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世界之最 > 电影苔丝

电影苔丝

时间:2018-06-14   来源:世界之最   点击:

【www.gbppp.com--世界之最】

电影苔丝 第一篇_试论电影《苔丝》里的人物性格

世界文学名著改编电影赏

析结课论文

----试论电影《苔丝》里的人物性格

姓名:杜吉才

学院:机电091-2

学号:200923501205

试论电影《苔丝》里人物的性格

本人虽比较喜欢读点小说,看点电影,但小说只限在国内的,当然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至于电影,也是一直被美国大片吊足了胃口,很少触及这方面的电影。而转折就发生在这部电影上。当老师您放完了影片,又讲其大概之后,我才很感兴趣地借了本原作,当然是译的。读完之后再联系电影,可谓是颇有感触,震撼不小。是苔丝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不幸。

先介绍一下作者吧——托马斯·哈代[1](Thomas Hardy,1840—1928)。他是十九世纪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同时也是一位造诣非凡的诗人。《德伯家的苔丝》则是哈代著名的”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力作。哈代一生对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悲剧研读不已,并受叔本华悲剧意识影响,认同近代科学思想上的怀疑派论调,致使他对人生的见解悲观宿命。

就像《红楼梦》里的贾雨村一样,为了仕途,为了前程,为了摆脱窘困,以一副道貌岸然的模样攀上了贾家这个高枝,苔丝的父母也处心积虑的用苔丝这条饵钓上了亚雷这条大鱼。可是付出的代价就远比贾雨村大多了,那是苔丝一生的幸福,甚至是生命。一个纯洁的女人!这是原作者的副标题,等大家读完这本书,想必很明白作者的用意了吧。在哈代的理想世界中,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代表着威塞克斯人的一切优秀的方面:美丽、纯洁、善良、质朴、仁爱和容忍。她敢于自我牺牲,勇于自我反抗和对生活抱有美好的愿望。她所特有的感情就是对人的爱和信任,女性的温柔和勇敢在她身上融成了一体。她有美丽的女人气质,坚强的意志和热烈的感情,同时也有威塞克斯人的正直忠实和自然纯朴。她没有借助婚姻来实现追求虚荣的愿望,而是立足于自尊去追求自由。在她到冒牌本家亚雷"德伯那儿寻求帮助的时候,她的目的是想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解决家庭的困难。她一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就坚决离开了亚雷"德伯。苔丝的灵魂是纯洁的,道德是高尚的。

合上书,对着黑色屏幕的时候,禁不住涌上对苔丝的同情之情,对亚雷的无耻的行径的憎恨之情,对克莱的迂腐和懦弱无能的藐视之情。苔丝的悲剧离不开这两个男人,如果说是亚雷·德伯毁坏了苔丝的肉体,那么安玑·克莱带给她的则是精神上的毁灭打击。贞洁的丧失带给苔丝深深的痛苦,但还未能泯灭她求生的欲望和对未来的希望,而被情人的遗弃,爱情的挫折,则摧毁了她生活的精神支柱,令她万念俱灭,丧失了生活的勇气。如果说苔丝第一次受到亚雷的欺骗和凌辱是由于她年幼无知,贫穷无依,那么第二次又被迫回到亚雷身边,则是克莱的冷酷无情使然,从而也就更加深了苔丝的不幸。所以苔丝在后来克莱找到她的时候一直在重复一句话“太迟了”。

下面详细分析一下剧中或书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吧。我之所以对性格这么重视,因为我看到很多书中描写的,或是生活中的悲剧,没一个不与性格有着莫大的关系。比如说《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刘备、关羽、张飞等等这些不论老少都耳熟能详的人物,是时代成全他们做了英雄,却也是性格造就了他们的悲剧。

一、苔丝的性格

苔丝是全新的妇女典型。有着双重的性格,软弱而坚强。既具有传统女性的善良美德,贞操观念,又是一个遭受旧道德迫害、逐渐具有反抗意识的现代女性。一方面,她具有传统女性的善良美德。这一点首先表现在她对爱情的忠贞上。尽

