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世界之最 > 佛教与茶的不解之缘

佛教与茶的不解之缘

时间:2018-08-30   来源:世界之最   点击:

【www.gbppp.com--世界之最】

佛教与茶的不解之缘 第一篇_茶与佛的渊源

茶与佛的渊源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茶一人生。沏一壶茶,于氤氲馨香中,或品道之清玄,以茗饮求空灵虚静;或品儒之中庸,用一份乐感态度去积极入世;或品佛之禅理,青灯孤寂,明心见性。其意境,其价值,虽各具特色,但带着茶,携着一缕茶香,却皆有和谐、平静之意蕴,尤以禅茶一味之息息相通著闻于世。与喧嚣烦躁的今日,弃一份纷扰,寻一份感悟,品一杯茶,读一段佛,用一种清心去思索佛与茶的渊源。

据唐人所著<<封氏闻见记>>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大师,大兴禅教。学禅悟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以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晚间不食不睡,又能驱赶睡神,遂僧人饮茶成风。在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僧人种茶、采茶、饮茶的记载,茶圣陆羽的好友、著名诗僧皎然极爱茶,他曾作诗曰“九月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诗中道出了僧人与茶的特殊关系。

只是众所周知,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茶文化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佛教发源于古印度,乃释迦牟尼创立。那么两者之间何以形成如此紧密的关系,茶与佛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下面请允许我一一谈起:

中国是茶之故乡,无论原产地、最早发现茶的用途、饮茶、人工种茶和制茶,都是从中国开始。《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古代“荼”与“茶”字通,是说神农氏为考察对人有用的植物亲尝百草,以致多次中毒,得到荼方自解救,传说的时代固不可当信史,但《神农本草经》从战国开始写作,到汉代正式成书,这则记载说明,起码在战国之前人们对茶已相当熟悉。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南北朝。但若论其源起,还要追溯到汉代。我国饮茶最早起于西南产茶盛地,饮茶的正式记载见于汉代,据《华阳国志》记载“自西汉至晋,两百年间,涪陵、什邡、南安(今剑阁)、武阳(今彭山)皆出名茶”。茶在这一时期被大量饮用,值得注意的是,最早开始喜好饮茶的大多是文化人。司马相如曾做《凡将篇》讲茶药理;扬雄作《方言》有从文字语言角度谈茶;而在我国西南地区,有许多诸葛亮与茶的传说。饮茶为文人所好,这对茶来说真是在人间找到了最好的知己,如司马相如、扬雄、孔明之类,以文学家、

学问家、政治家的气质来看茶,喝起来自然别是一番滋味。这就为茶走向文化领域打下了基础。

中国的茶文化,它从一开始出现就不同凡响,它是一种典型的“中介文化”,既它既不像思想、观念、文学、艺术、法律、制度等全属于精神范畴,也不像物质生产那样完全以物质形式来出现,而是以物质为载体,或在物质生活中渗透着明显的精神内容。因为茶在中国,被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内容,产生精神和社会功用。中国人饮茶,经常是将饮茶艺术化,不仅追求美的享受,还要以茶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种饮茶活动中去协调人际关系,求得自己的思想的自洁、自省,也沟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交友,以茶敬宾等,便都属于这个范畴。其实,茶文化产生之初便是由儒家积极入市的思想开始的,有人说,西方人性格像酒,火热、兴奋,但也容易偏执、暴躁、走向极端;中国人性格像茶,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理智的看待世界,在社会生活中,主张有秩序,相携相依,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天人合一,五行协调。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中国茶道,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奢侈之风,便是明显佐证:

我国两汉崇尚节俭,西汉初,皇帝还乘牛车,东汉国家已富,但人际交往和道德标准,仍崇尚孝养、友爱、清洁、守正,世人皆以简朴为美德。而到魏晋南北朝时尚大变,此时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美。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的故事:

“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毕具。安既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陆纳反对侄子摆酒请客,用茶水招待谢安并非吝啬,亦非清稿简慢,而是要表示提倡清操节俭.

