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生哲理 > 人生感悟 > 十七日观潮

十七日观潮

时间:2018-09-26   来源:人生感悟   点击:

【www.gbppp.com--人生感悟】

十七日观潮 第一篇_诗句

《观浙江涛》

苏轼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十七日观潮》

王师道(北宋)

漫漫平沙走白虹,

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

晚日浮沉急浪中。

《钱塘江》

朱继芳(宋朝)

极浦无高树,苍茫只远空。 潮来江水黑,日出海门红。 两岸东西浙,千帆来去风。 中原山色外,残梦逐归鸿。

《钱塘江》

宋维藩(清代)

钱塘江水势如铺,此日扁舟胜五湖。 野旷天低连海峤,山青翠叠浸冰壶。 蜃楼缥缈群仙集,瑶岛依稀只鸟孤。 不是前人功德远,沧桑几度事模糊。

十七日观潮 第二篇_默写以下古诗:《桃花溪》;《望洞庭》;《题齐安壁》;《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十七日观潮 第三篇_涌潮

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涌潮有三处:山东青州涌潮、广陵涛和钱塘潮。 清费饧璜(1664-?年)《广陵涛辩》云:"春秋时,潮盛于山东,汉及六朝盛于广陵。唐、宋以后,潮盛于浙江,盖地气自北而南,有真知其然者"。

钱塘潮

钱塘潮比广陵涛出现的时间晚一些,至迟在东汉就已形成。王充《论衡·书虚篇》提到"浙江、山阴江、上虞江皆有涛"。又说当时钱唐浙江"皆立子胥之庙,盖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但是,王充只说"广陵曲江有涛,文人赋之",没有说赋钱塘江潮。可见,东汉时,钱塘潮远没有广陵涛出名。估计,当时还形成钱塘观潮风俗。

东晋葛洪曾在杭州西湖葛岭隐居炼丹,杭州民间曾流传"葛洪观潮"的神话故事。葛洪《抱朴子》中也专门探讨过钱塘江潮的原因。东晋顾恺之《观涛赋》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江怒潮,云:"临浙江以北脊,壮沧海之宏流。水无涯而合岸,山孤映而若浮。既藏珍而纳景,且激波而扬涛。其中则有珊瑚、明月、石帆、瑶瑛、雕鳞、采介特种奇名。崩峦填壑,倾堆渐隅。岭有积螺岭有悬鱼。谟兹涛以为体,亦崇广而宏浚,形无常而参神,斯必来以知信,势刚凌以周威,质柔弱以协顺"。说明东晋时,钱塘江怒潮更加壮观,已有钱塘观潮的风俗。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渐水》中把《七发》所描述的广陵曲江的长江暴涨潮误用来注释钱塘江。这虽是个错误,但似乎正说明南北朝时,钱塘潮已经比较出名。

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浙江东在县南一十二里。„„江涛每日昼夜再上。常以月十日、二十五日最小,月三日、十八日极大。小则水渐涨不过数尺。大则涛涌高至数丈。每年八月十八日,数百时士女共观,舟人、渔子溯涛触浪,谓之弄潮"。说明唐代钱塘观潮风俗已盛行,观模空前。与诗人李绅《入扬州郭》诗所说的大历后广陵涛消失相呼应。卢肇《海潮赋》则专门提出,"何钱塘汹然以独起,殊百川之进退?"并自己作了回答。说明在唐代,钱塘江已成为全国唯一的观潮胜地。五代时,十国之一的吴越钱武肃王(852-932年)为修筑钱塘江海塘,组织士兵射潮的传说,说明当时钱塘潮十分猛烈。

唐代不少大诗人到过杭州,观赏过钱塘江怒潮,留下了赞美的诗篇。白居易(772-846年)《咏潮》诗云:"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

复暮,杭州老去被人催"。李益《江南曲》有"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的名句。姚合(775-约855年)写有《杭州观潮》。罗隐(833-909年)写有《钱塘江潮》。

