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情感美文 > 爱情故事 > 韩非子寓言

韩非子寓言

时间:2018-04-16   来源:爱情故事   点击:

【www.gbppp.com--爱情故事】

韩非子寓言 第一篇_庄子和韩非子的寓言比较

《庄子》和《韩非子》的寓言比较

我国是世界上寓言产生较早,留下的作品也较多的国家之一,可以同印度、希腊媲美。远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大量寓言已见于文字记载,在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如《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主张或进行辩论,创作或引用了许多优秀的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结构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无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这不仅是《庄子》、《韩非子》寓言的相同点,也是世界各国寓言的总格式。

从形式上看,他们的寓言都是夹杂在散文中的,并非单独成篇。

《庄子》中的名篇《逍遥遊》,一起笔:“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乌,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韩非子》的大量寓言被集中在《说林》和《储说》里,称之为“说”而并没有直接用“寓言”二字来命名。可见他们两人的寓言均未独立成篇。

从内容上看,他们认为人们是否有学问,在于实际,不在于形式,都讽刺那些无真才实学,专门招摇撞骗、弄虚作假,最终自欺欺人的伪君子,同时强调用实践来检验的重要性。比如韩非子的《滥竽充数》,庄子的《鲁少儒》。 从思想上看,都由表及里地阐述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以寓言形式说明看待任何事物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庄子人间世》中的《不材之木》。这则寓言本意是说祸福是相因依的,引申为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要透过表面看到本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的《买椟还珠》讽刺了主次颠倒的卖珠者,也讽刺了只重形式,不问内容的买椟者。

抛开他们的相同之处,二者又具有其各自更有价值、更引人注目的独特风格。 庄子是哲学家,但他浸入了文学的领域,是一个具有“浪漫的态度,诗的情趣”的“诗人”。恩斯特、卡西尔说:“把哲学诗歌化,把诗歌哲学化———这就是一切浪漫主义思想家的最高目标。”庄子作为浪漫主义思想家,追求并实现了这一目标。他以诗人般的想象力,凭着莲花妙笔,赋予理念以形态、生命。其中对神人的描写最能突出表现这一特色。

《庄子》除在理念上的变形外,还在事物形态、事物功用、人物行为、人物心理等多方面进行变形,使作品呈现出怪诞感、奇诡感、变幻感。如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非但不哭,反而“箕踞鼓盆而歌,”这表明了庄子的生死观,他认为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就如同昼夜更替一样,不受人控制。

总之,《庄子》借助各种变形,不拘于历史,不拘于实物,让思绪随意翱游;追求心目中的理想境界,体现难以抑制的热情,他幻想了一个超离现实的“无何有之乡”,为追求这个崇高的绝妙境界,他对宇宙人生进行了艰深的探索,并讲了有名的鲲鹏故事,借它来比喻“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至人。读《庄子》知道庄子提出的理想带有虚无色彩,但他对现实的认识是清醒的,批判是尖刻的。

《韩非子》评议以准确、精练、生动、犀利为特色,为后世作家树立了榜样并提供了驾驭文字的经验。

首先,他反对复古倒退,坚持进化发展的历史观。韩非继承和发扬了荀子“法后王”的学说,批评了“法先王”的复古主义主张,这恰好与庄子是背道而驰的。他认为历史在不断发展进步,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也都在发展变化。《无人入涧》和《子产相郑》两则寓言,从正反两方面劝戒君王必须施行严刑峻法,以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其次,反对唯心主义,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他不但继承了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而且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观念。

第三,反对教条主义。“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可见墨守成规、思想僵化的人是非常愚蠢的。要想不劳而获更是行不通的。

第四,说理透彻,逻辑严密,他在辩论中不仅有立论、驳论,而且有问有答,灵活多样,变化自如。最为鲜明的代表作是《自相矛盾》,指明“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韩非寓言反映面广,大至国家兴亡,小至个人生活,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不成为其写作题材。

无论是《庄子》还是《韩非子》,它们对后世创作的影响非常大,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魂宝。尤其是《庄子》,他和屈原的作品一样,可以说是“衣被辞人,非一代也”。

