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诗宋词 > 诗词赏析 > 东晋谢安

东晋谢安

时间:2018-08-09   来源:诗词赏析   点击:

【www.gbppp.com--诗词赏析】

东晋谢安 第一篇_谢安的小故事

风神秀彻

谢安还只有四岁的时候,桓温的老爸桓彝到谢家来做客。这桓彝也是个有名的大名士。桓大名士到了谢府,一见到四岁的谢安,立刻就喜欢上了,忍不住地赞叹,哎呀,这孩子好啊:“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这个王东海就是王承,也是当时很出名的人物,为官清静,很受百姓爱戴,并且极有风度。桓大名士这话,还是颇有道理,后来,谢安的功绩和名声果然是“不减王东海”。

“潇洒”的来历

谢安和王羲之是非常好的朋友,但谢安和王献之也是非常好的朋友。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大书法家,继谢安之后的又一代风流领袖。谢安跟父亲和儿子的关系都很好,全当是平等的朋友,王献之对谢安说话,也常没大没小。王羲之另一个著名的儿子,那个“乘兴而来,兴尽而去”的王徽之,同谢安交往时,也常如此。但谢安从来没有不高兴,好像还挺喜欢。

王献之一生都是非常爱戴谢安的,并在他的官府里做长史。一次,王献之忽然称赞谢安说:“您本来就是最潇洒的。”谢安回答说:“我不潇洒,你这么说我很高兴,我自己就是身心比较顺畅罢了。”

偶像效应

谢安俊雅的容貌,潇洒的风度,很快就使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偶像。有一回,还因为这偶像效应,让他的一位穷老乡发了笔不小的财呢。他这位穷老乡最早是个县令,后来被免了官,日子过得不咋样,想回家里去,但盘缠都不够用。谢安有心赠他些盘缠,但又怕伤了他的面子。于是就问他还有什么能换钱的东西。这个穷老乡说,他别的什么也没有,就是去年想做生意没做好,还剩下五万把根本卖不出去的蒲葵扇。谢安想了想说:“不如我给你推销推销吧。”于是,他就从中随意地拿了一把,平时与名流们交谈的时候,就总是拿在手里,显得很喜欢的样子。诸位名流见此,想:哎呀,原来这蒲葵扇也很好啊,拿在手里也蛮潇洒嘛。于是,名士们还有那些倾慕名士的人,纷纷购买,建康居然掀起了一股蒲葵扇抢购风,五万把蒲葵扇不久就倾

销一空。谢安这个穷老乡,不但挣了盘缠,还发了笔不小的财,喜滋滋地回家去了。

这就是“新会蒲葵”的故事,一直到清末民初,“新会蒲葵”都是个很响亮的品牌呢。

老翁可念

谢安从小性情温和,不很爱说话,是懂事的乖孩子。七八岁时,大哥谢奕当了县令,他把小谢安接到身边来玩儿。

有一回,他审案子,谢安穿着青布裤,乖乖坐在一边儿看着。正好有一个老头儿犯了法,谢奕想不出好办法惩罚他:这老东西,打也打不得,关也关不得,可怎么办?他忽然脑袋一热,想出了个妙法。他让手下取来两壶酒,命令老头儿喝下去,都喝了,就饶了他。老头儿虽然害怕,但也没办法,咕咚咕咚喝起来了。老头儿喝完一壶,醉得满脸通红,实在喝不下了。谢奕看了,哈哈大笑起来,命令他接着喝。这时,谢安忽然对谢奕说:“阿兄,这老翁多可怜,你怎么能这样做呢!”谢奕没想到这孩子居然来教育他,但看谢安十分郑重的表情,也觉得有点儿不合适了。于是说:“你是想放了他吧。”说完,就下令把那老头儿放走了。

两位宰相的“会晤”

历史上东晋两位最有名的宰相,一个是王导,一个就是谢安,东晋能够维持这么多年,他们俩是最大的功臣了。有趣的是,这两位宰相,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首先他们都是道家的推崇者,执政时都采用清静不扰民的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所以两人当政时,都把国家治理得十分安定。其次,他们都风度潇洒,是一代风流领袖。 当时人们常把他们两个相提并论。只是说,谢安要更文雅一些。“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王谢就指王导的家族瑯琊王氏和谢安的家族陈郡谢氏。他俩都是各自家族里最辉煌的人物。 在谢安十几岁的时候,这两位宰相,还曾经有过一次“会晤”呢。其实,王导比谢安大44岁,王导去世那年,谢安才19。王导去世的前几年,谢安曾经去拜访他,结果彼此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王丞相对

这个后辈大为欣赏,结果很快,谢安的名声就又上了一个台阶。而王导也给谢安留下了终生不忘的好印象,当他执政时,对当年王导的很多治国之道,仍然十分认可呢。

难缠的爱弟

谢万是谢安的弟弟。有一年,谢万当了官,谢安深知他不是那块料儿,就老得给他出主意,想办法,还时不时地到他当官的地方去(吴兴郡),每天早上叩屏风叫他赶紧起床办公。谢万当将军,谢安得一一亲自去拜访他的手下,以“深著恩信”。后来要不是谢安替他聚拢了人心,谢万不战即溃后,就差点儿被手下们杀了。谢安出仕前,估计有30%的心思都花在了这好弟弟身上。不过奇怪的是,谢安居然一辈子都十分喜欢他。谢万去世后,,谢安伤心得不得了,居然十年不听音乐。