管命运多舛,但她对爱情始终坚贞不渝。她宁愿为所爱的人去死,去做他需要的一切,即便得到的是他无情的抛弃。在丈夫抛弃她之后,她对丈夫的爱依然如故。她始终袒护着丈夫。把一切过错归于自己。其次,她具有吃苦耐劳,顽强不屈的精神。苔丝虽然身心都遭受着巨大的痛苦。但对家人的热爱却始终如一。她的奋 斗挣扎多半是为了父母和亲人,她的两次失身也是为了家人的温饱生存。饲养场、农地里和牛奶场上,无不留下她辛勤劳作的足迹。艰苦的环境越加突出了苔丝吃苦耐劳和顽强意志的品质。第三,她的善良美得还表现在她的爱憎分明上。当由于生活所迫重归亚雷后,苔丝也耻于奢靡享乐,终于拿起愤怒的刀子.杀死了破坏她的幸福和节操的人,苔丝用生命的代价为自己讨回了公道。

另一方面,她又具有现代女性的特质——反抗精神。不谙世事的她遭遇亚雷诱奸而失身。世俗的偏见认为她伤风败俗,认为这是不可挽救的过错。然而虽受迫害侮辱.她没有迫使引诱她的人亚雷娶她为妻,反而不顾挽留,坚决离开了他。这体现了她的反抗意识。克莱的多次求爱,使她陷入内心的极度矛盾中。一方面她爱他爱得非常地热烈;另一方面,她又“自己十二分地明白”:不应该嫁给克莱。但是最终感情战胜了理智,她答应了克莱的求婚,这是她用实际行动对传统观念做出的一次反抗。尽管最终仍然拜倒在传统道德之下。苔丝和亚雷的矛盾也体现了她的反抗性。苔丝对亚雷的态度一开始便非常鲜明,她公开宣布:“我一点也不喜欢你哦讨厌你,我恨你!”最后。她不顾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又以极度愤怒的感情杀死了他,给那个黑暗的社会一个很大的打击。这双重性格的冲突在她内心深处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使她成为了一个具有丰富内涵与鲜明个性的悲剧女性。尽管苔丝从未向命运低头。失身后宁可忍受屈辱也不愿意同不爱的亚雷呆在一起;尽管她不相信失去贞洁的女人,就永远失去了一切。但最后仍然避免不了毁灭的命运。

二、亚雷的性格

富家少爷亚雷无疑是苔丝悲剧的根源。从其本质来看。他是一个没有理想、没有追求。靠家庭遗产过着富裕生活的资产阶级少爷。是一个典型的花花公子。他利用苔丝的贫穷,骗她去饲养家禽,偷偷跟在她身边,不怀好意,在苔丝筋疲力尽的时候,奸污了她。四年以后,苔丝因她的失贞,新婚之夜克莱离开了她。后来又在苔丝生活异常艰难之时.趁火打劫。再次霸占了她。总之他是一个狰狞、邪恶的幽灵,是使苔丝坠入苦海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他又极力掩盖自己丑陋的灵魂。他在老克莱牧师的帮助下一度改邪归正,自己也作了牧师并打算变卖家产到非洲去传教,似乎这样就能洗刷他肮脏的灵魂。然而几十年的恶习并未根除。当他再度碰见苔丝以后,立即恢复了以往自私淫欲的天性,几年的教诲前功尽弃,倒是苔丝看透了这个身着道袍的牧师的邪恶灵魂:“象你这种人本来都是拿我这样人开心作乐的,只顾自己乐个够,至于我怎么受罪你就管不着了;你作完了乐,开够了心,就又说你悟了道了,预备死后再到天堂上去享乐;天下的便宜都叫你占了去了。”

三、克莱的性格

他具备当时社会的进步思想。他蔑视陈旧的社会习俗和等级财富观念,厌烦浮华的城市生活,渴望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自愿到农村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他不顾中产阶级的身份同牛奶场的工人打成一片,真心地欣赏他们淳朴善良的天性。在他看来,苔丝纯沽、质朴,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他能够抛弃森严的等级观念娶苔丝为妻,表明他追求真挚纯洁爱情、与世俗礼教项斗争的决心和勇气。然而,他又是维多利亚时代文化土壤中培养出的知识分子。他的出身以及生平所

受的教育注定.无论他多么蔑视传统世俗观念,传统道德都已经潜移默化地深入到他的骨髓,成了他天性当中的一部分,左右着他的价值观与道德标准。尽管在他的心目中,苔丝是大自然的女儿,纯洁的象征,但当苔丝向他倾诉了往事以后.他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残酷的现实,在他眼里.那曾被他狂热爱恋着的女人顷刻之间变成一个坏女人。他感到他的整个世界被彻底地颠覆了。他说,“我一直爱着的女人并不是你,是长得跟你一模一样的另一个女人”。苔丝认为自己原谅了克莱曾经的过失,克莱也应该接受自己的过去。克莱却认为“不同的社会阶层,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由此可见,克莱貌似开明,但骨子里仍然信奉并摆脱不了陈腐的社会习俗和道德偏见。一旦生活中的实质切中他本性中的要害,他的进步与开明就会立即土崩瓦解。真正主宰他的只能是他本阶级的价值观与道德判断标准。