韩非子寓言 第二篇_寓言故事看韩非

从寓言故事看韩非思想

说道先秦诸子百家,能让人想起许多优秀的思想家。由于战乱的祸害同时带来的言论的极度开放促使了这场永远分不清孰对孰错的辩论。要说品读百家经典,总能感叹儒家的博学,墨家的侠义,道家理性的辩证思考,但要说最有意思的,多数人要说是法家的《韩非子》。韩非子闻名于他的朴素论证法。所谓朴素论证,简单来说好比现在的归纳法,就是用大量的例子,多点一线地论证观点。读韩非子的文章是非常享受的一件事。韩非子虽然是口吃,但笔头功夫如行云流水,不仅在他说明治国方针是大量用到了故事,寓言,甚至有《外储说左上》四篇专门通过各种各样的故事来形象地说明问题的文字。诚然,故事多也会让人觉得法家,到底是不是能降大任于斯的学派,怎么竟日在说些“守株待兔”,“郑人买履”?且慢,胡说胡有理,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背后,蕴藏着韩非怎样的智慧呢?

矛与盾

【韩非子寓言】

要说矛盾,要从道家的辩证思想说起,后些朝代所谓的“儒表法里”,其实没说全。法家最深一层的思想有道家的影子。《道德经》中说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说的就是儒家所谓的礼乐,正是因为社会上道德败坏,君主才要强调礼乐来维护道德;同样,现今君主维护礼乐,恰恰说明了社会的礼崩乐坏。韩非对这一观点加以利用和继承,用于反驳儒家的礼治。众所周知,儒家是提倡礼治的,要用道德品质来管理国家。《韩非子·难势》对此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证。

(先设立公认的大前提)

夫尧、舜生而在上位,虽有十桀、纣不能乱者,则势治也;桀、纣亦生而在上位,虽有十尧、舜而亦不能治者,则势乱也。

在说明“势”能让无论品德高尚或败坏的人同样约束人民的同时,背后其实还指出了即使是贤人,也要有权势才能治理国家的道理。否则就像孔子,虽为圣人,言论思想仅限于弟子之间。

(再树立所谓的矛和盾)【韩非子寓言】

客曰:“人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这样,只要有权势就能约束他人的一根矛就做好了,就差一面盾了。”

夫贤之为势不可禁,而势之为道也无不禁,以不可禁之势,此矛盾之说也。夫贤势

之不相容亦明矣。

啊原来盾在这里,在于儒家深信不疑的贤治。品德高尚的人是不受约束的,这样,什么都能约束的势治就和不受约束的贤治发生了矛盾,用权势来治理天下和用道德来治理天下不能共存。说道这里你可能就要问了,不能共存怎么了,你用你的权势,我用我的道德没看出哪里不对啊。不过,刚才说过,贤人若不给他权势是没办法治理国家的。这是典型的搬起儒家的石头,砸了儒家的脚。

精彩!一个流传千古的自相矛盾的故事跃然纸上。不过,韩非的论证是韩非的逻辑,贤人来治理国家固然好,桀纣来这里国家固然不好,但是人不是一尘不变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让实习的君主变得贤能,势治和贤治未必不能统一。

不管怎样,矛盾这一说不仅对后世的思想有重大影响,在后文中将要提到的寓言中也能体现。将它置于寓言之首,说明它多少有些贯穿的东西在里面。

内容与形式

内容与形式是先秦诸子百家经常讨论的话题。这两样东西不是空的,包括许多实际的东西。比如文章的文采,内心的高尚和外表的华美等。

关于文章的文采,是由于当时许多人批评墨子的文字毫无文采可言。韩非说了两个故事。 (一)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二)

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这当然就是我们熟知的“秦伯嫁女”和“买椟还珠”。这是为墨子一记响亮的辩护。华美的文采有时不就好像这装饰过盛的盒子和比女儿还漂亮的随从,喧宾夺主,反而掩盖了文章本身的内容。从这里不难发现韩非子的态度:更重内容。

关于高尚与华美,要先从儒家说起。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

儒家学说认为,君子要体现出他的道德水准,必须有虎皮这种形式是上的东西来体现。如果把犬羊的毛皮和虎皮拿来,都去掉花纹,还有区别吗?没有区别。所以内心的高尚和外表的华美,或者说是人的文采,气质修养是统一的,密切相关的。

