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诗宋词 > 诗词赏析 > 辛弃疾诗词

辛弃疾诗词

时间:2018-02-21   来源:诗词赏析   点击:

【www.gbppp.com--诗词赏析】

辛弃疾诗词 第一篇_辛弃疾诗歌鉴赏

词中之龙------辛弃疾

【词作品读】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赏析】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词人先从眺望和联想中,引起对往事的回想和对故土的思念。又以“青山”两句,喻主和派为遮掩恢复之志的“青山”,但它挡不住北伐的呼声。到最后,还是乐不思蜀的鹧鸪占了上风,此鹧鸪是影射最高统冶者。因此,最后词人还是陷在哀愁中。全词由江水起兴,鹧鸪点睛,概括了人民抗敌决心不可阻挡但统治者却大违人心的历史事实。

《鹧鸪天》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赏析】这首词写于作者弹劾解官归居时。词风清丽,描写了早春乡村景象。从愉快的景象说起,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互相衬托,但是悲苦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可以见出辛弃疾对南宋偏安局面还寄托很大的希望。作者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赏析】这首词是词人刚从北方投奔到南宋,在南宋的都城临安所著,当时祖国的半壁江山都在侵略者的铁蹄的蹂躏之下,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赏析】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的作品。全词饱含着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

【补充】其他豪放派及婉约派代表词人的典型作品

1

豪放派:

岳飞

《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髪)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

【辛弃疾诗词】

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陆游

《夜游宫》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

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谢池春》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

笑儒冠、自多来误。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

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婉约派: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闺语”:李清照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情长”:柳永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别恨”:晏殊

《蝶恋花》【辛弃疾诗词】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愁宗”:李煜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

2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周邦彦

《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曰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姜夔

《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後,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温庭筠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3

辛弃疾诗词 第二篇_浅析辛弃疾诗词的爱国主义思想

浅析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思想

摘要:辛弃疾,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是两宋现存词最多的作家。由于辛弃疾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时代,所以他常常为分裂的祖国而忧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词中多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和由南宋收复中原的爱国热忱,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深雅健,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词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关键词:辛弃疾 词 爱国主义

爱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亘古不变的旋律,向来备受人民关注。在文学领域,爱国主义也早已成为评判作家思想性的一个重要原则。辛弃疾的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一、 辛弃疾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原因

首先,南宋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其形成的原因之一。

十二世纪,我国燕北女真贵族的金政权对宋朝的中原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掠夺战争,这些战争给人民常常灾难性的打击,也是全民性的。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已被金人占领。金统治者实行残暴野蛮的压迫政策,法令苛刻,刑罪残酷,前所未有,比“乱言”罪,人民稍有不满情绪便处极刑,他们对中原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十分苛刻。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存亡问题成为头等重要的问题。女真贵族掠夺者和宋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广大人民从反抗民族压迫,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坚决要求抗金。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主和派代表大地主大官僚和皇权的利益,却只希望通过对女真贵族的屈膝求和来换取东南半壁的苟且偷安。这样,和战之争开始了。同时,南宋统治阶级为了支撑赔款,支付巨大的开支,并且为了满足其奢侈的消费欲望,加紧了对农民的剥削。不堪重负的农民多次进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毛主席曾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南宋从1127-----1279年有史料记载的就有二百多次起义。各族人民联合起义,势如燎原烈火,遍及江南大地。形成平民阶级和统治阶级尖锐而激烈的矛盾斗争,加剧了统治者的分化。 辛弃疾一生就沉浮于这些矛盾斗争的旋渴之中,这对他的生活道路、世界观和创作词,都产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影响,给他打上了时代烙印。为他以后爱国主义词风的形成,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其次,辛弃疾家庭身世遭遇,也加剧了他强烈的强国富民和爱国的思想,对他的创作有着巨大的、根本性的作用。