言传与身教

谢安绝对是个温存的家长,他是从不训斥子弟们的,体罚那就更不可能。这就是以身作则。有一回,他的夫人刘氏管教儿子(刘夫人可是个既机智又厉害的女人噢!)。她教训了儿子半天,可谢安却在一边儿一语不发。夫人一看他的悠闲,立刻不满意了,问他:“哎?我怎么从来没看见你教训儿子啊?”谢安笑着说:“噢,我只是喜欢用自己来教育他们罢了。”

“熏老鼠”的故事

胡儿的爸爸是谢安早死的二哥谢据,胡儿打小身体就很不好,因为这些原因,谢安对这个孩子一直特别疼爱。谢据很小的时候,有老鼠常常跑到房顶来,他就曾经爬上房去,点起烟熏老鼠。后来,社会上的人说起这件事,都嘲笑谢据,觉得他这行为很愚蠢。有时当着小谢朗也会说,但只说“有人”,却不提是他老爸干的。傻谢朗一点儿不知道,就跟着人家一起嘲笑。这样的事儿还发生了不止一次。

谢安听说此事觉得,这事儿得告诉胡儿了,老跟着人家嘲笑自己死去的爹,他自己还得意呢。于是有一天,等谢朗又说起这事儿来,

谢安就很温和但又很郑重地对他说:“胡儿,你知道吗?人们常拿这个来嘲笑你父亲,并且还说是我跟他一起干的„„”谢安不愿意让胡儿小看他父亲,就宁愿背黑锅,把自己也一起扯上,好让胡儿早点儿明白。

胡儿听了谢安的话,一下子就怔住了,好半天说不出话,想起自己从前的行为,羞愧地跑进屋子里,好几天不出门。而后来,当再听到别人嘲笑什么人什么事,他都不再随意地附和了,他已经认识到,嘲笑别人是不对的行为。

“咏絮才”

一个大雪天,谢安把孩子们召集起来,给他们讲文章义理。这时,雪下得更大了,谢安忽然兴致大起,欣然问孩子们:“白雪纷纷何所似?”这时,胡儿谢朗立刻回答:“空中撒盐差可拟!”而当时只有六岁的谢道韫想了想,忽然充满暇想地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后,十分欣赏,笑得合不拢嘴。这就是“咏絮才”的来历。

谢太傅盘桓东山

谢安隐居东山时,和孙兴公等人乘船出海游玩。突然风起浪涌,孙绰、王羲之等人神色惊慌,提议回去。太傅这时兴致正旺,吟啸不语。船夫觉得太傅散淡高兴,就继续向前划去。不久,风越发大了,浪也猛起来,众人都大声叫嚷,坐立不安。谢安慢条斯理地说:“这样看来,恐怕是该回去了吧?”大家立即响应,就回去了。从这件事里人们明白了谢安的气度,认为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国家。

惮其旷远

桓公(桓温)埋伏好甲兵,摆下宴席,请朝中的大臣都来赴宴,准备趁此杀掉谢安、王坦之。王很害怕,问谢安:“ 有什么办法吗?” 谢安神色不变,对王坦之说:“晋室的存亡,在此一行。” 于是和他

一起赴宴。王坦之内心的恐惧,越发在脸上显现出来。谢安的沉着从容,也更是表露在外表。他望着台阶,走到座位上,还像洛阳书生那样,吟诵嵇康的“浩浩洪流” 诗句。桓温被谢安的旷达高远的气度所慑服,就急忙撤掉了伏兵。王坦之、谢安以前齐名,自此以后,二人的优劣就分辨出来了。

东晋谢安 第二篇_东晋谢氏家族

谢安(公元320—385年),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陈郡谢氏家族是永嘉之乱中随元帝东迁渡江的著名世家大族。谢安的伯父谢鲲在西晋末年曾是东海王司马越的相府参军,过江后死在豫章太守任上,他也是“江左八达”之一。东晋初,谢安的父亲谢裒,官至太常卿。谢氏的地位因鲲、裒兄弟的业绩而不断上升,但真正创造家族辉煌的却是谢安。

【东晋谢安,】

谢安虽在兄弟中排行第三,但却比他的兄长们更有名气。他自幼聪明多智。4岁时,有一天被当时的尚书吏部郎桓彝(即桓温父)看到,引得桓大人大发赞叹:“这孩子风俊神清,以后肯定不啻于王东海(王东海即王承,是晋一代名臣)!”稍大一些,谢安更出落得聪慧敏悟,气字非凡,甚至连被誉为“王与马,共天下”的著名丞相王导都知道他,以致于当时的学童连他的读书音韵都竞相仿效,蔚成时尚。

谢氏渡江后,寓居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会稽山清水秀,从来就是一方名士乐居的沃土;而此地的东山就因为谢安年轻时隐居于此而声名大振。谢安年青时无意仕途,每天除了跟支道林、王羲之、许询、孙绰、李充等名士一起谈文论诗,畅谈玄理之外,还经常与他们一道游赏山水,借以自娱。王羲之的著名代表作《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于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与这班朋友雅会兰亭时所作,谢安也吟诗作文,以尽雅兴。

在谢安盘桓东山,放情山水的时间里,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和孙绰相约泛舟海上,不料后来起了风浪,一时间波涛汹涌,浪卷云翻,同伴都大惊失色,想要马上返回。只有谢安一个人游兴正