而韩非子为了反驳这种观点(根本上为了反对礼乐制度),就有这样几说。

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韩非子·解老》

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韩非子·显学》

显然,韩非子把内在的美好和外在的形式比作放在同一个器皿里的冰和炭,比作寒暑,不能共存。从这里,不难发现道家思想的痕迹(上文有提到)。

这样,韩非得出了一个结论。

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韩非子·解老》

礼乐,文采就好比人的装饰。

这样又形成了矛盾关系,儒家越是维护礼乐制度,就越是说明人性,人心不好,而我们知道,孟子有他著名的“人皆可为尧舜”一说,微妙地说明了人心向善,或者说性本善。又一次从儒家的逻辑中反驳了礼乐。当然,这也是从韩非基于道家的理论的逻辑。儒家就说,一个人越是衣冠楚楚,越是有礼有矩,就越是说明了人心的美好。但这样根本的逻辑出发点的对错问题去讨论是没有意义的,若要讨论就好像小孩子在玩石头剪子布,谁赢就听谁了。

守旧与创新

《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韩非倍受秦王嬴政的赏识。韩非的理论是反对守旧,面向未来的,不妨先来看看孔夫子的政治理想。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

周朝的礼乐是多么丰富而完备啊,多想回到周朝的时代。不只是孔子,还有许多学派都要回到过去,在此不一一列举。而倍受秦王赏识的《五蠹》一文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韩非子·五蠹》 还有。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这不就是小时候爸妈也讲,初中了课文也讲的“守株待兔”和“郑人买履”吗?回忆当时是怎么讲的,大概是不能死脑筋,一味地守旧。现在知道了,守的的是什么旧?不正是反驳了那些沉迷于尧舜,周朝所谓完美的社会制度的哪些人吗?对于这些,韩非有这样的消极评价。

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韩非子·显学》

他就说了,儒家八派,墨家三派,都自称是正统的儒家,墨家,谁知道哪个才是真的呢?同样,尧舜已经死了,你们现在都自称要回到尧舜,谁知道尧舜时代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连现在还存于世间的儒家自己都分不清自己的学说,要怎么去分清几百年前的尧舜的学术说呢?

这样,韩非的态度就很明显了。守旧就好像那个等着兔子撞死的宋人一样,为人耻笑。

虽然最终,韩非因为小人的谗言而死于非命,但他的政治理想,其实算是实现了。不仅秦国就是用了继商鞅变法后的法制制度,法家的理论对后世法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韩非这样一个有口吃的人,用笔,用他的故事在先秦诸子中打出一片天,脱颖而出,在为他有趣的寓言故事津津乐道的时候,也会赞叹他以及法家的伟业。

韩非子寓言 第三篇_浅析《韩非子》的寓言艺术成就

《韩非子》一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一、《韩非子》中寓言的深层意义

《韩非子》全书共10余万言,这部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内有寓言故事三四百则。其中巧妙地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取材于社会现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民间故事的寓言。这些都是韩非子对社会现象深入仔细观察后提炼出的,这些生动的故事,虽然出自特定的环境,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以智慧和启迪。他的寓言浅近而深刻,幽默而冷峻,他把庄子以寓言说理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多了一些切近现实的因素,而少了几分道家特有的玄奥,堪称先秦诸子文章中的瑰宝。他的寓言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复杂纷纭、变化万千的现实生活,大至时代更迭、国家兴亡,小至个人荣辱,历代王侯,愚夫愚妇,均纳于笔下,可谓跨越时空,巨细无疑。其内容之广泛、事件之纷繁,形象之众多,均堪称先秦寓言之最。

二、韩非子的艺术成就

1.《韩非子》的文学艺术特色

《韩非子》的文学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取材的现实性,寓言故事的题材来源主要是引用和加工古代神话、民间故事;加工和改造历史故事;直接创作。这三个来源几乎包括了先秦寓言来源地各种渠道,形成韩非子寓言集先秦寓言之大成的特点。

但是《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引用神话并不多,仅有五则,其中纯引神话的一则,继承神话传统、以动物为题材的四则。表现在寓言文学上,便是少幻想;其次,受整个大时代的影响。战国末年,长期的争鸣论辩,已经进入总结性的阶段;深刻的理性批判,已经战胜了传统的宗教蒙昧,神的迷信已不再占据人们内心主导,这样使得寓言不再到神话中去寻找寄托。最后,海域韩非的个性、思想等主管因素有关。韩非继承接受了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是一个务实精神的思想家。

