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情感美文 > 爱情故事 > 三国演义精彩战役描写摘记

三国演义精彩战役描写摘记

时间:2016-09-25   来源:爱情故事   点击:

【www.gbppp.com--爱情故事】

三国演义精彩战役描写摘记(一):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描写了众多的战争场面, 一方面展现了封建各军阀之间利益的重新组合、调整, 反映了当时历史条件下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通过战争的描写, 展示了历史的进程,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塑造和丰富了一系列人物形象。而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 都有耐于作者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如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展示人物的性格, 一反小说创作中描写重于叙述的传统, 以叙事为主。另外, 如夸张手法, 细节刻画, 心理描写等。

“三国演义”共描绘了大大小小四十多场战争, 有的寥寥数笔, 有的长篇累牍, 但给人的感觉总是繁简得当, 各有特色,小的如刘、关、张大败张角, 只花数行就点明战争的进程、结果。大的如彝陵之战, 作者花四回的篇目进行描述。先写刘备因关羽, 张飞二弟先后被害, 为报弟仇, 刘备不听谋臣武将的苦谏, 而置魏蜀主要矛盾于不顾, 刻意率兵伐吴, 倾其所有, 统70 余万众, 水陆并进, 其势甚大, 大有不可一世之感。而吴方, 起初也是惊慌失措, 君臣无谋, 后由朱桓请命, 担负抗蜀大任。在双方交战初期, 刘蜀一方屡战屡胜, 而孙吴一方连吃败仗, 形势的发展似乎对刘蜀更为有利, 对孙吴越来越不利。但就在此时, 孙吴方面调整了主帅, 任用陆逊为主帅, 采取守势, 避其锋芒, 静待时机。而刘蜀一方, 刘备既不听谋臣劝告, 加之决策失误, 连岸结营, 给对方以可乘

之机, 因而被孙吴火烧连营, 刘蜀残败, 同时刘备染病, 卧床不起。此役使蜀汉的国力大为动摇, 奠定了在以后魏、蜀、吴三方的争霸中, 蜀汉始终处于劣势, 终止灭亡。作者就是这样花费四回的篇目, 描述了吴、蜀彝陵之战的全过程, 也指明了战争结局的必然性。作者并未一开始就使吴蜀双方决战, 而是按照战争的客观进程来展示战争。战争开始之前, 刘备为了一己之仇, 一意孤行, 发动对吴的战争, 这已经犯下了兵家之大忌, 失去“人和”而强为之。战争初期, 刘备被几次小胜利冲昏了头脑, 沾沾自喜, 产生了轻敌思想, 加之谋划失误, 他的失败就在情理之中了。孙吴一方, 由于用人得当, 将帅和睦,谋略稳妥, 一步步地由战初的被动转为主动, 最后终于抓住时机, 奋勇歼敌, 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作者就是这样不厌其烦地详尽描述了战争双方的发展过程, 展示了战争胜负的必然性。这样大小战例结合, 相得益彰, 富于生机和变化, 同时又各具特色, 既避免了千篇一律, 又符合战争的实际。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还注意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用不同的战术解决不同的战役。世界上的任何事物, 它们矛盾的双方总是千变万化, 丰富多彩的, 战争也不例外。“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也正是遵循了这一原则。它既遵循了战争的普遍规律, 即交战双方总想通过战争解决双方存在的矛盾, 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 不是千篇

一律的, 按一个模式进行, 而是善于把握每一次战争的天时、地利、人和及双方主将的性格, 优缺点, 运用不同的战术加以解决, 通过作者各具特色的描写, 反映了现实战争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和解决矛盾的战略战术的多样性。“ 火烧赤壁”, “水淹七军”一是火攻, 一是水攻, 而都达到了同样的目的) ) ) 击败曹军。这两种不同的战术, 都是根据天时、地利和特定的具体的战争条件决定的, 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 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解决不同的问题。赤壁之战, 曹军势胜, 然而不习水战, 又误中连环之计, 因而火攻就是最有效, 最具杀伤力的作战方法, 周瑜利用火攻, 一举击破曹军。水淹七军。曹军主将于禁, 庞德不和, 不顾兵法大戒, 移军于下游, 给关羽造成极好的机会, 于是关羽决堤放水, 尽淹七军,捉杀其主将, 从而大获全胜, 使关羽声誉威震华夏。再如“三国演义”中“诸葛安居平五路”, 曹丕乘蜀汉新丧, 国力在彝陵之战中大为动摇, 在此内外交困之际, 发兵五十万,兵分五路攻打蜀汉, 从而引起蜀汉全国上下震惊。然而诸葛亮针对曹魏军五路主将的不同性格、才能, 及地形险要, 他们内部的矛盾关系等, 具体地分析了实际情况, 采取了不同的对策和措施, 终于化险为夷, 转危为安, 从而为蜀汉休养生息, 积蓄国力, 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 注重斗智斗力的结合。“三国演义”在描写战争时十分注重智慧在战争中的作用,谁如果能