与陆纳同时代的桓温也主张以茶代酒,常以俭朴示人:“每宴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饮茶已进入了精神领域,以茶代酒,以茶养廉,茶渐渐以清心、陶情著称,从此点来看,有着与佛的相通。

到了唐代,我国茶的生产进一步扩大,饮茶风尚从南方扩大到不产茶的北方,

中国的茶文化在繁盛的唐朝形成。而在唐王朝的茶文化中,有一个人,不能不提,即茶圣陆羽。

陆羽(783年--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於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祀为「茶神」。

陆羽无心仕宦,富贵,生平不畏权贵,一生所交者多诗人、隐士、高贤,且与僧人也有不解之缘。他自幼为智积禅师收养,壮年后与僧人皎然结为好友。皎然不仅是中唐著名学僧,也是著名诗僧。皎然的是多处提到与陆羽的友谊,并描绘其共同采茶、制茶、品茶的情景。所以,陆羽的茶文化思想吸收了众多佛家原理。

而此时,茶文化在唐的形成,与此时佛教的大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佛教属于彼岸的东西,作为一种外来思想,其与茶的完美融合,是有着特殊的原因以及漫长的过程的。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但由于语言翻译的困难,中国人初与佛教见面,还以为是与道教神仙差不多的东西。佛教本身,因为初来异国,立脚未稳,也乐于人们如此模糊看待,作为“外来户”的谋生之道。魏晋时期,佛教经典日增,出现了以《般若》为主的义理思想,即先验的智慧,这一点成为后来佛教茶理中的重要内容。此时,僧人以开始饮茶,但只不过是作为养生和清思助谈的手段,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佛教仍未摆脱对中国原生文化的依附状态。两晋时期,玄风占上风,佛教便攀附玄学,那时,僧人乐于与道士及文人名流相交际,文人与道士皆爱饮茶,于是僧人们也开始饮茶。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始以独立的面貌出现。此时的人们,发现外国的佛与中国神仙道士的不同,于是,佛教开始了与中国传统的文化的争夺地位的战争。由于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对深沉的儒家文化一时难以领会,而佛教又宣扬人间祸福不过是因果报应,这辈子受苦是因为前世的修行不够。这对于统治者来说,是很有用的百姓麻醉剂。所以不仅北朝,历代帝王都乐于利用,佛教因此发展。禅宗的出现,使佛理与茶文化有了结合。

禅,意为坐禅、静虑。禅宗主张以坐禅修行的方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不立文字”,就是说,心里清静,没有烦恼,此心即佛。这种方法接近于道家的打坐炼丹,有利于养生,也接近于儒家的注重内心修养,有利于思想的净化。随着佛理的发展,慧能对禅宗彻底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观点,一主张“顿悟”,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心下清静空无,便是佛。这点当然符合中国人的愿望;二是主张“相对论”,天对地,日对月,水对火,阴对阳,有对无,大对小,长对短,愚对智……等等。即说话考虑两方面,不要偏执,这既与道家的阴阳相互转换的思想接近,又与儒家之中庸思想能相容纳;第三,认为佛在”心内”,过多的造寺、布施、供养,都不算真功德,你在家里念佛一样,不必都出家。这对统治者来说,免得寺院过多,与朝廷争土地,解决了许多矛盾;对一般人来说,修行也容易;对佛门弟子来说,可以免去许多戒律,比较的接近正常人的生活。因而禅宗发展很快。尤其到唐中期以后,士大夫朋党之争激烈,禅宗给苦闷的士人指出一条寻求解决苦恼的办法,又可以不必举行什么宗教仪式,做个自由自在的佛教信徒,所以士人也推行起佛教来,这样一来,茶与佛终于找到了想通之处。因为禅宗主张圆通,能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相协调,从而在茶文化发展中相配合。

僧人饮茶,还在于茶的自身功能,佛教中,禅宗重视坐禅修行,息心静坐,不委不倚,聚思悟道,通常坐禅长达数日,久坐困乏,因而清心醒脑的茶叶便应运而生。据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竟至‘唯茶是求’的地步。”中国禅宗的坐禅,很注重五调,即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饮茶不仅可以提神醒脑,破解寂枯,而且和茶道倡导的内心平静、意念集中、修身养性的精神不谋而合。于是佛门弟子争相饮茶,并以茶供佛,以茶示礼,以茶结善缘,把禅宗哲学思想融入宗教茶事之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佛门茶道文化。所以,饮茶是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的。

