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诗宋词 > 诗词赏析 > 望天门山导入

望天门山导入

时间:2018-12-01   来源:诗词赏析   点击:

【www.gbppp.com--诗词赏析】

第一篇:望天门山导入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上传: 黄凤 更新时间:2013-10-16 9:50:29

诗歌导入,中国的诗歌博大精深,创造的意境非常唯美。尤其是自然风光。

古诗词中的江河山水

诗中江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4.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5.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到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9.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10.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12.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3.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1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赤壁怀古》)

15.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诗中河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关雎》)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5.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木兰辞》)

6.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8.蒌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题惠崇〈春扛晚景〉》)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1.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1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潼关怀古》)

13.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诗中山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入。(杜甫《春望》)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7.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8.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9.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10.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田园田居》)

1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1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14.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5.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锝《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11.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2.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13.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

14.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第二篇:望天门山导入

《望天门山》教案

《望天门山》教案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或风光秀丽,或雄伟壮阔,自古以来,许多诗人为我国的壮丽山河,留下了千古佳句,唐朝大诗人李白在25岁那年,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板书课题并出示课件)

【望天门山导入】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首先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自己试着诵读古诗《望天门山》,试着自己去感悟大诗人李白笔下天门山的壮丽美景。5分钟后教师范读(出示微课)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题意

师:“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在远处看。

师:望天门山是什么意思生:站在远处看天门山。

(出示天门山图片)师介绍天门山:天门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过渡句:当年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的乘舟顺江而下,途径天门山时,年轻浪漫,一派天真的李白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

师:经过刚才的自主学习和老师的朗诵,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李白在天门山

都望到了哪些景物?

生:青山、碧水、孤帆、红日。

师:那我们就品味一下,这些景物如何在作者的笔下具有了诗情画意的。 师:下面同学们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 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断、楚、孤、帆。

(四)分析诗文。

(1)分析第一句

出示幻灯片,指读第一句。

师:第一句作者望出了什么?

生:望到了天门山。天门山断开了。

师:天门山是怎么断开的?

生:被楚江冲开的。

师:楚江是什么?

生:长江。

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奔腾的长江水把天门山冲断了。

师:长江水这么厉害,有这么大的本领,你从这厉害的水中看出了什么气势?

生:波澜壮阔的气势。

板书:望——波澜壮阔的气势

(2)出示幻灯片,指读第二句。

师:第二句作者望出了什么?

生:望到碧水流到天门山,又转变了方向。

师:为什么会转变方向,水流的不是很有气势吗?

生:大山也不是等闲之辈,也非常厉害,面对湍急的水纹丝不动,表现出自己的雄姿伟岸。

师:你的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碧绿的长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突然转了弯,向北流去。

板书:雄姿伟岸的奇观

(3)分析三、四句。

出示幻灯片,指读。

师:作者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喜悦。

师:为什么高兴?因为诗人陶醉在美丽的山水之中了。

师:你知道李白是站在哪里望天门山的吗?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汇报:生:小船上。通过“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句诗,我们知道的。“相对出”应该是两岸的青山变得越来越清晰,是因为诗人坐着小船,越来越靠近天门山。

师:“出”是什么意思?

生:突出,也就是天门山由原来的看不见,变得越来越清晰。

师:这个“出”字用得出神入化,把原本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 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又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两岸的青山一会出现,一会又忽闪不见,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

(五)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师: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六)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再次观看微课视频)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七)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把这首古诗背给你喜欢的人听。

(八) 结语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第三篇:望天门山导入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2、理解古诗的意思,抓住“断、开、回、来”等词语感受天门山山水的雄壮浩荡,感受诗人心中的豪迈激情,激发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向往之情;

3、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用“借景抒情”的方法理解古诗,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诵读)

一、导入

真是古韵古味十足的诗词朗诵啊!一首首古诗,将我们带进了我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之中。说到古诗,数唐诗成就最高,说到唐诗,同学们知道是谁将诗这种文学艺术推向最顶峰吗?(李白)

(幻灯简介李白)

古语说得好;歌咏言,诗言志。读诗就是读人,李白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看:

