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说说 > 关于李清照的书

关于李清照的书

时间:2018-09-12   来源:说说   点击:

【www.gbppp.com--说说】

关于李清照的书 第一篇_推荐-李清照

推荐书目《李清照》

大家好,我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是:《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是由当代的古诗词爱好者—卫淇编著的,其中收录李清照诗词和作者的一些见解。 大家都知道李清照堪称中国古诗词婉约派之宗,是闺阁文章之伯,她的诗词值得我们所有的人去细细品味,下面我就给大家说说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吧。

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知道了宋代有这么一位著名的女词人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似乎是从那首《如梦令》开始的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时候的李清照仿佛落入凡间的一枚精灵,从大明湖畔、藕花深处、带着她盈盈的甚至有点张扬的笑向我们缓缓走来,让人丝毫感觉不到古代女子所特有的矜持,从此后我就爱上了她的诗词,爱上了她的率真、她的清新婉约。

后来读到她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我也随着她的愁而愁,随着她的忧而忧。但是现在细细想来当时的易安是幸福的,是满足的。因为那时的愁是小女儿的闺阁相思愁。不知从何时起她的词中再也没用了“依回首低头弄青梅的娇羞”,再也没用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闲情雅趣,那艘载满她欢乐的小船已是“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南北两宋交替兴亡,历史巨变让李清照经受了颠沛流离之苦、夫亡家散之痛。命运的无情捉弄令她将个人遭遇与亡国之痛交织在一起,从此,她所作之词更多的是对故国、故人的思念和对自己身 1

世遭遇的无奈。记得她的 那首《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字的叠字,不是作者的词穷,也不是词牌的要求,这一句是她无声哭泣的泪珠颗颗滴落的声音。 其实我最爱她的那首《夏日绝句 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仅仅二十个字,两个对比,三个典故。一个生死的对比,一个人杰与鬼雄的对比。三个典故:其中一个是人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谓之“人杰”;一个是鬼雄,屈原的《国殇》中:“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一个是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她的这首诗虽短小,但却能感受到她的凛然风骨,她的浩然正气,充斥在天地之间,实在是巾帼压倒须眉呀!听了我的介绍大家是不是也想读一读这本书啦。

所以我觉得读书不一定要多,但一定要细,要追根,要求源,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作品,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品味和运用。

房地产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魏德宇

2

关于李清照的书 第二篇_李清照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李清照其人其词

1、前期的李清照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也知书善文。李清照从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养,工书,能文,精通音律。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生赵明诚为妻,婚后的生活相当美满,二人志趣相投,能在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赵明诚有一段时间出外游学、出仕为官,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后期的李清照

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他们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即1129年赵明诚在赴官途中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研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凄惨,尝尽了丧夫之痛、流离之苦和亡国之恨。

3、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

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南渡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三、听《醉花阴》朗诵及看《声声慢》视频

1、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探讨两首词的意象及情感

(一)默读并思考

1、这两首词的共有意象是什么?

2、这两首词的共有情感是什么?

(二)师生解答

1、两首词共有的意象

(1)酒:东篱把酒黄昏后

三杯两盏淡酒

(2)风:帘卷西风

晚来风急?

(3)黄昏:东篱把酒黄昏后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4)黄花: 人比黄花瘦。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2、逐个分析意象

(1)酒

《醉花阴》中,词人是在日落黄昏时饮酒,她把酒作为倾诉相思的载体。酒要对饮才有韵味, 而她的丈夫不在身边, 词人在独酌中品味相思之情,真可谓是“举杯浇愁愁更愁”,表达一位年轻贵族女子的闲愁。

《声声慢》中的“ 酒”, 词人是想借酒暖身, 借酒浇愁。词人晚年生活在“愁”的世界里, 承载不住国破、家亡、夫死的愁苦,每每借酒消愁。可是酒入愁肠愁更愁, 酒力和心愁相比, 心愁太重了, 酒消解不了词人的凄凉和愁苦。

(2)风

《醉花阴》中西风似解人意,卷起珠帘,露出深居闺中的思妇的模样:玉容因闲居而寂寞,腰身因思念而清瘦。词人借西风,道出对丈夫的相思之愁。

《声声慢》中三杯两盏的淡酒,抵挡不住晚来的急风。这急风,不仅带来深秋的寒意,使得词人在这种气候中难以将息。也带来词人心中的寒冷:故国沦亡敌手,此身漂泊无寄;丈夫英年早逝,只剩自己茕茕孑立;自己才高于世,却遭遇种种的政治压力;如今年将老迈,只能凭借记忆苦熬度日。这急风,道出了词人无限痛楚抑郁之愁。

