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节日知识 > [七月半过节]二月二过节形式

[七月半过节]二月二过节形式

时间:2018-12-14   来源:节日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节日知识】

  二月二过节形式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山东省汶上县

  在山东,这个节日是春节后的一个重大节日,特别是汶上县南站镇在这天还是闻名中外的土地庙子骡马大会,远在新疆、内蒙的提前赶着牲畜来赶会,全国各地的客商都来参加这个物质交流大会。这天天明后,太阳未出前,习惯围仓,就是用草木灰围一个像盛粮食囤样子的图形,中间放上五谷杂粮,用砖压好,预示今年粮食大丰收,盼望有一个好的收成。用草木灰撒在墙根,念叨“一把灰,两把灰,蝎子蚰蜒死到堆”,传说这样小孩子在墙根玩耍,就是有这些害虫,也不会伤着孩子。还有吃炒豆子(这种炒豆子被当地人成为“料豆”,又称“蝎子爪”。其中,料豆,指黑豆、黄豆或花生等,一般煮熟或炒熟,也说料豆子。 每年农历二月二在一些北方地区,像西北、山东等地有吃炒豆子的习俗,表示每年春天的开始。)的习惯,提前几天用佐料把黄豆泡好,晾干,这天炒好,相遇时 相互交换吃。也有用糖炒制的,但主料是黄豆。孩子们走到那家,念叨着流传的俗语,“二月二,炒蝎子爪(既炒的黄豆),大娘婶子给一把”,料豆(既炒的黄豆)成了招待的主品。人们吃着料豆去赶二月二的土地庙子会,玩耍、购物、交流、看戏等。学生们到了学校,更是热火朝天,教室成了料豆的小型展览会,嬉笑品尝,看谁家的手艺好。这天不允许喝糊犊(用面粉做成的汤),特别是家中有属龙的更是不行,传说怕糊龙眼,命不长寿,这天只能吃面条、水饺。水饺馅子是从农田中挖的荠菜、春节的肉,加以佐料制成。县城在这之前就有卖荠菜的。这天妇女不能在房中梳头,不然,屋中会掉蚰蜒。而且,妇女也不能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过了二月二,农民就开始忙农活。[山东汶上的民俗]【竹林听书编辑】

  北京

  二月二日既然是“龙抬头”之时,许多食品就与龙牵扯在一起。北京一带,这天多食用春饼,叫做“吃龙鳞”,比较讲究的还在食用时搭配“合菜”。合菜是将瘦肉丝与菠菜、豆芽菜、蒜黄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时将春饼一分为二,抹上甜面酱,配上大葱,再夹上合菜,卷成筒状而食。此外,北方地区还时兴食用面条、水饺等,而且各地都有一个特别的说法,如食用面条叫“吃龙须”(吉林)、“挑龙头”(河北),吃水饺叫“吃龙耳”(吉林)、“吃龙角”(河北)、“按龙眼”(内蒙古)、“吃龙牙”(北京)等。

  除此之外,二月二的吃食还有一种,名曰“太阳糕”,是用来祭太阳神的。民间有在二月初一这天祭太阳神的习惯,后将土地神的生日也纳入其中,改在二月二,称中和节。《燕京岁时记》记载:“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都人祭日者,买而供之,三五具不等。”这种糕是用米粉蒸制的,也有人用江米。而鸡是太阳的象征,鸡鸣,则太阳升矣。

  按照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在农历二月买“驴打滚”品尝。“驴打滚”是一种豆面糕,北京清真风味小吃。用蒸熟的黄米(或糯米)揉成团,撒炒熟的黄豆面,再加入赤豆馅心,卷成长条,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经营食摊现制现售“驴打滚”时,随制随撒豆面,犹如郊野毛驴就地打滚粘满黄土似的,故得此诙谐之名。还有一些北方地区还会食用猪耳朵、猪蹄来庆祝二月二。