浓,吟啸诗文,若无其事。划船的老头看他相貌安闲,神色愉悦,便继续向远方划去。直到风急浪猛,小舟像一枚树叶在惊涛骇浪间翻转的时候,其他人惊恐万状,站起来喊叫,谢安却从容地说:“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大家才平静下来,船得以平安驶回。也就是从这件事上,大家才认识到他的心胸胆量,足以镇安朝野。 青年谢安确实以其名士风度闻名于当时,就在他流连于会稽山水的时候,也曾多次接到举荐信,请他出山做官。第一次是当他年仅弱冠时,扬州刺史庾冰听到他的声名,几次下郡县敦请逼迫他作自己的属下。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谢安只好告别自己喜爱的家园乐土前去赴召。可是才过了一个多月,他便打道回府了。另一次是在七年后,大将军桓温征伐蜀汉时也关注到谢安的盛名,就上报朝廷让谢安作他的司马,谢安这回更加干脆,以世道难行为原由,婉言拒绝了桓温的好意。

当时谢氏家族中,谢安的从兄谢尚兄弟辈有很多人已做了高官。谢家门前经常是车水马龙,门庭若市。有一次,谢安的夫人刘氏指着那些富贵的本家兄弟悄悄跟他开玩笑:“大丈夫难道不应该这样吗?”谢安听罢,手掩鼻口说:“恐怕我也不免要这样。”

尽管他知道自己为了家庭的崛起不免要出仕,却仍旧屡次拒绝朝廷的征召。当时有人很有感慨地说:“安石不肯出,天下百姓可怎么办呢?”但也有人认为不尊重朝廷,竟连续几次弹劾他,并要朝廷对他施加禁锢,限制活动自由。面对外界的种种反应,谢安依旧稳如泰山,淡若池水,对此根本不屑一顾,直到他的弟弟谢万出事。

谢万是西中郎将,并监管青、豫、冀、并四州军事,但他自高自大,不懂得亲待部将。谢安虽然多次劝说,他仍不听忠告,最后终于在一次战斗中兵败而遭到废黜。谢万被废黜后,谢安为了保持家族地位,更为了使其经略得以致用,才决定步入仕途。他最初担任桓温征西大将军府的司马,后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直至宰相,短短数年问,谢安由文士变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赫赫有名的宰相。可谓是仕途辉煌,一路顺风。

力挽狂澜 拯救危局

公元317年,世家大族王导及其兄弟辅佐晋元帝司马睿在江东开创了东晋基业,琅琊王氏也因此成为东晋第一大豪门。王导死后,桓温翦除了庾氏势力,专擅朝政,桓氏家庭随之兴起。谢安就是在桓温执政前夕出仕的。桓温掌政权后仍不满足,他多次北伐,企图为谋取帝位做好准备。他曾抚着自己的枕头说:“大丈夫如果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太和六年(公元371年),桓温废除了皇帝司马奕,另立简文帝司马昱,使本来不太稳定的政局再次出现危机。简文帝的日子因桓温虎伺一旁也特别不好过,脆弱的他不堪忧虑与恐惧,终于一病不起。临终时,他仍慑于桓温的淫威,竟在遗诏中说:“如果儿子可以辅佐,就请您辅佐;如果他不成器,您可以自取天下。”这就等于给了桓温篡位的口实。在这紧急关头,王坦之与谢安力谏简文帝改写遗诏,请桓温以诸葛亮和王导为榜样辅政,并立司马曜为皇太子。当拥兵姑孰(今安徽当涂)的桓温闻讯简文帝并没有如他指望的那样,禅位给他,十分恼火;谢安等人则趁他不在京都,马上立太子做了皇【东晋谢安,】

帝。桓温气急败坏,于是在宁康元年(公元373年)二月,亲率大军,杀气腾腾地回兵京师,向谢安,王坦之问罪,并欲趁机扫平京城,改朝换代。眼见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新帝司马曜也不得不下诏让吏部尚书谢安和侍中王坦之到新亭迎接桓温。王坦之早就听人说桓温此次来就是要杀他和谢安,所以非常害怕。他让谢安拿主意,谢安镇定自若而又十分郑重地告诉他:“晋朝的危亡,全看我俩此行了。” 二月的京城,春寒料峭,桓温的到来更给这里增添了一派肃杀气象。文武百官纷纷跪拜在道路两旁,甚至连抬头看一眼威风凛凛从眼前经过的桓温的勇气都没有,这里面也包括那些有地位有名望的朝廷重臣。与谢安同来的王坦之早已是惊慌失色,汗流浃背,紧张地连手版都拿倒了。在这惶恐的一群人中,只有两个人不改自然容颜,一个是来者不善的恒温,一个是镇定安闲的谢安。他俩之间的 “角逐”已不止一次了。在习习拂面的寒风中,谢安走上台阶,在席上就坐。他并不看桓温布置在四周,围得像铁桶似的卫兵,而是先作了一首咏浩浩洪流的《洛生咏》,然后才平静从容地说:“我听说诸侯有道,就会命守卫之士在四方防御邻国的入侵。明公入朝,会见诸位大臣,哪用得着在墙壁后布置人马呢?”老道的桓温没料到昔日在自己府中做司马的谢安在这种关头依旧不改其旷达风度和自若本色,一下子被他镇住了,于是赶忙赔笑说:“正因为不得已才这样做呀!”嚣张气焰被打下去后,他连忙传令撤走兵士,笼罩在大家中间的紧张气氛一下子消除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又摆酒设馔,与谢安两人“欢笑移日”,在这欢笑声中,

东晋谢安 第三篇_从《世说新语》看谢安

从《世说新语》看谢安

纵观整个魏晋,真的很难找到能让我喜欢的地方。这是个怎样的时期?三百多年来,战乱不断,天灾不绝,“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在这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时代,偏偏又孕育出整个中华文化史中思想最自由、最独立、最崇尚心灵与自然的文化,是谓“魏晋风度”。