(幻灯出示《静夜思》、《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学生先朗诵,师再补充:《静夜思》这是一个思念家乡的李白,《赠汪伦》,这是一个答谢友人,感恩友情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个珍惜友谊,柔情依依的李白,《望庐山瀑布》这是一个讴歌自然,大胆想象的李白。)

李白一生,四处漫游,游览了祖国无数的名山大川,热爱自然,寄情万物,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气质。在他二十五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游历天下,。有一天,他来到了长江,乘舟而下,他看到了——天门山,有感而发,写下了(课件出示“望天门山”),板书课题,跟写课题。

二、读课题

1、“望”是什么意思?李白为什么不写“看天门山”,而写“望天门山”?(“望”是往远方看)

2、“天门山”你认为是什么样的山?

3、带上理解地读课题。

三、品读古诗:让我们一起跟随李白去“望天门山”吧。

1、哪位同学愿意敢为天下先,第一个把诗读给大家听?

2、我们已经能够读准确了,但是,诗是有味道的,我们还得读出诗的味道来,什么味道呢?诗歌诗歌,诗就像歌一样,是有节奏的,作为七言绝句,这首诗的节奏应该怎么把握呢?请同学们用斜线标出来,哪位同学愿意将这首诗的节奏读出来?

3、节奏有快节奏和慢节奏,让我们用快节奏和慢节奏各来一遍,试一试哪一种节奏更适合这首诗?

诗,字数少,韵味足,所以,还是得读慢点才更出味啊!

4、歌有重唱,诗也有叠读,我们也来试着叠读。你们先读一句,我再重复后面三个字。(读完后互换再读)

四、品味古诗

1、同学们,我已经听到了你们浓浓的诗味了,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境,跟着大诗人李白,继续去“望天门山”吧。请问:李白都望见了什么?请你默读古诗,把李白望见的景物用横线划下来。

2、交流,划出“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读这些景物词,从这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1)天门 楚江——用手笔划着读

(2)碧水 青山 孤帆 日——景色,景色,美丽的景物怎么能没有颜色呢?读这些词你能想到哪些颜色?

4、了了数词,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雄、美,让人眼前一亮,但李白作为诗仙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能让这些景物在我们眼前动呢。

5(出示幻灯:断的小篆)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一个什么字的小篆体?

一个人用一把大刀把很多丝砍断了。这是“断”字的本义。李白就用了这个字,他说什么断了?天门山从哪里断开了?一座几乎通到天上去的山像是从中间断开了,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陡峭)你能读这句吗?这像天门一样的高山,这雄伟的高山是谁撞开的呀?(引导,读出水的力量)多么有力量的水呀,那长江得翻起多大的浪才会有这种力量啊!你能想到哪些词来形容这样的水?

——————的天门山从中间断开,这是————的长江水撞开的。

6、任你雄山陡峭,滔滔长江水依然可以把你从中间生生断开,把你撞开,同学们,你认为山更厉害还是水更厉害?(明写山的雄伟,

实写水的汹涌)

7、真的是水更厉害吗?来,让我们乘着小舟再走近些,看到——碧水东流至此回。山厉害还是水厉害?为什么?

(1)通过查字典,我找到了“回”的三种解释,你认为在诗中,他应该是哪一种解释?

(2)————长江水向东流,流到————被————挡住了,只好————。

(3)同学们,山厉害还是水厉害?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山实在是太雄伟了,这水实在是太汹涌澎湃了,让我们的心头也跟着豪迈激荡(你能读出来吗?)

8、豪情万丈的诗人乘着小船越走越近,这时,他看到——(两岸青山相对出)。

9、(请出一位同学起立),“假如这位同学是青山,谁是与他相对的青山?请出连续的三对同学,问:李白感受到的就是这样吗?那为什么他不说“两岸青山相对立”?你们排列得这么整齐,一对一对地出来,是在干什么?(欢迎客人)

10、这雄伟美丽的青山,夹岸对立,鱼贯而出,像是在————。

11、多么热情的天门山啊!来啦,来啦,请看——孤帆一片日边来。谁来了?诗人怎么来的?为什么不说孤船或孤舟呢?帆更轻快更有色彩美,诗人乘着轻快的小船从哪里来的?红红的太阳万道金光映在水里,这是什么样的江面呢?