宋代,钱塘观潮之风更盛,弄潮活动更具规模。南宋偏安江南,杭州成为国都后,观潮之风极盛。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有详实记载:"每岁八月内,潮怒胜于常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十八日最为繁盛,二十日稍稀矣。十八日盖因帅座出郊,教习节制水挥,自庙子头直至六和塔,家家楼屋,尽为贵戚内等雇赁作看位观潮"。其时有"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凉伞、红绿小伞儿,各系绣色缎子满秆,伺潮出海门,百十为群,执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戏,或有手执五小旗浮潮头而戏弄"。其时又有"帅府节制水军,教阅水阵,统制部押于潮未来时,下水打阵展旗,百端呈拽,又于水中动鼓吹,前面导引,后抬将官于水面,舟楫分布左右,旗帜满船,上等舞枪飞箭,分别交战,试炮放烟,捷追敌舟,火箭群下,烧毁成功,鸣锣放教,赐犒等差。盖因车驾幸禁中观潮,殿庭下视江中,但见军仪于江中整肃部伍,望阙奏喏,声如雷震。„„其日帅司备牲礼、草履、沙木板,于潮来之际,俱祭于江中。士庶多以经文,投于江内"。 弄潮活动相当危险,经常有人作出无谓牺牲,造成悲剧。因此,时有人反对弄潮活动。早在北宋,蔡襄(1012-1067年)任杭州知府时,写就《戒约弄潮文》,曰"斗牛之外,吴越之中,惟江涛之最雄,乘秋风而益怒。乃其俗习,于此观游。劂有善泅之徒,竟作弄潮之戏,以父母所生之遗体,投鱼龙不测之深渊,自为矜夸,时或沉溺,精魂永沦于泉下,妻孥望哭于水滨,生也有涯,盍终于天命;死而不吊,重弃于人伦,推予不忍之心,伸尔无家之戒。所有今年观潮,并依常例。其军人百姓,辄敢弄佑,必行科罚"。南宋熙宁时,两浙察访使李承之也奏请禁止弄潮,但也没有收效。

宋代不少大文学家到过杭州,留下赞美钱塘潮的作品。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范仲淹(989-1052年)在杭州做了一年多的知州,写有气势磅礴的观潮诗。

苏东坡先后两次(1071-1074年,1089-1091年)在杭州做官,他为杭州湖山写下不少诗文,也写有几篇观潮诗。宋代观潮诗还有蔡襄《和浙江口观潮》、米芾(1051-1107年)《海潮诗》、陈师道(1053-1101年)《十七日观潮》等。南宋朱中有对钱塘潮有生动的描写:"观夫潮之将来,先以清风,渺一线于天未,旋隐隐而隆隆。忽玉城之嵯峨,浮贝阙而珠宫。

尔若鹏徙,又类鳌(bian')。荡谲冲突。倏忽千变。震万鼓而霆碎,扫犀象于一战。既胆丧而心折,亦神凄而目眩。已而潮平,迤逦东去"。南宋周密(1232-1308年)《武林旧事》中,也有《观潮》文,生动描述了钱塘怒潮。

古代潮汐画较难保存,留下来不多。本世纪70年代,我国进行了全国历史潮汐资料的普查工作,发现了不少古代潮汐画。其最早的是南宋画,有李嵩的"钱塘观潮图"和"夜潮图",有夏圭的"钱塘观潮图"。此外,宋代还有"旭日观潮图"、"观潮图"等。

唐宋以后,钱塘观潮风俗持续不断,直到今天。明清有关观潮的诗、词、画等作品更层出不穷。由于江道变迁,钱塘观潮的最佳地点不断下移。唐宋时,观潮胜地在杭州。唐、宋的大文学家们均在杭州观潮,作诗作画。自明以后,观潮胜地已移到今海宁县盐官镇。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要在盐官镇东十余公里的八堡才能看到最精彩的涌潮。

广 陵 涛

广陵涛盛于汉至六朝,消失于766到799年唐代的大历年间。

大概在二千年二百年前,西汉大文学家枚乘写了一篇叫《七发》的歌赋,规劝吴王刘濞,提到汉代首都长安的著名宫殿--曲台,不如吴国的潮汐,建议吴王"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并生动地描绘了广陵涛的壮观景象。《论衡·书虚篇》提到"广陵曲江有涛,文人赋之"。这些说明在整个汉代,广陵观涛为一大名胜。