1140年,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府历城县的一个世代官宦门第。他的始姐曾过大理评事,高祖官至儒林郎;曾祖任宾州司户军,祖父任朝散大夫,父亲任中散大夫,所以,辛弃疾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可惜辛弃疾早年丧父,从小由祖父抚养成人。他自幼目睹身受种种民族压迫,使辛弃疾本来已打上了民族意识的烙印,再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更使他从小在心里埋下了反抗民族压迫的火种。

二、辛弃疾爱国主义思想在词中的主要表现

(一)辛词的爱国思想与战斗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被分裂的北方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上。

在国家山河破碎、民族危难之际,辛弃疾站在民族的立场上反对南北分裂,渴望祖国统

一,对国事表示出深切的关注。词人从小就目睹女真贵族掠夺北方大好山河的蹂躏与践踏,对北方故土,总是日夜思念、缅怀。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里,词人登高眺望,寄托自己对沦陷区的怀念之情。这次他为了吊古伤今,又登上建康城头的赏心亭,眺望北方沦陷区,触动了自己心头郁结已久的苦恼,以致使他“赢得闲愁千斛”,为北方的失地而郁郁寡欢。当年繁华似锦的建康都城如今是这样陈旧,包含着词人多么深沉的家国兴亡的感叹啊!这“斜阳”、“归鸟”、“片帆”、“霜竹声”是多么凄凉;从而引发出词人对国势危殆的忧虑和对北方故土的眷念。词人经常地翅首望长安:“回首长安何处,怕行人归晚”。《好事近•送李复州致一韵》,“醉里重揩西望眼,唯有孤鸿明灭。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念奴娇• 泉酒酣•和东坡韵》在这些词,不难看出词人直抒胸臆,时时刻刻在思念故土的急切心情。辛弃疾不是只表现在口头上的爱国而是实实在在,以身作则的实际抗战者,并且是一位切望战斗的战士。他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他立志要在激烈的斗争中,杀敌报国,建功立业,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和高昂的战斗热情,这种爱国之情,广泛地表现在他的词作中:“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词人为国献身“燃犀下看”,可又忻朝廷中“风雷”,“鱼龙”的阻挠,使自己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由引,他的词里不但经常出现“西北有神州”,“西北望长安”的句子,还强烈地表现出他无法忍受南北分裂的局面,这都是由于基于他深受祖国的情怀。他送杜叔高的《贺新郎》词写道:“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诸人请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这首词比较突出地表现出他这种思想。

辛弃疾杀敌报国的爱国思想不仅仅表现在他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且还以多种委婉曲折的方式表在,尤其是怀古词比较明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诗词】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今看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诗词】

词人登经固亭,思古抚今,感慨万千,他首先想到的是打退北方强敌的孙权;又想起了刘裕。在那普通百姓居住的街巷,出生了一代英雄南朝的宋武帝刘裕,他平定了占据中原叛乱的桓玄又北伐打败了侵占中原的鲜卑族,先后灭掉了南燕、后秦,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词人想起了刘裕大军兵强马壮,刀枪金戟,金光闪闪,那雄壮威武的姿态,犹如猛虎一般。不言而喻,这分明是表达自己想有古人那种杀敌报国,恢复中原的志向,从委婉地表示了自己的爱国之情。下片以廉颇披甲上马,为国立功的雄心。但也深感无人来关心他,重视他,充分体现自己老当益壮的战斗意志和爱国情怀。

其次,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思想还表现在他对醉生梦死的投降派给予嘲讽和警告。 南宋朝廷的投降主义集团是南宋抗金军民进行抗金斗争的最大阻碍。由于主和派和投降派的存在使许多人仁志士,象岳飞、文天祥、辛弃疾等统一祖国,富民强国的理想无法实现,因此辛弃疾对南宋朝廷的苟且偷生,不思祖国的复兴反而淫欢作乐,奢侈腐化尤其痛恨,这也正是由于爱的越深,恨的也就越深。因而,辛弃疾以自己的词作为武器,对南宋投降派进