僧人清闲,有时间品茶,禅宗修炼的需要也需要饮茶。唐代佛教发达,僧人行遍天下,比一般人传播茶艺更快。

古诗云:“天下名山僧占多。”“好茶出在名山中。”唐代许多名茶出于寺院,如普陀山寺僧人便广植茶树,形成著名的普陀佛茶,一直到明代,普陀僧植茶传承不断。唐代寺院经济发达,寺院多处在深山云雾之中,宜于植茶,因此在推动

茶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上,神僧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

禅是中国化的佛教,僧人饮茶,于茶中强调自身领悟,茶中有道,把禅的哲学精神与茶结合起来,创造了饮茶的意境,其茶道产生。

佛教行茶,中国茶道在唐代形成与佛教在唐代的发展密切相关,茶道在《茶经》中已初具端倪,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提出了“茶有九难”,在这里,一切茶事活动,造茶、选茶、炙茶、煮茶、饮茶、乃至茶器茶具,煎茶之水,煮茶之火,无一不求精,求工,讲究分寸,讲究适度,一丝不能乱,一步不能错,内心要平静,意念要集中,动作要谐调,而饮茶人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陶冶情操,平和心境,达到自我节制,自我修养,精行俭德的境地。禅宗认为,“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自己心神清静便是通佛之心,饮茶是“清我神”,与坐禅的意念是想通的,即茶禅一味。

杯中茶叶沉浮,恰如浮沉人生,或茶或佛,涤尽枯涩,品留清香,佛追求乐、明、空,茶追求醇而淡。渐冲渐淡,恰若平常人生,喜怒哀乐,起起伏伏,终要回归简单,那就于简单之中追求理想的生活,静而不华,华而不艳,以一种最珍贵的心态,将历程酝酿,进而回归到最单纯的起点,在每一份路途中尽享生命的安然与宁静。

佛教与茶的不解之缘 第二篇_从“禅茶一味”看佛学与茶道

从“禅茶一味”看佛学与茶道

摘要:佛教与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从“禅茶一味”的说法便可以看得出来。中国茶文化因佛教的盛行而快速传播,佛学对茶道的影响也变举足轻重。他们相辅相成,相互渗透,流传在民间,成为中华民族为世界精神文明世界所带来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关键字:佛学 茶道 禅茶一味

佛门饮茶的历史非常悠久。据《庐山志》记载,早在汉代,庐山的僧人就采制茶叶,慧远和尚还在庐山东林寺附近种过茶叶。到了唐代中期,佛门更加重视茶道,并且带动民间百姓,茶饮之风开始盛行。因此黄河流域饮茶风气也就随着佛教的盛行而普及开来。到了宋代,湖北黄梅五祖山的刘元甫以成都大慈寺的茶礼为基础,在五祖山开设茶禅道场——松涛庵,他借此修行的机会,写了《茶堂清规》,文中确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茶道思想跟佛学的渊源可谓密不可分。刘元甫的茶道“四啼”是从佛教的基本教义“苦、集、灭、道”四谛衍化而来的。谛就是真理,四谛就是佛教关于人生现象的四种真理。佛教认为现实世界是一个痛苦的汇集,人生在世,处处皆苦,“苦谛”就是佛教对人生价值的判断。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集谛”是分析造成各种痛苦的原因,佛教认为就是人的贪、咳、痴“三毒”造成所有痛苦,只有断绝这些原因,才能彻底从痛苦烦恼中解脱,达到涅架境界。“灭谛”就是佛教的最高理想的层次。灭,即灭息一切烦恼、超越时空、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而要真正解脱苦因、达到解脱,就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这就是“道谛”。因此,刘元甫应该是在品茶过程中领会佛教“四谛”的真谛而总结出茶道“四谛”。

然而,佛教对中国茶道影响最大的是禅宗思想。当佛教传人中国后,其禅定之学亦随之进人中国本土。由于它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因而很受中国民众的欢迎和重视,不久便形成了以“禅”命名的“禅宗”。禅,梵语为“禅那”,意为坐禅、静虑。禅宗就是讲究通过静虑的方式来追求顿悟,即以静坐的方式,排除一切杂念,专心致志地冥思苦想,直到某一瞬间顿然领悟到佛法的真谛。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唐代和尚坐禅时日不食夜不寝,常人难以坚持,只好靠饮茶来充饥提神。而茶性中的“俭”又能抑制人的欲念,有助于更快地人静,自然就成为禅宗的最得力助手,茶事也就成为佛门的重要活动之一,并被列人佛门清规,形成一整套庄重严肃的茶礼仪式,最后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因而禅宗与茶也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到了今天,佛教寺院中的禅堂,饮茶仍是日常的功课之一,称之为禅茶。赖功欧先生曾经指出:茶对禅宗是从去睡、养生,过渡到入静除烦,从而再进入“自悟”的超越境界的。最令人惊奇的是,这三重境界,对禅宗来说,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它悄悄地自然而然地但却是真正地使两个分别独立的东西达到了合一,从而使中国文化传统出现了一项崭新的内容——禅茶一味。