这部小说的背景是: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侵入农村,威塞克斯也遭到强大的冲击,个体农民在经济上陷入失业、贫困的悲惨境地。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后果,哈代作为一个人道主义着者,心灵受到强烈冲击,在感情上深深地依恋古老的宗法文明,痛恨工业文明对人们和谐生存状态的摧毁。哈代乡土小说的社会悲剧意识立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工业文明与宗法文明的冲突为切入点,采用由全景到局部、由面到点的客观描述笔法,深入地表现人们的生存困境。《苔丝》中,哈代对当时工业文明对乡村的冲击进行了全景式描绘,然后以苔丝家作为个体农民的缩影,深入展现人们在物质困境中的痛苦挣扎。社会悲剧是人同社会环境的冲突造成的。苔丝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侵袭到农村并毒化社会气氛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位弱女子,尽管聪明美丽,勤劳善良,但家贫如洗、经济拮据,负担沉重,她处于低下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劳动者、一个无权无钱的农业工人,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压迫和凌辱,这些压迫和凌辱有经济的、权势的、肉体的、更有精神的、宗教的、道德的、传统观念的。她的悲剧是时代造成的,同时,亚雷和克雷代表了把苔丝推向深渊的两种不同的客观社会势力,他们直接地共同造成了苔丝的社会悲剧。在肉体上和精神上,亚雷和克莱同时绞杀了苔丝。

参考资料:(1)《德伯家的苔丝》托马斯·哈代著,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l984/7出版

(2)

(3)《论<德伯家的苔丝>人物性格的双重性》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张原著。《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7。

电影苔丝 第二篇_《苔丝》观后感

《苔丝》观后感 最近看了《苔丝》,这部电影无处不反射出人与命运的冲突,在这部电影里,一个追求爱情的女人的经历被描写得生动凄婉,令人唏嘘,是举世闻名的杰作之一。 其次,敢于将这部宏伟巨著搬上银幕的是大名鼎鼎的罗曼〃波兰斯基,他以从容的调度、大气的影像技巧展现出英国工业化时期的乡村生活,舞蹈、收割、劳作、乡村酒吧、原始铁路……都一一呈现出非凡的影像美感,弥漫着波兰斯基对宿命的无奈之情。主角苔丝是个美丽的乡村姑娘,纯洁,善良,又有韧性且善恶分明。由于家境贫穷,给与自己同姓的贵族德伯家打工。结果她被主人家的儿子亚历克〃德伯诱奸,并生下了一个私生子。由于这个“罪过”,苔丝很受鄙视。在巨大的压力下,小孩却因病夭折,苔丝离家来到一个牛奶场工作,遇到了牧师的儿子安吉尔〃克莱尔。两人相爱并结婚。但在新婚之夜,苔丝向他坦白了自己的过去,安吉尔竟将她抛弃,独自去了巴西。生活困苦,备受侮辱的苔丝苦等安吉尔回来无果,无奈成为了亚历克的情妇。就在这时,安吉尔抱着忏悔的心情,来到苔丝身边想和她重新在一起。这时苔丝杀死了亚历克。在他们逃亡的途中,苔丝被警察抓到,被判了死刑。

看完电影心情很沉重,虽然电影比小说省略了许多细节

和内容,我脑海里已经是对这篇小说的内容熟悉的,电影到底没有小说读来痛快。可是电影还是将主要的情节都表达了出来。我个人认为毁灭苔丝的首要人物不是亚雷,而是克莱尔。克莱尔自己也有同样经历,同样和一个比他大的女子同居过数星期,却不能原谅、同情被逼强暴的苔丝的遭遇。当他知道苔丝已经不是纯洁之身,便显露出异常冷酷、自私的嘴脸。说苔丝已经变了一个陌生的人了。他已经没有了爱。抛弃了苔丝去了巴西。那么我想他到底爱苔丝什么?!是她的灵魂还是肉体!他的爱,是自私、虚伪的爱,只是表面善良、高贵而已吧。我看亚雷虽然可恶,强行占有苔丝,毁灭苔丝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将苔丝只看做美丽漂亮的情妇,并不能从心里真的了解苔丝的思想灵魂。但是他能够明白了解、体会苔丝的处境,能够随时帮助苔丝走出困境。而克莱尔想到的就是自己和他所谓的“受伤害”的爱情,根本不去了解苔丝险恶的处境。他对苔丝精神上的打击是比亚雷肉体上强过百倍的摧残。就像给苔丝一件美丽的礼物,又当着苔丝的面将它毁掉。倒不如不给的好。如果苔丝不投入亚雷的怀抱,她家会贫困而亡。而在她灵魂近乎死去的时候,克莱尔又一次出现,让苔丝倍感命运的作弄和不公,倍感自己再次与幸福擦肩而过的痛苦。这种痛苦是这样的强烈,以致她毅然杀死了亚雷。

