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行业知识 > 人员效率计算公式

人员效率计算公式

时间:2018-01-25   来源:行业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行业知识】

人员效率计算公式 第一篇_人力资源常用计算公式大全

2016-02-10人力资源研究人力资源研究

HRresearch881、人力资源专业知识的分享、互动;2、HR行业信息的发布、揭秘;3、HR相关的培训、咨询、产品等推介!博主个人号:rockysmlHR必知的九大效益计量公式

1. 人事费用率:

人事费用率指人力成本占销售额比重。该指标反应了人力成本的投入产出比,计算的是人力成本投入在企业总收入中的份额,是最能直接反应人力使用效率的一个指标。

计算公式:人事费用率=人事费用总额/营业额*100%

2. 人均劳动生产力:

人均劳动生产力是指每一个劳动力平均所创造的公司营业额。

计算公式:人均劳动生产力=公司营业额/劳动力人数(员工人数)

3. 人事费用投入产出率:

该指标反应的是每投入1单位的人事费用,能产生多少单位的营业收入。 计算公式:人事费用投入产出率=公司营业额/人事费用总额

4. 人力成本利润贡献率:

人力成本利润贡献率指企业投入的人力成本代价与企业最终获得的以利润表现的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计算公式:人力成本利润贡献率=税前利润/人事费用总额

5. 薪资占人事费用的比例:

计算公式=薪资总额/人事费用总额*100%

6. 人均薪资与人均劳动生产率的比例:

人均薪资与人均劳动生产力的比例关系在于说明薪资与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关系,如人均劳动生产力越高,人均薪资越低,则对投资者而言,投资报酬率越高,也就是投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这个指标数字越大,公司老板越高兴啊)。 计算公式=人均劳动生产力÷人均薪资*100%

7. 培训费用占人事费用的比例:

计算公式=培训费用/人事费用总额*100%

8. 人均招聘成本:

计算公式:人均招聘成本=招聘费用总额/到岗总人数

9. 离职率(主动):

主动率职率=主动离职人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100%,关于离职率的计算,有好几种计算方式,简单化,就采取这种最常用的计算方式: 离职率=离职总人数/(期前总人数+期间入职人数)

HR必收藏的50条最常用的计算公式

一、招聘分析常用计算公式

1、招聘入职率:应聘成功入职的人数÷应聘的所有人数×100%。

2、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底人数)÷2

3、月员工离职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4、月员工新进率:整月员工新进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5、月员工留存率:月底留存的员工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6、月员工损失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7、月员工进出比率:整月入职员工总人数÷整月离职员工总人数×100%

二、考勤常用的统计分析公式

1、个人出勤率:出勤天数÷规定的月工作日×100%

2、加班强度比率:当月加班时数÷当月总工作时数×100%

3、人员出勤率:当天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4、人员缺勤率:当天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三、常用工资计算、人力成本分析公式

1、月薪工资:月工资额÷21.75天×当月考勤天数

2、月计件工资:计件单价×当月所做件数

3、平时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1.5倍×平时加班时数

4、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2倍×假日加班时数

5、法定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3倍×法定假日加班时数

6、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比率: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7、非生产人员工资比率:非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8、人力资源费用率: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销售收入总额×100%

9、人力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成本费用总额×100%

10、人均人工成本: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同口径职工人数

11、人工成本利润率:一定时期内企业利润总额÷同期企业人工成本总额×100%

四、培训统计分析公式

培训出勤率:实际培训出席人数÷计划培训出席人数×100%

人员效率计算公式 第二篇_生产效率计算方法

效率(efficiency)是指有用功率对驱动功率的比值,同时也引申出了多种含义。效率也分为很多种,比如机械效率(mechanical efficiency)、热效率(thermal efficiency )等。效率与做功的快慢没有直接关系。工厂效率的含义太广泛了,不好用统一的公式表示。而 设备的利用率可以用以下公计算:

公式一: 设备利用率=每小时实际产量/ 每小时理论产量×100%

公式二: 设备利用率=每班次(天)实际开机时数/ 每班次(天)应开机时数×100% 公式三: 设备利用率=某抽样时刻的开机台数/ 设备总台数×100%

1.1 标准工时:指在正常情况下,从零件到成品直接影响成品完成的有效动作时间,其包含直接工时与间接工时。即加工每件(套)产品的所有工位有效作业时间的总和。制定方法:对现有各个工位(熟练工人)所有的有效工作时间进行测定,把所有组成产品的加工工位的工时,考虑车间生产的均衡程度、环境对工人的影响、以及工人的疲劳生产信息等因素后,计算得到标准工时。

备注:

直接工时:指直接作业的人员作业工时;

间接工时:指对现场直接作业工人进行必需的管理和辅助作业的人员,根据现车间管理组织的特点,车间除主任和直接作业人员外产生的工时;

1.2 标准人力:指在设定的产量目标前提下,根据标准工时和实际生产状况,生产单位所配置的合理的人力数量。

1.3 生产效率:

实际产量×标准工时

实际人力×8.00小时-挡产工时+加班工时

备注:

实际产量:生产部、财务计算生产效率/生产力时以实际入库量计算;

挡产工时:因外部门或受客观条件影响造成停线或返工工时;

加班工时:为增加产量而延长的工作时间;

生产效率=(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实际人力×8.00小时-挡产工时+加班工时)

生产效率讲的是快慢,是速度,它是实际产出与标准产出的比率;生产力讲的是效益,它讲的是产出与投入之比。效率可低于100%,效益低于100%时,你就等着关门破产吧。 生产效率=(当天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当天出勤工时-除外时间-人力支援时间)

在工厂经常有人讲提高工作效率,其实这只是一个含混的概念。这里将提出生产率和生产效率两个概念,以帮助工厂科学地制定效率目标,找到达成的方法。

生产率(Productivity)和生产效率(Efficiency)在生产管理的实际运用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生产效率主要用来考核纯生产能力,不包括由技术、材料等其它问题所引起的能力损耗。 生产率的计算公式:

生产效率=(产出数量 X 标准工时)/(日工作小时 X 直接人工数 - 损失工时)X100% 生产率用来考核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能力,是制造成本的标示之一。

生产率=(产出数量 X 标准工时)/(日工作小时 X 直接人工数)X100%

 标准工时:指在正常情况下,从零件到成品直接影响成品完成的有效动作时间,其

包含直接工时与间接工时。即加工每件(套)产品的所有工位有效作业时间的总和。制定方法:对现有各个工位(熟练工人)所有的有效工作时间进行测定,把所有组成产品的加工工位的工时,考虑车间生产的均衡程度、环境对工人的影响、以及工人的疲劳生产信息等因素后,计算得到标准工时。

备注:

直接工时:指直接作业的人员作业工时;

间接工时:

指对现场直接作业工人进行必需的管理和辅助作业的人员,根据现车间管理组织的特点,车间除主任和直接作业人员外产生的工时;

生产效率计算方法

一、公式:

生产效率=标准总工时÷实际总投入工时*100%

标准总工时=标准工时*实际产出数

实际总投入工时=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

二、定义:

生产效率:操作者按规定的作业方法工作时,他的能力或努力程度叫效率。 标准工时:根据PIE提供产能表所计算出来的工时。

总投入工时:是指当日考勤表上的总工时。

损失工时:因生产异常或其它原因使生产受影响的工时。

补助工时:每个订单在排拉时所需的工时。

三、计算时的注意事项

1、 损失工时的计算

① 生产过程中出现异常时影响生产效率时所损失的工时,由生产线申请,PIE

确认。

② 生产过程中因异常而停线所损失的工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③ 其它原因所造成的生产过程中所损失的工时,由生产线申请,责任部门确认。

2、 补助工时的计算

① 新订单生产成品,排线时补助1小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② 新订单生产半成品或包装排线时分别补助半小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

认。

③ 同一订单非因本生产线原因而停线,然后又重新排线生产,按①②进行计算

补助工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3、 生产效率按订单进行计算,也就是说每一个订单只计算一次生产效率;生产半成