所谓“禅茶一味”,就是要通过茶去领悟禅的定义。禅与茶虽然一味,佛门与茶界是各有侧重的,前者重在禅,后者重在茶。两者相通之处主要在于对禅境的追求。僧人坐禅人静,

要求摒弃杂念,心无旁鹜,目不斜视,进人虚静的状态,在追求领悟佛法真谛的过程中,达到空灵澄静、物我两忘的境界,也被称为禅的意境,或称禅意、禅境。而茶人在品茗中所追求的也正是这种空灵澄静的禅境。禅与茶也是相得益彰的,禅借茶以入静悟道,茶因禅而提高美学意境。

禅茶一味除了指两者之间所追求的共同境界之外,还包括了两者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在中国茶道的发展历程中,佛教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远远不止禅宗思想。如果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 佛学推动了饮茶之风的盛行。唐代封演写的《封氏见闻记》中说到,南方的人喜欢喝茶,而北方的人一开始是不怎么喝茶的。直到开元时期,有位大师到了北方传授佛教,大家跟着他学习禅宗的修炼,才开始学僧人喝茶。佛教认为,茶有三种功效:一是提神,晚上睡不着可以静思;二是帮助消化,整日打坐容易肠胃不消化;三是可以使人不思淫欲,使人一直保持头脑清醒。由此可见,茶对僧人的作用是多么的强大。茶要成为社会文化现象首先要有大量的饮茶人。僧人清闲,有时间品茶,禅宗修练也需要饮茶。唐代佛教发达,僧人行遍天下,传播茶艺的速度自然也就快。

2. 僧人为茶的栽培与加工做出了贡献。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据《庐山志》记载,早在晋代,庐山上的寺观庙宇里,僧人相继种茶。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唐代许多名茶出于寺院,如普陀山寺僧人便广植茶树,形成著名的“普陀佛茶”,一直到明代,普陀山植茶传承不断。又如宋代著名产茶盛地建溪,自南唐便是佛教盛地,三步一寺,五步一刹,建溪茶的兴起首先是南唐僧人们的努力。茶文化要得到发展,首先要从生产方面着手。僧侣对茶叶种植的研究,高山流水上寺院的栽培环境以及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

3. 佛学思想创造了饮茶的意境。喝茶本来只是一种物质上的追求与享受,在佛学思想的影响下,茶不仅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境界。茶禅一味正是体现出了饮茶的意境。我们在满足了物质之后,所重视的、追求的正是物质基础上的精神境界。而佛学赋予了茶道这种境界与韵味,佛学思想在茶道中得到精神寄托,两者相结合起来。茶中有道,道中有茶,把茶道从技艺上升到精神的高度。使得它在历史的潮流中不被击退,而是随着历史沉淀下来,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

4. 佛教引领了中国茶道的国际化。在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中,第一个学习中国茶道的、将中国茶种带回去的是日本的僧人最澄。佛学是所有文化中较早国际化的,在佛学的指引下,随着禅宗茶理的弘扬,茶文化也跟着走向了国际化。这对中国茶道、对世界的茶文化,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向海外传播中国茶文化方面,佛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茶文化在整体上是一个独立的领域,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抹清香浓醇的味道。但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渗透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其中最典型的渗透了佛学文化。茶文化体现了佛家的思想精华,禅茶一味的理念将世世代代在品茶与禅思中传承。

参考文献:

[1] 王缵叔,《中国茶文化述略》[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2] 张利文,《天心月杯中圆——禅茶一味略释》[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周培霞,《传播佛茶文化 提升人文素养》[J],贵州茶叶,2012年01期

[4] 李睿,《茶道与佛》[J],华章Magnificent Writing,2012年15期

[5] 吴立民,《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J],法音,2000年09期

佛教与茶的不解之缘 第三篇_奥鹏南开16春学期《茶文化赏析》在线作业

16春学期《茶文化赏析》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擂茶是哪一类人的特色饮茶方式?