说到魏晋风度,就不得不提《世说新语》,而提到《世说新语》,就不得不提谢安。

《世说新语》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它用简澹隽永的语言,表现了魏晋名士们的音容笑貌、性格特点。其中,谢安在l14则故事中出现, 占《世说新语》所有条目(1130则)的10.09%,是《世说新语》中描写次数最多的一位,且远远超过其他名士。另外,谢安一生的每个阶段在《世说新语》中都有记载,足以说明谢安这个人在当时以及后世还是非常有名望的。谢安也是我唯一欣赏的魏晋人。

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 “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 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 遂遣之。

这是少年时期的谢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宽厚待人。还值得一说的是谢奕,他能想到“以酒代罚”也算有仁爱之意,只是分寸掌握得不是很合适,然而当他听到谢安的话后,也欣然地放了老翁。可见谢家世家的修养不一般,芝兰玉树,已生于阶庭。

从总体上看,《世说新语》从多角度多方位描写谢安,然而,谢安在当时的地位不仅仅能从篇幅上、从出现次数上体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在东晋名士中的主导地位中体现出来。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 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在风浪中颠簸的木舟中,其他名人雅士乱作一团,只有谢安从容镇定,照旧吟诗,这是何等的洒脱。这件事后,王羲之、孙惔等人都纷纷敬佩谢安的淡定从容,更加坚定劝谢安重新出仕。同时,看到谢安如此面对沧海横流,我们不难想到谢安的这种态度也运用到暗流汹涌的政治博弈中。

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 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 问谢曰: “当作何计? 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 “晋阼存亡,在此一行。” 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 。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这件事流传十分广泛。王坦之、谢安同为当时名流,不分伯仲,却在一次共赴桓温所设的“鸿门宴” 时,王坦之胆怯而风度全无;谢安温文尔雅、挥洒自如,从容地吟唱“洛生咏”,化险为夷,自此谢安的名士地位更为突出。

然后是淝水之战。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竞,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日:“小儿辈大破贼。”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晋书》中对此事的评价是“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这里的“矫情”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这里的意思是指“掩饰情感”的意思,谢安在外人面前,表现的是名士的雅量与气度,在当时,喜怒哀乐不形于色,是名士风度的重要表现。

再说说教育后代方面。

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公

曰:“言于谟定命,远猷辰告。” 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从文学角度上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确比“言于谟定命,远猷辰告”美得多,但我认为这也恰恰是魏晋时文人骚客们的通病,追求风花雪月却丝毫不关心家国天下,比如魏晋盛行的“清谈”之风,士族名流相遇,不谈国事,不言民生,谁要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强兵裕民,何人政绩显著等,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谢安所选诗句是有深意的,“言于谟定命,远猷辰告”的意思是以远大的谋略来制定国家的政令,诗句虽不优美,但包含着政治家才会有的雄心壮志。谢安暗示他们不仅要有文学鉴赏力,更重要的是从诗句中获取政治上的魄力,这才是谢安对子弟的期望。

谢遏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 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

这种做法既含蓄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又兼顾了谢遏的自尊,实乃精通为人处世之道,深谙教育后世之法,值得现在很多家长学习。

谢安能在风云际变的时代独占一席之地,必然有他的独到之处,心淡定,自从容,谢安的为人处世之态即如那句“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这是后人所难以具有的洒脱、睿智与真实,内心的宁静才是我们最终追求的幸福。

东晋谢安 第四篇_东晋谢混《游西池》赏析

东晋谢混《游西池》赏析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

谢燕颉

(一)

清华大学,其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四年制大学部,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才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曾一度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

清华园,地处北京西北郊,为海淀名胜风景园林区。明代,为私家花园。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为诚亲王胤祉(允祉)赐园,本名熙春园。雍正八年(1730),该园收归内务府,其后又转赐庄亲王允禄,成为其别墅。乾隆三十二年(1767),允禄死后又收归内务府,并改建为御园。道光二年(1822),熙春园被划分为东、西两园,东为春泽园,西为涵德园,分别赐给悖亲王绵恺、瑞亲王绵忻。咸丰二年(1852),文宗皇帝奕詝在其将《朗润园》匾连同其诗赐给其兄弟恭亲王奕訢之后,也照样给他的另一兄弟敦郡王奕誴的涵德园题匾,赐名《清华园》。

清华园中有一处被誉为“园中之园”,是清华园中最著名的景点,堪与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媲美。在工字厅北侧有一所古建筑,其主体景观是厅后的一泓荷塘,荷塘之畔垂杨掩映着这幢秀雅的建筑物,荷塘南侧厅后厦,正廊上悬挂“水木清华”匾额,为清圣祖玄烨康熙皇帝御笔。史载康熙题匾竟出自东晋谢混《游西池》诗句“水木湛清华”。

(二)

谢混(?——412),字叔源,小字益寿,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为东晋太傅谢安之孙,卫将军谢琰之子,晋孝武帝司马曜之婿。东晋隆安四年(400),袭望蔡公,任中书令,义熙二年(406),加中领军、尚书左仆射领选部,义熙四年(408),加侍中、录尚书事、扬州刺史。尚晋陵公主,子谢涟,女谢文嬋、谢文孋。