在智谋上稍胜一筹, 那么谁就会取得主动, 谁就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反之,谁如果有勇无谋, 就会陷入被动,最后导致失败。张飞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鲁莽人物, 屡次失事, 他如能用谋, 就会取得奇异的作战效果。如在收川

时, 设计擒严颜。在瓦口隘略施小计, 就全歼张辽的部卒。当然, 在斗智上作者塑造的典型是诸葛亮, 他成了智慧的 化身。他在辅佐蜀汉作战的过程中, 能够依据现实条件, 巧设计谋, 往往会事半功倍, 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使刘备由初期的无立锥之地, 到拥有两川之地, 建立刘姓蜀汉政权。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主要在于他能认真地了解情况, 摸清敌将的性格, 随机应变, 运用惊人的智慧达到预期的效果。他能够掌握斗争的规律, 预见事态发展, 就连最狡猾的敌人曹操, 司马懿等都被他制服。如在赤壁之战中“草船借箭”, 七星坛祭风之后, 安排赵云接走自己及智算华容道。再如在司马懿大兵压境, 而自己又无兵抵抗之际, 巧设空城计。所有这些战例无不是他善用计谋的佐证。

总之, 如果只是有勇无谋或是格守古训的军事教条者, 最后终将失败。反之,在实际的军事斗争中, 能勇谋结合, 善于智谋, 会取得出入意料的战果。“三国演义”中塑造的吕布是个有勇无谋的典型, 他不听忠告, 不辨是非, 杀丁原, 诛董卓, 附袁术, 反刘备, 最后被曹操擒杀, 此人只凭血气之勇, 不用计谋, 最后做了别人的刀下怨鬼, 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战争总是与死亡, 失败相关联, 因而大多数战争总是显得凄凉, 悲惨。“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就是有力的佐证。试想谁能在“ 血流成河, 尸骨如山”的真实情景的现实面前豪爽起来? 然而“三国演义”描绘的四十多场战争, 大多数据有英雄史诗般的慷慨激昂, 给人的感觉这不是实实在在的战争, 没有毒杀, 没有流血, 死亡。恰好相反, 好像一位或几位优秀的导演在指挥千军万马来往驰骋, 精心演习一般, 只有壮阔宏大的场面, 热烈的气氛, 高超的指挥才能,而很少有浓浓的火药味, 有时甚至出现极不谐和的音符, 显得极为静谧, 安详。如诸葛亮城头弹琴巧设空城计, 赤壁之战中庞士元挑灯夜读, 这样的安排, 就使动中有静, 动静结合, 余味无穷。

三国演义精彩战役描写摘记(二):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艺术

赵学丽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作者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但其中更以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描写中体现出谋略的应用。 关键词: 军事思想 谋略的应用 战争描写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艺术

《三国演义》是写古代战例的典范作品,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 善于描写战争,提供封建社会战争的某些有价值的研究材料,是《三国演义》具有积极意义的又一个重要方面。而且这本书在描写军事战争的同时,也不失文采。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最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如下来具体分析《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艺术性。

一、《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体现了谋略的综合应用

《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体现了谋略的综合应用。因为三国军事家们个个皆稍通兵学,因此在他们指挥的冬季战役中,兵学理论与军事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在三国时期大小一百多次战役中, “心战、奔袭、设疑,离间、火攻、空城计、美人计、苫肉计等各种军事奇计纷纷运用,特别是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彝陵之战,军事谋略和战术用法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在赤壁之战中,周瑜、诸葛亮等人正确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形势,通过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一系列有步骤、有计划的行动、,将己方的优势予以充分发挥,同时又巧妙而正确地确定和运用火力攻等战术,最终以弱胜强击败了强大之敌。反观曹操一方,自恃兵力雄厚,目空一切,骄傲自大,盲目轻敌,决策指挥一错再错,使自己的优势逐步丧失,最终遭致惨败。