(3)黄昏

《醉花阴》中,词人百无聊赖地挨到黄昏,独自一人来到东篱边饮酒赏菊,襟袖间立刻盈满了暗香。此时的黄昏,虽词人独处,略感寂寞,却尚存一丝对美好爱情的眷恋。

《声声慢》中,词人“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是说时光难捱,又加上梧叶纷纷,细雨霏霏,好不容易才熬到了黄昏,但又要怎样继续熬过黑夜,则又是更深的痛苦,更大的煎熬。可见,《声声慢》中的黄昏,充满了冰冷和绝望。

注:钱钟书说:“盖死别生离,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 (4)黄花

《醉花阴》中词人以“ 有暗香盈袖” 的黄花, 象征自己的青春年华。东篱菊花纤瘦, 但珠帘内“ 人比黄花瘦”。究其原因,是丈夫游宦在外而夫妻不得相聚引发的深深离愁。思妇容易睹物思人, 在该词中, 她把花和人联系起来, 表达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 《声声慢》中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 词中由景入情,满地菊花盛开,而自己却憔悴瘦损。更何况丈夫已经辞世,没人摘花送给自己, 只能任由菊花枯萎在枝头。这里既隐含着对生命将逝的悲哀, 又和作者晚年孤苦飘零的处境相吻合。

3、两首词共有的情感:“愁”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醉花阴》之“愁”: 百无聊赖的闲愁 重阳独酌的清愁 刻骨相思的离愁 《声声慢》之“愁”: 孀居之悲 年迈之叹 飘零之苦 亡国之痛

(三)小结

《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夫妻暂离但又彼此眷恋的幸福生活的写照,是一首惆怅的幽怨的洋溢着相思之愁的思夫绝唱。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国亡夫丧且颠沛流离的磨难生活的缩影,是一首沉重的哀伤的充满了忧患之愁的泣血之歌。

五、李清照其他写“愁”的名词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1.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红润的荷花正在凋谢,只剩下一镂残香。玉簟,簟是竹席子,因其清凉光滑,故称玉簟。这“玉”字给人一种温度感和触觉感,与红藕之“红”也产生色彩上的对照和联想。这里点出凉秋季节。

2.雁字:群雁飞行时,常常排列成“人”字或“一”字,故称雁字。大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飞。秋天正是“雁字回时”。相传大雁能为人传书。词中出现雁的意象,同时也暗含渴望收到丈夫来信的心情。

3.花自飘零水自流:花在独自孤寂的自飘自落,水在独自孤寂的自流自逝。它们无法违背自然界规律,又有谁去关心它们的命运,去怜惜它们呢?这句话貌似平淡,实际有很深的感伤和寄寓,含有对一天天飘逝的青春和美好的年华的依依怀恋之情。

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分离的双方都在为同样一种相思而愁苦。

5.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即使眉头刚刚舒展,却又涌上心头。言相思之情的深挚难排,真是“无计可消除”。

【解读】

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志同道合,感情笃厚。婚后不久,赵明诚负笈远游,旋又出仕。年轻的李清照在离别期间,写下很多抒发相思之情的优美词作,这些词作几乎篇篇脍炙人口,有着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一剪梅》就是其中最优美,最出色的一首(据伊士珍《琅媛记》记载,李清照与丈夫恋恋不舍地告别,在锦帕上写下这首《一剪梅》词,送给赵明诚)。这首词很有艺术魅力,塑造出一个相思女性深沉的文化心理性格和感情世界。她敏感极了,红藕香残,西楼月满,花飘水流,雁群南飞,自然界这些无情物无不牵动她的情肠;她深挚极了,对丈夫的深厚爱情永远也无法磨灭(“此情无计可消除”),纵使愁眉稍展,也依然缭绕心头。她不言不语,只是凝眸沉思,任内心被情感啃噬。别人最多只能看到她的愁眉,却不易窥见她的内心世界。这是古代东方女性富有魅力的性格形象和情感特征。这首词表达的情思,真纯,深挚,浓烈,含蓄,显示出教养深厚的古代闺秀的典雅风度。红荷,兰舟,雁群,月光,西楼,上阕这些有意味的意象构成一幅精美的图画,女主人公“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孤独,沉思形象成为意象群的中心。不言相思而相思自现。词人只说“月满西楼”,偏偏不让那位倚楼观望,深夜不眠的女主人出现,越发有韵味,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下阕则写相思之深,简直是刻骨铭心,一刻不忘,像是女主人公在轻轻的叹息,自语。只用淡淡八个字“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略作点染,却胜过千言万语。李清照可谓是写情思的妙手。