品时只需如实统

计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

4、 生产线生产好半成品后将半成品转至其它生产线包装时,生产效率由生产半成品

的生产线进行计

算,负责包装的生产线提供包装时所用的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

5、 生产好的成品因本生产线作业不良而造成重工的,重工时所用到的工时将计算到

生产该成品的实际投入总工时内进行计算生产效率,由生产该成品的线别承担工

时。

6、 计算损失工时和补助工时时由生产线填写<组装课损失/补助工时申请书>,按计算

时注意事项的第1、2项规定进行计算与确认。

 1 2个重要指标 2 5个次要指标

 3 OEE 与 TEEP的计算

o 3.1 负荷时间(Loading Time)

o 3.2 稼動率 (Availability)

o 3.3 产能效率 (Performance)

o 3.4 良率(Quality)

o 3.5 整体设备效率(OEE)

o 3.6 设备综合生产力(TEEP)

2个重要指标

整体设备效率 (OEE) 和设备综合生产力(Total Effective Equipment Performance, TEEP)有紧密关系,也可以表示实际效率和理想的效率的差异。

 整体设备效率是指生产计划的设施,能以某种程度实际运转与设计效率的比率。  设备综合生产力 (TEEP) 通常就是指日历上的工作时间。

5个次要指标

除了上述整体设备效率和TEEP ,为了了解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五个次要指标。

 最大操作时间:代表该设施在一定期间内能实际运转的时间百分比,若设备本身可完

全由厂内使用,则为日历时间。

 负荷时间:是 TEEP指标的一部份,是设备可稼动的时间,乃是最大操作时间扣除

停机(Shutdown, SD)损失。

人员效率计算公式 第三篇_HR常用公式汇总

一、招聘分析常用计算公式

情境:假设HR圈内招聘网,月初员工为100人,本月招聘,前来招聘30人,成功录取5名。本月离职员工3名。

1、【招聘入职率】:应聘成功入职的人数÷应聘的所有人数×100%。 (应聘30人,录取5人则5÷30×100%=入职率:16.6%)

2、【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底人数)÷2

月初员工100人,月底员工102人,则(100+102)÷2

本月平均人数101人

3、【月员工离职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本月离职3人,月平均人数101人,

则3÷101×100% 本月员工离职率为:2.9%

4、【月员工新进率】:整月员工新进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本月新进员工5人,月平均人数101人,

则5÷101×100% 本月员工新进率为:4.9%

5、【月员工留存率】:月底留存的员工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月底员工102人,月初员工100人,

则:102÷100×100% 本月员工留存率为:102%

6、【月员工损失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本月离职员工3名,月初员工100名,

则:3÷100×100% 本月员工损失率为:3%

7、【月员工进出比率】:整月入职员工总人数÷整月离职员工总人数×100% 本月入职员工5名,本月离职员工3名,

则:5÷3×100% 本月员工进出比率为:166%

二、考勤常用的统计分析公式

1、【个人出勤率】:出勤天数÷规定的月工作日×100%

如:出勤20天,规定的月工作日为23天,

则,20÷23×100% 个人出勤率为:86.9%

2、【加班强度比率】:当月加班时数÷当月总工作时数×100%

当月加班6个小时,当月总工作时数为184小时(23天*8小时)则,

8÷184×100% 加班强度比率:3.2%

3、【人员出勤率】:当天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当天出勤员工98人,当天企业总人数102人,

则:98÷102×100% 人员出勤率为:96%

4、【人员缺勤率】:当天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当天缺勤人数4人,当天企业总人数102人,

则:4÷102×100% 人员缺勤率为:3.9%

三、常用工资计算、人力成本分析公式

1、月薪工资:月工资额÷21.75天×当月考勤天数

2、月计件工资:计件单价×当月所做件数

3、平时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1.5倍×平时加班时数

4、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2倍×假日加班时数

5、法定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3倍×法定假日加班时数

6、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比率: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7、非生产人员工资比率:非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8、人力资源费用率: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销售收入总额×100%

