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诗宋词 > 诗词赏析 > 李白,白发三千丈

李白,白发三千丈

时间:2018-10-25   来源:诗词赏析   点击:

【www.gbppp.com--诗词赏析】

李白,白发三千丈 第一篇_l李白诗词鉴赏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此诗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渲染边地苦寒 。“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已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可想而知其严寒。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 ,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同时 ,“无花”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 ”。“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言外之意指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花明柳暗乃春天的象征 ,“无花”兼无柳 ,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五六句紧承前意,突出军旅生活的紧张。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 ,军纪严肃可知 。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也不言而喻。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就可翻身上马,奋勇出击 。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 ,末二句却陡转。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 。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语气慷慨激昂,足以振起全篇。这结尾的雄劲有力 ,得益于前六句的反面烘托。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如此卓绝之精神 。

关山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首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明月从天山升起。天山虽不靠海,却有横亘在天山上的云海。诗人将人们印象中似乎只是在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奇而壮观 。接下去“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气势比前两句更为广阔。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却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显而易见了。

中间四句是再现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边地烽火不息,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后四句写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表情,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一定也是叹息不已 。

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 ,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它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客中行 李 白

蒲桃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行”原为乐府歌曲的一种。 开始两句都是描写一杯美酒。这是一杯蒲桃美酒,在酿造时特别加进郁金草去 ,此刻它便泛出阵阵特殊的醉香,酒的颜色也变成金黄发亮,在精致的玉碗中,它沉甸甸地如同一片闪闪的琥珀。这样的美酒 ,这样的酣饮显然并非对月独坐的小酌,而必然是一席盛宴,由此不难想见这场欢宴盛况。

前两句的铺阵既点出了主人的盛情相待,同时又为诗人的客中的兴感作了极好的铺垫。这在后两句的抒情中,被有力地揭示出来了。诗人醉眼中只有酒,后两句的抒情,也直接从酒生发。李白象是在回答主人的殷勤询问,他说 :“很好了,再不要什么了,只要你能让我这作客的喝个痛快,喝他个一醉方休,我就把你这里当做我的家,忘记自己是身在他乡啦 !”话是说得不拘礼节,甚而使人感到未免粗野,然而它真率,没有丝毫惺惺作态,它亲切动人,诗人豪爽狂放的性格与形象跃然纸上。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的首二句不仅仅是对宣城地理环境的客观描写,其中也包含有诗人对寓居之地的深厚的感情。在送友人的特定时刻提起,还应当包含有对彼此在山青水秀的这座名城共处过的一段难忘时光的留恋。从全诗看,诗人是与友人骑马同行,出城来到郊外,青山白水都是眼前所见景色。但诗人将这番景色铸成工致的联语(青山——白水,北郭——东城),又产生了一种深长的意味。山依着城,水恋着城;水毕竟要流去,青山却依然留驻,这难道不正是一种依依惜别之情的象征?

于是,水到渠成地引出第二联的惜别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此地作别,是直叙眼前正在发生的事 ,而“一”字的嵌入,加强了感慨唱叹之情,使诗句顿生神采。而孤蓬,在诗歌中都是飘泊游子的象征,但“孤”字更强调分离、离群的意义。加之友人此行前路迢远(“万里征”),惜别之情岂不沉重 ,复杂的离绪,全含在唱叹的声情和蕴藉的意象中。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似乎前两句嗟叹犹嫌未足,诗人又推出一组惜别的意象。“浮云”、“落日 ”和“孤蓬”一样,都是送别诗常用的诗歌语汇。李白将“浮云”、“落日”分配给“游子意”、“故人情” ,实际上则是互文的修辞法。浮云出岫,日薄西山,也许就是分手时的光景,但诗人已经将情移入 ,使景色成为依依难舍,而又无可如何的象征。不必明言“游子意 ”究竟是何意,“故人情”究竟是何情,离情愁肠已结于读者心间。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人只写送、别双方挥手

致意,而集中描写本已长相厮伴的两匹坐骑临别前,相对长鸣。马尚如此有情 ,何况人呢。

李白《送友人》基本上是写景——抒情——再写景(象喻式)——再抒情,从“此地一为别”到 “挥手自兹去 ”,构成一个螺旋式推进的结构,颇有回肠荡气之感。诗人尽量避免直抒胸臆,反复运用山水云日等自然意象,来隐喻烘托别情,最后以班马长嘶作结,余韵深长。