千百个如果,千百个想法在我的脑海中闪过。其实人生

中遇到苔丝内心中如此刻骨的爱情不多,大多是小人物般平凡的幸福、平凡的不幸,没有如此波澜壮阔,巨浪起伏一次又一次地将人物卷入生活的海浪中心、巨浪之下。在人的一生中,大有大的不幸,小有小的悲哀,谁又能有十全十美的人生,或是全都布满不幸的人生呢!这就是幸福都是相似的,不幸却是各有各的不幸。悲哀在身边不起眼的角落,时时会抬起头来窥探人生;幸福却在每个人的心中静静流淌……

也许开始的时候,我们再细心一点就可以看出来,这个美丽而又善良的女人,怎么可能在那样一个封建的社会中保全自己不受伤害呢?我不了解当时的英国社会,因此我无权评说社会制度如何地左右着下层社会人民的命运,但从小说中我仍然看到了当时的社会习俗。美丽善良、勤劳坚强的苔丝没有屈服于多舛的命运,她没有因人们鄙视的目光而颓萎,也没有因农场主的睚眦必报而退缩,她在世俗的人们的指指点点中勇敢地站了起来,却又在世俗的安奇尔面前无助地倒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剧啊!只有爱你的人才能够最重地伤害你,这句话道出了苔丝的悲哀之处,在那么多的苦难面前,她都坚强地走了出来,而就是这个她深深地爱着的男人再一次将她的人生推向了黑暗的深渊。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余华的《活着》。作者在本书的序言中这样总结:“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作者的这一段表白从作品的主人公福贵的话里也能表现出来:“做人还是平常点好,挣这个挣那个,挣来挣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在这部电影里,活着已经远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意义了,而仅在于它对生命和生活的依恋。在我看来,《活着》的意义已经超出了“人为什么而活着”这样一个范畴,它和《德伯家的苔丝》一样,实实在在是在讴歌和赞美一种生命。也是人们对最淳朴生活的一种向往和渴望。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追逐当中失去最本真的自己,生活慢慢地将我们变成了另一个“她”。

苔丝也是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牺牲品。作品中安吉就是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体现者他虽然是个有开明思想的知识分子但他心理深层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他自己也有过放荡行为并得到苔丝的原谅但他却不肯原谅原本无辜的苔丝。本阶级的印记仍深深地烙在他的灵魂深处:认为“身份不一样道德观念也不一样。” 他还用传统的贞操观来看待一个女人的纯结与否对苔丝没有丝毫的同情置苔丝于痛苦绝望之中使苔丝又被迫回到亚雷的身边。安吉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虚伪的资产阶级道德最终把苔丝推向了悲剧的深渊。

由于苔丝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残存于农民身上的某些旧道德和宿命观点使她在反抗传统道德时出现了软弱的一面。当她受到世俗舆论、传统道德迫害的同时又用这一道德标准来静观自己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她把自己看作一个罪恶的化身”“她老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在注意她的情形不敢抬头见人”她比别人更不能忘记自己的耻辱。苔丝正是这样用一张自己织成的道德罗网把自己束缚起来。其实她的自我束缚意识有其深刻的历史基础是整个社会意识的具体表现。苔丝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个人必然会形成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她的思想和行动也必然会受到时代和社会意识的制约。

所以苔丝的悲剧既有社会的因素也与她的性格有关但这些因素都与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有着直接的联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反映。苔丝的一生注定是一个悲剧。

最后等待苔丝的是无法逃避的绞刑架。她永远都不能从安吉的情感世界中走出来,知道临死的那一刻,她希望安吉能娶她的妹妹来表达她对他的爱,所以可以说,直到她死,她的思想依然是被束缚的。