据《晋书》列传第四十九载:“混,字叔源。少有美誉,善属文。初,孝武帝为晋陵公主求婿,谓王珣曰:‘主婿但如刘真长、王子敬便足。如王处仲、桓元子诚可,才小富贵,便豫人家事。’珣对曰:‘谢混虽不及真长,不减子敬。’帝曰:‘如此便足。’未几,帝崩,袁山松欲以女妻之,珣曰:“卿莫近禁脔。”初,元帝始镇建业,公私窘罄,每得一豘,以为珍膳,项上一脔尤美,辄以荐帝,群下未尝敢食,于时呼为‘禁脔’,故珣因以为戏。混竟尚主,袭父爵。桓玄尝欲以安宅为营,混曰:‘召伯之仁,犹惠及甘棠;文靖之德,更不保五亩之宅邪?’玄闻,惭而止。历中书令、中领军、尚书左仆射、领选。以党刘毅诛,国除。及

宋受禅,谢晦谓刘裕曰:‘陛下应天受命,登坛日恨不得谢益寿奉玺绂。’裕亦叹曰:‘吾甚恨之,使后生不得见其风流!’益寿,混小字也。”

【东晋谢安,】

谢混因“少有美誉”,又“善于属文”,且风流“不减子敬”,以至成就“莫近禁脔”成语,为晋陵公主为驸马。当桓玄欲以他父谢安留下的住宅为军营,他敢于公然抵制这位齐台皇帝。后因与刘毅关系密切,为刘裕所杀,其功勋爵位被剥除。当刘裕篡晋登坛受禅当皇帝时,他的亲信宰相、谢混的族侄谢晦说“恨不得这时由谢混奉献传国玉玺上的彩色丝带(多好)”,这位草莽天子也不得不叹息说“我非常遗憾,使后辈之人不能再亲睹其的风流!”

据《晋书》列传第五十三载:“(袁)湛字士深。少有操植,以冲粹自立,而无文华,故不为流俗所重。时谢混为仆射,范泰赠湛及混诗云:“亦有后出隽,离群颇骞翥。”湛恨而不答。”

袁湛“恨而不答”而谢混态度不明,说明谢混承认自己喜欢离群索居,他出类超群,骐骥海内,翱翔天际。

另据《南史》列传第十三载:“(王)智无子,故父僧朗以景文继智。幼为从叔球所知怜。美风姿,为一时推谢。袁粲见之叹曰:“景文非但风流可悦,乃哺歠亦复可观。”有一客少时及见谢混,答曰:‘景文方谢叔源,则为野父矣。’粲惆怅良久,曰:‘恨眼中不见此人。’”

当听到尚书令袁粲竟然称赞太常王景文“非但风流可爱,就是吃饭喝酒的样子也很好看”时,他的一位朋友却说:“拿王景文比谢混,则为一介野夫了。”弄得这位宰相惆怅不已,恨不得一睹其风采,只可惜未能如愿。

他的《游西池》诗一反玄言诗风尚,对东晋诗风的推移具有一定影响力。钟嵘《诗品》对他的诗的评价是:“其源出于张华,才力苦弱,故务其清浅,殊得风流媚趣。”《南齐书》说“谢混情新”。而《南史》则说他的诗文曾被时人誉为“风华为江左第一。”明朝著名学者、诗人和文艺批评家胡应麟则认为,他的诗句“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可与谢灵运“池塘生春草”、“清辉能娱人”等名句媲美。

谢混不仅是诗人,而且还是文学家、文学评论家。钟嵘在《诗品》中评判西晋文学家陆机、潘岳时,即引用谢混之言:“潘诗烂若舒锦,无处不佳;陆文如披沙拣金,往往见宝。”

据《宋书》说:“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晦、曜以文义赏会,常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混诗所言‘昔为乌衣游,戚戚皆亲姓’者也。其外虽复高流时誉,莫敢造门。”“尝因酣之余,为韵语以奖劝灵运、瞻等曰:‘康乐诞通度,实有名家韵,若加绳染功,剖莹乃琼瑾。’”

谢混性格严肃高尚,不喜欢交朋接友,只与族侄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以言辞文辞欣赏聚会,在乌衣巷游玩,成就了另一个成语“乌衣之游”。

在这里他曾作诗积极评价了谢灵运的诗文,说颇有创意、又有通达风度,名家风格,如果能加以雕琢、渲染,分明就是篇篇美文琼诗,这为谢灵运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东晋谢安,】

谢混是山水诗先驱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他首开玄言诗向山水诗转移的先河,是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引路人、最可尊敬的族叔之一。帮《宋书》说谢混“仲文始革孙许之风,叔源大变太元之气。”檀道鸾《续晋阳秋》也说,玄言诗“至义熙中谢混始改”。

(三)

谢混的《游西池》五言诗,可见诸南朝梁萧统《文选·招隐•游览•》卷第二十二《游西池五言•谢叔源》:

臧荣绪《晋书》曰:谢混少有美誉,善属文,为尚书左仆射。以党刘毅诛。沈约《宋书》曰:混,字叔源。西池,丹阳西池。混思与友朋相与为乐也。

悟彼蟋蟀唱,信此劳者歌。[《声类》曰:悟,心解也。《毛诗》曰:蟋蟀在堂,岁聿云暮。今我不乐,日月其除。韩诗曰:伐木废,朋友之道缺。劳者歌其事。诗人伐木,自苦其事,故以为文。]