一只————的小船从————的太阳边驶来。

12、同学们,诗人在哪儿?对,他在船上。

坐在船上的李白,看到:雄伟的天门山两边陡峭壁立,就像是被汹涌的长江水流撞开了,于是他忍不住吟诵着——天门中断楚江开

他又看到即使是汹涌澎湃的长江水碰到天门山的峭壁也无可奈何,只好打着旋回调转方向流走,一股豪情在他心里激荡,他又忍不住吟诵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多么雄壮有力的山啊,可是,却又正在排得整整齐齐夹江对立,慢慢地出来,欢迎我这远道而来的客人呢——两岸青山相对出

山水雄壮,如此热情,让李白的心更加豪情万丈,激荡的心跳出来了,跳出来了,他想象着自己站在青山碧水上,他看到了,他乘着的小船正张着白帆轻快地从霞光万道的太阳边驶来——孤帆一片日边来。

五、走进诗人

1、同学们,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啊?

2、在李白眼里,山山水水都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就像他自己的生命一样。他将自己的感情寄寓在这山水景物中,借着山水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怀,这叫“借景抒情”。请看: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三千里。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第四篇:望天门山导入

《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了解诗人,导入课题。

【望天门山导入】

1、(课件1)同学们,你们知道诗人李白吗?你会背诵他的哪些诗呢?

2、看来大家都很喜欢李白,那你对他有多少了解呢?(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回答),然后出示课件2。

生: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反映人民疾苦和愿望,抒发对美好理想的渴望和追求。他的诗歌风格雄奇豪放,想象力丰富。他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3、交流课题信息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七言绝句诗——《望天门山》。当年25岁的诗人李白朝气蓬勃,乘舟沿江而下,欣赏到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诗兴大发,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去游览长江,欣赏天门山美丽的景色。(课件3,板书课题)

“望”是什么意思? “望”是看,往远处看的意思。

“天门山”你们了解吗?(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和称。两山夹江对峙,像一座天设的门户,地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 你们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望天门山:站在远处看天门山。第二板块:读诗文。初悟诗意

1、读准读通读顺

这么雄伟壮丽的天门山,我想大家一定很想读,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请开始(课件4) 谁来为大家展示一下?教师及时评价。“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一声。(课件5)

2、读出节奏感

(1)同学们,诗读准了还不够,还要读出诗的味道。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你们也来试着读一读,注意要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生朗读、男女生赛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第三板块:入诗境。

1、字词深入品味。 师:(过渡启下)我们已经能读出节奏感了。现在,就让我们逐字逐句品读,细细感受这首山水诗的意境吧。

(1) 吟诵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天门 断 楚江 开)

A:结合实际(动作)理解:断、开。(断裂、劈开)

b: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天门山从中间断开,给楚江让出奔泻的通道) (课件6)

问题:天门的“中断”和楚江的“开”有什么联系?(课件7)

分析: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东梁山和西梁山)。这句衬托出楚江水的汹涌。

师:现在就让我们想象着“水劈山断”的画面,一起吟诵,再次感受长江的澎湃与奔腾吧。

(2) 下面我们来品味第二行诗。碧水东流至此回

A:看图想象,理解:回:回旋。这句写了什么景物(板书:碧水 回) b: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碧绿的江水,东流到这里,可是又旋转向北流去)(课件8)

回:回旋。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碧水东流至此回:东流的碧绿的江水,经过两山之间狭窄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课件9)问题:既然楚江波涛汹涌,能冲断天门,为什么它不是直向前奔腾而去,却说“至此回”呢?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分析:由于两山夹峙,浩荡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天门山的奇险。

现在让我们走入诗的境界,通过诵读再现这“山阻水回”的画面吧。

师:瞧,第一行诗是通过写山好像是断了,让我们感受水的气势汹涌;这一行又是明明写水回,我们感受到的是山的奇险。短短两行,却蕴涵丰富,令人遐思无限,这便是古诗的精妙所在。

(3) 小组讨论后两行。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有感情读后两句诗。这两句写了几种景物?(青山、孤帆、红日) A:理解字意:出:出现。(板书:青山 出 孤帆 来)b:想象这两句的意思。(两岸青山相对峙,双峰耸立,在那天水相接之处,一片白帆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从天边飘来。)(课件10) (课件11)问题:诗题“望”的立脚点是哪里,即诗人是在哪里远望的?