行了无情而彻底的揭露和批判。他在词里常讥讽南宋小朝廷是“剩水残山无态度”,是“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讥刺那些朝廷“小人物”是“江左沉酣求名者”。甚至骂这些投降人物是思缩在阳光里的灰尘,是一堆冻芋与寒瓜。这里指批判的不单是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本质,对历史上一切没落的统治阶级,都有典型意义。辛弃疾在《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一词写道: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词人借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的故事批判了汉元帝为屈服匈奴的武力威胁,推行投降方针,将王昭君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做王后,同时也批判了李陵的投降行为。另一方面词人把南宋朝廷的叛卖行经比作是误国罪行。如:

亭上秋风,记去年 ,曾到吾庐。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功成者去,觉团扇、便与人疏。吹不断,斜阳依旧,茫茫禹迹都无。《汉宫秋•会稽秋风亭观雨》这首词里,词人表达了对爱国人士,特别是对自己的疑忌和排挤,表达了一种怨愤和痛之情。尤其突的一首词:“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淳熙已亥》在这首词里词骂统治阶级南宋朝廷投降派:你们且慢狂舞得意,象历史上荒谣奢侈,不思进取的扬玉环、赵飞燕那样得宠善妒的人都化为尘土了,你们也不会有限结果的。国家的山河被你搞得残破不堪,你们完旦的日子也不远了。栏杆也成了危栏,斜阳快要落了,国事也和那黄昏的夕阳没什么两样。这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词人对投降派妥协投降行径的愤恨与谴责,也详溢着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当然主要是由于自己爱国之故,否则也就不会关心此事了。

第三,辛词的爱国主义精神还表现在他抒发爱国热情不被理解,遭受猜忌、排斥的苦闷。如《南方子》(何处望神州)、《永遇乐》(千古江山)等都抒发了自己“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试手补天裂”的豪情壮志。可是事实上却不被重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在《南乡子》中,词人登上位于抗金前线的北固楼,虽是“满眼风光”,但他无心吟赏,面对残山剩水,想到的是强敌凭陵,国势危迫,中原沦陷,生灵涂炭。“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何处望神州”,字里行间庆祝这对中原故土和人民的怀念,燃烧着炽热的爱国热情,但辛弃疾写此词时已是六十多岁高龄,“生子当如孙仲谋”,垂暮之年而发出倾慕孙仲谋的慨叹,表现力他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却孤危一身,屡遭打击排挤,抱负没能实现的悲凉。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千古江山”)词人以廉颇自喻,把他和廉颇的处境相对照,抒发了作者受投降派毁谤陷害、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表达了他老当益壮的抗战斗志。《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通过登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词人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不甘学张翰辞官回乡,贪恋口腹的做法,不愿“求田问舍”,而要仗剑从伍、杀敌立功的豪情壮志。“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可是自己却不被当权派所了解,只能拍遍栏杆,空看吴钩,表现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堪大好年华在国势风雨飘摇中虚度的悲愤心情。而象“却将万字平戒策挨得东家种村书”《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年少时事,戏作》“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这些词句中,虽然对现实政治流露出了消极情绪,但仍然饱含着词人满腹的牢骚,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一些有成之士在饱受打击之后的精神面貌。

第四,辛词的爱国主义精神还表现在“赢得生前身后名”上。

辛弃疾和陆游是同时代的人,他和陆游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点,但辛弃疾的个人功名观念似乎没有陆游那样表现得很明显,不过从他那充满矛盾的思想和沉郁愤慨的情绪中,也间接地有所反映,“算平戎万里,功名本事,真儒事,公知否?”(《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词人在斥责那些请谈误国之流的同时,鼓励战友在抗金的事业中,建立功业。这里的功名显然是个人主义的。这种思想在他的送别词中也往往能流露出来。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橡笔。

(《满江红·蜀道登天》)