关于李清照的书 第三篇_关于李清照的资料大观

关于李清照的资料大观

李清照 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五/六年?(1151—5/6?) 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明水镇)人。

一、家人·弟子

父:李格非,字文叔,为当时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出自韩琦门下,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首。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后因列于党籍而被罢官。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生卒年无考,《宋史·李格非传》仅载:“卒,年六十一。”有一子一女。

母:王氏,一说是状元王拱辰孙女,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知书善文,有的学者推测是后者,在生下李清照后不久亡故,而前者是李格非续娶之妻,李迒生母,李清照继母。 弟:李迒(hang),任勅(chi)局删定官。

夫:赵明诚,生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卒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 八月十八日,年四十九岁。赵挺之幼子,字德父(夫、甫),性急,为金石考据家,官至江宁(今南京)知府兼江南东路经制使。

公:赵挺之,字正夫,谥号清宪,官至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丞相),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移居青州,有三子一女。

婆:郭氏,东平(今山东东平)人,濮州知府、提点夔州刑狱郭概的女儿。

叔外公:王珪,李清照幼年时封岐国公,不久因病逝世。

表姐:王氏,宋奸臣秦桧之妻,但李清照一直耻其夫妇为人,无往来。

女弟子:韩玉真(玉父),小时曾向李清照学诗,身世也很坎坷,曾全力资助夫婿林自建赴京赶考,考中后却被抛弃,韩四方奔波万里寻夫,留有感怀诗《题漠口铺并序》一首传世。

据陆游文中所记,她晚年欲将所学传孙氏女,孙氏以文非女子所应学予以拒绝。 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 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时,与赵明诚结婚。明诚当时21岁,在太学当学生。 崇宁元年(1102)婚后不久,新党蔡京当政,赵挺之升任尚书右丞,他们极力打击以苏轼为首的旧党(元祐党),李格非因在党籍而被罢官。

大观元年(1107),赵挺之死,蔡京由于忌恨赵挺之而对赵家进行诬陷。赵家弟兄因此而失官,李清照便和赵明诚回到了青州赵氏的旧居。因仰慕陶渊明,取其文《归去来兮辞》之题名书房为“归来堂“,取文中的“审容膝之易安”而自号易安居士。

大约在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又重新出仕。先后出守莱州(今山东掖县)、淄州(今山东淄博市),又授直秘阁。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开始编写《金石录》。

靖康元年(1126),金人围攻汴京,次年三月,赵明诚母死于南京,明诚南下奔丧。随之,北宋亡。高宗即位后,明诚起知江宁府(今南京)。十二月,青州兵变,归来堂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小部分文物共十五车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至南京夫妻重聚。次年,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浙江),他驻家池阳(今安徽贵池),只身驰赴建康(江宁府改名,今南京)受命,不幸病倒。当清照乘舟赶到建康时,明诚已经病危,八月十八日卒,年四十九岁。

这时金兵又大举南侵,朝廷已开始疏散、逃亡。建炎三年(1129),李清照派人先将大部分书册、金石刻送往洪州(今江西南昌),准备去那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但洪州兵乱,尽散失,身边仅余数箱。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绍兴),居钟氏之家,被邻家钟复皓盗去五箱,至此,所有图书文物大部散失。

在赵明诚病重期间,他的朋友张飞卿曾携一玉壶来看望他,张后来投了金。这件事被人传成是他们夫妻以玉壶颁金,并听说有人已向朝廷告发。这样的政治陷害使李清照大为惊恐,

她决定将家中所有的铜器等物品进献朝廷,以求得洗刷和解脱。于是,她便追随着高宗逃难的路线辗转避乱,从越州到明州,经奉化、台州入海,又经温州返回越州。 最后,在绍兴二年(1132),又从越州移居杭州,1134年避乱金华,次年才返回临安。她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悲惨。

绍兴十三年(1143年)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开禧元年(1205)刻书。【关于李清照的书,】

越十余年,大约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或者以后,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享年至少73岁。

三、作品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从风格上看,主要是诗慨言志,词婉道情。从艺术成就上看,她的词超过了诗和文。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晁补之的大力称赞。元符三年(1100)左右,写有《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长诗,受到当时人们的好评。 十余岁时作《如梦令》 ( (尝记溪亭日暮) ,轰动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