南北朝时,广陵涛仍十分兴盛。《南齐书·州郡志》:"南兖州剌史每以秋月出海陵观涛,与京口对岸,江之壮阔处也"。海陵治所为今泰州,京口为今镇江,其对岸今扬州。可见观潮地在扬州东面不远处。剌史每年秋月观涛,说明当时广陵涛仍很壮观,也说明观涛日期可能仍为"八月之望"。晋代山谦之《南徐州记》:"京口,禹项北江也,阔漫三十里,通望大壑,常以春秋朔望,辄有大涛,声势骇壮,极为奇观。涛至江北激赤岸,尤更迅猛"。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改徐州为南徐州,治所京口。江乘治所在今江苏句容北。可见当时大潮可到扬州、镇江以西。赤岸即赤岸山,"赤岸在广陵兴县",在今六合县东南,山临长江,江岸色赤红。《南兖州记》:"瓜步山东五里有赤岸,南临江中,潮水自海入江,冲激六七百里,至此岸侧,其势稍衰"。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改兖州为南兖

州,治所今镇江,元嘉八年(431年)移治广陵。瓜步和瓜步山在今六合县东南。由此可知南朝永初时,广陵涛仍很大,并以长江北岸六合山以东至扬州一带最为壮观。过瓜步山后潮势开始减弱。

广陵涛消失大约在唐大历年间(776-779年)。唐诗人李颀(690-751年)《送刘昱》诗有"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的诗句,说明唐开元、天宝时(713-755年),广陵涛还存在,但已不甚壮观。大历以后,广陵涛消失。唐代诗人李绅(780-846年)《入扬州郭》诗,前面的小引提到:"潮水旧通扬州郭内,大历已后,潮信不通。李欣诗:'鸬鹚山头片雨晴,扬州郭里见潮生',此可以验",诗中还有"欲指潮痕问里闾"句。说明李绅时代,已没有广陵涛了。但老百姓还可以指出潮痕,看来,消失时间还并不太久。

二千年前,长江口是喇叭形的河口,一直到扬州附近,才见收缩,扬州以下,骤然开阔,散布沙洲,海潮上溯,奔腾澎湃,形成涌潮。由于从上游输运下来的泥沙很多,每年有五亿吨,二千年来,长江口外形有很大变化,今日,只有北支还时有涌潮出现。

【十七日观潮,】

钱江观潮,起于汉魏,盛于唐宋,历经2000余年。南宋定于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所谓潮神生日),在钱塘江上检阅水师,以后相沿成习,把这一天作为观潮节。苏东坡盛赞:“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传统的观潮胜地是海宁盐官镇,所以又称“海宁潮”。这一带有镇海塔、海神庙、中山亭等景点,每年中秋前后,有10万余人聚集,形成人潮海潮齐涌,热闹非凡。观潮最佳胜地有三处。一是在盐官附近可看银涛滚滚整齐而来的“一线潮”。二是在盐官以东的八堡大缺口可看东、南两股潮头相撞,掀起万座冰山、千里雪峰的“碰头潮”。三是在盐官以西的老盐仓可看潮头猛冲丁字坝后,浪涛壁立,冲向天际的“返头潮”。因为潮水以每小时25千米的速度逆行,因此如果一潮三看,必须乘观潮专车与潮头赛跑。可先在八堡看“碰头潮”,再到盐官饱览“一线潮”风光,最后到老盐仓欣赏“返头潮”。由于涌潮变化多端,观潮的最佳地点也迁徒不定,可根据具体情况慎重选择。

怎样观赏钱江潮

钱塘江涌潮以雄伟的气势,多变的画面,迷人的景色引来了千千万万的观赏者。那么怎样来观赏钱江潮呢?我国历代诗人、文学家对涌潮有许多描述,可给我们很多启示。例如:“漫漫平沙起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若素练横江”,把天边露头的涌潮喻作白虹、银练、素练等。“惊涛来似雪”,“怒涛卷霜雪”,“雪涛千里如山摧”,把涌潮喻作霜雪。“似万群风马骤银鞍,争超越”,把涌潮喻作飞奔之马。