秋浦歌 李 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是一首抒愤诗。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 ,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白发三千丈。白发哪能有三千丈长呢?李白咏庐山瀑布为“ 飞流直下三千尺”,已是奇语不凡;而这里咏白发 ,竟说白发比庐山瀑布更长十倍,大胆夸张,非李白莫敢。

诗人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显然,诗人不是说白发真有三千丈长,而是说愁长;因为忧愁生白发,所以白发像有三千丈长一般。这样写,既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内在感受的真实性,又巧妙地赋予诗歌外在形象以更大的感染力。诗人连用了“不知”与“何处”两个词组成问句。但他似问非问,或明知故问 ,纯粹是借此抒发感慨而已。“秋霜”固然指白发 ,但另给人以萧瑟的感觉。诗人利用感觉的移借,用外部感觉表达其心理感受。使读者自然联想起诗人晚年的不幸际遇,便难免同生凄凉、寂寞之感了。

李白,白发三千丈 第二篇_三年级上学期考级古诗

三年级上学期考级古诗

【李白,白发三千丈】

李白,白发三千丈 第三篇_李白的魅力

李白的魅力

李白是我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我最喜欢读他的诗歌了。 李白一生游览过许多名胜古迹,留下的众多描写美好河山的华丽诗篇。“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表现了重峦叠嶂的天门山;“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体现了水天相接的长江风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庐山瀑布的壮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则道出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李白,白发三千丈】

李白的诗歌大部分是非常豪迈的,但是也有一部分表现了他深情的一面。“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让我们看到了他无尽的苦恼;“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和汪伦之间的真挚友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体现了李白对家乡的无限思念。 最让我崇拜的是他高尚的人格,面对权贵,他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对于连年征战,他说“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对于朋友,他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杜甫曾经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我爱李白的性格,爱他刚正不阿,坚持不懈;我爱李白的诗,爱他直抒胸臆、气势雄大;更爱他的精神,爱他独具魅力的品格

李白,白发三千丈 第四篇_秋浦歌--李白

秋浦歌

原文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赏析 这是一首抒愤诗。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李白,白发三千丈】

“白发三千丈。白发哪能有三千丈长呢?李白咏庐山瀑布为“飞流直下三千尺”,已是奇语不凡;而这里咏白发,竟说白发比庐山瀑布更长十倍,大胆夸张,非李白莫敢。

至于像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虽然看似无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白发三千丈”,其句可谓豪矣,奈无此理何?”),却完全符合诗人感情的真实。诗人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显然,诗人不是说白发真有三千丈长,而是说愁长;因为忧愁生白发,所以白发像有三千丈长一般。这样写,既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内在感受的真实性,又巧妙地赋予诗歌外在形象以更大的感染力。这样的夸张不但不虚妄,而且很有分寸;正如刘勰《文心雕龙〃夸饰篇》所说:“使夸而有节,饰而不诬,亦可谓之懿也。”

如果说首两句劈空而来,显得有点突兀,那么末两句索性明言。它说明诗人在照镜时,看到满头白发繁若秋霜,遂禁不住感喟万分。诗人连用了“不知”与“何处”两个词组成问句。但他似问非问,或明知故问,纯粹是借此抒发感慨而已。“秋霜”固然指白发,但另给人以萧瑟的感觉。诗人利用感觉的移借,用外部感觉表达其心理感受。使读者自然联想起诗人晚年的不幸际遇,便难免同生凄凉、寂寞之感了。

李白,白发三千丈 第五篇_李白诗歌语言的数字夸张艺术

龙源期刊网 .cn

李白诗歌语言的数字夸张艺术

作者:马海涛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4年第09期

摘 要:在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中,夸张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浪漫主义诗歌不可缺少的元素。因此,重点对李白诗歌的数字夸张这个方面进行大量的论述,来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李白诗歌;数字夸张;浪漫主义

