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诗宋词 > 诗词赏析 > 泣园春雪长沙教案

泣园春雪长沙教案

时间:2018-10-10   来源:诗词赏析   点击:

【www.gbppp.com--诗词赏析】

泣园春雪长沙教案 第一篇_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全词,体味作者豪迈雄浑的情怀。

2、学习作者通过雄浑阔大的秋景,表达以天下为己任、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3、学会感知诗词大意一般步骤。 4、积累借景抒情、设问手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体味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 字数。所以“写词”一般不不叫“写词”,叫“填词”,按照规定的句数、字数来填写,还得按照平仄要求写。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关系,不能以词牌名来理解词的思想感情。一般情况下,词没有题目,随着创作的发展,便慢慢有了题目。如《沁园春·雪》。

(3)词类:词分小令、中调、长调(也叫“慢词”,就是长篇词)。58字内为小令, 59字到91字为中调, 91字以上的为长调。常见的词为中调,分为上下阙(也叫“片”)。

(4)词风:词作分为两大类,代表着不同的美感类型,就是——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作家分别是:豪放派——苏轼、辛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鉴赏借景抒情、设问手法。 教学方法

①朗诵法 ②合作探究法 ③提问法 ④多媒体呈现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学生背诵全诗,体味洋溢字里行间的革命豪情和昂扬斗志 二、作者、背景

1、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毛泽东诗词特点:胸怀→包蕴寰宇,气势→突兀磅礴,意境→深邃苍劲,景色→静中寓动,色彩明丽,场面→恢宏壮阔。

2、背景: 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毛泽东一九二五年二月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三、词的常识

1)词牌:词是特殊的诗体,句子长短不一,故有“长短句”之称,另有别名诗余、曲子词、曲子、乐府、乐章等。

(2)词题:词最初可和乐歌唱,后来与音乐渐渐脱离。词有词牌,表示音乐,与音乐脱离后,表示词的格式,规定着句数, 弃疾、陆游等;婉约派——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秦观等。毛泽东诗词应该归于——豪放派。

四、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注意诵读要求:咬准字音,读出重点) 2、 听范读,再次体味诗词感情

加点字均须重读,咬字要重而实,沉而扬,慢而缓!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怅.寥廓(chàng) 岁月稠(chóu)

峥嵘..(zhēng róng) 方遒.(qiú) 浪遏.

((è)飞舟 3、集体朗读,初步感知 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五、阅读鉴赏

(1)词的上片透过哪些意象,描绘出一幅怎样的图景?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万)山 ———— 红(遍)(山上)(远眺) (层)林 ————(尽)染

(漫)江 ———— 碧(透)(江中 ) (近观) (静态)

(百)舸 ————(争)流 鹰 ———— 击长空(天空)(仰视) 鱼 ———— 翔浅底(水底)(俯观)(动态) 明确:通过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由远及近,自上而下,动静结合。

(2)“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的大意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寥廓”:指宇宙的辽阔无边;

“谁主沉浮”:谁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谁来主宰你消长兴衰的命运呢?

1

这一问,即使询问大自然的盛衰枯荣应该由谁来主宰,也是面对山河破败,民生凋敝的现状询问,谁才是社会历史的主宰?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显示了青年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敢于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气概。

六、课外延伸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傍晚。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

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四、品味生动传神的用字 “万”写出山之多;

“遍”描写了红枫满山的景色; “漫”写出了湘江水的溢满之状; “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染”这个动词化动态为静态,写出“万山”好像被红枫染过一样;

“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简析:勾勒了一幅萧瑟荒凉的乡村秋晚图,抒写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孤寂无依和思念故乡的悲凉愁苦心情。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面对如此壮丽的湘江秋景,词人豪迈地提出了“谁主沉浮”的疑问,那么词中有答案吗?我们一起来赏析下片。

二、分析鉴赏

1、朗读下片,整体把握内容 回忆往昔岁月,展现革命豪情。

2、下片塑造了一群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作者何种情怀? (1)塑造了一群怎样的人物形象? “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敢于斗争。 明确:塑造了一群朝气蓬勃、奋发有为(敢以天下为己任、振兴中华)的革命青年。