出身高贵士族的谢混,当然不会真的去关心蟋蟀唱什么,而是在潜心领悟《诗经·国风·唐风·蟋蟀》的诗意:“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要理解谢混诗句的意思,必须先弄清《诗经》这首诗的意思:蟋蟀在殿堂哀鸣,时间已到夜晚。现在我却不快乐,太阳已被月亮所取代。没有止境的空虚生活,所做的事只是守着这块方寸之地。爱好欢乐但不能荒废,贤良高士要时刻提醒自己。蟋蟀在殿堂哀鸣,时间已到夜晚。现在我却不快乐,太阳和月亮均已经消逝。没有止境的空虚生活,所做的事情应该是放眼外部世界。爱好欢乐而不能荒废,贤良高士要终生保持勤奋。蟋蟀在殿堂哀鸣,服役的车马也已经休息。现在我却不快乐,太阳和月亮均已隐没。没有止境的空虚生活,所做的事该去思考人生的忧患。爱好欢乐而不能荒唐,贤良高士要乐而有节。

谢混虽出身名门望族,也关心普通劳动者的呼声,故能体会“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深刻含意,因为这是《公羊传解诂》对《诗经》的准确评价,也是《诗经》的精华所在。

人生有五种需求,从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不论是饥饿者或劳作者都是从最低层次开始,逐步迈向较高层次。解决温饱属于最低层次,而劳动则贯穿整个层次。

富贵贫穷,人的价值取向不同。饥饿者在赞叹香甜的食物,劳动者在歌唱辛勤的工作。这个评价体现了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诚然,饥饿可激发自身变革,劳动可带来快乐。

《诗经》在这里借蟋蟀的哀鸣,揭示了人类对人生的真知灼见,告诉人们要珍惜时光,过好每一天;要善于思考,从住所到外界,从现在到将来;绝不要荒废事业而虚度人生,要时刻警醒,勤奋不已,而且乐而有节。

至此,我们可以去理解谢混诗句大意:领悟那“蟋蟀在堂”,“岁聿其莫”、“岁聿其逝”、“役车其休”哀鸣的紧迫感,信守这“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歌词的深意。

(四)

有来岂不疾,良游常蹉跎。[陆云《岁暮赋》曰:年有来而弃予,时无筭而非我。刘桢《黎阳山赋》曰:良游未厌,白日潜晖。《楚辞》曰:骥垂两耳,中阪蹉跎。]

“有来”典出《岁暮赋(并序)》(见《全晋文》卷一百):“悲人生之有终兮,何天造而罔极!仰悲谷之方中兮,顾悬车而日昃。百年迅于分嘘兮,千岁疾于一息。咏大椿之万祀兮,同蟪蛄于未识。岁难停而易逝兮,情艰多而泰寡。年有来而弃予兮,时无算而非我。祗生心于日顺兮,虽呼翕其难假。摄贰生于逆旅兮,欲掩留其焉可?”

“有来”一词,含意深奥,而《岁暮赋》相关段落的意思是:令人悲叹的是生命会有终结,为何上天之创之始却无穷无尽。仰望西南深谷大壑,那令人感怀伤心的悲谷,日值中天又回头看看,记时的悬车在告诉你太阳已经偏西。人生百年迅速地在吐气、呵气之间过去,世纪千年也稍瞬即逝于一呼一吸之间。咏叹那寿高一万六千岁为大年的古木大椿,你在享受这悠悠万年一次的祭祀,人类却如同夏季之末从早到晚地鸣声不止的蟪蛄,过着半截小年而不知春秋已经轮替。时光岁月难以停步而容易逝去,世情艰难良多而平安日子却少得可怜。年月有如常常的未来,却终将弃我而去,时光漫长而无法一一计算,这一切却不全然属于我。只有诞生本心的时候那日子才过得顺畅,虽然呼吸吐纳亦难以假借。索取重生将在人生途中的旅馆,打算勉强挽留是不是可行?

“良游”一词出自《黎阳山赋》(见《全后汉文》卷六十五):“自魏都而南迈,迄洪川以朅休。想王旅之旌旄,望南路之遐修。御轻驾而西徂,过旧坞之高区。尔乃逾峻岭,超连冈,一登九息,遂臻其阳。南荫黄河,左覆金城。青坛承祀,高碑颂灵。珍木骈罗,奋华扬荣。云兴风起,萧瑟清冷。延首南望,顾瞻旧乡。桑梓增敬,惨切怀伤。河源汨其东游,阳乌飘而南翔。睹众物之集华,退欣欣而乐康。良游未厌,白日潜晖。”

这段赋的意思是:从魏国京城许昌南行,至黄河而停步不前。欲见天子军队的军旗,却望见南边的道路是多么漫长。驾驶轻便的车马再往西行,越过高原上古老的小堡。跨过重重的崇山峻岭,超越连绵的重峦叠嶂。每攀登一步就要喘息

九度,最终如愿而顺利到达黎阳山南麓。你的身影从南面遮蔽了黄河,又在左边覆盖着金城兰州。青坛山如同用来主持祭祀大典神坛,山上的高碑则是用以祝告天地神灵的巨碣。珍贵的树木生长有序,骈比罗列,展现出振臂的风采,飞扬起葳蕤之势。云腾天际而风拂高空,树木发出了凄厉的呼啸声。伸长头颈向南望去,回首看见可爱的故乡。向家乡的父老乡亲致以敬礼,离别之情凄切故而心怀忧伤。黄河从源头开始汩汩向东流去,太阳中的三足之鸟“阳乌”也飘飖地向南飞翔。当目睹万物荟萃精华之际,退步回返之时也感到欣然、快乐而健康。黄昏临近时畅游尚未疲惫,太阳还显耀着明亮的光辉。