二、《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体现了相同谋略的不同应用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描写战争的艺术方法是丰富多样的。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彝陵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大战役,又都不得是用火攻,但写来却毫不重复。一者是火烧连船,二者是火烧粮草,三者是火烧连营;或以逸待劳,或出奇致胜,或静以待变。读来令人耳目一新。【三国演义精彩战役描写摘记】

例如袁曹官渡之战,战争一开始,双方的力量对比、客观条件的优劣差别都不利于曹军。但由于曹军这一方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利用和扩大袁军决策错误、军心涣散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袭击袁军屯粮之处,火烧粮草辎重,一战而胜,乘胜再下,各个击破,取得击溃和全歼主力的胜利。

三、《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创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一些主要人物,无不个性突出,形象鲜明,有血有肉。曹操、关羽、诸葛亮,之所以被称之为“三绝”,从艺术上来说,也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个性特征是非常突出的。通过才智相当的人物之间的较量来表现人物的个性,是《三国演义》重要的艺术手法。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首要特点就是他的武勇神威,世称"万人敌"是也。关羽的武艺高强、威勇盖世是无庸置喙的,从他的出场开始,作者对这一点的着力描写就没有停止过。请看关羽首次独出大显身手、"温酒斩华雄"这一段——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第5回 )

何其震撼!何其神勇!作者并没有描写关羽如何奋勇厮杀,但通过这种气氛的渲染、背景的烘托却足以使关羽勇冠三军的英武神威跃然纸上,同样收到了传神的效果。

《三国演义》大约有十八回是着重写关羽的,反映了他出生入死,纵横倥偬的戎马生涯。但大部分回目,并没有直接描写惊险曲折的战斗行动,而是运用"神似"的手笔,以精炼的笔墨,渲染人物的精神威力。这一特点在"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等章节中都得到了不同的程度、不同角度的体现。

其次,作者把"义"的品质倾注于关羽的一生,赋予了这一英雄形象以独特的鲜明个性。

关羽之超越众将、妇孺皆知,独具深远影响者,莫过于"义"了。作者苦心孤诣地描写了他的义重如山,舍生取义的重义品质,把他塑造成"义"的化身。在"屯土山约三事"这一情节中,作者便突出地表现了关羽在生死危难中义无返顾、视死如归的品质。当时,徐州失陷,兄弟离散,关羽被围困于土山,迫于无奈,他向曹操提出"三约"并要曹操答应之后才肯就降。"三约"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还有一约是"降汉不降曹",表现了他的忠中有义,义中有忠。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曹操为了收服他,费尽心机,赠送金银美女、封侯赐爵,都丝毫无法令他动心。当关羽得知刘备的消息后,便毅然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直寻刘备而去,表现得何等光明磊落!而这正是关羽,在他身上绝无丝毫的奴颜与媚骨,财色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不管在任何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都不改变他的初衷。

乃解良一武夫,蒙先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为他的忠义作了最好的注解。

此外,作者又通过"义释曹操"、"义释黄忠"等情节表现了关羽另类的"义",这是深化关羽重义品质的重要笔墨,反映了关羽性格的复杂性,使关羽这一"义的化身"更趋丰满。

现说曹操。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封建统治阶级中具有普遍性,充分典型化了的艺术形象,是一个贪欲和权欲的穷凶极恶的冷酷无情而又欺君罔上的典型的封建主义权势人物的奸臣形象。罗贯中是叙事写人的高手,仅用廖廖数语便将人物性格刻画出来,如:“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句话便揭示了这类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屠杀徐州无辜平民,向仓官借头、以德报