(2)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描述的是一幅奋勇前进,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中流击水图)诗人和战友当年在湘江游泳,大家昂扬激越,富有气势,激起的 浪花挡住了江面上行驶的大船。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到中流击水”实际预示这些年轻人必是革命狂澜的掀起者,写尽豪情壮志。

(3)下片以“少年同学”回答了上片提出的问题“谁主沉浮”,一问一答构成设问,让读者明确感受出一群朝气蓬勃、奋发有为(敢以天下为己任、振兴中华)的革命青年就是改造世界的主宰。 三、归纳主题

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

的强劲有力;

“翔”(不用“游”),蓝天白云倒映在碧水中,描绘出鱼儿就像在天空一样,自由自在。

五、作业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碛砂唐诗》云:“一倍笔墨便写出十倍精彩。”秋风无形,何以“见”得?请谈谈你的理解。(5分)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请鉴赏诗的三四句。(6分)

答案:

1、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1分)秋风无形,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一样,秋风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2分)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凄凉摇落之景,生羁旅、凄寂、思乡之情。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2分)

2、 三、四两句突出心理和细节描写——“复恐”,“又开封”。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和“匆匆”。 “复恐”二字 ,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似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 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作品寓情于事,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而又高于生活,这正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分析各3分)

教学反思:

2

泣园春雪长沙教案 第二篇_泌园春_长沙_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2. 教学重点/难点

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板书:题目、作者)

二、写作背景

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三、关于词牌

词牌是“沁园春:,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

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

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四、整体感知,诵读鉴赏。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泽东,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1.师范读,正音。

舸 寥廓 峥嵘 遒 遏

找一个学生读,师点评。(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

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师点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 看 怅 问 携 忆 记(板书)

通过朗读全词咱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五、具体分析鉴赏

1.鉴赏前三句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现在咱们就来具体欣赏一下。

词人通过一个”看“字,以视野所见来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统领的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现在咱们来齐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师点评。

(1)提问: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2)具体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

明确: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翔:

”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

明确: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精确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了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景象。这句也是一个哲理性的概括。比较:竞:竞争,竞赛。竟:出乎人意料。(板书:竞、竟)

(3)思考: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又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眺、近观、仰望、俯视。

思考:这一处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颜色的对比(红、碧),和动作的对比(击、翔),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小结: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

(4)比较鉴赏

①天净沙 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湘江秋景图

《天净沙 秋思》:萧索寂寥,苍茫凄迷,是”秋思之祖“.表达了悲伤孤独,游子思念故乡的感情。

湘江秋景图:绚丽多姿,充满生机。表达了开朗昂扬、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品读上片后三句。

(1)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六、课堂小结

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毛泽东却抛却了这种哀伤叹息的悲哀之态,以生动地描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境界。

课后习题

1、背诵。

2、完成课后习题。

泣园春雪长沙教案 第三篇_《沁园春.长沙》教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品味意象,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预习导学一、 背景知识 1.写作背景:《沁园春 雪》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2.走进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逝世。中国人民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其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选》《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3.毛泽东名句集萃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清平乐•会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沁园春•雪》)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和柳亚子先生》)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到韶山》)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浪淘沙•北戴河》)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菩萨蛮•大柏地》)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

4.有关文学知识介绍 1)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2)词牌:又称词调。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3)词的分类: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4)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5)“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有人咏其事,词牌“沁园春”,由此得名。 “长沙”是题目。

6)关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A “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枯藤、老树”等11个意象,“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是它们在作品上被诗人的情感“剪辑”在一起时,就表现出衰败 凄凉 孤寂的氛围。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B “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情景)关系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的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孤独冷寂等等。 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基础知识积累 1.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沁( )园春 橘( )子 漫()江 百舸( )争流 怅寥廓( ) 岁月稠( ) 峥嵘)方遒