在这里可知,刘桢能不畏艰难险阻,畅游巍峨的黎阳山,才写下这篇名赋,以名传千古。

“蹉跎”典出《楚辞·九怀·株昭》卷第十四(汉王逸注、宋洪兴祖补注):“悲哉于嗟兮,[愁思愤懣,长叹息也。]心内切磋。[意中激感,肠痛惻也。]款冬而生兮,物叩盛阴(一作凋彼叶柯)。[不滋育也。]瓦砾进宝兮,[佞偽愚戇侍帷幄也。]捐弃随和。[贞良君子,弃山泽也。]铅刀厉御兮,[顽嚚之徒,任政职也。]顿弃太阿。[明智忠贤,放斥逐也。]骥垂两耳兮,[雄俊佯愚,闭口目也。]中阪蹉跎。[众无知己,不尽力也。]蹇驴服驾兮,[驽钝之徒,为辅翼也。服,一作般。《释文》作舨。]无用日多。[童蒙并进,填满国也。]修洁处幽兮,

[执履清白,居陋侧也。]贵宠沙劘。[权右大夫,佯不识也。]凤皇不翔兮,[贤智隐处,深藏匿也。]鶉鴳飞扬。[小人得志,作威福也。]乘虹骖蜺兮,[托驾神气而远征也。]载云变化。[陞高去俗,易形貌也。]鷦明(右加鸟)开路兮,[仁士智鸟,导在前也。一作焦明。]后属青蛇。[介虫之长,卫恶姦也。属,一作厉。]步骤桂林兮,[驰逐正道,德香芬也。]超驤卷阿。[腾越曲阜,过阨难也。]丘陵翔儛兮,[山丘踊跃而欢喜也。儛,一作舞。]谿谷悲歌。[川瀆作乐,进五音也。]神章灵篇兮,[河图(图原作曰,据翻宋本改。)、洛书,纬讖文也。纬,一作经。]赴曲相和。[宫商并会,应琴瑟也。]余私娱兹兮,[我诚乐此,发中心也。娱,一作乐。]孰哉复加。[天下欢悦,莫如今也。]还顾世俗兮,[回视楚国及眾民也。]坏败罔罗。[废弃仁义,修諂諛也。罔,一作网。]卷佩将逝兮,[袪衣束带,将横奔也。]涕流滂沲。[思君念国,泣霑衿也。流,一作泗。]”

《楚辞·九怀·株昭》是心地高洁而怀才不遇者痛苦心理的集中体现:悲天怆地的之事啊令我长叹不已,心中在反复地琢磨个中奥秘。秉承上天的旨意冬天已经降临,万物将告别的是盛气凌人的绿荫(凋残的本将是你们这些枝叶)。然而破瓦残砖却成为进贡的宝物,所捐献或抛弃的却是众人的顺心如意。用铅铸造的刀剑被认为锋利而可以御敌,而欧冶子、干将所铸的太阿宝剑却被视为钝物而被抛弃。好马已耷拉着两只耳朵,在半山腰上因为失足、弯背而虚度年华。跛蹇驽弱的毛驴好象服从驾驭,这些无用之辈于是日益增多。修养高尚纯洁者正在隐居处幽,显贵而受宠者已得到亲近抚爱。凤凰不再在长空展翅飞翔,让鶉鴳小鸟肆意飞扬跋扈。颠倒次序又色彩暗淡的邪霓,从两侧裹夹着天际长虹,如同三马并行的马车,摇晃在变幻莫测青云之上。神鸟鷦明为先驱在前面开路,后面跟着的是青蛇之类龟蛇杂交的介虫之长。奔驶信步在芬芳的桂树林中,向前腾跃在曲折的大山上。在起伏不平的丘陵地带飞舞,在长溪深谷中咏叹悲歌。《河图》、《洛书》之类神章灵篇,本应合符曲调的节奏旋律,宫商角征羽才相与和谐。我尽情地自娱自乐于斯,谁知其中意味多么深长。回头看看人世间一切陈规陋习,

东晋谢安 第五篇_从谢安形象看魏晋名士风范及其心态

从谢安形象看魏晋名士风范及其心态——《世说新语》

赏析【摘 要】魏晋时期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的时代,然而思想上却极自由,士风有巨大转变,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不断冲突中得到调和。玄风大畅,出现了魏晋风度。谢安以其独特的性格魅力为士人所仰慕,是魏晋名士风范的代表。谢安的隐居与出仕反映了魏晋士人心态。魏晋风度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影响深远。

【关键词】《世说新语》、魏晋风度、名士、谢安、心态、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1]其间,士风有极大转变,处于独尊地位的儒家思想受到冲击,老庄道家思想融入士人的人生当中,玄风大畅。儒家思想在不断地冲突当中得到融合。思想的变化给文学、艺术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给士人的生活和心态带来很大变化。而《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正是了解魏晋士人风貌、思想、言行和社会风俗、习尚的百科全书。

《世说》的作者是南朝宋宗室刘义庆,也可能是刘义庆及其门客集体编撰。南朝宋距魏晋不远,所载士族阶层的言行轶事应较近于史实,其中不少资料还被正史采用。全书“以类相从”,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个门类,以笔记小说的形式记载了名士玄虚奇异的思想、言谈、举止,尤其是详实地记载了魏晋名士的清谈。谢安极具名士风度,是全书重点记述、着笔墨最多的人物。宗白华说:“谢安是东晋风流的主脑人物。” [2] 据张万起、刘尚慈的《世说新语译注》统计,《世说》里有关谢安的记载达114则之多,居全书之冠。[3]鲁迅说“《世说》差不多就可以看作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4]如此可见,谢安是魏晋名士的典范。不但与谢安同时的王蒙、王羲之、支道林“共推之”,就是在南朝宋时《世说》的作者也认为谢安很符合当时的名士标准。另据学者所证,在盛唐时谢安的隐逸与事功也为时人所仰慕。[5]谢安生于东晋,对汉末、西晋以来的名士风度应有很大继承,加上先辈族人谢鲲就是玄学名士,终使谢安成为承前启后的名士典范。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世说》里谢安的形象来了解魏晋名士风度及其心态,并对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以及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深远影响作个初探。