  山西省

  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是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的不成节日的节日。在山西,老百姓都习惯于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借以去掉昔日的晦气,迎接来年的兴旺。一般农村,在二月二时,总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饺子,吃麻花,吃煎饼。青龙节的渊源,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山西民谚就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晋南地区认为这一天是青龙活动的日子,忌去河边、井上担水,以免带回龙卵。在河边、井旁走动与劳作时,很注意安静,尽可能不弄出声响,以免惊动了青龙,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破坏了。

  晋北地区这一天,盛行“司钱龙”。早上太阳未出山,家家户户提一把茶壶,到河边或井上去汲水。按照这一年几龙治水的推算,在茶壶内放几枚铜钱或硬币。汲水以后,随走随倾地洒一条水迹回到家中,将余下的水与钱全部倒入水缸,钱龙就引回家来了,意喻一年发财。引钱龙时特别忌说话,以免惊跑了钱龙。

  晋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钱龙,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灰线围洒一圈。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先将铜钱置放在灰线圈内,手拉线牵回家中,用容器盖住即成。

  晋东南地区的引钱龙,是用灶灰,洒一条弯弯曲曲的灰线,从门外一直通到厨房,围绕水缸一圈即可。

  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青龙节里,民间流行着许多驱毒的活动。《阳城县志》记载:“百蛰初惊,悬天师符以辟虫毒。”早上,人们起床时,忌说“起”字,恐怕一切毒虫也应声而起。晋南地区民俗喜煮蔓菁汤,遍洒屋内墙缝、墙角,炕席底、床下,谓之“禁百虫”。也有的集合村民,抬着神像,到各家门首,向院内洒米汤,意喻将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门前则围以石灰。晋东南地区民俗画一个药葫芦,内装蛇、蝎、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虫害,贴于墙壁,谓之“辟百虫”。也有的用豆、麦面搓成灯捻形式,埋在土中,称之为“薰蚰蜒”。晋中地区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谣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用石灰在厕所及门前围上一条线,称作除瘟。吕梁地区习惯家家扫除房屋。晋北地区讲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面团粘贴在二郎神吠天犬的嘴边。

  青龙节,在晋南一些地方称为“花潮”。人们携带酒肴,来到郊外,选地围坐,亦歌亦舞、尽情欢饮,也称作“游春”,“踏青”。晋东南地区习惯用秫粉制作煎饼,慰问妇女。晋中地区儿童习惯放风筝。一些县讲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晋北地区喜食面条、粉条,名为挑龙尾。并要吃糕糊狼嘴和吃梨败火、打脏气。吕梁地区喜食煎饼,称为“揭龙皮”。晋南这天则一定要吃麻花、馓子,谓之“啃龙骨”。晋西北地区讲究青龙节大闹社火秧歌,垒砌旺火,盛况酷似其他地方的元宵节。

  青龙节,晋北地区民间讲究吃灶王爷前的枣山。一家几口人,将枣山切成几块,人均一份,最上面的三尖部分归家长享用。

  芮城合河的青龙节,有一种坚持千余年的古会,可称为奇俗。据传始于汉光武帝年间,迄今已1800多年,为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联典庆贺,故又称“三社典”。这天,山民们尽兴狂欢,并将各自家中最珍贵的宝物都展示出来,民间又称“亮宝会”,取宝能驱邪避灾之意,希冀年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届时,妇女们身着彩装,演唱传统的民歌小戏,男子们则扮演粗犷强悍的天神、地祗武将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骑马坐轿、乘牛、抬杆;或赤身裸体,腰系野布;或土布裤衩,身背铡刀、冰凌、粗檩、石磨,大展阳刚之气。当地戏称“合河二杆”。社火氛围由锣鼓组成并渲染,打击法古朴、原始,俗称“撇锣鼓”。传统节目尚有耍狮子、跑旱船、高跷、背人等等。整个活动从村外出发,浩浩荡荡,一直到泰山神庙旧址结束。