词的成就最大,被称为“易安体”,从南宋起就不断有人学习和效仿。风格婉约,但偶有《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这样的豪放之作。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诗、文虽留存不多,讲历史,谈世事,论文艺,题材范围比较宽广。南宋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表现出密切关怀国家命运的高度爱国精神。

部分诗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广为传诵。 也有如《偶成》、《春残》这样的思人怀乡的清深之作。晚年有五首写给皇帝、后妃的节日帖子诗,皆美化阿谀之语,俗甚。

其文存数篇,早年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金石录后序》一文追忆一生,情深意切,更是研究李清照的珍贵资料。晚年有《打马图经》并《序》,又作《打马赋》,虽为游戏文字,却语涉时事。借谈论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关战马的典故和历史上抗恶杀敌的威武雄壮之举,热情地赞扬了像桓温、谢安等忠臣良将的智勇,暗讽南宋统治者不识良才、不思抗金的庸碌无能,寄寓对收复失地的愿望,抒发了个人“烈士暮年”的感慨。

赵明诚所撰《金石录》,李清照“亦笔削其间”。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现存作品不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等。

有文6篇,残句2则,诗18首,残句15则,词88首,残句13则,佚词1传世,包括存疑词14首,残句1则,误题词29首,残句2则。

李清照工书,能文、画,兼通音律。

四、研究

从宋代开始,人们已重视对李清照的研究,1984年举办了“全国李清照研究学术讨论会”,后又成立了“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在各地成立了李清照研究会或李清照学会。李清照研究会即位于山东济南李清照纪念堂内。

研究专家旧有毛晋、王鹏运、况周颐、胡云翼、李文裿、张寿林、傅东华、魏尧西等,今有唐圭璋、王仲闻(学初)、王延梯、黄墨谷、黄盛璋、平善慧、刘乃昌、陈祖美、刘瑜、徐北文、孙崇恩、徐培均、王璠、周桂峰、刘瑞莲、于中航、佘雪曼等等。

据我现在掌握的资料,中国大陆及港台,现在至少已经有近二百部关于李清照的研究论

文集、专著、小说、词评等出版。

李清照的诗词作品被世界各主要国家翻译,各国出版的百科全书,在文学成就的部分中,都对李清照有评介。出了专著的至少就有英、德、日、俄四种文字,尤以美国人肯尼思·雷克斯罗思(王红公)著书,台湾人钟铃翻译,纽约新闻书局1979年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获得世界的公认。

五、争论焦点

1、改嫁辩

最早提出易安曾改嫁张汝舟之事见于她生前所出的宋人著作,始自明、清有人为其“辩诬”,迄今难有定论,但自黄盛璋《李清照事迹考辩》后,今人多倾向于改嫁说。

据李清照所著《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及南宋人所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资料记载,李清照孤独无依之中,绍兴二年夏(1132),曾再嫁张汝舟,秋八月离。张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直至拳脚相加。张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后发现张还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经查属实,张汝舟被除名编管广西柳州。李清照虽被获准离婚,但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三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后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关押九日之后获释。此段婚姻前后不满百日。

对于此事,明、清始有人著文反驳“辩诬”,至今对此还颇有争议。其实,妇女改嫁在宋代前期并不少见,不管她是否真的改嫁都不影响李清照的人品,追求自己幸福的人是勇敢的,我们应该尊敬,只是所选非人罢了。

近年又有一新说,言其是被逼婚,既非自愿,谈何改嫁?此说挺有意思,改嫁就改嫁嘛,难道不是心甘情愿,就不是婚姻了吗:)

2、金石情缘论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李、赵的婚姻是金石良缘,夫妻情深,但自20世纪的60年代,王汝弼先生的《论李清照》开始提出疑议,认为两人感情上有矛盾,特别是李对赵不满, 由于六

十、七十年代特殊的政治环境,王先生提出的这一新鲜的话题便久被搁置。直到1989年,朱淡文在《论李清照〈漱玉词〉中的爱与忧郁》一文才重申王先生的看法,认为“赵明诚有不止一个侍妾”,而“余性不耐”、“侯素性急”(《金石录后序》)诸语,显示了两人的性格差异。同在1989年,陈祖美先生发表《对李清照内心隐秘的破译———兼释其青州时期的两首词》,在王汝弼先生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赵的“纳妾”问题及其对李内心世界的影响,并由此对《凤凰台上忆吹箫》与《声声慢》二词进行了新的诠释,此后,陈在一系列相关论著中,重申了她对赵明诚纳妾问题的坚定看法,并对李清照内心隐秘进行了开掘,对其许多词作做了新的阐释。提出赵有“天台之遇”,出现过第三者插于其间,李也因此发出“婕妤之叹”,两人关系曾出现裂痕。