我们在李白的诗歌中会发现许多数字,这些数字与诗人的诗歌相融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多诗歌就是应用了数字,才产生了奇特的艺术效果,使读者感到诗人李白一份忧伤,一份浪漫,一份豪情,对这些简单的数字而言,既没有生动形象,也不能表达诗人的感情,但经过诗人妙笔一点,却能创造出各种美妙的艺术感染力,所以,这些不起眼的数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诗人李白在很多作品中应用数字夸张这种手法,下面就让我们仔细来欣赏李白诗歌的数字夸张。

一、诗人善于用夸张的数字来抒发人生愁苦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这首诗中,就“三千丈”来说,人的头发哪有那么长,这不是胡说八道吗?有“三尺长”已是长发,而“三千丈”则更不可思议了。从日常生活看,这个“三千丈”违背常理,在现实生活中绝无可能,但却很传神地烘托了“愁”字,写出了诗人对明镜见白发的复杂心情,人内心的愁苦是无法衡量的,对人对事的愁苦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诗人用高度夸张的数字“三千丈”来形容愁,突出诗人内心“愁”,可见诗人在写诗时付诸了自己的内心世界,用不可能出现的事情形象地刻画了诗人的内心世界。“白发三千丈”既表现出李白“愁”的情绪,又表现出“愁”的程度,借助有形的长发,而突出内心无穷的忧愁,叫人回味无穷。“三千丈”直落眼前,逼真形象,让人不觉得夸张,其原因在于写出了心理感受,语句夸张,感觉却非常逼真。

二、诗人善于用夸张的数字来描写自然风光.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诗中用“四万八千丈”离奇的数字进行夸张,以此用五岳、赤诚、天台来烘托天姥之高。诗人没有丈量过天台山的高度,不知道它具体有多高,而是用“四万八千丈”来描述,但这么高的山跟天姥山一比,却又微不足道,以此烘托天姥山的磅礴气势和参天高度。

每当人们欣赏高山瀑布之际,不禁会想到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诗人丰富的想象和那巧妙的数字夸张,真是想他人所不能想,写他人不敢写呀!“飞流直下”是实写,包含了瀑布的流速、流量和流向,同时又极力向人们展示了瀑布的无穷动态,一

李白,白发三千丈 第六篇_李白诗解

追寻李白(二)

1、《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全诗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1)发:启程。朝:早晨。

(2)白帝:白帝城。

(3)辞:告别。

(4)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5)还:归;返回。

(6)猿:猿猴。

(7)啼:鸣、叫。

(8)住:停息。

(9)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2]

译文:

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

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4]

2、《夜宿山寺》这首诗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抒发和表达了诗人向往神仙般生活的追求。

1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注释

⑴宿:住,过夜。

⑵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危:高。

⑶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⑷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语:说话。恐:恐怕。惊:惊吓。

【译文】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恐怕(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1]

3、《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早年的作品。李白早年曾在戴天山中的大明寺读书。一次去拜访山中一位道士,却没有见到他,便写下了这首景美情深的五言律诗。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释

【戴天山】 四川昌隆县北五十里

【不遇】 没有遇到

【吠】 狗叫

【带露浓】 挂满了露珠

【树深】 树丛深处

【霭】 云气

2

【倚】 靠

译文

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桃花带露,浓艳耀目。在林间常见到小鹿,到溪边时,已是正午,却听不到钟声。来到道院前可道士不在,只见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人不知去了哪里,吾焦急地倚松两三松。

4、《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厌:满足。

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2]

3

5、《秋浦歌》,作者李白,是一首抒愤诗。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李白,白发三千丈】

秋浦歌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简析]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译文

我头上的白发长到三千丈!只因我心中的愁绪也这样长。对着明亮的镜子,我的头发白得象秋霜。我真不知道哪里弄来这模样!