分析: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即是说诗人是坐在孤帆上的。

c:面对这么美的景物,我们应该怎么来读这两句。指导朗读。(喜悦的心情)

(4) 回顾全诗

师:作者就是乘帆从日边而来,远远看山,渐渐观山(手势动),细细赏山的,所以李白为这首诗取名“望天门山”。(指题目望 圈画) “望”字可以换成“看”吗? (不能,因为全诗的景物全是望到的。如果不望,怎么能看到天门中断;如果不望,怎么能看到楚江开;如果不望,哪会知道碧水东流;如果不望,哪会知道至此回;如果不望,就不清楚两岸青山相对出;如果不望,就不会发现一片孤帆日边来。全诗紧扣一个望字,诗中却无一个望字,这才是李白作诗的神奇所在。)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李白一起泛舟,远望天门山吧。请大家闭上眼睛,想像画面,吟诵这首山水诗吧。

(课件12)问题: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哪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四板块:结束语:

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诗,希望同学们以后要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的去了解、去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断) 楚江(开)

碧水(回) 青山(出)

孤帆(来) 红日

第五篇:望天门山导入

望天门山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4个生字:断 楚 孤 帆

2、理解“望”、“中断”、“开”、“至此回“、“出"、“孤帆”、“日边”的意思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 “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这节课,咱们老朋友又来同我们见面了,还记得这位大诗人吗?(幻灯片出示作者介绍)这节课我们将同李白一起,乘一叶扁舟去游天门山!

二、课文解读

1、读课题“望天门山”,天门山在哪?(读注释)“望”是什么意思?

2、读诗,认4个生字 断 楚 孤 帆,在天门山,你看到了什么?

3、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反复诵读,读出节奏感。

4、读注释、看插图,自己试着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

5、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课文

第一句:读出楚江的雄伟气势

第二句:读出天门山的稳健 “回”字的释义

第三、四句:此刻作者的心情是怎么样?为什么?“出”是什么意思?与“立”字比较?

6、通过学习,你看到的天门山是什么样的?把它画在纸上,然后告诉我们你为什么这么画?(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用自己的语言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你从这幅美丽的画面中看出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7、指名背诵、齐诵

三、古诗拓展 586班25号简恩娜 第一课时《望天门山》

1、天门山的青山绿水,让诗人由衷的热爱,他写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同样是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出示幻灯片)这首诗大家熟悉吗,谁能有感情的给大家读一读。

四、课后作业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把它写在本子上。

2、把这首古诗背给你喜欢的人听。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李白

楚江 气势汹涌

天门山 稳健

第二课时《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受西湖的自然之美,,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学会古诗对我们有很大的用处。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学们也学过不少古诗了,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板书诗题,学生齐读课题。

2、(课件出示整首古诗)齐读古诗,整体感知。

师问:你们知道古诗是描写什么地方的吗?(西湖)

3、学生介绍杭州西湖。

4、观看西湖的美景,老师补充介绍西湖。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西湖就像镶嵌在杭州城西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唐代以来就远近闻名,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饮酒赏景,吟诗作赋,而“苏堤春晓”、“曲苑风荷”、“雷峰夕照”等等本身就是一首首优美的诗,一幅幅多彩的画!

下面,我们就乘坐小船和苏轼一起去欣赏西湖的美景吧!

二、初读诗句。

1、诗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透过诗题,你读懂了什么?(a.天气变化——初晴后雨;b.地点——湖上舟中;c.干什么——饮酒聊天)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2、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3、教师小结:了解了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苏轼写诗信手拈来,跟大家写日记似的,常常在题目中介绍一些写诗时的背景,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读一读。

4、现在,请大家边读古诗边看注释,想一想文中哪句古诗写的是初晴,哪句写的是后雨。 初晴——水光潋滟晴方好(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粼粼,)

后雨——山色空蒙雨亦奇(雨天的西湖朦朦胧胧)

三、品读诗句。

1、短短两句诗,两幅神奇的画卷就在我们眼前出现了。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晴天的西湖。 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

(1)在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很美?(潋滟)潋滟是甚么意思?