苔丝的毁灭与伪善的宗教同样是紧密相连的。恰恰是亚雷这个伪善的人物为我们揭露了伪善的宗教。他是依靠商业致富的资产者和暴发户一个“肉欲的人”。他设下圈套引诱

电影苔丝 第三篇_“一个风景加一个灵魂”的成功影像再现——评电影 《苔丝》

[摘要] 波兰斯基对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的改编是对哈代“一个风景加一个灵魂”的创作风格的成功影像再现。因为电影《苔丝》不仅让观众目睹了小说中优美的“风景”,而且让观众感受到了电影镜头后的“灵魂”。波兰斯基正是通过对哈代笔下色彩的成功影像运用,对场景中光线明暗变化的把握,把季节变化与苔丝命运的机缘巧合和细节场景的前后照应向观众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农村姑娘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 《苔丝》 文字绘画艺术 影像再现 色彩 光线变化 细节照应

作为跨越19-20 世纪的文学巨匠,托马斯•哈代在欧洲传统的文学土壤上孕育出了自己独特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他的小说不仅有独特而复杂的结构、有不同与传统价值取向和世俗道德标准的新女性形象以及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主题,而且把绘画所涉及的艺术技巧渗透在对大自然的描写和对人物的刻画中,使读者如同在亲眼目睹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和面对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文字绘画艺术作品中的杰出代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知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对《德伯家的苔丝》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把这部文学名著搬上了荧幕。影片《苔丝》一经上演就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并得到许多肯定的评价。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波兰斯基在改编中始终没有脱离哈代的“一个风景加一个灵魂”的原始创作意念,所以独具匠心的电影场景设置使观众既欣赏了美丽的风景,又领悟了风景背后深刻的悲剧主题。

一、电影场景设置中的色彩和寓意

哈代是一位善于驾驭色彩的文字绘画大师,作为一位敏感而富有激情的艺术家,他视颜色为自己文字绘画系统的第一要素。他笔下的色彩不仅词汇丰富而且色彩的寓意贴切、准确、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哈代的色彩词汇都被他赋予了形象而准确的象征意义,尤其是白色和红色在他的笔下有着双重的象征意义。纯洁而易被玷污的白色和热情似火而血腥的红色贯穿了女主人公悲惨的一生。而导演波兰斯基在电影中也紧紧抓住色彩的寓意,让电影镜头中的色彩直观的通过视觉冲击给观众传达着作品背后的灵魂。电影的开头是身着白袍的姑娘们去参加五月节的欢快场面。在五月节舞会的队伍中,苔丝并没有显得与众不同,那是因为她也是身着白色长袍,脸上流露着喜悦。她和其它的姑娘一样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那时苔丝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姑娘。而正是这幅白色调的画面暗示了苔丝必然性的悲剧命运的开始。因为即使白色的苔丝是纯洁的,但她也是脆弱的、是易被玷污的。如果电影镜头中的白色让人想到纯洁,那么鲜艳的红色又给观众带来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心灵的撞击。在苔丝第一次来到亚雷家的时候,看上去彬彬有礼的亚雷把鲜艳的花朵戴在苔丝胸前,并强行把血红的草莓喂到苔丝的嘴里,这里的红色是性和暴力的代言。苔丝在猎场受辱,她把亚雷推倒在地,亚雷头破流血。镜头里亚雷伸手摸头,手上是鲜红的血迹。苔丝杀了亚雷之后,仰拍镜头循着女房东的视线对准天花板,一个鲜红的印痕越来越大。狐疑的女房东爬上桌子伸手摸天花板,特写镜头是她手上的血迹,表明楼上发生了命案,鲜血渗透的天花板逐渐扩大。整部小说就好像是一轴以红色和白色为主色调的感人悲剧画卷。虽然仅仅是红白两色,它们却恰如其分的向观众演绎着苔丝的悲剧命运。

二、电影中的光线明暗变化

哈代的文字绘画艺术不仅归功于色彩的成功应用,还表现在哈代对光线明暗变化惟妙惟肖的描绘。而电影中导演波兰斯基对场景设置中的光线变化把握的更是恰到好处。让影像技术下的美丽风景与文字画面相比有过而无不及。阳光、月光、蜡烛、火光,在晨昏昼夜周而复始地出现,而且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光影变化效果。早晨,当苔丝走在通往亚雷家的林间小路上时,她身后的远处阳光明媚,然而脚下的小路上却阳光恍惚、依稀。导演没有在镜头里向观众展示苔丝前方的画面,而是让摄影师从演员的前方拍摄,向观众持续展现苔丝周围的阴暗树林和苔丝身后远处的明媚阳光。这样的光线影像技术给观众传输一种从光明走向黑暗的意念。又是一个清晨,苔丝满怀面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在安吉的房间里放满了自己采来的

