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汽车知识 > 2015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5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时间:2014-10-05   来源:汽车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汽车知识】

2015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一):2015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安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报告

浙江海洋学院安全工程系

2015年11月

安全工程系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1.安全工程系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安全工程系始终坚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安全管理、安全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国家安全生产政策方针、法律法规和标准,具备在相关行业特别是石油化工、船舶修造等行业和领域从事事故预防、安全管理的研究、设计、检测、分析、评价、监察以及教育、培训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安全工程技术与管理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严格按照学院发展的整体要求,依托舟山市发展海洋经济和石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持续推进专业结构优化、培养模式转变、教学方式创新和评价标准改革,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服务企业需要,为提升区域安全科技水平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安全工程系目前开设有三个主干学科:安全科学、安全管理学、安全工程学,八门核心课程:安全学原理、安全管理学、安全人机工程、特种设备安全、机械与电气安全、安全监控与测试、防火防爆技术、安全评价。三个特色课程:防火防爆技术、化工过程安全工程、特种设备安全,在实践教学环节我系主要开展有: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安全人机工程课程设计、防火防爆课程设计、化工安全工程课程设计(或船舶安全工程课程设计)、安全评价课程设计、安全工程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验和实习活动。

2.师资与教学条件

2.1师资队伍

目前安全工程系专任教师7人,生师比为20.6,专任教师中副教授或其他副高级职称的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2人并协助建立了学院唯一的院士工作站。

2.2教学条件

目前我系共有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 平方米,其中教室 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总值 万元拥有实验和实习设备 套。基本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

3.教学建设与改革

3.1教学建设基本情况

安全工程系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贴近地方安全生产对人才的需求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坚持分类指导和建设的原则,带动整体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了课程建设水平整体提升,鼓励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学,探索网络学习和课堂学习有机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多样性、个性化、有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按照学分制的要求,引导教师以培养学生应用型专业素养为目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2 应用型人才培养

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我系主动邀请行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虚心听取他们对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校和学院的平台与大昌公司和中化兴中等知名企业合作,探索“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模式,把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融入到课程体系,共同研讨论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4.质量保障体系

我系高度重视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加强质量标准建设,修订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并严格执行、认真落实。并通过检查和考试,及时总结、分析、反馈,加强对教学工作的质量监控,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我系还注重加强学生、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定期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和教师座谈会,认真听取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较好地掌控了教学状态,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5.学生学习效果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今年本科毕业生总数 人,学位授予人数 人,授予比例高达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过级率逐年提高,2015年达到 ;在校生考研上线率逐年提升,2015年达到 。由于人才培养的规格越来越贴近社会行业的需求,学院的毕业生越来越得到用人单位认可,2015年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达96%,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6.需要解决的问题

6.1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改革

尽管我系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相对于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来看,我们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都还不够深入。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还需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科研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其专业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拓展;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岗位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人才培养方案的应用性特色还未充分彰显。

6.2专业特色需要进一步凝练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专业发展与学院办学定位契合度不够高,专业内涵有待进一步丰富,应用性特色还不够明显,还没有真正形成品牌与特色。专业设置与新兴产业的匹配较弱,专业的地域特色还不够突出,专业发展尚不能充分适应学院的发展需求。

6.3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不断适应转型发展

我系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不能很好适应人才培养需要,教学团队还比较薄弱。有些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比较弱,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专业的教师普遍缺乏行业背景,实践应用能力不足,尚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015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二):2014年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5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5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0一五年十一月

目 录

一、学校基本概况 „„„„„„„„„„„„„„„„„„„„„„„„1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1

(二)立德树人,贯穿育人全程 „„„„„„„„„„„„„„„„1

(三)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求 „„„„„„„„„„„„„„„„2

(四)总量控制,本科生比例逐年提升 „„„„„„„„„„„„3

(五)生源质量好,报到率高 „„„„„„„„„„„„„„„„3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3

(一)强化师资队伍,提升整体素质 „„„„„„„„„„„„„3

(二)骨干教师授课,确保教学质量 „„„„„„„„„„„„„4

(三)教学经费增长,保障教学建设 „„„„„„„„„„„„„4

(四)教学设施建设,满足教学需要 „„„„„„„„„„„„„4

(五)完善实验(训)条件,创良好育人环境 „„„„„„„„4

(六)丰富馆藏资源,服务师生 „„„„„„„„„„„„„„„5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5