(2)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我们一起来积累这些词语。

(3)是什么让西湖水面波光闪动?(太阳)想像一下,假如你现在就在西湖的游船上,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整个西湖,就在放眼望去,晴天下的西湖,景物有什么特点?(西湖的水在阳光下更加透彻,波光粼粼;西湖的山更青了;西湖的柳在阳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层碎金;西湖的鱼儿欢快地舞蹈,一跃而起,仿佛穿了一身金缕衣;西湖的荷花和荷叶更加鲜艳了„„)这样的画面很美!我们试着把这种美的感觉读进去看,请大家自由地读读古诗。

(4)学生试读。

2、是啊!西湖的景物在晴日里这样鲜艳明媚,如果你就是苏轼,你会怎样吟诵这句诗?(评价:你的心情是愉快的!你的心情就如同这明媚的阳光!我听出来了,你的吟诵是发自内心的!)面对这波光粼粼的西湖水面,我们一起来陶醉地赞美——水光潋滟晴方好!

(1)面对这样美丽的湖光山色,请你用一个字来赞叹。(好!美!妙!奇!„„)诗人怎么表达?(方好)

(2)老师用了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这个“方”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字典上关于“方”的解释。 ①正直;②正当,恰好;③一种形状。请大家选择一下。

(3)是怎样的景致让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处?晴天的西湖能不能少这一抹阳光?能不能少西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这晴日里的西湖让世人从心底说出了——水光潋滟晴方好!(齐)

3、正当诗人和友人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西湖山水之中时,突然下起了蒙蒙细雨,几条细线般的雨丝斜斜地飘进湖中,飘在脸上。

(1)你想用什么词语来表达你的感受?(朦朦胧胧)

(2)这朦胧迷茫的景象用诗句中的一个词语就是(山色空蒙)。

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

(3)同学们请闭上眼睛,一阵蒙蒙细雨,洒落在湖面上滴落在山林之中,这时的山,这时的水,这时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可以用一个字表达?(奇)是啊,这是一种奇妙,也是一种奇特,更是一种神奇,你能把这种感觉读进诗中吗?

(4)学生练读,互评。

(5)因为有雨,西湖的柳枝更加柔美;

因为有雨,西湖的小桥更加秀美;

因为有雨,西湖的小草更加娇嫩;

(6)师引读:

当苏轼看见柳枝在细雨的滋润下更加柔美,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当苏轼看见小桥在细雨的沐浴下更加柔美,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当苏轼看见小草在细雨的浇灌下更加柔美,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在晴朗的日子里,你来到西湖边,不禁会吟诵起:水光潋滟晴方好。 在下雨的日子里,你来到西湖边,不禁会吟诵起:山色空蒙雨亦奇

4、领略西施之美。

(1)一天之中,诗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两种美,真是高兴。难怪苏轼会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这时他由西湖想到了什么(谁)?(西子)西子是谁?(西施)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春秋时期越国美女)

(3)插入图片和资料,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老师补充的有关西施的小材料。(材料补充: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位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4)通过材料,西施你读到了西施是怎样的美丽?(生答)所以我们夸赞一位美丽的女子常常说她有沉鱼落雁之美。

5、淡妆浓抹总相宜。

(1)从古诗当中找一找诗人是怎样赞美西施的,哪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

(2)淡妆浓抹是几种装扮,有什么特点?(淡妆素雅,浓抹鲜明艳丽)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员们鲜艳的妆扮是(浓抹)生活中女孩子淡雅的妆扮叫做(淡妆)。(看图说一说)

(3)西施化浓妆美不美?化淡妆呢?不化妆呢?为什么?(大自然所赋予她天生的美)诗中那些字最能表现她无论什么时候都美的特质?(总相宜)

(4)淡妆适合西施,浓抹也适合西施,西施天生就美,所以不论淡妆还是浓抹都适合。男生,我们来夸一夸西施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

(5)这句话仅仅在赞美西子么?(还在赞美西湖)谁读懂了这句话,说一说这句话什么意思?(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浓抹,雨天就如西施淡妆,不管晴天雨天都适合西湖)

(6)引读:女生,我们一起来赞一赞这美丽的西湖,看似说西子,实际上比喻的是西湖,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恰似西子的(浓抹);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恰似西子的(淡妆)一天之中,诗人看到了西湖浓抹的美,领略到西湖淡妆的奇妙,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赞叹——(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7)这个比喻得到后世公认,从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所以当他想到将西湖比作西子这一奇妙而贴切的比喻时,他是那么欣喜得意,我们要这样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如西子,美景若美人,诗人深深地陶醉了,我们也醉了,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8)同学们,你们想亲自去领略西湖的美吗?虽然我们现在不能去那美丽的西子湖畔,但是诗的美还在于奇妙的想象,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随着苏轼再次畅游西湖吧!