  过去民俗,过了青龙节,整个“过年”才算结束

  西北

  二月二在西北,甘肃岷县等地有吃炒豆子的习惯,表示每年春天的开始,岷县的二月二会,前来浪会的人们买大黄梨拿回家孝敬老人,故“二月二”庙会又称“黄梨会”。

  陕西省

  在陕西流传两句话一是炒豆一定要吃 ,在二月二的时候,在农村,家家都要爆米花、炒苞谷豆、炒棋子豆,豆豆既给在家的人吃,还要留下一部分送给至亲。吃炒豆豆也叫“咬虫”,也就是俗话说的 “咬了虫,牙不疼”。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陕西华阴一带的人们把供奉于神灵前的献糕,像蝎子、蝎子尾巴的花馍切成碎块,在锅中烘干,让小孩子吃下去,认为这样对孩子有好处。二、剃头理发图吉利,“二月二,龙抬头”,陕西人认为二月二去剪头发最吉利,在二月二”当天给男孩子把头剃光,以使孩子像驴去掉鞍子一样轻松、愉快地生活。

  东北

  二月二在东北,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吃猪头肉、理发、放鞭炮。

  河北

  二月二在河北,农村早起有挑龙蛋的风俗,天还没有亮的时候,男主人用水桶从村里的水井里打水,相传二月二的水井里会有龙蛋,挑回家里以求风调雨顺,取吉祥之意。

  河北部分地区,还有二月二自己家里炸麻花吃麻花的习俗。

  福建福州

  二月二这天,福州人不吃糖粥,改吃咸粥。咸粥是以糯米、芹菜、葱、蒜、虾米、海蛎、肉丝等为原料,煮成的咸味稀饭。二月二煮咸稀饭,主要是因为古时的福州,物质不丰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很低,平时难得鸡鸭鱼肉,只能在过春节前,才有必要又有可能采购一番,为大年三十和正月备足“粮草”(因为正月期间,许多商家也停工休息,市场上不易买到合适的食品)。储存了将近一个月的食品,能吃的已经吃完了,吃不完的也到了即将腐烂变质的时候了,节俭的家庭主妇就在二月二这天,把正月尚未吃完的食品都混在一起,加一些糯米,煮成稀饭,全家人围在一起把它吃完,以免浪费。二月二之后,又开始了平常百姓粗茶淡饭的日子。久而久之,二月二煮咸稀饭的习俗就形成了。由于二月二源于清理、烹调正月富余下来的食物,所以,有的人家有富余食物的就煮,没有富余食物的就不煮。这就是二月二不如“拗九节”热闹、规范的缘故。但是,二月二毕竟弘扬了福州人不铺张浪费、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

  福清市江阴南曹村“二月二迎春游”

  “二月二迎春游”是福建省福清市江阴镇的南曹村传统的民间习俗。福州道教福清江阴南曹桃溪胜境位于祖国东海之滨的福建省福清市江阴镇的南曹村东侧。桃溪美称源自于唐初时期,现在的南曹村前有溪流自东而西通往大海,因溪岸两边长有茂盛的桃林,而称之谓桃溪。据《玉屿志》记载南曹村原以曹姓定名,因在金风寨(古称贵人峰)之南,故称南曹。是江阴本岛单一姓氏——翁姓人口最多的一个自然村。南曹村的二月初二日报恩寺桃溪境迎春神游甚为壮观,人们装扮成状元、榜眼、探花郎、文武百官,彩旗、腰鼓队、旱船、蚌女、十番、舞龙、舞狮参游人数众多。

  为了二月二迎春游的顺利进行,具体准备工作在正月十五就开始进入实质性状态,春游路线的拟定、器具的准备、安全保卫人员及参游人员的迎春礼品等,就有专人具体分工。二月初一开始杀猪宰羊,从下午开始朝佛斋敬,晚上全牲供神。据《淳熙三山志》记载,在南曹村门前山过岭报恩山有座始建于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的“报恩寺”,在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倭寇进犯遭掠烧,诸佛神像迁移至现在的桃溪胜境,固先斋敬诸佛。仪式完成后按户数分发接待初二来观游的亲戚朋友。

  二月初一日已经出嫁他乡的本村女子大多被接回娘家,参加观看春游,用完午餐之后将分发的“春饼”(现在多以“光饼” 替代)带回夫家让公公婆婆尝食,谓之于“尝春”,意指一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望门豪族之气派流露于表,因为这里毕竟是称之为“京兆翁氏家族”的后裔。如有海外归侨回来过年的,必定参加完二月二迎春神春游后再远渡重洋,开创新的天地!这一天就是南曹村民众世代相传的“上元节”!