“涌若蛟龙斗,奔如雪雹惊”,把涌潮喻作蛟龙。“潮色银河铺碧落,日光金柱出红盆”,把涌潮喻作银河。“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是描写涌潮的响声。还有把涌潮的声音喻作“雷霆、惊雷”。有的对涌潮的声和形进行比喻,声形对应,如“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声形对应比喻,使人有耳闻目睹之感。又如“罗刹江头八月潮,吞山挟海势雄豪”,“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充分显示了涌潮的气势。由上可见,不同的比喻构成一幅幅形象各异的画面。钱江潮涌正是以自己的形、声、势供人鉴赏,给人们无穷无尽的回味。因此,我们在观赏钱江涌潮时,不仅要看其形,而且要听其声,还要观其势。形、声、势结合观赏,其乐无穷。

钱江涌潮的利和弊

钱塘江涌潮历史悠久,千秋功过,谁人评说!钱塘江涌潮气势磅礴,举世无比,已成为旅游项目。涌潮蕴藏着丰富的潮能资源,如河口澉浦的多年平均潮差为5.57米,最大潮差达8.93米,是我国沿海潮能资源最丰富的地方。涨潮时,大量外海泥沙随潮流进入河口,一部分在河口落淤,从而淤积成绵延的沙滩,这也是一项资源。但是,涌潮也确实给沿江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浩浩钱江水,滴滴灾民泪”,“飓风拔木浪如山,振荡乾坤顷刻间。临海人家千万户,漂流不见一人还。”这便是当时遭潮灾的写照。每当台风来临,又值大潮汛时,风暴潮危害特别严重。沿江人民与潮患进行坚决长期的斗争,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努力,

十七日观潮 第四篇_第六组单元备课 壮丽的祖国山河

第六组 壮丽的祖国山河 单元备课

【单元教学内容】

本组教材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由3篇精读课文、1篇略读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组成。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的安排,都是围绕着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展现祖国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主旨编排的。这里有古人赞颂长江雄伟气势、西湖迷人风采的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有反映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有描绘北国各个季节不同景色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还有展示现代都市风采的略读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单元内各部分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主题丛书【旖旎的风光】中有22篇文章供学生选读,其中古诗有6首,文章16篇。这些文章中,既有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也有描写浓郁的异国风光,还有描写别样城市风情的……

【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22个生字,读准字音即可,会写31个生字,掌握字的音、形、义。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要求掌握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能摘录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和语段,积累语言。

3、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能仿写一处景物,抓住景物特点,做到细致观察,用词准确。

4、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祖国河山秀美的风景,丰富的物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5、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祖国山河的了解。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古诗,要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祖国山河的了解。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整体识字课

第二课时:单元导读课

第三课时:学习六首古诗

第四课时:精读引领课《富饶的西沙群岛》《黄山记》《泰山日出》《红树林》第五课时:《美丽的小兴安岭》《烟台的海》《陶醉壶口》

第六课时:以文带文《香港,璀璨的明珠》

第七课时:群文阅读课

第八课时:习作指导课

第九课时:习作讲评课

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课

教学内容:

课内4篇课文

教学目标:

以单元导读为线索,整体感知教材,阅读4篇课文,读通读顺。

复习巩固单元生字词。

学习过程:

一、导语导学:

自读导语,导语告诉我们什么?明确本单元学习主题:壮丽的祖国山河

二、自主阅读四篇课文,练习概括出每篇课文写了什么。

1.自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要想办法解决,提示方法(问,查,联系理解)。

2.再读课文,用横线画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句子。有不明白的句子做上标记,打上问号。

三、小组交流:一课一课地逐一完成以下任务。

五、交流

我们一起欣赏一组精美的图片(本组课文中的插图),请说出是第六单元中哪篇文章介绍的美景?她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多媒体出示图片)

学生说,共同简单回顾课文精彩,师概括。(随机出示课题与主题词)

1.《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十七日观潮,】

多么波澜壮阔、雄奇秀丽的景色啊!

