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诗宋词 > 诗词赏析 > 李商隐的晚晴赏析

李商隐的晚晴赏析

时间:2018-10-05   来源:诗词赏析   点击:

【www.gbppp.com--诗词赏析】

李商隐的晚晴赏析 第一篇_李商隐《谒山》赏析

诗词包

江苏省海门中学 杨妙新

谒 山

李商隐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此诗题为“谒山”,当是诗人登高山望见水去云回日落之景象有感而作,妙在将一个古老的题材写得这样新奇浪漫,诗情画意。

第一句,描写现实。时光永是流逝,是个残酷的现实,所以古代善良的人们幻想用“长绳系日”来留住时光。 典出傅玄《九曲歌》:“岁暮景迈群光绝,安得长绳系白日?”可见古人也知道它只是一种天真幻想,怎么可能得到?所以诗人干脆用一个“乏”字,将长绳系日的梦想彻底否决了。

第二句,承上抒情。诗人登高山,见日落、水去、云回,触景生情。既然“系日无绳”,那么人们望见“水去云回”自然会生出不胜之“恨”。全句感情十分低沉,似乎已山穷水尽。

第三句,转出新境。天真的诗人忽发奇想,“欲就麻姑买沧海”,美丽天真好似一个童话。既然“逝者如斯”的时间之流,最后归于大海,那么这横无际涯的沧海自然便是时间的总汇;而我如果买下了沧海,不就占据了全部时间?占据了全部时间,那么自然不会有“水去云回”之恨、“系日乏绳”之憾了。那么向谁去“买”呢?诗人巧用《神仙传》作典。麻姑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女,她自称曾在短时间内三见沧海变为桑田。诗人因此认定沧海属于麻姑,并想到要向麻姑买下整个沧海。

第四句,又出奇境。 “买沧海”的生意能不能做成?诗人以“ 一杯春露冷如冰”,意味深长:浩淼无际的沧海不见了,只剩下了一杯冰冷的春露,或许一会儿,连这一杯春露也将消失不存了,对此神仙也无奈。诗人将沧桑巨变缩短为一瞬间,既是对时间流逝之快的极度夸张,又对宇宙万物变化迅速的极度夸张。一个“冷”字传达了光阴的无情,自然规律的无情和诗人绝望和无奈之情。

糖 多 令

刘 过

安远楼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糖多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不?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刘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南宋文学家。其爱国词篇,大多豪爽奔放,但此词却写得蕴藉含蓄,耐人咀嚼,既感慨时事,又抒写昔是今非和怀才不遇。

词前小序说明写作缘由。词的上片写重过南楼。南楼,即安远楼,建于淳熙十三年(1186 ),在武昌黄鹤山(即下片中提到的“黄鹤”)上,为游赏胜地。但此时重游,词人唯见满目凄怆。开篇“芦叶”“汀州”“寒沙”“浅流”等四个意象,传神写出居高临下登楼所见之秋天江边凄清败落之景,营造了一个富有悲剧色彩的特定环境,统摄全篇,奠定全词感情基调。 “二十年”一句叙事,时空交错,以虚间实,别起波澜,又暗寓感怀今昔。据考,二十年前,也就是安远楼落成不久,刘过离家赴试,却屡试不第。“柳下”三句,语义蕴藉。“未稳”二字,既写“系舟柳下”登临的迫切,又说仓促路过即将离去的匆匆。佳节当前却行色匆匆,为何如此无奈?又按下不表。

下片抒写情怀,层层转折。“黄鹤”三句设问,妙在能从虚处转身 。 “矶头”上着一“断”字,传达出断头割臂、残山剩水的凄凉意味,不堪游玩。“浑是新愁”,语义丰富,巧妙地点明题旨。本有旧愁,又添新愁,还达到“浑是”(全部是)的地步。此愁为何?一是他过去二十年,渴望以身许国,却“ 四举无成,十年不调”,功名无成。二是他在《忆鄂渚》诗中所云“书生岂无一策奇,叩阍击鼓天不知”,当时宰相韩侂胄冒进北伐,词人报国无门又忧心国事。卒章三句写“欲”买花载酒,想苦中求乐驱散心底之愁,然用“终不似”一转,告诉人们,佳节、鲜花、美酒皆易得,然而“少年”之豪兴已不再,这家国恨、身世愁更不是这些佳节花酒所能冲淡得了。如此结尾,既沉郁又浑成,令人读来有掏心挖肺之痛。