鲜花,当她正要闭门离去的时候发现了自己写给安吉的信。刹那间,站在楼梯上的她被身后一束强烈、刺眼的阳光照的粉碎。摄影机的镜头迎着阳光照去,镜头里只剩下煞白的光,而她的人已经不存在了。就好像苔丝心中对幸福生活、美好未来的向往被这封信撞击的粉碎一样。深夜,当托着亚雷和苔丝的马在猎场的树林中漫步时,月光穿过头顶的大树缝隙散在他们的身上,周围的雾气依稀升起。这样的场景和光影变化着实让观众为年轻、天真的苔丝的命运担忧。在苔丝和安吉的新婚之夜,桌子上燃着两根蜡烛,壁炉里燃烧着火。两个幸福的新人在浪漫的烛光下带上项链,开始坦白彼此的过去。但是当安吉听完苔丝的讲述后,走到壁炉跟前,用火钳拨了拨壁炉里快要熄灭的火,只见那火光砰动、闪烁之后又弱了下去。这砰动的火就像安吉此时矛盾的心情。

当安吉走出房间时,桌子上的两根蜡烛依然燃烧,在安吉的身后非常显眼。它们在向观众传达苔丝此刻痛苦煎熬、苦苦等待、又不乏期望的心情。在电影《苔丝》中,镜头里的光影及其变化都体现着人的感情色彩,与人物悲喜相随,真实而富于感染力地表现了苔丝的悲剧命运。

三、季节变化与苔丝命运的机缘巧合

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在更替的季节里隐伏着苔丝命运变化的契机。在电影《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性命运也被导演生动的表现在时间的机缘巧合里。影片按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植物荣枯和色彩变化作为划分故事的段落。春天,镜头对准从冬天的枯黄复苏过来的乡村原野,道路两旁是婆娑摇曳的绿色荆棘。参加游行会的乡村姑娘头戴花冠,手持白花,主人公苔丝就是跳舞队列中一个普通姑娘。这时的苔丝是纯洁和幸福的。在美好的春天苔丝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憧憬。镜头转换到秋冬之际,夜晚开始下雾,静谧的猎场布满浓雾,苔丝在一片白色的雾气中遭到亚雷奸污。就在那个冬天,苔丝提着包袱回到家乡。相信观众的心情和苔丝一样凄冷。夏天,红色收割机刀锋旋转的特写镜头占满整个银幕,镜头从特写跳到全景,画面上一片金黄的麦地。苔丝生下孩子,来到田野劳动。苔丝回到了她生活得原点,但已失去了自己的纯洁。在收获的金秋时节,苔丝和安基在牛奶厂恋爱了,画面是牧场的绿茵草地,枝头上果实累累,明快的音乐、清新的画面让观众也仿佛和苔丝一起幸福起来。冬天,苔丝和安基结婚后被抛弃,画面灰冷,满地枯叶,苔丝在充满雾气的泥泞道路上单人跋涉。她到农场做工,在白茫茫雪地里拔萝卜。此时连观众也感受到了苔丝的痛苦和迷茫。苔丝的悲喜命运就在这四季的交替变化中体现,她的命运仿佛被时间挟裹着走,苔丝的悲剧和四季的吻合仿佛告诉读者她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四、细节场景的前后照应

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的创作中,充分利用场景的前后照应凸显苔丝的悲剧命运,而波兰斯基在电影《苔丝》的拍摄中同样用到了这种情节和场景的照应艺术。首先是电影的首尾照应。影片的开端,在欢快的乡村乐队的音乐中苔丝和众人从远处走向观众,而影片的结尾,在相同的音乐中警察押着苔丝走上大路。相同的音乐,走向不同方向的镜头,就是苔丝的悲剧一生的写照。此外就是有关餐刀的细节场景的前后照应。第一年春天,苔丝去认亲,亚雷留她吃饭。画面的特写镜头是亚雷手握餐刀切烤肉。第四年春天,同样是亚雷一边挖苦苔丝,一边手握餐刀切烤肉的特写镜头。这里餐刀的前后两次特写暗示了餐刀是苔丝手刃亚雷的利器。还有电影中对跳舞草地的细节场景重复。第一年春天,安基在这里跳舞,第四年春天,安基从巴西回来寻找苔丝,他又来到跳舞草场,草场空空,响起了当年草场跳舞的音乐。表现了韶光已逝,人去物空的悲叹。还有电影中对火车站细节场景的前后照应。第二年秋天,苔丝和安基到火车站送牛奶,两人正谈恋爱,对他们的未来充满希望,第四年春天,苔丝在火车站追上安基,两人一起逃亡。但他们知道,他们已经没有了未来。这些细节场景设置的前后照应都一致显示了苔丝宿命的厄运。苔丝被冥冥中不可知的力量支配着,阴差阳错地总是在实现预定的命运。

