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生哲理 > 人生感悟 > 人生不被捆绑

人生不被捆绑

时间:2014-09-19   来源:人生感悟   点击:

【www.gbppp.com--人生感悟】

人生不被捆绑(一):被捆绑的姑姑

课号:课程名称: 比较文学 阅卷教师:班级: 10汉语言文学 学号: 林小卫 成绩:

被捆绑的姑姑

——试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说对“姑姑”形象进行分析

摘要:莫言的《蛙》中姑姑的形象可谓是一绝,其人生态度有着极明显的三次转折——由最初对生命的热爱到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时对生命的漠视再到现今的对生命的忏悔。本文笔者试图就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对姑姑三次的人生态度转变进行分析,并同时结合其所处的特殊的时代背景。

关键词:姑姑、人格结构说、时代背景

莫言的《蛙》还原了新中国近60年来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的真实的面目,形象

的描述了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又复杂的历史过程。在书中,作者是通过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将这一史实表现出来。而姑姑人生中的三个转折点正好与计划生育国策的发展相吻合,或者可以这样说:是计划生育国策的发展才导致了姑姑这一生的经历。

一、 姑姑人生的三个阶段

在分解姑姑的人生阶段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姑姑是何许人也。姑姑的父亲是解放

军部队的军医,并因公殉职。由此可知,姑姑的出身根正苗红,是值得骄傲并有资本骄傲的。而后,姑姑的恋爱对象犯了政治性错误,连带着姑姑一并受了惩罚。然后,中国翻了新篇章,一切又从头开始。至此,这就是姑姑的人生路线。下面,我们来详细的讲讲姑姑人生的三个阶段。

1、 对生命的热爱

在上文讲到,姑姑的父亲是解放军军区的军医,姑姑长大后,子承父业,进了专区

卫生学校而后又去参加了新法接生培训班;因而,姑姑成为第一批新法接生的医护人员。书中写到:在国家经济发展繁荣时期,姑姑骑着自行车风雨无阻的跑遍了高密东北乡十八个村庄的街道和胡同,接生了1600多名婴儿;并有这么一句话:“姑姑是个阶级观念

【人生不被捆绑】

课号:课程名称: 比较文学 阅卷教师:班级: 10汉语言文学 学号: 林小卫 成绩:

很强的人,但她将婴儿从产道中拖出来那一刻会忘记阶级和阶级斗争,她体会到的喜悦

是一种纯洁、纯粹的人的感情。”1由此可知,此时姑姑的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

2、 对生命的漠视

但好景不长,在姑姑的男朋友驾驶者飞机逃到台湾、姑姑由此受到牵连并被处罚了

之后,姑姑变了:无条件的服从组织的命令。这在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时尤其明显。在书中,作者详细的描写了姑姑与那些不愿结扎的男人、超生的女人们斗智斗勇的全过程。其中要将张拳结扎、将其老婆引流的那一段描写,使读者看得心惊胆战,冷汗连连。在追赶张拳妻时 ,有这样的一段描写:“姑姑眯缝着眼睛,喷吐着烟雾。河上起了风,浊浪追逐前涌。我就不信,你还能游过一艘十二马力的机动船。”2此处,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姑姑,心中早就没有了当初那种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有的只是冷漠、无情,对生命的漠视。

3、 对生命的忏悔

转眼间,故事的时间就是现今的中国。而姑姑依旧风光无限,所不同的是此时姑姑

的心境早不同于以前——现在的姑姑怕蛙,认为青蛙的叫声是之前被她结束于子宫内的小孩的索命的叫声;并且姑姑同民间捏娃娃艺人郝大手结婚,通过丈夫的手,捏成泥人,企图用这种方式来弥补她对那些没能来到人世间的婴儿的歉疚。书中记到:“姑姑将手中的泥娃娃,放置在最后一个空格里,然后,退后一步,在房间正中的一个小小的供桌前,点燃了三炷香,跪下,双手合掌,口中念念有词。”3在这里,我们就能感受到姑姑此时对生命的忏悔。

以上,就是姑姑人生态度的三次转变。而这三次转变正是计划生育国策的发展所导

致的。现在,我们就借由这三次的转变,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姑姑的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

二、 人格结构说 1

2 莫言.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18. 莫言.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110.

3莫言.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270.