9、人力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成本费用总额×100%

10、人均人工成本: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同口径职工人数

11、人工成本利润率:一定时期内企业利润总额÷同期企业人工成本总额×100%

四、培训统计分析公式

【培训出勤率】:实际培训出席人数÷计划培训出席人数×100%

五、HR常用基础公式汇总

1.新晋员工比率=已转正员工数/在职总人数

2.补充员工比率=为离职缺口补充的人数/在职总人数

3.离职率(主动离职率/淘汰率)=离职人数/在职总人数

4.异动率=异动人数/在职总人数

5.人事费用率=(人均人工成本*总人数)/同期销售收入总数

6.招聘达成率=(报到人数+待报到人数)/(计划增补人数+临时增补人数)

7.人员编制管控率=每月编制人数/在职人数

8.人员流动率=(员工进入率+离职率)/2

9.离职率=离职人数/((期初人数+期末人数)/2)

10.员工进入率=报到人数/期初人数

11.离职率=离职人数/(期初人数+录用人数)×100%

12.员工当月应得薪资的计算方程式为:

13.每天工资=月固定工资/21.75天

14.当月应得工资=每天工资x当月有效工作天x当月实际工作天数调整比例 备注:

当月应工作天数=当月自然日天数–当月休息日天数

当月有效工作日=当月应工作天数–全无薪假期

当月实际工作天数调整比列=21.75天/当月应工作天数

作为生产型企业,还会要算到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销售收入/总人数

1.新晋员工比率=已转正员工数/在职总人数

2.补充员工比率=为离职缺口补充的人数/在职总人数

3.离职率(主动离职率/淘汰率=离职人数/在职总人数

4.异动率=异动人数/在职总人数

5.人事费用率=(人均人工成本*总人数)/同期销售收入总数

六、成本效用评估:

总成本效用=录用人数/招聘总成本

招募成本效用=应聘人数/招募期间的费用

选拔成本效用=被选中人数/选拔期间的费用

人员录用效用=正式录用人数/录用期间的费用

招聘收益成本比=所有新员工为组织创造的价值/招聘总成本

七、数量评估:

录用比=录用人数/应聘人数*100%

招聘完成比=录用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应聘比=应聘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工资计算=月工资/21.75*实际工作天数(不计算周六日)

加班率:总加班时间/总出勤时间

直接间接人员比例:直接人员/间接人员

附录:

劳社部发[2008]3号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国务院令第513号)的规定,全体公民的节日假期由原来的10天增设为11天。据此,职工全年月平均制度工作天数和工资折算办法分别调整如下:

八、制度工作时间的计算

年工作日:365天-104天(休息日)-11天(法定节假日)=250天 季工作日:250天÷4季=62.5天/季/

月工作日:250天÷12月=20.83天/月

工作小时数的计算:以月、季、年的工作日乘以每日的8小时

九、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

按照《劳动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11天法定节假日。据此,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为: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

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

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三、2000年3月17日劳动保障部发布的《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0〕8号)同时废止。【人员效率计算公式】

十、社保计算方式

根据最新的养老金计算办法,职工退休时的养老金有两部分组成: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

1.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不再统一是120了)

2.基础养老金 =(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3.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

4.个人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139

5.在上述公式中可以看到,在缴费年限相同的情况下,基础养老金的高低取决于个人的平均缴费指数,个人的平均缴费指数就是自己实际的缴费基数与社会平均工资之比的历年平均值。低限为0.6,高限为3

因此,在养老金的两项计算中,无论何种情况,缴费基数越高,缴费的年限越长,养老金就会越高。

6.平均缴费指数:你的缴费基数/当地社平工资,假设你选择社平工资的100%那个档次为你的基数,那该指数就是1,你选择60%,就是0.6

人员效率计算公式 第四篇_HR必备-最常用的计算公式

HR必备:最常用的计算公式

HR的日常工作中,经常要计算很多数据,比如入职率入职率、离职率、出勤率,等等。每个数据的计算方式都不复杂,但是如果类似的数据有几十个呢?是不是很容易混淆?没关系,为大家整理了大约50个HR常用的计算公式,HR可收藏备用,或者打印之后贴在边上,就可以随时查询了。