四、朗读拓展。

1、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到杭州时所作的,当他第一次见到这人间天堂的奇景的时候,你们猜猜,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带着这样的心情,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2、苏轼喜欢西湖,更喜欢用诗来写西湖,这里流下了他许多的诗、墨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望湖楼醉书》。

(1)出示诗歌,生自由读

(2)这是什么样的天气,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风大雨急的西湖骤雨图)

3、小结:

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让美丽的西湖在不同的天气中尽显风姿,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画卷,也让我们跟随者这位最爱西湖的诗人度过了一段难忘的西湖之行,现在我们要和它说再见了,让我们把这幅画映在脑海中,悄悄地带走吧!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方好 亦奇

总相宜

浓抹 淡妆

第六篇:望天门山导入

望天门山教案

《望天门山》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互助作用,在读、听、看中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望天门山》的网络课件,李白的一些诗歌和其他诗人描写长江的诗词名句。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新课

师(课件出示)看古诗猜谜语,“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火烧杏林红霞落,李花怒放一树白”这首诗中蕴含着一个诗人的名字,他是谁?-----李白。

大家对李白了解多少?(课件出示)资料介绍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热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因此被称为"诗仙"。 我们学过李白的很多首诗你能背诵几句吗?

诗仙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他对自然美景有着非同一般的欣赏力。一次,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动了他的诗兴。于是,一首不朽的诗篇——《望天门山》在他那枝犹有神助的笔下诞生了。大家齐读课题(板书:望天门山,齐读:望天门山李白)

二、师生互动

师:“望”是什么意思? (看,在远处看。)

师:望天门山是什么意思?(站在远处看天门山。)

(出示天门山图片)师介绍天门山:天门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过渡句:当年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的乘舟顺江而下,途径天门山时,年轻浪漫,一派天真的李白写下了这首诗。

1、(课件出示古诗)师朗诵

2、师:经过课前的预习和老师刚才的朗诵,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李白在天门山都望到了哪些景物?

(青山、碧水、孤帆、红日。)

3、师:那我们就品味一下,这些景物如何在作者的笔下具有了诗情画意的。

4、师:下面同学们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岸

(2) 指读古诗

过渡句:古人作诗讲究有板有眼、有韵律,所以我们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望天门山导入】

(3)指导按节奏朗读。

师:刚刚同学们读了几遍诗句,发现了什么?诗中除了题目中有“望”字,诗句中有“望”字吗 ?(没有)

师:那为什么题目还叫《望天门山》

师:全诗除了题目《望天门山》有望字,诗句中却没有一个望字,然而仔细品味,我们会发现每一句诗句中都隐含着“望”字,并且这个望字流露出了作者的“山水真情”,下面我们逐句分析一下。

(一)分析第一句

出示第一句,指读第一句。(课件出示)理解“中断”和“开” 天门的“中断”和楚江的“开”有什么联系?

【望天门山导入】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东梁山和西梁山)。这句衬托出楚江水的汹涌。

“断”和“开”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带着感受读

师:第一句作者望出了什么?( 望到了天门山。天门山断开了)

师:天门山是怎么断开的?( 被楚江冲开的)

师:楚江是什么意思?(长江)

师: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称为吴江。

4、搜集歌颂长江的名句。(课件出示)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明)杨慎

师:从这些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气势?你能不能带着这种气势来读一下第一句? 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奔腾的长江水把天门山冲断了)

师:长江水这么厉害,有这么大的本领,你从这厉害的水中看出了什么气势?(波澜壮阔阔的气势)