《饮湖上初晴后雨》──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这两首古诗让你领略到了怎样的山水?概括(奇丽的山水)

2.(出示插图)《富饶的西沙群岛》

你喜欢西沙群岛的什么?她给你的印象是?

【十七日观潮,】

概括:是的,这就是富饶的西沙,富饶的南国。

3.《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4.《香港,璀璨的明珠》──香港给你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单元集中识字

教学内容:单元生字

教学目标:

1.单元整体识字‚我会认‛的生字。

2.单元整体落实‚我会写‛的生字。

教学思路:

一、自读课文,圈出词语

在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会的字,要查字典自己解决。

学生自学要求生字表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及词语。

二、小组合作与检查认读情况,并做好标记。

1.出示生字,学生合作学习,一起认读,解决难认难读的字,并做上标记,多读几遍。

十七日观潮 第五篇_必背古诗100首

必背古诗100首

001.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002.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003朝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004.秋浦歌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005.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006.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007.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008.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009.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010.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011.望岳(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012.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013.绝句漫兴 (唐)杜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014.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015.曲江 (唐) 杜甫

【十七日观潮,】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016.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017.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018.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黯。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019.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020.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021.遗爱寺 (唐)白居易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022.过清华宫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023.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024.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025.清明 (唐)杜牧【十七日观潮,】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026.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027.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028.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029.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030.山居秋瞑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十七日观潮 第六篇_施闰章的钱塘观潮》

施闰章的钱塘观潮》

《十七日观潮》(三首之三)

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钱塘观潮》

施闰章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 鸱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自古以来,钱塘江潮被誉为“壮观天下无”的一大胜景。每年农历八月中旬,尤其是八月十七日、十八日,钱塘江口形成涌潮,高达数米的波涛,宛若“玉城雪岭”,直立江面,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如此天下胜景,吸引了一代代人,也造就了不少传世诗篇。宋代诗人陈师道的七绝《十七日观潮》(三首之三)与清代诗人施闰章的五律《钱塘观潮》便是这方面的力作。这两首诗均描绘了钱塘江潮动人心魄的声势,也都造语新妙,但又各具特色,各尽其妙。

先看陈师道的《十七日观潮》(之三)。前两句巧比妙喻,以一概万。“漫漫平沙走白虹”,写钱塘江潮像白虹似的朝着宽阔平坦的江岸奔腾而来。诗人以奔腾的白虹比喻江潮掀起的冲天巨浪,这至少有三妙。虹是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色圆弧,诗人以之喻江潮,突出其水急浪高,此一妙也;虹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而诗人却偏偏以“白虹”来作比,舍虹之原色,而取其气势,此二妙也;虹本来是静止的,诗人却将它写成动态的,用以比喻奔腾的潮水,新颖别致,此三妙也。

“瑶台失手玉杯空”这句以传说中居住在瑶台里的神仙失手倒空了玉杯里的琼浆比喻波浪翻滚、汹涌奔腾的江潮,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后两句“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以倒映在钱塘江中的“晴天”与“晚日”来续写江潮。这里,诗人不明言江潮波浪起伏,汹涌澎湃,而写明朗的天空和灿烂的夕阳映在江水中的倒影,一在摆来荡去,一在时浮时沉,仿佛是江潮在摇动蓝天,浮沉夕阳,形象生动。尤其是“摇动”、“浮沉”诸语下得精妙,才使整个画面动了、活了。 再看施闰章的《钱塘观潮》。此诗写诗人雨中观潮所见所感。

首联,紧扣雨中观潮之特点,以雨为背景,突出“涛飞江上台”,为下文进一步描绘钱塘江潮的磅礴声势作铺垫。

颔联,以千万匹骏马飞驰而来比喻钱塘江潮震天动地的涛声,以其仿佛席卷着群山奔腾而来比喻江潮不可抵挡的气势,与宋代词人潘阆的词句“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酒泉子》“长忆观潮”)有异曲同工之妙。