(一)专业建设,持续培育特色 „„„„„„„„„„„„„„„5

(二)课程建设,推进课堂教学创新 „„„„„„„„„„„„„6

(三)实践教学,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7

五、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8

(一)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8

(二)强化教学监控体系,推进教学创新 „„„„„„„„„„„8

六、教学效果分析 „„„„„„„„„„„„„„„„„„„„„„„9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高,教学评价好 „„„„„„„„„„„„9

(二)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增强 „„„„„„„„„9

七、特色发展 „„„„„„„„„„„„„„„„„„„„„„„„9

(一)教学改革,软硬技能融合培养 „„„„„„„„„„„„„9

(二)推进“教学开放月”,合作育人„„„„„„„„„„„„„10

八、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措施 „„„„„„„„„„„„„„„„„„11

附件 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目录 „„„„„„„„„12

2

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学校基本概况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工科类普通高等学校,前身可追溯到1953年的杭州水力发电学校、1984年的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2013年升格更名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经过60多年的不断进取,学校的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科研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14年12月17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水利部签订共建协议,学校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2015年2月,学校被授予“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学校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游览胜地——浙江省杭州市。在校普通本专科在校生9000余人,其中本科生近2500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2.89%,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总数的71.58%。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浙江省优秀教师2人,省教学名师4人,省教坛新秀5 人,全国水利职教名师6人,省“151人才工程”人选12人。现有9个教学院3个教学部,13个本科专业和26个专科专业,初步形成了以工学门类为主体,以水利水电为特色,土木、机械、电气、管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新兴特色专业4个、省重点专业1个、省优势专业2个、省特色专业6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省级精品课程28门。国家规划教材(主编)16本,浙江省重点教材(主编)35本。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浙江省水利科技创新奖及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奖项共17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共50余项。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坚持“人格本位”教育思想,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实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塑造人格”紧密融合,增强学生应对市场变化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基础实、能力硬、素质高”的一线工程师。

学校立足水利,服务浙江,面向全国,以工学门类为主体,水利水电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立德树人,贯穿育人全程

1.立德修身,活动载体全程化

学校实施大学生“立德修身”德育教育工程,设计不同育人载体,通过

“品德修养、人文素养、身心素养、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等五大模块、共二十多项主题活动,实现了日常思政教育“内容模块化、载体项目化”。工程实施坚持“分段设置贯全程,分步实施呈常态”,每年有重点,逐年推进,依次深化,使教育覆盖到全体学生,贯穿学习生活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2.传承行业精神,以水育人以文化人

学校紧密结合行业办学优势,将“弘扬水文化,培育水利人”作为学校育人的有效载体,坚持校内校外、理论实践相结合,以水育人,以文化人。围绕“五水共治”,积极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及调研行千里、宣传进千村、采访百名校友、走进百家企业的“双千双百”主题实践等活动,激发广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自豪感和工作责任感,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三)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求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行业的需要,紧紧围绕“适应需求、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的原则,构建专业数量与办学规模相适应、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专业结构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扩大本科专业比例,减少专科专业,力求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现代水利适应的专业体系。

现设有13个本科专业(见表1),涵盖工学、管理学、文学等三大学科门类。教学条件优良,各个专业的师资力量能较好地满足教学要求。现有省新兴特色专业4个,校SWH-CDIO试点专业6个。

表1 现有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四)总量控制,本科生比例逐年提升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8967人,普通本科生人数2459人,专科生人数6508人,本科生所占比例 27.42%。2015年本科招生1401人,本科生所占比例逐年提升。

(五)生源质量好,报到率高

2015年我校面向浙江、江苏、湖北、河北、山西、内蒙古、安徽、福建、河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等16个省(市、自治区)计划招收本科生1401人(理科1271人,文科130人),实际录取1401人。

生源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也是学校社会声誉的反映。近年来,录取生源质量相对稳定,整体生源质量较好。我校浙江省理科首轮投档分排名比上一年提高3000名左右。新生报到率继续保持在98%以上。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强化师资队伍,提升整体素质