改造加工历史故事:韩非子寓言的题材主要来源对历史故事的加工改造。例如对缘于《左传》的“子罕不受玉”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于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是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故曰:“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相对于原文进行了压缩改写,叙述、描写不如《左转》细腻。其中原因大概在于韩非是利用此故事打比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所以只需讲明故事的大概。在韩非之前,编年史有春秋、左转;政点与国别史有尚书。国语、战国策;此外,还有一部集合百家的具著《吕氏春秋》、这些史书的出现,为《韩非子》寓言取材于历史故事提供了客观条件。最后,韩非子的贵族身份为他能饱览史籍,韩非子本人学识渊博,思想敏锐,这又为韩非子将大量的历史故事改编为寓言故事提供了主观条件。更何况,韩非著书的目地是为了说服有政治抱负的国君接受法家的思想主张。取材于历史,既切近实际,具有说服力,又易于为君主接受。

直接创造寓言,韩非出了继承转化神话故事,加工改造历史故事之外,还自己虚构创造寓言。他常常将富有的哲理谚语、格言,赋予具体的形象,加以故事化,形成自己的寓言。如“扁鹊见蔡桓公”“皮美为罪”等。

2.语言的艺术特色【韩非子寓言】

(1)文锋犀利。《韩非子》寓言中很有特色:逻辑严密,论述细致,条理清晰;他的思想尖锐,又很自信,所以文风峻峭,锋利无比,语气坚决而专断。犀利峭刻,是《韩非子》总体的文学特色,这在他的寓言中体现得极其鲜明。他借助寓言,赤裸裸地宣传某些观点,毫无假借,一语中的,明确揭示事物本质,语言简洁明快,冷峻严厉。

(2)平实机智。韩非寓言,大多选自历史故事或世俗生活,在平实中见生动,寓言主人

公,善于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作比喻,借此说服对方。文章从常见的生活现象来推演重大的道理,可谓深刻明切。韩非寓言中的许多人物,善于采取因小及大,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言,把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融入简单明了的比喻,使说辞具有了极强的说服力。韩非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构建了完整的法家思想体系。韩非寓言和谐地组合在他的思想体系之中,是形成韩文深刻峭拔、犀利机智的文学特色的重要因素。

3.内容上的艺术特色

(1)形象众多、旨意明确。探求救世的政治方案,是百家争鸣的中心问题。如何才能使人们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也是诸子百家特别关注的事。寓言,作为阐述其政治、哲学的重要论据,势必大量选用历史故事加以改造为其所用。正是如此,韩非寓言中便有了大量的历史人物。称韩非寓言为历史人物画廊亦不为过。不仅如此,他还将视野扩到民间,旁及女性,乃至改造神话,从而创造出大量的人物形象。正如陈深在《韩非子评述》中所说的那样“今读其书,上下数千,古今事变,奸臣世主隐微伏匿,下到委巷穷闾妇女婴儿人情曲折,不啻隔垣而洞五脏。”这种纵横古今,人物形象众多的现象,在中国寓言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2)情节完整、曲折生动。韩非寓言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他的那些文学色彩浓烈的佳作,往往写的曲折起伏、动人心魂、情节完整、首尾相应。无论题材大小,篇幅长短,多能使故事情节层层推进,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4.结构形式上的艺术特色

《韩非子》一书首创了独立的“寓言群”这一结构形式。把内容相关的寓言组织在一起,用来集中论证某一论点。这种具有明确指向的寓言,题旨往往比较单纯明确,即使是较为生动形象化的刻画,也总是着力于形象化的某个侧面的描写,因此,寓言形象化虽鲜明却显得有些单薄,不过,这种单一而又鲜明的形象往往令人过目难忘,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韩非子》使寓言故事群落的结构体制得到了高度的完善,推动了寓言文学的发展。借着寓言群有系统的表达哲学主张,规模庞大,条理井然,是古今中外寓言写作中独一无二的,也是韩非寓言的特色和最大的成就。它们的价值并不仅在于寓言本身更在于其喻体所揭示的富有哲理的层面,《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评价说:“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少恩。”文如其人。正是如此,政治色彩浓厚的《韩非子》,才在先秦寓言中绽放独特的艺术魅力。

韩非子寓言 第四篇_《韩非子》寓言的批判性研究

龙源期刊网 .cn

《韩非子》寓言的批判性研究

作者:王舸

来源:《学理论·中》2015年第01期

摘 要:《韩非子》一书是韩非最重要的理论书作,其承载了韩非主要的治国理论。韩非以“性利”论的观点来分析批判臣子和民众的行为,通过简单而深刻的寓言故事说明人们“好利恶害”、“趋利避害”的天性,以此说服、帮助君主运用“法术势”来治理国家。