陈的观点日渐引起关注,特别是其《李清照评传》出版后,反响更热烈,或支持,或反对。其中1998年到2001年,讨论的论文更多,形成了一个争鸣的小高潮。有的反对者基本认同赵明诚纳妾之说,但不同意纳妾给赵、李感情造成伤害,有的则坚决否定赵明诚纳妾之说。

就宋人纳妾的普遍习俗和赵明诚无嗣的特殊情况而言,赵明诚纳妾与不纳妾都有可能,但现在既无直接史料“证真”,也无确凿的史料“证伪”,既不能肯定赵纳了妾,也不能咬定赵没有纳妾。这个问题只能存疑,最终的结论还有待坚确史料的发现。

六、其他小知识

1、清照雅称美誉知多少?

字:古代女子基本无字,即使有也少有姓名字号传世。

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居青州时,因仰慕陶渊明,取其《归去来兮辞》一文中的“审容

膝之易安”而号,故人又称李易安,自题易安室。

藕神:李清照曾被尊为藕花之神。 正宗第一:正宗易安第一,旁宗幼安第一(明人徐士俊) 婉约宗主: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清人王士禛) 博家之祖:李清照精于棋类、打马等各类智力游戏。曾发表《打马图经》等作品。 古今才妇第一:称古今才妇第一,不虚也(明人陈宏绪)

闺秀词惟清照最优(明人周济)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清人沈谦)

她是乐府词坛最有力的健将,乐府词的发展,至她始达于最高的造诣与成功(民国胡云翼《中国词史略》)

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在意境一方面,在风格一方面,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民国郑振铎《中国文学史》) 词家三李:李白、李煜、李清照

宋代四大女词家:李清照、朱淑真、张玉娘、吴淑姬

济南二安: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辛弃疾字幼安,皆济南人

2、清照为什么被人戏称为李三瘦?

第一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第二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第三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

3、李清照的生辰?

目前,较一致的意见是北宋神宗元丰七年甲子,即:公元1084年。

李清照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建中辛巳即公元1101年。又云:“呜呼,余自少陆机做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间,患得患失,何其多也”。陆机二十做《文赋》,少二年,即十八岁。蘧瑗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过两岁即五十二岁。中隔三十四年。学术届由其出嫁之年上推十八载,即得出上述结论。

4、李清照的卒年?

不祥,据陆游《渭南文集》卷三十五《夫人孙氏墓志铭》文中所记,李清照晚年欲将所学传“十余岁“的孙氏女,孙氏言文非女子所应学予以拒绝。孙氏绍熙四年(1193)卒,年五十有三,推算当生于绍兴十一年(1141),她十岁时即绍兴二十一年(1151),由此李清照的卒年大约在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辛未至年绍兴二十六年丙子(1151~1156)李清照为六十八至七十三岁。据各方推测,不大可能早于绍兴二十六年丙子。

5、李清照有后人吗?

史书明载:“赵君无嗣。” 责任是否在清照?未必。有理由相信,该负无嗣之责的是赵本人。不仅清照从未生育,赵的姬妾也概无生育!史书还记载,赵只有两个亲侄子,连可出继的都没有。很早就替他背上不生麟儿十字架的,却是李清照。并因此被迫同丈夫分居几年之久。

6、《漱玉词》的来历?

漱玉词由济南李清照故居前的漱玉泉得名,是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泉水清澈见底,泉水自池底涌出,溢出池外,跌落石上,水石相激,淙淙有声,犹如漱玉。相传李清照早年曾在泉边洗漱。该泉自今仍在流淌,现在济南趵突泉公园内的李清照纪念堂门口。

7、李清照纪念地知多少?