李商隐的晚晴赏析 第二篇_锦瑟李商隐赏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是李商隐极负盛名的一首诗,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然而它又是最难索解的一首诗。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感叹。有人把“锦瑟”猜想做一个女子的幻化,疑为令狐家的青衣;有人说是睹物思人,写给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dao亡诗;也有人认为中间四句诗可与瑟的适、怨、清、和四种声情相合,从而推断为描写音乐的咏物诗;而蒋勋认为是李商隐对于自己接近五十岁生日的一个描述。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体而言,以"悼亡"和"自伤"说者为多。

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典故,运用联想与想象,把李商隐运用典故、象征、意象的写作手法发挥到极致了。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无端,无缘无故,生来就如此。乐器,琴有三弦、五弦;筝有十三弦;而"瑟"却有五十弦。用这么多弦,来抒发情愁,该是多么哀伤。诗人以这个典故作为喻象,暗示诗人与众不同,天赋极高。别人只三弦、五弦,而诗人之瑟却有五十弦之多,是得天独厚之才。下一句,一弦一柱,追忆的是青春恋爱的年华。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忘记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此联二句,隐匿着美好虚缈的情境。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怨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一个"托"字,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诗人之托春心于锦瑟,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然达到一个高潮。

颈联借景生情,以“沧海月明”、“蓝田日暖”之景象来写“珠有泪”的悲哀与“玉生烟”的迷惘。神话里说,月满则珠圆,可是,月夜下的沧海明珠依然有泪,在茫茫无际的大海里,每一颗珍珠都是一个泪点,蓝田山中出产美玉,有玉之处烟霭蒙蒙,而人们只见山中的烟霭,不知玉在何处,美玉如同沧海遗珠一样无人赏识。他对此境一种复杂难言的怅惘之怀,溢于言表。

此联和上联共用了四个典故,呈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绪。庄生梦蝶,是人生的恍惚和迷惘;望帝春心,包含苦苦追寻的执著;沧海鲛泪,具有一种阔大的寂寥;蓝田日暖,传达了朦胧的惆怅。诗人的心灵向读者缓缓开启,华年的美好,生命的感触等皆融于其中,却只可意会不可言说。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尾联自问自答,点出此诗系追忆往昔所谓“此情”者,指的正是“晓梦”之痴迷、“春心” 之深挚、“珠泪”之哀伤与“玉烟”之迷惘,诗人回首看往年旧事,追忆往日情缘,但却只留下了现实的惆怅.苦涩哀痛。

李商隐的晚晴赏析 第三篇_李商隐《无题》赏析

李商隐《无题》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

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

由李白、杜甫的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说出唐朝有“小李杜”之称的是李商隐和杜牧,从而导入本课。

2、作家、作品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都是唐室宗亲,但因年代久远,家境已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终年四十六岁。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3、具体讲解:

学生自由朗读。读完课文后,独立思考理解。试用诗歌鉴赏方法。

4、检查初步感知和独立思考效果

准备课堂练习本,思考问题:

(1)“无题”有几种情况,你以为何种在鉴赏中更重要?

(2)从“丝”的注释看,该句用了什么修辞?

(3)三、四句一起表达了什么情感?

(4)解释“晓”的意义,注意“鬓”的音、义。

(5)“蓬山”是目的地,还是出发点?(注意句式倒装)

(6)“殷勤”意义(古今异义)

5、学生讨论、核对,检查自读习惯,反思学习方法。

6、选生讲,教师补充。

(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无题:《诗经》、乐府诗很多; 说无题,真正的“题”是什么?文章写的角度,前四句是„„,5、6句是„„,用了什么手法?与杜甫的什么句子最相似?)