师:谁能读一读这句,要读出长江水波澜壮阔的气势。

归纳:诗的第一句读后自然会映入这样的画面:浩荡的长江水,飞奔而下,把本来一个整体的天门山冲击成东西两座山。作者借山来描述水的气势,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望见长江水那波澜壮阔的气势,作者如何能诞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句呢。

(二)出示第二句,指读第二句。(课件出示)理解“回”字想象“回”字所描述的意境。从这两幅图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回)激荡回旋。

我们可以想象,原来长江江面宽阔,流到这儿受天门山阻挡撞在岩石上,就会激起回旋。 通过“回”字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江水翻滚拍打岩石的声音。)

这一句主要写什么?(水)借水有衬托了什么样的山?

师:第二句作者望出了什么?(望到碧水流到天门山,有转变了方向。)

师:为什么会转变方向,水流的不是很有气势吗?(大山也不是等闲之辈,也非常厉害,面对湍急的水纹丝不动,表现出自己的雄姿伟岸。)

师:你的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碧绿的长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突然转了弯,向北流去。)

归纳:碧绿的长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后,突然转了个弯,向北飞奔而去,这里又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姿险峻,不是吗?高峻坚固的山峰岂能容忍江水的肆意横流,所以奔涌到天门山只能“至此回”了。不难看出这一句通过水势,写作者望出了天门山的雄姿伟岸。

其实在古诗中每一词每一句都是一幅优美的画面。瞧,第一句是写山好像是断了,让我们感受水的气势汹涌。这一句是明明写水回,我们感受到的是山的奇险。短短两行却蕴涵丰富,令人遐思无限。这便是古诗的精妙所在。

师:谁能读一读这句,要读出天门山的雄伟。

过渡句:望尽两岸青山排闼,忘却夹江水势汹涌,此时此刻,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谁能有感情的读读最后两句诗。

(三)分析三、四句。(课件出示)

出示诗句,指读。(课件出示)理解“出”“来”

师:作者此时的心情怎么样?(高兴,喜悦)

师:为什么高兴?( 因为诗人陶醉在美丽的山水之中了)

师:你知道李白是站在哪里望天门山的吗?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汇报:生:小船上。通过“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句诗,我们知道的。“相对出”应该是两岸的青山变得越来越清晰,是因为诗人坐着小船,越来越靠近天门山。

师:“出”是什么意思?(突出,也就是天门山由原来的看不见,变得越来越清晰。)

师:这个“出”字用得出神入化,把原本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那李白的小船从哪里来呢?(日边)

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又出现了什么画面。(两岸的青山一会出现,一会又忽闪不见,一只小船从太阳的方向悠然驶来。)

师:李白坐着小船从太阳那边驶过来,又感觉青山在欢迎自己,这时作者的心情怎样?(高兴、快乐)谁来读读这两句,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老师听出来了,你的心情很快乐,你读得真高兴,听你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两岸青山迎面而来,一只小船从太阳那边飘过来的画面。(课件出示小船在江中行驶的画面)

那么现在假设你坐在船上穿过天门山,沿着楚江顺流而下,你看到沿江的风景,你会说……? 归纳:满眼的山水风光开阔了作者的胸襟,感染了作者的心情,由此妙笔生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绿水衬托着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呢?这遥望之中的传神一笔,不仅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波澜壮阔的长江水,雄奇秀丽的险峻山峰,乘风破浪的孤帆”这一动态画面,也写出了自己的喜悦之情,我们看罢自然会心升共鸣,欣然陶醉在作者那青山绿水的心情之中。

师:谁能有感情的朗读一下后两句,读出青山绿水的心情。

波涛汹涌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间冲开,成为东西两山,碧绿的江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在这里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当孤帆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山一下子扑进眼帘。你能不能用你的朗读把这首诗的意境表现出来?有感情朗读全诗。

(四)悟诗情

过渡句:青山、绿水、孤帆、红日,好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短短的几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课件出示诗人情感)

有感情朗读全诗。

师: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让我们跟随着优美的音乐,再次感受这青山绿水带给我们的享受。

生配乐朗读。(课件出示图片以及高山流水音乐)

师:这首《望天门山》早已成为千古佳句,让我们闭上眼睛,脑海中想象那美丽的画面,试着背诵一下,让它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