冤杀吕伯奢全家等细节来刻画曹操的形象,引起人们对曹操的愤恨。

在我眼中,曹操不能不说是一位千古难寻的智者。罗贯中似乎对刘备别有偏心,百般宠爱。其正统思想开篇即见。他十分明白的告诉读者,刘备是怎样的人,曹操是怎样的人?恨不得扯只读者的耳朵说,谁是英雄,谁是奸雄。其实又何必呢?就象他自己所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曹操的名言:“宁愿天下人负我,休叫我负天下人。”从此成为恶誉,也给曹操定了个性,千古叫人咒骂。因为中国的儒教文化,其中就有“宁人负我,我毋负人”的自我牺牲精神再内。其实,在物欲相对贫乏的社会,人欲尚不到横流的地步,那种尔谀我诈、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人吃人的现象,还未成气侯。而在血肉横飞的阶级斗争社会,这种美德多阁于憧憬,焉有不负之理?只不过在程度上有所不同罢了。细想起来,曹操敢这样做,敢这样说,不也是光明磊落,心口如一,不失枭雄本色吗?比起那些实际上如此行事,偏又做出一番虚张,满嘴文章道德,革命口号,甚至还流出两行泪,要高尚得多。对比袁术、鲍杏、孙坚,曹操自胜一筹。还有在赤壁之败后,逃亡路上的三次“笑”中可见。 由此可见,曹操他虽奸而豁达,确实为一代难得的枭雄。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但他的所做所为却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例如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对手,既有老谋深算的曹操,又有才华四溢的周瑜,而诸葛亮的智慧、才干特别是预见性,恰恰是在战胜这样的强大对手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在空城计的情节中,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也是一个才智高超的强者,诸葛亮的智慧又一次在与强者的较量中得到展示。这正是毛宗冈在《读三国志法》中所说的“观才与不才敌,不奇;观才与才敌,则奇”的道理。 从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中可以看出,作者是花费了最大心血、作出了最大努力并高度发挥其独创性的,充分表现了作者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概而言之,《三国演义》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塑造诸葛亮形象:(1)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具有出类拔萃的聪明才智,作者把我国古代智慧集中于他身上,有意突出他的智慧,集中反映了古代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水平。(2)忠贞的典型。诸葛亮具有极其优秀的

三国演义精彩战役描写摘记(三):三国演义精彩片段摘抄

随笔吧为您精选三国演义精彩片段摘抄请您欣赏。

1、不一日,袁熙、高干皆领军到城外,屯兵三处,每日出兵与操相持。尚屡败,操兵屡胜。至建安八年春二月,操分路攻打,袁谭、袁熙、袁尚、高干皆大败,弃黎阳而走。操引兵追至冀州,谭与尚入城坚守;熙与于离城三十里下寨,虚张声势。操兵连日攻打不下。郭嘉进曰:“袁氏废长立幼,而兄弟之间,权力相并,各自树党,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不如举兵南向荆州,征讨刘表,以候袁氏兄弟之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也。”操善其言,命贾诩为太守,守黎阳;曹洪引兵守官渡。操引大军向荆州进兵。

2、操引兵十五万,分三队而行。于路又连接刘延告急文书,操先提五万军亲临白马,靠土山紥住。遥望山前平川旷野之地,颜良前部精兵十万,排成阵势。操骇然,回顾吕布旧将宋宪曰:“吾闻汝乃吕布部下猛将,今可与颜良一战。”宋宪领诺,绰枪上马,直出阵前。颜良横刀立马于门旗下;见宋宪马至,良大喝一声,纵马来迎。战不三合,手起刀落,斩宋宪于阵前。曹操大惊曰:“真勇将也!”魏续曰:“杀我同伴,愿去报仇!”操许之。续上马持矛,径出阵前,大骂颜良。良更不打话,交马一合,照头一刀,劈魏续于马下。操曰:“今谁敢当之?”徐晃应声而出,与颜良战二十合,败归本阵。诸将栗然。曹操收军,良亦引军退去。

3、操引关公朝见献帝,帝命为偏将军。公谢恩归宅。操次日设大宴,会众谋臣武士,以客礼待关公,延之上座;又备绫锦及金银器皿相送。关公都送与二嫂收贮。关公自到许昌,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关公尽送入内门,令伏侍二嫂。却又三日一次于内门外躬身施礼,动问二嫂安否。二夫人回问皇叔之事毕,曰“叔叔自便”,关公方敢退回。操闻之,又叹服关公不已。

4、曹操自冀州回许都,常有取荆州之意,特差曹仁、李典并降将吕旷、吕翔等领兵三万,屯樊城,虎视荆襄,就探看虚实。时吕旷、吕翔禀曹仁曰:“今刘备屯兵新野,招军买马,积草储粮,其志不小,不可不早图之。吾二人自降丞相之后,未有寸功,愿请精兵五千,取刘备之头,以献丞相。”曹仁大喜,与二吕兵五千,前往新野厮杀。

