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诗宋词 > 诗词赏析 > 魏,颜色,怀才不遇的诗句

魏,颜色,怀才不遇的诗句

时间:2016-10-22   来源:诗词赏析   点击:

【www.gbppp.com--诗词赏析】

篇一:《25诗词曲五首 答案》

25 * 诗词曲五首

第一课时 《赤壁》 《山坡羊·潼关怀古》

【课前回顾】杜牧诗句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朗读品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淀。

【自主学习】

一、学习《赤壁》

1、作者介绍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上与另一位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赤壁,是东吴大将周瑜打胜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此“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只是借题发挥。

2、朗读诗歌,读出语气和节奏。

3、精读诗歌,研读赏析

①《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②诗人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明确:不以成败论英雄。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

4、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5、主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二、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

“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2、简介“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朗读这首曲,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同时“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注入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悲愤之情。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②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

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③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沉痛的感慨。

4、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5、主题:这首散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

背诵两首诗歌

【课堂检测】

1、《赤壁》中发挥想象,从反面落笔谈论历史,抒发感慨的诗句是。

2、《赤壁》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 , 。

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 ;说明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的诗句是: ,这也是本文的主旨句。

【课前回顾】

背诵《赤壁》、《山坡羊•潼关怀古》。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朗读品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淀。

【自主学习】

1、作者及背景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成“刘白”。著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名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使君,称刺史。

2、朗读诗歌,读出语气和节奏。

3、再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理清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亦可参考教参226第二段)

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 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

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 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4、精读诗歌,研读赏析

A、首联:交代了什么?体会“凄凉地”和“弃置身”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

作者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让读者体会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感觉到诗人抑制以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此联用了什么手法?意在传达什么心情?

用典。一是“闻笛赋”典故,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表达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的悼念;

二是“烂柯人” 典故,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C、颈联:千古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如何理解?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D、尾联:结尾有什么用意?

尾联是点睛之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又是和友人共勉,“长精神”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课堂检测】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 是: , 。

魏,颜色,怀才不遇的诗句

2、诗歌首联“”和“置的境遇,也表达了作者无限的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

第三课时 《过零丁洋》

【课前回顾】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朗读品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淀。

【自主学习】

1、走进作者

文天祥,字屡善,又字宋瑞,字号文山、浮休道人,吉州庐陵人,南宋诗人。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2、朗读诗歌,读出语气和节奏。

3.精读诗歌,研读赏析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概括地说,是两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元军入侵、宋室危亡之际,响应朝廷“勤王”号召,起兵抗元。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运用比喻的修辞。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舍身取义的民族气节。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意愿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课堂小结】

背诵诗歌

【课堂检测】

1、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 , 。

2、《过零丁洋》表现诗人誓死报国以及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 , 。

第四课时 《水调歌头》

【课前回顾】

背诵前三首诗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朗读品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淀。

【自主学习】

一、学习《水调歌头》

1、作者及背景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秋节。当时作者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心情抑郁不欢。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2、题解: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其作用是规定一首词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3、初读全词,读准字音、节奏。

4、朗读全词,说说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写月下饮酒 下阕写对月怀人

篇二:《大学语文》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

《大学语文》自测题1

学院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姓名

1.《诗经》原名《 诗 》或“诗三百 ”,汉以后始称《诗经》。

2.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 诗经 ,共 305 篇。

3.《诗经》分为__风 、_雅__ ___、颂__ ___三部分,其划分依据是 音

乐 。

4.《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有__ 赋 ___、_比_ ___、_兴_ ___三种。

5.《诗经》以 四 言为主,结构上多用 重章叠句 ,情致回环往

复。

6.《采薇》选自《 诗经 · 小雅 》,是一位戍边兵士在 返乡途 中

所作的诗,追述 戍边经历 ,反映了 西周 时代的戍卒生活。

7.《采薇》一诗以 薇 起兴,其中“薇亦 作 止”,到“薇亦 刚 止”,

再到“薇亦 柔 止”表现了时间的推移、心绪的变化。

8.“楚辞”是战国时代以 屈原 为代表的楚人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

种新 诗体 ,也称“骚体诗 ”;又指汉代刘向汇集屈原、宋玉的作

品及汉代人模拟之作而成的一部 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

9.《 国风 》和《 离骚 》并称“风骚”,分别开创了我国古

代诗歌的

现实主义 传统和 浪漫主义 传统。

10.《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长的一首 抒情诗 诗。

11.司马迁认为“离骚”二字的含义为 遭受灾难 。

12.《离骚》是一首具有深刻现实性的 浪漫主义 主义诗作。诗歌 主观

感情色彩 强烈,糅合 神话传说 、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制幻想的境

界,以“ 香草美人 ”作比兴象征,形成了鲜明的风格。

13.写出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比喻意义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比喻君王 ) ..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比喻国家前途 ) ..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比喻国君 ) .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比喻贤能的人 ) ..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比喻馋邪的人 ) ..

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比喻君臣 ) ..

何琼佩之偃蹇系,众薆然而蔽之。( 比喻美德 ) ..

14..写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 ) .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 .

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 .

女媭xū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 li ) .

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 .

跪敷衽以陈词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 .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 .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 .

15.《离骚》中出现了很多神话人物,其中有“给太阳驾车的神” 羲和 、

“给月亮驾车的神” 望舒 ,另外还有(任举2个) 丰隆 、 飞廉

等。

16.《论语》主要记载 孔子及其弟子 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

弟子编纂而成,是先秦时代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一部 语录 体散文集。

17.《学而》是《论语》的第 1 篇,取 第一篇 学而孔子所言的前两字 为篇名。

18.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仁 ”。

19.《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 追求绝对自由 的思想。

20.《逍遥游》认为大至 高飞九万里的鹏 ,小至蜩与学鸠,都是 有所

待 而不自由的,只有 消除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 ,达

到无己、 无功 、 无名 的境界才是绝对自由,即逍遥游。

21.《逍遥游》善于用 寓言 说理,把所要表达的思想寄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tssc/281020/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