课号:课程名称: 比较文学 阅卷教师:班级: 10汉语言文学 学号: 林小卫 成绩:

相对于早年提出的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的精神结构说,弗洛伊德于1923年提出的人格结构说为精神结构说提供了理论的基础。那么,何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呢?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而这些则是与人类社会明文规定的法则或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观念相违背、不相容的。因为人的复杂性,其并没有被消灭而是被人类刻意、认为的压制在心底的最深处。但是,却在无意识中影响人们的行为、判断。前意识是暂时退出意识的部分,虽不属于意识,但却是可以公开示众的。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处于表层,起表面上的主导作用。即:当其足够强大时,就能将潜意识深深的压制住。

精神结构说的理论基础——人格结构说亦是有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超我。“所谓本我,它是原始的、生来就有的潜意识的部分,遵循顺应本能冲动的愉快原则。自我代表着理智,以现实的原则控制本我的活动。超我则是伦理化的自我,带有理想的特征”。4三者分别于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相对。其关系为:自我需要驾驭本我,使本我不会在单纯的追求愉悦的过程中丧失自我;但却不能将本我牢牢束缚,否则一个人就会变得行尸走肉。此外,超我既要约束自我控制本我的非理性冲动,又要比自我更具进步性,遵循理性的原则。

精神结构与人格结构相辅相成,紧紧交织,形成了一个人的全部精神活动,而这一切决定着人们的日常言行举止。而总所周知,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上有过一段特殊的时期,在那个时期,一个人的思想就代表了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所有的人的生活都紧紧围绕那一个人转。由此,我们不妨将当时的中国社会看成一个整体,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先对其进行分析。

三、 当时的社会【人生不被捆绑】

在新中国成立自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民的生活重心基本上是围绕着一个中心——一切服从毛主席的指示。而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伊始,由于抗日、内战导致人口锐减;再加上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急需大量人口。故此,孩子生得多的母亲被称为——“中国母亲”、 “英雄母亲”。可见,当时,国家是鼓励生育的。而与此同时,人们有着一个4 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8—29

课号:课程名称: 比较文学 阅卷教师:班级: 10汉语言文学 学号: 林小卫 成绩:

美好的愿望——实现共产社会,每个人都要为共产社会添砖加瓦。那时,不可不谓“团结一致,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此时的中国,就犹如一个人完完全全被处于“超我”的状态,没有个体的原始冲动,没有个体的七情六欲,丧失了“本我”和“自我”。换句话说就是:当时中国的每一个人,为着一个共同的理想,将“自我”、“本我”压制心底,完全由“超我”来支配自己。

而后的文革以及计划生育国策的高潮期,人们借由这一特殊时期将自己骨子里的“邪恶”完全的释放出来,为了更充分地舒展多年来被压抑的情感,革命渐渐走向了极端——享受事物被破坏所带来的所谓的“快感”、对生命个体人格的践踏以及对生命的轻视甚至于漠视。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来解释就是:当“本我”、“自我”被“超我”压抑了很久,终于受不了,开始挣脱了“超我”的约束。而缺少了“超我”的协助,“自我”无法控制“本我”,这就使得“本我”占据主导地位。而“本我”所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展现的是最原始的自己。这解释了为什么在文革和计划生育国策的高潮时期,所有的人都像脱了缰的野马一样的狂躁和暴动。

在现今的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腾飞,更重要的是提倡了一种个体的独立性。容易走极端道路的中国社会一瞬间又回到之前的状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所有的人所思所想的均是为自己谋福利,奉行的皆是“利己主义”。此时,就是“自我”在起主导作用了。“自我”所遵循的现实原则,开始让不少人开始回想起过往的种种,有的“本我”依旧强大,开始放下,重新开始;有的“本我”力量较弱,则开始反思、悔悟、忏悔。这就是当今人们生活百态的原因之一。 综上分析,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还是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心理结构。现在,我们来讲讲姑姑的形象吧。

【人生不被捆绑】

四、 被捆绑的姑姑

在上文中,笔者反复强调姑姑的人生轨迹就是中国计划生育国策是发展路径,并提出相关依据。此外,还提到了当时的中国人民的生活重心就是研究国家领导人的言行举止的背后内涵并对此进行积极响应。这一点毋庸置疑。故此,姑姑是被当时的社会所捆绑的。那么,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是如何在姑姑身上得以体现的呢?我们就此展开论述。

课号:课程名称: 比较文学 阅卷教师:班级: 10汉语言文学 学号: 林小卫 成绩:【人生不被捆绑】【人生不被捆绑】

姑姑是根正苗红的“红五类”的后代,并且是在解放区长大,其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自然是可以想象的。毫不夸张的说,姑姑是完全可以做到为党、为祖国牺牲自己的一切。故此,在全社会都在为共产社会所奋斗时,阶级观念鲜明的姑姑自然不甘落后。而作为一名第一批新接生法的医护人员,姑姑能为共产主义社会所奉献的就是运用新接生法确保婴儿的存活率,促进人口增长。看着一个个有自己双手接生出来的婴儿,姑姑的“超我”得到了实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仅取得了成功而且为这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贡献。事实上,在这一过程中,姑姑所获得的的幸福感不仅仅是“超我”的实现,其的“自我”、“本我”均处在一种完全舒展的状态。姑姑所从事的职业是其所喜爱的,而这份职业不仅受人爱戴、尊敬还能为共产主义社会事业添砖加瓦。由此可见,姑姑对那些鲜活的生命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尊敬的。