词人用诸葛亮,司马相如的功勋、事迹来鼓励朋友能在抗金事业中有所作为。这里的功名同样带有个人主义的色彩。我们还要看到,忠君意识在辛弃疾的思想中也明显地存在着。他曾接受过南宋政府赋予他的镇压“茶商军“的任务。并杀害了这支义军的首领赖文政。在他受任湖南转运使兼湖南安抚使时,又向皇帝进了一个奏章,在这里面,他虽然也认识到农民起义,是“官逼民反”,而又不愿意直接反对或抨击朝廷,这正是他的阶级局限性所在。

当然,这种个人主义的功名思想和忠君意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词人认识的不断提高和对现实感受的不断深化,这种观念也在不断转变和前进“功名自是英豪事,不用君王万户侯。”(《闻虏政裹乱》)“功名在子何殊我,唯恨无人快著鞭。”(《书事》)这里的“功名”不再是个人主义的功名成就,而是指恢复中原的事业了。

辛弃疾晚年的功名思想有了转变: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

功名万里,其当时,健者也闲?

(《八声甘州·胡将军饮罢夜归来》)

词人夜读《史记·李将军列传》,不胜感慨。词中充满了抑郁不平之气。他甘于闲居田园,仍然期望能“短衣匹马”再度投入抗金救国的斗争。这里的“功名”实指李广名声大,而寓含着词人为争取人民解放的民族意识,不能说是个人主义意义上的“功名”。

除以上四种表现外,当然辛词中还有一些寄情山水田园的词作,这方面的词虽没有直接反映他的爱国情怀,但他流恋祖国山川美景,锦绣壮美的山河,也曲折的表现出他对祖国的无限着恋和热爱之情。

总之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是多方面的,而爱国情怀是他词的主流。他的爱国主义思想表现在众多的作品中表现了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些要求振有为而又受到挫折的人的共同感受,正因为如此也形成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特别是词坛上的杰出地位也成就了他一代爱国主义人的不朽功名。

参考文献:

①赵善括《满江红•辛帅生日》。

②戴复古《石屏词》:《全宋词》2309页。

③见邓广铭《辛稼轩年谱》139页所引。

④孙崇恩 :《辛弃疾研究论文集》,中国文联 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 ⑤郑临川:《稼轩词纵横谈》,巴蜀书社,1987年6月版。

⑥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三卷

⑦武原著:《诗词名作掌故丛话》,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一版。

辛弃疾诗词 第三篇_辛弃疾的诗词 婉约豪放?

辛弃疾的那些情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课本上的这首词,只读了一遍,就爱上了,词中勾画出的伤春怨春之情,细腻温婉。娥眉买赋,其情其景,令人唏嘘。辛弃疾,并不陌生的名字,从小到大,学过他很多的诗词,或婉约或豪放,或悲切或激昂,或低吟或高唱。可是仔细想来,对他本人的认识少之又少,只知他是南宋的诗人,只知他经历了血雨腥风的岁月。书中的评析,有这样一段“从表面看这首词极具婉约的宫怨词风„„然而婉约中寓含刚健,词作充斥着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对英雄生命徒然流逝的惋惜怨恨,充满了对昏聩朝廷的愤懑与棒喝,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无限忠诚与担忧。作者旨在抒写个人在政治上的失意与哀思„„正所谓‘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析,看似描写宫怨的一首词,真的蕴含了如此深刻的内容吗?辛弃疾其人,又是怎样的呢?

辛弃疾其人

绍兴十年(1140),中原大地战火弥漫,就在这一年的五月十一日,济南府辛府大院里传出婴儿呱呱落地的啼哭声。一个新生命顺利诞生了,辛府上下一片欢腾。祖父辛赞给孩子取名为“弃疾”。弃疾,去病也。辛赞希望这个孩子能像西汉名将霍去病一样,能征善战,保家卫国。生在那血和泪交织的年代,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命运,也造就了一朵诗坛中的奇葩。

辛弃疾确是没有辜负祖父的期待。年纪轻轻,他曾倾其家产,聚众两千余人,北上参加起义抗金,还曾深入敌营,智擒叛徒张安国。他是文人,但英勇不让铁军猛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就算是晚年,他仍深深记得当年的刀光剑影,塞外角声。何其豪迈,壮气激雷霆。