5、策不敢违母命,只得勉强乘轿至玉清观。道士接入,请策焚香,策焚香而不谢。忽香炉中烟起不散,结成一座华盖,上面端坐着于吉。策怒,唾骂之;走离殿宇,又见于吉立于殿门首,怒目视策。

6、次日,夏侯惇为先锋,领兵五千来搦战。关公不出,惇即使人于城下辱骂。关公大怒,引三千人马出城,与夏侯惇交战。约战十馀合,惇拨回马走。关公赶来,惇且战且走。关公约赶二十里,恐下邳有失,提兵便回。只听得一声炮响,左有徐晃,右有许褚,两队军截住去路,关公夺路而走,两边伏兵排下硬弩百张,箭如飞蝗。关公不得过,勒兵再回,徐晃、许褚接住交战。关公奋力杀退二人,引军欲回下邳,夏侯惇又截住厮杀。公战至日晚,无路可归,只得到一座土山,引兵屯于山头,权且少歇。曹兵团团将土山围住。关公于山上遥望下邳城中火光冲天,却是那诈降兵卒偷开城门,曹操自提大军杀入城中,只教举火以惑关公之心。关公见下邳火起,心中惊惶,连夜几番冲下山来,皆被乱箭射回。

【三国演义精彩战役描写摘记】

7、关公大惊,忙披挂提刀上马,请二嫂上车,尽出馆驿,果见军士各执火把听候。关公急来到城边,只见城门已开。关公催车仗急急出城。胡班还去放火。关公行不到数里,背后火把照耀,人马赶来。当先王植大叫:“关某休走!”关公勒马,大骂:“匹夫!我与你无仇,如何令人放火烧我?”王植拍马挺枪,径奔关公,被关公拦腰一刀,砍为两段。人马都赶散。关公催车仗速行,于路感胡班不已。

8、郭图谓袁谭曰:“曹操以女许婚,恐非真意。今又封赏吕旷、吕翔,带去军中,此乃牢笼河北人心。后必终为我祸。主公可刻将军印二颗,暗使人送与二吕,令作内应。待操破了袁尚,可乘便图之。”谭依言,遂刻将军印二颗,暗送与二吕。二吕受讫,径将印来禀曹操。操大笑曰:“谭暗送印者,欲汝等为内助,待我破袁尚之后,就中取事耳。汝等且权受之,我自有主张。”自此曹操便有杀谭之心。

9、却说操长子曹丕,字子桓,时年十八岁。丕初生时,有云气一片,其色青紫,圆如车盖,覆于其室,终日不散。有望气者,密谓操曰:“此天子气也。令嗣贵不可言!”丕八岁能属文,有逸才,博古通今,善骑射,好击剑。时操破冀州,丕随父在军中,先领随身军,径投袁绍家,下马拔剑而入。有一将当之曰:“丞相有命,诸人不许入绍府。”不叱退,提剑入后堂。见两个妇人相抱而哭,丕向前欲杀之。正是:四世公侯已成梦,一家骨肉又遭殃。

10、是夜风雨交作,及晓,不见了于吉尸首。守尸军士报知孙策。策怒,欲杀守尸军士。忽见一人,从堂前徐步而来,视之,却是于吉。策大怒,正欲拔剑斫之,忽然昏倒于地。左右急救入卧内,半晌方苏。

11、是夜月色微明。玄德在左,张飞在右,分兵两队进发;只留孙乾守小沛。且说张飞自以为得计,领轻骑在前,突入操寨,但见零零落落,无多人马,四边火光大起,喊声齐举。飞知中计,急出寨外。正东张辽、正西许褚、正南于禁、正北李典、东南徐晃、西南乐进,东北夏侯惇、西北夏侯渊,八处军马杀来。张飞左冲右突,前遮后当;所领军兵原是曹操手下旧军,见事势已急,尽皆投降去了。飞正杀间,逢着徐晃大杀一阵,后面乐进赶到。飞杀条血路突围而走,只有数十骑跟定。欲还小沛,去路已断,欲投徐州、下邳,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qg/273137/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