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诗宋词 > 诗词赏析 > 形容昙花的词语

形容昙花的词语

时间:2016-03-30   来源:诗词赏析   点击:

【www.gbppp.com--诗词赏析】

说明文昙花
形容昙花的词语 第一篇

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

《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

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

明对象作为标题。 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说明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

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

说服力。 ②、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事理。 ③、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以上可以回答为:应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地说明了——) ⑤、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⑥、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

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

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以上可以回答为:应用了——的说明方法,准确、科学、简明地说明了——)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

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

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

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由总

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

个别)、由抽象到 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

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

顺序。

5、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

提炼。

6、“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7、段落语句顺序:

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向沙漠进军》5、6段照应上文游击战、阵地战顺序。 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看云识天气》

8、语言准确性: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

【形容昙花的词语】

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

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 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

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

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限制性词语或者采用列数字、下定义的句子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

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

其中的一部分。

9、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

并列式、递进式等。

10、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

括。 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死海之变”中“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11、发散创新: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

可以看出。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这种

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形容昙花的词语】

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

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总之。这类试题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

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

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初中的记叙文包括新闻体裁的消息和通讯,文学体裁的散文和小说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考查集中在10个题型 题型1:特殊段落或写作技法作用 示例:

①文章第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 2005年《白苍鹭》 ②选文第⑧段和链接材料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 2009年《昙花终于怒放》

答题方法:

1.让考生直接回答文段或句子在结构或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方法:了解文段或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 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打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中间: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结尾: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回味无穷。

2.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 方法: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

作用。

3.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方法: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题

型2:观点类开放性试题

示例:你对文章中年轻人打鸟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理由。——— 2005年《白苍鹭》

答题方法:这一类品析与感悟类的主观性表述题,往往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有“答案

标准”,那就是应根据自己的感悟与体验,谈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见解新颖独

到即可。

【形容昙花的词语】

解答这类题目,可从以下角度入手:注意研读上下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揣摩,然后用

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要注意从全文构思的角度,从作者的表达意图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角度

进行解答;要揣摩考题的意图,结合文章内容,调动生活积累,进行简洁明晰的表达。. 题型3:标题含义与作用 示例:说说选文标题“小扇轻摇的时光”具体指什么时光 ——— 2008年《小扇轻摇

的时光》 答题方法:找文章的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 题型4:环境描写作用

示例:①文章中加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句子:河面上水流很急,发出很大的声响,河中央一团团泡沫迅速向下游奔去。———

2006年《我看到了一条河》 答题方法: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渲染××环境气氛、

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

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题型6:人物形象与作用. 示例:①“陶公柳”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简要概括。 ——— 2007年《江南陶公柳》 答

题方法:1、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2、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

括总结;3、遵循“找原文——— 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 题型6:人物心情或感情品析 示例:①在下面方框内,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3分) 高

兴极了 ——— 2009年《昙花终于怒放》 答题方法:理清文本思路,在把握行文脉络的基础上提取关键信息。 题型7:人物描写方法与作用 示例:①文章中加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2006年《我看到了一

条河》

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方法: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

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

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题型8:事件叙述与概括

示例:①文章叙述了“我”童年的“几个片断”请简要概括。 ——— 2006年《我看

到了一条河》

概括事件的方法: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

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

(3)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 题型9:中心思想概括与哲理感悟 示例:

①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07年《江南陶公柳》 ②作者从昙花终于怒放的过程得出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 2009年《昙花终于怒放》

答题方法:

1、掌握概括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2、注重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

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题型10:语言赏析,

示例:

①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你认为哪个句子表达效果更好请说出理由。 a.我也许很冷,也许浑身是泥,也许被荨麻扎得遍体鳞伤,但我会游泳了。 b.我很冷,浑身是泥,被荨麻扎得遍体鳞伤,但我会游泳了。 ——— 2006年《我看

到了一条河》;

②请你从语言方面对文章第②段进行简要赏析。 ——— 2007年《江南陶公柳》 ③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很贪婪地捧了瓜果啃,母亲在一边心满意足地看。 ——— 2008年《小扇轻摇的时

光》

④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 2009年《昙花终于怒放》 答题方法: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了解用词之美——— 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

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2)①修辞之美———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 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 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

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也可以

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

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

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xx句,因为它xx。 记叙文的知识

记叙六要素:

1、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

2、地点(要写环境和发生事情的地点。)

3、人物(写事情里的人物。)篇二: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三中学2015届九年级语文学业考

试预测试题(三)

2015年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十三中学业考试预测试题(三)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l20分钟 试卷满分l20分)

一、全卷书写(2分)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笔好字闯天下。亲爱的同学们,此题不需专门作答,只要做到书写

规范、工整,卷面整洁就可得分,相信你一定会珍惜这次机会!

二、积累与运用(共21分)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tssc/221833/

推荐访问: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