电影和小说是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所以把小说改编成电影要舍弃很多细节。重要的是电影要把原著的风格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传达出来。从这方面来说,波兰斯基对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的改编是对哈代“一个风景加一个灵魂”的创作风格的成功影像再现。因为电影《苔丝》不仅让观众目睹了苔丝小说中优美的“风景”,而且让观众感受到了电影镜头后的“灵魂”。波兰斯基正是通过对哈代笔下色彩的成功影像运用,对场景中光线明暗变化的把握,把季节变化与苔丝命运的机缘巧合和细节场景的前后照应向观众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农村姑娘的悲剧命运。使观众在欣赏美丽的英国乡村风景的同时,为这位善良的农村姑娘的遭遇而愤怒,为男权社会的女性的悲剧命运而惋惜,更对苔丝生活的那个时代和社会感到不满。

参考文献

[1]余勤, 敖国恒《. 德伯家的苔丝》场景描写的绘画艺术[J]. 理论月刊, 2003 (3): 101-102.

[2]孙法理. 苔丝译后记[M]. 南京: 译林出版社,1993. 8.

[3]谢劲秋. 白色和红色—苔丝的象征色[J].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2): 50-52.

[4]托马斯•哈代. 德伯家的苔丝[M]. 王忠祥. 聂珍钊译.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6.

[5] 吕洋. 电影《苔丝》与原著《德伯家的苔丝》之比较[J]. 电影评介, 2006 (10): 20-21.

[6] 张世君. 偶然命运的影像表达--《苔丝》与《罗拉快跑》比较[J]. 当代电影,2005 (4):127-129.

电影苔丝 第四篇_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两位男主人公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游戏的积极作用

探析中国电影英译的几个误区

Symbolic Meanings of Babel in The Dogs of Babel

中学英语写作中的中介语错误分析

跨文化交际在宝洁公司营销战略中的应用

论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耶稣形象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

Comparaison entre l’Histoire d’A Q et l’Etranger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从《美国的悲剧》解析美国梦

词汇教学中词汇的深层认知处理研究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金融英语术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

英语中法语外来词对英国文化的影响

中美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分析

裘德悲剧成因的分析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

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

中国英语在中国文化输出中的作用

浅谈汉语成语的英译

Some Writing Skill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MET

她们的自我选择—解读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的婚恋观

文学再创作的范例—《简•爱》的汉译本

A Lost New Woman in Patriarchal Society–Esther Greenwood’s Madness in Sylvia Plath’s The Bell Jar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

跨文化交际中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冲突及解决办法

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辞的中译本比较

修辞在政治演讲中的作用--以奥巴马获胜演讲为例

《傲慢与偏见》中的三种不同婚姻的分析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

现代叙事艺术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

从美学角度评张培基先生所译散文“巷”

英语中介语无标志被动语态的错误分析

从《时时刻刻》看三种不同身份的女性与现实的抗争

矛盾修辞法的认知语用分析

从文化角度看中英房地产广告差异

【电影苔丝】

《麦田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性别语言差异

《宠儿》的非线性叙事模式

女性主义家园乌托邦思想的构建--论夏洛特•吉尔曼在《戴安莎的作为》

风筝在《追风筝的人》中的象征意义分析

从《喜福会》母女代沟看中西文化冲突

论英语谚语的翻译

On the Translation of Names of Scenic Spots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

从《小王子》看成人世界的身份危机

英汉致使事件词汇化模式对比研究

英雄还是魔鬼-论亚哈船长的双重性格

英汉人称指示语的对比研究

论东西方文化中的体态语差异

基于对爱伦坡文学作品及心理的兴趣

情景教学法在大学新生英语口语教学课堂中的实施

论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和意境英译——基于萨皮尔-沃夫假说

奥巴马演讲词中的委婉语研究

伊丽莎白班内特和姚木兰的比较研究

汉英植物隐喻对比研究

英文歌曲名称翻译浅析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圣克莱尔一家的人物分析

中介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探究

浅析中西方颜色词所隐含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

简与林黛玉性格及命运对比

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听力学习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