6、 沙丘城下寄杜甫 唐·李白

我来何竟事? 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 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 齐歌空腹情。 思君若汶水, 浩荡寄南征。

4

注释

(1)高卧:这里指闲居。

(2)日夕:朝暮,从早到晚。

译文

究竟是为了什么原因,使我来到了这个地方?使我尝尽了孤独乏味的闲居生活。自从你离开之后,每日每夜陪伴我的,只有那老树,以及萧瑟的秋风吹叶动之声。本想借酒消愁,怎奈鲁酒太薄,不能醉人;本想借歌解忧,怎奈齐歌虽艳,却听之无绪。我对你的思念之情正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追随着你一同南去。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746年(即天宝四年,一说作于天宝五年)秋。744年(天宝三年)春,李白离长安,开始漫游。在洛阳,遇见了已经33岁,却仍未进入仕途的杜甫,二人同游。同年秋,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在梁园(河南商丘)相会,并同游孟诸(山东单县)、齐州(济南)等地。分手后,李白到齐州紫极宫请高如贵天师授道箓,正式履行仪式入了道籍。杜甫寻找道师未遇。第二年秋,两人又在东鲁会面。他们情投意合,亲密到“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白同寻范十隐居》)的地步。不久两人分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也东游吴越。此后便再未会面。

7、《上李邕》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此篇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划与颂扬,表达自己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

上 李 邕 唐·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释

5

李白,白发三千丈 第七篇_古诗赏析——走进李白 教案

古诗赏析——走进李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2、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3、巩固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围绕“夸张想象”这一核心去通读三首诗,寻出“夸张想象”的情感内涵、找出“夸张想象”的意象设置、悟出“夸张想象”的手法运用,对世俗的看破与俯视。【李白,白发三千丈】

2、反复诵读三首诗,理清李白诗歌中的情感脉络,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魅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难点 : 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安排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堂诗歌赏析课。我们中国是诗的国度,在诗歌王国的灿烂天空里,出现了许多伟大杰出的诗人,你知道谁?能诵诵他的诗吗? 生背诵古诗。教师评价:

2、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今天,让我们走近诗歌王国中最亮的那颗星——李白。出示题目。

二、了解李白。

1、你了解李白吗?学生汇报。

师:他一身的才学,称为诗仙,除了诗仙,还称他是什么仙? 他又是酒仙,集诗仙和酒仙于一体,简称李白是仙。板书:李白是仙

2、让我们看看杜甫的诗歌,(出示《饮中八仙》前四句)就是赞美李白的,师诵读,学生齐读。

3、教师讲述故事

诗仙李白的诗,跟常人有什么不同呢?现在,我们就走进李白的诗篇。

三、走近李白。

(一)

《望庐山瀑布》

2、齐诵。

3、老师只看到过白色的云烟,从没有看到过紫色的云雾?但在李白的眼里为什么是紫色的呢?

学生交流:喝醉了;光线的折射;紫色是华贵的;朝霞的折射等等。

4、师:这紫色的云烟升啊升啊,升到了哪里?

师:这种景象你见过吗?这样的景象只有诗仙看到,这是仙境那。板书:宛如仙境

指导朗读:要读出虚无飘渺的感觉

5、虚无缥缈的、如梦如幻的浪漫仙景,这就是李白的风格,再看下名几句, 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出李白诗篇的与众不同呢?你认为哪里写的好呢?

6、"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什么呢?

他把庐山的瀑布比作银河,一般的人是做不到的。银河,在天上,落到了人间?你能想到吗?你想不到,我也想不到,这是怎样的想象(板书:想象)是一般人想不到的,只有谁想到了?

如果要在“想象”前加上两个字,李白的诗,是怎样的想象?(超凡)板书: 有超凡的想象,这才是诗仙的诗呀!你认为还有什么地方好?

7、遥看瀑布挂前川好在哪儿?

“挂”,一般人想不到用“挂”来写瀑布。把瀑布挂在悬崖峭壁上,这也是李白作为诗仙的一个奇妙想象,把瀑布挂起来,又是超凡的。

8、“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句李白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是夸张,(板书:夸张)又是怎样的夸张呢?你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

特别极其极度 (板书极度)

9、师:李白的诗歌把我们带进了奇妙的空间,不是一般的夸张,而是极度的夸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什么叫诗仙?写的就是“宛如仙境”,诗歌当中是“超凡想象”,夸张是“极度夸张”,这就是诗仙!谁再来读读。

生朗诵。

10、对比升华

诗仙的诗确实不同凡响,后人也想吟诵几句赞美庐山,但想到李白的诗歌,都不敢再写诗歌,怕被别人耻笑,自己没有了颜面。但到了唐代后期,有位诗人徐凝来到庐山,看到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他不管李白曾经写下的诗歌,情不自禁地也

写了一首赞美庐山的诗歌。(出示徐凝《庐山瀑布》)

师生读诗。

李白将瀑布比作天上的银河落到了人间,把瀑布说成了“飞流直下三千尺”,想想徐凝把瀑布比作什么?