7、请大家分组讨论:

(1) 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

(2) 如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3) 学过这首诗后,你对诗中的爱情是怎样看的?也可以谈谈你心目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 请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前发言。

8、赏析参考资料:

这首诗,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

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点出分手时的季节,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双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眷恋之深,但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可是,虽然相会无期,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所以,这两句,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

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

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三、四句写的是诗人自己,下两句就转到对方身上,想象着对方别后的可怜生活。当她早晨起来,照镜子的时候,也许觉得镜中人的秀发已经不同于往常,容颜憔悴了。分别后她独自一人,夜深难眠的时候,月色之下,吟诗坏人,该会感觉天上洒下的月光是多么的凄清和寒冷。与杜甫名句“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相似,去替对方设想。是对写法。“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

末两句表明诗人并未放弃。尽管蓬莱仙山,凡人进不去,但毕竟不遥远,我可以请求青鸟使者替我传递消息。虽然青鸟使者是幻象,但可以猜想:她并不遥远,只是强大的政治阻力拦在中间。不屈的意志,爱情的哀歌!

9、欣赏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感受意境。背诵全诗并要求会默写。

李商隐的晚晴赏析 第四篇_李商隐《嫦娥》诗赏析

李商隐《嫦娥》诗赏析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李商隐的晚晴赏析】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总有不少古代的诗歌在经历了许多岁月之后,因为形式上或其它一些方面的原因,让现在的人们不再能找到什么感觉,或者很难找到多少感觉,李商隐的这首《嫦娥》显然并不属于这一类。前人谈论此诗,大都以为嫦娥不过是个假借,诗人一定另外有所喻指,于是试图从嫦娥之外找出种种喻指,但很可能李商隐就是在写嫦娥,所以这找出来的种种喻指往往经不起严格的推敲。比如当代学者刘学锴便以为作者是借嫦娥之名实写曾与作者关系密切的某女性道士:

“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

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月夕》诗中以„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怀想某一女冠……”

但是他的论证是有问题的。

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把女性道士比作“月娥孀独”,但这并不等于此诗也必是如此,诗人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但也不等于此诗的“偷灵药”也一定是喻指学道求仙的女子。而在学道求仙之中的女子纵使会后悔,恐怕能够符合“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诗义的人应该也是很少的。至于《月夕》诗中的‘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虽然能够说是在怀想某一学道求仙的女子,但是也不能够就此推导出,此诗必然也是作者怀想某一学道求仙的女子。总之,这些证据远非充分。

而且我们从情理上推断,李商隐会想他当年爱恋现在仍然爱恋着的女子就这么总是后悔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显然不大可能,他可以在某一特别的时刻猜想那个他爱恋的女子在那一时刻一定是伤心的,和那时的他一样的或者差不多的伤怀,却不太可能愿意他所爱恋

的那个女子总是为了他为了什么就这么忧悒后悔着,一直这么忧悒后悔着,即使那位女子真的修炼成了仙人,有无数空闲的时间。不过,我们也得承认,这首诗确实非常可能包含了李商隐个人对他所爱恋的那位女性道士的情感,但这种情感是投射于这首诗的整体形象和整体意义之中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当然还有其他人提出的各种喻指之义,不过我个人觉得他们的观点与以上这个不少人都赞同的说法相比,要更加的不可靠,所以就不一一予以论证。

至于说李商隐就是在写嫦娥,还可以从这首诗的本身找到证据,那就是只有当这首诗确实就是在写嫦娥之时,这首诗的美才能达到它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程度,而只要你放弃一切先入为主的成见,仔细的阅读体味它,就很可能会发现这一点,一种单纯明丽而又深沉蕴藉的美。并且这首诗是以嫦娥为题,也就不大可能再暗指他当年爱恋的女子,因为从形式上来讲,这样做不是很好,像李商隐如此杰出的诗人应该不怎么可能这样做。

事实上已经有些研究者肯定了这一点,此诗就是在写嫦娥,而不是借嫦娥来写其他什么人。也正像他们还有其他一些研究者得出的结论那样,这首诗也是抒写了生命的一种孤寂之情。

像《嫦娥》这样的题目这样的内容,由早年曾学道并有过与女道士相爱之事后来又曾学佛而思致深远的李商隐来写,再也合适不过了。能学思力深刻的杜甫学得最好的在晚唐也就是李商隐了,而多元