. 客家人

. 傣族人

. 锡伯族人

. 藏族人

正确答案:

2. 鸦片战争与哪种茶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红茶

. 黄茶

. 绿茶

. 黑茶

正确答案:

3. “清、敬、怡、真”的茶精神思想是以下哪位学者提出的主要观点?

. 陈文华

. 林治【佛教与茶的不解之缘,】

. 周渝

【佛教与茶的不解之缘,】

. 吴振铎

正确答案:

4. 茶字萌芽于哪个朝代?

. 隋朝

. 汉朝

. 唐朝

. 明朝

正确答案:

5. 《大观茶论》的作者是谁?

. 赵佶

. 李白

. 神农氏

. 陆羽

正确答案:

6. 十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时,将中国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至哪一地区? . 美洲

. 欧洲

. 西亚

. 中亚

正确答案:

7. 中华民族的“国饮”是指?

. 水

. 酒

. 牛奶

. 茶

正确答案:

8. 茶韵中的韵味是按照什么而分的?

. 气味

. 味道

. 形状

. 茶叶的特质

正确答案:

9. 茶道一词是由谁首先提出来的?

. 皎然

. 陆羽

. 卢仝

. 荣西禅师

正确答案:

10.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佛教认为的茶的三德呢?

. 提神

. 有益静思

. 帮助消化

. 让人忘记凡尘一切

正确答案:

11. 高档绿茶,特别是芽叶细嫩的名茶,适用多少度水温冲泡?

. 85-90

. 沸水

. 80度左右

. 75度左右

正确答案:

12. 现在的日本茶道分为两种,一种是煎茶道,另一种是?

. 煮茶道

. 点茶道

. 抹茶道

. 蒸青茶道

正确答案:

13. 我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是什么?

. 《大观茶论》

. 《神农本草》

. 《茶经》

. 《天工开物》

正确答案:

14. 西湖龙井的独特韵味是什么?

. 香韵

. 冷韵

. 形韵

. 雅韵

正确答案:

15. 下列几种茶中哪种不属于“世界知名”四大红茶?

. 印度阿萨姆红茶

. 祁门红茶

. 正山小种

. 斯里兰卡高地红茶

正确答案:

16. 周昉是唐代著名仕女画家,擅长表现贵族妇女、肖像和佛像,下列作品中哪一个是其所画的与茶有关的画作?

. 《调琴啜茗图卷》

. 《簪花仕女图》

. 《执扇仕女图》

. 《仕女图》

正确答案:

17. 下列选项中,描述唐太宗为了得到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写的书法真迹,派谋士萧翼从辩才和尚手中骗取真迹的故事的著名茶画是哪一幅?

. 《萧翼赚兰亭图》

. 《山窗清供》

. 《事茗图》

. 《调琴啜茗图卷》

正确答案:

18. 哪位古代茶人茶性的体验为“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力致和”? . 赵佶

. 陆羽

. 裴汶

. 皎然

正确答案:

19. 黄茶的最大特点是?

. 黄汤

. 黄叶

. 高香持久

. 绿叶红镶边

. 汤色清亮

正确答案:

20. 《七碗茶歌》的作者是谁?

. 卢仝

. 李白

. 李商隐

. 皎然

正确答案:

16春学期《茶文化赏析》在线作业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下列选项中《大观茶论》概括的茶道精神是?

. 致静

. 致清

. 导和

. 韵高

正确答案:

2. 千利休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提出了怎样的茶道精神?

. 清

. 静

. 和

. 寂

正确答案:

3. 下列艺术作品中,与茶有关的是?

. 《萧翼赚兰亭图》

【佛教与茶的不解之缘,】

. 《山窗清供》

. 《事茗图》

. 《仕女图》

正确答案:

4. 我们常说的饮茶方式有哪几种?

. 清饮

. 调饮

. 煮茶

. 煎茶

正确答案:

5. 泡茶三要素有哪些?

. 茶叶用量

. 泡茶水温

. 冲泡时间

. 茶壶质地

正确答案:

6. 以下选项哪些不属于我们常说的六大茶类?