关键词:《韩非子》;寓言;“性利”论;批判性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2-0029-02

韩非是战国末期的法家代表之一,其代表作《韩非子》一书是法家的重要著作,重点宣扬了人们“好利恶害”“趋利避害”的天性和“法术势”相结合的治国理论。本书中的寓言故事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且大都是生动易懂、寓意深刻的,在先秦文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性利”论

(一)“性利”论产生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一切社会关系都随着旧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宗法制度的崩溃,而发生了动荡。

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西周末期由于广大奴隶和平民的反抗斗争,奴隶主在王畿之内已经无法迫使平民大量集中到籍田上集体耕作,奴隶制的井田制被逐步瓦解。战国时期秦孝公采用商鞅变法,正式废除井田制,确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制,在法律上公开允许土地买卖。从此由奴隶制的井田制进入地主经济的租佃制,经济制度的转变势必会引起政治和文化的变革。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的奴隶制旧秩序被诸侯的争霸战争破坏了。新兴地主阶级经过一系列的抗争,剥夺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新的封建制度建立起来。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打破了原本周文化独尊的局面,社会的剧烈变革对学术文化提出了一系列要求。由于“士”阶层的地位提高,各派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一时之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学派的代表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都著书立说,广授弟子,参与政治,互相批判,又互相渗透,学术思想极为繁荣。

(二)“性利”论产生的理论来源

1.前期法家的人性思想

韩非子寓言 第五篇_韩非子寓言的艺术成就

【韩非子寓言】

《韩非子》寓言的特点

【摘 要】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韩非子》文风峭刻、犀利,其中最具文学色彩的是他的寓言,这些寓言是为了阐述和宣传他的法治思想而精心编撰的,是典型的政治、哲理寓言。本文对《韩非子》中《储说》、《说林》的寓言故事进行初步探讨,从寓言的取材、语言文字特点、内容情节、寓言群三方面入手,分析其独特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 韩非子 寓言 特点

【韩非子寓言】

韩非是韩战国晚期韩国人,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法家的创立者。《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 《五蠹》 《内外储》 《说林》 《说难》等著作。韩非的书流传到秦国,为秦王嬴政所赏识,秦王以派兵攻打韩国相威胁,迫使韩王让韩非到秦国为其效力。韩非在秦国倍受重用,引起了秦朝李斯的妒忌,李斯、姚贾在秦王面前诬陷韩非,终因他是韩国宗室,未得信任,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自杀。

韩非虽死,但他的思想却在秦始皇和李斯手上得到了实施。韩非著作吸收了儒、墨、道诸家的一些观点,以法治思想为中心。他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被称为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非子》全书共10余万言,这部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内有寓言故事三四百则。其中巧妙地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取材于社会现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民间故事的寓言。这些都是韩非子对社会现象深入仔细观察后提炼出的,这些生动的故事,虽然出自特定的环境,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以智慧和启迪。

他的寓言浅近而深刻,幽默而冷峻,他把庄子以寓言说理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多了一些切近现实的因素,而少了几分道家特有的玄奥,堪称先秦诸子文章中的瑰宝。他的寓言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复杂纷纭、变化万千的现实生活,大至时代更迭、国家兴亡,小至个人荣辱,历代王侯,愚夫愚妇,均纳于笔下,可谓跨越时空,巨细无疑。其内容之广泛、事件之纷繁,形象之众多,均堪称先秦寓言之最。

《韩非子》的文学艺术特色在其寓言中有极其鲜明的体现,大致具有以下几点:

一、取材的特点:

《韩非子》寓言故事的题材来源主要有三个:引用和加工古代神话、民间故事;加工和改造历史故事;直接创作。这三个来源几乎包括了先秦寓言来源地各种渠道,形成韩非子寓言集先秦寓言之大成的特点。

(一)引述和转化神话故事

很多寓言无论在内容上、写作艺术上合神话传说是分不开的。公木先生也说“神话是寓言的摇篮”,然而韩非取材于此的寓言故事并不多,仅有五则,其中纯引神话的一则,继承神话传统、一动物为题材的四则。