的思想背景也使李商隐较他人视界更加开阔和清晰,更加能够逼近世界的某些真实,所以李商隐才把这首诗写得如此之美而且意蕴极其深远。

自然李商隐写这首诗时有他自己的用意和情绪在里面,不是那种相当客观全然站在旁观的立场的写法。李商隐在学道的时候,应该是相当认真虔诚的,所以那一时期有“自有仙才自不知,十年长梦采华芝”的诗句,而他后来对于仙道的人和事会想得更多更深长一些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本文试图这样解释这首诗:

诗的一开头是大概已经过去大半的长夜,主人公嫦娥应该是早已醒来了,外面天空中长河渐渐落去,接着晓星亦慢慢沉去。此时的嫦娥是孤独而寂寞的,因为生命总在某些时候无可回避地陷入孤独,而心情也总在某些时候无从抑止深深的寂寞。推想虽是已成为仙人的嫦娥一定也还是如此,也仍是无从摆脱这迄今为止可能所有生命仍然永远身负的宿命。这孤独和寂寞,在无边无尽的时空里无休无止的轮回,谁都无从摆脱,谁也无从超出,仿佛和世界上的生命一样地永远而无尽。此身既在,此情便长在,这是生命永远的怅望。只是在这让人的思绪易于沉入回忆的宁静的夜里,嫦娥都在想些什么呢?她一定是后悔她自己当初的盗食仙药了吧,虽然她从此可以成为这仙界月宫长生不老的仙子。她的寻求仙道长生难道是错了吗?所有对于生命永生的寻求,不仅是出于对生以及永生的渴望,也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死的恐惧,这几乎让所有生命无法克服的恐惧,它与生俱来,存在于生命内中的每一地域,一直到生命内里的最根本之处。这样看的话,

这寻求仙道的长生似乎也不能算是错。可是她离弃了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地方而寻找到的仙道的长生,怎么并非是像水和空气那样永恒的真正永生不逝的生命呢?为什么她总是觉得自己的许多生命已经和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地方一同逝去了呢?原来我们的某些生命也存在于那些曾经和我们一同的业已逝去的生命和事物里,所以我们这才会感觉到我们的那些生命也已经和他们其实同样无可挽回地逝去。原来一个个别人的生命在时间中的无限延续,有时只是对于死亡如此匮乏意义的胜利,“永恒是时间又不是时间”。原来真正的“生命的永生不

逝”,是要么没有、要么全部,可是这似乎又是根本不可能的。于是我们中有些人为了克服这生命的必然的损逝,在有些时候走上神秘主义的道路,但更多的时候更多的人们却总难免于这伤逝之苦。也是哲学家的现代诗人桑塔耶那写过这伤逝之苦,中国古代的诗人也写过它,所谓“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人生过处惟存悔?而总有一些悔,也许是永久的悔。也许当生命回首过往,总是难免深深的悔恨之情,因为这是一个充满了种种缺憾而且似乎永远无法弥补的人间世界。碧海青天,年复一年,夜复一夜,多少生命,无止无尽,却似乎也总免不了怅恨之情、追悔之意,因为这一世界对于生命来说,其实始终存有未能克服的根本性的巨大的困苦。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说,当人类对其自身和当下的处境采取一种认真的询问和反省的态度,询问便隐含着三重潜在的否定性:尚未认知,否定回答的永恒可能性,以及表达在肯定回答中的限制:“它是这样而不会是那样。”因此,这询问的态度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人被否定性所包围和渗透。而“正是在我们之外又在我们之中的

李商隐的晚晴赏析 第五篇_高一语文李商隐《锦瑟》赏析

脑不忘NO.1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应试班或1对1,免费试听、随时退费,按先后自选座位。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的《锦瑟》一诗的创作意旨历来众说纷纭,莫终一是。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悼念追怀亡妻之作,或以为是自伤身世、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待儿之笔。笔者认为,此诗之所以脍炙千古,一是它抒发了作者爱情、理想破灭后的极度哀伤,一是它潜蕴着哀伤之后的禅学顿悟。

李商隐(公元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早年的他有着“欲回天地”的政治雄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也有蔑视“古圣先贤”的进步思想,只可惜时运不济,他始为“牛党”令狐楚父子奖拔,后为接近“李党”的王茂元之女婿,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中二十年,仕途坎坷,横遭谗毁,如萍飘梗泛,升沉无定。正如崔珏《哭李商隐》所言“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无故地成为党争的牺牲品。