1.山东章丘明水镇清照园:百脉泉公园内,百脉泉边,建于1997年。

2.山东济南李清照纪念堂:趵突泉公园内,漱玉泉旁,1959年在原丁公(丁宝桢)祠处辟建而成。

3.山东青州李清照纪念馆:范公亭公园内,洋溪湖畔,为宅居原址,建于1993年。

4.浙江金华李清照纪念堂:八咏楼内,绍兴四年(1134)李清照曾避居金华,登楼作《题八咏楼》诗,1994年将正厅改为李清照纪念堂。

5.浙江杭州清照亭:西湖环湖南线景区柳浪闻莺公园内,因李清照曾在清波门一带居住过,故“清照亭”择地于清波门水杉林的小溪边,2002年开放。

6.山东济南清照亭:历城区蟠龙山森林公园内,2004年开放。

李清照曾被尊为藕花神,供奉于济南大明湖畔的藕神祠。

在山东济南泉城广场、河南开封滨河路、北京中华世纪坛三层环廊(?)有她的全身雕塑。

在山东章丘明水镇有清照路,路上有两座“李清照故里”的石牌坊,当地有多家以“易安”、“清照”命名的旅馆、饭店、门市等等。当地酒厂还生产以“清照”命名的系列白酒。

8、李清照有遗物吗?

1.中禾琴:全琴题刻书法潇洒得体,琴面与琴底衔接处有33裂过重修的痕迹,琴音色清纯明亮,实为难得的珍品,收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编辑的"中国名琴荟萃"中。资料表明,很可能是李清照的琴。

2.正吟琴:神农式,据传此琴原为李清照遗物。琴背原刻两行阴文鎏金隶书楚词体诗句:“囗山之桐,斫其形兮,冰雪之丝,宣其声兮。囗囗囗囗,和性情兮,广寒之秋,万古囗兮。”文字十分俊美。

3.绘画:据史料记载,到明代还有人收藏有李清照画的竹。可惜现今已无处可寻。

·李清照

【简介】(1084—约1155) 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后因被列入元祐党籍而罢官。母王氏,亦知书能文。李清照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工书能文,兼通音律。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夫妻志同道合,感情甚笃。喜好收藏金石碑帖,共同搜求寻访,鉴赏研究。夫妇也都爱好诗词,时相唱和。约在崇宁二年(1103)赵明诚出仕。高宗即位后,知建康府。靖康之难,李清照面对国破家亡的处境,于建炎二年(1128)避难至建康。次年,赵明诚病逝。李清照只身漂泊杭州、越州、金华一带,过着辗转无依的生活。文物书籍丧失殆尽,境况极其悲惨。最后在孤寂、抑郁之中了却残年。诗、词、文兼擅,以词的成就最高,并有《词论》传世。在《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强调协律,崇尚典雅,讲求情致,代表了传统的婉约词派的观点。词集名《漱玉词》,内容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社会相对承平,生活条件优越,题材多反映闺阁生活及离别相思之情。在不少词篇里,描写刻画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美好事物和自由生活的热爱。后期词作多抒写在遭到国破、家亡、夫死以及政治上的打击等一系列的灾难之后,极其悲痛的心情。客观上反映了时代的、民族的灾难和不幸。词的风格也一反前期的清快、明丽,表现出深沉凄凉的特点。李清照长于抒情,巧于构思,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她以“寻常语度入音律”,虽明白如话,却非常优美清丽,既能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又能创出新意。她是第一位专门致力于抒情的女词人,把闺情词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突出的地位。现存诗文和词集皆为后人所辑。有毛晋汲古阁用明钞本刊刻《漱玉词》,《四库全书》用毛刻本。近人赵万里辑校《漱玉词》,收词60首。有中华书局本《李清照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本《李清照集校注》。

【详细介绍】

生平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 李清照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工书,能文,兼通音

关于李清照的书 第四篇_李清照 一、书香才女

李清照 一、书香才女

画外音: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北宋末期的公元1084年出生于山东章丘,公元1155年逝世,终年72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可以说是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她的存世作品虽然只有70多篇,但却取得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骄人成就,被后人誉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在男性居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能够如此光彩照人,实在是一个奇迹。那么李清照究竟是如何练就自己的生花妙笔的,“人比黄花瘦”的闲适,“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生当作人杰”的豪迈,究竟哪一个是她的真性情呢?而她那百转千回,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又是怎么回事。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步步走近这位传奇的女词人,一一破解这些问题。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一集“书香才女”。敬请关注。

康震:

说起李清照来,我们的脑海当中啊,就会浮现出一个多愁善感,清丽娟秀的,端庄的这样一个女词人的形象。那么李清照的词和她的人一样,也是永远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永远都是笼罩着一层美丽的轻轻的面纱。每当我们在异地他乡,收到亲人的书信,收到丈夫和妻子的书信,我们的心头就会袭上一层淡淡的相思之情,这时候我们的耳边仿佛就回响起李清照的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当我们在重阳节的黄昏因为思念自己的家人、思念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恋人而形容憔悴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会默念这样的诗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醉花阴》)的确李清照能够唤起我们很多很多对于情感的追索,对于情感的一种追忆。当然了,如果我们在阅读历史的过程当中,当我们读到了西楚霸王那一段悲怆的历史时,我们也会想起这样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这样我们就懂得,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即便他失败了,他也失败得是有声有色,他也是成为一个宁折而不弯的人,是一个悲剧的英雄。所以从李清照的这些词里边,我们能够找到很多很多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那种情感的寄托。我们自己说不出来的话,李清照的词中帮助我们说出来了,所以每个中国人大体上都会认同这样一个观点,李清照应该算是中国古代最杰出、最有才华的女文学家、女作家。如果我们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李清照这个人,我们也可以说李清照这个才女呀,她真是不容易,不简单,而且也不平凡。我们说她这个一生啊,经历了很多很多的苦难和坎坷。国破,家亡,财散,再嫁,离婚,还没有子嗣。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她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苦难,但是,这些苦难的挫折从来没有打倒过李清照,她的意志非常顽强,她挺住了,这作为一个女性啊,真是太不容易。我们说现在留存下来的李清照所有的文学作品,诗,词,和文,全部的作品加起来也就不过七八十篇,但就是凭着这区区的七八十篇作品,她居然能够和作品上千,甚至上万的李白,杜甫,陆游等男性的大作家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平起平坐,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的创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甚至成为太阳系当中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为什么这么说呢,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来命名它们,李清照就是其中一座环形山的名字。我想,这大概应该是在外太空惟一一个用中国古代女性的名字命的天体了。这是很大的荣耀,这体现了李清照在人们内心世界里边的一种价值。

画外音:

要走进和了解李清照,我们就要从李清照的少女时代说起,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一般的女孩子应该过着一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字闺中,专攻女红的生活,因此,在那样

一个女性备受压制的社会里,李清照的出现,绝对是一个精彩的意外,正因为如此,说明李清照才华横溢的文学修养,必定与她少女时代与众不同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那么李清照的父母会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们对李清照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康震:

他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个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的这么一个才学之士,进士出身。在北宋社会,进士出身非常重要,大户人家选女婿,主要是重才,可不是财富的财,是才能的才,所以凡是中了进士的男子,知识分子,在社会上都受到尊重。李格非中了进士之后,曾经做过山东郓周教授,什么叫郓州教授啊?就相当于郓州县里边的一个教育局的局长,后来升官了,做了太学录、太学正,还做过太学博士,就相当于在京师大学堂里边担任教授,所以我们说为什么讲这个呢?李格非他的经历里边有一段是什么?是从事教育工作,这个对李清照肯定有非常大的影响,李格非后来因为他的诗文创作和他的学术成就得到了苏轼的赏识,所以成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李格非的性格是属于刚直不阿,眼里不揉沙子,看见社会的不正之风,他非常地气愤,他自己也绝不同流合污,我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他在郓州做教授的时候,也就是在那郓州县里边做教育局局长的时候,很清贫。大家可能觉得很奇怪,老师你说什么呢?作为一个县的教育局局长,他清贫?他是清贫,他清贫到什么程度呢?他清贫到连郓州的知州都挺可怜他的,给他找来,说老李你这一天过得太苦了,得想办法解决一下经济问题,靠你那两个钱,你那两个薪水啊,恐怕是够呛,没想到咱们的李格非不吃这一套,我做的什么工作,我该拿多少钱,我就拿多少钱,多一份我不拿。我们从这件小事上就能感觉到,李格非这个人很正直,而且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再一个,李格非这个人疾恶如仇,看见坏人坏事必然跟他做斗争。他在江西上饶的时候做官,当地有一个道士,这个道士就是给人算命呗,有的道士人家是好的,有的道士挺高的学问,但有一些道士就是骗钱的,妖言惑众、危言耸听。这个道士在当地影响很大,出门时候爱开着车出去,估计就是骗来的钱买的车,有一次李格非出门办事,也开着车,两个车就狭路相逢了,此车碰见彼车了,李格非就没客气,当即下令,让手下人把那道士从车里拖出来,拉在路边上,跪在地上,然后历数他的罪状,痛打一顿,然后驱逐出境,别在我这儿混了,我看见你,见你一次打你一次啊,别招我犯错误,这是说什么呢?就是对于那些错误的,在他看来是不正之风的东西,他眼睛里头揉不进去,半点沙子都不能揉。那我们想想,这个李格非他有着教育的经历,他自己又是饱读诗书,自己又是个学问家,而且他跟苏轼,跟苏门的其他的学者都有密切的联系,性格又是这样一种刚直不阿,非常地清正廉洁,所有这些在我们脑海里边就能形成一种印象,这种印象你想想,它能不影响到李清照吗?肯定影响到。