但恋爱失败和随之而来的文革,使姑姑饱受折磨;而后的计划生育国策,给了姑姑翻身的机会——重新向党组织靠拢。自然,姑姑要借此次活动,向党、向国家表明自己的忠心;只有得到了党、国家的认可,阶级观念鲜明的姑姑才能体会到快乐。由此,被“本我”所掌控的姑姑在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时表现的心狠手辣、没有一丝丝的悲悯之意。此时的姑姑,为着自己所谓的“快乐”,完全的顺应自己心中的本能冲动——以完成此次任务为契机重新成为党的好队员,死板的遵循着党的方针政策,坚决做到“不该生的、不能生的一个也不能生下来”。以“本我”为中心的姑姑丧失了对生命的最基本的尊重,有着的也仅仅是漠视而已。

改革开放以后,各种思潮纷纭踏至,人们之前一直接受的思想开始变得不实际,人们又重新开始反思,“自我”苏醒。大半辈子都按“组织”的要求而“扮演”角色的姑姑终于有了短暂的自我。此时的姑姑开始反思:之前为着自己的“快乐”,残害了多少的生命——虽然不是她故意而为之,但终究死于她手。这使得姑姑良心极其不安,甚至于将蛙声幻听成小孩索命的叫喊声。于是乎,姑姑开始反省,为那些死于她手的银海捏泥娃娃,祈愿他们能够重新降生最好是投生在富贵人家。至此,姑姑对生命的忏悔使得其能够安然离世。

由此分析可得,姑姑这一生是被中国社会所捆绑的一生——从其青年时期起,姑姑的所思所想均是如何为中国社会效力,没有怨言。即便是在被自己所效忠的社会的背弃

人生不被捆绑(二):被捆绑的女性

被捆绑的女性

翻开高中语文课本,无意中发现课文中女性人物出现的频率很高,而且她们的身上承担了太多的情感任务,也体现出了过去的女性世界的太多苦难。记录了不同阶层,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女性的不同程度的苦楚。让我们走进翠翠、祥林嫂、王昭君、杨玉环、刘兰芝、杜十娘、琵琶女、李清照等,一起聆听她们的倾诉。

从时代看,我们不难看出从古到今的时代中女性地位的低下,更重要的是传统礼教对他们的深深伤害。刘兰芝与焦仲卿恩爱有加,可是结果呢,焦母却生生拆散了他们,使得无奈他们,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留给后人的只是不尽的感慨和惋惜;杜十娘呢,是个令人钦佩的女性,她敢爱敢恨,可是未来公公的不同意,盐商孙富的金钱让她彻底明白了无论自己怎样努力,也难以摆脱风尘女子难成就爱情佳话的宿命;杨玉环曾经让人羡慕得吐血的美女,可是当江山和美人摆在帝王面前要帝王做出二选一的抉择时,她的美貌、柔情、泪水没

有挽救她生命的力量,马嵬驿散落一地的头饰刺伤了读者的眼睛。王昭君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她用青春和对家国的思恋换来了大汉天下的暂时安宁,可是回荡在大漠上空的带有幽咽之音的琵琶声却时时撕扯着读者的心。或许你会说因为她们生活在古代,可是祥林嫂、翠翠呢?想到这我恍悟不是她们不爱,不反抗,而是传统礼教和观念早已在她们身上盖了不准乱了纲常的大印,谁敢破了规矩后果不堪设想。

从身份看,翠翠、祥林嫂和刘兰芝就是普通的女性,她们遵循传统礼教生活着,她们善良,勤劳,可是她们的命运让我们感慨万端。翠翠,一个普通的船家女被“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的观念戕害;杨玉环、王昭君虽都曾身处宫廷内苑,但一个因受宠而身亡,一个因无宠而漂泊。李清照凄美的词句清晰的记录了她由官家女到官家妇的心路历程,官场的是是非非灼伤了她。至此,我懂得了身份地位不是万能的保障。

从结局看,杜十娘、杨玉环、刘兰芝为爱情殒了命,翠翠、琵琶女、王昭君依然望

穿秋水般苦等,祥林嫂在鲁镇人的冷漠中闭了眼,李清照独自一人正对着窗子苦吟,“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啊,读过她们,我万分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心中不住的问到底是谁捆绑了这些女性?时代,观念,传统礼教还是其他什么?谁能有如此强大的魔力损毁那么多女性的幸福?这样的悲剧今天还会不会重演?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rszl/60925/

推荐访问:不抱怨的人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