企业英文简介中的概念语法隐喻分析

On Womanism in Alice Walker’s The Color Purple

男女生英语学习差异比较研究

颜色词的中英对比翻译

论《小镇畸人》中人物的怪诞性

评《河湾》主人公-萨林姆的非洲观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论妇女解放历程在《紫色》中的体现——以主人公西丽为例

违反合作原则所表达的会话含义—以《越狱》中Theodore Bagwell话语为例

名转动词的中英对比研究

李宁的品牌推广

从黑人女性主义解读《宠儿》中塞丝的觉醒【电影苔丝】

翻译腔成因浅探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对《雾季的末日》主题的解读

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

谈商务英语信函的词语汉译

从唯美主义角度解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看小品“卖拐”中的幽默

试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两个奴隶的性格和命运

美国俚语的文化及特征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成语的翻译

On Application of Humor in English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商务英语中的缩略词研究

A Research on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Ghost”in Anil’s Ghost

浅析《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论《呼啸山庄》中的象征主义运用

试比较《汤姆索亚历险记》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主人公性格异同点

《达•芬奇密码》中的女性主义

初中生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心理准备分析

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性格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比较《名利场》两种中译本的翻译

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一个次要人物——贝内特太太的代表性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医药药品说明书的英译

从礼貌原则看《威尔与格蕾丝》的对话

解析《宠儿》的象征意义

A Study of the Protagonist’s Pursuit of Identity in Invisible Man

“美国梦”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

A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between Works by Byron and Shelley

从《纯真年代》的女性角色看旧纽约的女性地位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论中英情感隐喻的异同点

论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美学思想

【电影苔丝】

How to Avoid Chinglish on English Writ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中英谚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紫色》中女主人公西丽妇女主义的形成

论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语篇衔接与连贯

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扮演的角色

浅析澳洲英语词汇文化的特色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性解读

质本洁来还洁去 —— 解读茶花女玛格丽特的悲情人生

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

A Study of English Classroom Scene Sett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老人与海》中马洛林形象的不可或缺性

从旅游看中美核心文化差异

身势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怎样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口语

试析《远大前程》中匹普性格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论商务英语广告的语言特征

动物习语中文化意象的比较与翻译

The Application and Value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to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ETL) in Middle Schools

爱伦坡短片小说“美女之死”主题研究

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

中国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对比研究

中小学辅导机构英语教学模式——一对一教学与小班课堂教学教案的比较分析

分析课堂教学中的肢体语言

英语谚语的民族性及其艺术特色

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中的罪犯形象

English-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浅析莫里森名作《最蓝的眼睛》中查理的性格特点

浅析《睡谷传奇》中的浪漫主义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惠特曼的《草叶集》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

《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对《名利场》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

爱玛人物形象分析

拜伦式人物—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的弗洛伊德解读

《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夏洛克性格分析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汉语成语的英译

英语长句的理解和翻译

冰与火具有毁灭生命的同等威力——《呼啸山庄》主题探讨

论加里·斯奈德诗歌的生态意识

从英汉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商务合同翻译研究

从劳伦斯及其作品《儿子与情人》看恋母情结

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规避

论英汉成语翻译

探究马克吐温的反奴隶制观—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吉姆的分析

透过电影《假结婚》看中美传统婚姻习俗差异

论英语奢侈品牌的文化及其翻译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悲剧原因分析

英语模糊限制语的分类界定及其语用功能

她们的自我选择—解读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的婚恋观

中英社交禁忌习俗异同之比较分析

简单的深邃—论佛洛斯特诗歌的隐秘性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

对《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原型的分析

小组合作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美国梦的迷失—解析《了不起的盖茨比》

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

初中生英语学习内在动机的激发

冰与火具有毁灭生命的同等威力——《呼啸山庄》主题探讨

On the Cultural Signific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Animal Idioms

从道德角度分析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安妮•艾略特

文本分类理论与广告翻译

Text Cohesion in English Business Contracts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杨氏夫妇《聊斋志异》英译本个案研究

从广交会现场洽谈角度论英语委婉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功能与应用

《纯真年代》中的女性主义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An Interpretation of A Tale of Two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

试析《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

对英语影视片名翻译的研究

英语教学中非言语交流与跨文化交际中能力的培养

中美婚礼文化的差异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53819/

推荐访问:电影苔丝国语配音 法国电影苔丝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