一招聘分析常用计算公式

1、招聘入职率:应聘成功入职的人数÷应聘的所有人数×100%。

2、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底人数)÷2

3、月员工离职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4、月员工新进率:整月员工新进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5、月员工留存率:月底留存的员工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6、月员工损失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7、月员工进出比率:整月入职员工总人数÷整月离职员工总人数×100%

二、考勤常用的统计分析公式

1、个人出勤率:出勤天数÷规定的月工作日×100%

2、加班强度比率:当月加班时数÷当月总工作时数×100%

3、人员出勤率:当天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4、人员缺勤率:当天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三、常用工资计算、人力成本分析公式

1、月薪工资:月工资额÷21.75天×当月考勤天数

2、月计件工资:计件单价×当月所做件数

3、平时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1.5倍×平时加班时数

4、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2倍×假日加班时数

5、法定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3倍×法定假日加班时数

6、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比率: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7、非生产人员工资比率:非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8、人力资源费用率: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销售收入总额×100%

9、人力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成本费用总额×100%

10、人均人工成本: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同口径职工人数

11、人工成本利润率:一定时期内企业利润总额÷同期企业人工成本总额×100%

四、培训统计分析公式

培训出勤率:实际培训出席人数÷计划培训出席人数×100%

HR常用公式分析

1.新晋员工比率=已转正员工数/在职总人数

2.补充员工比率=为离职缺口补充的人数/在职总人数

3.离职率(主动离职率/淘汰率)=离职人数/在职总人数

4.异动率=异动人数/在职总人数

5.人事费用率=(人均人工成本*总人数)/同期销售收入总数

6.招聘达成率=(报到人数+待报到人数)/(计划增补人数+临时增补人数)

7.人员编制管控率=每月编制人数/在职人数

8.人员流动率=(员工进入率+离职率)/2

9.离职率=离职人数/((期初人数+期末人数)/2)

10.员工进入率=报到人数/期初人数

11.离职率=离职人数/(期初人数+录用人数)×100%

12.员工当月应得薪资的计算方程式为:每天工资=月固定工资/21.75天

当月应得工资=每天工资x当月有效工作天x当月实际工作天数调整比例

备注:

当月应工作天数=当月自然日天数–当月休息日天数

当月有效工作日=当月应工作天数–全无薪假期

当月实际工作天数调整比列=21.75天/当月应工作天数:

作为生产型企业,还会要算到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销售收入/总人数

1.新晋员工比率=已转正员工数/在职总人数

2.补充员工比率=为离职缺口补充的人数/在职总人数

3.离职率(主动离职率/淘汰率=离职人数/在职总人数

4.异动率=异动人数/在职总人数

5.人事费用率=(人均人工成本*总人数)/同期销售收入总数

成本效用评估:

总成本效用=录用人数/招聘总成本

招募成本效用=应聘人数/招募期间的费用

选拔成本效用=被选中人数/选拔期间的费用

人员录用效用=正式录用人数/录用期间的费用

招聘收益成本比=所有新员工为组织创造的价值/招聘总成本

数量评估:

录用比=录用人数/应聘人数*100%

招聘完成比=录用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应聘比=应聘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工资计算=月工资/21.75*实际工作天数(不计算周六日)

加班率:总加班时间/总出勤时间

直接间接人员比例:直接人员/间接人员

附录:

劳社部发[2008]3号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国务院令第513号)的规定,全体公民的节日假期由原来的10天增设为11天。据此,职工全年月平均制度工作天数和工资折算办法分别调整如下:

一、制度工作时间的计算

年工作日:365天-104天(休息日)-11天(法定节假日)=250天

季工作日:250天÷4季=62.5天/季/

月工作日:250天÷12月=20.83天/月

工作小时数的计算:以月、季、年的工作日乘以每日的8小时

二、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

按照《劳动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11天法定节假日。据此,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为: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

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

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三、2000年3月17日劳动保障部发布的《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0〕8号)同时废止

人员效率计算公式 第五篇_生产效率公式是怎么样计算的

生产效率公式是怎么样计算的?