但是南宋高宗一心求和,没有朝廷的支持,起义军还是失败了。辛弃疾南归,步入仕途。

孝宗乾道四年,辛弃疾由广德军通判调任健康府通判。他经常登上赏心亭,“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盘何处是?只有兴旺满目。”深沉的兴亡之思和对现实的感慨从纸中溢出,孝宗淳熙元年春天,辛弃疾再次来到健康,登上赏心亭,故地重游,他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潜气内转,悲愤满纸。为官为人,他坦坦荡荡;满腹经纶,一心为国为民。

在滁州任职的两年时间里,辛弃疾全心投入抗金事业,惨淡经营淮中这一片抗金基地,他甚至断言:“仇虏六十年灭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

造化弄人,朝廷无能,恢复事业终是遥遥无期,而人已白发苍苍,“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开禧元年(1207)九月,辛弃疾与世长辞,其时,宋金之间的议和正处于胶着状态。辛弃疾收复失地的愿望,未了。

68年坎坷曲折而又轰轰烈烈的人生,他志存恢复,心无芥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诗人,亦是战士。

仿佛置身于如水的月色,星汉灿烂,梧桐树在秋风中沙沙作响,有人拔剑起舞,一身素服,目光如炬,石桌上是他挥毫写下的词句,力透纸背的全是对国家的爱恋。“抒父君不共戴天之愤!”他记得,亦力行。

婀娜中的刚健

了解了辛弃疾的人生,我想已经不难感觉到《摸鱼儿》这首词中蕴含的刚健与遒劲。伤春之情中,必是蕴含了诗人忧国之情与身世之叹。春意阑珊,实兼指国势渐衰。美人迟暮,则是抒不得志之情。这样想来,确实在哀婉叹息中,读出了壮志激昂,愤懑满腔。看来把其诗与其人结合,方能真正品出诗中的意蕴。

还有一首辛弃疾的词,同样的哀婉缱绻,也同样带给我豪气内敛的感觉。

菩萨蛮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梁启超曾评价这首词 :“《菩萨蛮》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艺蘅馆词选》)是啊,这首词岁不是直抒胸臆,一意迅驰之作,可给人的感觉,完全可以用大声镗鞳来形容。国耻未雪的满腔悲愤,朝廷无能的一怀愁苦,满纸忠愤之情。

另外还有一首他的《蝶恋花》,同样的幽怨哀婉。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辛弃疾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和《摸鱼儿》一样,同样是用女子的眼光写出了孤寂哀怨,也把诗人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不得志受排挤的无奈,人已迟暮的伤感,一丝丝的怨念,紧扣人心,哀婉曲折之中,不忘表己之忠心。这样的词,不能单纯用哀婉来形容,它里面蕴含的感情,豪迈大气。

我的感受

中学时,说起辛弃疾,都道他是“豪放派爱国诗人”,现在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实在让人难以信服。我觉得,这些潜气内转,催刚为柔

的诗词也并不算是他的别调。他的豪放与婉约并兼,不可分割。他笔下的香草美人,多有寄寓,他的诗词,有剑拔弩张的直言倾泻,也有千回百转的哀婉曲笔。而这些哀婉之作,感情虽内敛,但会慢慢浸入人心,反倒更让我心潮澎湃。写这篇文章,我越来越觉得,把辛弃疾定性为“豪放派”诗人,实在是太过武断的做法。

辛弃疾诗词 第四篇_宋词-辛弃疾9首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

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

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

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

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

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

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

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

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 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

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

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

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 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

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 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

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 《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主要词作】

贺新郎(老大那堪说)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永遇乐(千古江山)

祝英台近(宝钗分)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 摸鱼儿(更能消) 清平乐(茅檐低小)

贺新郎

【宋】辛弃疾

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

硬语盘空谁来听?