韩非取材于神话的寓言数量极少,并非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原因的。

首先,从客观地理位置上来看,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宗主制国家,相对西方国家来说,更早的脱离了畜牧业,从事农业种植,这促使中国人民形成了平实的性格和早熟理性的心理,表现在寓言文学上,便是少幻想;而韩非生活在理性精神弥漫的北方国家——韩国,因而在他的寓言中,属于继承转化神话和民间故事的寓言就愈发少了。

其次,受整个大时代的影响。战国末年,长期的争鸣论辩,已经进入总结性的阶段;深刻的的理性批判,已经战胜了传统的宗教蒙昧,神的迷信已不再占据人们内心主导,这样使得寓言不再到神话中去寻找寄托。

最后,海域韩非的个性、思想等主管因素有关。韩非继承接受了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是一个务实精神的思想家。他自己也曾明确地表述过无神论思想:“用时日,事鬼神,信卜筮而好祭祀者,可亡也”。毫无疑问他的无神论必然会影响他在寓言创作上的取材。

(二)改造加工历史故事:

比较庄子寓言和《韩非子》寓言,可以发现庄子寓言主要取材于富于幻想的神话,而韩非子寓言的题材主要来源对历史故事的加工改造。例如对缘于《左传》的“子罕不受玉”

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于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是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故曰:“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

相对于原文进行了压缩改写,叙述、描写不如《左转》细腻。其中原因大概在于韩非是利用此故事打比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所以只需讲明故事的大概。

韩非子寓言主要取材于神会历史,直接干预生活,是有着深刻原因的。

首先,韩非子生活在战国最后期,由于经济基础和社会矛盾的加剧,整个社会结构以及阶级关系都引起了激烈的变动和分化。时代召唤同意集权封建帝国的建立。这样的局面要求人们直面人生,正是社会矛盾。那些神怪荒诞的神话无法满足人们需求。

其次,战国最后期,史学已经相当发达。在韩非之前,编年史有春秋、左转;政点与国别史有尚书。国语、战国策;此外,还有一部集合百家的具著《吕氏春秋》、这些史书的出现,为《韩非子》寓言取材于历史故事提供了客观条件。

最后,韩非子的贵族身份为他能饱览史籍,韩非子本人学识渊博,思想敏锐,这又为韩非子将大量的历史故事改编为寓言故事提供了主观条件。更何况,韩非著书的目地是为了说服有政治抱负的国君接受法家的思想主张。取材于历史,既切近实际,具有说服力,又易于为君主接受。

(三)直接创造寓言

韩非出了继承转化神话故事,加工改造历史故事之外,还自己虚构创造寓言。他常常将富有的哲理谚语、格言,赋予具体的形象,加以故事化,形成自己的

寓言。如“扁鹊见蔡桓公”,“皮美为罪”等。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繁荣兴盛的时代,诸子兵器,百家争鸣。为了提高语言的生动性,加强思想的说服力,他们往往编造故事,为其争鸣或游说;这样,借助语言来说理成为战国的一种时尚。

二、语言的艺术特色

(一)文锋犀利

《韩非子》寓言中很有特色:逻辑严密,论述细致,条理清晰;他的思想尖锐,又很自信,所以文风峻峭,锋利无比,语气坚决而专断。

犀利峭刻,是《韩非子》总体的文学特色,这在他的寓言中体现得极其鲜明。①他借助寓言,赤裸裸地宣传某些观点,毫无假借,一语中的,明确揭示事物本质,语言简洁明快,冷峻严厉。如《董阏于行石邑》

董阏于为赵上地守,行石邑山中,涧深,峭如墙,深百仞,因问其旁乡左右曰:‘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曰:‘婴儿 痴聋狂悖之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 牛马犬彘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董阏于喟然太息曰:‘吾能治矣。使吾法之无赦,犹入涧之必死也,则人莫之敢犯也,何为不治?(《内储说上》)

这则寓言的目的在于论证必行严刑峻法、以刑去刑,文字简洁峭刻。“峭如墙,深如仞”六字写“涧深”,言其陡峭和深险。三个“无有”,排除一切可能,“吾能治矣”的推论因反问而获得强化。

韩非子笔下的君主被按法家的原则所改造。如《说难》论述对人君谏说之难,顺之以招祸,逆之而致祸,稍不留神便命丧身亡,列举谏说的种种困难,提出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种种不同的方法,对社会和人君心理进行条分缕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体现其冷峻的文风。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qg/436732/

推荐访问:韩非子寓言十则 韩非子寓言故事大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