指名背诵、齐背。

学完后,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讲得很好,让我们来读读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出示:后人对诗的评价)

这首诗意境雄奇壮阔,孕大含深;气势汹涌奔腾,吞吐山河;色调热烈醒目,催人奋发;构图粗野苍劲,风格豪迈超俗,狂放不已。

这首诗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有主有次,有近有远,有浓有淡,显得画面协调,境界极为开阔。

三、 总结反馈:

1.大诗人李白对天门山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他还写过另外一首诗《天门山》和一篇文章《天门山铭》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天门山》。(课件出示)《天门山》

天门山李白

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参差远天际,飘渺晴霞外。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

2、李白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李白漫游名山大川,寄清风明月,留下许多含而不露,意境深远的山水诗的名篇。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漫游李白的山水世界。(课件出示)

1)当他站在庐山脚下,看到瀑布仿佛从天而降,他不禁吟出(全班读)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李白)

2)泛舟清溪,便有了(女生读)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李白)

3)面对奔流不息的母亲河,那又是(男生读)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李白》

4)入蜀中,便有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

5)出三峡,便有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谷绝响;

引读:来到安徽省当涂天门山,便有了(生读全诗 )【望天门山导入】

师:李白的诗还有许许多多,都等着你们去读呢!

3、 初感诗风

师:通过读这些李白的诗句,你对他这个人或者他的作品,有什么感受?

生:汇报(豪迈、浪漫、夸张、山水之情)

师:(评价)你真出色,如果李白是饱览群山的话,你就是饱览群书。

通过读李白的诗,你已经感受他写诗的特点了,你真棒!

课时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大诗人李白,学习了他的《望天门山》一诗,大家的表现非常棒,其实李白只是古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搜集,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多积累自己喜欢的古诗,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风景名胜,同学们也可以仿照李白的写法赞赞它们,多学、多写,说不定你们也能成为大诗人哟|!同学们,你们就是明日之星,让我们为成为大诗人而一起努力吧!

第七篇:望天门山导入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骆晓进

教学目标:【望天门山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自制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出示有关长江的诗句,引出新课;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板书)

3.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诗画诗画,诗画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9.音乐是流动的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指名答后再读。

10.让老师用线条为你们勾勒——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

11.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2.(师板画两岸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13.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画一画?(生板画孤帆、红日。)

14.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15.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

1.(播放视频)师述: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2.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4.山的热情、水的澎湃,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出示课件:几种不同字体的古诗)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作品,你认为哪一幅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表现诗的意境呢?

5.是啊,这幅草书行云流水,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气势,(读1、2句)这幅字畅快淋漓,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读3、4句)

6.配乐背诗。

教学反思:

在备课时,我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与学生一同学习这首诗的:

1.抓关键字词,体会情感。在设计中我抓住诗句中的动态词“开、出、回、来”,体会作者把景写活,在体会中,我善于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像,每一句诗即是一幅画,引导学生抓好这些关键字词,想像画面读出情感,感悟诗人的喜爱之情。

2.学习生字时,由于是三年级的学生不用像一二年级那样,我适当放手让学生从己有的知识想出识记的办法,注意了低中年级的对接,而且我还运用了字理识字的方法来辅助学生识字,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和积累。

3.注意语文课“听说读写练”相结合,实现学生的“双基”训练。在设计中,我将这五要素融入到课堂中。古诗以诵读为主,我在指导读时,则结合自己参加语文朗读培训班时学到的古诗朗读技巧来指导,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注意“横看三字尾,竖看起承转合”,教师范读指导,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

4.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差异,培养团结合作的能力。在课堂中,问题简单的给后进生回答,难的,同桌互助,如有自学后两句时,这方面的关注会更突出一些。

在课后,我发现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以下三点把握不是很好:

1.教学时间的安排不适当,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在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把握不是很好,这还需不断地改进。

2.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进,方法“增换调补”没有落实到位,出现学生在回答理解诗句时,还是停在按字解释上,只有几个尖子生可以用,这个方法有一定的难度,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使用。

3.在指导朗读时,由于时间的分配不妥,所以在“悟情”环节中,没能更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所以学生在读时,诗人味没读出来。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tssc/506976/

推荐访问:望天门山古诗 望天门山ppt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