好评率:25%

标准工时:指在正常情况下,从零件到成品直接影响成品完成的有效动作时间,其包含直接工时与间接工时。即加工每件(套)产品的所有工位有效作业时间的总和。制定方法:对现有各个工位(熟练工人)所有的有效工作时间进行测定,把所有组成产品的加工工位的工时,考虑车间生产的均衡程度、环境对工人的影响、以及工人的疲劳生产信息等因素后,计算得到标准工时。

备注:

直接工时:指直接作业的人员作业工时;

间接工时:指对现场直接作业工人进行必需的管理和辅助作业的人员,根据现车间管理组织的特点,车间除主任和直接作业人员外产生的工时;

1.2 标准人力:指在设定的产量目标前提下,根据标准工时和实际生产状况,生产单位所配置的合理的人力数量。

1.3 生产效率:

实际产量×标准工时

实际人力×8.00小时-挡产工时+加班工时

备注:

实际产量:生产部、财务计算生产效率/生产力时以实际入库量计算; 挡产工时:因外部门或受客观条件影响造成停线或返工工时;【人员效率计算公式】

加班工时:为增加产量而延长的工作时间;

生产效率=(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实际人力×8.00小时-挡产工时+加班工时)

生产效率讲的是快慢,是速度,它是实际产出与标准产出的比率;生产力讲的是效益,它讲的是产出与投入之比。效率可低于100%,效益低于100%时,你就等着关门破产吧。

人员效率计算公式 第六篇_HR计算公式

一、招聘分析常用计算公式

1、招聘入职率:应聘成功入职的人数÷应聘的所有人数×100%。

2、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底人数)÷2

3、月员工离职率:离职率=离职人数/累计在册人数×100%(人员20-30%的正常流动是正常的,管理人员控制在10%以内)

4、月员工新进率:整月员工新进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累计在册人数等于月初员工数量加上本月新进员工数量,也等于月末员工数量与本月离职人员数量之和)。

5、月员工留存率:月底留存的员工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6、月员工损失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7、月员工进出比率:整月入职员工总人数÷整月离职员工总人数×100%(10%—20%的员工流动率对企业长远发展有好处)

8、上半年离职率=(66%+37%+11%+8%+5%+2%)/6=22%

9、补充员工比率=为离职缺口补充的人数/在职总人数

10、 离职率(主动离职率/淘汰率=离职人数/在职总人数

11、异动率=异动人数/在职总人数

12、人事费用率=(人均人工成本*总人数)/同期销售收入总数

二、考勤常用的统计分析公式

1、 个人出勤率:出勤天数÷规定的月工作日×100%

2、 班强度比率:当月加班时数÷当月总工作时数×100%

3、 人员出勤率:当天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4、 人员缺勤率:当天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三、常用工资计算、人力成本分析公式

1、 月薪工资:月工资额÷21.75天×当月考勤天数

2、 月计件工资:计件单价×当月所做件数

3、 平时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1.5倍×平时加班时数

4、 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2倍×假日加班时数

5、 法定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3倍×法定假日加班时数

6、 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比率: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7、 非生产人员工资比率:非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8、 人力资源费用率: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销售收入总额×100%

9、 人力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成本费用总额×100%

10、人均人工成本: 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同口径职工人数

11、人工成本利润率:一定时期内企业利润总额÷同期企业人工成本总额×100%

四、培训统计分析公式

培训出勤率:实际培训出席人数÷计划培训出席人数×100%

人员效率计算公式 第七篇_HR最常用的计算公式

HR必备宝速查宝典:最常用的100个计算公式 一招聘分析常用计算公式

1、招聘入职率:应聘成功入职的人数÷应聘的所有人数×100%。

2、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底人数)÷2

3、月员工离职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4、月员工新进率:整月员工新进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5、月员工留存率:月底留存的员工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6、月员工损失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13411/

推荐访问:生产效率计算公式 设备效率计算公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