在个人生活方面,李商隐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据说,他早年曾苦恋过一个女道士,并且可能有其他的恋爱经历,但都没有结果;婚后,他与妻子感情极好,然而妻子又在他三十九岁时去世。因此,在他的心灵中,爱情带来的痛苦也是极深的。

政治上的失意潦倒,生活经历中爱而不得和得而复失的悲哀,使李商隐常被一种感伤抑郁的情绪纠结包裹。为排遣愁绪,原本对佛老倾情的李商隐与佛教的缘分更深。所谓“三年已来,丧失家道。平居忽忽不乐,始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这种感情基调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审美情趣,使得他的诗作内容更多取向内心体验,逐渐形成一种悲哀伤感、典丽精工、迷惘虚幻、抽象朦胧、禅悟自适的诗风。《锦瑟》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绘有锦缎般美丽花纹的瑟,据说原先有五十根弦,后改为二十五弦,声调悲凉。诗的开头作者不写他物,以“锦瑟”开题,以“无端”发问,而后以“思”引出对“华年”的叹息,看似刻意为之,实是自然而成。瑟的锦缎花纹,不就是自己的花样年华?瑟的悲凉声调,不就是自己的痛苦一生?华年已逝,如锦瑟有五十弦没有理由、无须解释,即使解释也无从说起,而锦瑟的一弦一柱弹出的一音一节,却不能不勾起作者对华年往事的追忆。叹年华盛景已逝,寓心中难言之悲,音繁绪乱,怅惘难奈,发为首句,感人至深。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中间四句各用一个典故。第三句用《庄子·齐物论》中庄生梦蝶的故事,庄生,即庄子,战国时哲学家,据说他曾梦见自己变成蝴蝶,逍遥自在地飞翔,醒后竟不辨己蝶。第四句用《华阳国志》中杜鹃啼血的故事,望帝,古代蜀国国君杜宇,国亡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每到春天便悲啼不止、直至出血。第五句用《博物志》里海中鲛人(神

第 1 页 共 3 页

试听:010-57126666、57107777、57108888、57259999官网:

话中的人鱼)泣泪成珠的故事。传说珍珠是由海里鲛人的眼泪变的。《新唐书·狄仁杰传》以“沧海遗珠”

比喻人才被埋没。第六句源自南北朝干宝《搜神记》。传说春秋时,吴王夫差的小女儿紫玉爱慕韩重,并想嫁给他,但没有成功,因此郁闷而死。韩重从外地游学回来,前往她的墓上哀悼。忽然紫玉现出原形,赠送明珠给韩重,并对他唱歌。韩重想抱住她,紫玉却像轻烟一般不见了。唐戴叔伦以“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形容可望而不可即的诗景(见司空图《与极浦书》)。四个典故,每个典故一个意象,潜蕴着作者对自己今生今世爱情、事业、理想、追求的痛苦反思。庄生晓梦迷蝴蝶,抱负成虚;望帝春心托杜鹃,理想幻灭。玲珑剔透的沧海明珠,本为稀世珍宝,如今却只是在明月映照之下,成盈盈之“珠泪”,独自被遗弃在沧海;自己追求的对象,如同蓝田日暖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佛经云:“一切诸相,即是非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又云“求不得苦”,“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深谙无常之理的诗人清楚地知道,锦瑟华年的一切,终将离己而去,替代它们的将是凄迷欲断的蝶梦,椎心泣血的鹃啼,寂寥映月的珠泪,随风而逝的玉烟„„果然,人生无常,疾如川驶。刹那间理想破灭、刹那间追求落空、刹那间欢爱如烟,刹那间青丝成雪。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追忆过去,尽管自己以一颗浸满血泪的真诚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之时却等闲而过;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然醒悟之时已风光不再。即使是当时已惘然无尽,又何况如今独自抚思。如泣如诉的悲剧式诘问,让诗人陷入“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的深深的思索与迷惑之中,从而大大增强了诗作的震撼力。