师:你们喜欢谁的呢?

师:李白的诗歌给人内在的气势,充满浪漫的瑰丽。而徐凝的诗歌太写实了。 把银河瀑布联系在一起,

这样神奇的想象是一般人想不到!宋代有一位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诗人苏轼,有一次也到庐山去游玩,看到庐山的美景,也想吟诗一首,但一想到李白的诗就不敢作了。陪他游览的和尚说:“唐朝还有一位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苏东坡说:“我听都没听过,拿来我看看!”他看了一眼那首诗,鼻子里哼了一声:“拿笔来!”提笔写下了这首《戏徐凝瀑布诗》。

(出示) 上帝派遣银河从天上垂落到人间,从古以来,只有李白从天上被贬到人间,他是天上的仙人被贬到人间,才写出这样绝妙的辞章。

苏东坡把徐凝的是说成什么?

“恶诗”

为什么苏东坡折磨不喜欢徐凝的诗呢?因为苏轼也像李白那样,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所以他喜欢浪漫,不喜欢写实的诗。

这是诗歌史上一段非常美妙的佳话。李白,后人称李白为诗仙。从一首诗中,我们是不能看出他的风格的,下面我们再来看几首。 (二)《夜宿山寺》

`

出示,谁来吟一吟?评价,我们读

诗时要根据诗人所写的环境、心情,这首诗是李白在深夜写的,当时应该非常宁静,李白就融合在在这种宁静的夜色中,仿佛是他一个人的世界。我们要读慢一点、缓一点、悠扬一点。

李白的浪漫主义在这首诗中也有体现,大家找一找。

“手可摘星辰,恐惊天上人”,星辰就是天上的星星,天上人究竟是天上的神仙,他在写诗的时候,不是写现实,而是写的朦朦胧胧,宛如仙境。

你的手摘过什么?

只有诗仙李白才能想到他的收可以摘星星。诗仙“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就好像他的身边就是神仙,他已经到了仙境里。这就叫诗仙,我们再来一起读读。 (三)《秋浦歌》

1、李白的诗就是宛如仙境,就是具有超凡的想象,又极度夸张,一伸手就能摘下天上的星星,我们再来看一首。

2、出示:白发三千丈……,指名诵一诵。及时评点。

3、你觉得这首诗说的是哪一个字?(愁)

你从哪里来看到李白的愁呢?他内心的愁怎么就让我们看到了呢?他是怎样写的?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三千丈是个很夸张的句子,这首是晚年

做的,那个时候的他一定有许多的忧愁,于是就写了头上的白发特别的白。

头发花白了,“白发三千丈”原来是因为内心的忧愁,白发像这么长,对着镜子照一照,不知道明亮的镜子里,什么时候我的满头青丝变成了满头白发?

夸张,让人从夸张里回到现实。这首诗是李白晚年作的,因为受到了小人的排挤,虽然他很想报国,但皇上去不重用他,所以他很伤感。

白发是因愁而生,所以李白的愁很长。

即使是诗仙,也有忧愁,但诗仙的愁不像我们常人的愁,写的悲悲切切、凄凄惨惨,诗仙的愁写得那么豪放、那么夸张、那么洒脱、那么飘逸,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你看都过谁有白发三千丈?只有谁能看到?

因为他是——诗仙

(四)讲述李白的故事。

只有仙人的眼中,才能有那么长的白发,李白作为一位诗仙、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九百多首诗。在他的身上,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教师边讲故事,出示四句诗,边解释诗意。

他的高傲,不屑一顾尽显其中。所以,李白是仙,李白是仙。你喜欢李白吗?喜欢他的什么?

李白是酒仙,李白是诗仙,李白是仙,李白是一座高山,请同学们下来收集更多李白的诗,更加的了解他,喜欢他,喜欢中华五千年的文化。

板书设计:

恍若仙境

李白诗仙 极度夸张

奇妙想象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tssc/492167/

推荐访问:秋浦歌李白白发三千 白发三千丈图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