记当年、只有西窗月。

重进酒,换鸣瑟。事无两样人心别。

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简析】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陈亮自浙江东阳来江西上饶北郊带湖访问作者。作者和陈亮纵谈天下大事,议论抗金复国,极为投契。陈亮在带湖住了十天,又同游鹅湖(山名,在江西铅山县东北)。后来,陈亮因朱熹失约未来紫溪(地名,在江西铅山县南),匆匆别去。辛弃疾思念陈亮.曾先写《贺新郎》一首寄给陈亮。陈亮很快就和了一首《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辛弃疾见到陈亮的和词以后,再次回忆他们相会时的情景而写下了这首词。从时间上看,这首词可能作于淳熙十六年(1189)春天。

上片写友情。前四句以陈登、陈遵作比,说明作者与陈亮思想一致、情投意合的深厚友谊。中三句写他们旷达的胸怀与不慕富贵荣华的高尚情操。后四句写他们为国事担忧而发的恢宏议论以及因无人响应而产生的牢骚。下片论国事。前四句从抗战派与投降派的尖锐矛盾出发,提出了为什么祖国遭受分裂这一严重问题。实际上是?quot;南北分裂,已成定势"这一投降主义谬论的批判。中四句,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摆出了人材不得重用却又高喊搜罗人材以致堵塞了收复中原的通路这一严酷现实,揭露了投降派坚持屈辱求和打击抗战派的反动政策。最后四句,通过"男儿到死心如铁"和"补天裂"这样铿锵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他们争取祖国统一的决心。 这首词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和陈亮在思想一致的基础上所结成的战斗友谊,抒发了他们坚持抗战,志在统一的壮志豪情。

这是一首唱和词,但与一般酬答往来的庸俗之作大不相同,它写得感情饱满,痛快淋漓,内容丰富,形象鲜明。值得提出的是,这首词始终注意描绘和歌颂陈亮这一胸怀大志的人物形象。就全词来看,作者的笔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历史人物来赞美陈亮的宽阔胸怀与远大理想;二是通过对时政的抨击和对"富贵"的蔑视来突出陈亮的高尚品格;三是通过陈亮的言论"男儿到死心如铁"来歌

颂陈亮为国牺牲的决心和坚定立场。词中把写景、抒情、用典、使事结合在一起,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木兰花慢

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 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简析】

这是一首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词篇。作者在小序中明白提示,这首词有两个特点:一是构思与前人不同,"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而这首却写的是月亮西沉以后的情景;二是自觉地学习屈原,运"用《天问》体"形式。

咏月,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主题之一。仅以唐宋诗词而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月"为线索,组织全篇,提出了某些带有哲理意味的问题:"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白《把酒问月》:"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姮娥孤栖与谁邻?"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quot;看,这些不同的诗词都在向"天"提问,故此也都与屈原的《天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首《木兰花慢》实际上是继上述诸诗词之后,在歌咏明月这一题材上的新的发展。其特点可归纳为下述三个方面。

一是构思有新意。作者不写待月,而是从月亮落去之后起笔,并由此展开想象的翅翼,一会儿飞向广阔的太空,一会儿沉入深幽的海底。最令人惊异的是,生活在八百年前的辛弃疾,竟然在词中接触到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一科学现象:"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在作者心目中还有了西半球("那边"、"别有人 间"),当我们这里月亮西沉后,那边才看见月亮东升?quot;光景东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禁不住赞叹说:"直悟月轮绕地之 理,……可谓神悟。"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二是巧妙安排神话传说。词中把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集中起来,经过选择、加以编排,使之成为统一整体,创造出带有浪漫色彩的神话形象。词中神话的安排主要按三个焦点加以集中:一是人间("是别有人间…")二是天外("是天外,空汗漫");三是海底("谓经海底问无由")。三是全篇设问。词是学《天问》,故保留《天问》形式上的特点,但因词的字句可长可短,所以节奏上比《天问》更加生动活泼。

本篇是辛词中别具一格的作品.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tssc/421172/

推荐访问:辛弃疾诗词全集 辛弃疾诗词赏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