颈联,将状写潮涌之声势与吟咏弄潮儿的弄潮之气魄结合起来。宋代词人周密的散文《观潮》有一段描写弄潮儿的文字:“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泝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着墨无多,却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弄潮儿披发纹身、手持彩旗、涛头弄潮的情景,令人拍案叫绝。施闰章的这两句诗描写弄潮儿,用语更少,别具一格。它写弄潮儿,却不明言,而以“轻舟”借代。驾驭“轻舟”的正是勇敢矫健的弄潮儿,故写“轻舟”,也即写弄潮儿。不写斯人,而斯人自见,这是其精妙之处。江潮汹涌澎湃,“绝岸愁倾覆”,可“轻舟”偏要投身急流之中,“故溯洄”。这里,诗人未具体描写弄潮之场面,而以“愁”与“故”相对照,突出了钱塘江潮惊涛拍岸的气势,更衬托出了弄潮儿迎潮而上、不畏艰险的气魄,可谓这两句诗的又一妙处。 尾联,发诗人观潮之慨。史载,春秋时楚国人伍子胥,其父伍奢、兄伍尚都被楚平王杀【十七日观潮,】

害,他逃奔吴国,先佐吴王阖闾伐楚国,后又佐吴王夫差(阖闾之子)打败越国。最终,夫差听信伯嚭的谗言迫伍子胥自杀,并下令将其尸首装入“鸱夷革”抛进江中。后来传说伍子胥怨恨吴王夫差,死后驱水为涛,因而,钱塘江潮又有“子胥潮”之称。施诗尾联发诗人观潮之后的感慨,由观潮联想到伍子胥及其传说,为伍子胥的冤死而鸣不平,笔墨换自然,耐人寻味。

从以上对陈师道《十七日观潮》(之三)与施闰章《钱塘观潮》的简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两首诗都以生花妙笔状写“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潮,但二者各有千秋。

陈诗通篇写诗人观潮时所见雄奇景象,这在诗中是一目了然的。

施诗则不仅写诗人观潮时所见,而且写其所闻、所感。“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气卷万山来”,“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这些着重写所见;“声驱千骑疾”,这是写所闻;“鸱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这是写所感。施诗既绘潮水奔腾之状,又传弄潮儿之神,发诗人观潮之慨,含蕴丰富。就其包孕的内容而言,施诗要胜过陈诗,而仅就写景而言,施诗与陈诗则各有千秋。

在摹写钱塘江潮的奔腾之状方面,陈诗采用了两个比喻,一是取喻于自然景象“虹”,二是取喻于神话,一实一虚,虚实结合,取喻精当,想象奇特,极具艺术感染力。施诗也采用了两个比喻,都取喻于实体“千骑”与“万山”,正是这两个贴切生动的比喻,使钱塘江潮震天动地的涛声与江潮不可抵挡的气势更为具体可感。就取喻精当而言,施诗与陈诗实难分轩轾。

《十七日观潮》(之三)与《钱塘观潮》也都注重炼字,且各有特点。前者,“走”、“失手”、“摇动”、“浮沉”等动词下得精妙,加之巧比妙喻,使得钱塘江潮波浪翻滚、汹涌奔腾、摇落青天、浮沉夕阳的胜景展现于读者的面前。后者,以“飞”字状波涛,新颖生动;以“驱”、“疾”与“卷”等字配合巧比妙喻,便传神地状写出了钱塘江潮的磅礴声势;以“故”与“愁”字对举,凸现了弄潮儿迎潮而上,不畏艰险的气魄。

【注释】

见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史记》第7册,中华书局1982年校点本,第2180页。

参阅汉-赵晔:《吴越春秋》卷十《勾践伐吴外传》;又,冯梦龙、蔡元放编:《东周列国志》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787-792页。

十七日观潮 第七篇_少儿必背古诗100首

001.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002.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003朝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004.秋浦歌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005.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006.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007.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008.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009.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010.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011.望岳(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012.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013.绝句漫兴 (唐)杜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014.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015.曲江 (唐) 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016.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rszl/483864/

推荐访问:十七日观潮赏析 十七日观潮的大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