. 黄茶

. 灰茶

. 白茶【佛教与茶的不解之缘,】

. 花茶

正确答案:

7. 紫砂茶具泡茶特点是什么?【佛教与茶的不解之缘,】

. 有特殊的香味

. 泡茶无熟汤味

. 能保真香

. 传热慢不烫手

正确答案:

8. 以下哪些选项体现了《大观茶论》中强调茶的精神和美学?

. 清

. 和

. 烈

. 韵

正确答案:

9.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哪三个层次?

. 物质

. 行为

. 天地

. 精神

正确答案:

10. 中国的茶道精神融合了哪些文化之精髓?

. 伊斯兰教文化

. 儒家文化

. 道家文化

. 佛家文化

正确答案:

16春学期《茶文化赏析》在线作业

三、判断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茶道一词是陆羽提出的,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首次提出的。 . 错误

. 正确

正确答案:

佛教与茶的不解之缘 第四篇_茶文化赏析_在线作业_1 (100分)

茶文化赏析_在线作业_1 (100分)

交卷时间:2016-06-08 10:22:56

一、单选题

1.

(5分)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这首诗出自苏轼的( )。

寄壑源试焙新芽》

 C. 《试院煎茶》 

D. 《水调歌头》

纠错

【佛教与茶的不解之缘,】

得分: 5

知识点: 5 茶之艺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2.

(5分)

荣西禅师写的一本茶学著作是( )。

 A. 《茶述》 

B. 《问茶》

 C. 《茶养生记》 

D. 《茶录》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7 茶之道 展开解析

A. 《行香子》

B. 《次韵曹辅

答案 C 解析

3.

(5分)

在哪一时期的陶瓷茶具明显取代了过去的金属、玉制茶具?( )

 

 

A. 秦朝 B. 唐宋时期

C. 魏晋时期 D. 明清时期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3 茶之饮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4.

(5分)

哪位古代茶人茶性的体验为“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力致和”?( )

 

A. 赵佶 B. 裴汶

C. 陆羽 D. 皎然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7 茶之道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5.

(5分)

高档绿茶,特别是芽叶细嫩的名茶,适用多少度水温冲泡?( )

 

A. 85~90度 B. 80度左右

 C. 沸水 

D. 75度左右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3 茶之饮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6.

(5分)

茶叶最初的利用方式是( )。

 A. 药用 

B. 饮用

 C. 食用 

D. 药食同源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2 茶之源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7.

(5分)

我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是( )。

A. 《神农本草》

 B. 《大观茶论》  C. 《天工开物》 

D. 《茶经》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5 茶之艺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8.

(5分)

首次在诗中提出“茶道”一词的作者是( )。

A. 神农氏

B. 皎然

 C. 李白 

D. 陆羽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5 茶之艺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9.

(5分)

“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出自哪部茶学著作?( )

C. 《茶述》

A. 

B.

《大观茶论》 《茶录》

D. 《茶经》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 茶之序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10.

(5分)

茶马古道最初的主要作用是( )。

 C. 运送丝绸 

D. 运送大米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4 茶之事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二、多选题

1.

(5分)

下列哪个选项属于佛教所指的茶的三德?( )

A. 有益静思 

B. 帮助消化 

C. 提神

D. 让人忘记凡尘一切

A. 茶马互易B. 运送金银

佛教与茶的不解之缘 第五篇_日本茶道精神——茶与禅

日本茶道精神——茶与禅

日本的茶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象中国茶文化那样主要受儒道佛三位一体的中国文化综合影响。日本的茶文化是由中国传入的。在7世纪之前,日本人没有喝茶记录。而在这一文化传入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佛教的僧侣们。他们去中国学习佛教,同时将寺院的生活文化也带了回来。其中之一便是饮茶与茶礼。由此,日本茶文化自开初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饮茶习俗传入日本的初期,饮茶活动是以寺院、僧侣为中心展开的。据史料记载,公元805年日本传教大师最澄从中国带回茶籽,栽种在比睿山麓,形成了日本最古的“日本茶园”。从那以后,弘法大师空海于806年把从中国带回来的茶献给了嵯峨天皇,他还从中国带回了茶碾、茶籽。至815年4月,嵯峨天皇幸游近江时,在唐代生活了长达30年之久的高僧都永忠亲自煎茶献给天皇,嵯峨天皇对此大为欣赏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75935/

推荐访问:林语堂与茶的不解之缘 茶与佛教文化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