()浪遏)飞舟 万户侯( ) 答案:qìn jú màn ɡě chàng liáo kuò chóu zhēng róng qiú â hóu

2.多音字 ( )中流 ( )曾祖父 ( )干劲 ( )中肯 ( )曾经 ( )劲敌 ( )空洞 ( )看望 ( )年度 ( )空白 ( )看守 ( )揣度

答案:zhōng/zhòng zēng/cãng jin/jing kōng/kòng kàn/kān dù/duó 3.根据拼音写汉字。

màn( )山遍野 无比 chóu( )怅 jiã( )石 qìn( )人心脾 轻歌màn( )舞 未雨chóu( )缪 jì( )子 分mì( )物 wàn藤( ) 一chóu ( )莫展 â( )止 bì( )阳县 答案:(1)漫 曼 蔓 (2)惆 绸 筹 (3)碣 偈 遏 (4)沁 泌 泌

4.辨词填空。 (1)寥廓•辽阔 ( )的天空 ( )的山川 (2)峥嵘•狰狞 ( )岁月 面目( ) (3)激扬•激昂 ( )士气 群情( ) (4)意气•义气 ( )风发 讲究( ) (5)独立•独力 ( )经

营 经济( ) 答案:(1)寥廓、辽阔(2)峥嵘、狰狞(3)激扬、激昂(4)意气、义气(5)独力、独立解析:

(1)“寥廓”和“辽阔”都是形容词。“寥廓”的意思是高远空旷,侧重于立体的范围。如:视野寥廓、寥廓的天空。 “辽阔”的意思是辽远广阔、宽广空旷,侧重于指平面的范围。如:辽阔的土地、辽阔的山川、幅员辽阔。 (2)“峥嵘”和“狰狞”都是形容词。“峥嵘”的意思是:①高峻。如:山势峥嵘。②比喻才气、品格等超出寻常,不平凡。如:头角峥嵘、峥嵘岁月。 “狰狞”的意思是面目凶恶。如:面目狰狞。 (3)“激扬”可作动词,也可作形容词,意思是:①激浊扬清。如:激扬文字。②激动昂扬。如:激扬地欢呼。③激励,使振作起来。如:激扬士气。“激昂”则只可作形容词,意思是:(情绪、语调等)激动昂扬。如:群情激昂。

(4)“意气”指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例如:意气风发、意气相投。“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究义气。 (5)“独立”指①不依靠别人②单独地站立。如经济独立、独立寒秋。“独力”侧重于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某项任务等。如独力经营。

5.根据词语的意思写出词语。 (1)高远空旷。文中指宇宙的广阔。( ) (2)旷远迷茫。( ) (3)比喻起落或盛衰消长。文中指盛衰。 ( ) (4)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 (5)不平凡,不平常( ) (6)风采才华正盛。( ) 答案:(1)寥廓 (2)苍茫 (3)沉浮 (4)激扬 (5)峥嵘(6)风华正茂

6.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B.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答案:D.(A看/万山/红遍,B、今日/得/宽馀,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7.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 )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和拟人。 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对偶和借喻。 答案:

B.(A、“万户侯”与“大军阀”等是同类事物,不能形成比喻。C.是疑问句和拟人。D、“长沙水”、“武昌鱼”是借代) 8.文常填空 1)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答案:D

2)词的流派分 派和 派。苏轼和辛弃疾属 派。柳永、秦观、李清照等属 派。答案豪放派婉约派 豪放派 婉约派

3)找一下,词中“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诗人通过描写山、林、江水、江上的船、鹰、鱼等意象,勾勒出一幅生机蓬勃、境界宏大、情意深长的秋景图;诗人借秋景图暗喻与赞美了工农运动将蓬勃兴起的形势,寄寓了自己热烈、乐观、奋斗的情怀。

三、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全词写作思路:

1.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给几幅图画加小标题 答案: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2.词的上阕写了什么?下阕写了什么?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案: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 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

3.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________作用。

答案:《命运交响曲》因为这首曲子充满着与命运抗争的豪情与力量,这与本词的意境情感相类似。

4.让你给这首词配乐朗诵,你会选择哪一首曲目?说说理由。 答案:承上启下的过渡

合作探究 1.上阕中作者描绘湘江秋景图是由哪个字领起的?试分析该字的作用及整个句子的作用。

答案: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2.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情调悲凉低沉,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答案: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3.面对美丽壮观的湘江寒秋图,作者想到了什么? 答案:想到了国家命运和革命未来,提出了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暗示了了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决心救国

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豪情壮志。

4.“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诗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上阕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往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5.“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的大意是什么?用此句结尾有何作用?