  在这天本村的所有民家的婚嫁喜事具皆暂停,待本日过后再行举办。初一晚上就由理事会主任宣布翌日的春游活动的开始时间,初二早上分好供品,大家开始积聚翁氏祠堂,等待请神。吉时来临,古乐齐鸣。开始了迎神仪式,由族长和道士从祠堂开始请出祖宗香亭,槛轿到桃溪境宫庙接迎圣帝、妈祖娘娘等神像到祠堂汇集准备春游,在“报恩寺”、“桃溪境”的高照开道、“仁圣大帝”的彩蟠引领下,“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从祠堂出发开始沿着田间地头、海岸线迎春巡游,(据传始于汉光武帝年间,迄今已1800多年,为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联典庆贺,山西习俗故又称“三社典”)。带有传统色彩和黄河文化的祖国东海之滨——福建省福清市江阴南曹村“二月二迎春游”拉开了序幕。

  锣鼓喧天,锦旗招展,阵阵鞭炮声中,开始了南曹村中一年最为热闹的一天,二月二迎春游活动开始了构建和谐文化的新篇章!祈盼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繁荣昌盛的“二月二迎春游”活动是绽放在东海之滨江阴半岛上的一朵奇葩。朴实的村民们以淳朴的情怀用古老传统的方式迎接着新一年的平安与丰收!

  贵州黔东南

  “敬桥”是黔东南苗族地区(台江、凯里、黄平等地)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时间在农历的二月初二。到了“敬桥”这天,当地苗族不分男女老幼都穿上盛装前往“敬桥”,儿童穿戴一新,胸前都挂着装有彩蛋的网袋,堪称为苗族的“儿童节”。在敬桥架桥饮宴中,若遇过往行人,首次前来踩桥,认为是吉祥之兆,桥主要留住就餐,热表款待,并以彩蛋和糯米饭相送。 “桥”分别安置在田头、水沟或行人道上,也有铺在路面的方便过往行人行走,歇息修阴积德以求人丁兴旺。架设的桥有家庭为单位架的;氏族群众架的;整个村寨群众架设的公共桥等三种。“敬桥”以家庭为单位,各有专门的“桥”供祭祀,不能随意去乱敬某一座“桥”。“敬桥”必须先架“桥”,凡婚后不育、生女不生男或生男不生女的苗族妇女,可请巫师察看手纹,如确定需要架“桥”求子,便可架“桥”。“桥”的材米根据所架设的地点而定,有用杉树枋、木板、块石,木凳。架“桥”请鬼师主持用一尺二寸布(黑白均可)、一元二角钱、五斤米、三尾鱼、三个鸭蛋或一只鸭作祭品。在举行仪式时,巫师口念“祝词”求神灵保佑,尽早给这家人送孩子来,并使这家儿女满堂,等等。“桥”架好并举行祭祀后,即结束“架桥”仪式。以后,每逢二月初二都要祭祀一次,在三年内如果生了孩子,即在生小孩后的第三年举行“圆桥”,以示报恩,以后,连续敬祭。举行这一仪式时,祭品较架“桥”时使用的祭品贵重一些:如果“架桥”时用蛋,这时则用鸭,“架桥”时用鸭,这时则用一只小猪,以表报答之意。如果三年内没有生孩子的就仍继续“敬桥”到生孩子为止。[3]

下一页更精彩:二月二诗词  9/12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页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538609/

推荐访问:七月半过节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