李清照的母亲姓王,王氏。这个王氏出身可不得了,她的祖父王拱辰是宋仁宗朝的时候的科举状元,王拱辰先后还担任过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国家人事部部长,还做过三司使,这个职务没有咱们现在对应的,大体上等于是财政部部长兼商务部部长。那我们就想想这个家族培养出来的孙女,那肯定也应该不是特别一般,所以在李格非的本传里边,李格非是进入了《宋史》的人物传记里边,在李格非的传记结束的时候,提到了妻子,提到了他的女儿,在提到这位王氏的时候,特别提到一句话,“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宋史》。说这位王氏“亦善文”,她也很善于写文章。大家可能说就三个字,让你还说得这么悬,大家要知道,首先,能进入正史里边,本身就很不同寻常。李格非能进入到《宋史》里边,这首先是不寻常的。第二,连他的妻子也能被当时的史官记录到这个传记里边,这更不寻常。那就说明她这个“亦善文”不是一般的善于写文章,甚至我们也许可以说她很精通文章,而古代的所谓的“文”它的含义是很广泛的,也许她还会做诗呢。所以她的母亲应该说也是一个在诗书世家里边长大的这样一个女子,她对于李清照应该说也有很大的影响。

画外音:

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对李清照的心智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李清照的

父母除了在文化教育和个性发展上对李清照言传身教之外,也为她创造了一个远比当时的一般女孩子更加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那么此时的李清照究竟会有着怎样的少女生活?她在自己的作品中又是否会记录下这种经历呢?

康震:

李清照在她的少女时代,她的生活在她的眼睛里边是充满了色彩的,充满了愉快,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乐趣,这很集中地体现在她一首著名的词《如梦令》当中: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这词写得太好了,为什么?她非常集中地体现出李清照的词特有的对瞬间的那种准确的把握,是不多见的。“常记溪亭日暮”,我经常想起来那一天的傍晚,我经常想起在那一天的傍晚所发生的一切,可见,那个傍晚在李清照的记忆当中是多么地深刻,多么地愉快,多么地让她不能忘怀,那是个什么样的傍晚呢?她说了,“沉醉不知归路”,喝醉了,我们觉得这很不像话,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子,按现在来算的话上高一高二,怎么能“沉醉不知归路”呢?她们一群十六七岁的少女在一块儿玩,玩儿得还很高兴,何以见得呢?说“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她们是干嘛去了?划船去了,在船上弄点小零食,喝点小酒,一边唱着歌,一边划着船,一边欣赏着灿烂的夕阳和晚霞,可是时间一长,喝多了,那船就“误入藕花深处”,这就点出来,她不是在海上划船,也不是在江面上划船,而是在一片优美的湖面划船。

“误入藕花深处”,一个“误”字和前面那个“沉醉不知归路”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什么呢?喝多了,喝多了以后,船的航向就有点变形,所以就划到藕花的深处,这说明她们不但欣赏着夕阳西下的晚霞,同时一边喝着酒,一边也在欣赏着什么呢?美丽的荷花,我们想想,你不管你闭上眼睛想,还是睁着眼睛想,你都能想到眼前那种非常绚烂的景象,灿烂的晚霞,静静的湖面,让她们这一划,就不是静静的湖面了,绿色的荷叶,白色的荷花,还有醇香的美酒,还有她们欢快的笑声,如果你要再仔细看,可能因为她们兴奋,还有她们绯红的脸庞。最重要的是,“误入藕花深处”之后,“争渡,争渡” 还不是一艘船,当时不知道租了多少艘,我刚才说了,她们是一群人在玩儿,玩儿得很高兴,高兴在哪儿?就是大家比赛谁划得快,箭一样地栽到藕花的深处,然后“惊起一滩鸥鹭”,扑啦啦的,一群的水鸟从一望无际的田田的荷叶当中飞起来。

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少年作家,给我们描画出了这样一幅生机勃勃而又盎然情趣的画面,你能说它的作者是一个娇滴滴的,终日以泪洗面的闺中的小姐吗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uoshuo/479759/

推荐访问:写李清照的书 宋词李清照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