答案:“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6.结合诗句试分析全诗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答案: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片的抒情乐章。下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7.认真想想,这首词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 答案: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8.咀嚼语言: 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他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毛泽东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独立”能否改成“站立” “直立”答案:(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坦荡从容,显示了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案:(拟人手法。“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3)“击”改成“飞”好吗?

4)有人认为“翔”改成“游”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你的看法呢? 答案:(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样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品味诗词,通过分析和鉴赏,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掌握词中涉及到的一些词语、典故、神话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3,领会本诗,弄清思路,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 4,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单元说明:

作为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开始,本单元选编了一些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最难把握的。诗以抒情为本,情感的抒发往往比较含蓄、隐晦,所以,诗歌鉴赏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鉴赏诗歌有多种方法,比如,①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②要知人论世,注意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背景与内容又不必机械地一一对应;③要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和技巧,等等。 二,文学常识: 1,词:词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的特点是长短句,长的长达十一字,短的短得仅一字,因此又称为“长短句”。 2,根据篇幅大小,词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慢词(91字以上);根据段落多少,词可分为双调、三叠、四叠等;根据词的章法,词可分为开头、过片、结尾。 3,双调的词分为上下两阕/片,上阕的起始为开头,下阕的首句为过片,下阕的最后为结尾。 4,词牌:是词的格式名称,其段数、句数、韵律、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早期的词典一般只有词牌而没有词题,到了宋代,作者为了表明词作的意思,常在

词牌之下,另外加上词题,或者加上小序。 5,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她有个园林叫沁水公主园,该园林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因此而得名。

三,导入: 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 雪》中已经感受到毛主席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我们一起来品位这首词的语言,领会诗歌的意境,同时感受毛主席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柳亚子赠毛主席的诗句:“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古典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毛主席就是一位诗词的爱好者。古典诗词的文化甘露,浸润、哺育了毛泽东这位诗风雄奇的伟大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伟大篇章中的一篇----《沁园春 长沙》。

四,朗读课文: 1,纠正读音: 沁(qinˋ) 舸(geˇ) 怅( changˋ) 廖(liaoˊ)廓(kuoˋ) 携(xieˊ) 峥(zhengˉ)嵘(rongˊ) 稠(chouˊ) 逎(qiuˊ) 遏(eˋ)

2,断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找韵脚:秋、头、由、浮、游、稠、遒、侯、舟。 五,写作背景: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进行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10月,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湖南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生机昂然而绚丽多彩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联想到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和革命前景,心中诗潮如涌,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六,讲解课文: (一),上阙:秋景,绚丽多彩,充满生机,写景提出“谁主沉浮?”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起句)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为了表达的需要,语序往往倒装,而且常常省略一些成分,需要我们诗意组合起来。这里就是一个倒装句加省略句。恢复成原样应该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大意是:在深秋时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这是一幅“独立寒秋图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写出了作者虽身处险境却毫无畏惧,坦荡从容的精神风貌。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铺叙)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 这是一幅“湘江秋景图”,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结合,动静交错,对照鲜明,总分有序。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远眺(群山远景)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近观(江中近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仰视(长空高景) 鹰击长空 俯瞰(水底低景) 鱼翔浅底 总写 万类霜天竞自由

对比:①颜色对比:万山红遍,漫江碧透;②动作对比: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字:①万:山之多;②遍:红之广;③尽:染之透;④漫:水之盛;⑤透:水之清;⑥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⑦击:飞之矫健;⑧翔:游之轻快;⑨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煞尾/小结) 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 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的真正主人呢? 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面对眼前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作者不禁联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主沉浮”在这里实指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这是上片写景的落脚点,也是全细的词眼。 词: ①廖廓:指宇宙的广阔;②苍茫:旷远迷茫;③主:主宰;④沉浮:这里指兴衰。 (二),下阙:抒情,意气风发,激昂慷慨,设问回答“谁住沉浮?”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过变/换头)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战友聚会、游赏,度过了一段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tssc/487701/

推荐访问:泣园春雪长沙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