李商隐以其独特的感情体验,感悟到了色相俱空、有求皆苦、无常幻灭、求不得苦的佛教真谛。只是,诗人毕竟是血肉之躯,他明知追求幻灭,色相皆空,却仍然跳不出世俗的牢笼,仍然对理想、青春、爱情执着沉迷、热情讴歌、无比眷恋,走向了与佛学离情去欲、心不住境的相反的途径。也难怪在诗的结尾感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第 2 页 共 3 页

脑不忘NO.1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应试班或1对1,免费试听、随时退费,按先后自选座位。

第 3 页 共 3 页

李商隐的晚晴赏析 第六篇_李商隐诗歌解读赏析

李商隐诗歌解读赏析

一、背景

1、时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蹊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从祖父起迁居郑州萦阳.生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卒于唐玄宗大中十二年即公元858年,终年46岁.他的一生经历了晚唐的宪,穆,敬,文,武,宣宗六朝,主要活动时期大约在文,武,宣三朝,这一时期唐王朝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异常的尖锐激烈,李商隐所处的就是唐王朝在各种矛盾的交织与深化中走向没落的时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的著名诗句正象征性地显示了唐王朝无可挽回的没落趋势。李商隐的人生之舟就在这动荡迷乱的时代风浪中起伏沉沦。

2、家世

商隐本是唐王室同宗,他的祖先和唐高祖李渊的祖先都是汉李广的十六世孙凉武昭王李高的后裔,但他的先世并没有被编入属籍,得到唐王朝的承认,自然也享受不到和王室同宗一样的待遇。从曾祖父起,连续几代都是寡母孤儿,形影相吊。曾祖父李叔恒未到而立之年就溘然长逝。曾祖母独自抚育其子,而其子又因病早早辞世,她又担起抚育孤孙李嗣的重担。“后十年,夫人始以寿殁,诸孤且幼”。待李嗣得殿中侍御史衔后,又撇下妻子与李商隐兄弟,死于江南做幕之地。这一年,李商隐仅十岁。十岁的他与母亲扶柩回到郑州荥阳,“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姊文》),简直像个逃荒者。为了维持生计,母子只得“佣书贩舂”,艰难度日。这种接连三代孤寡的家世,失去家庭主要支柱后孤儿寡母所承受的负担以及经济上、心理上的极大压力,远比一般家庭持久而沉重。

不独如此,除了亲属三代孤寡的境遇,李商隐两位姐姐的命运也给了李商隐很大的影响。李商隐的一位姐姐可能未婚早逝。他的另一位姐姐嫁到裴家后,由于流露出对丈夫的不满,不久就被遣回娘家,十九岁即郁郁去世。这种累世孑遗、贫寒无依的家世,使他从小在心理上积淀了许多悲剧性因子,诸如对人情冷暖的特殊敏感、强烈的孤独感和对前途命运的忧伤等。“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这些写于早期的诗中,就已流露出一般青少年少有的感伤。

正是这种贫困的生活磨练出诗人坚强的性格,坚韧的毅力,激发起他发奋读书追求理想的决心。少年的商隐拜隐居在乡间的一位堂叔父为师,这位“处士叔”耿介的品格,广博的学识对商隐一生影响颇大。

3、仕途

西方有一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在李商隐身上,倒是命运决定了他的性格。举凡研究李商隐的著作,提到李商隐时,几乎无一例外认为他悱恻缠绵、内向敏感、伤感多情等等,但李商隐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性格?

家事的命途多舛自不待言,个人的事业前途也是一塌糊涂,这便是李商隐的大环境和小环境了。 “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16岁便因擅长古文而得名。十六岁以后就开始应举,走的是唐代士人都走的“温卷”的道路,他得到了当时的朝廷元老和骈文名家令狐楚的赏识,这位老人对商隐扶植奖掖,使商隐对他终生感怀不尽。然而初次应试,商隐落第了,这对出生寒门的青年商隐来说是沉重的一击,但他毕竟又是血气方刚的少年,他依然满怀信心。这时候他遇见了华州(今陕西华县)刺史崔戎,被招聘为幕僚,可惜岁月是那样无情,赴任不到几个月,崔戎便病故了。终于在开成二年(公元837)年,靠令狐陶的关系,商隐考中了进士。

