,如银色的圆盘,看看手中的月饼,再看看天上的月亮,真是:“花好人好,饼圆月圆,人月两团圆。”

有人说,会从这月亮里,看见自己想见的人,我从月亮里看到了奶奶,外公外婆,似乎遥不可及,又似乎只差伸出手的距离。

我把相机对准了月亮,留下的着永恒的瞬间。

《月光曲》教学反思(六):2015九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第1篇: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十几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我上过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过离别诗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对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文章坚决不上,对那些说教意味甚浓的文章坚决不上,对自己认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坚决不上的。现行课改课本,每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文章,教学目标基本相同,我就上一节课就差不多了,关键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语文课每课不一定要有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为什么不可以是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呢?如第八册第六整个单元都是讲爱的教育这个主题,主题雷同不说,文章题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课后,还真想不出来上后面三个课文的理由。有人说让他们阅读,看书,其实在小学语文课中,知识和情感储备都还不丰富的学生对单纯的诵读以及大量阅读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接下来,不神聊,不瞎扯还能玩什么呢?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特别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不过四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起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

第2篇: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这样做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这次课程改革,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课内阅读教学中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为重要的是课文能够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它类似文章的学习阅读。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二者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当前应当重视的是,课堂上,特别是低年级课堂上,过于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用大量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间,结果快乐有余,收效不大,没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课外语文活动,有的目的不明,组织不利,时间花了不少,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收获不大。这就需要加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

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的。培养创新能力,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丰富的想象力。怎样培养呢?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鼓励发现,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

当前我们教师应当警惕的是,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存在盲目追求新异的现象。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q/346502/

推荐访问:26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课教学反思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