1.内培外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学校实施“名师培育工程”和“青年教师能力提升工程”。一方面根据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引进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才。另一方面采取“正确引导,定向派出,注重实践,奖励优秀”的激励措施,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和工程实践锻炼,鼓励教师到大学或科研机构访问(进修)或合作研究,促进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整体上升。本学年脱产实践锻炼54人,经学校培养后认定的“双师”教师超过专任教师的50%。支持11名教师赴国外访学进修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学校还首次与台湾师范大学合作,投入100余万元,选送22名骨干教师赴台进行为期3个月的访学进修。近年来,我校引进博士年增长幅度超过40%,引进企事业单位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人才和有国外留学、工作背景的教师数量也大幅增加,为我校建设应用技术型本科提供人才支撑。

2015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三):2015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5年是**师范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五次教学工作大会精神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实施本科教学工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年。学校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任务,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规范教学管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质量工程建设,推动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一、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1.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坚持“大学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确立了“学科兴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弘校”的发展战略,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政策强化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科研促进教学、舆论支持教学的良好局面,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到全面落实,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学校类型定位:教学型地方本科师范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学科结构定位:充分发挥我校师范类学科专业之长,构建应用型学科专业群。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面向广西,辐射全国。

2.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现有招生专业45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

3.各类全日制在校生情况

目前,学校共有在校生15415人,其中本科生13674人,专科生1741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88.71%。

4.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学校实施“阳光工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生源质量不断提高。2015年,我校向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共录取本科生3602人。在广西,理科录取最高分为522,最低分为439;文科录取最高分为520,最低分为453,;艺术类科录取最高分为267,最低分为197;体育类录取最高分为411,最低分为282。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5.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坚持引进、培养、培训、聘用多措并举,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数量与学校规模发展相适应,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逐步优化,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初见成效。

职称结构:截至2015年12月底,学校教职员工1042人,其中专任教师831人,有正高职称77人,占专任教师的9.3%,副高职称201人,占专任教师的24.2%。

学位结构: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61人,占专任教师的7.3%,具有硕士学位的39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7.4%。

年龄结构: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403人,36-45岁246人,46-55岁150人,56岁以上32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8.5%、29.6%、18.1%、3.8%。中青年教师构成了师资队伍的主体,成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骨干力量。

6.师资队伍建设

(1)注重学科骨干的遴选与培养

通过实施教授工程、建设教学科研创新团队、遴选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等措施,加快学科团队建设。学校十分注意发现和培养教学科研成绩显著的青年教师,首批遴选出的12位校级学科骨干中有5位是青年教师。

(2)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搭建教师能力提升平台

以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为依托,为高素质教师能力实训提供引领和示范。

①开设名师示范课。构建以校内教学名师、教学示范课教师为主,校外名师为辅的优质示范教学队伍,定期举办名师观摩课,让青年教师感受激情与技术兼备的高质量教学,使他们心中有目标,奋斗有方向。2015年以来,学校首位广西高校教学名师梁燕来与校级教学名师,以及校级示范课比赛优胜教师均为全校教师提供多次观摩课,授课领域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同时,还邀请校外名家来校做示范讲学,如清华大学龙桂鲁教授、美国丹佛大学赵穗生教授等。参加观摩的青年教师需将教学观摩情况录入个人的“教学情况记录本”并定期提交,作为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参考材料之一。

②强化教师实践技能培养。根据教学工作和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参加挂职锻炼。为了加强实践管理,规范挂职锻炼行为,确保教师实践质量,2015年特制定《**师范学院教师挂职锻炼管理试行办法》。通过规范教师挂职锻炼的基本条件,制定教师在挂职锻炼期间的考核以及待遇细则,明确挂职锻炼教师的职责和要求,严格执行挂职锻炼申报审批程序,并协同挂职单位对挂职教师工作进行考核。

③举办“示范课大赛”、“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教育教学软件大赛。每两年举办“示范课大赛”、“优质课大赛”和高等教育教学软件大赛。2015-2015年,全校共评选出优质课获奖教师共88人,示范课获奖教师共58人。

④推进青年教师国内外培训。在学校党政的重视和支持下,根据学校战略发展规划,围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目标,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先后派出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进修、培训342人次,其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40.9%。

(3)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激励青年教师投入本科教学改革

依托“本科教学工程”,积极开展教师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鼓励青年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近两年来,学校共立项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97 项,比2015-2015年的33项多64项。2015年学校共有23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65599/

推荐访问:2015就业质量报告 2015汽车质量报告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