几近十年,商隐才中举。从中举到入仕还有遥远的距离,而在长安求仕的十年中,商隐陷入牛李党争中成为可悲的牺牲品。商隐原来投身的令狐父子是牛党,中举之后商隐得到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赏识,并娶王之女为妻,而王茂元却是李党的中坚人物,当时两党斗争正激烈,商隐的这种行为必然受到牛党的攻击,后来宣宗即位又重用牛党官员,商隐自然又受排挤,十年京师应举十年京师求仕,商隐以整整二十年的青春年华苦苦奋斗,最终还是未能在京都找到栖身之地,从此又开始了他远赴南国天涯漂泊的幕府生涯,总共十居幕府,地域遍及东西南北、中原边疆,长期过着辗转漂泊、寄人篱下、与家人远离的生活,使他

时时有命运不由自主和天涯羁泊、孤单寂寞之感。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冬天,另一位赏识商隐的卢弘去世,接踵而来,他的妻子王氏也病逝,接连的沉重打击,将诗人置于死地,从此他陷入了真正的绝望,开始沉浸于佛教,大中十年(公元858年),商隐病逝享年仅46岁。

4、爱情

曾经深爱过的人,不能不提李商隐;曾经在情场上失意过,也不可能不提李商隐。从1100多年前的李商隐后,似乎所有与爱有关的话题,无论得意失意,言必引李商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创造了一个关于爱情的“诗国”,在这里,他似乎把人间的至爱、把所有人对爱的感受一网打尽了。以致其后的一千多年间,热恋着的人们会想起李商隐的诗,为爱而沉沦着的人们也会以李商隐的诗自怜自伤。客观而言,李商隐是一个高举爱的大旗的人,他也是一个张扬个人主义的人,他的一生似乎都在追寻着爱的理想,为爱而生为爱而死。但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禁欲主义的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李商隐屡屡被误读、被曲解,以致在很长时间都被打入“冷宫”。

(1)宋华阳

“李商隐在他那个时代是被误解的人,尤其是感情上!”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员和洪范先生说。按照和先生的考证,李商隐的感情生活有三个阶段:与女道士的恋爱仙梦;与柳枝姑娘的难圆情缘;与“元史夫人”的生死爱情。“那该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和洪范先生说,“你想想,当时李商隐和宋华阳一个东山、一个西山,两个人相会一次要到两山之间一个叫玉溪的山谷,中间要各自走四公里的山路,全不顾狼虫虎豹,如果没有深刻的感情,他们不会这样做!”

两个人的恋情,最终以一个人怀孕被遣回长安,一个人被逐出山门而告终。

据南京大学钟来茵教授考证,义山23岁于河南玉阳山东峰学道。而玉阳山西峰的灵都观里,有一位姓宋的女道士,她本是侍奉公主的宫女,后随公主修道。宋姑娘年轻、聪明、美丽,因两峰之间的来往,很快就与义山双双坠入情网。当然,这种偷欢是不容于礼教和清规的。恋情曝光后,男的被逐下山,女的被遣返回宫。但真诚的相恋,往往终生难忘。李商隐晚年,宋华阳到西安,李商隐屡试不第,投在一个盐铁转运史手下当个小官,宋华阳知道后多次捎信,要与李商隐相逢。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正是“望帝春心托杜鹃”很好的脚注。华阳山的初恋,由于环境险恶,欢期幽会皆“来是空言去绝踪”(《无题》),来去飘忽,为欢短暂,并且随时有事情败露、劳燕分飞的危险。

恋爱中的义山,深知“盖人生奇福,常恐消受不得也”。在滞雨尤云之时,一方面会十万倍地珍惜欢娱之短暂;另一方面不由得会因为想到“永好”之无望,而怅然若失。这也是当时就会“惘然”而不必等数十年后“追忆”才会觉得“万缘皆空”的。不会有结果的恋情,换得的肯定是终生的哀怨。“赢得更深哭一场”,宛似杜鹃啼血。那么,是作为皇室后裔的李义山幻化成杜鹃呢,还是杜鹃幻化成了义山?欢会时的春宵一刻,轻怜蜜意;离别后的清夜孤灯、两厢思念,都让人如此迷惘。