一、谢安以其脱俗的言行、超逸的气质而为士人所仰慕,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

(一)、讲究雅量,喜怒忧惧,不形于色,追求一种优雅从容的风度。

雅量指胸怀宽阔,气度宏大。魏晋士人崇尚玄远高迈,十分看重雅量,以此作为品题人物是否够名士资格的一个重要条件。有的为政从容不迫,胸有成竹;有的视死如归,临危不惧;有的处世淡泊,志趣高远。实际上,雅量是老庄道家思想的虚无和自由人生境界的具体体现。《世说》写雅量最传神的当属谢安。

谢安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已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邃,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还有一次,桓温伏甲设宴,广请朝士,想借机除去谢安、王坦之。王坦之惊恐万分,谢安却“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最后桓温畏其旷远,终于撤兵。

谢安雅量如此,气度非凡。无怪乎桓温叹道:“安石居然不可陵践,其处故乃胜也。”又道:“吾门中久不见如此人。”

(二)、喜好清谈,辩名析理,简约玄澹。

魏晋玄学兴盛的主要原因是清谈,士人们经常聚在一起共同讨论某个命题,有时还专门就某个话题写一部专著,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清谈在《世说》里占了很大篇幅,所以有人以“清谈之书”来给《世说》定性。[6]清谈是一种高雅的、高智力的娱乐,清谈者需要有很高的学识涵养和领悟能力。当时有名的话题有“有无之争”、“言意之辨”、

“名教与自然之争”等。谢安与刘惔、王蒙、王羲之、支道林一道,同为清谈大师。

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殷、谢诸人共集。谢因问殷:“眼往属万形,万形来入眼不?”

前两例可见谢安是赞成清谈的,并且自身就是清谈领袖。有一次,支道林、许洵、谢安共聚王蒙家清谈,“各怀言毕”后,谢安“因自叙其意,作万余语,才峰秀逸。既自难干,加意气拟托,萧然自得,四坐莫不厌心。”

(三)、善于品评人物,审视人物的才华品性、言谈举止辨其流品。

“声名成毁,决于片纸。”[7]《世说》、《赏誉》以较大的篇幅表现了魏晋士人评价人物的审美标准和情趣。宗白华说:“晋人的美学是‘人物的品藻’。” [7]和汉代的“以德取士”不一样,魏晋的人物品评“失去了其实用的政治意义,转而为审美性的人物鉴赏。”他们看重的是人的内在品质、才性,欣赏人的言行脱俗、境界深远。有时把自然之美与人格美融合起来,有时把几个人类比起来,这样能使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在与谢安有关的114则条目中,品藻、赏誉两类是最多的。

谢公称蓝田掇皮皆真。

谢公道豫章:“若遇七贤,必自把臂入林。”

谢公云:“刘尹语审细。”

谢太傅道安北:“见之乃不使人厌,然出户去不重使思。”

王子敬问谢公:“林公何如庾公?”谢殊不受,答曰:“先辈初无论,庾公自是没林公。”

王子敬问谢公:“嘉宾何如道季?”答曰:“道季诚复钞撮清悟,嘉宾故自上。”

谢安品评人物充分展示了他的才性、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所言多能切中要害,将被品者的才性优劣、流品高低各得其所。自已也被王孝伯品评:“谢公融。”

(四)、崇善自然,寄情山水,鄙薄功名利禄。由于魏晋连年战乱,

宫庭政变频繁,士人多无意于仕途,专情于山水游宴,对山水诗、山水画的发展起了不少积极作用。不少名士隐居山林,以避乱世。如著名东晋诗人陶渊明,再就是隐居东山四十年的名士谢安了。谢安出仕前已是大名士,与王羲之、之道林、孙绰等人游山泛海,赋诗论文,携妓出游,极具隐者风度、名士风采。朝庭屡次征召皆不就。 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谢公在东山畜妓,简文曰:“安石必出,既与人同乐,不得不与人同忧。”【东晋谢安,】

王右军语文尹:“故当共推安石。”刘尹曰:“若安石东山志之,当与天下共推之。”

谢安的深静俊秀,风神萧洒来自内心的淡泊宁静,在谢安身上我们能看到儒家思想与老庄道家思想的融合,而在隐居期间以道家思想为主。如谢安在泛海戏时遇风浪时能镇定自若正是专情于欣赏波涛汹涌的大海,从那壮观的景象中得到美的享受。从游山玩水中得到的快乐可以解决仕途无望的痛苦。其实隐士们也并非不能在仕途上求生存,但他们早已厌倦了宫廷政变、斗法带来的苦痛,又不愿扭曲心灵委曲求全,愿保持知识份子的独立人格。

(五)、率真通达,恣情任性,不拘礼俗,放诞不羁。

魏晋风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处于经典地位的儒家思想被拉下了神坛,为道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tssc/469965/

推荐访问:东晋谢安与谢道韫 东晋谢安的诗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