这段生活给李商隐嗣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柳枝姑娘

如果说与宋华阳没有结果的爱情,给李商隐留下锥心的痛,直到晚年他还对这段恋情念念不忘。那么对于柳枝姑娘的爱恋与失之交臂,则让李商隐抱憾终身。

那一年,李商隐和一干人等上京赶考,宿在洛阳西郊,结果他遇上了柳枝姑娘,并与之相爱,但命运再次让李商隐与爱失之交臂。

柳枝姑娘的父亲是洛阳的一富商,在经商时遭遇风浪,翻船淹死了。柳枝有兄弟数人,但她的妈妈最喜欢这个女儿。诗人二十三岁,正当才华横溢,充满着青春热情之时,他在由洛阳赴长安的一次旅行中与十七岁的柳枝姑娘一见钟情。天真的柳枝姑娘能弹琴吹箫,作海天风涛之曲;对诗歌又有很高的理解鉴赏能力,他们的爱情媒介物就是诗。诗人的堂兄李让山住在洛阳,是柳枝的邻居。那年的春天,李让山高声吟

诵诗人的《燕台》诗。柳枝听着这情深意长的爱情诗,惊问这是谁写的?李让山就说,是我堂弟李义山所作。于是,柳枝手断衣带,请李让山转赠义山向他乞诗。第二天,诗人与李让山一起并马来到柳枝家的里巷,柳枝梳着双髻,两臂交错在门下,指着诗人说:“三天后焚香以待,请郎君过访。”诗人愉快地答应了柳枝的邀请,但李商隐的一位朋友却恶作剧地将他的行装带到长安去了,诗人不得不追赶那位开玩笑的朋友,因而负了柳枝的约会。这年的冬天,李让山冒雪到长安,告诉李商隐,“柳枝已被关东的一位地方长官娶为姬妾了”。义山感伤不已,作《柳枝诗》五首请李让山题在柳枝的旧居。

“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

诗传达出他对柳枝的深深思念,悉心体贴,为她的命运而担心,并为自己不能与她结合而感到无尽的遗憾。专家考证,在李商隐的年表中有两次到江浙的经历,而这两次经历意图不明,一直让人迷惑,是不是想见柳枝姑娘要倾其所有为她赎身?对于这些疑问,有人说:“柳枝姑娘被纳为小妾后,执意不从,被卖到了湘楚之地做了烟花女子。李商隐当然要去找她了!”

人世间的悲哀有过于看着心爱的人被卖入烟花之地吗?《柳枝诗》五首,是李商隐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和高尚情操的表白,也是诗人的爱情自白。

(3)王氏

应该说,虽然经历了两次没有结果的爱情,但李商隐还不是最不幸的,也许是上天对于天才的恩赐,悲伤的心情不久就被爱神的神箭射中。李商隐开始了生生死死也最具备中国伦常价值的爱情。那是他的爱妻王氏。

唐开成三年春,李商隐参加了吏部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想通过考试后获得官职。但录取并拟官职后,却意外地被中书驳下。这样,开成三年暮春,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邀请,来到离长安五百里的泾州,在泾原幕府为从事,担任文字之役。就在这时,他与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七女儿相爱。也就在这一年,李商隐得遂所愿,与王茂元小女儿成婚,从此开始了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

虽然王茂元家有权有钱,但李商隐却是有独立精神的文士。他与王氏婚后实际上过着清贫的生活。会昌三年(843年),他婚后五年,岳父王茂元病逝。夫妻俩清贫自守,更显示出出身贵门的王氏对丈夫才学人品的信任。“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为着功名与生计,李商隐在婚后一次又一次离别爱妻。大中元年,他随郑亚远赴幕职一年。大中三年底,他又赴卢宏止武宁节度使府为判官,待大中五年春夏间罢幕归京,王氏已病死。可怜其妻死前,夫妻俩竟未来得及见上一面。他在《房中曲》中沉痛地写道:“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这年他38岁,而入仕已整整10年,从秘书省校书郎到县尉,10年为国辛劳,竟没有丝毫提升。“未语含悲辛”,夫妻的相见又分别,人生的艰辛痛苦,千言万语,唯有两心相知,难以言表。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tssc/486360/

推荐访问:晚晴李商隐赏析200 无题李商隐赏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